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3、背诵两则寓言。

4、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听过,不过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两则文言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文学常识: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课文解析: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

履:鞋子。

欲:想要。

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反:同“返”,返回。

四、提问:

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

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

五、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学生朗读这则寓言。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宰相,他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了《吕氏春秋》这部著作。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这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三、课文解析:

1、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翻译课文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则寓言寓意的分析上。

补充课下注释如下: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契:用刀子雕刻。

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

从:依照,按照。

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

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讨论课后作业第一题。

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但类似这样的,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有的,他就相信,本本没有写但实际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趔,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合理化,行动就要碰壁。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一无所获。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4、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这两则寓言。

3、作《学习提要与检测》。

古代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

2、掌握部分词语的含义。

3、背诵两则寓言。

4、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的寓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一课我们要学习的是两则古代寓言。这两则寓言同学们可能以前也听过,不过我们这一课要学习的是两则文言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要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文学常识:

1、什么是寓言?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谕或讽刺的故事”。这不但具备劝告、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2、作者简介:

韩非:战国末年思想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出身于韩国贵族家庭。在政治主张变法图强,积极向韩国君主献计献策,却不被采用,于是他转而埋头著述之中。在这些作品中他把法、术、势思想熔为一体,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家学说的思想内涵。这些作品传到秦国后,受到了秦王的高度重视。受到秦王的重用。

三、课文解析:

1、范读课文。

2、提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朗读的节奏和字音。

3、根据以前听说过的故事,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4、根据课下注释,由学生讨论如何翻译课文,由各组派代表发言。

5、补充课文注释。

履:鞋子。

欲:想要。

置:放。

自度其足: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度: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后面的“度”字,作名词用,就是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等到赶到集市时。至:到,等到。之:到……去。市:集市。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通假字:

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反:同“返”,返回。

四、提问:

这个郑国人为什么最后没能买上鞋子?他犯了什么错误?

明确: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

己的脚,因而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思想僵化,不知道随机应变。

五、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什么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随机应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不可顽固守旧,不知变通,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第二课时

教学第二则寓言《刻舟求剑》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学生朗读这则寓言。

二、作者简介:

吕不韦:战国末年秦国宰相,他集合众多门客共同编辑,完成了《吕氏春秋》这部著作。该书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以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这宗旨,熔诸子百家之说于一炉的理论巨著。

三、课文解析:

1、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故事,在翻译课文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加以适当点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这则寓言寓意的分析上。

补充课下注释如下: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契:用刀子雕刻。

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坠:掉下去。

从:依照,按照。

所契者:刻有记号的地方。

是:指示代词,这儿。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

特殊句式:

反问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

省略句: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世界上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讨论课后作业第一题。

也许你早就知道课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类似这两则故事中的人物,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吗?与同学讨论讨论:这些人的思维方法错在哪里?

在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但类似这样的,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有的,他就相信,本本没有写但实际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趔,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合理化,行动就要碰壁。

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一无所获。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4、讨论:

学了本课这两则寓言后,你认为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寓言故事大多简短,却包含了深刻的思想,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寓言故事大多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联系生活,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这两则寓言。

3、作《学习提要与检测》。


相关内容

  • 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
  • <郑人买履>练习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 也." 1.解释字词. (1)履(??? ...

  • 买椟还珠_郑人买履.刻舟求剑_画蛇添足文言文译文
  • 1.自相矛盾 译文: 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最锋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问:"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q ...

  • 导学案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 夹河镇初级中学导学案 七上语文<古代寓言二则> 时间:2014.9 主备人:邓居全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 学生姓名: 一. 导学目标: 1.理解两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2.掌握重要的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遽.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q ...

  •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一)
  •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3个,写字3个,积累成语"刻舟求剑". 3.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4.训练学生发挥想象扩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懂得遇事不要墨守成规,要学会灵活变通的道理. 2.训练学 ...

  •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课外阅读
  • 刻舟求剑 阅读<刻舟求剑>,完成文后问题.(20分) 楚人有欲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0分) (1)涉江( ) (2)遽契其舟( ) ...

  •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 小学课外文言文阅读 1.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足]够. [北]向北.[大泽]大湖. [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 ...

  •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 <刻舟求剑>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刻舟求剑>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只是在船上刻了一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这个寓言故事,讽刺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变化的人. 学情分析 1.学生对文言文中字音字义的理解还是有 ...

  • [古代寓言二则]教学设计3
  •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学会生字,理解寓言中的一些文言词语,能说出重点句子的意思,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3. 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大致读通,读懂寓言,明白其中的寓意,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二)过 ...

  • 语文文言文阅读1
  •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