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陆地和海洋

第一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地球表面水陆面积的比例。知道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的区别。记住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技能目标:学会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各大洲和大洋,并在两半球图上填注它们的名称,在地图上能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重点: 海陆分布的状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难点: 大陆、岛屿、半岛、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及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启发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图、投影仪、多媒体、图片

教学指导思想: 看地图、分析地图,然后总结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学生实验:10人

地球自转同时,手指点到的位置

陆地 海洋

3 7

小结: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陆地+海洋=5.1亿平方千米

29%+71%=100%

分布:东半球和西半球

南半球和北半球

陆半球和水半球

讨论:要不要该改名叫“水球”?

小结:无论地球还是水球,我们的家只有一个。

讲解:陆地

1、 大陆(大块的陆地)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2、 岛(小块的陆地)

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岛:格陵兰岛

3、 半岛(大陆伸向海洋的部分)

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4、 群岛

马来群岛、日本群岛

5、 大洲(大陆和周围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亚洲面积最大

大洋州面积最小

指图落实大洲位置:

1、 东、西半球

2、 南北半球

3、 赤道穿过

4、 本初子午线穿过

5、 大洲的界线(自然界线)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指图讲解大洲的界线

6、 各大洲的名称来历

学生活动

7、 各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图中)

学生活动

8、 各大洲的形状(三角形)成因?

讲解:

1、 洋(陆地穿插分割、连成一体的)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太平洋

面积最小:北冰洋

指图落实大洋位置: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

赤道穿过

本初子午线穿过

大洋东部、西部

大陆东临、西临

四大洋的名称来历

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图)

2、 海(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

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

3、 海峡(沟通海洋之间狭窄的水道)

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游戏:地图大发现每小组一题,顺序回答

1、 从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

2、 包围北冰洋的大洲、南极洲的大洋

3、临三大洋的大洲

4、亚洲与其它四大洲的分界

5、半岛

6、海峡

7、海

8、岛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整体设计思想:

依照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努力明

确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把握好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及与培养学

生技能相关的结合点,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并力争在师生学习中形成新

的共同发展的新知。

2、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教材实际安排,采取相应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进一步培养学习技能,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不

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效果。

3、 为了更好的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课堂教学设计对每

节课、每个班来讲,都应是量身定做;为了保证给足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课

堂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把握好放与收、伸与缩的度的技巧。

总体目标: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围绕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的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心里地图,成为以后学习地理、储存世界地理知识、认识区域特征、探讨全球性问题的心里平台。

环节设计思路:

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如何把七大洲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中的方法,并争取越多的方法越好,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个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造力;在促进个体学生发展的同时,其他学生和老师也从中得到启发。

拼图游戏是从学生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的学生活动,简便易行,使更多的学生以欢愉的方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加深印象。

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共同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的活动设计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共同达成目标,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做事,学会高效做事;目的之二,学生一但通过合作绘制成一幅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对仅仅学习地理不到两个月的学生来说会形成极大的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加大动力。

课后小结: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表现(口头语言的、形体语言的、正面的、侧面的、直接的 间接的)和评价时机,是把握课堂的关键因素。

活动:

总体目标:

初步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初步形成“心里世界地图”;

在达成共同目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绘制一张世界地图)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 初步形成对学习地理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七大洲轮廓图、空白经纬网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注。

教师提问:如何才能把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印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活动:摸索记忆方法,在世界地图中表示出来。

学生预答1: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

学生活动:用最简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教师总结:实物投影仪展示总结。

教师提问:为什么七大洲的形状都成三角形? 1、

教师提问:利用世界地图,还有什么方法记忆?

学生预答2:经纬线法

学生活动:在图中标明特殊纬线和经线。

学生预答3:东西半球法。

学生活动: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学生预答4:相对位置法。

学生活动: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学生预答5:

教师小结:方法多样,有创造。

教师过渡:检验一下各自用自己的妙法记忆的结果。

学生综合活动(一):男生和女生代表拼图比赛(七大洲位置定位),

检验同时反馈。

学生综合活动(二):世界地图裁成4*3块,然后拼合。

学生综合活动(三):四人小组共同绘制一张世界轮廓图。

注:学生预答顺序视上课情况调整,综合活动视学生情况安排。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乐山外国语学校地理组 敖晓玲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三、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尤其能解释世界上一些著名山系

的形成和火山、地震等的分布。

四、 教学方法:地图法、探究式、讨论式、实验演示等。

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方案① 通过一段地形演变的录像资料引入。

方案② 通过麻姑仙女的故事引入成语“沧海桑田”。

方案③ 通过一段地形演变的阅读材料,如云贵高原的形成、澳门的填海造陆、南太平洋岛国被淹等事例引入。

方案④ 以教材“探索”——做实验:“小海龟新家的改建方案”引入。(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的变化】

提问:造成海陆变迁有哪些原因?它们与“探索”图中“海陆变化”的方案有哪些相似?学生讨论。 (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的海陆变迁;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

阅读:P13“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参看图B“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褶皱山”,用脆性塑料片演示岩层受挤压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强调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参看地图册P9图“地壳运动的因素”“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海平面的升降。补充材料和幻灯片:①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导致举国搬迁;②目前,南太平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的卡特瑞岛人,也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命运。(目前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指导学生参看地图册P9“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3.人类活动。参看图C“日本的填海造陆”,简介日本的神户人工岛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也可补充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中国澳门有1/2的土地是通过填海造陆获得的。)指导学生参看地图册P9“人类活动的因素”“香港、澳门的填海造陆”。

拓展:化石。地层中的化石,有的是陆地或淡水生物,有的属于海洋生物。根据岩层中的化石特征,人

们可以推知岩层沉积时的地理环境。例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活 动:判断图D和图E中的化石所在地层形成的时期是海洋还是陆地。(图D—鹿的化石,证明为陆地;

图E—海螺贝类化石,证明为海洋)

实例归类: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地壳运动)

2 中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痕迹(地壳运动)

3 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有鱼、贝、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运动)

4 “低地国” 荷兰增加了1/3的土地(人类活动)

5 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50年内九个小岛将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海平面上升)

【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讲述: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正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阅读:P14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1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注意读P15

图。

2.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3.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怎么做的?(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

4.他找到了哪些证据?指导学生读图F、G,讨论。(⑴图F: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⑵图G:大西洋两大陆两岸动物的相似性—海牛、鸵鸟。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参看地图册P10“科学依据”,拓宽思路。

活动:用剪好的大陆轮廓纸片蘸水在黑板上粘贴、移动演示这一假说。

简介: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从中学习认真观察、敢于

怀疑、勇于实践、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演示:参看P16图H。(用标有各大陆漂移方向箭头的图,更为直观和生动,如下图和地图册P10“大

陆漂移过程”)

读图要点:1 2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古大陆; 2.后来,这块古大陆分裂成几块,以极缓慢的速

度向不同方向漂移;3 直到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格局,而且各大陆继续运动着。

提问:1 很多年以后大西洋是变大还是会变小?(变大) 2 太平洋的大小变化呢?(变小)3 地中海

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小,甚至消失) (指导学生读图,注意观察大陆漂移趋势,加以讨论。) 提问: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实验:按P17实验步骤操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寻找泡沫板漂动的动力。 结论: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指导读图:P18“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地图册P11“世界六大板块图”、讨论完成。 1 整个地球表面由哪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指导学生根据大洲名称、大洋名称识图、记名称。

2 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哪个?(太平洋板块)

3 大洋洲主要位于哪个板块?(印度洋板块)

4 亚洲是不是全部位于亚欧板块?(不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5 太平洋是否全部位于太平洋板块?(不是,如南太平洋一部分位于南极洲板块) 读图:利用下面“六大板块图”, 1 指导学生识记字母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2 观察各板块运动趋势:以下这些结论都可能变成现实,你能解释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补充。

⑴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长高;(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亚欧板块向南移动,陆地挤压而抬升) ⑵地中海逐渐消失、非洲与欧洲连接在一起;(非洲板块北移、亚欧板块南移,使地中海“缩水”甚至消失)

⑶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美洲板块西移、亚欧板块东移,使大西洋扩大)

⑷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中国变成内陆国„„(美洲板块西移、亚欧板块东移,使太平洋“缩水”) 阅读:指导阅读P18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发展观点,培养科学大胆猜测精神。 指导读图:P18“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地图册P11“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1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有什么共同规律?(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 这些地区为什么多地震、火山?(指导实验:四人一组,一只塑料瓶上漂浮2-3块薄泡沫板,挤压瓶底部,发现什么现象?受到什么启示? 泡沫板边缘隆起或下陷,证明板块交界部分不稳定。)

3 你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带名称吗?(⑴环太平洋地震带、 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 图中可看出,中国的地震多还是少?(多,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界处)

5美国西海岸、东南亚国家、南美洲西海岸地震、火山多吗?(多)

指导读图:“世界主要山脉图”,找出世界上最主要的山系。(⑴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⑵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结论: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火山。

举例:日本有“火山、地震之邦”之称,就是因为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

繁。

提问:因而日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抗震:材料轻的木结构或地基加有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 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讨论完成P19复习题。 课外时间可组织学生观看好莱坞影片《洛杉矶大地震》和《火山喷发》。

附板书设计:

一、沧海桑田的变化

1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2 变迁原因:⑴地壳变动 ⑵海平面升降 ⑶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1 大陆漂移:⑴提出:魏格纳

⑵内容:一块古大陆→六块大陆

⑶漂移动力: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2 板块构造:⑴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⑵板块内部:较稳定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第1课海陆分布

一、选择题

1.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C.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2.读下图,在下面关于全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占全球表面积比例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3.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白令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4.有关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各大洲中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是各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C、周围直接濒临三大洋; D、全部位于南半球,东半球上。

5.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6.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C.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7.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 )

A.东半球 南半球 B.西半球 北半球

C.北半球 东半球 D.南半球 西半球

8.赤道在东半球自东向西依次穿过的大洲是:

A.大洋洲 非洲 亚洲 B.亚洲 大洋洲 非洲

C.大洋洲 亚洲 非洲 D.非洲 亚洲 大洋洲

9.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

A.太平洋和北冰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大西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10.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二、读图综合题

11.读下列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填出图中序号和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大洲:① ⑥ 大洋:A B

(2) ①洲和②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和C之间的分界线是 ,③

洲和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3)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海拔最高的大洲是 ,世界上最

大的盆地位于 洲(全填序号),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 和 (填名称)。

(4)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大陆_________和_________大陆。(填主要的大陆)

(5) 由图可知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_洲。

(6) 终年没有阳光直射的洲是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__洲;

(7) ①②⑤⑥共同面临的大洋是_____,C、B、D所包围的大洲是________。 答案

1、C 2、C 3、A 4、A 5、D 6、C 7、C 8、C 9、B 10、B

11.(1)①北美洲 ②大洋洲 A、北冰洋 B、大西洋

(2)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苏伊士运河

(3)③ ⑦ ③ 太平洋 大西洋

(4)南美洲

(5)南美洲

(6)南极洲

(7)太平洋

非洲 非洲 欧洲 南极洲

第一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海陆分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记住地球表面水陆面积的比例。知道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海峡的区别。记住七大洲的名称和分布、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技能目标:学会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各大洲和大洋,并在两半球图上填注它们的名称,在地图上能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

重点: 海陆分布的状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难点: 大陆、岛屿、半岛、洋、海和海峡的概念及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演示法、实践操作法、启发

教学工具: 地球仪、地图、投影仪、多媒体、图片

教学指导思想: 看地图、分析地图,然后总结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组织学生实验:10人

地球自转同时,手指点到的位置

陆地 海洋

3 7

小结:陆地和海洋的面积比例

陆地+海洋=5.1亿平方千米

29%+71%=100%

分布:东半球和西半球

南半球和北半球

陆半球和水半球

讨论:要不要该改名叫“水球”?

小结:无论地球还是水球,我们的家只有一个。

讲解:陆地

1、 大陆(大块的陆地)

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2、 岛(小块的陆地)

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最大的岛:格陵兰岛

3、 半岛(大陆伸向海洋的部分)

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4、 群岛

马来群岛、日本群岛

5、 大洲(大陆和周围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亚洲面积最大

大洋州面积最小

指图落实大洲位置:

1、 东、西半球

2、 南北半球

3、 赤道穿过

4、 本初子午线穿过

5、 大洲的界线(自然界线)

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指图讲解大洲的界线

6、 各大洲的名称来历

学生活动

7、 各大洲的英文名称(填图中)

学生活动

8、 各大洲的形状(三角形)成因?

讲解:

1、 洋(陆地穿插分割、连成一体的)

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面积最大:太平洋

面积最小:北冰洋

指图落实大洋位置:

东、西半球

南北半球

赤道穿过

本初子午线穿过

大洋东部、西部

大陆东临、西临

四大洋的名称来历

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图)

2、 海(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

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南海、阿拉伯海

3、 海峡(沟通海洋之间狭窄的水道)

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游戏:地图大发现每小组一题,顺序回答

1、 从本初子午线与赤道的交点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洲和大洋

2、 包围北冰洋的大洲、南极洲的大洋

3、临三大洋的大洲

4、亚洲与其它四大洲的分界

5、半岛

6、海峡

7、海

8、岛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整体设计思想:

依照新课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理念,努力明

确教材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把握好与现实、生活有关的及与培养学

生技能相关的结合点,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并力争在师生学习中形成新

的共同发展的新知。

2、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结合教材实际安排,采取相应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进一步培养学习技能,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不

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是真正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效果。

3、 为了更好的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课堂教学设计对每

节课、每个班来讲,都应是量身定做;为了保证给足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课

堂教学设计应是开放的,把握好放与收、伸与缩的度的技巧。

总体目标:

本节课主要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围绕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的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心里地图,成为以后学习地理、储存世界地理知识、认识区域特征、探讨全球性问题的心里平台。

环节设计思路:

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如何把七大洲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中的方法,并争取越多的方法越好,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每个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创造力;在促进个体学生发展的同时,其他学生和老师也从中得到启发。

拼图游戏是从学生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的学生活动,简便易行,使更多的学生以欢愉的方式对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加深印象。

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共同绘制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的活动设计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共同达成目标,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做事,学会高效做事;目的之二,学生一但通过合作绘制成一幅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对仅仅学习地理不到两个月的学生来说会形成极大的成就感,对今后的学习加大动力。

课后小结:

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表现(口头语言的、形体语言的、正面的、侧面的、直接的 间接的)和评价时机,是把握课堂的关键因素。

活动:

总体目标:

初步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初步形成“心里世界地图”;

在达成共同目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绘制一张世界地图)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 初步形成对学习地理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世界地图、七大洲轮廓图、空白经纬网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英文名称填注。

教师提问:如何才能把一张完整的世界地图,印在我们的心中。

学生活动:摸索记忆方法,在世界地图中表示出来。

学生预答1:记忆七大洲的轮廓、形状。

学生活动:用最简多边形把七大洲的形状表现出来。

教师总结:实物投影仪展示总结。

教师提问:为什么七大洲的形状都成三角形? 1、

教师提问:利用世界地图,还有什么方法记忆?

学生预答2:经纬线法

学生活动:在图中标明特殊纬线和经线。

学生预答3:东西半球法。

学生活动:分别就东西半球看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学生预答4:相对位置法。

学生活动:找出各大洲、大洋相邻的大洲和大洋。

学生预答5:

教师小结:方法多样,有创造。

教师过渡:检验一下各自用自己的妙法记忆的结果。

学生综合活动(一):男生和女生代表拼图比赛(七大洲位置定位),

检验同时反馈。

学生综合活动(二):世界地图裁成4*3块,然后拼合。

学生综合活动(三):四人小组共同绘制一张世界轮廓图。

注:学生预答顺序视上课情况调整,综合活动视学生情况安排。

中图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乐山外国语学校地理组 敖晓玲

一、 教学目标

二、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现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三、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尤其能解释世界上一些著名山系

的形成和火山、地震等的分布。

四、 教学方法:地图法、探究式、讨论式、实验演示等。

五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方案① 通过一段地形演变的录像资料引入。

方案② 通过麻姑仙女的故事引入成语“沧海桑田”。

方案③ 通过一段地形演变的阅读材料,如云贵高原的形成、澳门的填海造陆、南太平洋岛国被淹等事例引入。

方案④ 以教材“探索”——做实验:“小海龟新家的改建方案”引入。(三种方案都可以让水面缩小,发生“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的变化】

提问:造成海陆变迁有哪些原因?它们与“探索”图中“海陆变化”的方案有哪些相似?学生讨论。 (老李方案:模拟地壳变动导致的海陆变迁;小张方案:模拟海平面的升降导致的海陆变迁;大周方案:模拟人类活动导致的海陆变迁。)

阅读:P13“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参看图B“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褶皱山”,用脆性塑料片演示岩层受挤压产生的褶皱和断层。强调地壳运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参看地图册P9图“地壳运动的因素”“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2.海平面的升降。补充材料和幻灯片:①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导致举国搬迁;②目前,南太平洋始终保持着传统生活模式的卡特瑞岛人,也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命运。(目前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呈上升趋势,指导学生参看地图册P9“海平面变化的因素”“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3.人类活动。参看图C“日本的填海造陆”,简介日本的神户人工岛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也可补充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1/3的土地是通过围海造陆获得的;中国澳门有1/2的土地是通过填海造陆获得的。)指导学生参看地图册P9“人类活动的因素”“香港、澳门的填海造陆”。

拓展:化石。地层中的化石,有的是陆地或淡水生物,有的属于海洋生物。根据岩层中的化石特征,人

们可以推知岩层沉积时的地理环境。例如:富含珊瑚化石的石灰岩,表示的是温暖的浅海环境,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表示当时是森林茂密的湿热环境。

活 动:判断图D和图E中的化石所在地层形成的时期是海洋还是陆地。(图D—鹿的化石,证明为陆地;

图E—海螺贝类化石,证明为海洋)

实例归类: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地壳运动)

2 中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痕迹(地壳运动)

3 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有鱼、贝、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运动)

4 “低地国” 荷兰增加了1/3的土地(人类活动)

5 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50年内九个小岛将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海平面上升)

【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讲述: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和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变的呢?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正像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而创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年轻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了——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阅读:P14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1 魏格纳发现南美洲、非洲轮廓的什么特点?(大西洋两岸的两洲轮廓凹凸相吻合)注意读P15

图。

2.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什么设想?(两个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3.为了证明这个设想,他怎么做的?(收集资料,实地考察,寻求证据)

4.他找到了哪些证据?指导学生读图F、G,讨论。(⑴图F:大西洋两岸两大陆古地层的相似性,证明两大陆可能曾连在一起;⑵图G:大西洋两大陆两岸动物的相似性—海牛、鸵鸟。海牛栖息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而且不会飞,它们没有远涉大洋的能力从而证明两块大陆曾连在一起,后来才分开的。)

参看地图册P10“科学依据”,拓宽思路。

活动:用剪好的大陆轮廓纸片蘸水在黑板上粘贴、移动演示这一假说。

简介:魏格纳最终为科学而献身。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建立,从中学习认真观察、敢于

怀疑、勇于实践、培养坚强意志品质。

提问: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呢?

演示:参看P16图H。(用标有各大陆漂移方向箭头的图,更为直观和生动,如下图和地图册P10“大

陆漂移过程”)

读图要点:1 2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古大陆; 2.后来,这块古大陆分裂成几块,以极缓慢的速

度向不同方向漂移;3 直到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海陆格局,而且各大陆继续运动着。

提问:1 很多年以后大西洋是变大还是会变小?(变大) 2 太平洋的大小变化呢?(变小)3 地中海

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变小,甚至消失) (指导学生读图,注意观察大陆漂移趋势,加以讨论。) 提问: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

实验:按P17实验步骤操作。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做这个实验,寻找泡沫板漂动的动力。 结论: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指导读图:P18“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地图册P11“世界六大板块图”、讨论完成。 1 整个地球表面由哪六大板块拼合而成?(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指导学生根据大洲名称、大洋名称识图、记名称。

2 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是哪个?(太平洋板块)

3 大洋洲主要位于哪个板块?(印度洋板块)

4 亚洲是不是全部位于亚欧板块?(不是。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等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5 太平洋是否全部位于太平洋板块?(不是,如南太平洋一部分位于南极洲板块) 读图:利用下面“六大板块图”, 1 指导学生识记字母代表的六大板块名称。

2 观察各板块运动趋势:以下这些结论都可能变成现实,你能解释吗?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补充。

⑴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继续长高;(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亚欧板块向南移动,陆地挤压而抬升) ⑵地中海逐渐消失、非洲与欧洲连接在一起;(非洲板块北移、亚欧板块南移,使地中海“缩水”甚至消失)

⑶大西洋面积不断扩大;(美洲板块西移、亚欧板块东移,使大西洋扩大)

⑷太平洋面积不断缩小、中国变成内陆国„„(美洲板块西移、亚欧板块东移,使太平洋“缩水”) 阅读:指导阅读P18阅读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发展观点,培养科学大胆猜测精神。 指导读图:P18“六大板块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和地图册P11“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1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分布有什么共同规律?(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2 这些地区为什么多地震、火山?(指导实验:四人一组,一只塑料瓶上漂浮2-3块薄泡沫板,挤压瓶底部,发现什么现象?受到什么启示? 泡沫板边缘隆起或下陷,证明板块交界部分不稳定。)

3 你知道世界上最著名的地震带名称吗?(⑴环太平洋地震带、 ⑵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4 图中可看出,中国的地震多还是少?(多,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交界处)

5美国西海岸、东南亚国家、南美洲西海岸地震、火山多吗?(多)

指导读图:“世界主要山脉图”,找出世界上最主要的山系。(⑴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⑵科迪勒拉山系——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

结论:板块内部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火山。

举例:日本有“火山、地震之邦”之称,就是因为其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

繁。

提问:因而日本的建筑有什么特点?(抗震:材料轻的木结构或地基加有减震装置的高层建筑) 总结本节内容。

作业:讨论完成P19复习题。 课外时间可组织学生观看好莱坞影片《洛杉矶大地震》和《火山喷发》。

附板书设计:

一、沧海桑田的变化

1 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2 变迁原因:⑴地壳变动 ⑵海平面升降 ⑶人类活动

二、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1 大陆漂移:⑴提出:魏格纳

⑵内容:一块古大陆→六块大陆

⑶漂移动力: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

2 板块构造:⑴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⑵板块内部:较稳定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两大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第1课海陆分布

一、选择题

1.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C.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2.读下图,在下面关于全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占全球表面积比例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

3.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白令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4.有关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各大洲中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是各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C、周围直接濒临三大洋; D、全部位于南半球,东半球上。

5.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6.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C.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7.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 )

A.东半球 南半球 B.西半球 北半球

C.北半球 东半球 D.南半球 西半球

8.赤道在东半球自东向西依次穿过的大洲是:

A.大洋洲 非洲 亚洲 B.亚洲 大洋洲 非洲

C.大洋洲 亚洲 非洲 D.非洲 亚洲 大洋洲

9.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是:

A.太平洋和北冰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大西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10.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二、读图综合题

11.读下列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填出图中序号和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大洲:① ⑥ 大洋:A B

(2) ①洲和②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和C之间的分界线是 ,③

洲和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

(3)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 ,海拔最高的大洲是 ,世界上最

大的盆地位于 洲(全填序号),介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是 和 (填名称)。

(4) 赤道穿过的大陆有大陆_________和_________大陆。(填主要的大陆)

(5) 由图可知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_洲。

(6) 终年没有阳光直射的洲是_________洲和____________洲;

(7) ①②⑤⑥共同面临的大洋是_____,C、B、D所包围的大洲是________。 答案

1、C 2、C 3、A 4、A 5、D 6、C 7、C 8、C 9、B 10、B

11.(1)①北美洲 ②大洋洲 A、北冰洋 B、大西洋

(2)巴拿马运河 白令海峡 苏伊士运河

(3)③ ⑦ ③ 太平洋 大西洋

(4)南美洲

(5)南美洲

(6)南极洲

(7)太平洋

非洲 非洲 欧洲 南极洲


相关内容

  •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
  • 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孙吉亭赵玉杰 [提要]本文把海陆统筹看作海洋和陆地两大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区域复合系统,在这个区域复合系统的发展中,海洋具有与陆地同等的价值:从决定机制.作用机制.调节机制三方面深入研究海陆统筹机制:探讨如何 ...

  • 生命的摇篮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命的摇篮 ①我们人类祖祖辈辈在陆地上生活,总是把陆地看作自己的故乡.但是不要忘记,我们很远的祖先却生活在海洋. ②大约在32亿年以前,最原始的生命在海洋里诞生.根据化石所见,这些原始的生命和今天的细菌相似.它们以海洋里自然形成的一些有机物为生,所以是一些" ...

  •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王益红)
  •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二节"世界的海陆分布"教学设计 泗阳县致远中学 王益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 2.运用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大小.特征及各洲的分界线 3.能看懂简单的地理统计图,初步学会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简图 过程与 ...

  • 世界地理概况-陆地和海洋
  • 第一节世界地理概况-- 陆地和海洋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1. 2. 3. 4. 知识积累与疏导:陆地和海洋的名称与分布特点,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概念的理解. 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和地球仪判断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与分布,大洲.大陆.岛屿.半岛.海峡在地球上的分布.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共同 ...

  •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教学设计
  •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 又是海洋大国> 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这一中考考点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疆域>涉及的内容.教材以辽阔的疆域,众多的邻国两大方面来分析说明.一.辽阔的疆域方面包括1.领土的四个端点2.陆地的面积3.濒 ...

  •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设计
  • <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教学设计 李芳芳 教材:人教版<地理>选修2<海洋地理>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海洋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洋与大气.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方面.海洋水体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 ...

  • 世界地理--陆地和海洋(教师教案)
  • 世界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学习目标] [导学过程] 说出地表面的海陆面貌,能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界线 结合地图,能描述各个大洲的地形特点 1.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 群岛:近的一组岛屿 大陆岛:大陆岛是大陆的"本家".多分布 ...

  • 6年级可爱地球
  • 第一课.可爱的地球(第二教时)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从太空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材料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的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养成相互合作的习惯和能力. 3.让学生从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的事例中, ...

  • 岩石圈形成后去气作用
  • 岩石圈形成后去气作用.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地球科学原理之25 影响岩石圈形成后去气作用的因素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地球的去气作用重要,影响地球去气作用的因素,也 ...

  • 陆地与海洋知识点
  • 陆地与海洋知识点 (二) 地球上的水知识点 知识网络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圈 (连续大不规则的圈层) 大气水 海洋水(96.5%) 水圈 地表水(冰川.河流水.湖泊水.生物水.沼泽水.土壤水) 陆地水 地下水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水源相互 3.河流的补给来源: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