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以自然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出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的主张,提出了教育的阶段论。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仍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卢梭 自然主义 教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阐明了关于自然教育的理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态度。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他的人性观是一种性善论,认为原始社会的人都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最初, 好像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 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 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 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 既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任何邪恶和不良,都是社会上学来的。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那么就要返回自然,使其避免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接受自然主义的教育。 卢梭是一个唯物主义感官论者,他认为感觉器官是儿童智慧的工具,要让儿童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不要让他过早的用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改变他的自然发展,主张12岁以前绝不读书,这样才有助于他的智力正常发展,以免让偏见和错误占据他的心灵。 二、卢梭的教育阶段论 卢梭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年岁不同的人们的能力总量之上的, 选择教育活动是要适应这种总量的。”在卢梭看来,教育应该按年龄阶段来进行道德、体质、智力和道德教育,使儿童各阶段所受教育有一个主题思想。 (1)在婴儿期(0-2岁),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体育教育。卢梭认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使婴儿的肢体可以充分自由活动;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2-12岁),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感觉教育。这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 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 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卢梭称这一时期是“理智睡眠期”。他描绘幼儿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为“在理性发达的年龄以前,儿童所接受的只是感觉印象,不是观念”。卢梭认为,“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能让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视觉,最后是听觉。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锻炼触觉,通过图画、认识几何形体和制图等活动训练视觉的观察能力,借助唱歌和听音乐发展听觉等等。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在少年期(12~15岁),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 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 为数是很少的, 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 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 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 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最推崇手工劳动, 认为它最自由, 最近于自然状态, 最独立, 不受他人束缚。总之, 卢梭希望儿童能够“ 像农民那样劳动, 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 在青年期(15~20岁),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 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 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 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 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 他指出, 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三、对卢梭教育理论的评价 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大一批著名的人物,例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即是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德国,卢梭的原理成为德国新教育的准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还存在着矛盾性和局限性。他把天性视为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新生一代的灵魂,决不能不顾社会而全凭儿童生物般地发育成长。”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是社会学的概念,不能抹杀教育的社会意义。 综上,卢梭对于自然教育提出的原则,为二十世纪教育的前进指点了道路,他的教育理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和教育瑰宝。尽管有些观点不适合目前的教育现状,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前人未曾开辟的教育渠道。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5]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陈建翔.世界经典12大家庭教育主张[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11 [4][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潘璠(1988-),女,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摘 要 卢梭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以自然主义哲学观为指导,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提出教育应“归于自然,发展个性”的主张,提出了教育的阶段论。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仍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卢梭 自然主义 教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阐明了关于自然教育的理论;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态度。 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 卢梭认为人性本善,他的人性观是一种性善论,认为原始社会的人都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最初, 好像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类, 彼此间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关系, 也没有人所公认的义务, 所以他们既不可能是善的也不可能是恶的, 既无所谓邪恶也无所谓美德。”任何邪恶和不良,都是社会上学来的。要使人成为真正的人,那么就要返回自然,使其避免社会的习俗,权威,偏见等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接受自然主义的教育。 卢梭是一个唯物主义感官论者,他认为感觉器官是儿童智慧的工具,要让儿童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不要让他过早的用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改变他的自然发展,主张12岁以前绝不读书,这样才有助于他的智力正常发展,以免让偏见和错误占据他的心灵。 二、卢梭的教育阶段论 卢梭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年岁不同的人们的能力总量之上的, 选择教育活动是要适应这种总量的。”在卢梭看来,教育应该按年龄阶段来进行道德、体质、智力和道德教育,使儿童各阶段所受教育有一个主题思想。 (1)在婴儿期(0-2岁),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体育教育。卢梭认为,“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因为健康的体魄是智慧的基础,是儿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条件。卢梭主张应该让婴儿在乡村环境下自然地生长,他反对用襁褓去束缚婴儿,要求衣服宽松肥大,使婴儿的肢体可以充分自由活动;更反对对婴儿娇生惯养,指出要“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渴和疲劳”。 (2)在儿童期(2-12岁),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感觉教育。这时期儿童的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发展了, 他们的感觉能力也发展了, 但还不适宜进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识方面的教育。卢梭称这一时期是“理智睡眠期”。他描绘幼儿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为“在理性发达的年龄以前,儿童所接受的只是感觉印象,不是观念”。卢梭认为,“不要强迫儿童去读书。在儿童根本不喜欢读书的时候,读书对他们是无用的。宁愿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能让他们为了学到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在感觉教育上,卢梭指出首先是发展触觉,其次是视觉,最后是听觉。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锻炼触觉,通过图画、认识几何形体和制图等活动训练视觉的观察能力,借助唱歌和听音乐发展听觉等等。在纪律教育方面,卢梭反对体罚,也不赞成口头说教。他提出,当儿童犯了错误和过失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这就是教育史上著名的“自然后果法”。 在少年期(12~15岁),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智育和劳动教育。卢梭认为, 智育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 而在于发展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 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他说“ 真正有益于我们幸福的知识, 为数是很少的, 但是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值得一个聪明的人去寻求, 从而也才值得一个孩子去寻求, 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那样的聪明人。总之,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 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在智育的方法上,卢梭主张让儿童通过实地观察,在大自然中获得知识,强烈反对让儿童靠死记硬背去掌握书本知识,甚至提出“以世界为惟一的书本,以事实为惟一的教材”。他还指出,成人对儿童的指导要少,不要教给儿童正确的答案,而应该让儿童自己去获得,引导儿童独立解决问题。 卢梭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也非常重视,他最推崇手工劳动, 认为它最自由, 最近于自然状态, 最独立, 不受他人束缚。总之, 卢梭希望儿童能够“ 像农民那样劳动, 像哲学家那样思想” 。 在青年期(15~20岁),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道德教育。由于青年人处于激动和热情的阶段, 需要用道德准绳的力量加以调节, 指导他们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卢梭指出, 应该通过各种善行练习, 即通过道德的实践来培养儿童坚定的意志。同时, 他指出, 应把道德教育放在城市中进行。 三、对卢梭教育理论的评价 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大一批著名的人物,例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即是深受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德国,卢梭的原理成为德国新教育的准绳。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也还存在着矛盾性和局限性。他把天性视为至上,把教育视为自然成长,是不正确的。“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来塑造新生一代的灵魂,决不能不顾社会而全凭儿童生物般地发育成长。”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是社会学的概念,不能抹杀教育的社会意义。 综上,卢梭对于自然教育提出的原则,为二十世纪教育的前进指点了道路,他的教育理论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和教育瑰宝。尽管有些观点不适合目前的教育现状,但是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前人未曾开辟的教育渠道。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培养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5]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3]陈建翔.世界经典12大家庭教育主张[M].广东:新世纪出版社,2011 [4][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潘璠(1988-),女,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