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学基本理论

一、经济学基本理论

【单元特征】

本部分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历年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由命题选用“情境”的特点来看,大多数都以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创设,少数题是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命题立意看,近年来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2010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注意:1.扎实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如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凡属涉及商品质量问题的,应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思考;凡属涉及商品价格问题的可以联系商品的价值思考;涉及当前的货币政策可联系货币问题思考。

2.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当前重大的时事热点问题。如:运用商品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分析说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3.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运用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从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分析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变动现象(粮食、石油等),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问题,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等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1.商品和商品经济(涉及9个考点:共3个一类考点,3个二类,3个三类考点)

(1)商品

3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价值量(个别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2)货币

3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2货币的职能------------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表现、原因与解决措施)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1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一般不直接考)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既必须是有用劳动产品,又必须是用于交换(体现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技术知识产权等)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先产生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是按照经济形态划分的;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按照资源配臵方式划分的;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是按照经济的主导要素划分的。

2、商品的基本属性(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概念来考查,一般在选择题)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更有质

量更有用途更有市场的商品,便更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不比较大小。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各种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独有属性、本质属性、社

会属性。通过交换价值(价格)表现出来。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交换可以比较大小。商品价格高低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并受供求关系影响,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人们的购买心理(比如“买涨不买落”)等因素的影响。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既对立(从买卖双方看)又统一(从商品本身看)。

3、商品的价值量(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一般在选择题中考查)

(1)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若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就会导致同一商品的价值量混乱,

不公正不合理,奖懒罚勤,阻碍生产发展)。

(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价值总量

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3)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获利更多。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般不直接考)

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由等价物到一般等价物再到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为产生过程,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概念来考查,一般在选择题)

基本职能:① 价值尺度:A.衡量价值大小 B.表现为价格 C.观念货币

② 流通手段:A.商品交换的媒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B.现实货币

其它职能:③ 支付手段(交换上的时间和空间的分离);④ 贮藏手段(暂时不交换);⑤ 世界货币 (世界范围交换)

6、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般不直接考)

①产生:足值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值,并未影响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且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人们只关心它能否买回所需商品,而不在意它是否足值。这种名不符实的变化,使纸币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成为可能,纸币于是应运而生。

②定义: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新教材)(国家可以决定纸币发行量及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大小)

③发展: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信用卡(过渡)——电子货币

④发行量限度(发行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价格水平×待销售的商品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7、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一般在选择题)

(1)定义:(新教材)

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是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①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经济过热;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 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持续低迷。

②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③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短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 , 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④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人为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等方针。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9、价值规律的作用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棒子---内容2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鞭子---内容1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筛子---内容1

集中到一点,就是资源的优化配臵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知识结构体系:

三、主干知识及热点联系:

1、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提高质量、创建名牌问题;食品安全、安全生产问题;

各类市场整顿问题;各类(电子类等)商品的价格趋势问题,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等关系的计算问题;

2、 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我国的现行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货紧缩)与应对的货币政策(适

度宽松);人民币升值问题;2010年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的问题---继续解决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2、 价值规律的作用(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企业的价格战;企业的兼并与竞争问题、某种重要的涉及国

计民生的商品(水、粮食、石油、房地产等)的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 经济学:

1、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

2、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 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的关系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5、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的内在联系

6、 商品的基本属性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社义的生产目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际贸易和竞争力

7、 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企业的竞争、兼并与破产、经济结构(产业、产品。。。)调整、市场交

易原则

8、 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职能、公民储蓄的实际收益、与汇率的变化、币值的稳定等

(二)、与哲学:

1、本课知识体系(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与价值规律理论)与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联系的观点、

2、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政治学:

我国政府加强安全生产、注重产品质量、政府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价格的政策和举措与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有关国家机构、依法治国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

五、典型易错:

1、 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量的大小和价格的高低、价格高于价值,企业就赚钱

2、 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其价值

3、 某个企业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其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4、 只有货币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5、 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物价上涨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6、 观念货币与现实货币和货币、纸币的区分

7、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

六、备注: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元特征】

本部分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有着鲜明的政治方向性。我们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所以虽然我们和西方国家都搞市场经济,但是要明确,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在学经济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性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区别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知道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2010年备考的角度,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知识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内容和实行原因,公有制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原因,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市场经济的内涵、一般特征和弱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必要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和特征,都是高考的重点,需要我们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准备。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7个考点,其中1类3个,2类4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全书的基本线索)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改动)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5新增)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0、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根本经济特征、经济常识基本线索)(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①原因:公有制的建立,使我国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目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发生了根本变化。②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③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公有资产在(全国)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详另见考点20)⑤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步消灭如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 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 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③ 作用:活跃市场、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④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②具体来说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生产力状况)决定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目前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区分国民收入的分配)

(2)非按劳分配方式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③公有制经济中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拥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转让使用权带来的收入)

①内容:按劳动要素、知识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管理要素等②必要性和重要性:

A.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的客观要求

B.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

C.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确立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①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②由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能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5)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① 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② 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 反对分配不公,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低、扩中、调高、保合、打非)。

另: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分类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3、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般不直接考)

(1)内容:包括合法的劳动所得和合法的非劳动所得。

(2)意义: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经济发展;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③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④有利于鼓励人们积累财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

(3)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与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

①要坚持公共利益需要原则 ②要坚持仿照法定程序原则 ③要坚持依法给予补偿原则

1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定义: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主要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

(2)特征(要求):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3)优点:通过市场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的一种有效形式

(4)缺陷: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15、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必要性:①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公共消费的供给;麻醉药品、枪支弹药等不能让市场去调节②单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

[自发性-为营利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盲目性-盲目跟风,一哄而下;滞后性-事后调节,赶不上趟]

(2)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增长(指标:GDP增长率;拉动因素: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指标:CPI和PPI),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外贸顺差和逆差、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

(3)怎样进行:①以市场调节为基础,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合理运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发展市场经济,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标志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知识结构图表: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兼并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事例;十七大关于初次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打击假冒伪劣

以及食品安全、解除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等方面的问题;应对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事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

(2010年10周年)、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近年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奥运成功举办、抗震救灾取得成功、神舟飞天、举办上海世博会等)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 经济学: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线索在后面几课的体现

2、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与商品经济(经济形态)之间以及价值规律的联系

4、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价值规律、市场交易原则、反不正当竞争、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等

(二)、与政治学: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我国的国家性质

2、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我国的国家职能、依法治国原则、党的领导

(三)与哲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联系的观点

3、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根本上是一致的)

五、典型易错:

1、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的区分

3、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的区分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4个)与其弱点和缺陷(3个)

6、按劳分配、非按劳分配与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与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的区分

7、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8、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六、备注:(本部分隐性的重要理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知识运用: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2.“三个有利于”标准

原理内容: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知识运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状况下是对的。

3.科学发展观

原理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知识运用: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

4.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原理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知识运用: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知识运用: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三、生产部分(微观生产和宏观生产)

【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三课和第四课。

第三课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本课就先介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基础知识是企业及作用,以及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公司,围绕公司我们重点掌握股份制,然后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是起着支柱的作用。最后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从备考的角度我们要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这两个角度来掌握。

第四课是整个经济常识部分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在出题的形式上几乎涵盖了所

有的题型。主观题材料以图表、数字,政策为主。考查的重点是农业问题。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以下知识点: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做法:充分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4.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共7个考点,其中1类1个;2类4个;3类2个)

3企业及其作用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股票及其价格的计算)

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企业的经营者

3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国企的领导体制)--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所占的比重

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4.产业和劳动者(考点7个,2个一类;5个2类)

(1)三大产业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新型工业化问题)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005新增)----为什么,怎么做)

2劳动合同制度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7、企业及其作用(一般不直接考)

(1)企业定义: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②是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③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18、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组织形式)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1)公司定义: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决策机构;总经理---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

(2)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 ①筹资组建方式:向社会发行股票(等额)筹集资本;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以持股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为限对自己债务承担责任;③股东人数2-200人,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适用大中型企业。

基本特征: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3)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特征 ①筹资组建方式: 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或技术、实物等)组成;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以其认缴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自己债务承担责任 ③适用中小企业。

(4)股票:

①定义: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

②特点:可转让或抵押,但不能赎回;股价具有波动性,收益具有风险性

③作用:公司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居民购买股票可以取得股息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

是一种投资行为。

④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股票票面金额#预期股息率/银行存款利率

19、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它地位最高——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2)它贡献最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它实力最强——资产雄厚、技术一流、经管水平企业素质高。

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理论原因: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2)现实意义:①可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②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③推进国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调动各种经济要素积极性,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便于我国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

2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是什么: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单位商品价值量(C+V+M)#销售出去的商品数量;生产成本:(C+V)

(2)为什么: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事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③增强综合国力。

(3)途径:主要措施——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他措施——兼并破产、强强联合、信誉形象、品牌质量、市场先机、正当竞争等。

22、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⑴含义①兼并: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核心是竞争);

②破产(倒闭):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⑵必然性: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

⑶重要性: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⑷具体意义: ①兼并――化劣为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优化总体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

②破产――强化企业风险意识,激发企业的活力,在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搞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达到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⑸原则政策:优兼并劣、自愿有偿、互助互补;多兼并、少破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

⑹强强联合:含义----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

意义----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臵和经济结构,获得规模效益,增强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⑺企业竞争:

①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A重要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B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②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律、准则、技术、管理、质量、信誉)

23、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一般不直接考)

厂长(经理)――法人代表,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处于中心地位,行政指挥

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保证监督作用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基本形式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重要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

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2)应具备的素质: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国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业务素质

2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

(2)现状:基础脆弱、发展滞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和谐。

(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具体措施: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 四靠产业化经营 五靠结构优化 六靠乡镇企业

(4)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①确保粮食安全,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②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③关健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④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⑤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二、三产业

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2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作用: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④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⑤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如何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7、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居民素质服务部门、公共需要服务部门。

(2)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其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意义:有利于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①原因:A。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

B.在一国经济增长中,无论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是效益的提高,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8、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权利: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有社会保险与福利……

(意义: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义务:

①提高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产品质量好坏,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②遵守职业道德 A.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B.意义: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

29、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为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重视就业是维护护劳动者权利的体现。 ②重视和搞好就业工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

的。③重视和搞好就业工作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④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

⑤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重视和搞好就业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怎样做?

从国家和政府角度――

①从根本上说,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③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⑤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

⑥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

⑦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⑧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30、劳动合同制度(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定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订立原则:

①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原则 ②协商一致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

③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3)意义:①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臵; ②增强劳动者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

③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④ 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3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定义:由国家依据一定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内容:①社会保险――社保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②社会救助――具有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功能

③社会福利 (前三者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④社会优抚

(3)建立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4)意义:①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性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稳定器)。

二、知识结构体系:

市 含义、作用

场 法人、法人代表股份有限公司

重地位、作用有限责任公司

要 国有大中型领导体制

的 企业搞好的意义

主搞好的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体 关键因素

国企经营者的地位

应具备的素质

企 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开展正当竞争

业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微观)

含义、与利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重要性 构 经济效益

提高经主要途径:科技、管理

济效益其他:经营者的素质、产品生产方向及质量、

信誉形象、发展道路(增长方式)、生产规模、

企业兼并破产联合、市场开发等

三大产业的划分及比重(GDP、GNP)

农业

三大乡镇企业分类、地位、作用

工业和建筑业政策、出路 联系产第三产业:层次划分、加快发展的意义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构成基本义务统一

体现

劳动者劳动合同制度

合法权益的基本内容、原则、意义

维护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新观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

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大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问题、金融经济危机下企业的应对问题

2、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农业的现代化、耕地的保护、土地的依法流转、粮食安全问题、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的各种制度的建立等)

4、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问题;新型工业化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5、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

6、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节假日的调整,经济危机下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最低

工资保障问题、劳动者素质(由民工潮到民工荒)的问题

7、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关注就业问题;

8、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下岗再就业中心到失业保险的全面建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制度的探索;医疗改革问题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的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全民保问题等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经济学

1、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及改革的必要性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提高经济效益与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与商品的基本属性、消费者的权益

5、股票与债券、银行储蓄等的区别与联系

6、不正当竞争与市场竞争的自发性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7、三大产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完善、三大产业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与哲学:

1、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引起质变

2、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与矛盾的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与内外因辨证关系

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联系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

5、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联系的观点

6、新型工业化、农村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与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 的创造者

7、三农问题与全面小康、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关键-科技与抓主要矛盾

(三)与政治学:

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领导方式

2、国有企业改革与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职能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原则

4、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关注劳动者的就业等权利问题与政治与经济 的关系、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地位作用和领导方式,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五、典型易错:

0、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的区分

1、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分;股票价格与股票的面额的区分

3、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三个方面的区分

4、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经济发展速度、利润、规模的关系

5、GNP、GDP 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分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7、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8、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结构)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所有制结构)

9、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

10、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11、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四个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区分

四、分配部分

【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五课和第六课。

第五课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作为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控的两大利器,我们要重点关注。关于财政,我们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入手。同时要特别注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既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能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后一个重点是财政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有关民生方面的支出。2009年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同比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对有关民生方面的投资反而是同比有很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税收也是个很重要的知识点,2009年全国卷Ⅰ高考题就对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进行了考查,同时各地试题对于税收的种类和作用都有涉及。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六课的主要内容是央行的作用、电子货币、股票和债券的区别等知识点。我们要注意将本课知识同第五课、第二课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而贯穿这些知识之间的线索就是宏观调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在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中,金融和债券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对这些知识高度关注。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5、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共6个考点,其中1类3个;2类3个)

2国民收入的分配 2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关的财政政策:08-09-10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1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2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几个相关税种的知识)

6.银行和储蓄者(共7个考点,其中1类1个,2类4个,三类一个)

(1)我国的银行

3银行的产生

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以及我国现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公民的储蓄

2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2债券与商业保险(公民个人投资理财方式特点-安全性、收益性、流通性)

32、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称作国民

收入。是社会新创造的财富。

(2)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积累和消费;另外“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归属—国家、企业和个人

①积累: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建设;社会物资储备

②消费:公共消费(国防;行政;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个人消费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二者又有对立的一面,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如何处理:A.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增长;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物质构成相一致;C.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三者关系。

33、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2)国家预算与决算:

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决算――预算的执行结果(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3)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4)财政支出:经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行政管理、国防、债务支出、其它支出(社会保障、补贴)

(5)财政收支关系

收支相等――最理想,财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收大于支――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对经济建设不利

支大于收――财政支出靠借债来维持,需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34、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臵; ②促进经济发展(基础性投资、数量方向控制及总量平衡、优化结构); ③促进科教文卫事业; ④促进人民生活提高; ⑤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性的影响) ②分配政策

35、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定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6、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种。

(2)作用: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主要税种

①增值税

征税对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 计税方法――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以税率-上环节已纳税金

意义――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②营业税

征税对象――经营活动的营业额 意义――税源广,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③消费税

征税对象――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意义――合理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保证财政收入,避免因过度消费而损

害人们的健康、危害社会秩序和破坏生态环境

④企业所得税

征税对象:纳税人的纯收益 意义: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税种

⑤个人所得税

征税范围――工薪所得、偶然所得等11项

意义――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计算:个人工薪减去必要扣除(如社会保险等),再减去个税起征点,余下为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将应纳税所得额分段(分档)计算,累加。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国家主人翁的体现; ②是国家职能实现的保证,公民享受其服务的前提;

③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缺乏责任心而又不讲道德的。

38、银行的产生

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货币兑换业到货币经营业再到货币放贷为主业三阶段而产生。是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39、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①性质: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我国银行金融机

构的领导力量。

②职能:A。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B。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C.经理国库; D.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

储备。

(2)商业银行:

①性质: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法人。

②组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

(3)政策性银行:

①性质: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口贸易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其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

银行。

②目的: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③组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08年已改制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40、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1)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主要信用工具:支票、汇票、信用卡)

(2)作用:①筹集分配资金---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②掌握经济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③经济监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4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是什么:

信用——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赊销或预付款以及货币的借贷行为的总称。其实质是发生货币或商品的

暂时转让后,能信守承诺不违约、按期兑现不折扣、还本付息不拖欠等。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指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为什么:

①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基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③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与接轨国际; ④有利于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怎样做?(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

①加强道德建设,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 ②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社会信用奠定基础; ③加强信用立法和提高执法效率,给信用以强有力的保障;

④进行制度创新,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以建立政府信用制度为关键、商业信用制度为重点、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

⑤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42、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①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②调节市场货币流通;③培养科学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3、债券与商业保险

(1)债券

①债券与股票的异同点

同:有价证券;集资手段;获利。

异:性质不同(债务凭证/入股凭证); 偿还方法不同(到期还本付息/不能赎退只能转让);

受益权不同(以定期取得利息为条件/以取得股息和红利息为条件,受经营状况影响)。

②种类: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③特点:政府、金融、公司债券依次信用度、安全性、代用率由高到低变;收益率由低向高变。

(2)商业保险:

①与社会保险区别:

保项广泛与只保障基本生活、个人选择与国家规定保项、自担保费与三方分担保费、商业原则与政府行为 ②作用——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保障。

(3)公民投资方式选择原则

①考虑投资的收益率、流动性与安全性; ②投资方式多元化;

③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预期消费情况、专业知识量力而行;

④适当增加规避风险的投资; 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 ⑥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集体的利益。

二、知识结构体系:

企业和产业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

扩大再生产

按最终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关系、

分用途社会物资储备如何正确处理

配分类、影响因素

国含义 民分财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收类政财政支出:用途、地位

入作用 算构成

结果:决算

财政 最稳定可靠税基本特征

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我国税收的性质、作用

义务意识(依法纳税是基本义务的原因)

的意识权利意识

主要税种 (纳税人、征税对象)

狭义(即存款储蓄):形式、原则、作用

存款储蓄

储蓄广购买债券:种类、特点投资原则

义商业保险:类型、作用

手持现金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扩大内需

2、 国民收入的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3、 财政及其作用、税收及其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

中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调整问题、消费税、增殖税等具体的事例

4、 中央银行的职能、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内涵和影响;利率的调整

的各方面的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

5、 商业银行的职能---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6、储蓄、债券和保险---个人家庭理财方式特点比较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发行国债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与经济学

1、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三大产业、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的手段、生产与消费的

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关税

2、银行的产生与商品、货币、商品经济

3、银行的作用、储蓄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商业银行与企业法人、股份制

5、债券与股票与商业保险和财政收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

(二)与哲学:

1、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GDP的联系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与量变和质变

3、我国税收的性质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货币政策的制定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

(三)与政治学:

1、我国税收的性质与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财政的实施与作用和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以及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机构及组织活动原则、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的国家职能

五、典型易错: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的区分

2、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区分

3、税、利、债、费的区分,预算与决算的区分

4、财政的作用与税收作用的区分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分

6、金融业与银行业

7、中央银行的性质(国家机关&金融机构)

8、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9、转帐支票与汇票、信用卡;债券与股票

10、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

11、存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区分以及变动对居民、企业和银行、国民经济的的影响

五、交换和消费

【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七课和第八课。

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商品服务市场作为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当前,我国正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以下的知识。(1)运用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知识,分析整顿市场秩序,重建诚实守信的社会规范。(2)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扩大内需中的新的增长点:节日长假旅游热、教育消费、贷款消费等。(3)结合本课的知识说明,分析精神消费升温、消费品市场的广告效应、绿色消费等热点问题。

第八课是经济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各地高考基本上都涉及了本课知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如:跨国公司、外汇、外汇储备、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及必须坚持的原则等。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复习备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全面理解基础知识,掌握主干知识,(2)关注生活、关注热点,提高综合素质。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共5个考点,其中1类2个,2类3个)

(1)商品服务市场

2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1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家庭消费的内容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共9个考点,其中1类4个,2类5个)

(1)当代世界市场

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1经济全球化

2外汇与汇率(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问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2关税

2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1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44、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

(2)阶段上的特点:

消费品市场是最终消费,生产资料市场是连接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的,服务市场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步。

(3)地位(重要性)

①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

②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45、市场交易原则

(1)内容:①自愿 (不能强买强卖) ②平等(地位平等)

③公平(市场交易的灵魂、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

④诚实信用(现代市场活动的基本精神、可带来经济效益)

(2)作用意义:

①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

②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

③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④违背市场交易原则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引发种种矛盾和纠纷,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正常的交易活动,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46、家庭消费的内容

(1)内容: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又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

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家庭消费发展的表现:

①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总支出和人均消费品数量的增加)

②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在逐渐增加) ③恩格尔系数变小(食物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收入)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3)制约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

4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水平、决定消费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动力,调节生产、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为什么要树立?

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消费,而且由于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决定其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要求: ①适度消费 ②科学消费 ③协调消费 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4)扩大内需方针

①原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②怎样扩大?

A.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B.完善分配制度;C.培育新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住、行、农村);

D.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E.转变消费观念F.发展信用消费 G。构建良好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8、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为什么要保护?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有利于创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③有利于促进合法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臵;⑤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内容: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消费知识获得权;监督权等。

(3)怎样做?走正确的维权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49、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过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发展的产物,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之时。

(2)当代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3)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①含义:不按照国际价值而进行的交换 ②原因:交易的一方凭借其在政治和经济上优势地位,使国际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 ③本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 ④方式:剪刀差

⑤如何消除:主要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50、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1)WTO(经济联合国,协调国际贸易关系):①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 ;②作用:其关税减让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其原则规定促进了国际贸易有序进行;其实施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 ③中国加入之意义: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并享受最惠国待遇和更多的国际贸易权利。机遇和挑战并存。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国际货币关系,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经济困难,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际间货币合作,维护国际经济稳定。

(3)世界银行: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

[后两者都是UN的专门机构,在国际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51、经济全球化

(1)主要表现: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2)作用:“双刃剑”――机遇和挑战

(3)中国如何应对? 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操持清醒认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加强防范,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52、外汇与汇率

(1)定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例。

(2)我国的汇率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

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是负责任的表现。人民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出口。

5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4、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2)内容:它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它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组成。

55、关税

(1)定义——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2)现状——削减关税是世贸组织目标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入,我国关税税率在逐步降低。

(3)作用——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②调节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经济;③保护国内同类商品(民族经济)的生产和发展;④ 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开展对外经济斗争、改善国际关系的战略手段。

56、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

(1)方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既是贸易方式,也是利用外资方式)。

(2)作用:①互通有无,实现资源优化配臵;②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③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增强本国经济实力;④接受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57、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①定义:独立自主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②重要性:自主掌握本国经济命脉,保障经济政治独立;充分利用本国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对外关系中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 ②正确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平等互利 ①定义:指任何国家之间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都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 ②要求:要体现贸易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等;反不等价交换,反倾销等。

二、知识结构体系:

内容

国内市场 基础市场 特点

产空间

类延伸 交易原则:内容、作用、坚持意义

世界市场类型:商品、资金、技术、服务市场

要求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影响、对策)

实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走出去”、“引进来”

市范围:商品、劳务、技术贸易

出口贸易进出口的关系、外汇汇率

海关关税(作用)、顺逆差

存在问题:不等价交换

贸易组织:世贸作

场金融组织:世行、用

主要方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

我国的对外贸易作用

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

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生产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

社会公共消费

按内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劳务消费

家按目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庭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物价水平

消 人口数量

消费观念

费 费原因

内容

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保护的重要性

费合法权益内容

维权机构、解决途径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整顿市场秩序(食品安全、垄断、

诚信、假冒伪劣、地方保护主义等)

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对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问题;关

注精神文化消费问题;关注假日消费、民俗消费、绿色消费问题

3. 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2008世界经济危机及我国的应对问题、解决贸易纠纷问

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我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具体事例

5. 外汇与汇率----人民币升值、贬值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发展问题

6. “走出去”战略、关税及其作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关税(出口退税)对经济发展的作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经济学

1. 商品服务市场与市场经济之市场体系、第三产业(广义和狭义)

2.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企业的信誉

和形象

3.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

4.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宏观调控

5. 消费者的权益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6. 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7. 关税与财政、宏观调控;

8. 外汇储备、汇率与银行的职能、我国的货币政策;

(二)与哲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反作

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与政治学:

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宗旨、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机构及组织活动原则、依法治国与以德

治、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国际组织的分类、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五、典型易错:

1.

2.

3.

4.

5.

6.

商品和劳务的区分 市场交易原则四个方面的区分及和消费者权益的联系 区分家庭消费的内容(按内容和目的分) 家庭消费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类组织的性质的区分(国家机构和非国家机构)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7.

8.

9.

10.

11. 世界银行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的区分 外汇、外币、外债、外汇储备的区分 对等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的区别 顺差与逆差;出超与入超 外汇汇率、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

一、经济学基本理论

【单元特征】

本部分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历年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由命题选用“情境”的特点来看,大多数都以考查记忆和理解能力创设,少数题是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从命题立意看,近年来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在2010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要注意:1.扎实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如商品的含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等。凡属涉及商品质量问题的,应联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思考;凡属涉及商品价格问题的可以联系商品的价值思考;涉及当前的货币政策可联系货币问题思考。

2.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结合当前重大的时事热点问题。如:运用商品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分析说明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性。3.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使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运用价值规律的基本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从价格与供求的关系分析一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变动现象(粮食、石油等),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问题,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与增强核心竞争力等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1.商品和商品经济(涉及9个考点:共3个一类考点,3个二类,3个三类考点)

(1)商品

3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

2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价值量(个别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2)货币

3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2货币的职能------------价格及其影响因素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表现、原因与解决措施)

3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3)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1价值规律的作用(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

1、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一般不直接考)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既必须是有用劳动产品,又必须是用于交换(体现一定社会关系)。 商品可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技术知识产权等)

(2)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先产生商品交换;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是按照经济形态划分的;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按照资源配臵方式划分的;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是按照经济的主导要素划分的。

2、商品的基本属性(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概念来考查,一般在选择题)

(1)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更有质

量更有用途更有市场的商品,便更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不比较大小。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各种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独有属性、本质属性、社

会属性。通过交换价值(价格)表现出来。反映人与人的关系,通过交换可以比较大小。商品价格高低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并受供求关系影响,还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货币发行量、人们的购买心理(比如“买涨不买落”)等因素的影响。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既对立(从买卖双方看)又统一(从商品本身看)。

3、商品的价值量(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一般在选择题中考查)

(1)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二者成正比 (若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就会导致同一商品的价值量混乱,

不公正不合理,奖懒罚勤,阻碍生产发展)。

(2)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与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价值总量

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3)商品生产者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可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按照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获利更多。

4、货币的产生和本质:(一般不直接考)

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由等价物到一般等价物再到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为产生过程,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概念来考查,一般在选择题)

基本职能:① 价值尺度:A.衡量价值大小 B.表现为价格 C.观念货币

② 流通手段:A.商品交换的媒介(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B.现实货币

其它职能:③ 支付手段(交换上的时间和空间的分离);④ 贮藏手段(暂时不交换);⑤ 世界货币 (世界范围交换)

6、纸币的产生和发展(一般不直接考)

①产生:足值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值,并未影响其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且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人们只关心它能否买回所需商品,而不在意它是否足值。这种名不符实的变化,使纸币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成为可能,纸币于是应运而生。

②定义: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新教材)(国家可以决定纸币发行量及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实际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大小)

③发展:金属货币-—纸币——信用货币——信用卡(过渡)——电子货币

④发行量限度(发行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价格水平×待销售的商品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流通次数

7、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一般在选择题)

(1)定义:(新教材)

通货膨胀—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物价上涨的现象。 纸币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是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①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物价上涨,经济过热;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 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持续低迷。

②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③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短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 , 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④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量人为出、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等措施,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治理通货紧缩要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稳健(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等方针。

(3)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联系:

①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②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8、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供求与价格相互制约)

9、价值规律的作用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棒子---内容2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鞭子---内容1

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筛子---内容1

集中到一点,就是资源的优化配臵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知识结构体系:

三、主干知识及热点联系:

1、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因素-----提高质量、创建名牌问题;食品安全、安全生产问题;

各类市场整顿问题;各类(电子类等)商品的价格趋势问题,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等关系的计算问题;

2、 货币的职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我国的现行经济形势的判断(通货紧缩)与应对的货币政策(适

度宽松);人民币升值问题;2010年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的问题---继续解决通货紧缩,又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

2、 价值规律的作用(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企业的价格战;企业的兼并与竞争问题、某种重要的涉及国

计民生的商品(水、粮食、石油、房地产等)的价格与供求的相互关系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 经济学:

1、 商品、货币、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

2、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量、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 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的关系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4、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关系

5、 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的内在联系

6、 商品的基本属性与企业的经营目标、社义的生产目的、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际贸易和竞争力

7、 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企业的竞争、兼并与破产、经济结构(产业、产品。。。)调整、市场交

易原则

8、 纸币的发行与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的职能、公民储蓄的实际收益、与汇率的变化、币值的稳定等

(二)、与哲学:

1、本课知识体系(商品理论、货币理论与价值规律理论)与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联系的观点、

2、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价值观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三)、政治学:

我国政府加强安全生产、注重产品质量、政府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的价格的政策和举措与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有关国家机构、依法治国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

五、典型易错:

1、 使用价值的大小决定价值量的大小和价格的高低、价格高于价值,企业就赚钱

2、 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其价值

3、 某个企业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其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价值总量成正比

4、 只有货币可以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

5、 国家可以决定纸币的购买力、物价上涨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6、 观念货币与现实货币和货币、纸币的区分

7、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

六、备注: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单元特征】

本部分是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而且有着鲜明的政治方向性。我们的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所以虽然我们和西方国家都搞市场经济,但是要明确,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以在学经济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坚持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性质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一定要区别西方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知道二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2010年备考的角度,我们要特别注意以下知识点: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内容和实行原因,公有制的含义、地位和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原因,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市场经济的内涵、一般特征和弱点,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必要性,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和特征,都是高考的重点,需要我们从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题型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准备。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7个考点,其中1类3个,2类4个)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全书的基本线索)

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改动)

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2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2005新增)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0、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根本经济特征、经济常识基本线索)(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①原因:公有制的建立,使我国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包括社会生产目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都发生了根本变化。②组成: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③公有制主体地位体现:公有资产在(全国)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④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详另见考点20)⑤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意义: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才能逐步消灭如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控制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11、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① 组成: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② 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③ 作用:活跃市场、促进生产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④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①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②具体来说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生产力状况)决定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实践证明,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坚持和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③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目前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区分国民收入的分配)

(2)非按劳分配方式有:

①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生产要素分配 ③公有制经济中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

(3)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拥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转让使用权带来的收入)

①内容:按劳动要素、知识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管理要素等②必要性和重要性:

A.是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的客观要求

B.有利于调动生产要素所有者积极性,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

C.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确立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客观依据

①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②由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④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能激发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5)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① 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② 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③ 反对分配不公,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低、扩中、调高、保合、打非)。

另:国家统计局对我国居民收入的分类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13、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一般不直接考)

(1)内容:包括合法的劳动所得和合法的非劳动所得。

(2)意义:①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非公经济发展;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推进依法治国;③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④有利于鼓励人们积累财富、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富强。

(3)正确处理私有财产保护与公共利益需要的关系

①要坚持公共利益需要原则 ②要坚持仿照法定程序原则 ③要坚持依法给予补偿原则

1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定义: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基础性作用(为主要手段)的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机制主要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

(2)特征(要求):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3)优点:通过市场可以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臵的一种有效形式

(4)缺陷: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

15、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必要性:①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公共消费的供给;麻醉药品、枪支弹药等不能让市场去调节②单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弱点和缺陷。

[自发性-为营利而不顾法律和道德;盲目性-盲目跟风,一哄而下;滞后性-事后调节,赶不上趟]

(2)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增长(指标:GDP增长率;拉动因素:投资、消费和出口)、增加就业、稳定物价(指标:CPI和PPI),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外贸顺差和逆差、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

(3)怎样进行:①以市场调节为基础,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合理运用各种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发展市场经济,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①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②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 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标志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知识结构图表: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国有经济布局、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大型国有企业的联合、兼并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事例;十七大关于初次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经济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打击假冒伪劣

以及食品安全、解除地方保护主义、行业垄断等方面的问题;应对金融危机下的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所采取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事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

(2010年10周年)、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近年我国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奥运成功举办、抗震救灾取得成功、神舟飞天、举办上海世博会等)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 经济学:

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线索在后面几课的体现

2、 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与商品经济(经济形态)之间以及价值规律的联系

4、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与价值规律、市场交易原则、反不正当竞争、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等

(二)、与政治学: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我国的国家性质

2、国家的宏观调控与我国的国家职能、依法治国原则、党的领导

(三)与哲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与联系的观点

3、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根本上是一致的)

五、典型易错:

1、社会主义经济(公有制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分

2、公有制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支柱作用的区分

3、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私营经济的区分

5、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4个)与其弱点和缺陷(3个)

6、按劳分配、非按劳分配与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与工资性、财产性、经营性、转移性收入的区分

7、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

8、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六、备注:(本部分隐性的重要理论)

1.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原理内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知识运用: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2.“三个有利于”标准

原理内容: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知识运用: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状况下是对的。

3.科学发展观

原理内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目标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知识运用: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增加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资。

4.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

原理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

知识运用: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 知识运用: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三、生产部分(微观生产和宏观生产)

【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三课和第四课。

第三课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本课就先介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基础知识是企业及作用,以及企业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公司,围绕公司我们重点掌握股份制,然后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是起着支柱的作用。最后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从备考的角度我们要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途径这两个角度来掌握。

第四课是整个经济常识部分的重中之重,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在出题的形式上几乎涵盖了所

有的题型。主观题材料以图表、数字,政策为主。考查的重点是农业问题。我们还要特别关注以下知识点:

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做法:充分认识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4.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5.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3.企业和经营者

(1)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共7个考点,其中1类1个;2类4个;3类2个)

3企业及其作用

2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股票及其价格的计算)

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2)企业的经营者

3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国企的领导体制)--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所占的比重

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4.产业和劳动者(考点7个,2个一类;5个2类)

(1)三大产业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新型工业化问题)

2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2)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2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扩大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005新增)----为什么,怎么做)

2劳动合同制度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7、企业及其作用(一般不直接考)

(1)企业定义:以盈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作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 ②是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

③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企业素质的高低,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18、公司是企业的一种重要形式(组织形式)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企业的组织形式有: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制

(1)公司定义:依法成立的,由法定数额的股东所组成的,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决策机构;总经理---执行机构;监事会—监督机构

(2)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特征 ①筹资组建方式:向社会发行股票(等额)筹集资本;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以持股额为限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全部资产为限对自己债务承担责任;③股东人数2-200人,注册资本不低于500万,适用大中型企业。

基本特征: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

(3)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特征 ①筹资组建方式: 50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或技术、实物等)组成;②责任承担方式:股东以其认缴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自己债务承担责任 ③适用中小企业。

(4)股票:

①定义: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有价证券

②特点:可转让或抵押,但不能赎回;股价具有波动性,收益具有风险性

③作用:公司发行股票是企业筹集资金的一种形式,居民购买股票可以取得股息和从股票升值中获得收入,

是一种投资行为。

④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 =股票票面金额#预期股息率/银行存款利率

19、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它地位最高——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2)它贡献最大——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它实力最强——资产雄厚、技术一流、经管水平企业素质高。

它们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理论原因: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2)现实意义:①可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②扩大公有资本支配范围,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③推进国企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④调动各种经济要素积极性,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⑤便于我国企业制度与国际接轨。

2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是什么: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单位商品价值量(C+V+M)#销售出去的商品数量;生产成本:(C+V)

(2)为什么: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事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①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③增强综合国力。

(3)途径:主要措施——依靠科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其他措施——兼并破产、强强联合、信誉形象、品牌质量、市场先机、正当竞争等。

22、企业的兼并与破产(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⑴含义①兼并: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长期亏损甚至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的经济现象(核心是竞争);

②破产(倒闭):对那些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⑵必然性: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

⑶重要性: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⑷具体意义: ①兼并――化劣为优;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优化总体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

②破产――强化企业风险意识,激发企业的活力,在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搞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达到资源的合理配臵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⑸原则政策:优兼并劣、自愿有偿、互助互补;多兼并、少破产,鼓励兼并、规范破产。

⑹强强联合:含义----指大企业之间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经济效益而实行合并。

意义----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臵和经济结构,获得规模效益,增强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⑺企业竞争:

①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A重要性: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B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②提倡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法律、准则、技术、管理、质量、信誉)

23、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一般不直接考)

厂长(经理)――法人代表,全面负责生产经营,处于中心地位,行政指挥

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保证监督作用

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基本形式

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重要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对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企业

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2)应具备的素质: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国企)、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业务素质

25、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保障。

(2)现状:基础脆弱、发展滞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影响和谐。

(3)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具体措施: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 四靠产业化经营 五靠结构优化 六靠乡镇企业

(4)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①确保粮食安全,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

②坚持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③关健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④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⑤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中的二、三产业

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26、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主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作用: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 ②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

③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 ④是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⑤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3)如何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7、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四个层次:流通部门、生产生活服务部门、居民素质服务部门、公共需要服务部门。

(2)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其繁荣与发展程度的高低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意义:有利于推进工业化现代化、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①原因:A。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协调.

B.在一国经济增长中,无论是促进经济的增长还是效益的提高,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优化产业结构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28、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权利:平等就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安全卫生保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有社会保险与福利……

(意义:是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力、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2)义务:

①提高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产品质量好坏,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②遵守职业道德 A.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B.意义:是每个劳动者基本的道德准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障

(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是统一的

29、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为什么?(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劳动权是公民享有各项权利的基础,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重视就业是维护护劳动者权利的体现。 ②重视和搞好就业工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和要求,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

的。③重视和搞好就业工作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理念的体现。

④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

⑤就业是民生之本,事关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重视和搞好就业工作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怎样做?

从国家和政府角度――

①从根本上说,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③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

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⑤发展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等服务体系;

⑥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从劳动者个人角度――

⑦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⑧主动参加职业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30、劳动合同制度(有所涉及,并结合其他知识来考查)

(1)定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关系并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订立原则:

①平等自愿原则――核心原则 ②协商一致原则――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

③合法、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3)意义:①促进劳动力资源合理配臵; ②增强劳动者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

③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④ 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3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历年考试的重点,高频考点)

(1)定义:由国家依据一定法律法规,为保证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2)内容:①社会保险――社保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②社会救助――具有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功能

③社会福利 (前三者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④社会优抚

(3)建立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4)意义:①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③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利实现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性措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安全阀、稳定器)。

二、知识结构体系:

市 含义、作用

场 法人、法人代表股份有限公司

重地位、作用有限责任公司

要 国有大中型领导体制

的 企业搞好的意义

主搞好的途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体 关键因素

国企经营者的地位

应具备的素质

企 经营者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开展正当竞争

业要处理好两对关系

(微观)

含义、与利润及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重要性 构 经济效益

提高经主要途径:科技、管理

济效益其他:经营者的素质、产品生产方向及质量、

信誉形象、发展道路(增长方式)、生产规模、

企业兼并破产联合、市场开发等

三大产业的划分及比重(GDP、GNP)

农业

三大乡镇企业分类、地位、作用

工业和建筑业政策、出路 联系产第三产业:层次划分、加快发展的意义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构成基本义务统一

体现

劳动者劳动合同制度

合法权益的基本内容、原则、意义

维护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国有企业改革(股份制改革)、提高经济效益---新观点(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

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大企业集团,提高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职工民主管理问题、金融经济危机下企业的应对问题

2、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不正当竞争的现象、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问题

3、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农业的现代化、耕地的保护、土地的依法流转、粮食安全问题、

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农村的和谐发展、农村的各种制度的建立等)

4、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问题;新型工业化问题;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5、 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

6、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新的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节假日的调整,经济危机下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最低

工资保障问题、劳动者素质(由民工潮到民工荒)的问题

7、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关注就业问题;

8、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问题(下岗再就业中心到失业保险的全面建立);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制度的探索;医疗改革问题等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新的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全民保问题等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经济学

1、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及改革的必要性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提高经济效益与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与商品的基本属性、消费者的权益

5、股票与债券、银行储蓄等的区别与联系

6、不正当竞争与市场竞争的自发性与国家的宏观调控

7、三大产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完善、三大产业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农业结构等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与哲学:

1、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引起质变

2、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与矛盾的特殊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职工的下岗和再就业与内外因辨证关系

4、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联系的观点、发挥主观能动性

5、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联系的观点

6、新型工业化、农村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与发展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 的创造者

7、三农问题与全面小康、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的关键-科技与抓主要矛盾

(三)与政治学:

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领导方式

2、国有企业改革与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职能

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原则

4、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关注劳动者的就业等权利问题与政治与经济 的关系、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宗旨、地位作用和领导方式,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五、典型易错:

0、市场主体、企业、企业法人、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的区分

1、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2、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的区分;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分;股票价格与股票的面额的区分

3、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的三个方面的区分

4、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经济发展速度、利润、规模的关系

5、GNP、GDP 与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区分

6、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7、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与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支柱

8、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结构)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所有制结构)

9、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与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

10、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11、社会保障制度内容四个方面(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区分

四、分配部分

【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五课和第六课。

第五课在高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作为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调控的两大利器,我们要重点关注。关于财政,我们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来入手。同时要特别注意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既要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又能有效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最后一个重点是财政的巨大作用,特别是有关民生方面的支出。2009年上半年,在财政收入同比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对有关民生方面的投资反而是同比有很大幅度增长。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税收也是个很重要的知识点,2009年全国卷Ⅰ高考题就对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进行了考查,同时各地试题对于税收的种类和作用都有涉及。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六课的主要内容是央行的作用、电子货币、股票和债券的区别等知识点。我们要注意将本课知识同第五课、第二课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而贯穿这些知识之间的线索就是宏观调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也在不断转变,在一系列的调控措施中,金融和债券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我们一定要对这些知识高度关注。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5、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共6个考点,其中1类3个;2类3个)

2国民收入的分配 2财政收入和支出(相关的财政政策:08-09-10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1财政的巨大作用 (2)税收与纳税人 2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几个相关税种的知识)

6.银行和储蓄者(共7个考点,其中1类1个,2类4个,三类一个)

(1)我国的银行

3银行的产生

1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以及我国现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公民的储蓄

2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2债券与商业保险(公民个人投资理财方式特点-安全性、收益性、流通性)

32、国民收入的分配

(1)国民收入: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余下的那部分净产品,用货币表示就称作国民

收入。是社会新创造的财富。

(2)国民收入的最终用途――积累和消费;另外“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归属—国家、企业和个人

①积累: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建设;社会物资储备

②消费:公共消费(国防;行政;科、教、文、卫;社会保障)和个人消费

(3)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①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积累与消费具有一致性,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同时二者又有对立的一面,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积累和消费两部分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②如何处理:A.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增长;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物质构成相一致;C.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三者关系。

33、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

(2)国家预算与决算:

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

决算――预算的执行结果(上一年度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

国家预算体系――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

(3)财政收入:税、利、债、费

(4)财政支出:经济建设、科教文卫事业、行政管理、国防、债务支出、其它支出(社会保障、补贴)

(5)财政收支关系

收支相等――最理想,财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 收大于支――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运用,对经济建设不利

支大于收――财政支出靠借债来维持,需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否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

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34、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臵; ②促进经济发展(基础性投资、数量方向控制及总量平衡、优化结构); ③促进科教文卫事业; ④促进人民生活提高; ⑤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基础性的影响) ②分配政策

35、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1)定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6、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1)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种。

(2)作用: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37、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2)主要税种

①增值税

征税对象――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值额 计税方法――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以税率-上环节已纳税金

意义――避免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②营业税

征税对象――经营活动的营业额 意义――税源广,是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的重要税种 ③消费税

征税对象――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意义――合理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保证财政收入,避免因过度消费而损

害人们的健康、危害社会秩序和破坏生态环境

④企业所得税

征税对象:纳税人的纯收益 意义: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分配、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重要税种

⑤个人所得税

征税范围――工薪所得、偶然所得等11项

意义――直接涉及公民个人,对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征税计算:个人工薪减去必要扣除(如社会保险等),再减去个税起征点,余下为应纳税所得额,然后将应纳税所得额分段(分档)计算,累加。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①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国家主人翁的体现; ②是国家职能实现的保证,公民享受其服务的前提;

③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都是缺乏责任心而又不讲道德的。

38、银行的产生

银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经货币兑换业到货币经营业再到货币放贷为主业三阶段而产生。是充当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

39、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1)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①性质: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我国银行金融机

构的领导力量。

②职能:A。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B。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C.经理国库; D.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

储备。

(2)商业银行:

①性质:以经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法人。

②组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

(3)政策性银行:

①性质:为确保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口贸易顺利完成而设立并向其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

银行。

②目的: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③组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08年已改制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

40、银行的业务和作用

(1)业务: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转帐结算(主要信用工具:支票、汇票、信用卡)

(2)作用:①筹集分配资金---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 ②掌握经济信息---提供决策依据

③经济监管---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41、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是什么:

信用——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赊销或预付款以及货币的借贷行为的总称。其实质是发生货币或商品的

暂时转让后,能信守承诺不违约、按期兑现不折扣、还本付息不拖欠等。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指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为什么:

①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基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

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③是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与接轨国际; ④有利于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3)怎样做?(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

①加强道德建设,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 ②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为社会信用奠定基础; ③加强信用立法和提高执法效率,给信用以强有力的保障;

④进行制度创新,加强信用制度建设,以建立政府信用制度为关键、商业信用制度为重点、个人信用制度为基础。

⑤尽快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42、存款储蓄及其作用

①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②调节市场货币流通;③培养科学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3、债券与商业保险

(1)债券

①债券与股票的异同点

同:有价证券;集资手段;获利。

异:性质不同(债务凭证/入股凭证); 偿还方法不同(到期还本付息/不能赎退只能转让);

受益权不同(以定期取得利息为条件/以取得股息和红利息为条件,受经营状况影响)。

②种类: 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③特点:政府、金融、公司债券依次信用度、安全性、代用率由高到低变;收益率由低向高变。

(2)商业保险:

①与社会保险区别:

保项广泛与只保障基本生活、个人选择与国家规定保项、自担保费与三方分担保费、商业原则与政府行为 ②作用——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保障。

(3)公民投资方式选择原则

①考虑投资的收益率、流动性与安全性; ②投资方式多元化;

③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预期消费情况、专业知识量力而行;

④适当增加规避风险的投资; ⑤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变化; ⑥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集体的利益。

二、知识结构体系:

企业和产业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

扩大再生产

按最终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关系、

分用途社会物资储备如何正确处理

配分类、影响因素

国含义 民分财关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收类政财政支出:用途、地位

入作用 算构成

结果:决算

财政 最稳定可靠税基本特征

违反税法的几种行为

我国税收的性质、作用

义务意识(依法纳税是基本义务的原因)

的意识权利意识

主要税种 (纳税人、征税对象)

狭义(即存款储蓄):形式、原则、作用

存款储蓄

储蓄广购买债券:种类、特点投资原则

义商业保险:类型、作用

手持现金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出口;扩大内需

2、 国民收入的分配-----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3、 财政及其作用、税收及其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应对经济危机、经济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

中的作用;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的调整问题、消费税、增殖税等具体的事例

4、 中央银行的职能、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2009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内涵和影响;利率的调整

的各方面的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改革问题

5、 商业银行的职能---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6、储蓄、债券和保险---个人家庭理财方式特点比较的问题,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发行国债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与经济学

1、 国民收入的分配与三大产业、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增长方式、宏观调控的手段、生产与消费的

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关税

2、银行的产生与商品、货币、商品经济

3、银行的作用、储蓄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和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商业银行与企业法人、股份制

5、债券与股票与商业保险和财政收入、社会保险、社会保障制度

(二)与哲学:

1、社会总产品、总产值、国民收入、GDP的联系

2、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财政收支结构的调整与量变和质变

3、我国税收的性质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4、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货币政策的制定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

(三)与政治学:

1、我国税收的性质与我国的国家性质、

2、我国财政的实施与作用和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以及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机构及组织活动原则、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4、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我国的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的国家职能

五、典型易错:

1、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与国民收入的区分

2、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区分

3、税、利、债、费的区分,预算与决算的区分

4、财政的作用与税收作用的区分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分

6、金融业与银行业

7、中央银行的性质(国家机关&金融机构)

8、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9、转帐支票与汇票、信用卡;债券与股票

10、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

11、存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的区分以及变动对居民、企业和银行、国民经济的的影响

五、交换和消费

【单元特征】本单元包括第七课和第八课。

发展社会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而商品服务市场作为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当前,我国正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拉动经济增长。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以下的知识。(1)运用市场交易原则、消费者合法权益等知识,分析整顿市场秩序,重建诚实守信的社会规范。(2)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说明扩大内需中的新的增长点:节日长假旅游热、教育消费、贷款消费等。(3)结合本课的知识说明,分析精神消费升温、消费品市场的广告效应、绿色消费等热点问题。

第八课是经济常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各地高考基本上都涉及了本课知识。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知识如:跨国公司、外汇、外汇储备、对外贸易、改革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及必须坚持的原则等。同时我们要注意在复习备考中要做到以下几点。(1)全面理解基础知识,掌握主干知识,(2)关注生活、关注热点,提高综合素质。

一、考点梳理与解析:

7.商品服务市场和消费者(共5个考点,其中1类2个,2类3个)

(1)商品服务市场

2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1市场交易原则

(2)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家庭消费的内容

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2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8.当代世界市场和我国的对外贸易(共9个考点,其中1类4个,2类5个)

(1)当代世界市场

2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2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1经济全球化

2外汇与汇率(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问题)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2)对外贸易

1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2关税

2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与作用

1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44、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1)内容: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

(2)阶段上的特点:

消费品市场是最终消费,生产资料市场是连接生产和生产性消费的,服务市场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同步。

(3)地位(重要性)

①商品服务市场是基础市场,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前提;

②商品服务市场是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载体。

45、市场交易原则

(1)内容:①自愿 (不能强买强卖) ②平等(地位平等)

③公平(市场交易的灵魂、衡量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规范的试金石)

④诚实信用(现代市场活动的基本精神、可带来经济效益)

(2)作用意义:

①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

②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

③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④违背市场交易原则会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企业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引发种种矛盾和纠纷,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破坏正常的交易活动,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46、家庭消费的内容

(1)内容: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劳务消费; 按消费目的又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

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家庭消费发展的表现:

①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总支出和人均消费品数量的增加)

②消费结构的升级(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消费在逐渐增加) ③恩格尔系数变小(食物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收入)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3)制约因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根本)、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

4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消费水平、决定消费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动力,调节生产、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为什么要树立?

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消费,而且由于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决定其关系到社会和集体的利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新的社会需求的创造以及新的市场的开拓,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要求: ①适度消费 ②科学消费 ③协调消费 ④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4)扩大内需方针

①原因: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②怎样扩大?

A.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B.完善分配制度;C.培育新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住、行、农村);

D.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E.转变消费观念F.发展信用消费 G。构建良好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48、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为什么要保护?①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有利于创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③有利于促进合法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④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臵;⑤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2)内容: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消费知识获得权;监督权等。

(3)怎样做?走正确的维权途径,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49、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过程: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和国际分工发展的产物,形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之时。

(2)当代特点: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3)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

①含义:不按照国际价值而进行的交换 ②原因:交易的一方凭借其在政治和经济上优势地位,使国际市场上的商品的价格背离商品的国际价值 ③本质: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剥削 ④方式:剪刀差

⑤如何消除:主要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发展中国家要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50、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1)WTO(经济联合国,协调国际贸易关系):①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 ;②作用:其关税减让促进了国际贸易发展;其原则规定促进了国际贸易有序进行;其实施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 ③中国加入之意义: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并享受最惠国待遇和更多的国际贸易权利。机遇和挑战并存。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国际货币关系,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经济困难,平衡国际收支,促进国际间货币合作,维护国际经济稳定。

(3)世界银行: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贷款和投资。

[后两者都是UN的专门机构,在国际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51、经济全球化

(1)主要表现:生产国际化、市场国际化、资本国际化、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

(2)作用:“双刃剑”――机遇和挑战

(3)中国如何应对? 坚定不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操持清醒认识,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加强防范,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能力,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52、外汇与汇率

(1)定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间的兑换比例。

(2)我国的汇率政策: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

币汇率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和世界经济稳定发展,是负责任的表现。人民币升值利于进口不利出口。

5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原因: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开放性竞争性)的客观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54、对外贸易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1)含义: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2)内容:它包括国际商品贸易、国际劳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它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组成。

55、关税

(1)定义——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

(2)现状——削减关税是世贸组织目标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入,我国关税税率在逐步降低。

(3)作用——①增加国家财政收入;②调节国家进出口贸易和国内经济;③保护国内同类商品(民族经济)的生产和发展;④ 建立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开展对外经济斗争、改善国际关系的战略手段。

56、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和作用

(1)方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既是贸易方式,也是利用外资方式)。

(2)作用:①互通有无,实现资源优化配臵;②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③吸收世界先进科技,增强本国经济实力;④接受国际竞争压力和挑战,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57、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①定义:独立自主指自己拥有处理本国事务(包括经济事务)的权利,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自力更生指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②重要性:自主掌握本国经济命脉,保障经济政治独立;充分利用本国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对外关系中维护国家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 ②正确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平等互利 ①定义:指任何国家之间在国际经济交往中都应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对方的主权和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意愿,使双方都能获得各自的利益。 ②要求:要体现贸易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等;反不等价交换,反倾销等。

二、知识结构体系:

内容

国内市场 基础市场 特点

产空间

类延伸 交易原则:内容、作用、坚持意义

世界市场类型:商品、资金、技术、服务市场

要求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影响、对策)

实行对外开放两个方面:“走出去”、“引进来”

市范围:商品、劳务、技术贸易

出口贸易进出口的关系、外汇汇率

海关关税(作用)、顺逆差

存在问题:不等价交换

贸易组织:世贸作

场金融组织:世行、用

主要方式: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

我国的对外贸易作用

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

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生产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关系

社会公共消费

按内容: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劳务消费

家按目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消费

庭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物价水平

消 人口数量

消费观念

费 费原因

内容

消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

保护的重要性

费合法权益内容

维权机构、解决途径

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三、主干知识与热点联系:

1. 市场交易原则、依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整顿市场秩序(食品安全、垄断、

诚信、假冒伪劣、地方保护主义等)

2.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应对经济危机,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问题;关

注精神文化消费问题;关注假日消费、民俗消费、绿色消费问题

3. 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2008世界经济危机及我国的应对问题、解决贸易纠纷问

4.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我国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具体事例

5. 外汇与汇率----人民币升值、贬值与我国对外贸易(进口和出口)的发展问题

6. “走出去”战略、关税及其作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关税(出口退税)对经济发展的作

四、知识内在联系:

(一)、经济学

1. 商品服务市场与市场经济之市场体系、第三产业(广义和狭义)

2. 市场交易原则、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与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企业的信誉

和形象

3.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国民收入的分配)

4.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宏观调控

5. 消费者的权益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6. 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7. 关税与财政、宏观调控;

8. 外汇储备、汇率与银行的职能、我国的货币政策;

(二)与哲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意识的反作用、认识的反作

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三)与政治学:

我国的国家性质、党的宗旨、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的国家机构及组织活动原则、依法治国与以德

治、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我国的外交政策、国际组织的分类、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五、典型易错:

1.

2.

3.

4.

5.

6.

商品和劳务的区分 市场交易原则四个方面的区分及和消费者权益的联系 区分家庭消费的内容(按内容和目的分) 家庭消费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各类组织的性质的区分(国家机构和非国家机构)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与世界市场的新特点

7.

8.

9.

10.

11. 世界银行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的区分 外汇、外币、外债、外汇储备的区分 对等贸易、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的区别 顺差与逆差;出超与入超 外汇汇率、人民币汇率的变化与人民币的升值与贬值


相关内容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经济类大学高年级学生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王志伟主编,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思潮及流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主要参考书目:蒋自强,<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复 ...

  • 2016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区域870大纲
  • 013 经济学院 目录 一.初试考试大纲 ................................. 1 869西方经济学 ................................. 1 870专业综合考试 ............................... 3 872经 ...

  • 2015年文科生可以报考的十大热门专业
  • 2015年文科生可以报考的十大热门专业 NO.1 汉语言文学 专业解密:本专业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 ...

  • 经济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 摘要:笔者探讨了经济学发展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学的自然科学基础更新为侧,说明经济学发展要吸收科学发展的成果:以金融市场成为"人造市场"为例,说明经济学发展需要从现实中吸收营养:以当前金融――经济危机为例,说明经济学发展需要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以科学发展的两条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研究
  • 研究生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名: 班级: 学号: 专业: 学院: 指导教师: 教授 2013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研究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新时期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与发展 ...

  • 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 2012版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经济学 专业代码:020101 一.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经济学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能胜任各级经贸管理部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 ...

  • Ahdybam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 ...

  • Ddfmqk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区域经济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简介 西方经济学 教学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介绍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通过研究生自学.教师课堂讲授和组织讨论,使研究生能够掌握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吸收和借鉴其反映社会 ...

  • 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之间的内在联系
  • 作者:雷云 东南学术 2000年04期 中图分类号:D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0)-01-0043-09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是我们党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开展"第二 ...

  • 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 经济学论文的写作规范 陈志俊 张昕竹 ***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其独特的方法论.经济学发展至今,它的几十个分支学科之间不断地分化与融合使其形成了一个十分庞杂的学科体系.虽然每一个分支学科都有各自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总体上,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一般均衡和纳什均衡两个核心概念上的一系列公理化的研究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