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课内)

2010年秋季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苏教)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 之别院。

1.解释加点词语

(1)尽为所吞 (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 .

(3)徐喷以烟 ( ) (4)项为之强 ( ) ..

(5)捉虾蟆,鞭数十 ( ) (6)兴正浓 ( ) ..

(7)鹤唳云端 ( ) (8)怡然称快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选择题

(1)对句中“之”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B.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间”。

C.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D.故时有物外之趣:动词,到„去。

(2)选出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夏蚊成雷”,写出了夏天雷声轰鸣之响,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虾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

C.“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D.“鹤唳云端”的“唳”字,似乎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用词准确。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下面语句描写的内容不属于想象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用原文回答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候的“我”有怎样的本来、习惯和收获?

本领:

习惯:

收获:

(2)文中“昂首观之”的“之”字指代什么内容?

(3)写出第3段中具体表现“神游其中”的句子。

5.简答题

(1)文章结尾句属动作描写,想象一下将虾蟆捉在手,打几十鞭子,这是什么样的鞭子?虾蟆竟没死,这是为什么?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趣事”。

(3)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4)读了此文后,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并拟一条爱惜草坪或热爱动物的标语。

(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

(6)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7)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丰富想像:

仔细观察:

(8)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9)文中用两个短语写出了作者仔细观察之后的快乐心情,这两个短语分别是:

(10)课文中运用了很大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请把这些成语写出来。(不少于三个)

(11)请试着分析“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人教)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作者在文中共描绘了关于春四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2.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春草图部分·

4.“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5.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

6.春草图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草的?

·春花图部分·

7.第四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

8.春花图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花的?能体现这种写景顺序的词语是哪些?

9.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10.比较“春草图”、“春花图”两段写法上的异同?

11.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1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3.选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春风图部分·

14.第一句话体现了春风什么特点?

15.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分别突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春雨图部分·

16.“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形容雨细的,形容雨细而闪烁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连绵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密的是像什么?

17.“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个词?

18.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19.“一下就和三两天”写春雨的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_________;“密密得斜织着”明写春雨而暗写_________;“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的_________;“静默”两字用得最妙,是__________手法,传达出春雨中_________的气象。侧面写春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图部分·

20.文段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

21.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

22.后三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3.“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

24.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

(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

(二)(人教) 济南的冬天

老舍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

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5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6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课文开头交待了济南冬天的景致是别具一格的,其特点是什么?

2.课文第一自然段是以怎样的角度、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

3.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4.课文主体部分用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三幅淡雅美丽的工笔画。请精读课文内容,然后按要求概括。

(1)第一幅 图,特征是 。

(2)第二幅 图,特征是 。

(3)第三幅 图,特征是 。

5.作者通过这三幅优美的水墨画面,将济南的冬天的山、水、雪、城等景物汇为一体,你从中领略到怎样的意蕴,领略到怎样的审美情趣?

6.第三段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加粗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用一句话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9.文章结尾写道:“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的“绿的精神”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10.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形象地表现济南冬天山水的柔美,并融入作者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请结合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1.济南的冬天让人感到温馨,得益于作者亲切的文笔,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赏析下列语句,谈谈加点词是怎样体现作者的亲切感的?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

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

影儿呢!

12.请你根据第2段的内容,说明济南的人们一看到小山,就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的原因。(3分)

(二)(苏教)

社戏

【甲】

A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

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1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2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丙】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2“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3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4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5“豆可中吃呢?”

6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7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8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请结合【甲】【乙】两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甲: 乙: 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段。

2.分析文中A、B处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A.作用:

B.作用:

3.第2自然段开头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说不出的大”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大”字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4.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中的“似乎”“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6.第2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3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8.“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9.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0.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1.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二、根据【丙】段回答下列问题:

1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14.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

15.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16.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顺序是: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2010年秋季初一语文期中复习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人教、苏教)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 之别院。

1.解释加点词语

(1)尽为所吞 ( ) (2)私拟作群鹤舞空 ( ) .

(3)徐喷以烟 ( ) (4)项为之强 ( ) ..

(5)捉虾蟆,鞭数十 ( ) (6)兴正浓 ( ) ..

(7)鹤唳云端 ( ) (8)怡然称快 (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选择题

(1)对句中“之”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B.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间”。

C.驱之别院:代词,指“癞蛤蟆”。 D.故时有物外之趣:动词,到„去。

(2)选出下列对文本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夏蚊成雷”,写出了夏天雷声轰鸣之响,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虾蟆捕虫动作的迅速、准确。

C.“冲烟飞鸣”的“冲”,让人想见蚊群在烟雾中乱飞乱闯的情状。

D.“鹤唳云端”的“唳”字,似乎让人听到了鹤翔云端高亢的鸣叫,用词准确。

(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4)下面语句描写的内容不属于想象的一项是( )

A.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B.果如鹤唳云端

C.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D.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用原文回答

(1)从第一段来看,小时候的“我”有怎样的本来、习惯和收获?

本领:

习惯:

收获:

(2)文中“昂首观之”的“之”字指代什么内容?

(3)写出第3段中具体表现“神游其中”的句子。

5.简答题

(1)文章结尾句属动作描写,想象一下将虾蟆捉在手,打几十鞭子,这是什么样的鞭子?虾蟆竟没死,这是为什么?

(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趣事”。

(3)你认为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4)读了此文后,你得到了那些启示?并拟一条爱惜草坪或热爱动物的标语。

(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获得“物外之趣”的。

(6)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5分)

(7)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像,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一个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丰富想像:

仔细观察:

(8)课文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9)文中用两个短语写出了作者仔细观察之后的快乐心情,这两个短语分别是:

(10)课文中运用了很大成语,一直流传到今天,请把这些成语写出来。(不少于三个)

(11)请试着分析“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二、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人教)

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作者在文中共描绘了关于春四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2.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3.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春草图部分·

4.“偷偷地”与“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

5.第三段为什么要写人的活动?这与中心内容有关系么?为什么?

6.春草图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草的?

·春花图部分·

7.第四段中哪些句子是作者的想象?

8.春花图按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春花的?能体现这种写景顺序的词语是哪些?

9.作者在描绘春花时,还写了蜜蜂、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10.比较“春草图”、“春花图”两段写法上的异同?

11.文中“闹”字换成“叫”字可不可以?为什么?

12.第一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3.选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春风图部分·

14.第一句话体现了春风什么特点?

15.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分别突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春雨图部分·

16.“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是形容雨细的,形容雨细而闪烁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连绵的是像什么?形容雨细而密的是像什么?

17.“稀稀疏疏”相对应的词语是哪个词?

18.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19.“一下就和三两天”写春雨的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春雨的_________;“密密得斜织着”明写春雨而暗写_________;“笼着一层薄烟”写春雨的_________;“静默”两字用得最妙,是__________手法,传达出春雨中_________的气象。侧面写春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迎春图部分·

20.文段开头为什么从“风筝”写起?

21.最后三个选段分别赞颂春天怎样的特点?用了什么修辞?

22.后三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23.“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含义是什么?

24.课文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比较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和括号中的词,你觉得哪个用得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1)小草从土里钻(长)出来。 .

(2)蜜蜂嗡嗡地闹(叫)着。 .

(3)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吹)着你。 ..

(二)(人教) 济南的冬天

老舍

1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3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

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5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6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课文开头交待了济南冬天的景致是别具一格的,其特点是什么?

2.课文第一自然段是以怎样的角度、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突出这一特点的?

3.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

4.课文主体部分用语言为我们勾勒了三幅淡雅美丽的工笔画。请精读课文内容,然后按要求概括。

(1)第一幅 图,特征是 。

(2)第二幅 图,特征是 。

(3)第三幅 图,特征是 。

5.作者通过这三幅优美的水墨画面,将济南的冬天的山、水、雪、城等景物汇为一体,你从中领略到怎样的意蕴,领略到怎样的审美情趣?

6.第三段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加粗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用一句话概括第三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9.文章结尾写道:“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的“绿的精神”蕴涵着怎样的深意?

10.作者娴熟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形象地表现济南冬天山水的柔美,并融入作者自己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请结合下列句子进行赏析。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1.济南的冬天让人感到温馨,得益于作者亲切的文笔,犹如与读者促膝谈心一般。赏析下列语句,谈谈加点词是怎样体现作者的亲切感的?

(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

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

(2)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

(4)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

影儿呢!

12.请你根据第2段的内容,说明济南的人们一看到小山,就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的原因。(3分)

(二)(苏教)

社戏

【甲】

AB、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

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

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

1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2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丙】

1“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2“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3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4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5“豆可中吃呢?”

6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7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8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9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一、请结合【甲】【乙】两段完成下列各题:

1.给甲、乙两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在文中找出两处根据。

甲: 乙: 写夜航去看戏的是( )段,写看完戏归航的是( )段。

2.分析文中A、B处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A.作用:

B.作用:

3.第2自然段开头一句“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说不出的大”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其中“大”字生动地表现出儿童特有的感觉。从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4.你怎样理解【甲】段中“朦胧”和“踊跃”这两个词语?

5.“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中的“似乎”“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中“大概”能否去掉,为什么?

6.第2段说船“飞一般前进”与第3段“我却还以为是船慢”是否矛盾?为什么?

8.“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沉静”与“自失”在这里如何理解?

9.甲、乙两段都写了船速之快,哪一处是正面描写?哪两处是侧面描写?请找出有关语句并抄写下来。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10.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调动了人体的感觉器官,请分别找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1.两段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分别写出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甲段: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乙段: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本体 喻体

表达效果:

1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回望”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罩”在这里如何理解?

二、根据【丙】段回答下列问题:

13.“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豆被小伙伴们偷了,六一公公为什么还要感激呢?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14.作者在结尾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真的好吃吗?戏也真的好看吗?

15.文章题目为“社戏”,但作者写社戏的部分却很少,作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为什么?

16.课文的主要情节开列如下。请按叙述的先后,重新编排它们的顺序,并指出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A.赵庄看社戏 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C.看社戏前的波折 D.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E.六一公公送豆 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顺序是:

·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相关内容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不知不觉的开学已经是近三个月了,对于这批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检验他们这一段时期学习效果的期中考试很快就要来临了.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试成绩的得来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复习指导的有效.得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学校 ...

  • 初一语文期中考试复习计划3
  •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初一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不知不觉的开学已经三个多月了,对于这批刚刚进入初一的学生来说,检验他们这一段时期学习效果的期末考试很快就要来临了.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考试成绩的得来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复习指导的有效.得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 ...

  • 2016年初一期中总结反思
  • 2016年初一期中总结反思 ##第1篇:2016年初一期中总结反思 期末考试考的比较差,数108 语105 外106 地83 政59 历65 生80 ,我认为问题出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文平时阅读理解没注意方法.在做阅读理解时,我不知从何处下手,找不准要点.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阅读理解是语文考试中比 ...

  • 初一期中反思作文400字
  • 初一期中反思作文400字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里,我犯了很多不该犯的错误.于是我进行了自我反思. 首先是学习态度的反思.学习态度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怎样评价你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呢?一是要看课堂上能否专心听讲,能否克制自己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二是能否自觉.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能否主动改正错题 ...

  • 初中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 篇一:初中期中考试复习计划 同学们一定以把握时间,以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期中考试,把它当作锻炼考验的难得机会,努力备战,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首先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科学制定各科复习计划. 语文学科 要分块复习,分步完成.可以分解为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共三大块进行复习.基础知识部分可以分解为生字. ...

  • 2016秋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1)
  • 2016年秋季朝阳中学语文备课组活动记录(1) 时间:2016年9月13日 周次:第三周 主题:统一教学进度,学习校语文教研组下发的备课组活动的要求 主备人:李丰 过程与内容: 一.统一本学期的教学进度.以月考和期中考试为界限,月考前一.二单元精讲,开三单元,月考重点三四单元. 二.学习语文教研组下 ...

  • 初一期中总结作文
  • [篇一:初一期中考试小结] 时间似流水,学期以经过半,期中考试也已来临,而就是短短两天,期中考试也结束,我自信满满的走进考场,却唉声叹气的走出了考场,可这是因为什么呢,为了能让下次的考试考好,我做了一次小结. 我一向数学很好,可是这次鬼使神差的考了那么点分数,翻开卷子一看,红红的大叉一个接着一个,看 ...

  • 初一期中考试总结
  • 我连续两个星期到南京出差,正遇上昕期中复习和考试.本想能好好帮帮她,看着她学习学习,但是出差了.但是实际上我即使在家也帮不了她什么,因为平时上学时她根本没时间,晚上作业很多,要做到很晚.所以上个星期的琴都没练,我问她为什么不练,她说很奇怪,每次我一出差就很多作业,没有时间练琴,我一回来作业就少了.我 ...

  • 初一期中考试家长会上要求
  • 期中考试家长会上要求 语文 一.上课:积极发言,做好笔记.有的记在书上的笔记,要回家后抄在笔记本上. 二.态度很重要.要重视语文学习. 三.作文: 1.字要写好.中考作文60分,但老师只能看一分钟,字若不好,则影响大 2.卷面很重要,影响分数.不能用涂改液等. 3.对优秀作文要看还要背.但要注意平时 ...

  • 初一学习反思作文
  • 初一学习反思作文一:学习反思 时间仿佛过的很快,一眨眼的功夫,却已学期过半.我仔细的倾听钟表的声音,仿佛感到了时光的流淌,生命的流逝.时间仿佛是一片大海,我仿佛是在大海中行舟的那个人.我在着大海中慢慢的成长,进步.刚上海时,由于不适应海上的生活,很长时间里,没有找到行舟的诀窍,因此,并没有比别人划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