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经验谈

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经验谈

二、新加坡经济概况

图表2-1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距赤道137公里。1819年开埠成为英国贸易殖民地。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两年后分离出来并独立建国。依靠强劲的经贸发展,新加坡现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人均GDP 达到西欧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4年,新加坡拥有424万人口,识字率达94.6%。劳动力人口218万,失业率为4.3%。2004年GDP 达1,800亿新元,比1960年的21.5亿新元增长了84倍。2004年抵境旅客人数达830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达2,100万标准箱,比1960年增长了22倍。

10

人均GDP 由1960年的1,306新元增长为2004年的42,581新元,增长了33倍。制造业和服务业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32%和68%,为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下表为以目前市值表示的GDP

行业构成:

图表2-2 2004年新加坡GDP 构成

自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的国际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4年对外贸易总额达5千8百亿新元,而1960年仅为76亿新元。主要的贸易伙伴包括马来西亚、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等。

近年来,新中两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533亿新元,比1985年的41亿新元增长了13倍,并使中国在2004年成为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下表为2004年新加坡主要贸易伙伴国:

11

国别或地区 马来西亚 美国 中国大陆 日本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泰国 韩国 德国 英国

双边贸易额 (亿新元) 881.6 719.2 533.6 516.2 359.6 301.6 243.6 243.6 203.0 162.4 占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比%

15.2 12.4 9.2 8.9 6.2 5.2 4.2 4.2 3.5 2.8

图表2-3 新加坡主要贸易合作伙伴

今天,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制造业向技术和创新转型,并开拓了新的增长点。生命科技、生物制药、半导体和航空技术成为制造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多元化的成长领域,构成了服务业支柱。包括商务(法律、咨询、产品设计等)、融资(贸易融资、期货中介、基金等)、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期货等)和制度服务(调解、仲裁等)。

12

-法律-财务

-信息提供-咨询

-研发

-会展

-贸易融资-抵偿贸易-仓储

-货运期货

-场外交易

图表2-4 新加坡服务贸易构成

90年代起,新加坡致力于推动区域化发展,使本地运营扩大到海外,并使新加坡定位为国际商务中心和全球化都市。新加坡主要的投资目的国(或地区)包括中国、马来西亚、香港、印度尼西亚和美国。2004年新加坡在中国投资额达180亿新元。

下表为2004年新加坡前8位投资目的国(或地区):

投资目的国 英属维尔京群岛 中国 百慕大群岛 马来西亚 香港

2004(亿美元)

185.81 177.02 135.86 121.41 120.42

13

印度尼西亚 美国 毛里求斯

85.93 81.44 71.26

图表2-5 2004年新加坡对外投资目的国

主要的投资领域涉及金融与保险服务,交通与通讯,制造业,商业和商务服务业。下表反映了新加坡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

投资领域 金融与保险服务 交通、仓储和通讯 制造业 商业 商业服务 房地产 建筑业 其他

2004(亿美元)

917.8 239.5 126.0 102.6 58.4 29.2 8.2 2.7

图表2-6 2004年新加坡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

新加坡也通过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加强贸易联盟、拓展国际市场。自由贸易协定消除了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带动了货物、服务及人才更加自由的流动。在过去几年中,新加坡签署了多个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

下表列出了新加坡已经签署的和在谈的自由贸易协定:

14

图表2-7 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自由贸易和利用外资,是新加坡自1960年开始一贯实施的重要和稳定的经济政策。事实证明,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项目,为多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5

三、新加坡经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自1959年开始至今,新加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低工资水平、劳动密集型阶段到高度开放、高工资水平、资本密集型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及相关经济政策,包括:

年份

阶段描述 转口贸易阶段 进口替代阶段 出口导向工业化阶段 经济重组与衰退阶段 能力建设与经济多元化阶段 知识经济与自由贸易协定阶段 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阶段

1960年之前 1960-1964 1965-1979 1979-1985 1986-1998 1998-2002 2002 年之后

(一)进口替代阶段 1960-1964

1. 背景

在1959年成为自治邦后,新加坡人口教育程度低,面临着严重贫穷和持续失业的严峻挑战,传统的转口贸易和为英国驻军配套服务的产业逐渐没落。过度依赖少有的几个产品和市场、制造业基础薄弱也成为所面临的难题。

16

2. 发展策略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实施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政策,推动工业化,扩大制造业,以解决失业问题。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鼓励政策,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新兴工业政策”为投资新加坡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税务优惠,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随着蚬壳石油1961年的进入,炼油业成为这一政策下第一个受惠的行业。

为实施政府的工业政策,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经济发展局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国内及国外的私人企业家开展生产活动,为新兴制造业提供优惠、建议和协助,促进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当时的经济发展局同时也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发展新的制造业所需的工业园区。

这些扩张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1960 年至1964年间GDP 以年均5.3%的速度增长,制造业在GDP 中所占的份额由1960年的12%增长为1964年的14%。另外,创造了两万一千多个新的就业机会。

尽管如此,进口替代策略仍然不能长远解决新加坡固有的经济问题。尽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失业率仍然维持在10%以上。制造出的产品主要还是供应当地市场(包括1965年之前马来西亚市场),生产仍不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进口替代策略对出口形成制约,导致严重的收支平衡问题。同时,生产商也不愿进行产业升级或海外投资,致使基础薄弱的制造业主要生产低价值的产品。

(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阶段 1965-1979

17

1. 背景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策略已不再适合。加上1967年英国宣布驻军撤离时间表,使新加坡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刺激了经济发展策略的转变。

2. 发展策略

1967年开始,新加坡政府采取新的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向出口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局积极吸引出口加工型的外商投资。那一时期,新加坡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越的战略位置和外向型的经贸体制,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设厂。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措施以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包括简化进出口程序;建立国家贸易公司―新加坡国际贸易公司,以促进当时与东欧计划经济国家的贸易等。

在新的策略下,新加坡GDP 在1965到1979年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制造业在外商投资的增长中获益良多,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由1965年的15%增长到1979年的27%。其中,以电子制造业、炼油业、修船业和纺织业的增长尤为迅速。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吸收了大部分的失业劳动力。到1979年,失业率降低到3.3%。

在这一阶段中,出口总额也由1965年的30亿新元增长为1980年的414.5亿新元,另一方面,进口额也从1965年的40.8亿新元增长为1980年的513.5亿新元。下表反映了1960年至1985年间出口贸易的增长变化:

18

图表3-1 1960-1985新加坡出口贸易

这一阶段发展策略的成功,还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低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过剩,转化成为高工资水平和充分就业。

(三)产业调整及衰退阶段 1979-1985

1. 背景

随着70年代充分就业的实现,新加坡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加坡开始面临劳动力成本升高、周边低成本发展中经济体对吸引外资竞争的挑战。新加坡开始进行经济调整,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如电子装配和精密加工等。

2. 发展策略

上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推动劳动和出口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电子装配和修船等),本阶段发展重点则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计算机、电

子、石油化学和制药等)。

1980年,新加坡劳资政三方协商大幅提高工资水平,通过提高工资成本,鼓励和促使那些低增值的工业“走出去”,鼓励高增值工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技能教育和培训。1979年设立技能发展基金,鼓励雇主重视和加大对员工技能提升的投入,为那些选派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的企业提供资助和支持。

本地产业升级计划(LIUP)也积极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配套和服务供应商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进行合作。跨国公司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保障,而本地企业则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改善他们的经营运作并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政府推行的吸引外资和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市场导向政策,有效地引导了向上游高技术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收到了显著的成效。GDP在1979-1985年间年均增长6.8%,这一时期每个产业工人创造的增加值以年均

6.9%的速度增长,技术工人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也由11%上升到22%。

3. 第一次经济衰退

1985年发生的独立后第一次经济衰退,终止了之前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造成这次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的变化导致几个主要行业发生结构性问题;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和新币的坚挺,严重影响了本地产品的出口。新加坡政府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开始检讨制造业竞争力减弱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包括降低劳动力成本,细分经济结构、发展高增值产业,对工人进行产业转型技能训练和再培训等。

(四)能力建设与经济多元化阶段 1986-1998

1. 背景

自1986年开始,新加坡经济发展步入了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增长速度放缓。同时,来自区域内其它国家的竞争也日益加强。

2. 发展策略

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向外转移传统制造业,引进商务和金融服务业。主要发展策略包括:

- 提升技术能力

- 发展特殊产业簇群

- 把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 经济国际化(通过贸易拉动投资向海外拓展业务)

- 强化贸易设施

- 推动新加坡成为全球化国际都市

-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发展产业簇群,为相关行业提供发展优势,并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商务支持资源以及优雅的商务环境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作为双引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提升和发展。制造业一直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制造业对GDP 的贡献率预期在接下来的10年内至少达到20%-25%;在极具前瞻性战略的推动下,积极打造包括概念、研发、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在内的整条制造业价值链。同时,服务业也得到拓展,引入

了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如工业工程、环境服务、能源及衍生品、保健、教育、

法律和仲裁服务等。

图表3-2新加坡经济增长双引擎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多元化,有必要疏导当地工人从事新的工作。为了弥补结构性技能差异,政府加强对那些技能逐渐淘汰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引导他们进入高成长的领域。

多元化策略也对区域贸易和利用外资造成冲击。随着新加坡制造业科技含量及工资成本的提高,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区域内低工资国家转移,不少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仅保留技术密集型的总部在新加坡,而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过程转移到相关低成本的地区。

经济多元化政策的实施,使新加坡重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GDP在1986到1998年间年均增长8.5%。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20%增长为1998年的26%。在1987年到1998年间,科研工程人员人数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达到1万2千6百多人。同时,本地高科技产品

出口由1990年的240亿新元增长为1998年的620亿新元,海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2%。

3. 亚洲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泰国触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重创,包括香港、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

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和财政措施以稳定国家经济。内部方面的措施包括减低15%的工资,降低公积金的缴交率,其它还包括降低租金成本、减免税等。中国采取稳定货币汇率政策,对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益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得力措施,新加坡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快地得到了恢复。

新加坡政府也采取其它措施刺激经济的复苏,如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技能培训基金,以及推动金融业自由化进程、允许更多外国金融机构在新加坡开展银行业务。同时开始进行新的经济调整,转向重点发展知识经济,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拓展国际空间。

(五)知识经济与自由贸易协定阶段 1998-2002

1. 背景

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环境,对任何象新加坡一样实行高度开放经济国家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推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是十分关键的。

2. 发展策略

新加坡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大力推动科技和知识驱动型的产业。提升经济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推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培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推动本地公司向世界级企业发展,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和密切贸易合作关系。

重点发展的知识型产业及策略包括:

- 电子与半导体

- 石油化工

- 生命科学

- 工业工程

- 教育

- 医疗保健

- 精细化工

- 通讯和传媒

- 物流

- 区域总部计划

- 最佳本地企业奖励计划

3. 区域总部计划

区域总部计划旨在鼓励跨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管辖其在本区域及全球的业务和运营。区域总部计划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负责实施。

自1986年以来,有4,000多家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将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其中有280多家被经济发展局授予“公司总部奖章”。

在区域总部计划下,相关的公司海外收入可以享受税收减免。

近年来,区域总部计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包括进一步推出“国际总部计划”、“合伙公司总部计划”及延长相关优惠年限和范围等,把区域总部优惠,从原来的仅适用于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针对审计、会计、法律事务所等合伙公司,鼓励发展专业化服务,确保持续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业务。

这些措施使得新加坡迎合了众多企业区域总部的需求,并能够为新加坡7,000多家跨国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局预测,到2010年将至少还将吸引5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新设立区域总部。

区域总部计划

概述

区域总部计划旨在鼓励企业机构在新加坡设立总部,在新加坡营造一个“总部生态环境”。来自全球任何国家地区、各行各业的企业机构,不论规模大小,均有资格申请。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将根据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的投资规模给予适当的优惠奖励。

申请资格

本计划适用于所有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并且以新加坡为其区域性或全球性业务提供行政支持、相关总部服务和咨询服务。具体条件包括:

1) 申请公司应在相关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定的声誉,并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资金、资产、雇员和市场占有率;

2) 申请公司应是其主营业务的高层决策中心,并对这些业务有明确的管理权;

3) 申请公司必须在新加坡从事相当规模的总部性质的业务,比如:战略性业务规划和发展,综合行政管理,营销管理、策划和品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培训和人事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测试,共享服务,经济或投资研究,技术支援服务,采购及分销,财务服务等。

4) 申请公司的区域总部运作所聘用的员工应常驻新加坡,包括管理人员、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其他提

供支援服务的人员等。

区域总部计划的优惠

设立区域总部公司所获得的优惠程度,将根据其在新加坡总部的业务规模和重要性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为经核准的海外增量收入提供3+2年的15%的税收优惠。如果申请公司在优惠期前3年内符合经济发展局所规定的所有条件,则可获得另外2年的15%税收优惠。这些条件包括:

- 在第1年末,已缴资本至少达20万新元,在第3年末,缴足资本至少达50万新元;

- 在第1年末,对新加坡以外的至少3个国家/地区的公司机构(包括集团内任何分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代表处或特许经营公司等)提供至少3种总部性质的业务服务;

- 在整个优惠期间,聘用至少75%的熟练员工(具备一定资格要求);

- 截至第3年末,增聘至少10名常驻新加坡的持有专业文凭的专业人士;

- 截至第3年末,公司最高层的5名行政人员,平均年收入至少达到10万新元;

- 截至第3年末,公司在新加坡的年总业务开支须增加2百万新元(指扣除海外的外包成本、原材料、零部件、包装、海外版税和专业费用等的总营运成本;

- 在首3年里,公司总业务开支增长额累计达3百万新元。

(六)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阶段 2002年至今

在独立以来的短短40年间,新加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已发展成为区域制造业、炼油业、服务业、生物制药、医疗和教育中心。

1. 制造业中心

新加坡经过多年的转型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区域制造业中心。目前占有世界世界市场30%的硬盘驱动器产量,以及轮船改装钻油平台全球市场份额的70%。

产品

硬盘驱动器

轮船改装钻油平台

海上钻油平台

自动嵌入机

集装箱制冷机

闪光灯光源

零售收款机

销售打印机

工业用掌上电脑

助听器

注射泵

修船

冰箱压缩机 占世界市场份额 >30 70 60 60 60 50 70 50 30 30 30 20 10

图表3-3新加坡领先的制造业簇群

2. 世界炼油中心

新加坡是亚洲最大、世界的三大的炼油中心之一, 日处理原油能力达到130万桶。三家最大的炼油企业包括: 艾克森美孚(日处理58桶)、蚬壳石油(日处理43万桶)和新加坡炼油公司(日处理28.5万桶)。

3. 区域服务业中心

今天,新加坡拥有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有口皆碑的最佳机场,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110家商业银行、49家承兑银行及150家保险公司。

图表3-4 区域服务业中心

4. 生物制药中心

新加坡通过建立生物医药科技、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成功发展成为区域生物制药中心。在短短几年中,新加坡已经建立了生物制药的整条价值链,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加工到全方位制造和医疗保健。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包括了诸如Aventis, Baxter, Becton Dickinson, CIBA Vision, Fischer Scientific, GlaxoSmithKline, Japan Medical Supply, Kaneka, Leica, Merck & Co., Novartis, 1800-Contacts, Perkin Elmer, Pfizer, Schering-Plough, 西门子医疗设备以及Wyeth 等。

新加坡在生命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包括:

- 助听器生产30%的世界市场份额

- 世界前10位制药公司有6家落户新加坡

5. 区域医疗保健中心 新加坡凭借良好的临床和医疗声誉,逐渐成为区域医疗保健中心。建立 了从护理、体检到专科治疗等(如器官移植)综合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003 年由多个政府机构联合发起“新加坡国际医疗”项目,共同打造新加坡成为 亚洲领先的医疗保健服务目的地之一。 2004 年新加坡为超过 20 万国际病人提 供医疗服务。新加坡医疗保健的目标是,到 2012 年达到年吸引 1 百万国际病 人。

6. 区域教育中心 新加坡长远的目标是发展为一个区域教育与培训中心,成为大专学府、 私立商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及网上学校服务商云集的地方。 近年来,新加坡积极吸引亚洲及亚洲以外,特别是欧洲的大学与本地大 学挂钩。目前已有八所著名的海外大学在新加坡开办课程和进行科研活动。

图表 3-5 区域教育中心

29

四、新加坡工业园区和服务园区的发展

1. 裕廊工业园

裕廊工业园

图表 4-1 裕廊工业园位置示意

在开发之前,裕廊仅是一片未开垦的沼泽地,零星散布着一些菜园和养虾 池。1961 年 9 月裕廊开发项目动工,到 1963 年,728.4 公顷的土地已经被平 整用于建设工厂。到 1967 年,裕廊第一阶段的开发完成。 裕廊镇管理局成立于 1968 年,主要使命是通过快速土地开发和低成本工 业厂房,充当促进新加坡工业化进程的先锋。裕廊镇管理局成立后的第一个

30

挑战就是把裕廊沼泽地建成繁荣兴旺的工业园,同时建设必需的居住及生活 区以支持快速增长的制造业。 裕廊工业园许多早期的企业都是本地公司与海外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 许 多外资企业来自中国和香港,如永泰制衣和杨协成等。生产的产品包括服装、 纺织品、玩具、木制品、咸蛋、蚊香和饮料等。 这些早期的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在裕廊设立工人培训学校,以 培训必需的、拥有产业技能的工人。 当时许多新加坡人不愿意在裕廊工作,认为那里偏远。所以,在开发工业 园区的同时,也在裕廊为工人建设住房和生活设施,以减少他们花在路上的 时间,也建设了一些其他配套设施,如商店、学校、银行、市场和诊所等。 之后不久,裕廊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镇,而非仅仅是一个工业园。 60 年代裕廊由沼泽地转变成为工业园,现今已成为新加坡成功工业化的 象征。

2. 裕廊石化岛 裕廊石化岛的发展历史回溯到 70 年代早期,当时还是散布在海上 7 个独 立的小岛。两家石油公司率先决定在其中三个小岛上建立设施,分别为艾索 石油和新加坡炼油公司。之后,住友化工和杜邦化工也分别在其他小岛上建 立生产设施。 在这些新加坡石油行业的先驱者到位之后,1980 年石化产业已成为推动 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簇群。通过填海工程,7 个小岛整合为一个大的石化 岛即现今的裕廊石化岛,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学中心。

31

裕廊石化岛

图表 4-2 裕廊石化岛位置示意

1991 年 JTC 集团被指定为裕廊石化岛项目的主管机构。并根据调查和反

32

馈的意见,联合相关的政府机构,为裕廊岛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大规模 开发、道路、排水、公用事业等。 今天,许多世界领先的石化企业落户裕廊石化岛,包括 Celanese, 艾克 森美孚,杜邦,三井化学, Chevron Oronite, Fachi 以及住友化学等。这些 企业也从综合基础设施、产业簇群产品链结合等方面受益。 同时,第三方服务商(如公用事业、贮藏、辅助设施、仓库、维护维修中 心等),如 SUT, Vopak, Oiltanking, Odfjell, Rotary IMC and Poh Tiong Choon 等,也在裕廊岛落户和发展。 裕廊石化岛的发展,具体体现了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带动新加坡进入新 世纪的愿景。

3. 新加坡科学园 新加坡科学园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于 80 年代后期、90 年代初期和 2000 年开始开发,旨在为新加坡和区域提供一个研发和创新的中心。优美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配套服务和消闲活动为园区社区内的租户提供了良好的互 动和交流条件,周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为园区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科 学园的标志就反映出了这一理念,( )和( )分别代表电子和分子,( )和( ) 分别代表了绿叶和阳光,而( )则意味着园区是知识产业和优美环境的完美结 合。

图表 4-3 新加坡科学园的标志

33

新加坡科学园 I期、II期和Ⅲ期

图表 4-4 新加坡科学园位置示意

新加坡科学园Ⅰ期,占地 30 公顷,建筑面积 24 万 5 千平方米,包括 13 座多租户标准建筑、6 座租户自行设计发展建筑和 1 座综合服务建筑。 其中,信息科技中心 CINTECH 租用了 13 座多租户标准建筑中的 3 座,其 余建筑出租给了其他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6 个租建地块分别由特许半导体、 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Det Norske Veritas(海洋科技)、国防科技局、DS 实验室和路透社(信息科技)分别自行开发发展。综合服务楼则包括了游泳 池、健身房、餐馆、会议厅、演讲厅和多功能厅在内的配套服务设施。

34

图表 4-5 新加坡科学园Ⅰ期

新加坡科学园Ⅱ期,占地 20 公顷,建筑面积 5 万多平方米,包括 5 座多 租户标准建筑、3 座租建自行设计发展建筑。

图表 4-6 新加坡科学园Ⅱ期

35

入园企业包括了微电子研究所 (IME)、高性能计算研究所、Crimsonlogic 和通讯技术园。园区包括了一个商务创业孵化中心 iAxil,专门协助技术专家 和高科技起步公司将其产品商业化并发展其事业。

图表 4-7 新加坡科学园Ⅲ期

新加坡科学园Ⅲ期,占地 4 公顷。第一座多租户标准建筑 Galen 于 2002 年落成,6 层双体建筑,吸引生命科技、软件开发和其他研发企业。可供出租 面积 2 万 2 千平方米,拥有地下停车场。战略信息技术中心 CSIT 是园区第一 个租建发展的项目。

4. 国际商务园 商务园的设立,是新加坡鼓励产业与商务结合、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知 识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商务园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和安全措施、优美 的环境、便利的交通。 裕廊集团目前已经开发了两个商务园, 分别是位于西部的国际商务园和位

36

于东部的樟宜商务园。

国际商务园

樟宜商务园

图表 4-8 国际商务园位置示意

国际商务园 (90 年代初期)

国际商务园于 1992 年开发,旨在使新加坡成为一个 领先的商务、技术和高附加值知识型产业的中心。 规模 占地 33 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Johnson & Johnson、Sony 电子、创新科技、Mobile One、德国商务中心等 目前已经有超过 200 家企业和机构入园。 园区服务 交通班车、餐饮服务、商店、健身中心、美容中心、便利店和托儿所等

37

图表 4-9 国际商务园规划图

38

国际商务园为入园企业提供两种发展模式:

一是租用土地给企业,由企业自行设计开发建设。租期为30年,期满后可延期另外30年。创新科技、德国商务中心、Invensy公司亚太区域总部(6层,建筑面积1万5千平方米)和IBM 中心(5层,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都是属于这种租建模式。

二是为企业提供由裕廊集团已经建设好的设施。包括Strategy 大厦(建筑面积52,200m 2,由两栋分别为6层和12层的建筑通过中庭连接组成)和Synergy 大厦(建筑面积51,200m 2,主楼10层,基楼5层)。租户包括了Sony 公司和Jonhson&Jonhson公司。

樟宜商务园 (90年代后期)

愿景

新加坡领先的商务、技术和高知识附加值的中心

规模

占地 66 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IBM 、Honeywell 、Invensys 、Ultro Technologies等

园区服务

成本较低的中央水冷系统

交通班车,餐饮服务, 零售商店, 健身中心, 托儿服务, 递送服务, 律师事务所 樟宜商务园重点吸引高科技企业、数据和软件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同样为入园企业提供两种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租用土地自行开发及租用现有设施(Signature大厦可以提供从最小131 m 到最大2,623 m 的灵活的办公空间)。

下图为樟宜商务园整体规划图:

2

2

图表4-10 樟宜商务园规划图

5. 晶圆工业园(90年代中期)

为了配合新加坡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型经济发展策略,政府开始加大对半导体行业的投入,积极规划和发展专业园区以支持晶圆和先进显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

图表4-11 兀兰晶圆工业园位置示意

一共开发了四个此类工业园区,总计226公顷的占地面积。到目前为止,这些园区已经成功吸引了13家领先的晶圆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90亿新元。其中兀兰晶圆工业园是在“整体重建计划”下,通过回购土地和厂房、迁移落后产业后,重新发展的。

兀兰晶圆工业园

愿景

成为新加坡半导体中心 规模

占地27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特许半导体(第2、3、7晶圆厂) Tech 半导体(第1和第2晶圆厂)

园区环境

兀兰公寓 (400个单位) 餐饮服务

工业园区土地发展政策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新加坡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十分重视提高土地的密集化程度,并通过转向发展具有高生产力的用途,使土地增值。这些政策包括①“整体重新发展计划”,向位于较旧工业区内的公司,购回没有被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不足的土地或厂房,协助受影响的公司重新安置到另外的场所并提升业务;②“退还多余土地计划”,鼓励那些没有完全使用土地的公司,将多余的土地退还并重新发展。这些政策自1997年推行以来,共回购了127公顷的土地。

6. 生物制药工业园(90年代后期)

生物制药工业园是为新加坡所推动的生命科学产业而设立的,园区特别提供了该产业所需的共享设施,以及蒸汽、燃气和废料处理的配套设施。园内建设了景观美化工程,主要是全长1.5公里的绿化带,有景色怡人的人行道、小径和走道相通,路标醒目显著。

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新加坡目前吸引了世界前10名制药和生命

科学企业中的6家企业落户大士生物制药工业园。目前正准备扩大一倍的面积已满足不断增长的行业需求。

图表4-12 生物医学园位置示意

大士生物制药工业园

愿景

世界级的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中心 规模

占地183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CIBA Vision,GlaxoSmithKline Merck Sharp & Dohme (Singapore)

Norvatis ,Pfizer Asia Pacific, Wyeth Nutritionals 园区环境

工业蒸汽、燃气、污水处理

7. 综合物流园

物流园的开发建设,旨在使新加坡成为亚太区领先的综合物流中心,提供增值服务,满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化工物流企业及客户企业的需求。

新加坡开发了两个物流园区,分别是位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附近的机场物流园和位于裕廊石化岛的邦岩Banyan 物流园。

图表4-13 综合物流园位置示意

机场物流园(90年代后期)

机场物流园是民航管理局和裕廊集团合作开发的项目,2000年11月24日正式建成。该项目也是发展新加坡成为亚太区领先物流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

位于紧邻樟宜航空货运中心的填海地带,机场物流园占地26公顷,可以容纳20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园区还将与现有的保税区进行整合。园区内土地将出租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开发他们自己的物流设施。园内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利用保税区的优势,简化海关程序,对客户瞬息万变的要求作出快速反应。机场物流园将积极针对高科技、高价值的科技产品发展高效运转、高增值的物流服务,并通过电子商务来处理订单。

2002年10月19日国际知名物流企业Menlo 在机场物流园内开设了新的区域物流中心。Menlo 是园区内第一家开始运营的物流企业,投资达2200万新元,是Menlo 全球第四家多功能物流中心,并将使Menlo 把握全球物流业发展的机遇和商机。预计2005年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营业额将达到1737亿美元,而到2012年,

亚洲地区的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

2002年11月12日,另一家著名物流企业Exel 在机场物流园内投资2300万新元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提供28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

裕廊岛邦岩Banyan 物流园 (2003)

投资4500万新元兴建的裕廊岛Banyan 物流园是新加坡第一个综合性化工物流园,占地80公顷,主要是为裕廊石化岛和区域内的石化企业提供服务。园区拥有自己的泊位、货场和其他港口设施,通过管道与各石油化学工厂相连,可以处理危险化学物品,包括大宗液体化工产品和固体化工产品。园区提供全面的化工物流服务,包括液体储罐、化工仓库、废弃物处理、油轮装卸、清理维修和桶装服务等。

8. 资讯工业园

图表4-14 资讯工业园位置示意

进入21世纪,裕廊集团启动资讯工业园项目,改造现有工业园区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休闲的场所。这一远景蓝图将在10年内改善所有园区的环境,将新加坡工业园区带入新经济时代。

Paya Lebar 资讯园 (2003)

Paya Lebar资讯园是裕廊集团第一个综合用途的园区,适合于产业簇群发展和尖端制造业。占地15公顷,汇集了时尚餐饮、媒体与出版、时装和信息通讯产业。

设计主题

环境设计以热带主题为主,同时园区内由企业自行开发的建筑单体的设计又各具特色。

活动中心

资讯园包括一个步行街、一个迷你露天剧场, 可以供活动组织之用,如路演、交易会等。 同时也提供了休闲和商店场所等。

大面积综合公共及私人绿地

步行区域将建设公共和私人整合的绿化区,整合后的 绿化区感觉上将比单体绿化的总和面积更大。

宽带互联网设施

园区内预设宽带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互联网络。

9. 纬壹科技园

随着新加坡向知识经济转型,建设一个作为构想和创新试验温床的现代工业园被列入了重要的日程。

纬壹科技园位于新加坡中部,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和新加坡科学园,占地面积200公顷。这座生机勃勃、知识精英与社会交融的科技园,将集办公、生活、高等学府、休闲设施以及绿化带于一体,是新加坡发展知识经济的标志,是人才荟萃、创意涌现之地,企业家、科学家和学者可以在这个激发思考而又志趣相投的环境中交流和融合。

根据纬壹科技园的发展蓝图,开发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历时15-20年。园区将包括中央交流区(专注于资讯科技、媒体和娱乐产业),Vista 交流区(提供商务支持及商店等),生命科学交流区(专注于生命科学产业,

包括了生物医药研究园Biopolis I期项目)以及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区启点科技创业园Phase Z.Ro。

图表4-15 纬壹科技园位置示意

产业簇群及与周边的整合、空间的布局使纬壹科技园独具特色。一个领域的创新活动将激发另一领域的创新,形成相互关联的良性发展。

图表4-16 纬壹科技园分布

纬壹科技园 (中央交流区)

主题

资讯科技,传媒与娱乐产业(包括电影,前期和 后期制作,数字化媒体,多媒体,游戏开发, 广播及动画等)

规模

占地30公顷

第1阶段 – 启汇资讯传媒园Fusionpolis 1

耗资5亿新元,集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于一体 包括了商务园、零售、餐饮、商住公寓和剧场等

采用富有创意的建筑技术和环境科技,如Super Column 建筑法可缩短工期10%,双层外墙结构阻挡阳光直射, 节约能源。

经济型公寓

商住一体型公寓,毗邻地铁站和科技园另外两个功能区;地下预设地铁站

纬壹科技园 (Vista交流区)

主题

纬壹科技园的生活和商务支持中心 规模

占地18.4公顷

商务酒店

步行即可抵达Buona Vista地铁站以及Biopolis 功 能区和Fusionpolis 功能区

South Park Quadrant ‘White’ Site 综合了生活、休闲和购物

Buona Vista 公园

纬壹科技园的休闲区,被视为园区的“天然氧吧”。

纬壹科技园 (生命科学交流区)

主题

生物医药的研究和开发

Biopolis I期项目

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医院和新加坡科学园 占地3.99公顷

主要吸引政府相关机构、国立研究机构、制药和 生命科技企业的研发实验室等

主要入园机构 生命信息研究所 生物处理技术中心 新加坡基因研究所

生物工程及纳米技术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园区配套服务

交通,国际会议、学术会议设施,公共活动空间,零售店,餐饮服务,银行,专业书店等。

纬壹科技园(Phase Z.Ro启点科技创业园)

主题

为IT 创业公司提供快速、方便的孵化场所。

园区设施

园区建筑全部由废旧集装箱拼建而成,总投资6000万新元,共有60个单位,面积分为27 m 2、54 m 2和108 m2三种,拥有完备的宽带网,独立的灯光和空调系统。最短可以租用12个月,租金为每平方米每月S$42新元(包括IT 服务和物业管理费)。提供公共会议室、商务中心、咖啡吧和停车场。

申请条件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成立不足3年;年营业额1百万新元以下;有明确的商业计划;从事信息科技、软件开发、电子和微电子、通讯、

无线技术、B2B 和B2C 商务、新材料等业务;全资外国公司也可以申请。 10. 货仓零售园区

出于诸多经济上的考虑,新加坡于2004年4月开始引入货仓零售计划。产业的发展要求对工业用地的使用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这一计划下,零售部分可以使用最多40%的用地面积,其余至少60%必须用于工业服务用途。同时也允许企业采取整合的运作模式,包括区域总部、零售、仓库和产业活动等。货仓零售计划是吸引区域经营和新产业进入新加坡的重要举措。

图表4-17 货仓零售园位置示意

淡碧尼货仓零售园区 (预期 2007建成)

淡碧尼货仓零售园区是由Courts 连锁商店、巨人超市和宜家家具率先发起的,总投资达2000万新元。这是首次三家大型企业在如此规模上联手发展,同时也是新加坡货仓零售计划的样板。

在货仓零售计划下,整合区域运营的仓储、采购、物流、分销和培训活动后的协同作用,使三家企业的运营效率得以提升,同时成本降低。

同时,三家企业的总部也计划在新加坡设立其区域总部,以把握亚洲快速发展的经济的脉动。

这一货仓零售计划对新加坡经济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如果上述三家企业满负荷运行,在这仅仅9.3公顷的土地上将创造1700个就业机会、1.6亿新元的年营业额以及更多隐性的贡献。

我们感觉到聚集在一起总体上更具吸引力,我们彼此相得益彰

Terry O’Conner, Courts

新加坡总裁

11.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

80年代后期,新加坡开始规划海外发展战略,在海外设立现代工业园区。旨在通过发展海外工业园,拓展经济空间,并对区域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为投资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更全面的生产和服务布局,为转移传统制造业提供更多选择,使之前在新加坡发展的公司能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海外工业园,同时将知识密集型的区域总部成功留在新加坡。

新加坡在海外开发的工业园区包括:

峇淡印都工业园 (1991)

该园区为保税区,占地超过320公顷,1991年开始商业化运营,为印尼当地创造了超过7万个就业机会。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 (1993)

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联合开发,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电子制造企业。在中国开发区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 (1994)

苏州工业园是新中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园区目前由信息科技园、国际技术园、生命科技园、国家软件园和中小企业园组成。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新型材料成为园区的支柱产业,并创造了园区75%的产值。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6)

该园区是由新加坡和越南政府共同开发的世界级的工业园区,自1996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成功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设立制造基地,同时开发当地和全球出口市场。该园区占地500公顷,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排污和通讯等。

新加坡工业园区发展经验谈

二、新加坡经济概况

图表2-1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是位于东南亚的一个城市岛国,距赤道137公里。1819年开埠成为英国贸易殖民地。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两年后分离出来并独立建国。依靠强劲的经贸发展,新加坡现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人均GDP 达到西欧发达国家的水平。

2004年,新加坡拥有424万人口,识字率达94.6%。劳动力人口218万,失业率为4.3%。2004年GDP 达1,800亿新元,比1960年的21.5亿新元增长了84倍。2004年抵境旅客人数达830万人次。集装箱吞吐量达2,100万标准箱,比1960年增长了22倍。

10

人均GDP 由1960年的1,306新元增长为2004年的42,581新元,增长了33倍。制造业和服务业对GDP 的贡献率分别为32%和68%,为新加坡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下表为以目前市值表示的GDP

行业构成:

图表2-2 2004年新加坡GDP 构成

自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的国际贸易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4年对外贸易总额达5千8百亿新元,而1960年仅为76亿新元。主要的贸易伙伴包括马来西亚、中国、泰国、菲律宾、印度、越南和柬埔寨等。

近年来,新中两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了双边贸易的迅猛发展。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533亿新元,比1985年的41亿新元增长了13倍,并使中国在2004年成为新加坡第三大贸易伙伴国。

下表为2004年新加坡主要贸易伙伴国:

11

国别或地区 马来西亚 美国 中国大陆 日本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泰国 韩国 德国 英国

双边贸易额 (亿新元) 881.6 719.2 533.6 516.2 359.6 301.6 243.6 243.6 203.0 162.4 占新加坡对外贸易总额的百分比%

15.2 12.4 9.2 8.9 6.2 5.2 4.2 4.2 3.5 2.8

图表2-3 新加坡主要贸易合作伙伴

今天,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制造业向技术和创新转型,并开拓了新的增长点。生命科技、生物制药、半导体和航空技术成为制造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

多元化的成长领域,构成了服务业支柱。包括商务(法律、咨询、产品设计等)、融资(贸易融资、期货中介、基金等)、物流(供应链管理、运输期货等)和制度服务(调解、仲裁等)。

12

-法律-财务

-信息提供-咨询

-研发

-会展

-贸易融资-抵偿贸易-仓储

-货运期货

-场外交易

图表2-4 新加坡服务贸易构成

90年代起,新加坡致力于推动区域化发展,使本地运营扩大到海外,并使新加坡定位为国际商务中心和全球化都市。新加坡主要的投资目的国(或地区)包括中国、马来西亚、香港、印度尼西亚和美国。2004年新加坡在中国投资额达180亿新元。

下表为2004年新加坡前8位投资目的国(或地区):

投资目的国 英属维尔京群岛 中国 百慕大群岛 马来西亚 香港

2004(亿美元)

185.81 177.02 135.86 121.41 120.42

13

印度尼西亚 美国 毛里求斯

85.93 81.44 71.26

图表2-5 2004年新加坡对外投资目的国

主要的投资领域涉及金融与保险服务,交通与通讯,制造业,商业和商务服务业。下表反映了新加坡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

投资领域 金融与保险服务 交通、仓储和通讯 制造业 商业 商业服务 房地产 建筑业 其他

2004(亿美元)

917.8 239.5 126.0 102.6 58.4 29.2 8.2 2.7

图表2-6 2004年新加坡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

新加坡也通过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发展中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加强贸易联盟、拓展国际市场。自由贸易协定消除了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带动了货物、服务及人才更加自由的流动。在过去几年中,新加坡签署了多个自由贸易协定,成为亚洲地区最具规模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

下表列出了新加坡已经签署的和在谈的自由贸易协定:

14

图表2-7 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

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自由贸易和利用外资,是新加坡自1960年开始一贯实施的重要和稳定的经济政策。事实证明,所推行的一系列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项目,为多年来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5

三、新加坡经济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

自1959年开始至今,新加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低工资水平、劳动密集型阶段到高度开放、高工资水平、资本密集型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及相关经济政策,包括:

年份

阶段描述 转口贸易阶段 进口替代阶段 出口导向工业化阶段 经济重组与衰退阶段 能力建设与经济多元化阶段 知识经济与自由贸易协定阶段 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阶段

1960年之前 1960-1964 1965-1979 1979-1985 1986-1998 1998-2002 2002 年之后

(一)进口替代阶段 1960-1964

1. 背景

在1959年成为自治邦后,新加坡人口教育程度低,面临着严重贫穷和持续失业的严峻挑战,传统的转口贸易和为英国驻军配套服务的产业逐渐没落。过度依赖少有的几个产品和市场、制造业基础薄弱也成为所面临的难题。

16

2. 发展策略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实施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政策,推动工业化,扩大制造业,以解决失业问题。

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财政鼓励政策,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新兴工业政策”为投资新加坡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税务优惠,特别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随着蚬壳石油1961年的进入,炼油业成为这一政策下第一个受惠的行业。

为实施政府的工业政策,1961年成立经济发展局。经济发展局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国内及国外的私人企业家开展生产活动,为新兴制造业提供优惠、建议和协助,促进企业与政府部门间的联系和沟通。当时的经济发展局同时也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发展新的制造业所需的工业园区。

这些扩张性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1960 年至1964年间GDP 以年均5.3%的速度增长,制造业在GDP 中所占的份额由1960年的12%增长为1964年的14%。另外,创造了两万一千多个新的就业机会。

尽管如此,进口替代策略仍然不能长远解决新加坡固有的经济问题。尽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失业率仍然维持在10%以上。制造出的产品主要还是供应当地市场(包括1965年之前马来西亚市场),生产仍不能充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进口替代策略对出口形成制约,导致严重的收支平衡问题。同时,生产商也不愿进行产业升级或海外投资,致使基础薄弱的制造业主要生产低价值的产品。

(二)出口导向的工业化阶段 1965-1979

17

1. 背景

1965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原来实行的进口替代策略已不再适合。加上1967年英国宣布驻军撤离时间表,使新加坡经济雪上加霜,从而刺激了经济发展策略的转变。

2. 发展策略

1967年开始,新加坡政府采取新的发展策略,促进经济向出口导向型转变。经济发展局积极吸引出口加工型的外商投资。那一时期,新加坡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越的战略位置和外向型的经贸体制,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设厂。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贸易措施以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包括简化进出口程序;建立国家贸易公司―新加坡国际贸易公司,以促进当时与东欧计划经济国家的贸易等。

在新的策略下,新加坡GDP 在1965到1979年间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制造业在外商投资的增长中获益良多,制造业占GDP 的比重由1965年的15%增长到1979年的27%。其中,以电子制造业、炼油业、修船业和纺织业的增长尤为迅速。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吸收了大部分的失业劳动力。到1979年,失业率降低到3.3%。

在这一阶段中,出口总额也由1965年的30亿新元增长为1980年的414.5亿新元,另一方面,进口额也从1965年的40.8亿新元增长为1980年的513.5亿新元。下表反映了1960年至1985年间出口贸易的增长变化:

18

图表3-1 1960-1985新加坡出口贸易

这一阶段发展策略的成功,还表现在就业方面,由低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过剩,转化成为高工资水平和充分就业。

(三)产业调整及衰退阶段 1979-1985

1. 背景

随着70年代充分就业的实现,新加坡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加坡开始面临劳动力成本升高、周边低成本发展中经济体对吸引外资竞争的挑战。新加坡开始进行经济调整,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如电子装配和精密加工等。

2. 发展策略

上一阶段发展的重点是推动劳动和出口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服装、电子装配和修船等),本阶段发展重点则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如计算机、电

子、石油化学和制药等)。

1980年,新加坡劳资政三方协商大幅提高工资水平,通过提高工资成本,鼓励和促使那些低增值的工业“走出去”,鼓励高增值工业的发展。

这一阶段,政府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技能教育和培训。1979年设立技能发展基金,鼓励雇主重视和加大对员工技能提升的投入,为那些选派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的企业提供资助和支持。

本地产业升级计划(LIUP)也积极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配套和服务供应商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进行合作。跨国公司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保障,而本地企业则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改善他们的经营运作并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政府推行的吸引外资和一系列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力市场导向政策,有效地引导了向上游高技术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收到了显著的成效。GDP在1979-1985年间年均增长6.8%,这一时期每个产业工人创造的增加值以年均

6.9%的速度增长,技术工人占全部劳动力的比例也由11%上升到22%。

3. 第一次经济衰退

1985年发生的独立后第一次经济衰退,终止了之前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造成这次衰退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需求的变化导致几个主要行业发生结构性问题;不断提高的劳动力成本和新币的坚挺,严重影响了本地产品的出口。新加坡政府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开始检讨制造业竞争力减弱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包括降低劳动力成本,细分经济结构、发展高增值产业,对工人进行产业转型技能训练和再培训等。

(四)能力建设与经济多元化阶段 1986-1998

1. 背景

自1986年开始,新加坡经济发展步入了相对稳定的成熟期,增长速度放缓。同时,来自区域内其它国家的竞争也日益加强。

2. 发展策略

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多元化,向外转移传统制造业,引进商务和金融服务业。主要发展策略包括:

- 提升技术能力

- 发展特殊产业簇群

- 把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双引擎

- 经济国际化(通过贸易拉动投资向海外拓展业务)

- 强化贸易设施

- 推动新加坡成为全球化国际都市

-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通过发展产业簇群,为相关行业提供发展优势,并通过共享基础设施、商务支持资源以及优雅的商务环境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作为双引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得到提升和发展。制造业一直是新加坡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制造业对GDP 的贡献率预期在接下来的10年内至少达到20%-25%;在极具前瞻性战略的推动下,积极打造包括概念、研发、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在内的整条制造业价值链。同时,服务业也得到拓展,引入

了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如工业工程、环境服务、能源及衍生品、保健、教育、

法律和仲裁服务等。

图表3-2新加坡经济增长双引擎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多元化,有必要疏导当地工人从事新的工作。为了弥补结构性技能差异,政府加强对那些技能逐渐淘汰的工人进行再培训,引导他们进入高成长的领域。

多元化策略也对区域贸易和利用外资造成冲击。随着新加坡制造业科技含量及工资成本的提高,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区域内低工资国家转移,不少当地企业和跨国公司仅保留技术密集型的总部在新加坡,而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过程转移到相关低成本的地区。

经济多元化政策的实施,使新加坡重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GDP在1986到1998年间年均增长8.5%。金融和商务服务业在GDP 中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20%增长为1998年的26%。在1987年到1998年间,科研工程人员人数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达到1万2千6百多人。同时,本地高科技产品

出口由1990年的240亿新元增长为1998年的620亿新元,海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2%。

3. 亚洲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泰国触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造成重创,包括香港、菲律宾、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

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金融和财政措施以稳定国家经济。内部方面的措施包括减低15%的工资,降低公积金的缴交率,其它还包括降低租金成本、减免税等。中国采取稳定货币汇率政策,对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得益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得力措施,新加坡经济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很快地得到了恢复。

新加坡政府也采取其它措施刺激经济的复苏,如加快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技能培训基金,以及推动金融业自由化进程、允许更多外国金融机构在新加坡开展银行业务。同时开始进行新的经济调整,转向重点发展知识经济,鼓励创新和企业家精神,通过自由贸易协定拓展国际空间。

(五)知识经济与自由贸易协定阶段 1998-2002

1. 背景

全球化和区域化的环境,对任何象新加坡一样实行高度开放经济国家的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推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是十分关键的。

2. 发展策略

新加坡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和产业调整,大力推动科技和知识驱动型的产业。提升经济向价值链的高端发展,推动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培育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推动本地公司向世界级企业发展,通过自由贸易协定加强和密切贸易合作关系。

重点发展的知识型产业及策略包括:

- 电子与半导体

- 石油化工

- 生命科学

- 工业工程

- 教育

- 医疗保健

- 精细化工

- 通讯和传媒

- 物流

- 区域总部计划

- 最佳本地企业奖励计划

3. 区域总部计划

区域总部计划旨在鼓励跨国企业在新加坡设立总部,管辖其在本区域及全球的业务和运营。区域总部计划由新加坡经济发展局负责实施。

自1986年以来,有4,000多家来自不同行业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将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其中有280多家被经济发展局授予“公司总部奖章”。

在区域总部计划下,相关的公司海外收入可以享受税收减免。

近年来,区域总部计划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包括进一步推出“国际总部计划”、“合伙公司总部计划”及延长相关优惠年限和范围等,把区域总部优惠,从原来的仅适用于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针对审计、会计、法律事务所等合伙公司,鼓励发展专业化服务,确保持续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业务。

这些措施使得新加坡迎合了众多企业区域总部的需求,并能够为新加坡7,000多家跨国公司提供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局预测,到2010年将至少还将吸引500家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新设立区域总部。

区域总部计划

概述

区域总部计划旨在鼓励企业机构在新加坡设立总部,在新加坡营造一个“总部生态环境”。来自全球任何国家地区、各行各业的企业机构,不论规模大小,均有资格申请。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将根据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的投资规模给予适当的优惠奖励。

申请资格

本计划适用于所有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并且以新加坡为其区域性或全球性业务提供行政支持、相关总部服务和咨询服务。具体条件包括:

1) 申请公司应在相关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享有一定的声誉,并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资金、资产、雇员和市场占有率;

2) 申请公司应是其主营业务的高层决策中心,并对这些业务有明确的管理权;

3) 申请公司必须在新加坡从事相当规模的总部性质的业务,比如:战略性业务规划和发展,综合行政管理,营销管理、策划和品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企业培训和人事管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与测试,共享服务,经济或投资研究,技术支援服务,采购及分销,财务服务等。

4) 申请公司的区域总部运作所聘用的员工应常驻新加坡,包括管理人员、专业人士、技术人员和其他提

供支援服务的人员等。

区域总部计划的优惠

设立区域总部公司所获得的优惠程度,将根据其在新加坡总部的业务规模和重要性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为经核准的海外增量收入提供3+2年的15%的税收优惠。如果申请公司在优惠期前3年内符合经济发展局所规定的所有条件,则可获得另外2年的15%税收优惠。这些条件包括:

- 在第1年末,已缴资本至少达20万新元,在第3年末,缴足资本至少达50万新元;

- 在第1年末,对新加坡以外的至少3个国家/地区的公司机构(包括集团内任何分公司、子公司、合资公司、代表处或特许经营公司等)提供至少3种总部性质的业务服务;

- 在整个优惠期间,聘用至少75%的熟练员工(具备一定资格要求);

- 截至第3年末,增聘至少10名常驻新加坡的持有专业文凭的专业人士;

- 截至第3年末,公司最高层的5名行政人员,平均年收入至少达到10万新元;

- 截至第3年末,公司在新加坡的年总业务开支须增加2百万新元(指扣除海外的外包成本、原材料、零部件、包装、海外版税和专业费用等的总营运成本;

- 在首3年里,公司总业务开支增长额累计达3百万新元。

(六)鼓励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阶段 2002年至今

在独立以来的短短40年间,新加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已发展成为区域制造业、炼油业、服务业、生物制药、医疗和教育中心。

1. 制造业中心

新加坡经过多年的转型和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区域制造业中心。目前占有世界世界市场30%的硬盘驱动器产量,以及轮船改装钻油平台全球市场份额的70%。

产品

硬盘驱动器

轮船改装钻油平台

海上钻油平台

自动嵌入机

集装箱制冷机

闪光灯光源

零售收款机

销售打印机

工业用掌上电脑

助听器

注射泵

修船

冰箱压缩机 占世界市场份额 >30 70 60 60 60 50 70 50 30 30 30 20 10

图表3-3新加坡领先的制造业簇群

2. 世界炼油中心

新加坡是亚洲最大、世界的三大的炼油中心之一, 日处理原油能力达到130万桶。三家最大的炼油企业包括: 艾克森美孚(日处理58桶)、蚬壳石油(日处理43万桶)和新加坡炼油公司(日处理28.5万桶)。

3. 区域服务业中心

今天,新加坡拥有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有口皆碑的最佳机场,也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拥有110家商业银行、49家承兑银行及150家保险公司。

图表3-4 区域服务业中心

4. 生物制药中心

新加坡通过建立生物医药科技、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成功发展成为区域生物制药中心。在短短几年中,新加坡已经建立了生物制药的整条价值链,从基础研究、临床试验、生产加工到全方位制造和医疗保健。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知名企业包括了诸如Aventis, Baxter, Becton Dickinson, CIBA Vision, Fischer Scientific, GlaxoSmithKline, Japan Medical Supply, Kaneka, Leica, Merck & Co., Novartis, 1800-Contacts, Perkin Elmer, Pfizer, Schering-Plough, 西门子医疗设备以及Wyeth 等。

新加坡在生命医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包括:

- 助听器生产30%的世界市场份额

- 世界前10位制药公司有6家落户新加坡

5. 区域医疗保健中心 新加坡凭借良好的临床和医疗声誉,逐渐成为区域医疗保健中心。建立 了从护理、体检到专科治疗等(如器官移植)综合医疗保健服务体系。2003 年由多个政府机构联合发起“新加坡国际医疗”项目,共同打造新加坡成为 亚洲领先的医疗保健服务目的地之一。 2004 年新加坡为超过 20 万国际病人提 供医疗服务。新加坡医疗保健的目标是,到 2012 年达到年吸引 1 百万国际病 人。

6. 区域教育中心 新加坡长远的目标是发展为一个区域教育与培训中心,成为大专学府、 私立商业学校、企业培训中心及网上学校服务商云集的地方。 近年来,新加坡积极吸引亚洲及亚洲以外,特别是欧洲的大学与本地大 学挂钩。目前已有八所著名的海外大学在新加坡开办课程和进行科研活动。

图表 3-5 区域教育中心

29

四、新加坡工业园区和服务园区的发展

1. 裕廊工业园

裕廊工业园

图表 4-1 裕廊工业园位置示意

在开发之前,裕廊仅是一片未开垦的沼泽地,零星散布着一些菜园和养虾 池。1961 年 9 月裕廊开发项目动工,到 1963 年,728.4 公顷的土地已经被平 整用于建设工厂。到 1967 年,裕廊第一阶段的开发完成。 裕廊镇管理局成立于 1968 年,主要使命是通过快速土地开发和低成本工 业厂房,充当促进新加坡工业化进程的先锋。裕廊镇管理局成立后的第一个

30

挑战就是把裕廊沼泽地建成繁荣兴旺的工业园,同时建设必需的居住及生活 区以支持快速增长的制造业。 裕廊工业园许多早期的企业都是本地公司与海外企业设立的合资企业。 许 多外资企业来自中国和香港,如永泰制衣和杨协成等。生产的产品包括服装、 纺织品、玩具、木制品、咸蛋、蚊香和饮料等。 这些早期的产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在裕廊设立工人培训学校,以 培训必需的、拥有产业技能的工人。 当时许多新加坡人不愿意在裕廊工作,认为那里偏远。所以,在开发工业 园区的同时,也在裕廊为工人建设住房和生活设施,以减少他们花在路上的 时间,也建设了一些其他配套设施,如商店、学校、银行、市场和诊所等。 之后不久,裕廊就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镇,而非仅仅是一个工业园。 60 年代裕廊由沼泽地转变成为工业园,现今已成为新加坡成功工业化的 象征。

2. 裕廊石化岛 裕廊石化岛的发展历史回溯到 70 年代早期,当时还是散布在海上 7 个独 立的小岛。两家石油公司率先决定在其中三个小岛上建立设施,分别为艾索 石油和新加坡炼油公司。之后,住友化工和杜邦化工也分别在其他小岛上建 立生产设施。 在这些新加坡石油行业的先驱者到位之后,1980 年石化产业已成为推动 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产业簇群。通过填海工程,7 个小岛整合为一个大的石化 岛即现今的裕廊石化岛,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石油化学中心。

31

裕廊石化岛

图表 4-2 裕廊石化岛位置示意

1991 年 JTC 集团被指定为裕廊石化岛项目的主管机构。并根据调查和反

32

馈的意见,联合相关的政府机构,为裕廊岛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如大规模 开发、道路、排水、公用事业等。 今天,许多世界领先的石化企业落户裕廊石化岛,包括 Celanese, 艾克 森美孚,杜邦,三井化学, Chevron Oronite, Fachi 以及住友化学等。这些 企业也从综合基础设施、产业簇群产品链结合等方面受益。 同时,第三方服务商(如公用事业、贮藏、辅助设施、仓库、维护维修中 心等),如 SUT, Vopak, Oiltanking, Odfjell, Rotary IMC and Poh Tiong Choon 等,也在裕廊岛落户和发展。 裕廊石化岛的发展,具体体现了新加坡发展石化产业、带动新加坡进入新 世纪的愿景。

3. 新加坡科学园 新加坡科学园Ⅰ期、Ⅱ期和Ⅲ期分别于 80 年代后期、90 年代初期和 2000 年开始开发,旨在为新加坡和区域提供一个研发和创新的中心。优美的环境 营造良好的氛围,配套服务和消闲活动为园区社区内的租户提供了良好的互 动和交流条件,周边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为园区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科 学园的标志就反映出了这一理念,( )和( )分别代表电子和分子,( )和( ) 分别代表了绿叶和阳光,而( )则意味着园区是知识产业和优美环境的完美结 合。

图表 4-3 新加坡科学园的标志

33

新加坡科学园 I期、II期和Ⅲ期

图表 4-4 新加坡科学园位置示意

新加坡科学园Ⅰ期,占地 30 公顷,建筑面积 24 万 5 千平方米,包括 13 座多租户标准建筑、6 座租户自行设计发展建筑和 1 座综合服务建筑。 其中,信息科技中心 CINTECH 租用了 13 座多租户标准建筑中的 3 座,其 余建筑出租给了其他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6 个租建地块分别由特许半导体、 标准生产力与创新局、Det Norske Veritas(海洋科技)、国防科技局、DS 实验室和路透社(信息科技)分别自行开发发展。综合服务楼则包括了游泳 池、健身房、餐馆、会议厅、演讲厅和多功能厅在内的配套服务设施。

34

图表 4-5 新加坡科学园Ⅰ期

新加坡科学园Ⅱ期,占地 20 公顷,建筑面积 5 万多平方米,包括 5 座多 租户标准建筑、3 座租建自行设计发展建筑。

图表 4-6 新加坡科学园Ⅱ期

35

入园企业包括了微电子研究所 (IME)、高性能计算研究所、Crimsonlogic 和通讯技术园。园区包括了一个商务创业孵化中心 iAxil,专门协助技术专家 和高科技起步公司将其产品商业化并发展其事业。

图表 4-7 新加坡科学园Ⅲ期

新加坡科学园Ⅲ期,占地 4 公顷。第一座多租户标准建筑 Galen 于 2002 年落成,6 层双体建筑,吸引生命科技、软件开发和其他研发企业。可供出租 面积 2 万 2 千平方米,拥有地下停车场。战略信息技术中心 CSIT 是园区第一 个租建发展的项目。

4. 国际商务园 商务园的设立,是新加坡鼓励产业与商务结合、并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知 识型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商务园提供了良好的设施和安全措施、优美 的环境、便利的交通。 裕廊集团目前已经开发了两个商务园, 分别是位于西部的国际商务园和位

36

于东部的樟宜商务园。

国际商务园

樟宜商务园

图表 4-8 国际商务园位置示意

国际商务园 (90 年代初期)

国际商务园于 1992 年开发,旨在使新加坡成为一个 领先的商务、技术和高附加值知识型产业的中心。 规模 占地 33 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Johnson & Johnson、Sony 电子、创新科技、Mobile One、德国商务中心等 目前已经有超过 200 家企业和机构入园。 园区服务 交通班车、餐饮服务、商店、健身中心、美容中心、便利店和托儿所等

37

图表 4-9 国际商务园规划图

38

国际商务园为入园企业提供两种发展模式:

一是租用土地给企业,由企业自行设计开发建设。租期为30年,期满后可延期另外30年。创新科技、德国商务中心、Invensy公司亚太区域总部(6层,建筑面积1万5千平方米)和IBM 中心(5层,建筑面积1万2千平方米)都是属于这种租建模式。

二是为企业提供由裕廊集团已经建设好的设施。包括Strategy 大厦(建筑面积52,200m 2,由两栋分别为6层和12层的建筑通过中庭连接组成)和Synergy 大厦(建筑面积51,200m 2,主楼10层,基楼5层)。租户包括了Sony 公司和Jonhson&Jonhson公司。

樟宜商务园 (90年代后期)

愿景

新加坡领先的商务、技术和高知识附加值的中心

规模

占地 66 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IBM 、Honeywell 、Invensys 、Ultro Technologies等

园区服务

成本较低的中央水冷系统

交通班车,餐饮服务, 零售商店, 健身中心, 托儿服务, 递送服务, 律师事务所 樟宜商务园重点吸引高科技企业、数据和软件企业、研发机构以及知识密集型的企业,同样为入园企业提供两种可以选择的发展模式:租用土地自行开发及租用现有设施(Signature大厦可以提供从最小131 m 到最大2,623 m 的灵活的办公空间)。

下图为樟宜商务园整体规划图:

2

2

图表4-10 樟宜商务园规划图

5. 晶圆工业园(90年代中期)

为了配合新加坡向高附加值的技术型经济发展策略,政府开始加大对半导体行业的投入,积极规划和发展专业园区以支持晶圆和先进显示设备的开发和生产。

图表4-11 兀兰晶圆工业园位置示意

一共开发了四个此类工业园区,总计226公顷的占地面积。到目前为止,这些园区已经成功吸引了13家领先的晶圆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90亿新元。其中兀兰晶圆工业园是在“整体重建计划”下,通过回购土地和厂房、迁移落后产业后,重新发展的。

兀兰晶圆工业园

愿景

成为新加坡半导体中心 规模

占地27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特许半导体(第2、3、7晶圆厂) Tech 半导体(第1和第2晶圆厂)

园区环境

兀兰公寓 (400个单位) 餐饮服务

工业园区土地发展政策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限制,新加坡在工业园区发展中十分重视提高土地的密集化程度,并通过转向发展具有高生产力的用途,使土地增值。这些政策包括①“整体重新发展计划”,向位于较旧工业区内的公司,购回没有被充分利用、基础设施不足的土地或厂房,协助受影响的公司重新安置到另外的场所并提升业务;②“退还多余土地计划”,鼓励那些没有完全使用土地的公司,将多余的土地退还并重新发展。这些政策自1997年推行以来,共回购了127公顷的土地。

6. 生物制药工业园(90年代后期)

生物制药工业园是为新加坡所推动的生命科学产业而设立的,园区特别提供了该产业所需的共享设施,以及蒸汽、燃气和废料处理的配套设施。园内建设了景观美化工程,主要是全长1.5公里的绿化带,有景色怡人的人行道、小径和走道相通,路标醒目显著。

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新加坡目前吸引了世界前10名制药和生命

科学企业中的6家企业落户大士生物制药工业园。目前正准备扩大一倍的面积已满足不断增长的行业需求。

图表4-12 生物医学园位置示意

大士生物制药工业园

愿景

世界级的生物医学和生物制药中心 规模

占地183公顷 主要入园机构

CIBA Vision,GlaxoSmithKline Merck Sharp & Dohme (Singapore)

Norvatis ,Pfizer Asia Pacific, Wyeth Nutritionals 园区环境

工业蒸汽、燃气、污水处理

7. 综合物流园

物流园的开发建设,旨在使新加坡成为亚太区领先的综合物流中心,提供增值服务,满足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化工物流企业及客户企业的需求。

新加坡开发了两个物流园区,分别是位于新加坡樟宜国际机场附近的机场物流园和位于裕廊石化岛的邦岩Banyan 物流园。

图表4-13 综合物流园位置示意

机场物流园(90年代后期)

机场物流园是民航管理局和裕廊集团合作开发的项目,2000年11月24日正式建成。该项目也是发展新加坡成为亚太区领先物流中心的重要举措之一。

位于紧邻樟宜航空货运中心的填海地带,机场物流园占地26公顷,可以容纳20家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园区还将与现有的保税区进行整合。园区内土地将出租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开发他们自己的物流设施。园内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可以利用保税区的优势,简化海关程序,对客户瞬息万变的要求作出快速反应。机场物流园将积极针对高科技、高价值的科技产品发展高效运转、高增值的物流服务,并通过电子商务来处理订单。

2002年10月19日国际知名物流企业Menlo 在机场物流园内开设了新的区域物流中心。Menlo 是园区内第一家开始运营的物流企业,投资达2200万新元,是Menlo 全球第四家多功能物流中心,并将使Menlo 把握全球物流业发展的机遇和商机。预计2005年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营业额将达到1737亿美元,而到2012年,

亚洲地区的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

2002年11月12日,另一家著名物流企业Exel 在机场物流园内投资2300万新元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提供28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

裕廊岛邦岩Banyan 物流园 (2003)

投资4500万新元兴建的裕廊岛Banyan 物流园是新加坡第一个综合性化工物流园,占地80公顷,主要是为裕廊石化岛和区域内的石化企业提供服务。园区拥有自己的泊位、货场和其他港口设施,通过管道与各石油化学工厂相连,可以处理危险化学物品,包括大宗液体化工产品和固体化工产品。园区提供全面的化工物流服务,包括液体储罐、化工仓库、废弃物处理、油轮装卸、清理维修和桶装服务等。

8. 资讯工业园

图表4-14 资讯工业园位置示意

进入21世纪,裕廊集团启动资讯工业园项目,改造现有工业园区成为理想的工作、生活、休闲的场所。这一远景蓝图将在10年内改善所有园区的环境,将新加坡工业园区带入新经济时代。

Paya Lebar 资讯园 (2003)

Paya Lebar资讯园是裕廊集团第一个综合用途的园区,适合于产业簇群发展和尖端制造业。占地15公顷,汇集了时尚餐饮、媒体与出版、时装和信息通讯产业。

设计主题

环境设计以热带主题为主,同时园区内由企业自行开发的建筑单体的设计又各具特色。

活动中心

资讯园包括一个步行街、一个迷你露天剧场, 可以供活动组织之用,如路演、交易会等。 同时也提供了休闲和商店场所等。

大面积综合公共及私人绿地

步行区域将建设公共和私人整合的绿化区,整合后的 绿化区感觉上将比单体绿化的总和面积更大。

宽带互联网设施

园区内预设宽带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连接到互联网络。

9. 纬壹科技园

随着新加坡向知识经济转型,建设一个作为构想和创新试验温床的现代工业园被列入了重要的日程。

纬壹科技园位于新加坡中部,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理工学院和新加坡科学园,占地面积200公顷。这座生机勃勃、知识精英与社会交融的科技园,将集办公、生活、高等学府、休闲设施以及绿化带于一体,是新加坡发展知识经济的标志,是人才荟萃、创意涌现之地,企业家、科学家和学者可以在这个激发思考而又志趣相投的环境中交流和融合。

根据纬壹科技园的发展蓝图,开发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历时15-20年。园区将包括中央交流区(专注于资讯科技、媒体和娱乐产业),Vista 交流区(提供商务支持及商店等),生命科学交流区(专注于生命科学产业,

包括了生物医药研究园Biopolis I期项目)以及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区启点科技创业园Phase Z.Ro。

图表4-15 纬壹科技园位置示意

产业簇群及与周边的整合、空间的布局使纬壹科技园独具特色。一个领域的创新活动将激发另一领域的创新,形成相互关联的良性发展。

图表4-16 纬壹科技园分布

纬壹科技园 (中央交流区)

主题

资讯科技,传媒与娱乐产业(包括电影,前期和 后期制作,数字化媒体,多媒体,游戏开发, 广播及动画等)

规模

占地30公顷

第1阶段 – 启汇资讯传媒园Fusionpolis 1

耗资5亿新元,集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于一体 包括了商务园、零售、餐饮、商住公寓和剧场等

采用富有创意的建筑技术和环境科技,如Super Column 建筑法可缩短工期10%,双层外墙结构阻挡阳光直射, 节约能源。

经济型公寓

商住一体型公寓,毗邻地铁站和科技园另外两个功能区;地下预设地铁站

纬壹科技园 (Vista交流区)

主题

纬壹科技园的生活和商务支持中心 规模

占地18.4公顷

商务酒店

步行即可抵达Buona Vista地铁站以及Biopolis 功 能区和Fusionpolis 功能区

South Park Quadrant ‘White’ Site 综合了生活、休闲和购物

Buona Vista 公园

纬壹科技园的休闲区,被视为园区的“天然氧吧”。

纬壹科技园 (生命科学交流区)

主题

生物医药的研究和开发

Biopolis I期项目

毗邻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大医院和新加坡科学园 占地3.99公顷

主要吸引政府相关机构、国立研究机构、制药和 生命科技企业的研发实验室等

主要入园机构 生命信息研究所 生物处理技术中心 新加坡基因研究所

生物工程及纳米技术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园区配套服务

交通,国际会议、学术会议设施,公共活动空间,零售店,餐饮服务,银行,专业书店等。

纬壹科技园(Phase Z.Ro启点科技创业园)

主题

为IT 创业公司提供快速、方便的孵化场所。

园区设施

园区建筑全部由废旧集装箱拼建而成,总投资6000万新元,共有60个单位,面积分为27 m 2、54 m 2和108 m2三种,拥有完备的宽带网,独立的灯光和空调系统。最短可以租用12个月,租金为每平方米每月S$42新元(包括IT 服务和物业管理费)。提供公共会议室、商务中心、咖啡吧和停车场。

申请条件

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成立不足3年;年营业额1百万新元以下;有明确的商业计划;从事信息科技、软件开发、电子和微电子、通讯、

无线技术、B2B 和B2C 商务、新材料等业务;全资外国公司也可以申请。 10. 货仓零售园区

出于诸多经济上的考虑,新加坡于2004年4月开始引入货仓零售计划。产业的发展要求对工业用地的使用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这一计划下,零售部分可以使用最多40%的用地面积,其余至少60%必须用于工业服务用途。同时也允许企业采取整合的运作模式,包括区域总部、零售、仓库和产业活动等。货仓零售计划是吸引区域经营和新产业进入新加坡的重要举措。

图表4-17 货仓零售园位置示意

淡碧尼货仓零售园区 (预期 2007建成)

淡碧尼货仓零售园区是由Courts 连锁商店、巨人超市和宜家家具率先发起的,总投资达2000万新元。这是首次三家大型企业在如此规模上联手发展,同时也是新加坡货仓零售计划的样板。

在货仓零售计划下,整合区域运营的仓储、采购、物流、分销和培训活动后的协同作用,使三家企业的运营效率得以提升,同时成本降低。

同时,三家企业的总部也计划在新加坡设立其区域总部,以把握亚洲快速发展的经济的脉动。

这一货仓零售计划对新加坡经济的贡献是相当大的,如果上述三家企业满负荷运行,在这仅仅9.3公顷的土地上将创造1700个就业机会、1.6亿新元的年营业额以及更多隐性的贡献。

我们感觉到聚集在一起总体上更具吸引力,我们彼此相得益彰

Terry O’Conner, Courts

新加坡总裁

11. 新加坡海外工业园区

80年代后期,新加坡开始规划海外发展战略,在海外设立现代工业园区。旨在通过发展海外工业园,拓展经济空间,并对区域经济作出贡献。同时,为投资新加坡的公司提供更全面的生产和服务布局,为转移传统制造业提供更多选择,使之前在新加坡发展的公司能够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成本较低的海外工业园,同时将知识密集型的区域总部成功留在新加坡。

新加坡在海外开发的工业园区包括:

峇淡印都工业园 (1991)

该园区为保税区,占地超过320公顷,1991年开始商业化运营,为印尼当地创造了超过7万个就业机会。

无锡-新加坡工业园 (1993)

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政府联合开发,吸引高科技企业和电子制造企业。在中国开发区中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认证。

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 (1994)

苏州工业园是新中两国政府间最大的合作项目。园区目前由信息科技园、国际技术园、生命科技园、国家软件园和中小企业园组成。电子制造、生物制药和新型材料成为园区的支柱产业,并创造了园区75%的产值。

越南新加坡工业园 (1996)

该园区是由新加坡和越南政府共同开发的世界级的工业园区,自1996年1月正式启动以来,已成功吸引了众多的跨国公司设立制造基地,同时开发当地和全球出口市场。该园区占地500公顷,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水电、排污和通讯等。


相关内容

  • 借鉴境外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经验_徐萍
  • 专题报道 今年年初,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现代航运服务业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形成天津.大连.厦门等区域航运中心:加快武汉.重庆长江区域航运中心的形成,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 ...

  • 南洋取经:中国学习新加坡的历史与局限| 政见CNPolitics
  • 图片来源:Marc Ben Fatma/flickr 摘要中国是怎样开始举国学习这个还不如北京海淀区大的国家? 马亮 / 政见观察员 1992 年,邓小平把新加坡模式作为中国的榜样,掀起了向新加坡的热潮.由此,中国政府不仅派出大批官员到新加坡高校接受培训,也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和重庆 &qu ...

  • 新加坡经济成就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 作者:刘养洁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1997年03期 提要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于1996年1月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其经济成就得益于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大力引进和合理利用外资: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势:重视科技文化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政府巧抓机遇,采取灵活的宏观调控手段等 ...

  • 新加坡邻里中心
  • "新加坡邻里中心" 的借鉴意义 2011年7月,株洲市规划局组织房产开发企业前往上海.苏州等城市,专题考察学习其城市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经验.在苏州工业园区,我们对其中的邻里中心进行了反复观摩,并有一番感触. 邻里中心在中国 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了第一个邻里中心.这是邻里 ...

  • 港口发展经验(自己总结)
  • 一. 港口发展历程 1 港口代际划分 港口代际的递进是一种历史现象,反映了不同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 从 1992 年开始,联合国贸发会在有关报告中陆续提出了所谓第一代港口.第二代港口.第三代港口和第四代港口的概念1 (王诺, 2010)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1 王诺 赵冰 杨春霞 港口代际的本 ...

  • 赴华南学习考察报告
  •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我乡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对苏州.上海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1.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未来农林大世界,被称为现代化的农业硅谷,最新农业科技精萃由这里走向祖国各地.中国农业 ...

  • 范各庄乡赴华南学习考察报告
  •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区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加快我乡经济建设步伐,我乡组织各村书记.村主任对苏州.上海等先进地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地点情况简介 1. 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 未来农林大世界,被称为现代化的农业硅谷,最新农业科技精萃由这里走向祖国各地.中国农业 ...

  • 梁保华:"超凡"解决苏州工业园区纷争
  • 1998.6- 2000.12任苏州市委书记,2007.10- 2010.12任江苏省委书记,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 梁保华在江苏的县.市.省各级层面都有过工作经历.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外向型经济的突飞猛进,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江苏各项发展指标多年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可以说,梁保华直接参与和见证了 ...

  • 体制与人才--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活力之源
  • 体制与人才--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活力之源 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20年来,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和谐.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回望发展历程,体制和人才是园区20年来持续快速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一.灵活的体制机制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