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1.社会背景
(1)经济繁荣,物质得到满足,产生高级需要的满足(人性、价值、意义、自我实现)。反映了美国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社会需要。
(2)在物质繁荣的背景后,美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的加剧,又导致严重的精神裂变现象。失业、犯罪、吸毒、精神疾病、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人受物役的现象有新的发展。
一切表明,单凭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甚至民主政治还不足以解决人类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对人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重视。
2.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哲学思潮:一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包括孔德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等;另一是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包括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人本主义等。
3.心理学背景
(1)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批评行为派的S-R的机械观,坚持S-O-R公式,特别重视作为中介变量O(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功能。第二,批评行为派过分强调客观的、量化的、可验证的方法和动物模型,否认对非器质性的、非物理性的人类本性的研究;第三,对行为控制的环境决定论,否定人具有自我理解、自我指导或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第四,批评行为派关于人类只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空的有机体的思想,否认人的自我同一性和内在的整体性。
(2)对精神分析的批判和继承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肯定古典精神分析在发现潜意识、引入动机论和保护自我概念等三方面是有贡献的,但也提出三点批评:一是潜意识决定论,二是性恶论,三是悲观主义。
其次,新精神分析者既有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联盟的成员,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动力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动机论),心理治疗法的影响。
(3)整体心理学的影响
整体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格心理学的影响(奥尔伯特),二是机体论心理学的影响(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思想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主张人格不可分割,必须作为整体进行探讨。马斯洛的整体动力学取向来源于机体论心理学。“自我实现”也是戈尔德斯坦所首创。
4.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马斯洛的转变发生在二战时他观看阅兵时,尽管这种阅兵本应该激励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投入战争,但是,他却使马斯洛认识到,心理学对理解人类行为的作用是多么渺小。“人类有比战争、偏见和憎恨更好的东西”。
罗杰斯早期做心理治疗师的失败经历使他意识到,治疗师不能替患者决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最好依靠患者决定治疗过程的方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研究对象:(1)强调研究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人格)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区别之处。认为心理学应该以统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和以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来推论人类行为规律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做法截然不同。人并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鸽子,而是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
(2)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马斯洛对弗洛伊德一直采取批评态度。他说“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精神症患者、心理变态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愈来愈小,他会变得愈来愈“现实”,尺度愈放愈低,对人的指望也愈来愈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以及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3)强调研究人类中出类拔萃者或精英。要了解精神不健全的人,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精神健全的人。马斯洛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一英里能跑多快,你将不会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应该是更为出色的跑步者,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你知道在更快的跑完一英里上所具有的潜力。
(4)强调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如创造性、自我、爱、成长、有机体、自我实现,价值、
责任心,心理健康.....
研究方法:两种方法即试验-客观范式和经验-主观范式
试验-客观范式主张心理学采取实验的方法,模仿自然科学的模式,把人性当作自然现象来研究。
经验-主观范式主张心理学采用现象学方法,不模仿自然科学的范式,把人性作为主观存在或内部经验的人类独特的本体论特点来研究。认为采用实验方法,其结果只能使心理学非人化,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主张把两种结合起来。在“兼容”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
如:马斯洛的整体分析法。强调把人与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主张在现实情境中对人格发挥功能作用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如对人的胃的研究。
罗杰斯倡导现象学方法。把它作为对意识经验的一种直观描述法。罗杰斯把这种方法概括为三个步骤:(1)通过自身内部的参考框架进行观察以取得主观知识;(2)用他人的观察来核对主观知识,取得可观知识,
(3)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取得人际知识。
奥尔伯特的特殊规律研究法。
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在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时,必须注意下面所描述三点:(1)坚持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但反对方法至上主义,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2)研究人的科学不需要模仿自然科学那种“客观”和“超脱”,在肯定客观和主观方法相结合的前提下,应该突出主观方法的特殊意义。(3)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的态度,既不排斥行为主义的实验法,也不贬抑精神分析的临床法,强调综合的、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问题。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一、生平
二、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
理论基础:现象场就是在任何时间内个体所知晓或意识到的那部分经验。
基本假设:自我实现倾向(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提高人的成长动机。自我实现引导我们以积极的方式行动。机体评估过程(反馈系统),个体接近和保留那些符合实现倾向的经验,避免和消除那些抵触实现倾向的经验。
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等。
消极看待:漠不关心,冷淡、蔑视、讥讽等
三、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
价值的条件:个体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必须满足的条件。
四、自我发展(1)自我概念发展:盖洛普(1977)作的实验,在自我隔绝状态下喂养的黑猩猩和在社会交往中成长的黑猩猩进行了认识自我的实验。 先麻醉黑猩猩,在他的眉毛或者耳朵上弄上红色。
(2)自我发展的外部条件——积极看待的需要(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包括爱、尊重等) 有条件的积极看待:个体只有在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标准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他人(重要他人)的积极关注。 有条件的积极会导致不和谐
无条件的积极看待: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在咨询的过程中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其不加任何批评或纠正。
(3)自我一致或自我失调
如果儿童在某一范围内摆弄玩具,既能感到愉快又能得到父母的称赞,那么他的自我就是协调的。
自我协调: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中没有相互冲突的经验。儿童的直接经验与来自父母的评价性经验不一致,就会出现自我不协调。
第二点造成自我失调的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不一致。
(4)自我实现受阻到恢复的过程
(5)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点
主要是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
五、心理治疗观
1.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
2.心理治疗观的发展历程
非指导性治疗:认为如果给患者提供适当的条件,他们就会叙述和解决问题,治疗者只要帮助患者澄清思路,使患者更好地认识自我,逐步克服自我概念与理想概念的不协调,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特别强调治疗者应该尽量减少对患者报告的指导,分析和解释。后来,他把治疗看成一种医患双方的共同活动,患者,是当事人,委托人的意思。不该把对方看成病人,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
个人中心:这是他的理论超出治疗过程,扩展到家庭,婚姻,教育,民族团体等领域。强调人是一种完整的实体,统一体,而不仅仅是某种角色身份的人(教师,工程师)。
交朋友小组:参与者不完全是患者,也有一般人。
想通过小组活动使患者生活更快活,更自然,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情绪过度紧张,自我评价或人际关系方面有严重问题的人不能参加,因为这可能加剧他们的情绪紊乱。
每个交朋友小组10余人组成,可以定期聚会,也可以临时聚会。组内设有促进者。开始时,成员之间可能出现攻击或敌意等现象,后来经过促进者的工作,成员会逐渐感到温暖,友好,体会到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增强自尊心,毫无防御的揭示自己的真实自我,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组内会形成一种真诚和良好的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1.社会背景
(1)经济繁荣,物质得到满足,产生高级需要的满足(人性、价值、意义、自我实现)。反映了美国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社会需要。
(2)在物质繁荣的背景后,美国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的加剧,又导致严重的精神裂变现象。失业、犯罪、吸毒、精神疾病、道德堕落等社会问题仍然十分严重,人受物役的现象有新的发展。
一切表明,单凭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甚至民主政治还不足以解决人类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的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对人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重视。
2.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现代西方哲学有两大哲学思潮:一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包括孔德实证主义、马赫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等;另一是人本主义(非理性主义),包括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人本主义等。
3.心理学背景
(1)对行为主义的批判,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批评行为派的S-R的机械观,坚持S-O-R公式,特别重视作为中介变量O(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功能。第二,批评行为派过分强调客观的、量化的、可验证的方法和动物模型,否认对非器质性的、非物理性的人类本性的研究;第三,对行为控制的环境决定论,否定人具有自我理解、自我指导或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第四,批评行为派关于人类只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的空的有机体的思想,否认人的自我同一性和内在的整体性。
(2)对精神分析的批判和继承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肯定古典精神分析在发现潜意识、引入动机论和保护自我概念等三方面是有贡献的,但也提出三点批评:一是潜意识决定论,二是性恶论,三是悲观主义。
其次,新精神分析者既有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联盟的成员,又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自我心理学的思想,动力心理学思想的影响(动机论),心理治疗法的影响。
(3)整体心理学的影响
整体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格心理学的影响(奥尔伯特),二是机体论心理学的影响(戈尔德斯坦)。机体论心理学思想的创始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者。主张人格不可分割,必须作为整体进行探讨。马斯洛的整体动力学取向来源于机体论心理学。“自我实现”也是戈尔德斯坦所首创。
4.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
马斯洛的转变发生在二战时他观看阅兵时,尽管这种阅兵本应该激励美国人的爱国热情,投入战争,但是,他却使马斯洛认识到,心理学对理解人类行为的作用是多么渺小。“人类有比战争、偏见和憎恨更好的东西”。
罗杰斯早期做心理治疗师的失败经历使他意识到,治疗师不能替患者决定他们的问题是什么,如何去解决。最好依靠患者决定治疗过程的方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研究对象:(1)强调研究整体的人或人的整体(人格) 。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区别之处。认为心理学应该以统一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和以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来推论人类行为规律的行为主义学派的做法截然不同。人并不是更大一些的白鼠、鸽子,而是具有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主体。
(2)强调研究健康人的心理或健康人格。马斯洛对弗洛伊德一直采取批评态度。他说“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精神症患者、心理变态者......,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势必愈来愈小,他会变得愈来愈“现实”,尺度愈放愈低,对人的指望也愈来愈小,......因此,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以及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就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
(3)强调研究人类中出类拔萃者或精英。要了解精神不健全的人,我们应该首先了解精神健全的人。马斯洛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他的观点:假如你想知道一个人一英里能跑多快,你将不会去研究一般的跑步者,你研究的应该是更为出色的跑步者,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你知道在更快的跑完一英里上所具有的潜力。
(4)强调研究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经验。如创造性、自我、爱、成长、有机体、自我实现,价值、
责任心,心理健康.....
研究方法:两种方法即试验-客观范式和经验-主观范式
试验-客观范式主张心理学采取实验的方法,模仿自然科学的模式,把人性当作自然现象来研究。
经验-主观范式主张心理学采用现象学方法,不模仿自然科学的范式,把人性作为主观存在或内部经验的人类独特的本体论特点来研究。认为采用实验方法,其结果只能使心理学非人化,陷入机械论、还原论、元素主义和简单化的境地。主张把两种结合起来。在“兼容”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独特的方法。
如:马斯洛的整体分析法。强调把人与人格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研究。主张在现实情境中对人格发挥功能作用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如对人的胃的研究。
罗杰斯倡导现象学方法。把它作为对意识经验的一种直观描述法。罗杰斯把这种方法概括为三个步骤:(1)通过自身内部的参考框架进行观察以取得主观知识;(2)用他人的观察来核对主观知识,取得可观知识,
(3)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取得人际知识。
奥尔伯特的特殊规律研究法。
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在选择和运用研究方法时,必须注意下面所描述三点:(1)坚持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但反对方法至上主义,主张心理学研究应该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为中心;(2)研究人的科学不需要模仿自然科学那种“客观”和“超脱”,在肯定客观和主观方法相结合的前提下,应该突出主观方法的特殊意义。(3)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的态度,既不排斥行为主义的实验法,也不贬抑精神分析的临床法,强调综合的、多学科的方法来研究人的问题。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一、生平
二、理论基础和基本假设
理论基础:现象场就是在任何时间内个体所知晓或意识到的那部分经验。
基本假设:自我实现倾向(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使人的自主性和自足感增多,提高人的成长动机。自我实现引导我们以积极的方式行动。机体评估过程(反馈系统),个体接近和保留那些符合实现倾向的经验,避免和消除那些抵触实现倾向的经验。
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等。
消极看待:漠不关心,冷淡、蔑视、讥讽等
三、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
价值的条件:个体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必须满足的条件。
四、自我发展(1)自我概念发展:盖洛普(1977)作的实验,在自我隔绝状态下喂养的黑猩猩和在社会交往中成长的黑猩猩进行了认识自我的实验。 先麻醉黑猩猩,在他的眉毛或者耳朵上弄上红色。
(2)自我发展的外部条件——积极看待的需要(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包括爱、尊重等) 有条件的积极看待:个体只有在自己的行为符合他人标准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他人(重要他人)的积极关注。 有条件的积极会导致不和谐
无条件的积极看待:个体在任何条件下,即便表现出弱点和错误的时候,都能得到他人的积极关注。在咨询的过程中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其不加任何批评或纠正。
(3)自我一致或自我失调
如果儿童在某一范围内摆弄玩具,既能感到愉快又能得到父母的称赞,那么他的自我就是协调的。
自我协调: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中没有相互冲突的经验。儿童的直接经验与来自父母的评价性经验不一致,就会出现自我不协调。
第二点造成自我失调的是: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的不一致。
(4)自我实现受阻到恢复的过程
(5)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点
主要是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
五、心理治疗观
1.与传统咨询理论的区别
2.心理治疗观的发展历程
非指导性治疗:认为如果给患者提供适当的条件,他们就会叙述和解决问题,治疗者只要帮助患者澄清思路,使患者更好地认识自我,逐步克服自我概念与理想概念的不协调,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特别强调治疗者应该尽量减少对患者报告的指导,分析和解释。后来,他把治疗看成一种医患双方的共同活动,患者,是当事人,委托人的意思。不该把对方看成病人,双方享有同等的权利。
个人中心:这是他的理论超出治疗过程,扩展到家庭,婚姻,教育,民族团体等领域。强调人是一种完整的实体,统一体,而不仅仅是某种角色身份的人(教师,工程师)。
交朋友小组:参与者不完全是患者,也有一般人。
想通过小组活动使患者生活更快活,更自然,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情绪过度紧张,自我评价或人际关系方面有严重问题的人不能参加,因为这可能加剧他们的情绪紊乱。
每个交朋友小组10余人组成,可以定期聚会,也可以临时聚会。组内设有促进者。开始时,成员之间可能出现攻击或敌意等现象,后来经过促进者的工作,成员会逐渐感到温暖,友好,体会到其他成员对自己的关怀和尊重,从而增强自尊心,毫无防御的揭示自己的真实自我,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组内会形成一种真诚和良好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