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
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十七八岁娃娃一大片——悍将余天云——“张主席”的绝对权威——为荣誉和生存而战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个性鲜明的部队。就打仗亡命凶狠而言,在整个红军队伍中无出其右。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归纳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而他尤其看重的“首先是狠。这个‘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东西,贯穿于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全部战斗生活中。”(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狠”的前提是不怕死。怕死这个词,在这支队伍里是不存在的。不怕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骄傲,也没有什么比怕死更令人不齿和屈辱的了。在这种团队氛围下,他们根本就不把死当成回事,并引以为自豪。他们把在战场上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是红军战士的神圣归宿,是最大的光荣。指挥员尤其不怕死。打起仗来,各级干部乃至团长师长都冲在最前头,干部往往因为只顾冲杀而指挥不力,甚至冲得脱离了部队挨批评。被扣上畏敌怕死罪名,一定是栽赃陷害。
到那时为止的辉煌战绩和队伍的迅速壮大,造就了这支部队强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一种不容置喙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一种战无不胜的求战欲望。徐向前说,部队从上到下“巴不得天天打仗,如果一两各月不和敌人交锋,下面急得象开锅似的,意见一大堆,领导上要做许多工作”。内部之间争的是打头阵战强敌,否则就觉得窝囊要闹情绪。团队被人贬议是不能容忍的,真的打了败仗上上下下都觉得是天大的屈辱,有的指挥员甚至因此自戕。
上下之间等级分明绝对服从,是这支队伍又一大特色。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两军会合时发现,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每人有十几个背篓,里面装着腊肉香肠之类的东西。我在懋功见的第一个四方面军领导干部是30军政委李先念,他请我吃了一顿饭,十几个菜。我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吃过如此丰富的饭了!”(《杨尚昆回忆录》)十几个背篓当然不会是指挥员自己背,这在提倡官兵一致的红军中是少见的。同时,打骂士兵、草菅人命的现象也不鲜见。
时仍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
这种绝对服从的精神使这支虎狼之师,在面对内部的清洗残杀时犹如沉默的羔羊。肃反冤杀在整个红军中都有,而杀人之多,手段之残暴,尤以四方面军为烈。1931年底三个月的“百雀园大肃反”,“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处决。但这种冤杀并没有动摇过军心和意志:指挥员正在指挥打仗,几个手持驳壳枪的保卫局的人闯进指挥部就把人押走,剩下的继续指挥,事后也不打听被捕人罪名下落;团、营、连、排的干部几乎杀光了,就忙着提拔新干部补充,为下一场战斗做好准备;莫名其妙的被抓、闻所未闻的罪名、生不如死的酷刑、朝为高官暮为囚徒背夫的沉浮、亡命于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枪口大刀之下,不生反叛之心甚至无言声辩。尽管也有恐惧和不平,却没有发生重要人物叛变,更没有中央苏区福田事变那样的集体内乱。
白雀园“大肃反”烈士殉难地——河南光山白雀园镇东门外河滩。张国焘就是在此杀掉了2500名红军将士。
连年无休止的恶战和内部清洗,使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损失惨重。以4军正师以上干部为例,便有:11师师长张子清1930年5月负伤不治;11师师长周维炯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政委姜镜堂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师长耿凯1931年11月阵亡;12师政委张赤男1932年2月阵亡;10师师长陈奇1932年3月肃反被杀;军政治部主任高静山1933年肃反被杀;10师师长王有钧1935年8月阵亡。在这8人中,死于打仗和死于内部杀害各占一半,其中1931年10月到1932年3月不到半年时间就死了5位师长师政委。
干部的大量损失和部队的迅速扩编,使四方面军的干部比任何一支红军队伍都年轻。徐向前说“军师两级干部20来岁的占绝大多数,团以下干部十七、八岁的娃娃一大片”。到1935年与中央红军会师时,除了方面军领导徐向前34岁,陈昌浩31岁,王树声30岁,军、师两级都是20多岁年轻人。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4军军长许世友29岁、政委王建安28岁,10师师长王近山20岁,11师师长陈再道26岁、政委陈锡联20岁,12师师长张贤约24岁、政委胡奇才21岁;9军军长孙玉清26岁、政委陈海松22岁,25师师长韩东山30岁;30军军长陈世才23岁、政委李先念25岁,88师师长熊厚发21岁、政委郑维山20岁,89师师长邵烈昆25岁;31军军长余天云“20出头”(生年不详)、政委詹才芳28岁,91师师长徐深吉25岁、政委桂干生24岁,93师师长陈友寿24岁、政委叶成唤22岁……。别看他们年纪轻轻,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功累累。
30军军长程世才
9军军长陈海松
4军军长许世友
徐向前承认,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是这支队伍的一大弱点。“除总部保留了屈指可数的知识分子干部外,军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工农干部。有些师团干部,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连作战命令、书信也不会写。受领任务传达指示全凭记忆力。有位师长,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但写不了自己的名字。签收文件,划个‘鸭蛋’了事。”(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这和张国焘卖力推行共产国际的极左路线有关,上有好者下必有甚,部队轻视文化知识,视有文化者为异己蔚然成风。两军会合时有人议论说,四方面军是工农分子,一方面军是知识分子,不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理由是,“一方面军讲究衣着,许多人口袋里还别着一支笔”。文雅为负粗鲁自然为正。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生殖器一样,是中国民间的“话把子”,各地叫法不一,湖北人叫“卵儿”,发音“罗儿”,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开口闭口不离“罗儿的”,甚至成了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代称。以至许多人建国后当了老大的官还口不离“罗儿的”,老战友见面不“罗儿的”就不亲热。
如果说四方面军是一支长处和短处都十分突出的部队,31军军长余天云则是集二者为一身的典型。余天云,湖北黄安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基本是个文盲,性情彪悍,打仗勇猛,数负战创,以战功由普通战士逐级提拔到师长。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余天云被提拔为30军军长,搭档是政委李先念,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整编,改任31军军长。整编时四方面军抽调了三个建制团共3800人充实到一方面军;一方面军抽调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到31军任参谋长的李聚奎回忆余天云说:
“此人性情蛮横,不懂什么是军事、政治,只有一股凶恶的牛劲,杀人如杀鸡,特别草率。有一天,炊事员给他做了面条,他发现有一根牛毛(因面粉是牛毛袋子装的),就说炊事员要害死他,立即暴跳如雷,要警卫员把那个炊事员枪毙了。警卫员把枪拿出来要杀那个炊事员时,我把他拦住了。可一转身,余天云亲自用手枪把炊事员打死了,真是蛮横之极。”“余天云想要我的望远镜、一只手枪、一匹骡子。他准备用擦枪走火的办法把我打死。当时,93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劝阻他说“不能这样干”,但他还是派人把我的望远镜偷走了。这是37年我从西路军又回到31军当参谋长时,叶成焕告诉我才知道的。”
55年授予上将的李聚奎
张国焘对他手下这批悍将的短处还是有数的。当了红军总政委后,在原中央红军学校基础上成立红军大学,让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校长,9军军长何畏任政委,留过苏的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任教育长,把余天云等一批四方面军干部送去学习,以提高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水平。遵义会议后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贬到红军大学讲课的李德对余天云的印象是:
“他随身带了自己的机枪排,他直率的告诉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经常亲自带这个排参加战斗。在他身上至少有六处伤疤,这是他勇猛善战的证明。他对训练不关心,对现代指挥和参谋工作,显然懂得也不多。他认为,一个指挥员必须亲自参加战斗,作出榜样。他的卫队行动准确无误,然而总是不大与人接近,只服从他的指挥。”
余天云显然对正规的理论和训练不感兴趣,李聚奎说,“他在学校里自己不学,还煽动别人不好好学。有一次,郭天民去讲课,还没有讲,余天云就问:‘教员,今天讲什么课?’郭说:‘讲防空问题。’余说:‘不要讲了,我们见过飞机的,不像你们一方面军那样怕死。’郭无办法,只得悄悄地离开课堂。”他甚至连张国焘都不得不服的刘伯承也不放在眼里,以至发生后来的结局。
在红3军团政委的杨尚昆眼中,张国焘“这个人城府很深,是个脸上没有春夏秋冬的人,也就是脸上没有表情,说起话来很慢,还哼哼哈哈的,在肚子里打主意,有时又很粗暴,很跋扈。”这个“面无表情”的人也有失态的时候,刘伯承回忆说,当张国焘知道中央秘密北上的消息后,向朱德大喊大叫:“他们这样搞法,使革命受到损失,何以对先烈于地下!”说完就流着眼泪痛哭起来。(刘统:《北上》)
学生时代的张国焘
长征到陕北的张国焘
此人时年37岁,论起在中共的资历,长征队伍里无人可及。他出身江西萍乡一个书香世家,1916年考入北大,是五四运动头号学生领袖——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他是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创建者——1920年和李大钊、张申府三人在北大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是中共一大的会议主持人、一大产生的中央局三人核心领导成员、中央局代理书记;是代表中共去苏联参加国际性会议的第一人,并被推举为大会主席;是唯一一位列宁接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是中共第一任军事部门领导人,领导了南昌起义;除了“三大”外,一直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四方面军官兵眼中,张国焘是个偶像化的人物,他们叫他“张主席”,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他更大的主席。他就是党,他说谁错谁就一定是错了,谁说他错谁就一定错了,他说谁该杀就一定该杀。据说他手中有宝,能掐会算料敌如神。杨尚昆说这个“宝”实际就是一套破译敌人电码的技术,那是曾希圣的哥哥曾中生(曾钟圣)搞出来的(后被张国焘秘密处决)。
曾中生,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中共36个军事家之一。
而且他还是杀不死的。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后,悬赏10万大洋收买张国焘的人头,一次张国焘路经一个小乡场,埋伏的杀手从楼上扔出手榴弹,他的两个贴身卫士当场炸死,自己竟毫发无损。一次杀手装扮成送菜农民潜入通江城红四方面军总部,深夜摸到张住的木楼,被起床小解的参谋邱世岳撞见,杀手挥枪将邱面部打得血肉模糊后逃走,张又躲过一劫。最惊险的一幕是张国焘看戏时发生的。打退刘湘的六路围攻后,四方面军总部在通江召开祝捷大会,邀请当地著名的川剧洪祥戏班助兴。刘湘的武术教官贺朝正等四个武艺高强的杀手买通班主,化装成演员寻机行刺。张国焘坐在离戏台咫尺之遥的前排,他不懂川剧,当夜又在下雨,看了一会就起身走人。刺客仓促忙动手,顿时灯灭人呼,枪声大作,张在警卫的团团簇拥下安全脱险,刺客当场三死一俘,逃跑的戏班班主也在清晨被擒,张闻讯大呼“我张国焘是杀不死的!”
这位堪称高级知识分子的北大教师对文化人深恶痛绝,肃反时将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全部列为重点审查对象,查祖宗三代,或关或杀或清洗,除总部留下几个必须办文件的,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看中一个抬滑竿的农民熊国炳,立刻就叫他当川陕苏维埃政府主席,结果只是个摆设,实际工作还是他的秘书黄超干。这套越穷越没文化越革命的哲学,对又穷又没文化不见出头之日的人很有吸引力,不论他莫名其妙地杀了多少自己人。事实是,张国焘1931年初到鄂豫皖时红军兵力2万余人,一年多的时间发展到8万余人,扩编为四方面军;1932年底四方面军退据川北时剩下不到一万五千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打了无数的胜仗,队伍发展到10万之众。作为一支由穷苦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们不能不把他当作精神领袖。当他们颇为失望地见到衣衫褴褛、实力不济的中央红军后——陈昌浩告诉他们的是“迎接三十万伟大的中央红军”,这位领袖的形象就更高大了。在四方面军的许多干部看来,北上是畏敌逃跑,南下是积极进攻。对中央不满情绪的激化,则给南下“进攻路线”增加了一种情绪化的色彩,他们要用英勇的战斗和伟大的胜利来洗刷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维护部队的荣誉。
【未完待续】
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
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十七八岁娃娃一大片——悍将余天云——“张主席”的绝对权威——为荣誉和生存而战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个性鲜明的部队。就打仗亡命凶狠而言,在整个红军队伍中无出其右。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归纳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而他尤其看重的“首先是狠。这个‘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东西,贯穿于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全部战斗生活中。”(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狠”的前提是不怕死。怕死这个词,在这支队伍里是不存在的。不怕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骄傲,也没有什么比怕死更令人不齿和屈辱的了。在这种团队氛围下,他们根本就不把死当成回事,并引以为自豪。他们把在战场上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是红军战士的神圣归宿,是最大的光荣。指挥员尤其不怕死。打起仗来,各级干部乃至团长师长都冲在最前头,干部往往因为只顾冲杀而指挥不力,甚至冲得脱离了部队挨批评。被扣上畏敌怕死罪名,一定是栽赃陷害。
到那时为止的辉煌战绩和队伍的迅速壮大,造就了这支部队强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一种不容置喙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一种战无不胜的求战欲望。徐向前说,部队从上到下“巴不得天天打仗,如果一两各月不和敌人交锋,下面急得象开锅似的,意见一大堆,领导上要做许多工作”。内部之间争的是打头阵战强敌,否则就觉得窝囊要闹情绪。团队被人贬议是不能容忍的,真的打了败仗上上下下都觉得是天大的屈辱,有的指挥员甚至因此自戕。
上下之间等级分明绝对服从,是这支队伍又一大特色。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两军会合时发现,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每人有十几个背篓,里面装着腊肉香肠之类的东西。我在懋功见的第一个四方面军领导干部是30军政委李先念,他请我吃了一顿饭,十几个菜。我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吃过如此丰富的饭了!”(《杨尚昆回忆录》)十几个背篓当然不会是指挥员自己背,这在提倡官兵一致的红军中是少见的。同时,打骂士兵、草菅人命的现象也不鲜见。
时仍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
这种绝对服从的精神使这支虎狼之师,在面对内部的清洗残杀时犹如沉默的羔羊。肃反冤杀在整个红军中都有,而杀人之多,手段之残暴,尤以四方面军为烈。1931年底三个月的“百雀园大肃反”,“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处决。但这种冤杀并没有动摇过军心和意志:指挥员正在指挥打仗,几个手持驳壳枪的保卫局的人闯进指挥部就把人押走,剩下的继续指挥,事后也不打听被捕人罪名下落;团、营、连、排的干部几乎杀光了,就忙着提拔新干部补充,为下一场战斗做好准备;莫名其妙的被抓、闻所未闻的罪名、生不如死的酷刑、朝为高官暮为囚徒背夫的沉浮、亡命于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枪口大刀之下,不生反叛之心甚至无言声辩。尽管也有恐惧和不平,却没有发生重要人物叛变,更没有中央苏区福田事变那样的集体内乱。
白雀园“大肃反”烈士殉难地——河南光山白雀园镇东门外河滩。张国焘就是在此杀掉了2500名红军将士。
连年无休止的恶战和内部清洗,使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损失惨重。以4军正师以上干部为例,便有:11师师长张子清1930年5月负伤不治;11师师长周维炯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政委姜镜堂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师长耿凯1931年11月阵亡;12师政委张赤男1932年2月阵亡;10师师长陈奇1932年3月肃反被杀;军政治部主任高静山1933年肃反被杀;10师师长王有钧1935年8月阵亡。在这8人中,死于打仗和死于内部杀害各占一半,其中1931年10月到1932年3月不到半年时间就死了5位师长师政委。
干部的大量损失和部队的迅速扩编,使四方面军的干部比任何一支红军队伍都年轻。徐向前说“军师两级干部20来岁的占绝大多数,团以下干部十七、八岁的娃娃一大片”。到1935年与中央红军会师时,除了方面军领导徐向前34岁,陈昌浩31岁,王树声30岁,军、师两级都是20多岁年轻人。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4军军长许世友29岁、政委王建安28岁,10师师长王近山20岁,11师师长陈再道26岁、政委陈锡联20岁,12师师长张贤约24岁、政委胡奇才21岁;9军军长孙玉清26岁、政委陈海松22岁,25师师长韩东山30岁;30军军长陈世才23岁、政委李先念25岁,88师师长熊厚发21岁、政委郑维山20岁,89师师长邵烈昆25岁;31军军长余天云“20出头”(生年不详)、政委詹才芳28岁,91师师长徐深吉25岁、政委桂干生24岁,93师师长陈友寿24岁、政委叶成唤22岁……。别看他们年纪轻轻,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功累累。
30军军长程世才
9军军长陈海松
4军军长许世友
徐向前承认,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是这支队伍的一大弱点。“除总部保留了屈指可数的知识分子干部外,军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工农干部。有些师团干部,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连作战命令、书信也不会写。受领任务传达指示全凭记忆力。有位师长,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但写不了自己的名字。签收文件,划个‘鸭蛋’了事。”(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这和张国焘卖力推行共产国际的极左路线有关,上有好者下必有甚,部队轻视文化知识,视有文化者为异己蔚然成风。两军会合时有人议论说,四方面军是工农分子,一方面军是知识分子,不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理由是,“一方面军讲究衣着,许多人口袋里还别着一支笔”。文雅为负粗鲁自然为正。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生殖器一样,是中国民间的“话把子”,各地叫法不一,湖北人叫“卵儿”,发音“罗儿”,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开口闭口不离“罗儿的”,甚至成了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代称。以至许多人建国后当了老大的官还口不离“罗儿的”,老战友见面不“罗儿的”就不亲热。
如果说四方面军是一支长处和短处都十分突出的部队,31军军长余天云则是集二者为一身的典型。余天云,湖北黄安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基本是个文盲,性情彪悍,打仗勇猛,数负战创,以战功由普通战士逐级提拔到师长。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余天云被提拔为30军军长,搭档是政委李先念,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整编,改任31军军长。整编时四方面军抽调了三个建制团共3800人充实到一方面军;一方面军抽调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到31军任参谋长的李聚奎回忆余天云说:
“此人性情蛮横,不懂什么是军事、政治,只有一股凶恶的牛劲,杀人如杀鸡,特别草率。有一天,炊事员给他做了面条,他发现有一根牛毛(因面粉是牛毛袋子装的),就说炊事员要害死他,立即暴跳如雷,要警卫员把那个炊事员枪毙了。警卫员把枪拿出来要杀那个炊事员时,我把他拦住了。可一转身,余天云亲自用手枪把炊事员打死了,真是蛮横之极。”“余天云想要我的望远镜、一只手枪、一匹骡子。他准备用擦枪走火的办法把我打死。当时,93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劝阻他说“不能这样干”,但他还是派人把我的望远镜偷走了。这是37年我从西路军又回到31军当参谋长时,叶成焕告诉我才知道的。”
55年授予上将的李聚奎
张国焘对他手下这批悍将的短处还是有数的。当了红军总政委后,在原中央红军学校基础上成立红军大学,让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校长,9军军长何畏任政委,留过苏的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任教育长,把余天云等一批四方面军干部送去学习,以提高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水平。遵义会议后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贬到红军大学讲课的李德对余天云的印象是:
“他随身带了自己的机枪排,他直率的告诉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经常亲自带这个排参加战斗。在他身上至少有六处伤疤,这是他勇猛善战的证明。他对训练不关心,对现代指挥和参谋工作,显然懂得也不多。他认为,一个指挥员必须亲自参加战斗,作出榜样。他的卫队行动准确无误,然而总是不大与人接近,只服从他的指挥。”
余天云显然对正规的理论和训练不感兴趣,李聚奎说,“他在学校里自己不学,还煽动别人不好好学。有一次,郭天民去讲课,还没有讲,余天云就问:‘教员,今天讲什么课?’郭说:‘讲防空问题。’余说:‘不要讲了,我们见过飞机的,不像你们一方面军那样怕死。’郭无办法,只得悄悄地离开课堂。”他甚至连张国焘都不得不服的刘伯承也不放在眼里,以至发生后来的结局。
在红3军团政委的杨尚昆眼中,张国焘“这个人城府很深,是个脸上没有春夏秋冬的人,也就是脸上没有表情,说起话来很慢,还哼哼哈哈的,在肚子里打主意,有时又很粗暴,很跋扈。”这个“面无表情”的人也有失态的时候,刘伯承回忆说,当张国焘知道中央秘密北上的消息后,向朱德大喊大叫:“他们这样搞法,使革命受到损失,何以对先烈于地下!”说完就流着眼泪痛哭起来。(刘统:《北上》)
学生时代的张国焘
长征到陕北的张国焘
此人时年37岁,论起在中共的资历,长征队伍里无人可及。他出身江西萍乡一个书香世家,1916年考入北大,是五四运动头号学生领袖——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他是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创建者——1920年和李大钊、张申府三人在北大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是中共一大的会议主持人、一大产生的中央局三人核心领导成员、中央局代理书记;是代表中共去苏联参加国际性会议的第一人,并被推举为大会主席;是唯一一位列宁接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是中共第一任军事部门领导人,领导了南昌起义;除了“三大”外,一直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四方面军官兵眼中,张国焘是个偶像化的人物,他们叫他“张主席”,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他更大的主席。他就是党,他说谁错谁就一定是错了,谁说他错谁就一定错了,他说谁该杀就一定该杀。据说他手中有宝,能掐会算料敌如神。杨尚昆说这个“宝”实际就是一套破译敌人电码的技术,那是曾希圣的哥哥曾中生(曾钟圣)搞出来的(后被张国焘秘密处决)。
曾中生,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中共36个军事家之一。
而且他还是杀不死的。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后,悬赏10万大洋收买张国焘的人头,一次张国焘路经一个小乡场,埋伏的杀手从楼上扔出手榴弹,他的两个贴身卫士当场炸死,自己竟毫发无损。一次杀手装扮成送菜农民潜入通江城红四方面军总部,深夜摸到张住的木楼,被起床小解的参谋邱世岳撞见,杀手挥枪将邱面部打得血肉模糊后逃走,张又躲过一劫。最惊险的一幕是张国焘看戏时发生的。打退刘湘的六路围攻后,四方面军总部在通江召开祝捷大会,邀请当地著名的川剧洪祥戏班助兴。刘湘的武术教官贺朝正等四个武艺高强的杀手买通班主,化装成演员寻机行刺。张国焘坐在离戏台咫尺之遥的前排,他不懂川剧,当夜又在下雨,看了一会就起身走人。刺客仓促忙动手,顿时灯灭人呼,枪声大作,张在警卫的团团簇拥下安全脱险,刺客当场三死一俘,逃跑的戏班班主也在清晨被擒,张闻讯大呼“我张国焘是杀不死的!”
这位堪称高级知识分子的北大教师对文化人深恶痛绝,肃反时将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全部列为重点审查对象,查祖宗三代,或关或杀或清洗,除总部留下几个必须办文件的,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看中一个抬滑竿的农民熊国炳,立刻就叫他当川陕苏维埃政府主席,结果只是个摆设,实际工作还是他的秘书黄超干。这套越穷越没文化越革命的哲学,对又穷又没文化不见出头之日的人很有吸引力,不论他莫名其妙地杀了多少自己人。事实是,张国焘1931年初到鄂豫皖时红军兵力2万余人,一年多的时间发展到8万余人,扩编为四方面军;1932年底四方面军退据川北时剩下不到一万五千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打了无数的胜仗,队伍发展到10万之众。作为一支由穷苦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们不能不把他当作精神领袖。当他们颇为失望地见到衣衫褴褛、实力不济的中央红军后——陈昌浩告诉他们的是“迎接三十万伟大的中央红军”,这位领袖的形象就更高大了。在四方面军的许多干部看来,北上是畏敌逃跑,南下是积极进攻。对中央不满情绪的激化,则给南下“进攻路线”增加了一种情绪化的色彩,他们要用英勇的战斗和伟大的胜利来洗刷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维护部队的荣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