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只有一个地球

13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 己的理解。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板书设计:

14* 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 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 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

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

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

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二、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16 *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

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17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

1.抽读课后题(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

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

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

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 (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 (“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 (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 (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 (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 (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 (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第三课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 (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 (“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 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等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

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

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9* 一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有关鲁迅的纪念文章、评论文章,把相关信息有机地渗透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延续

1、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我们已经从作者讲述的几个故事中,弄清了为什么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有那么多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来悼念他。谁能说说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从而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2、是的,前来悼念的人们,尊敬和爱戴鲁迅的心都是一样的,看,这句话是和鲁迅同时期的作家郁达夫在悼念鲁迅时写的,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郁达夫写的话:……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学生自由朗读。)

说说你的感受?(许许多多青年男女,都爱戴鲁迅,他们对鲁迅的逝世无比悲痛,对那些鲁迅所憎恶的敌人也同样无比的愤恨。)

3、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炽热情怀,这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震撼着许多青年读者,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生活。不仅通过作品传递这种思想和情感,鲁迅还直接关心和帮助广大青年朋友。自由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这段导语。(学生自由读导语) 今天这个有关鲁迅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

二、了解内容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三、质疑解疑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1)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2)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一次偶然,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一面。)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1)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2)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3)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

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四、交流收获

1、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短短的一面,却给了作者深刻永久的印象;匆匆的一面,却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2、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都有很多收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几方面的获得:

(1)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为人和他的思想艺术成

就,都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命运的炽热情怀,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

(2)作者在细致入微地描写鲁迅外貌、语言、神态时,紧紧抓住它外形上“瘦”的特点,反复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3)作者不仅具体写出了鲁迅的外貌、语言、神态,还在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后展开联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烘托出了对鲁迅崇高精神的崇敬和赞佩。

(4)课文最后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联系全文可以知道鲁迅精神,能够催人奋进。

3、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鲁迅精神,烛照千秋。”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20*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先生这位文学巨匠,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他: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

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三、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 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 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四、指导背诵

1、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2、学生朗读。

3、指导背诵。

13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 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 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 滥用 威胁 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 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 己的理解。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

4.概括第一段的段意。(地球是渺小的,它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对它的破坏,将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

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体会。)

2.组织学生讨论

3.汇报。

4.引导学生从这几处考虑:

a.科学家证明,没有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

b.去火星和月球的设想也是不可能的。

5.我们别无去处,为了生存,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6.指导朗读。

7.概括段意。

(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应精心保护地球。)

二、总结思考

请你谈一谈读完课文想到些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地球。 (说完后,教师指导,然后写成二百字左右的读后感。)

三、指导造句

渺小、贡献。

板书设计:

14* 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 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 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

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

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

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15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二、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16 *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

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

② 同桌交流。

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16*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17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继续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2.学会本课6个生字、1个多音字;理解23个词语的意思。

3.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5.了解闰土是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见识丰富的农村少年:感受“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学习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简介鲁迅《少年闰土》的出处,出示课题。

2.生轻读课文,要求按注音读准生字,划出不懂的词语。

3.讨论分段。

二、

1.抽读课后题(1),贴挂图,放第一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师以教鞭随录音指图。尔后提问:少年闰土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 (勇敢机智)那么,课文中哪几句话突出反映了少年闰土的这一形象呢?

(抽答,然后齐读“其间……逃走了”一段话。理解“其间”和“猹”两个词。)

为了衬托闰土的形象,课文开头描写了哪些景物(天空、圆月。西瓜),用了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深蓝,金黄、碧绿、)

情感朗读指导,齐读本自然段,体会梦幻般的美景衬托下的少年英雄形象。

二、学习第二大段。

1.轻读2、3小节

思考:①闰土因什么原因到“我”家来?

②闰土来“我”家前,“我”听到了闰土哪些情况?

2.释疑,师生共同讨沦理解“少爷”、“值年”、“祭祀”、“郑重”、“仿佛”、“五行”、“装掠”等词语的意思。

3.师生共同讨论小结本大段的主要内容。(本段主要写“我”结识闰

土的原因)

三、熟读第—自然段,抽背,同桌互背。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读读写写课后第5题的词语。

二、抽读第三段(第4、5两节),生划出描写闰上外貌特点的语句。(“紫色的圆脸……银项圈”)师生共同讨论,抓住“紫色”、“毡帽”、“银项圈”理解人物的外貌特点。

齐读这句话,深入体会闰土的外貌特点描写。

提问:第4小节的开头哪些词语反映了“我”迫切见到闰土的心情? (盼望、好容易、飞跑)那么,这小节的结尾又有几个关键词语反映了闰土和“我”刚见面就建立了友谊? (只是、便、于是)

情感语气指导后生齐读第4小节。

三、1.抽读第四段(第6—16小节),生划出本段的中心句(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板书:稀奇事。

2.生自读课文,找出四件稀奇事。(板书)那么,四件事中写得最详细是哪一件? (管西瓜刺猹)抽读“闰土又对我说……油一般的滑”,(注意朗读的情感语气)理解“无端”、“伶俐”、“素不知道”等词浯的意思。

3.提问:这部分课文哪一小节的内容与开头小节的描写呼应? (“有胡叉呢……”—节)这样写给人留下了闰土的什么形象? (勇敢机智,板书。)因为这件事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详细写,板书。

4.除此以外,还有哪件事也写得详细? (在雪地捕鸟,板书)生轻读捕鸟一节,用笔划出写捕鸟动作的词(扫、支、撒、拉、罩等)。讨论:这一节反映了闰土什么品质特点? (聪明能于。板书。)

5.除了这两件事,另外两件事写得详细还是简略: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特点? (师生讨论后板书:见多识广、略写)

6.抽读课后题1(2)、(3)两题,生回答。

四、课文写了反映闰土品质特点的四件事,虽然也有详略之分,但是,这四件事从总的来说,仍然是详写的。那么,与闰土对比,“我”与“往常的朋友”这方面是详写还是略写? (略写)哪几节用对比的方法来写? (抽答)

1.小黑板出示“我素不知道;……”一节,齐读,理解“素”、“如许”、“单”等词语的意思。并抓住“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引导学生理解“我”接触的事少,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而缺少见识的含义。

以羡慕和敬佩的语气朗读本节。

2.当闰土告诉“我”那些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后,“我”有什么感想?哪一小节写出了“我”的感想? (小黑板出示本节,齐读)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一句的深刻含义(比喻“我”与“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以羡慕、感叹的语气朗读本节。

第三课

一、听写本课的生字,订正巩固。

二、利用抽答课后题1(1)、(3)两题,从整体上回顾和巩固上一课时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其中1 (3)中的“闰土是怎样一个人”问题的回答,可从外貌描写中导出“活泼可爱”的特点,“机智勇敢”可以归入“聪明能干”这一品质特点中,教师形成系统板书)

三、因为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又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受到“我”深深的敬佩和喜欢,他又很喜欢和“我”相处,所以,“我”和闰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们是怎么分别和保持友谊的?读最后小节(抽读)。

1.在这一小节里,哪些句子反映了“我”和闰土友谊深? (“我急待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两人的分别时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恋恋不舍)

2.反映“我”与闰土保持友谊的语句有哪些? “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但从此没有再见面”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反映了“我”对闰土长期思念的思想感情)

四、以课后题2为思考题,生再次轻读全文。

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

外貌特点 活泼可爱

在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详写

管西瓜刺猹 机智勇敢

海边捡贝壳

略写 见多识广

沙地有跳鱼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 尚品质。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1.鲁迅像

2.生字生词卡片

3.写有“思考、练习”等词语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通过阅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课和主要训练点。

2.我们今天来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出示鲁迅像)

二.检查预习。

1.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什么人?(侄女)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及文中内容)对。本文的作者叫周晔,她是鲁迅先生弟弟的女儿。

2.这篇课文共有几段?(五段)你是怎么知道的?(段与段之间空了一行)

3.在预习中发现了哪些不懂得地方?对别人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做上了记号。

三.初读课文。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得正确、流利;读完一段就说说这段主要讲什么。

2.同座轮流分段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讨论每段的内容。

3.指名讲每段的段意。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我”为什么惊异?(板书:惊异)

2.讨论:

“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我对什么事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异)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他的遗体……格式各样的人都有) “失声痛哭”是什么意思?(控制不住自己放声大哭,说明悲伤到极点)伯父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的原因是什么?读了后面的文章大家就明白了。

3.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五.布置作业。

自学第二至第五段。要求是:读读课文,想想“思考、练习”1中的三个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查生字读音。

2.指名朗读第一段。这一段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学习后面的几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1.各自朗读第二段,想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讨论: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

我是怎么读的?(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伯父是怎么说的?听了伯父的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2)从这件事情,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关心孩子,善于启发教育孩子。)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三.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四、五段。

1.总结学习第二段的方法。

第一步,想想着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第二步,联系具体内容理解比

较难懂的重点句子;

第三步,透过这件事,体会鲁迅先生怎么样;第四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此方法自学。

四.讨论第三段。

1.这一段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谈“碰壁”)

2.鲁迅是怎么谈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3.“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起来?

4.鲁迅说的“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5.从谈“碰壁”这件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鲁迅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各自练习,再指名分角色朗读。

五.讨论第四段。

1.这段讲的是什么事?(鲁迅热情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 鲁迅是怎样帮助他的?找出相关内容读一读。

你觉得鲁迅帮助受伤车夫的态度怎样?(细心、周到)

2.读课文,体会鲁迅帮助车夫后的心情怎样?

3.做了好事,鲁迅的脸上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并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什么?(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只救助一两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使广大劳动人

民摆脱贫困和痛苦。)

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忧国忧民的深刻思想。)

4.有感情地齐读第四段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朗读第五段,想想五段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讨论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

3.“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与女佣阿三的话有什么联系?(从阿三的话中可以看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人。)

4.最后这句话与整篇文章又有什么关系?

二.练习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1.指导:加小标题,就是用最简短的话说出这一部分的内容,可以是一个段句,也可以是一个词语。

2.学生试加小标题。

3.讨论交流:可用:深切的怀念谈《水浒传》讲“碰壁”救助车夫女佣阿三的回忆

三.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从作者写的这几件具体事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

四.抄写本课生字词。

五.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词,准备下一课时听写。

2.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关心、教育孩子

讲“碰壁” 顽强斗争

深切怀念 救助车夫 忧国忧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 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19* 一面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窖、赫、译、懊、莽、捻、挲、颓、捏、熏、憎、虐这12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地窖、赫然、翻译、懊悔、莽撞、捻着、摩挲、颓唐、捏着、熏黑、憎恶、虐待、踌躇、历尽艰苦等词语。

3、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边学习边运用,进一步了解鲁迅,同时能积累好词好句。

4、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5、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正确领悟文章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鲁迅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感受青年作者对鲁迅革命忘我、关爱忘我崇高精神的敬仰和爱戴。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有关鲁迅的纪念文章、评论文章,把相关信息有机地渗透本课的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感延续

1、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里,我们已经从作者讲述的几个故事中,弄清了为什么在鲁迅的追悼会上,有那么多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来悼念他。谁能说说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从而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2、是的,前来悼念的人们,尊敬和爱戴鲁迅的心都是一样的,看,这句话是和鲁迅同时期的作家郁达夫在悼念鲁迅时写的,读一读。(大屏幕出示郁达夫写的话:……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学生自由朗读。)

说说你的感受?(许许多多青年男女,都爱戴鲁迅,他们对鲁迅的逝世无比悲痛,对那些鲁迅所憎恶的敌人也同样无比的愤恨。)

3、鲁迅的作品表现出对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炽热情怀,这种强烈的思想和情感,震撼着许多青年读者,影响和引导着他们的生活。不仅通过作品传递这种思想和情感,鲁迅还直接关心和帮助广大青年朋友。自由读一读课文前面的这段导语。(学生自由读导语) 今天这个有关鲁迅的故事,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自由读课文。

二、了解内容

1、课文已经读了一遍,因为是作者对鲁迅的回忆,所以,文章写得很具体、很细致。那么,如果文中的这位青年工人向别人讲起这件事,他又会怎样说呢?试着用青年工人的口吻,用两三句话讲清楚这件事。

2、学生各自独立准备2分钟,请两、三位学生试讲,评价。(内容大致是:我是个卖票员,一天下雨,我去上班,还早,就躲进了内山书店。我发现了鲁迅翻译的《毁灭》,很想买,但是买了书,就没有饭钱了。正在我犹豫时,鲁迅先生推荐我买另一本《铁流》,并让我用一块钱买两本书,他翻译的那本书算是送给我的。我非常感动。这件事一直鼓励我克服生活道路上的种种艰辛。)

三、质疑解疑

1、同学们注意到了吗?课文是用“一面”做题目的,对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1)学生提出问题,估计有:

①“一面”是什么意思?

②课文为什么用“一面”做题目?

③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④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

(2)梳理问题:

问题①: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说说“一面”的意思。(一次偶然,青年工人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一面。)

问题②:课文用“一面”做题目,究竟好在哪里,等我们解决了③④这两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

2、我们先来解决第③个问题:从这“一面”里,青年工人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或者说,从作者对自己见着鲁迅“一面”的描述中,鲁迅先生留给你怎样的印象?请大家默读全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并划下来。

(1)根据学生交流,归纳印象,并引导解疑:

①鲁迅先生不顾自己的身体,奋笔疾书,坚持革命斗争。 ②鲁迅先生十分同情和体恤穷人。

③鲁迅先生非常关心青年的进步成长。

④鲁迅先生很谦逊,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2)重点围绕第①点研读:作者几次写到了鲁迅的脸,每一次看他的脸,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不一样?带着不同的感情读好这些句子: 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摸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面孔的瘦、长而直竖的头发、“一”字胡须,抖擞的精神,给作者的第一印象竟是那么深刻。)

②黄里带白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作者惊异自己竟然得到了鲁迅的帮助)

③我又仔细地看了他的脸——瘦!(作者担忧鲁迅的身体,敬佩他的顽强精神。)

④他的手多瘦啊——(作者为鲁迅憔悴的身体感到心痛。)

(3)从大家的朗读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鲁迅为民族大众日夜操劳、忘我革命的精神,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这位青年工人对鲁迅的敬仰和爱戴。作者对鲁迅的敬佩和爱戴,除了从鲁迅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有的是作者通过自己的联想,直接抒发出来了。找到这些联想,读出作者的感受来。

重点研读这三句:

①“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目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祥交织着的抚摩似的。(鲁迅在作者眼里,既正直严肃,令人尊敬,又是充满关爱、无比亲切的。这种感情就如同一位父亲对待自己的孩子。)

②正是他,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作者被鲁迅这种一心为民族大众,革命不息的战斗气势和忘我精神所折服。)

③我的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来便走出书店的门。(作者为鲁迅身体担忧、心痛。)

3、出示课文末尾一段:在这四年里,我历经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我总是昂着头,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引导齐读。

(1)想一想,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最平凡最底层的工人可能会遭受到怎样非人的虐待?

根据反馈,引导笔练:是的,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当我因失业

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好像又见到了鲁迅“一面”,拿起笔,选择一句,补充写完整。(出示以下三句练习,学生笔头练习,再朗读交流。)

①当我被老板无辜责骂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鲁迅的严肃而慈祥的面容。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②当我因失业饿得三天没吃上一顿饭时,我的耳边就会响起鲁迅亲切的话语,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③当我病得全身无力,一个人躺在床上时,我对自己说:“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2)“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可见,鲁迅时时刻刻影响和鼓励着作者克服困难,度过艰难万苦。解决问题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仅仅是“一面”,却给这位青年工人带去了那么大的精神力量?(大致围绕鲁迅不怕反动恶势力,全心为民族解放而不懈战斗;不顾及自己的病体,关心人民大众的疾苦。)

四、交流收获

1、课文用“一面”做题目好不好,好在哪儿?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短短的一面,却给了作者深刻永久的印象;匆匆的一面,却影响着作者的一生。

2、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也都有很多收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吧。

根据学生交流,教师小结几方面的获得:

(1)鲁迅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为人和他的思想艺术成

就,都表现出对整个民族和社会命运的炽热情怀,深深地影响并开阔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身心。

(2)作者在细致入微地描写鲁迅外貌、语言、神态时,紧紧抓住它外形上“瘦”的特点,反复描写,突出了他鞠躬尽瘁的精神品质。

(3)作者不仅具体写出了鲁迅的外貌、语言、神态,还在外貌、语言、神态描写后展开联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烘托出了对鲁迅崇高精神的崇敬和赞佩。

(4)课文最后一句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联系全文可以知道鲁迅精神,能够催人奋进。

3、出示“只要有着这灯,天黑的时候,也便有了行人。”齐读。 同学们,这盏在黑暗里永不熄灭的灯,就是鲁迅。“鲁迅精神,烛照千秋。”相信,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能够读懂鲁迅的作品,那时,我们就可以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去倾听他对黑暗的痛斥,去感受他对民众的挚爱。

20*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哲理性的深刻的内涵,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先生这位文学巨匠,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他:

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

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听录音,朗读

1、师:请同学们听录音。

2、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学生有可能的答案有: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师: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朗读。

(两位读完以后)请大家评价一下他们的朗读。

3、师:找出了他们朗读中的优缺点,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齐读这首诗。

师:很好。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思想内涵,也可以评点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等) 讨论、合作、交流。

师:好。哪一位同学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打头阵?

三、材料准备:

1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

2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3、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诗人冯至的十四行诗《鲁迅》中这样写到——你走完了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

4、比人生观,比价值观。

5 两种人的不同命运。

6 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7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师: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师: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师:写好以后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师:同组的同学交流过了,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再请一组同学,我们来打擂台,能不能比上一组说得好。 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是:

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沽名钓誉之徒大公无私之士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3、师:同学们的替换非常好。经过替换,我们对这两类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同学们说说看,他们在哪些方面不同呢?

生:生死(人生价值)、言行(对人民的态度)、追求(人生境界、人生觉悟)、作用(社会影响、人生观、)、结局(“下场”感情色彩不宜)

师:这样,“有的人”反复出现,一唱三叹,两两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哲理呢?

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永生。

四、指导背诵

1、下面,我们一齐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一下诗人对危害人民的人的无情揭露,对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热情赞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语速。

2、学生朗读。

3、指导背诵。


相关内容

  • 只有一个地球资料
  • 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懂得地球对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 2明确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实际行动爱护地球. 3体验地球被破坏的严重性,体会地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 ...

  • 13只有一个地球预习2
  • 13<只有一个地球>预习提纲 二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和蔼可亲"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学习 ...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与反思 设计理念: <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 ...

  • 评课稿(只有一个地球)文档
  •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一.教材和学生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三组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 ...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 --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出示课件) 师导语: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同学们,看到了吗,那是什么,你还想叫地球什么? 生:我想把它叫家园. 生:我想把它叫摇篮.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地球 ...

  • 地球只有一个说课稿
  •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只有一个地球>是第十一册第十三课.在"导读"中提出"学习本组课文,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要注意查阅工具书和收集相关的资料,理解课文中介绍的科学知识.还要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做到有资料互相交流,有问题共同探究, ...

  •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 <只有一个地球>导学案 上课时间: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体会说明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方法: 3.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

  •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实录
  • 课前调查: 师:"爱上语文课的举手",说明原因. 生:能丰富我们的课外知识. 生:让外国人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了解我们悠久的历史,别让他们瞧不想咱们中国人.(生鼓掌) 师:掌声意味着欣赏,意味着肯定,你欣赏他什么? 生:我欣赏他的爱国. 师:真的吗? 生:是真的. 生:我有补充, ...

  •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案例
  • 理念 网络主题探究活动是建立一个相关主题的学习网站,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师生在同一平台上实现丰富资源的交互式探究学习和研讨.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尝试基于网络环境,以主题网站的形式来探究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促进学生自 ...

  • 只有一个地球.
  • 13<只有一个地球> 冯村乡中(小学部) 于少芳 学习目标 知识--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 源.矿物.恩赐.破碎.目睹.和蔼可亲"等词语. 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本来.至少"等词语在句子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