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赏析

《竹林的故事》赏析

谁能把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谁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废名创造了这个奇迹,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而是写“飘”。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小说没有高低起伏的情节,全文如一条浅溪缓缓流动,但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同样的乡土题材,可废名却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一样,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

废名是一位性情温和、不喜交接、崇尚禅道的作家,他滞溺禅道后,喜欢以打坐入定的玄妙方式来体验生活,在他的小说创造中,则以随缘任事的恬淡心境,以直观了悟、清静无为的方式去照观、把握世界与人生。因而他的作品无不带有禅道的影子,又或者说,他创作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宣扬禅道。

三姑娘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位完美女子,但是作者并没有从外貌上描写三姑娘,而是着力刻画出一个有着“月色一般”清静、如“栖在竹林的雀子”一般淑静的三姑娘,她不喜热闹,勤劳善良,纯美得让买菜的顾客掏出铜子也会自惭俗气。作者先是写了小时候的三姑娘,一个活泼乖巧而又恬静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一个乖巧恬静的小女孩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大后的三姑娘,渐渐就少了活泼,只剩下恬静了,她不爱看热闹,二月间城里赛龙灯,锣鼓喧天,堂嫂子们邀请她去玩,三姑娘总是微笑推辞。虽然母亲极力鼓励她一路去,她心里面也想着儿时和爸爸一起看热闹的情景,可她究竟是不凑这个热闹。她过于乖巧,以致常常因为这个而和妈妈吵架;她不爱打扮,出趟门,妈妈要她戴花,她总不愿意;她勤劳善良,一大早就去卖菜,种出的白菜又嫩又好吃,还会给别人多一点„„这样一位三姑娘,让人赏心悦目。

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自觉地追求着禅意,在自然的灵性化与人生的自然化中形成景与意、现实与虚幻,超俗性与现实性的意境。首先,“竹林”就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自古以来,“竹”都以“隐逸”、“参悟”有关,废名把小说的大背景设在河边一片清幽的竹林里是别有用意的,在营造一个清静、与世无争的环境的同时,也以竹子的青逸反衬三姑娘的恬静,使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所谓“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无故事的故事,生活在竹林里的人们,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甘于平凡,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三姑娘的父亲去世了,除了留下一个如教书先生用的戒方模样的土堆和使得妻女衣着变得素色点外,再也没有什么变化。春天来了,竹林里的一切都绿得可爱,而三姑娘父亲的死却一天比一天淡漠,最后只剩青草铺平的土堆,三姑娘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几乎也忘记了。从这

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亲情的冷漠,而是人性的豁达,是作者追求的禅宗思想所在。禅宗思想重视内心的自我解脱,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真如”,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的死亡是回归到自然中去,正如人是从自然中来一样。三姑娘对死去爸爸感情的淡化,正是内心的自我解脱,表现了“自然人性”的自由。

受禅道致思方式的影响,废名的作品在语言上追求简朴自然,形式上追求跳跃灵动,这使得他的小说兼有散文的形貌和诗歌的情韵。《竹林的故事》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所有的语言都是显浅易懂,仿如缓缓流动的小溪,清静淡雅。然而他的形式却是灵动的,行文间留着空白,但不影响读者理解,反而增添了一种悠远的趣味。如写“三姑娘爸爸去世”这件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写到“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没有直接点出老程的死,但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他的离去;写三姑娘嫁人,作者更是不着一笔,只是写了“我”说希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但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文字:“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就可以知道三姐已经为人妻,而且很少回家探亲。这些因情节的跳跃而造成的空白,不仅不会造成理解困难,反而令读者在扑朔迷离中获得豁然开朗的审美愉悦。另外,作者在炼字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也是他的小说写的像诗、像散文的一个原因,例如,他描写环境:“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用了顶针的修辞,读起来像一首故事,意蕴深厚,形象优美,作者精心挑选的词语营造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竹林的故事》如同一曲和缓的牧歌,悠悠地飘荡在我们的耳边,全知全能的作者缓缓地把竹林里的人、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好的三姑娘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清幽的竹林是作者追求的生活环境,作者把他独特的审美目光和禅宗思想隐显在灵动的文字中。从《竹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无穷的情意理趣,可以感受到作者刻意营造的禅意,可以收获到心灵的净化和豁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竹林的故事》赏析

谁能把小说写得像诗、像散文一样优美?谁的小说平淡如水、没有高潮也一样有吸引力?废名创造了这个奇迹,作为一位乡土文学作家,废名的作品并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那样写实,而是写“飘”。他的小说情节淡化,不见大起大落,只是写了平凡人的平凡生活,语言简朴优美,抒情依连,盈溢着田园牧歌式的恬静气息。废名的作品“有一种隐逸的情调,有一种冲淡如陶诗、清澈如溪流的风格。”而《竹林的故事》正是他这一风格的体现。

《竹林的故事》讲的是三姑娘的故事,她和家人住在竹林里,父亲很早去世,留下她与母亲两个人。她的生活平淡如水,每天种菜卖菜,侍奉母亲,不喜欢热闹,也不爱梳妆打扮。后来嫁了人,也还是过着平凡的把家持道的生活。小说没有高低起伏的情节,全文如一条浅溪缓缓流动,但却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让人爱不释手。同样的乡土题材,可废名却不像别的乡土文学家一样,揭露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残留思想的丑陋,他笔下的“乡土”,没有宗法制农村的天灾与人祸,横暴与屈辱,而代之以由灵性化的自然、自然化的人生交织出来的“一切农村寂静的美”与“平凡的人性美”,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禅意。

废名是一位性情温和、不喜交接、崇尚禅道的作家,他滞溺禅道后,喜欢以打坐入定的玄妙方式来体验生活,在他的小说创造中,则以随缘任事的恬淡心境,以直观了悟、清静无为的方式去照观、把握世界与人生。因而他的作品无不带有禅道的影子,又或者说,他创作小说的本意就是为了宣扬禅道。

三姑娘是作者刻意创造出来的一位完美女子,但是作者并没有从外貌上描写三姑娘,而是着力刻画出一个有着“月色一般”清静、如“栖在竹林的雀子”一般淑静的三姑娘,她不喜热闹,勤劳善良,纯美得让买菜的顾客掏出铜子也会自惭俗气。作者先是写了小时候的三姑娘,一个活泼乖巧而又恬静的小女孩,跟着爸爸去打鱼,就安静地看着爸爸,只有鱼上了钩,“三姑娘小小的手掌,这时才跟着她的欢呼的叫声热闹起来,”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栩栩如生;有时候她又会把爸爸忘记了,“只是不停地抠土,嘴里还低声的歌唱,头毛低到眼边,才把脑壳一扬”,一个乖巧恬静的小女孩呈现在我们面前。长大后的三姑娘,渐渐就少了活泼,只剩下恬静了,她不爱看热闹,二月间城里赛龙灯,锣鼓喧天,堂嫂子们邀请她去玩,三姑娘总是微笑推辞。虽然母亲极力鼓励她一路去,她心里面也想着儿时和爸爸一起看热闹的情景,可她究竟是不凑这个热闹。她过于乖巧,以致常常因为这个而和妈妈吵架;她不爱打扮,出趟门,妈妈要她戴花,她总不愿意;她勤劳善良,一大早就去卖菜,种出的白菜又嫩又好吃,还会给别人多一点„„这样一位三姑娘,让人赏心悦目。

在《竹林的故事》中,作者自觉地追求着禅意,在自然的灵性化与人生的自然化中形成景与意、现实与虚幻,超俗性与现实性的意境。首先,“竹林”就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自古以来,“竹”都以“隐逸”、“参悟”有关,废名把小说的大背景设在河边一片清幽的竹林里是别有用意的,在营造一个清静、与世无争的环境的同时,也以竹子的青逸反衬三姑娘的恬静,使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所谓“竹林的故事”其实是无故事的故事,生活在竹林里的人们,过着平静如水的生活,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甘于平凡,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三姑娘的父亲去世了,除了留下一个如教书先生用的戒方模样的土堆和使得妻女衣着变得素色点外,再也没有什么变化。春天来了,竹林里的一切都绿得可爱,而三姑娘父亲的死却一天比一天淡漠,最后只剩青草铺平的土堆,三姑娘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几乎也忘记了。从这

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亲情的冷漠,而是人性的豁达,是作者追求的禅宗思想所在。禅宗思想重视内心的自我解脱,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体现了“真如”,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人的死亡是回归到自然中去,正如人是从自然中来一样。三姑娘对死去爸爸感情的淡化,正是内心的自我解脱,表现了“自然人性”的自由。

受禅道致思方式的影响,废名的作品在语言上追求简朴自然,形式上追求跳跃灵动,这使得他的小说兼有散文的形貌和诗歌的情韵。《竹林的故事》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所有的语言都是显浅易懂,仿如缓缓流动的小溪,清静淡雅。然而他的形式却是灵动的,行文间留着空白,但不影响读者理解,反而增添了一种悠远的趣味。如写“三姑娘爸爸去世”这件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而是写到“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的踪迹了。”没有直接点出老程的死,但读者可以从这些文字中看出他的离去;写三姑娘嫁人,作者更是不着一笔,只是写了“我”说希望三姑娘将来碰到一个好姑爷,但我们可以从后面的文字:“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就可以知道三姐已经为人妻,而且很少回家探亲。这些因情节的跳跃而造成的空白,不仅不会造成理解困难,反而令读者在扑朔迷离中获得豁然开朗的审美愉悦。另外,作者在炼字上也下了很大功夫,这也是他的小说写的像诗、像散文的一个原因,例如,他描写环境:“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用了顶针的修辞,读起来像一首故事,意蕴深厚,形象优美,作者精心挑选的词语营造出一幅优美的图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竹林的故事》如同一曲和缓的牧歌,悠悠地飘荡在我们的耳边,全知全能的作者缓缓地把竹林里的人、事展现在我们面前。美好的三姑娘是作者理想的化身,清幽的竹林是作者追求的生活环境,作者把他独特的审美目光和禅宗思想隐显在灵动的文字中。从《竹林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读出无穷的情意理趣,可以感受到作者刻意营造的禅意,可以收获到心灵的净化和豁达、自由的人生态度。


相关内容

  • 经典人文社科书籍大全
  • 通往奴役之路 蒋勋细说红楼梦 自私的基因 西方哲学简史 王阳明心学 世界未解之谜 犯罪者与动机 寻路中国 班主任工作漫谈 猜想与反驳 顺生论 汉魏晋南北朝书法赏析 隋唐五代书法赏析 宋代书法赏析 元代书法赏析 明代书法赏析 清代书法赏析 隋唐五代山水画赏析 宋代山水画赏析 元代山水画赏析 明代山水画 ...

  • 初中语文阅读9
  • 破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语言赏析题突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章语言阅读及考查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文本教学中,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学习训练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 ...

  • 外国优秀童话故事插图(组图)
  • 外国优秀童话故事插图赏析[组图] 2012-10-09 17:55评论1 童话寓教于乐,给人们以娱乐又启迪人们的心灵.外国童话故事内容广泛,表现手法多样,语言形象生动,反映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善良与凶残的对比.诚实与虚伪的较量.还有智慧与愚昧.勇敢与怯懦.勤劳与懒惰等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主题.自然 ...

  • 人教版初一下册课外古诗十首经典赏析
  • 古诗鉴赏 [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填空:①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②诗中描写山中有趣生活(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原文及赏析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相关翻译 写翻译 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译文及注释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 ...

  • Afriendinneed细节描写赏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Afriendinneed 细节描写赏析 作者:程惠敏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2期 摘 要:A friend in need是毛姆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毛姆的谋篇布局,叙述技巧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在这篇小说中, ...

  • 七年级下册古诗
  • 山中杂诗 (选自欧阳询<艺文类聚>) (南朝梁) 吴均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 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 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 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 ...

  • 悲剧艺术赏析
  • 悲剧艺术赏析 01105012 段翼波 闲时无聊与同学谈天, 不知不觉就讲到了命运, 我和他说命运就是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事情, 这是我对命运的定义, 也是理解. 据说多年前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阁楼墙壁上看到了斑驳的刻痕"命运", 由此回家潜心写作, 写成传世名著.我首次接触这个 ...

  • 咏春笋原文.翻译及赏析
  • 咏春笋 (评价人数不足)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写翻译 写赏析 分享 评价: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无数的春笋生满竹林,不仅封住了柴门还堵住了道路,那些踏着新竹来欣赏竹林的人,来到我这我都怒而不欢迎他们.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