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

如何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消极影响:

1、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活动,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訢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

5、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积极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

2、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其精神武器,最直接的影响即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洪秀全正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帝国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列强的这种做法是不耻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历史不能改写,我们只能在此时奋进,建设祖国。

1.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各阶级早期探索国家出路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答:首先应该客观的看到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任何一个阶级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过贡献。其中作用最大的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1、洋务运动

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

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2、辛亥革命

作用: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 (2)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过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长期束缚民众思想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教育逐渐近代化;传统的军事制度被打破,军事逐渐近代化;自然科学技术受到重视和推崇,逐渐发展起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思想大规模传入,民众思想逐渐开放。

局限:(1)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2)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3)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3.你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怎样认识?如何评价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

1. 答:成功: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失败:(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主观上:资产阶级派本身存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评价:

(1)他的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画上休止符。

(2)他的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却想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是行不通的,没有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3)在那个动荡时期,孙中山在全世界各地的所有民主联盟中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为中华民族的自治打开了大门,解放了部分从封建过渡到近现代的许多劳动力变为了生产力,而在经济方面,由于小资产阶级和个体户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现代商业发展的基础

总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所以他的功大于过。

第二讲

1.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是会有何现实意义和启示?

答:(1)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领导城市武装起义中认识到中国武装斗争方向必须放在农村,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2)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思想。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写了四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系统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告诉我们不管是革命还是今天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结合抗战史实,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答:(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如何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作为大学生如何弘扬抗战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

答: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2)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培养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评价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弘扬民族精神: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自己思想实际谈其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4.如何正确认识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及其结局。为什么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答: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的激烈较量,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这三种建国方案就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起支配作用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国际国内诸多条件的不允许,在两大对立阶级的激烈搏斗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很快归于破灭,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就构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两种命运反复激烈较量的结果,光明的新中国战胜黑暗的旧中国,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讲

1. 如何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答案不是很详细,请慎用)

第五讲

1.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的三大积极成果

答: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此外还提出了经济、政治以及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陈云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它提出了社会制度下人民内部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的主题;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即发展经济、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

第一讲

如何从史论结合的角度正确认识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消极影响:

1、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勒索中国巨额赔款,而且迫使中国举借外债来偿付这些赔款。列强的政治贷款常常附有苛刻条件和高额利息,并要求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为担保,这实际上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而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成为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枢纽,凭借各种特权和雄厚势力,逐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金融。

3、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活动,宣传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还享有领事裁判权,把持中国海关行政权,并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和爱国运动。同时列强还特别注意在中国政府中扶植收买自己的代理人,如支持通过北京政变掌权的恭亲王奕訢和洋务派大官僚曾国藩、李鸿章等,鼓励他们实行媚外妥协的外交方针。

5、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最直接和赤裸裸的方式是军事侵略。它们倚仗先的武器和军事技术,特别是军舰和大炮,或者进行武力威胁,或者发动侵略战争,或者武装干涉中国的内政,直至出兵镇压中国革命。

积极影响:

1、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推动作用。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逐步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经济制度、经营管理方法和科技人员,从而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条件和可能。

2、随着民族矛盾的尖锐,又推动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大力宣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在实践上积极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进程。

3、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封建思想。

4、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其精神武器,最直接的影响即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洪秀全正是在基督教的影响下,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

虽然帝国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发展,但是列强的这种做法是不耻的,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铭记的。历史不能改写,我们只能在此时奋进,建设祖国。

1.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各阶级早期探索国家出路斗争的历史作用和局限?

答:首先应该客观的看到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过程中,任何一个阶级都在不同程度上做出过贡献。其中作用最大的是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

1、洋务运动

作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既顺应发展了“新思想”,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客观效果看,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是中国从传统手工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转折点,发展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和教育,在整体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

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2、辛亥革命

作用: (1)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27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后,产生的北洋政府,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在取消不平等条约和提高国家地位方面的取得巨大成就。 (2)它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获得一次大解放。皇帝在过去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如今都可以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潮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已开始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长期束缚民众思想的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教育逐渐近代化;传统的军事制度被打破,军事逐渐近代化;自然科学技术受到重视和推崇,逐渐发展起来;传统思想受到冲击,西方思想大规模传入,民众思想逐渐开放。

局限:(1)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2)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3)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3.你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怎样认识?如何评价孙中山是20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之一?

1. 答:成功: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失败:(1)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革命。辛亥革命发生在帝国主义时代,而帝国主义绝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主观上:资产阶级派本身存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第二,资产阶级革命派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

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辛亥革命是中国第一场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1)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2)制定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3)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孙中山评价:

(1)他的确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为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制度画上休止符。

(2)他的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却想让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是行不通的,没有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

(3)在那个动荡时期,孙中山在全世界各地的所有民主联盟中团结了绝大多数人,为中华民族的自治打开了大门,解放了部分从封建过渡到近现代的许多劳动力变为了生产力,而在经济方面,由于小资产阶级和个体户的出现,奠定了一定的现代商业发展的基础

总结: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故而,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所以他的功大于过。

第二讲

1.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在开辟革命新道路中的重要作用?革命新道路的艰辛探索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是会有何现实意义和启示?

答:(1)1927年,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从领导城市武装起义中认识到中国武装斗争方向必须放在农村,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

(2)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思想。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写了四篇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系统阐述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明确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批评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思想,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3)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告诉我们不管是革命还是今天社会主义建设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2.结合抗战史实,客观评价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认识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

答:(1)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技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来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来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2)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思想,对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如何总结抗战胜利的经验?作为大学生如何弘扬抗战时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民族精神?

答: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由于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严重压迫,在中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群众基础是十分广泛的。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前者是基本的。主要的;后者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2)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胜利。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支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问题;培养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评价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弘扬民族精神: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结合自己思想实际谈其如何弘扬这种精神)

4.如何正确认识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及其结局。为什么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答: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的激烈较量,面临着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最后决战。这三种建国方案就是: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

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起支配作用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以美国支持的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同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国际国内诸多条件的不允许,在两大对立阶级的激烈搏斗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很快归于破灭,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定胜负的斗争,就构成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史的基本内容。两种命运反复激烈较量的结果,光明的新中国战胜黑暗的旧中国,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反动统治被推翻,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胜利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讲

1. 如何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 、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 3 、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答案不是很详细,请慎用)

第五讲

1.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早期的三大积极成果

答: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此外还提出了经济、政治以及执政党建设的新要求;陈云还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它提出了社会制度下人民内部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其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的主题;还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思想,即发展经济、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相关内容

  • 大学课后习题答案
  • [大学四年100万份资料大集合]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083&fromuid=582866 新视野大学英语课后习题答案1-4册全集 http://www.3che.com/forum.php?mod=vi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答:⑴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由于战线延长,国民党大部分兵力用于守备,战略性的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且士气低落.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迫使国民党处于被动 ...

  • 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 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上综述 .第一.二章) 上编综述部分: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答案9章之后
  •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 答: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并无现成的道路可循,而苏联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又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答案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目录 上编综述:(2-4) 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4-6)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2.近代 ...

  • 大学课本课后习题答案
  • 注册可用 公共课程 http://www.10xiao.com/forum-6-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答案 http://www.10xiao.com/thread-7-1-1.html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答案 http://www.10xiao.com/thread- ...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

  • 超多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
  • 超多大学课后习题答案与大家分享啦~~.txt男人应该感谢20多岁陪在自己身边的女人.因为20岁是男人人生的最低谷,没钱,没事业:而20岁,却是女人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角挖不到?2500份课后答案,很值得收藏,这里只介绍了一部分. 还有很多,可以去课后答案网(http://bbs ...

  • 近现代史调查报告
  • 中 国 近 现 代 史 调 查 报 南阳理工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一班(2011060601) 负责人:栾金涛.陈子洋 第二组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问卷调查报告 基于开学以来大一新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上课情况我们近期对我校大一新生在开课的必要性.上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