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2009年第11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12009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摘要:阐述了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本土文化认同与西方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树立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新型文化观。关键词:文化认同;国家安全;西方文化;本土文化;民族国家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1-0163-02

作者简介:惠静(1985-),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政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9-05-12

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的时空界限正在不断被突破,各国文化的发展有可能跳出原来比较狭窄的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普遍抵触时,可以说国家最高权威的存在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必然导致政治生活恶化,国内动乱频发,国外社会趁机实施主权干预,从而危及国家的主权安全。

其二,文化认同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治学家克莱因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视为数量和质量的相乘,其中的质量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民族凝聚力等。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力量之争,而代之以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文化认同的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形成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认同所形成的“软实力”,对内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功能,对外能够从心理上和观念上影响别国民众,体现为一种不同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软性力量。这种力量可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以此获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其三,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在文化认同这种强力精神粘合剂的作用下,民族的归属感、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以及个人的献身精神结合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联合系统[3]。文化以民族为载体依附于国家,使得强力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内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外可以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而且强势文化对异质文化可以具有很强的整合力,且不容易为异质文化所同化。

一、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

(一)文化认同的涵义

文化认同,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文化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文化认同是对人们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成为文化认同的根据。有的认为,文化认同为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一致性的确认,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方面。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认同的一些基本特性:首先,文化认同的主题是自我身份以及身份的正当性问题;其次,文化认同具有可变性,它是可以选择的,可以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价值规范;再次,文化认同是对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一种确认;最后,文化认同的依据为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笔者认为,可以将文化认同定义为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外界所遵循的共同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一种确认。

(二)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认同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化认同是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因素。主权是国家对内最高统治权与对外交往独立性的统一,实质上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的树立与巩固,一方面要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包括使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强制性干涉;另一方面需要这个国家的制度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念等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从一个国家长远的发展来看,制度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念被民众广泛的认同比国家使用强制力干涉更具有意义。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主权国家的制度文化及其主流的价值观念有较为广泛的认同时,主权国家的最高权威就具有比较坚实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主权国家的制度文化持怀疑态度甚至从内心里加以

[2]

[1]

二、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悖论

(一)西方文化认同与本土文化认同

全球化实现了信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伴随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地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国民的文化认同开始出现一种相互矛盾的倾向,即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矛盾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由于西方发达的经济水平在文化上的映射,造成一部分人盲目崇拜、模仿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本土的固有文化和生活方式则持极力排斥与摒弃的态度。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对本土文化盲目崇拜、唯我独尊,对任何西方文化都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精英人士,他们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集体主义观念的认同与全球化时

—163—

代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两者之间就极易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

在全球化时代,纯粹的崇拜西方文化和盲目的排外主义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对西方文化的极力推崇和盲目崇拜,容易给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造成可乘之机。这对我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都极易造成冲击。在政治安全方面,对西方文化的一味认同,可能导致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主导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由此导致对政权合法性的怀疑乃至否定。在经济安全方面,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将对作为经济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的崇拜,后果将是对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对文化软实力的严重削弱。而在文化上盲目排外所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不能跟随全球文化发展的步伐,失去吸收外国先进的、优秀文化的机会,造成一种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唯我独尊的发展困境。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文化认同在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起了一定的纽带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主义的出现,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会使得文化认同所发挥的纽带作用被削弱,甚至处于相互矛盾的一种状态。例如,在80年代的中国,文化认同主要是以自由主义的“个体”、“自我”及“权利”等观念为核心的政治认同,而90年代的文化认同则更多的关涉到民族文化认同和群体身份问题。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开篇就指出:“冷战结束后的十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被重构。”[4]这一时期,人们文化认同的话语核心不再是“我是谁”,而是“我们是谁”的问题。如果说80年代的文化认同是在民族国家内部构建的话,那么90年代的文化认同则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框架,并进而在“我族”与“他族”的对立与并存的关系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复兴与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发生的一些微妙的转变,使得跨国家的民族主义力量开始壮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开始增强;第二是全球化发展导致的利益群体的多元化,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确定往往是以民族而非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利益上的冲突可以说是文化认同矛盾的根源。

自古以来,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对于国家的存在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民族国家认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可能就会成为无稽之谈,更严重者,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其次,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斯·摩根索在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描述中,就将民族气质、民族性格与国家的矿产资源、国土面积等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5]。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由于文化交流的加快,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那么,在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中便形成一种悖论:将文化认同等同于民族国家认同。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快,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存在多种文化认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中国大多数人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少数人群对于伊斯兰文化的推崇同时存在。由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流动,同一种文化认同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也是普遍的现象,如中国人、韩国人以及新加坡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推崇。如果将二者相等同,将会产生将“民族国家的认同”等同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的嫌疑。

根据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全球化时代民主国家的发展变化来看,在同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的民族和族群,他们各自享有自己的文化认同。这些民族或者族群之间,有时甚至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政治意义上归属一个国家,拥有一本护照,远不足以理清认同问题”,“个人的、群体的、社区的、阶级的或者阶层的文化认同,事实上其本质是多面向的”[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多元宽容精神,不仅适用于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而且也适用于统一民族国家内部各个不同的民族、群体或者阶级、阶层的文化认同。忽视一个民族国家内部文化认同的事实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强行将其统一于单一的民族国家认同,就可能造成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压迫。

三、结束语

承认不同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中建构文化间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新型文化观的根基。这是在多维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共处中提高文化的自我意识,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利用人类文化资源、解读世界范围内文化变迁和交往,推动文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4).[2]樊志彪.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5(9).[3]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

2008,34(3).[4]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1.

[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170.

[6]汤姆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键三,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

公司,1994:140.

—164—

2009年第11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12009

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

摘要:阐述了文化认同对于国家安全的影响以及本土文化认同与西方文化认同、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的相互关系。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应树立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新型文化观。关键词:文化认同;国家安全;西方文化;本土文化;民族国家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11-0163-02

作者简介:惠静(1985-),女,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政法学院国际政治专业2007级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9-05-12

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的时空界限正在不断被突破,各国文化的发展有可能跳出原来比较狭窄的视野,确立一个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

普遍抵触时,可以说国家最高权威的存在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础,必然导致政治生活恶化,国内动乱频发,国外社会趁机实施主权干预,从而危及国家的主权安全。

其二,文化认同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政治学家克莱因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视为数量和质量的相乘,其中的质量就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民族凝聚力等。在全球化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力量之争,而代之以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文化认同的力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形成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文化认同所形成的“软实力”,对内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功能,对外能够从心理上和观念上影响别国民众,体现为一种不同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软性力量。这种力量可使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并以此获取更多的国家利益。

其三,文化认同是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纽带。在文化认同这种强力精神粘合剂的作用下,民族的归属感、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以及个人的献身精神结合为一种独特的精神联合系统[3]。文化以民族为载体依附于国家,使得强力的文化认同可以对内起到凝聚人心、激发强烈的爱国主义,形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对外可以赢得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尊重,而且强势文化对异质文化可以具有很强的整合力,且不容易为异质文化所同化。

一、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

(一)文化认同的涵义

文化认同,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文化安全问题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对文化认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文化认同是对人们之间或者个人与群体之间共同文化的确认。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成为文化认同的根据。有的认为,文化认同为个体与外部世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一致性的确认,主要包括身份文化认同、民族文化认同、政治文化认同、国际文化认同等方面。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认同的一些基本特性:首先,文化认同的主题是自我身份以及身份的正当性问题;其次,文化认同具有可变性,它是可以选择的,可以选择特定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价值规范;再次,文化认同是对人们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的一种确认;最后,文化认同的依据为相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文化理念和行为规范等。笔者认为,可以将文化认同定义为对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个体与外界所遵循的共同的文化符号、文化理念以及行为规范的一种确认。

(二)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认同对于民族、国家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化认同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文化认同是国家主权独立的重要因素。主权是国家对内最高统治权与对外交往独立性的统一,实质上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的树立与巩固,一方面要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后盾,包括使用政治、经济以及军事方面的强制性干涉;另一方面需要这个国家的制度文化、主流的价值观念等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从一个国家长远的发展来看,制度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念被民众广泛的认同比国家使用强制力干涉更具有意义。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主权国家的制度文化及其主流的价值观念有较为广泛的认同时,主权国家的最高权威就具有比较坚实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当一个国家的民众对于主权国家的制度文化持怀疑态度甚至从内心里加以

[2]

[1]

二、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悖论

(一)西方文化认同与本土文化认同

全球化实现了信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所起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在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伴随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地在其他地区和国家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国民的文化认同开始出现一种相互矛盾的倾向,即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与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成为一种矛盾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由于西方发达的经济水平在文化上的映射,造成一部分人盲目崇拜、模仿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对本土的固有文化和生活方式则持极力排斥与摒弃的态度。同时,也会有一部分人对本土文化盲目崇拜、唯我独尊,对任何西方文化都持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精英人士,他们大多数出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于改革开放前的集体主义观念的认同与全球化时

—163—

代对个人价值的认可两者之间就极易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

在全球化时代,纯粹的崇拜西方文化和盲目的排外主义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对西方文化的极力推崇和盲目崇拜,容易给西方的“文化霸权主义”造成可乘之机。这对我国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都极易造成冲击。在政治安全方面,对西方文化的一味认同,可能导致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主导的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由此导致对政权合法性的怀疑乃至否定。在经济安全方面,一味推崇西方文化将对作为经济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安全形成严峻的挑战。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的崇拜,后果将是对我国综合国力尤其是对文化软实力的严重削弱。而在文化上盲目排外所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不能跟随全球文化发展的步伐,失去吸收外国先进的、优秀文化的机会,造成一种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唯我独尊的发展困境。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根基,文化认同在连接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中起了一定的纽带作用。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主义的出现,多种利益群体的出现,会使得文化认同所发挥的纽带作用被削弱,甚至处于相互矛盾的一种状态。例如,在80年代的中国,文化认同主要是以自由主义的“个体”、“自我”及“权利”等观念为核心的政治认同,而90年代的文化认同则更多的关涉到民族文化认同和群体身份问题。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开篇就指出:“冷战结束后的十几年中,人们的认同和那些认同的标志开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被重构。”[4]这一时期,人们文化认同的话语核心不再是“我是谁”,而是“我们是谁”的问题。如果说80年代的文化认同是在民族国家内部构建的话,那么90年代的文化认同则超越了民族国家的框架,并进而在“我族”与“他族”的对立与并存的关系中确立自己的身份。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复兴与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国家职能发生的一些微妙的转变,使得跨国家的民族主义力量开始壮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开始增强;第二是全球化发展导致的利益群体的多元化,他们对自身利益的确定往往是以民族而非国家为基本框架的。利益上的冲突可以说是文化认同矛盾的根源。

自古以来,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对于国家的存在就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首先,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一旦失去了民族国家认同,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以及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可能就会成为无稽之谈,更严重者,会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动荡。其次,对于民族国家的认同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斯·摩根索在对国家综合国力的描述中,就将民族气质、民族性格与国家的矿产资源、国土面积等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5]。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由于文化交流的加快,一个民族国家出现多种文化并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那么,在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认同中便形成一种悖论:将文化认同等同于民族国家认同。在全球化时代,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快,在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存在多种文化认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中国大多数人对于儒家文化的尊崇和少数人群对于伊斯兰文化的推崇同时存在。由于文化的交流,人员的流动,同一种文化认同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这也是普遍的现象,如中国人、韩国人以及新加坡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推崇。如果将二者相等同,将会产生将“民族国家的认同”等同于“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的嫌疑。

根据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全球化时代民主国家的发展变化来看,在同一个民族国家内部存在不同的民族和族群,他们各自享有自己的文化认同。这些民族或者族群之间,有时甚至在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政治意义上归属一个国家,拥有一本护照,远不足以理清认同问题”,“个人的、群体的、社区的、阶级的或者阶层的文化认同,事实上其本质是多面向的”[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多元宽容精神,不仅适用于全球化时代的不同民族国家之间,而且也适用于统一民族国家内部各个不同的民族、群体或者阶级、阶层的文化认同。忽视一个民族国家内部文化认同的事实及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强行将其统一于单一的民族国家认同,就可能造成民族国家内部的文化压迫。

三、结束语

承认不同文化的特色和差异性,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是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文明与文化的多样性中建构文化间相互认同、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新型文化观的根基。这是在多维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共处中提高文化的自我意识,保持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利用人类文化资源、解读世界范围内文化变迁和交往,推动文明和文化共同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4(4).[2]樊志彪.文化认同与国家安全初探[J].太平洋学报,2005(9).[3]徐则平.试论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J].思想战线,

2008,34(3).[4]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

华出版社,2001.

[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6:170.

[6]汤姆森.文化帝国主义[M].冯键三,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

公司,1994:140.

—164—


相关内容

  •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学 院:音乐学院 班 级:文硕音乐学班 姓 名:冯 学 号: 娜 2012211088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 看.在经济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日益成为 ...

  •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
  • 臣薹昌豳日图隅2013年第5期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危机与对策 ■黄纪针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多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引发了当代中国文化认同危机,威胁社会的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强化文化自觉,构建新的文化认同来化解当前文化危机,就要强化外语教育中文 ...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与网络殖民主义
  • 作者:张纯厚发表时间:2012-10-10评价得分:暂无查看评论 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民族国家与网络殖民主义 张纯厚 [摘要]如何理解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国家?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新殖民主义是如何运作的?新殖民主义与全球化.互联网.民族国家自身发展水平的关系是什么?本文提出 ...

  •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 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 这里所说的"认同"不是一个认知问题,而是一个身份和文化的认同问题.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 ...

  • 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 作者:翟爱玲 文艺争鸣 2004年05期 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身份在当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被讨论的问题,对它的讨论已从政治.经济等领域扩展到文化的各个具体领域.虽然从原则和概念出发的讨论往往会有先入为主的危险,但基于两点认识,一是全球化对二十年来书法历程的影响比作品形式表现出来的还要大,二是在民族身份的确认 ...

  • 且认故乡为异乡
  • [摘要] 电影<赛德克?巴莱>作为台湾2011年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讲述了日据时代的台湾原住民被迫失去自己的文化信仰,骁勇的赛德克部落头目莫那鲁道见证了三十年来的压迫统治,最终决定联合其他部落,挺身为尊严反抗.这段莫那带领族人循着祖灵遗训,拼死夺回猎场的历史在教科书上被称为雾社事件. ...

  • 兵团精神的弘扬与培育
  • i■簌麓嗽 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是兵团人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兵团人真实生活的反映,是兵团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兵团内部来说,兵团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兵团外部来说,是 ...

  •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战略提出的必要性
  • 摘 要: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深度交融,文化已经从后台走向前台,文化发展战略也由一种隐性战略变成一种显性战略,从一种依附性战略变成一种主导型战略,文化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的高度文化自觉和战略远见 ...

  •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 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对国家节.假日设置的分析 09金融6班 卢义 [1**********]211 摘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自从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中国就已经开始.虽然"传统"与"现代"概念的出现是晚近才被学者们所建构出来,但其实质的发生却早已经开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