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改写历史的百丈战役: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

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

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十七八岁娃娃一大片——悍将余天云——“张主席”的绝对权威——为荣誉和生存而战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个性鲜明的部队。就打仗亡命凶狠而言,在整个红军队伍中无出其右。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归纳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而他尤其看重的“首先是狠。这个‘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东西,贯穿于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全部战斗生活中。”(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狠”的前提是不怕死。怕死这个词,在这支队伍里是不存在的。不怕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骄傲,也没有什么比怕死更令人不齿和屈辱的了。在这种团队氛围下,他们根本就不把死当成回事,并引以为自豪。他们把在战场上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是红军战士的神圣归宿,是最大的光荣。指挥员尤其不怕死。打起仗来,各级干部乃至团长师长都冲在最前头,干部往往因为只顾冲杀而指挥不力,甚至冲得脱离了部队挨批评。被扣上畏敌怕死罪名,一定是栽赃陷害。

到那时为止的辉煌战绩和队伍的迅速壮大,造就了这支部队强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一种不容置喙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一种战无不胜的求战欲望。徐向前说,部队从上到下“巴不得天天打仗,如果一两各月不和敌人交锋,下面急得象开锅似的,意见一大堆,领导上要做许多工作”。内部之间争的是打头阵战强敌,否则就觉得窝囊要闹情绪。团队被人贬议是不能容忍的,真的打了败仗上上下下都觉得是天大的屈辱,有的指挥员甚至因此自戕。

上下之间等级分明绝对服从,是这支队伍又一大特色。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两军会合时发现,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每人有十几个背篓,里面装着腊肉香肠之类的东西。我在懋功见的第一个四方面军领导干部是30军政委李先念,他请我吃了一顿饭,十几个菜。我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吃过如此丰富的饭了!”(《杨尚昆回忆录》)十几个背篓当然不会是指挥员自己背,这在提倡官兵一致的红军中是少见的。同时,打骂士兵、草菅人命的现象也不鲜见。

时仍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

这种绝对服从的精神使这支虎狼之师,在面对内部的清洗残杀时犹如沉默的羔羊。肃反冤杀在整个红军中都有,而杀人之多,手段之残暴,尤以四方面军为烈。1931年底三个月的“百雀园大肃反”,“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处决。但这种冤杀并没有动摇过军心和意志:指挥员正在指挥打仗,几个手持驳壳枪的保卫局的人闯进指挥部就把人押走,剩下的继续指挥,事后也不打听被捕人罪名下落;团、营、连、排的干部几乎杀光了,就忙着提拔新干部补充,为下一场战斗做好准备;莫名其妙的被抓、闻所未闻的罪名、生不如死的酷刑、朝为高官暮为囚徒背夫的沉浮、亡命于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枪口大刀之下,不生反叛之心甚至无言声辩。尽管也有恐惧和不平,却没有发生重要人物叛变,更没有中央苏区福田事变那样的集体内乱。

白雀园“大肃反”烈士殉难地——河南光山白雀园镇东门外河滩。张国焘就是在此杀掉了2500名红军将士。

连年无休止的恶战和内部清洗,使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损失惨重。以4军正师以上干部为例,便有:11师师长张子清1930年5月负伤不治;11师师长周维炯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政委姜镜堂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师长耿凯1931年11月阵亡;12师政委张赤男1932年2月阵亡;10师师长陈奇1932年3月肃反被杀;军政治部主任高静山1933年肃反被杀;10师师长王有钧1935年8月阵亡。在这8人中,死于打仗和死于内部杀害各占一半,其中1931年10月到1932年3月不到半年时间就死了5位师长师政委。

干部的大量损失和部队的迅速扩编,使四方面军的干部比任何一支红军队伍都年轻。徐向前说“军师两级干部20来岁的占绝大多数,团以下干部十七、八岁的娃娃一大片”。到1935年与中央红军会师时,除了方面军领导徐向前34岁,陈昌浩31岁,王树声30岁,军、师两级都是20多岁年轻人。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4军军长许世友29岁、政委王建安28岁,10师师长王近山20岁,11师师长陈再道26岁、政委陈锡联20岁,12师师长张贤约24岁、政委胡奇才21岁;9军军长孙玉清26岁、政委陈海松22岁,25师师长韩东山30岁;30军军长陈世才23岁、政委李先念25岁,88师师长熊厚发21岁、政委郑维山20岁,89师师长邵烈昆25岁;31军军长余天云“20出头”(生年不详)、政委詹才芳28岁,91师师长徐深吉25岁、政委桂干生24岁,93师师长陈友寿24岁、政委叶成唤22岁……。别看他们年纪轻轻,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功累累。

30军军长程世才

9军军长陈海松

4军军长许世友

徐向前承认,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是这支队伍的一大弱点。“除总部保留了屈指可数的知识分子干部外,军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工农干部。有些师团干部,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连作战命令、书信也不会写。受领任务传达指示全凭记忆力。有位师长,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但写不了自己的名字。签收文件,划个‘鸭蛋’了事。”(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这和张国焘卖力推行共产国际的极左路线有关,上有好者下必有甚,部队轻视文化知识,视有文化者为异己蔚然成风。两军会合时有人议论说,四方面军是工农分子,一方面军是知识分子,不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理由是,“一方面军讲究衣着,许多人口袋里还别着一支笔”。文雅为负粗鲁自然为正。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生殖器一样,是中国民间的“话把子”,各地叫法不一,湖北人叫“卵儿”,发音“罗儿”,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开口闭口不离“罗儿的”,甚至成了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代称。以至许多人建国后当了老大的官还口不离“罗儿的”,老战友见面不“罗儿的”就不亲热。

如果说四方面军是一支长处和短处都十分突出的部队,31军军长余天云则是集二者为一身的典型。余天云,湖北黄安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基本是个文盲,性情彪悍,打仗勇猛,数负战创,以战功由普通战士逐级提拔到师长。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余天云被提拔为30军军长,搭档是政委李先念,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整编,改任31军军长。整编时四方面军抽调了三个建制团共3800人充实到一方面军;一方面军抽调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到31军任参谋长的李聚奎回忆余天云说:

“此人性情蛮横,不懂什么是军事、政治,只有一股凶恶的牛劲,杀人如杀鸡,特别草率。有一天,炊事员给他做了面条,他发现有一根牛毛(因面粉是牛毛袋子装的),就说炊事员要害死他,立即暴跳如雷,要警卫员把那个炊事员枪毙了。警卫员把枪拿出来要杀那个炊事员时,我把他拦住了。可一转身,余天云亲自用手枪把炊事员打死了,真是蛮横之极。”“余天云想要我的望远镜、一只手枪、一匹骡子。他准备用擦枪走火的办法把我打死。当时,93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劝阻他说“不能这样干”,但他还是派人把我的望远镜偷走了。这是37年我从西路军又回到31军当参谋长时,叶成焕告诉我才知道的。”

55年授予上将的李聚奎

张国焘对他手下这批悍将的短处还是有数的。当了红军总政委后,在原中央红军学校基础上成立红军大学,让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校长,9军军长何畏任政委,留过苏的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任教育长,把余天云等一批四方面军干部送去学习,以提高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水平。遵义会议后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贬到红军大学讲课的李德对余天云的印象是:

“他随身带了自己的机枪排,他直率的告诉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经常亲自带这个排参加战斗。在他身上至少有六处伤疤,这是他勇猛善战的证明。他对训练不关心,对现代指挥和参谋工作,显然懂得也不多。他认为,一个指挥员必须亲自参加战斗,作出榜样。他的卫队行动准确无误,然而总是不大与人接近,只服从他的指挥。”

余天云显然对正规的理论和训练不感兴趣,李聚奎说,“他在学校里自己不学,还煽动别人不好好学。有一次,郭天民去讲课,还没有讲,余天云就问:‘教员,今天讲什么课?’郭说:‘讲防空问题。’余说:‘不要讲了,我们见过飞机的,不像你们一方面军那样怕死。’郭无办法,只得悄悄地离开课堂。”他甚至连张国焘都不得不服的刘伯承也不放在眼里,以至发生后来的结局。

在红3军团政委的杨尚昆眼中,张国焘“这个人城府很深,是个脸上没有春夏秋冬的人,也就是脸上没有表情,说起话来很慢,还哼哼哈哈的,在肚子里打主意,有时又很粗暴,很跋扈。”这个“面无表情”的人也有失态的时候,刘伯承回忆说,当张国焘知道中央秘密北上的消息后,向朱德大喊大叫:“他们这样搞法,使革命受到损失,何以对先烈于地下!”说完就流着眼泪痛哭起来。(刘统:《北上》)

学生时代的张国焘

长征到陕北的张国焘

此人时年37岁,论起在中共的资历,长征队伍里无人可及。他出身江西萍乡一个书香世家,1916年考入北大,是五四运动头号学生领袖——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他是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创建者——1920年和李大钊、张申府三人在北大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是中共一大的会议主持人、一大产生的中央局三人核心领导成员、中央局代理书记;是代表中共去苏联参加国际性会议的第一人,并被推举为大会主席;是唯一一位列宁接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是中共第一任军事部门领导人,领导了南昌起义;除了“三大”外,一直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四方面军官兵眼中,张国焘是个偶像化的人物,他们叫他“张主席”,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他更大的主席。他就是党,他说谁错谁就一定是错了,谁说他错谁就一定错了,他说谁该杀就一定该杀。据说他手中有宝,能掐会算料敌如神。杨尚昆说这个“宝”实际就是一套破译敌人电码的技术,那是曾希圣的哥哥曾中生(曾钟圣)搞出来的(后被张国焘秘密处决)。

曾中生,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中共36个军事家之一。

而且他还是杀不死的。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后,悬赏10万大洋收买张国焘的人头,一次张国焘路经一个小乡场,埋伏的杀手从楼上扔出手榴弹,他的两个贴身卫士当场炸死,自己竟毫发无损。一次杀手装扮成送菜农民潜入通江城红四方面军总部,深夜摸到张住的木楼,被起床小解的参谋邱世岳撞见,杀手挥枪将邱面部打得血肉模糊后逃走,张又躲过一劫。最惊险的一幕是张国焘看戏时发生的。打退刘湘的六路围攻后,四方面军总部在通江召开祝捷大会,邀请当地著名的川剧洪祥戏班助兴。刘湘的武术教官贺朝正等四个武艺高强的杀手买通班主,化装成演员寻机行刺。张国焘坐在离戏台咫尺之遥的前排,他不懂川剧,当夜又在下雨,看了一会就起身走人。刺客仓促忙动手,顿时灯灭人呼,枪声大作,张在警卫的团团簇拥下安全脱险,刺客当场三死一俘,逃跑的戏班班主也在清晨被擒,张闻讯大呼“我张国焘是杀不死的!”

这位堪称高级知识分子的北大教师对文化人深恶痛绝,肃反时将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全部列为重点审查对象,查祖宗三代,或关或杀或清洗,除总部留下几个必须办文件的,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看中一个抬滑竿的农民熊国炳,立刻就叫他当川陕苏维埃政府主席,结果只是个摆设,实际工作还是他的秘书黄超干。这套越穷越没文化越革命的哲学,对又穷又没文化不见出头之日的人很有吸引力,不论他莫名其妙地杀了多少自己人。事实是,张国焘1931年初到鄂豫皖时红军兵力2万余人,一年多的时间发展到8万余人,扩编为四方面军;1932年底四方面军退据川北时剩下不到一万五千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打了无数的胜仗,队伍发展到10万之众。作为一支由穷苦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们不能不把他当作精神领袖。当他们颇为失望地见到衣衫褴褛、实力不济的中央红军后——陈昌浩告诉他们的是“迎接三十万伟大的中央红军”,这位领袖的形象就更高大了。在四方面军的许多干部看来,北上是畏敌逃跑,南下是积极进攻。对中央不满情绪的激化,则给南下“进攻路线”增加了一种情绪化的色彩,他们要用英勇的战斗和伟大的胜利来洗刷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维护部队的荣誉。

【未完待续】

张国焘与红四方面军

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十七八岁娃娃一大片——悍将余天云——“张主席”的绝对权威——为荣誉和生存而战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个性鲜明的部队。就打仗亡命凶狠而言,在整个红军队伍中无出其右。徐向前把红四方面军的战斗作风归纳为狠、硬、快、猛、活五个字,而他尤其看重的“首先是狠。这个‘狠’字是首要的、根本性的东西,贯穿于整个红四方面军的全部战斗生活中。”(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狠”的前提是不怕死。怕死这个词,在这支队伍里是不存在的。不怕死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和骄傲,也没有什么比怕死更令人不齿和屈辱的了。在这种团队氛围下,他们根本就不把死当成回事,并引以为自豪。他们把在战场上牺牲叫做“革命到底”,认为是红军战士的神圣归宿,是最大的光荣。指挥员尤其不怕死。打起仗来,各级干部乃至团长师长都冲在最前头,干部往往因为只顾冲杀而指挥不力,甚至冲得脱离了部队挨批评。被扣上畏敌怕死罪名,一定是栽赃陷害。

到那时为止的辉煌战绩和队伍的迅速壮大,造就了这支部队强烈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那是一种舍我其谁的霸气,一种不容置喙的自尊心和优越感,一种战无不胜的求战欲望。徐向前说,部队从上到下“巴不得天天打仗,如果一两各月不和敌人交锋,下面急得象开锅似的,意见一大堆,领导上要做许多工作”。内部之间争的是打头阵战强敌,否则就觉得窝囊要闹情绪。团队被人贬议是不能容忍的,真的打了败仗上上下下都觉得是天大的屈辱,有的指挥员甚至因此自戕。

上下之间等级分明绝对服从,是这支队伍又一大特色。红三军团政委杨尚昆在两军会合时发现,四方面军“师以上干部,每人有十几个背篓,里面装着腊肉香肠之类的东西。我在懋功见的第一个四方面军领导干部是30军政委李先念,他请我吃了一顿饭,十几个菜。我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吃过如此丰富的饭了!”(《杨尚昆回忆录》)十几个背篓当然不会是指挥员自己背,这在提倡官兵一致的红军中是少见的。同时,打骂士兵、草菅人命的现象也不鲜见。

时仍红四方面军第30军政委李先念

这种绝对服从的精神使这支虎狼之师,在面对内部的清洗残杀时犹如沉默的羔羊。肃反冤杀在整个红军中都有,而杀人之多,手段之残暴,尤以四方面军为烈。1931年底三个月的“百雀园大肃反”,“肃”掉了2500名以上的指战员,十之六、七的团以上干部被逮捕、处决。但这种冤杀并没有动摇过军心和意志:指挥员正在指挥打仗,几个手持驳壳枪的保卫局的人闯进指挥部就把人押走,剩下的继续指挥,事后也不打听被捕人罪名下落;团、营、连、排的干部几乎杀光了,就忙着提拔新干部补充,为下一场战斗做好准备;莫名其妙的被抓、闻所未闻的罪名、生不如死的酷刑、朝为高官暮为囚徒背夫的沉浮、亡命于生死与共的战友的枪口大刀之下,不生反叛之心甚至无言声辩。尽管也有恐惧和不平,却没有发生重要人物叛变,更没有中央苏区福田事变那样的集体内乱。

白雀园“大肃反”烈士殉难地——河南光山白雀园镇东门外河滩。张国焘就是在此杀掉了2500名红军将士。

连年无休止的恶战和内部清洗,使红四方面军的干部损失惨重。以4军正师以上干部为例,便有:11师师长张子清1930年5月负伤不治;11师师长周维炯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政委姜镜堂1931年10月肃反被杀;12师师长耿凯1931年11月阵亡;12师政委张赤男1932年2月阵亡;10师师长陈奇1932年3月肃反被杀;军政治部主任高静山1933年肃反被杀;10师师长王有钧1935年8月阵亡。在这8人中,死于打仗和死于内部杀害各占一半,其中1931年10月到1932年3月不到半年时间就死了5位师长师政委。

干部的大量损失和部队的迅速扩编,使四方面军的干部比任何一支红军队伍都年轻。徐向前说“军师两级干部20来岁的占绝大多数,团以下干部十七、八岁的娃娃一大片”。到1935年与中央红军会师时,除了方面军领导徐向前34岁,陈昌浩31岁,王树声30岁,军、师两级都是20多岁年轻人。

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

4军军长许世友29岁、政委王建安28岁,10师师长王近山20岁,11师师长陈再道26岁、政委陈锡联20岁,12师师长张贤约24岁、政委胡奇才21岁;9军军长孙玉清26岁、政委陈海松22岁,25师师长韩东山30岁;30军军长陈世才23岁、政委李先念25岁,88师师长熊厚发21岁、政委郑维山20岁,89师师长邵烈昆25岁;31军军长余天云“20出头”(生年不详)、政委詹才芳28岁,91师师长徐深吉25岁、政委桂干生24岁,93师师长陈友寿24岁、政委叶成唤22岁……。别看他们年纪轻轻,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功累累。

30军军长程世才

9军军长陈海松

4军军长许世友

徐向前承认,干部文化程度偏低,是这支队伍的一大弱点。“除总部保留了屈指可数的知识分子干部外,军以下几乎是清一色的工农干部。有些师团干部,斗大的字认不了几个,连作战命令、书信也不会写。受领任务传达指示全凭记忆力。有位师长,作战勇敢,屡建战功,但写不了自己的名字。签收文件,划个‘鸭蛋’了事。”(徐向前:《历史的回顾》)

这和张国焘卖力推行共产国际的极左路线有关,上有好者下必有甚,部队轻视文化知识,视有文化者为异己蔚然成风。两军会合时有人议论说,四方面军是工农分子,一方面军是知识分子,不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理由是,“一方面军讲究衣着,许多人口袋里还别着一支笔”。文雅为负粗鲁自然为正。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生殖器一样,是中国民间的“话把子”,各地叫法不一,湖北人叫“卵儿”,发音“罗儿”,红四方面军上上下下开口闭口不离“罗儿的”,甚至成了战友之间亲密无间的代称。以至许多人建国后当了老大的官还口不离“罗儿的”,老战友见面不“罗儿的”就不亲热。

如果说四方面军是一支长处和短处都十分突出的部队,31军军长余天云则是集二者为一身的典型。余天云,湖北黄安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基本是个文盲,性情彪悍,打仗勇猛,数负战创,以战功由普通战士逐级提拔到师长。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扩编为4个军,余天云被提拔为30军军长,搭档是政委李先念,一、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整编,改任31军军长。整编时四方面军抽调了三个建制团共3800人充实到一方面军;一方面军抽调指挥和参谋工作经验的干部到四方面军各军任参谋长。到31军任参谋长的李聚奎回忆余天云说:

“此人性情蛮横,不懂什么是军事、政治,只有一股凶恶的牛劲,杀人如杀鸡,特别草率。有一天,炊事员给他做了面条,他发现有一根牛毛(因面粉是牛毛袋子装的),就说炊事员要害死他,立即暴跳如雷,要警卫员把那个炊事员枪毙了。警卫员把枪拿出来要杀那个炊事员时,我把他拦住了。可一转身,余天云亲自用手枪把炊事员打死了,真是蛮横之极。”“余天云想要我的望远镜、一只手枪、一匹骡子。他准备用擦枪走火的办法把我打死。当时,93师师长陈友寿、政委叶成焕劝阻他说“不能这样干”,但他还是派人把我的望远镜偷走了。这是37年我从西路军又回到31军当参谋长时,叶成焕告诉我才知道的。”

55年授予上将的李聚奎

张国焘对他手下这批悍将的短处还是有数的。当了红军总政委后,在原中央红军学校基础上成立红军大学,让总参谋长刘伯承兼任校长,9军军长何畏任政委,留过苏的四方面军参谋长李特任教育长,把余天云等一批四方面军干部送去学习,以提高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水平。遵义会议后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贬到红军大学讲课的李德对余天云的印象是:

“他随身带了自己的机枪排,他直率的告诉我,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经常亲自带这个排参加战斗。在他身上至少有六处伤疤,这是他勇猛善战的证明。他对训练不关心,对现代指挥和参谋工作,显然懂得也不多。他认为,一个指挥员必须亲自参加战斗,作出榜样。他的卫队行动准确无误,然而总是不大与人接近,只服从他的指挥。”

余天云显然对正规的理论和训练不感兴趣,李聚奎说,“他在学校里自己不学,还煽动别人不好好学。有一次,郭天民去讲课,还没有讲,余天云就问:‘教员,今天讲什么课?’郭说:‘讲防空问题。’余说:‘不要讲了,我们见过飞机的,不像你们一方面军那样怕死。’郭无办法,只得悄悄地离开课堂。”他甚至连张国焘都不得不服的刘伯承也不放在眼里,以至发生后来的结局。

在红3军团政委的杨尚昆眼中,张国焘“这个人城府很深,是个脸上没有春夏秋冬的人,也就是脸上没有表情,说起话来很慢,还哼哼哈哈的,在肚子里打主意,有时又很粗暴,很跋扈。”这个“面无表情”的人也有失态的时候,刘伯承回忆说,当张国焘知道中央秘密北上的消息后,向朱德大喊大叫:“他们这样搞法,使革命受到损失,何以对先烈于地下!”说完就流着眼泪痛哭起来。(刘统:《北上》)

学生时代的张国焘

长征到陕北的张国焘

此人时年37岁,论起在中共的资历,长征队伍里无人可及。他出身江西萍乡一个书香世家,1916年考入北大,是五四运动头号学生领袖——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他是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创建者——1920年和李大钊、张申府三人在北大成立了北京共产党小组;是中共一大的会议主持人、一大产生的中央局三人核心领导成员、中央局代理书记;是代表中共去苏联参加国际性会议的第一人,并被推举为大会主席;是唯一一位列宁接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是中共第一任军事部门领导人,领导了南昌起义;除了“三大”外,一直是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四方面军官兵眼中,张国焘是个偶像化的人物,他们叫他“张主席”,不知道还有什么比他更大的主席。他就是党,他说谁错谁就一定是错了,谁说他错谁就一定错了,他说谁该杀就一定该杀。据说他手中有宝,能掐会算料敌如神。杨尚昆说这个“宝”实际就是一套破译敌人电码的技术,那是曾希圣的哥哥曾中生(曾钟圣)搞出来的(后被张国焘秘密处决)。

曾中生,中共游击战、运动战理论创始人之一,中共36个军事家之一。

而且他还是杀不死的。刘湘出任四川省剿匪总司令后,悬赏10万大洋收买张国焘的人头,一次张国焘路经一个小乡场,埋伏的杀手从楼上扔出手榴弹,他的两个贴身卫士当场炸死,自己竟毫发无损。一次杀手装扮成送菜农民潜入通江城红四方面军总部,深夜摸到张住的木楼,被起床小解的参谋邱世岳撞见,杀手挥枪将邱面部打得血肉模糊后逃走,张又躲过一劫。最惊险的一幕是张国焘看戏时发生的。打退刘湘的六路围攻后,四方面军总部在通江召开祝捷大会,邀请当地著名的川剧洪祥戏班助兴。刘湘的武术教官贺朝正等四个武艺高强的杀手买通班主,化装成演员寻机行刺。张国焘坐在离戏台咫尺之遥的前排,他不懂川剧,当夜又在下雨,看了一会就起身走人。刺客仓促忙动手,顿时灯灭人呼,枪声大作,张在警卫的团团簇拥下安全脱险,刺客当场三死一俘,逃跑的戏班班主也在清晨被擒,张闻讯大呼“我张国焘是杀不死的!”

这位堪称高级知识分子的北大教师对文化人深恶痛绝,肃反时将有初中文化以上的人全部列为重点审查对象,查祖宗三代,或关或杀或清洗,除总部留下几个必须办文件的,收拾得干干净净。他看中一个抬滑竿的农民熊国炳,立刻就叫他当川陕苏维埃政府主席,结果只是个摆设,实际工作还是他的秘书黄超干。这套越穷越没文化越革命的哲学,对又穷又没文化不见出头之日的人很有吸引力,不论他莫名其妙地杀了多少自己人。事实是,张国焘1931年初到鄂豫皖时红军兵力2万余人,一年多的时间发展到8万余人,扩编为四方面军;1932年底四方面军退据川北时剩下不到一万五千人,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打了无数的胜仗,队伍发展到10万之众。作为一支由穷苦农民组成的军队,他们不能不把他当作精神领袖。当他们颇为失望地见到衣衫褴褛、实力不济的中央红军后——陈昌浩告诉他们的是“迎接三十万伟大的中央红军”,这位领袖的形象就更高大了。在四方面军的许多干部看来,北上是畏敌逃跑,南下是积极进攻。对中央不满情绪的激化,则给南下“进攻路线”增加了一种情绪化的色彩,他们要用英勇的战斗和伟大的胜利来洗刷泼在他们身上的污水,维护部队的荣誉。

【未完待续】


相关内容

  • [原创]懋功会师后三大主力红军演化.西路军.援西军等历史简述3:
  • 西北局,发布了<岷(县).洮(州).西(固)战役计划>:夺取这些地区. 至此,红二.红四部队红军,胜利到达甘南地区,控制了8座县城. 1936年9月30日起,红四方面军分作3个纵队继续北进,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10月2日攻占会宁,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会宁之清江驿.界石铺于原中央 ...

  • 关于信阳市鄂豫皖纪念馆的调查报告
  • 关于信阳市鄂豫皖纪念馆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 指导老师:**** 时间:2011年7月28号 地点:河南省信阳市 鄂豫皖纪念馆简介: 该馆位于信阳市北京路与107国道交叉口处,由红军广场改建而成."鄂豫皖革命纪念馆"是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的以红色为基调,以千里跃进大别山的& ...

  • 长征的故事
  • 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一次作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国民党军是摸不清红军的去向的.但是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明白了,红军是西进.这样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 ...

  • 雪山草地中的李井泉
  • 雪山草地中的李井泉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中,李井泉是为数不多的参加过三个方面军长征行程的亲历者. 在中央红军的长征序列中,李井泉先后担任过军委干部团教员.中央直属队政治处主任.没收委员会主任.冕宁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和红军游击队总政委.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又调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协理员,先后担任 ...

  • 我在长征路上
  •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的一部到了我的家乡陕西省镇巴县,当时我已14岁,就和十几个青少年,一齐参加了红军,并随部队很快开往通(江).南(江).巴(中)地区. 我先在10师(后改为第4军)28团当通信员,以后被编入交通队,担任警戒和通信任务.这个交通队,归属四方面军总部,直接跟随张国焘行动.当时, ...

  • 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
  • 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导游词 首先欢迎大家参观>展,本展览是由国家安全部.河北省国家安全厅和西柏坡纪念馆共同举办的,展览面积770平方米,分为序厅和三个部分. 作为整个展览的序幕,序厅采用了多媒体的展示手段,展现了在大决战的历史背景下,隐蔽战线工作人员为党中央毛主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正面战场 ...

  • 重庆历史名人
  • 重庆历史名人:刘伯承 我是来自山城重庆的姑娘,我想介绍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刘 伯承. 1:生卒年月 1892年12月4日生于四川开县赵家场,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过私塾,读过高小, 后考入官立中学. 四川开县, ...

  • 张国华:第一位进西藏的我军高级将领
  • 1949年12月,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第18军军长的张国华带领所部胜利完成成都战役后,进驻川南地区第二天,中央军委任命张国华为川南行政公署主任.1950年1月10日,在他到职的第四天,就接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打来的电报,要他立即赶到重庆曾家岩西南局驻地.到重庆后,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邓小平 ...

  • 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
  • --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对党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会议.它的最大功绩在于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夺取长征胜利和开创中国革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