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定增热的冷思考

  在资本市场,新三板温度持续升高,成为机构间的热门话题。新三板承揽、承做、并购、定增等一系列产业链也因此迅速火爆起来,众多机构相继进入“跑马圈地”的模式,继九鼎、湘财、中科招商、硅谷天堂、齐鲁银行后,天涯、锤子和其他一些知名机构也要上新三板。   目前,除了启动转板IPO制度外,相关部门也计划在新三板引入分层交易制度,即根据挂牌企业的不同业绩成长性、利润指标、信息披露规范性、行业发展前景与经营团队等因素,将企业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允许集合竞价交易、做市商交易和协议转让交易。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制度出台后,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股价分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业绩相对出色的挂牌企业将进入集合竞价交易市场,延续股价上涨格局;业绩相对平稳增长的挂牌企业将进入做市交易市场,股价趋于平稳;业绩不佳的挂牌企业则延续协议转让模式,股价容易出现泡沫破裂。然而,现在市场上不少投资机构不理会这些风险,一有三板定增机会就不惜成本参与,这也加快了挂牌企业定向增发的频繁补发。   资本趋之若鹜的背后,是投资机构对三板政策红利极高的期望值。投资机构眼里的政策红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三板挂牌企业转到主板IPO所产生的股权增值,二是即便这些企业最终没能转板成功,但只要它们能纳入集合竞价交易范畴,也可以通过更活跃的交易流动性产生溢价交易。而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而言,开展定增时选择投资机构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有上下游资源整合贡献和能力的机构,二是基于交易活跃度的需要,引入一些新三板交易活跃、有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运作的投资机构。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新三板企业而言,定增融资的工作主要交给其保荐和做市券商负责统筹。券商因而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增融资方面拥有很大话语权,其会根据企业设定的定增额度并综合各家投资机构的背景和定增价格敲定。在此情况下,各投资机构为了争夺优质三板项目的定增额度,往往与券商保持着各种交易与合作关系。目前,市场上投资机构通过券商获得定增额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向券商机构提供更高的报价,甚至个别机构在原先拟定的定增价格上再增加30%~50%,以此与其他机构竞争;二是向券商承诺,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积极配合对方参与做市交易,从而在盘活股票交易活跃度的同时,也给券商带来相当可观的价差收益;三是通过各种人脉网络与券商、企业方联系,尽可能地拿到自己所需的定增额度。我个人认为,价格战未必可取,因为要做全盘考虑,以避免由于定增价格过高而影响到下一轮定增的融资额度和价格设定,还应防止因盲目跟风投资未来出现价值泡沫。   目前最难处理的,还是基于人脉关系带来的机构认购需求。一些非专业投资机构基本不问定增价格高低,也不提出企业转板IPO的预期,而是直接按照事先敲定的定增价格斥资认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由于新三板没有对参与定增的投资者设定股票禁售期,这些机构一旦通过定增拿到份额就会趁着投资热潮迅速转出套现,赚取差价收益。这种投资行为未必能够持久,随着近期不少新三板挂牌企业价格出现回调以及未来资本市场对三板估值的逐步理性,上述行为面临着不小的投资风险。目前,新三板参与做市交易的挂牌企业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一旦企业业绩难以保持年化50%~100%的增长幅度,将面临不小的估值回调压力。在制度红利引发的新三板投资热退潮后,真正能获得资本持续垂青的企业,往往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有能力保持业绩持续高成长,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潜力巨大。   相比各类投资机构争夺定增项目的热潮,不少PE机构则有着自己的新三板淘金逻辑。目前,很多PE机构与原先打算IPO的投资企业协商,先让它们到新三板挂牌交易,然后再转板或并购。说服这些企业放弃IPO计划的最大筹码,是PE机构承诺企业在登陆新三板后,将得到更高额度和估值的定向增发融资以替代原先的C轮、D轮股权融资,还包括后续转板或并购的预期安排。然而,这也给很多PE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募资压力,以至于有些PE机构不得不在较短时期内发一只1~2亿元的新三板基金。为了尽快完成基金的募集,它们往往选择与第三方理财机构合作,并为此支付1%的管理费与4%的超额利润分红,这相当于整个基金管理费的50%与超额利润分红的20%。之所以愿意付出如此的不菲代价,很多PE机构有着自己的打算――在打通新的项目退出渠道的同时,借助新三板当前热度获得更高的企业估值与投资回报。眼下谁都不知道由新三板政策红利引发的资本涌入潮还会持续多久,但众多各类机构仍趋之若鹜,并都不愿意成为最后的买单者。而一些小型PE机构在积极运作投资项目登陆新三板的背后,也有募新还旧之嫌――不少投资项目所在的PE基金即将到期清算,一旦这些项目登陆新三板,PE机构就能用新的三板基金投资,帮助旧PE基金实现项目退出。   新三板定增的原本优势   小额融资豁免公司不超过200位股东或者发行融资额低于净资产20%的,不用向证监会申请核准,发行后5日报备即可。这是新三板定增“随用随发”的核心内容。   储价发行储价发行是指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再融资制度,可以减少审批次数,提高融资效率。要求是获批后三个月内完成首发(不低于50%),剩下的一年内发完。   无限售期要求如果不是定向增发的对象自愿锁定的话,那么定增的股权可以随时转让。但其中不含董监高参与的定增股份,这部分比照“公司法”每年25%的限售条件。   增发对象灵活每次增发不超过35人即可。   定价灵活企业可以和机构沟通确认,双方认可即可,并没有硬性标准。

  在资本市场,新三板温度持续升高,成为机构间的热门话题。新三板承揽、承做、并购、定增等一系列产业链也因此迅速火爆起来,众多机构相继进入“跑马圈地”的模式,继九鼎、湘财、中科招商、硅谷天堂、齐鲁银行后,天涯、锤子和其他一些知名机构也要上新三板。   目前,除了启动转板IPO制度外,相关部门也计划在新三板引入分层交易制度,即根据挂牌企业的不同业绩成长性、利润指标、信息披露规范性、行业发展前景与经营团队等因素,将企业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别允许集合竞价交易、做市商交易和协议转让交易。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制度出台后,新三板市场挂牌企业股价分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业绩相对出色的挂牌企业将进入集合竞价交易市场,延续股价上涨格局;业绩相对平稳增长的挂牌企业将进入做市交易市场,股价趋于平稳;业绩不佳的挂牌企业则延续协议转让模式,股价容易出现泡沫破裂。然而,现在市场上不少投资机构不理会这些风险,一有三板定增机会就不惜成本参与,这也加快了挂牌企业定向增发的频繁补发。   资本趋之若鹜的背后,是投资机构对三板政策红利极高的期望值。投资机构眼里的政策红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新三板挂牌企业转到主板IPO所产生的股权增值,二是即便这些企业最终没能转板成功,但只要它们能纳入集合竞价交易范畴,也可以通过更活跃的交易流动性产生溢价交易。而对新三板挂牌企业而言,开展定增时选择投资机构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有上下游资源整合贡献和能力的机构,二是基于交易活跃度的需要,引入一些新三板交易活跃、有利于资本市场进一步运作的投资机构。   目前,对于绝大多数新三板企业而言,定增融资的工作主要交给其保荐和做市券商负责统筹。券商因而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定增融资方面拥有很大话语权,其会根据企业设定的定增额度并综合各家投资机构的背景和定增价格敲定。在此情况下,各投资机构为了争夺优质三板项目的定增额度,往往与券商保持着各种交易与合作关系。目前,市场上投资机构通过券商获得定增额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向券商机构提供更高的报价,甚至个别机构在原先拟定的定增价格上再增加30%~50%,以此与其他机构竞争;二是向券商承诺,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积极配合对方参与做市交易,从而在盘活股票交易活跃度的同时,也给券商带来相当可观的价差收益;三是通过各种人脉网络与券商、企业方联系,尽可能地拿到自己所需的定增额度。我个人认为,价格战未必可取,因为要做全盘考虑,以避免由于定增价格过高而影响到下一轮定增的融资额度和价格设定,还应防止因盲目跟风投资未来出现价值泡沫。   目前最难处理的,还是基于人脉关系带来的机构认购需求。一些非专业投资机构基本不问定增价格高低,也不提出企业转板IPO的预期,而是直接按照事先敲定的定增价格斥资认购。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由于新三板没有对参与定增的投资者设定股票禁售期,这些机构一旦通过定增拿到份额就会趁着投资热潮迅速转出套现,赚取差价收益。这种投资行为未必能够持久,随着近期不少新三板挂牌企业价格出现回调以及未来资本市场对三板估值的逐步理性,上述行为面临着不小的投资风险。目前,新三板参与做市交易的挂牌企业平均市盈率超过40倍,一旦企业业绩难以保持年化50%~100%的增长幅度,将面临不小的估值回调压力。在制度红利引发的新三板投资热退潮后,真正能获得资本持续垂青的企业,往往需要拥有核心竞争力,有能力保持业绩持续高成长,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前景潜力巨大。   相比各类投资机构争夺定增项目的热潮,不少PE机构则有着自己的新三板淘金逻辑。目前,很多PE机构与原先打算IPO的投资企业协商,先让它们到新三板挂牌交易,然后再转板或并购。说服这些企业放弃IPO计划的最大筹码,是PE机构承诺企业在登陆新三板后,将得到更高额度和估值的定向增发融资以替代原先的C轮、D轮股权融资,还包括后续转板或并购的预期安排。然而,这也给很多PE机构带来了不小的募资压力,以至于有些PE机构不得不在较短时期内发一只1~2亿元的新三板基金。为了尽快完成基金的募集,它们往往选择与第三方理财机构合作,并为此支付1%的管理费与4%的超额利润分红,这相当于整个基金管理费的50%与超额利润分红的20%。之所以愿意付出如此的不菲代价,很多PE机构有着自己的打算――在打通新的项目退出渠道的同时,借助新三板当前热度获得更高的企业估值与投资回报。眼下谁都不知道由新三板政策红利引发的资本涌入潮还会持续多久,但众多各类机构仍趋之若鹜,并都不愿意成为最后的买单者。而一些小型PE机构在积极运作投资项目登陆新三板的背后,也有募新还旧之嫌――不少投资项目所在的PE基金即将到期清算,一旦这些项目登陆新三板,PE机构就能用新的三板基金投资,帮助旧PE基金实现项目退出。   新三板定增的原本优势   小额融资豁免公司不超过200位股东或者发行融资额低于净资产20%的,不用向证监会申请核准,发行后5日报备即可。这是新三板定增“随用随发”的核心内容。   储价发行储价发行是指一次核准、多次发行的再融资制度,可以减少审批次数,提高融资效率。要求是获批后三个月内完成首发(不低于50%),剩下的一年内发完。   无限售期要求如果不是定向增发的对象自愿锁定的话,那么定增的股权可以随时转让。但其中不含董监高参与的定增股份,这部分比照“公司法”每年25%的限售条件。   增发对象灵活每次增发不超过35人即可。   定价灵活企业可以和机构沟通确认,双方认可即可,并没有硬性标准。


相关内容

  • 2015年新三板平均市盈率
  • 2015年新三板平均市盈率 一大波私募和创投在挂牌前的热身正成为新三板的一道风景线.近期多家私募机构在股转系统发布公开转让说明书,表示看好新三板市场制度创新和发展前景,将市场关注的热点从政策红利带向了市场机遇. 不过,随着越来的机构掘金新三板,成立众多基金投资新三板之际,这些投资机构的退出渠道也越来 ...

  • 2015第九届最新中国(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论坛流程
  • 中国资本力量 新三板引领中国资本市场新生态高峰论坛 [活动背景]中国资本市场风起云涌,新三板发展方兴未艾.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 新三板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一极,爆发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如今,新三板已具备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并肩而行的实力.而转板制度.优先股制度.分层制度等政 ...

  • 深度 | 除了妖精和大鳄,你更应该关注"花圃"与"土壤"
  • 推     荐 昨日召开的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刘主席除了表示继续要打妖精之外,还首次提到了新三板市场定位,就是既要有苗圃功能,又要发挥土壤功能,那么究竟这段论述有何深意呢?让K先生为您进行专业解读! 昨天的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是刘主席"临危受命"一年来,系统阐述监管理念的 ...

  • 新三板--下一个并购的主战场
  • 本文转载自:新三板智库(ID:xsbzhiku) 一.2015年新三板成为并购舞台 1.1新三板并购事件爆发性增长 新三板近年来一直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青睐的标的.2015年全年,新三板挂牌公司被收购的交易数目达到198起,交易总金额达170.79亿元,数目和总金额均超过2012到2014年3年的总数 ...

  • 乒乓球-浅谈前三板技术
  • 乒乓球-浅谈前三板技术 <一>前三板技术的核心.我认为前三板技术的核心主要体现在发球上,没有良好的发球技术严密的前三板技术是没有施展的空间,如果发球的效果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也许都非常的清晰和清楚的碰到例如发球非常好的人.一个晚上吃发球就吃懵了.个人技术没有任何的施展空间,所以任何 ...

  • 销售人员实战的"三板斧"
  • 吃饭,唱歌,洗澡,俗称销售的三板斧.在我看来,销售的初级阶段,这三板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新人应该从这三板斧练起.体会到销售的意义.但是当你过了初级阶段,应该思考怎么不用这三板斧,照样把事情做成. 从我找了女朋友到结婚,已经过去两年了.这两年三板斧只用过几次第一斧,也就是吃饭,而且是客户主动要和我吃饭 ...

  • _营改增_给证券公司带来的影响分析_王艳飞
  • 本文摘自中国集体经济zgjtjj.cn 财税金融 一."营改增"之前证券公司的征税及 "减免政策 营(一)征税情况 改在实行"营改增"之前,证券公司以营业收入为税基征收营业税,适用金融服务增业5%的税率.此外,还需要根据营业税税"额,征收城 ...

  • AAAA企业新三板挂牌利弊
  • 企业新三板挂牌利弊 一.企业上市新三板有什么好处? 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上市主要是为了融资,那么融资之后,具体有哪些好处?企业上市新三板的好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转板IPO,即首次公开募股:二是财富的增值,企业挂牌新三板之后将有一个市盈率,这就是财富所在:三是价值变现,挂了牌以后再需要用钱时,只需要 ...

  •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啃哥创立新鼎资本)_啃哥张驰
  •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啃哥创立新鼎资本) --新三板系列分析文章之八二 以下文字为啃哥张驰个人观点.不随波逐流,只扪心自问. 最近啃哥实在太忙,每天都到了凌晨才休息,已经一个月没有周末了.目的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新公司能够快速稳定下来,平稳发展.直到现在7月19日零点30分,才能稍微静下心来写点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