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书法家中的战斗机

  高价源于价值回归

  

  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拍场中已获成交的王铎作品有626件,成交比率为58%,总成交金额约4.6亿元,每平尺均价保持在10万元左右,在今次秋拍,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古代书法专场中,《�g州香山作》、《宿江上作诗轴》、《临张芝帖》、《临王献之敬祖鄱阳帖》,分�e以4536万元、3696万元、1120万元、784万元成交,合计过亿元的成绩,使王铎书法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古代书法拍场上的新标杆。

  李元茂认为,王铎书法于秋拍创出佳绩,一方面在于流传有绪的精品上拍,一方面则是王铎书法在近些年重获书坛认可后,在拍场上的价值回归。在中国书法史上,王铎对涨墨法的使用可谓得心应手,独具风貌。所谓的涨墨,即墨八纸后,很快沿笔、纸的接触点向外涨晕,使墨迹膨胀扩大,而创出拍卖最高价,作于1640年的《雒州香山作》即是把涨墨法用到极致的著名作品。

  在此作中,观者能看到因涨墨而造成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由于笔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仿佛在刻章时由于快速运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在这里涨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挥洒,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涨墨是王铎在书法作品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妙笔,通观整张作品,墨迹由湿渐干,润燥相间,富于节奏,尤其是巧用涨墨粘连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显得简洁无华,避免了琐碎,另一方面造成点、线与墨块的对比,纵而能敛,势若不尽,意味无穷。此作最早被著录于王铎自撰《拟山园选集,卷一》五言律编,清顺治苏州刊本。先后16次被各类刊物出版,较为重要的有,1979年王铎书法研究专家日本村上三岛先生编《王铎的书法・条幅编》,1993年《中国书法全集・王铎》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墨迹大观・王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铎书作遭遇百年不公

  

  据了解,对王铎书法的研究收藏,近百年间以日本书坛为最,而北京匡时透露,此次上拍的数件王铎精品力作大多回流自日本,这既显现了日本在王铎研究收藏上的强势地位,也说明随着国内书画市场的繁荣,王铎书法的价值正在获得回归。为何出身华夏的书法大家王铎,长久以来却在东瀛大放异彩,直到近些年才获得国人的关注?

  李元茂介绍,王铎在中国书法史上,虽然得名三百余年,但一直不温不火少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外部原因,也有王铎书风不为书坛主流相容的因素。王铎虽与同时期的书画名家黄道周、倪元璐,在同一年(天启二年,1622年)得中进士,但之后的人生历程,却使他的书名长久逊色于上述二位同年。获得进士身份后,王铎官运亨通,历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少詹事、经筵讲官、东�m侍班、南京礼部尚书等职位。但不幸的是,乱世的到来,改变了他顺风顺水的人生轨迹。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于景山,随即满人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之后,王铎在南京拥立福王,任为东阁大学士。顺治二年豫亲王带领清军攻陷扬州,福王逃往芜湖,留王铎守江宁,眼见大势已去,他选择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开城门降清,而他的两位同年好友,倪元璐悬梁自尽,黄道周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尽管降清后,王铎官位依旧显赫,逝后赠太保,谥文安,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但由于变节,在“人品即书品”的年代,他自然难逃主流文化的排斥。乾隆时期,甚至一度查毁了王铎的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从此,王铎书名被淹。尽管历代书法家们都很喜爱王铎书法,但还是敬而远之。

  身逢乱世,虽然使王铎遭遇了人生的不幸,却使他的书法超越前代,成就了自家面目。李元茂说,和王羲之一样,王铎书法是时代的产物。王羲之生活在外有强敌,内有国乱的东晋时期,在政治无暇管控艺术的环境中,他自觉地研讨融汇前人书体,成就一代新风。同样身遭改朝换代,国破家亡的王铎也在自己的时代,掀开了书法发展的新篇章。当时,作为书坛正统的,清秀平和的书风已被董其昌等人推至极端,难以继续发展。王铎的出现适时地扭转了这一局面。虽然在当时及其后的百年间,王铎的创造被所谓的书坛正统视为另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推重董其昌、赵孟�\的康熙、乾隆的故去,及金石学在乾嘉时期的兴起,王铎才得到书坛的重新认知。但即便如此,王铎的名气依然起色不大,直到近代被日本人发掘,方才“墙内开花墙外香”。

  据专家透露,王铎书法流往日本始自清末民初,在起始阶段,就受到日本书法界、茶道界的欣赏,但并未在书法界产生影响,直到村上三岛等日本重要书法家开始临摹、学习王铎书法后,才在日本形成了一股王铎风,王铎也被日本书家推为“后王”,并认为“后王”胜过“先王”王羲之。他的书法作品,也因村上三岛等书法家的大量收藏而成为抢手货,价格不断飙升。二十世纪末的国内拍卖会的王铎作品,几乎都被日本买家购往日本。与此同时,王铎的书法也在国内书坛获得了“正名”吴昌硕极为推崇王铎,称 “有明书法推第一”。林散之评价王铎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评价王铎“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启功先生则用七言绝句盛赞王铎:“笔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此余论书旧作,每以题孟津真迹。”后二句为倪云林赠王黄鹤句,非孟津谁克当之。(跋王铎《临淳化阁帖草书卷》)

  

  王门旗下的磁悬浮列车

  

  究竟王铎书法怎样的面目,引得百年书坛对它是非不断,褒贬不一。李元茂说,王铎的书法既不同于金农的推倒传统,另辟蹊径,也不同于董其昌单纯地继承传统。虽然他也如董其昌一样取法王羲之,传世作品中大量临写“二王”,但他的“临”并非学习阶段的重复摹写,而是一种创造性的“临”,是将王字中的规矩、内容、方法变化成自己的理念后的再发生。细观王铎临写王�x之的作品,可以看到,字还是一样的字,但每行的字数不同,布白不同,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如果说,董其昌的书法是在王羲之的轨道上前行的话,那么王铎就如磁悬浮列车一样,是悬浮在王字轨道上的,具有飞跃感,这一点在他的行草书和隶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王铎的行草书特点鲜明。首先,他在总结历代书家风格的基础上,创立了雄强苍郁的书风。入清之前,王铎的书法笔力厚实,结体茂密的,如山呼海啸,连绵不断,势不可挡。入清以后的晚年作品更强调气势,笔势奔放,结体欹侧,造型夸张,章法绵密,大小错落,各种对比关系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如雷似电,似大海磅礴的阳刚之美,他十分喜欢写直幅大作品,八尺、丈二甚至更大,从上到下,一泻而下,痛快淋漓。其次,王铎的书法具有一种厚朴生劲的美感。所谓的厚重朴实,就是他的字都很符合章法要求,似乎有点循规蹈矩,不颠狂,不求怪,保持一种平常态。但在厚重的本色中,却字字笔力遒劲,完全出自自然的随机变化,靠繁复的运笔变化,生发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谓生劲,就有刚健有力,不稚嫩,不绵软;而“生”,就是不熟腻,不圆滑,像枯藤老松之皮,摸起来有一种扎手的感觉。最后,王铎的书法具有强烈的抒情韵味。作品有抑有扬、有放有收,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感情的翻滚,每一笔都是在情绪的鼓荡中挥洒出来,似电闪雷鸣、似海涛汹涌、似铁马奔驰。

  随着市场行情的爆发,未来自然会有更多的王铎书法走向拍场,在这样的条件下,收藏者应当怎样对王铎书作进行鉴赏?李元茂说,鉴赏王铎书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王铎书法创作的具体年代,依据不同时期王铎书作老辣程度的变化判断真伪。另外还要把握王铎书法的特色,王铎在三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中,笔韵和笔势始终如一,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在鉴定的时候要着重关注书法中韵和势够不够,不用关注形,在这里所谓的笔势,就是王铎在书写过程中是痛快淋漓,一气贯通的,有时虽然笔划不在纸上,但内在的气韵是相连的,这样的状态,如果临写者功力不够,根本达不到,因为刻意追求快,书法的韵味就会有所缺失。总之,王铎的书法所达到的境地,仿作很难达到,对真迹熟识者一眼可辨真伪。

  高价源于价值回归

  

  雅昌艺术网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目前,拍场中已获成交的王铎作品有626件,成交比率为58%,总成交金额约4.6亿元,每平尺均价保持在10万元左右,在今次秋拍,北京匡时五周年秋拍古代书法专场中,《�g州香山作》、《宿江上作诗轴》、《临张芝帖》、《临王献之敬祖鄱阳帖》,分�e以4536万元、3696万元、1120万元、784万元成交,合计过亿元的成绩,使王铎书法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古代书法拍场上的新标杆。

  李元茂认为,王铎书法于秋拍创出佳绩,一方面在于流传有绪的精品上拍,一方面则是王铎书法在近些年重获书坛认可后,在拍场上的价值回归。在中国书法史上,王铎对涨墨法的使用可谓得心应手,独具风貌。所谓的涨墨,即墨八纸后,很快沿笔、纸的接触点向外涨晕,使墨迹膨胀扩大,而创出拍卖最高价,作于1640年的《雒州香山作》即是把涨墨法用到极致的著名作品。

  在此作中,观者能看到因涨墨而造成一个字笔画之间的粘合,有时笔画之间的空间完全被墨晕没,由于笔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间晕开,使字的边缘呈不规则状,仿佛在刻章时由于快速运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在这里涨墨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挥洒,加强了字与字的对比张力,增加了观者的品读性。涨墨是王铎在书法作品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妙笔,通观整张作品,墨迹由湿渐干,润燥相间,富于节奏,尤其是巧用涨墨粘连笔画形成块面,一方面显得简洁无华,避免了琐碎,另一方面造成点、线与墨块的对比,纵而能敛,势若不尽,意味无穷。此作最早被著录于王铎自撰《拟山园选集,卷一》五言律编,清顺治苏州刊本。先后16次被各类刊物出版,较为重要的有,1979年王铎书法研究专家日本村上三岛先生编《王铎的书法・条幅编》,1993年《中国书法全集・王铎》荣宝斋出版社,1994年《墨迹大观・王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王铎书作遭遇百年不公

  

  据了解,对王铎书法的研究收藏,近百年间以日本书坛为最,而北京匡时透露,此次上拍的数件王铎精品力作大多回流自日本,这既显现了日本在王铎研究收藏上的强势地位,也说明随着国内书画市场的繁荣,王铎书法的价值正在获得回归。为何出身华夏的书法大家王铎,长久以来却在东瀛大放异彩,直到近些年才获得国人的关注?

  李元茂介绍,王铎在中国书法史上,虽然得名三百余年,但一直不温不火少人关注,这其中既有外部原因,也有王铎书风不为书坛主流相容的因素。王铎虽与同时期的书画名家黄道周、倪元璐,在同一年(天启二年,1622年)得中进士,但之后的人生历程,却使他的书名长久逊色于上述二位同年。获得进士身份后,王铎官运亨通,历任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少詹事、经筵讲官、东�m侍班、南京礼部尚书等职位。但不幸的是,乱世的到来,改变了他顺风顺水的人生轨迹。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帝殉于景山,随即满人在北京建立了清王朝。之后,王铎在南京拥立福王,任为东阁大学士。顺治二年豫亲王带领清军攻陷扬州,福王逃往芜湖,留王铎守江宁,眼见大势已去,他选择同礼部尚书钱谦益等开城门降清,而他的两位同年好友,倪元璐悬梁自尽,黄道周被俘后,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尽管降清后,王铎官位依旧显赫,逝后赠太保,谥文安,由明朝旧臣变为清廷新贵,但由于变节,在“人品即书品”的年代,他自然难逃主流文化的排斥。乾隆时期,甚至一度查毁了王铎的书刊,并将王铎列入《贰臣传》。从此,王铎书名被淹。尽管历代书法家们都很喜爱王铎书法,但还是敬而远之。

  身逢乱世,虽然使王铎遭遇了人生的不幸,却使他的书法超越前代,成就了自家面目。李元茂说,和王羲之一样,王铎书法是时代的产物。王羲之生活在外有强敌,内有国乱的东晋时期,在政治无暇管控艺术的环境中,他自觉地研讨融汇前人书体,成就一代新风。同样身遭改朝换代,国破家亡的王铎也在自己的时代,掀开了书法发展的新篇章。当时,作为书坛正统的,清秀平和的书风已被董其昌等人推至极端,难以继续发展。王铎的出现适时地扭转了这一局面。虽然在当时及其后的百年间,王铎的创造被所谓的书坛正统视为另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推重董其昌、赵孟�\的康熙、乾隆的故去,及金石学在乾嘉时期的兴起,王铎才得到书坛的重新认知。但即便如此,王铎的名气依然起色不大,直到近代被日本人发掘,方才“墙内开花墙外香”。

  据专家透露,王铎书法流往日本始自清末民初,在起始阶段,就受到日本书法界、茶道界的欣赏,但并未在书法界产生影响,直到村上三岛等日本重要书法家开始临摹、学习王铎书法后,才在日本形成了一股王铎风,王铎也被日本书家推为“后王”,并认为“后王”胜过“先王”王羲之。他的书法作品,也因村上三岛等书法家的大量收藏而成为抢手货,价格不断飙升。二十世纪末的国内拍卖会的王铎作品,几乎都被日本买家购往日本。与此同时,王铎的书法也在国内书坛获得了“正名”吴昌硕极为推崇王铎,称 “有明书法推第一”。林散之评价王铎是“自唐怀素后第一人,非思翁、枝山辈所能抗手”。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评价王铎“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启功先生则用七言绝句盛赞王铎:“笔阵声威四海闻,敢移旧句策殊勋。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此余论书旧作,每以题孟津真迹。”后二句为倪云林赠王黄鹤句,非孟津谁克当之。(跋王铎《临淳化阁帖草书卷》)

  

  王门旗下的磁悬浮列车

  

  究竟王铎书法怎样的面目,引得百年书坛对它是非不断,褒贬不一。李元茂说,王铎的书法既不同于金农的推倒传统,另辟蹊径,也不同于董其昌单纯地继承传统。虽然他也如董其昌一样取法王羲之,传世作品中大量临写“二王”,但他的“临”并非学习阶段的重复摹写,而是一种创造性的“临”,是将王字中的规矩、内容、方法变化成自己的理念后的再发生。细观王铎临写王�x之的作品,可以看到,字还是一样的字,但每行的字数不同,布白不同,具有强烈的个人风貌。如果说,董其昌的书法是在王羲之的轨道上前行的话,那么王铎就如磁悬浮列车一样,是悬浮在王字轨道上的,具有飞跃感,这一点在他的行草书和隶书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王铎的行草书特点鲜明。首先,他在总结历代书家风格的基础上,创立了雄强苍郁的书风。入清之前,王铎的书法笔力厚实,结体茂密的,如山呼海啸,连绵不断,势不可挡。入清以后的晚年作品更强调气势,笔势奔放,结体欹侧,造型夸张,章法绵密,大小错落,各种对比关系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如雷似电,似大海磅礴的阳刚之美,他十分喜欢写直幅大作品,八尺、丈二甚至更大,从上到下,一泻而下,痛快淋漓。其次,王铎的书法具有一种厚朴生劲的美感。所谓的厚重朴实,就是他的字都很符合章法要求,似乎有点循规蹈矩,不颠狂,不求怪,保持一种平常态。但在厚重的本色中,却字字笔力遒劲,完全出自自然的随机变化,靠繁复的运笔变化,生发出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所谓生劲,就有刚健有力,不稚嫩,不绵软;而“生”,就是不熟腻,不圆滑,像枯藤老松之皮,摸起来有一种扎手的感觉。最后,王铎的书法具有强烈的抒情韵味。作品有抑有扬、有放有收,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感情的翻滚,每一笔都是在情绪的鼓荡中挥洒出来,似电闪雷鸣、似海涛汹涌、似铁马奔驰。

  随着市场行情的爆发,未来自然会有更多的王铎书法走向拍场,在这样的条件下,收藏者应当怎样对王铎书作进行鉴赏?李元茂说,鉴赏王铎书作的关键,在于把握好王铎书法创作的具体年代,依据不同时期王铎书作老辣程度的变化判断真伪。另外还要把握王铎书法的特色,王铎在三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中,笔韵和笔势始终如一,没有大的变化。因此在鉴定的时候要着重关注书法中韵和势够不够,不用关注形,在这里所谓的笔势,就是王铎在书写过程中是痛快淋漓,一气贯通的,有时虽然笔划不在纸上,但内在的气韵是相连的,这样的状态,如果临写者功力不够,根本达不到,因为刻意追求快,书法的韵味就会有所缺失。总之,王铎的书法所达到的境地,仿作很难达到,对真迹熟识者一眼可辨真伪。


相关内容

  • 2016届高三语文限时训练
  • 2016届高三语文限时训练(一) 制卷人: 分值:46分 班级: 姓名: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

  • 学校先进党支部发言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党的周年生日,根据大会安排,要我发个言,在这里,我发言的题目是:<加强自身建设,造就过硬队伍>.为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党支部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具体表现如下: 一.抓好支部班子 ...

  • 韩愈[送高闲上人序]对草书创作的启发
  • 送高闲上人序 韩愈 苟可以寓其巧智,使機應于心,不挫于氣,則神完而守固,雖外物至,不膠于心.堯.舜.禹.湯治天下,養叔治射,庖丁治牛,師曠治音聲,扁鵲治病,僚之于丸,秋之于奕,伯倫之于酒,樂之終身不厭,奚暇外慕?夫外慕徙業者,皆不造其堂,不哜其胾者也. 往時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 ...

  • 河北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导游词
  • (烈士陵园门口) 各位朋友: 你们好!欢迎您来瞻仰董存瑞烈士陵园. 隆化是战斗英雄董存瑞牺牲的地方.党和人民为永志英雄董存瑞的不朽业绩,1954年经原热河省政府批准,在隆化修建董存瑞烈士陵园.现在的园名,是1988年纪念董存瑞牺牲40周年,请肖克将军题写的.这七个大字笔姿跌宕,苍劲浑厚.董存瑞烈士陵 ...

  •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成就
  • 欧阳询简介及书法成就 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阳),祖籍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隋时官太常博士,唐时封为太子率更令,也称"欧阳率更".与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 ...

  • 邱少云的故事
  • 邱少云的故事 七年级(18)班 李想 志愿军"一级英雄"特等功臣邱少云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严重地威胁着刚满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此关键时刻,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英明地决定,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英雄的朝鲜人民和 ...

  • 欧阳询揣摩古碑
  • 欧阳询揣摩古碑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傍,三日方去. 译文 欧阳询曾经出行,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书写的,(他)停下马浏览古碑,很久后才离开.(他离开)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 ...

  • 太极拳的艺术内涵
  • 太极拳的艺术内涵 太极拳蕴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内涵.从形态来看,与书法.绘画.雕塑.戏曲.舞蹈等类艺术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太极拳与汉字书法的特点更加接近,同是中国所独有的文化艺术形式,既有相辅相成之处,也有相反相成的一面.汉字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情趣,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 ...

  • 红军战将汤慕禹
  • ---记一个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重庆巴南人 林永蔚 军号嘹亮,战旗猎猎.值此"八一"建军之节,眼见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国家一日千里的发展,不仅又勾起了我对表叔中国工农红军将领汤慕禹烈士的缅怀之情. 今年恰值烈士汤慕禹诞生102周年.他殉难已73周年了.为了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