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曲详细介绍

湖北省黄梅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古代是川陕通往京城的茶马古道。总面积1986.55平方公里,辖12镇4乡,518个村,总人口975517人。 黄梅文曲戏详细介绍

黄梅文曲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黄梅文曲戏目前流传地主要是湖北的黄梅、广济县一带。黄梅文曲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调子”、“调那”、“采子”、“梅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民国后由于采茶戏的传入,以东港为界,东港以北区域仍保留文曲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东港以南区域则吸收了采茶戏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文曲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

黄梅文曲戏是湖北黄梅县丝弦小曲中地方色彩鲜明,音乐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一个品种。它是在黄梅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起原于黄梅南部平原湖区渔歌、小调和打硪歌。

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于民国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黄梅文曲戏1986年列入《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四集,后又选入《中国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为全国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于1988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梅文曲戏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陶冶情志、扬善抑恶、寓教于乐中教化群众。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文曲戏受到了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渗透,信息网络、电视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上黄梅文曲戏传承人过世的或年事已高等诸多因素,1990年普查剧目失传五十多个,曲牌失传达50%,使黄梅文曲戏到了濒危的地步。

黄梅采茶戏详细介绍

黄梅采茶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老艺术家是黄梅采茶戏的创始人。黄梅采茶戏是以北部山区(紫云、垅坪、多云等山区)茶歌为基础,吸收黄梅其他民间艺术(如弹词、旱龙船、文曲、道情、连湘、采莲船、灯歌、小调、黄梅大鼓、锄山鼓、三棒鼓、门歌、喝傩神、莲花落、抛彩球、扇子花、鲜花调、竹马调、俗曲等)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鄂东、赣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黄梅采茶戏俗称“采子戏”、“茶篮戏”、采茶、黄梅戏、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下河调、三角戏。是湖北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据调查,黄梅艺人罗运保(1825-1904)成年拜师学艺时,其师父已50岁左右(当出生于乾隆末或嘉庆初)。罗习生行,从师所学剧目为《董永卖身》、《山伯访友》、《珍珠塔》、《血掌印》等。旦行女艺术邢绣娘,乾隆末出生,道光间出名。道光九年(1829)天门别霁林《黄梅竹枝词》有“多云下稻菽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之咏。可见道光年间,黄梅采茶戏已有较大的发展。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鄂东特色。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送香茶》、《打猪草》、《多云山摘茶》、《王小六打豆腐》、《王瞎子捉*》、《割肉还母》、《二姑娘观灯》、《吴三保游春》、《罗凤英拾柴》、《张先生讨学钱》、《烟花女自叹》、《毛子才滚烛》等代表性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其中《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新编现代采茶戏《姐妹皇后》、《知府赊官》也先后被搬上银幕。

80年代初湖北省文化厅和省戏工室与县里协商安排吴淑林和刘孟德负责完成黄梅采茶戏采编任务。经多年对黄梅采茶戏艺人的调查、挖掘、整理的文字、唱腔曲谱近百万字,录音磁带数十(盆)合。于1997年编成,选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于1998年3月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

主腔七板源于鄂东一带的茶歌(山区)、畈腔(平原及湖区)。其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确有一批取材于黄梅、广济一带的真人真事和民间传说组成,如《张朝宗告经承》、《翟学富告坝费》、《於老四拜年》等。

黄梅采茶戏传统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其唱腔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中有七板、二行、火工、花腔、高腔、还魂腔等腔调,属板腔体音乐。小调甚多,现存有60余种,多为生活小戏中演唱的曲调。其声调有六类,调值分别为:阴平11,如“夫”;阳平53,如“扶”;上声45,如“斧”;阴去25,如“富”;阳去,如“父”,入声42,如“蝠”。唱韵脚为十三辙,以人辰、江阳、言前、怀来、由求、发花、棱波韵部用得较多。主腔唱用韵较严,常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50年代后期湖北省文化厅曾派湖北艺术学院王民基、史新民等对黄梅采茶戏音乐进行改革,为“三打七唱”的采茶戏配上了弦乐伴奏,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增强了表现力,以《过界岭》、《送香茶》等剧目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戏曲会演,受到大会好评。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

黄梅属吴头楚尾是南北文化交汇区,荆楚祝融族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荆楚先民民心、团结荆楚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荆楚祝融族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60年代黄梅采茶戏专业剧团解散了,然黄梅采茶戏农村业余剧团以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传统演唱形式,仍在黄梅、广济、九江、德安等县乡镇演出。随着岁月更换,老艺人都先后逝世了,稍年轻的业余演员都外出打工,目前农村很少见到采茶戏的演出,采茶戏有日渐消亡的危险,迫切需要抢救,希望在传承中得到继承,得到发展。目前,黄梅大部分采茶剧团编、创、演及研究人员匮乏,一些黄梅采茶戏全*老艺人传唱,会唱采茶戏的艺人越来越少,需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湖北省黄梅县地处大别山南麓,古代是川陕通往京城的茶马古道。总面积1986.55平方公里,辖12镇4乡,518个村,总人口975517人。 黄梅文曲戏详细介绍

黄梅文曲戏源于宋、元,盛于明、清,尤以民国为最。黄梅文曲戏目前流传地主要是湖北的黄梅、广济县一带。黄梅文曲戏是戏剧的一种,在流传地习惯又称“小调子”、“调那”、“采子”、“梅子腔”等,具有元杂剧的遗痕。唱腔属联腔体,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从内容上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做功主要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民国后由于采茶戏的传入,以东港为界,东港以北区域仍保留文曲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东港以南区域则吸收了采茶戏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文曲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

黄梅文曲戏是湖北黄梅县丝弦小曲中地方色彩鲜明,音乐丰富表现力较强的一个品种。它是在黄梅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起原于黄梅南部平原湖区渔歌、小调和打硪歌。

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于民国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黄梅文曲戏1986年列入《湖北说唱音乐集成》第四集,后又选入《中国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为全国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于1988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

黄梅文曲戏为活跃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陶冶情志、扬善抑恶、寓教于乐中教化群众。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迅速发展,文曲戏受到了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多元文化的渗透,信息网络、电视普及,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加上黄梅文曲戏传承人过世的或年事已高等诸多因素,1990年普查剧目失传五十多个,曲牌失传达50%,使黄梅文曲戏到了濒危的地步。

黄梅采茶戏详细介绍

黄梅采茶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老艺术家是黄梅采茶戏的创始人。黄梅采茶戏是以北部山区(紫云、垅坪、多云等山区)茶歌为基础,吸收黄梅其他民间艺术(如弹词、旱龙船、文曲、道情、连湘、采莲船、灯歌、小调、黄梅大鼓、锄山鼓、三棒鼓、门歌、喝傩神、莲花落、抛彩球、扇子花、鲜花调、竹马调、俗曲等)逐步形成的,主要流行于鄂东、赣南和闽西,一度也传播到广西桂南一带。

黄梅采茶戏俗称“采子戏”、“茶篮戏”、采茶、黄梅戏、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下河调、三角戏。是湖北采茶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被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来,内容贴近生活,语言诙谐幽默,传统曲牌有二百八十余首,据调查,黄梅艺人罗运保(1825-1904)成年拜师学艺时,其师父已50岁左右(当出生于乾隆末或嘉庆初)。罗习生行,从师所学剧目为《董永卖身》、《山伯访友》、《珍珠塔》、《血掌印》等。旦行女艺术邢绣娘,乾隆末出生,道光间出名。道光九年(1829)天门别霁林《黄梅竹枝词》有“多云下稻菽多,太白湖中鱼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之咏。可见道光年间,黄梅采茶戏已有较大的发展。根据其来源、风格、弦路、调式及使用情况等,可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类。表演时,演员在伴奏音乐中灵巧地运用独特的矮子步、扇子花、单长水袖及模仿动物形象的一些表演动作,载歌载舞,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鄂东特色。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多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有《送香茶》、《打猪草》、《多云山摘茶》、《王小六打豆腐》、《王瞎子捉*》、《割肉还母》、《二姑娘观灯》、《吴三保游春》、《罗凤英拾柴》、《张先生讨学钱》、《烟花女自叹》、《毛子才滚烛》等代表性剧目。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其中《茶童戏主》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片在全国放映,新编现代采茶戏《姐妹皇后》、《知府赊官》也先后被搬上银幕。

80年代初湖北省文化厅和省戏工室与县里协商安排吴淑林和刘孟德负责完成黄梅采茶戏采编任务。经多年对黄梅采茶戏艺人的调查、挖掘、整理的文字、唱腔曲谱近百万字,录音磁带数十(盆)合。于1997年编成,选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于1998年3月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

主腔七板源于鄂东一带的茶歌(山区)、畈腔(平原及湖区)。其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确有一批取材于黄梅、广济一带的真人真事和民间传说组成,如《张朝宗告经承》、《翟学富告坝费》、《於老四拜年》等。

黄梅采茶戏传统演唱形式,为锣鼓伴奏,人声帮腔,其唱腔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中有七板、二行、火工、花腔、高腔、还魂腔等腔调,属板腔体音乐。小调甚多,现存有60余种,多为生活小戏中演唱的曲调。其声调有六类,调值分别为:阴平11,如“夫”;阳平53,如“扶”;上声45,如“斧”;阴去25,如“富”;阳去,如“父”,入声42,如“蝠”。唱韵脚为十三辙,以人辰、江阳、言前、怀来、由求、发花、棱波韵部用得较多。主腔唱用韵较严,常句句押韵,一韵到底。

50年代后期湖北省文化厅曾派湖北艺术学院王民基、史新民等对黄梅采茶戏音乐进行改革,为“三打七唱”的采茶戏配上了弦乐伴奏,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增强了表现力,以《过界岭》、《送香茶》等剧目参加湖北省第三届戏曲会演,受到大会好评。中国唱片社灌制了唱片。

黄梅属吴头楚尾是南北文化交汇区,荆楚祝融族先民落户当地后以采茶为生,采茶戏作为当地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地方戏,已成为凝聚荆楚先民民心、团结荆楚乡亲的艺术纽带,是研究荆楚祝融族语言、艺术及民俗文化的重要材料。60年代黄梅采茶戏专业剧团解散了,然黄梅采茶戏农村业余剧团以锣鼓伴奏,人声帮腔的传统演唱形式,仍在黄梅、广济、九江、德安等县乡镇演出。随着岁月更换,老艺人都先后逝世了,稍年轻的业余演员都外出打工,目前农村很少见到采茶戏的演出,采茶戏有日渐消亡的危险,迫切需要抢救,希望在传承中得到继承,得到发展。目前,黄梅大部分采茶剧团编、创、演及研究人员匮乏,一些黄梅采茶戏全*老艺人传唱,会唱采茶戏的艺人越来越少,需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相关内容

  • 藏戏说课稿
  • 7*<藏戏>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概述 这篇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文章.先用三个比喻句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接下来详细写开山鼻祖唐东 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 ...

  • 楚剧[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高清视频
  • 一听戏曲 返回一听音乐网 京剧 豫剧 黄梅戏 晋剧 越剧 秦腔 莆仙戏 河北梆子 锡剧 民间小调 川剧 潮剧 评剧 曲剧 花鼓戏 蒲剧 二人转 昆曲 粤剧 吕剧 莲花落 歌仔戏 淮剧 婺剧 河南坠子 闽剧 上党鼓书 沪剧 汉剧 皮影戏 庐剧 彩调剧 扬剧 乐亭大鼓 戏曲小品 越调 琴书 大平调 楚剧 ...

  • 从豫剧与黄梅戏的比较看地方戏的发展趋势
  • [摘 要]在我国众多的地方戏中,豫剧和黄梅戏脱颖而出,跻身于中国五大剧种之列,且都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与黄梅戏流行区域一北一南,唱腔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成为众多地方戏中的翘楚,必然是遵循了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顺应了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豫剧与黄梅戏的 ...

  • 戏曲晚会主持词
  • 主持:尊敬的各位来宾,广大戏迷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新浪UC黄梅戏苑房间,我是主持人******。(二麦) 女主持:尊敬的来宾戏迷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这里是九州黄梅戏苑六周年大型庆典晚会现场,我是主持人******。(一麦) 男主持:今天,是因为黄梅戏让我们相聚在一起;今天,是共同的爱好让我们来到这 ...

  • [戏曲大舞台]教案
  • 戏曲大舞台 课 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优秀戏曲文化的悠久传统秀文化的感情,懂得继承祖国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2.了解京剧艺术的基本知识,如,角色.行当.唱腔等.以及一些代表人物. 3.熟悉几段著名的有代表性的戏曲唱段. 教学内容: 一.组织教学 在上课前送给大家一段音乐, ...

  • 安徽地方戏曲
  • 源于生活 历史悠久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安徽地方戏曲-黄梅戏调查 著名黄梅戏<天仙配>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但是有关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和它的诸多特色大家也许就不是太熟悉了.按照学校寒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趁着寒假,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安徽对黄梅戏进行了有关调查.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 中国戏曲种类概括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再加上审美习惯.表达方式.方言不同等许多条件,中国戏曲在全国各地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形式,这就是众多的戏曲剧种.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 ...

  • 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 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所在专业 指导老师 日期 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中国戏曲艺术及欣赏 陆国冉 电气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刘婉霞 2012年06月4日 一学期很快就过去了,仔细品味这一学期所看的.所听的,不禁又沉浸在这美妙的戏曲世界里.那种戏曲舞台种种特写,特 ...

  • [戏曲大全]黄梅戏大全与黄梅戏电视剧电影
  • : 我只说世界上无有人爱我-黄梅戏<柳树井>选段-张小萍 姐妹广场舞黄梅戏对花 第六届黄梅戏艺术节 黄梅戏还是人间欢乐多 黄梅戏<女驸马>洞房选段 对花-舞诗莲广场舞(黄梅戏) 黄梅戏选段((黄洲美景花烂漫)) 黄梅戏经典唱段联唱黄梅飘香安徽卫视 夫妻双双把家还(<天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