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存在三大金融风险隐患?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仅为4%。最明显的莫过去房地产方面的数据:今年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而商品房销售额下降7.8%。于是,很多海外投资机构担心,中国经济在下滑途中,会否引爆一直深处蛰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然而,国内专家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一方面中国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庞大的国有资产可以出售,对抗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不大。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体系不良贷款率极低。截止201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全年新增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特别是上市银行,除农行、交行和中信银行之外,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何来系统性金融风险暴发之可能?

不过,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房地产业刚刚出现拐点,目前尚未大跌。其二,由于中央政府将发行债券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自发自偿,所以暂时避开地方政府平台的因债务集中到期的违约风险。唯独制造业不振造成的银行不良贷款骤升情况的确比较棘手一些,但这在短期内不足以催垮我国的金融体系。然而最大的系统性隐患却来源于我们不够重视的地方。

首先,看不到的信用风险最可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全球最低,但相当一部分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都是通过人为手段进行了调节和控制,压制和掩盖了信用风险。如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实行以新换旧政策、资产重复抵押现象严重、抵押资产价值远低于实际贷款额、互保联保现象十分严重、企业实际贷款余额和担保余额远高于企业资产规模等。所有这一切,都被商业银行有意掩盖与回避了。这一问题,只有等风险出现时,才有可能暴露。

此外,一些地区出现的企业债务连环风险,以及地方政府不惜一切手段避免企业破产所产生连环效应,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用安全是何等的脆弱,信用风险是何等的严重。要知道,现在地方政府最担心的就是平台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波及到其他企业、特别是平台公司。

所以,判断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的问题,决不能单纯地看数据、看已经暴露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而要看债务结构,看贷款“大户”的资产状况、互保联保情况、贷款数量。否则,可能会出现风险爆发了,还不知是如何爆发的盲目现象。

再者,流动性风险对社会危害性更大。2008年以来,银行贷款以爆发生增长的方式出现,每年M2的增速都远远超过了预期值,截止今年4月M2总量一举突破了110万亿。但令人惊奇的是,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却愈加严重。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的流动性在大幅下降。截止2013年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4.03%,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

造成银行流动性下降,甚至出现“钱荒”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大量积压在流动性不强的领域,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等。虽然对于银行来说,把信贷资源流向这些领域利息很高,甚至比投放给中小企业效果更好,且更安全。而在这些行业都是将几元钱当一元钱用的行业。

在我国,流动性风险一定程度上已经比信用风险还要严重,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也要更大。因为,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不只是金融风险的问题,还有通胀或通缩。如果银行放水过大或者房地产这个蓄水池快速破裂,过于充裕的流动性,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通货膨胀。而另一方面,如果过度的收缩流动性,造成结构性通缩,社会上普遍出现“钱荒”,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更会加速资产泡沫破裂,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资金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我们俗称影子银行风险。所谓资金体外循,就是指地下金融、社会集资等金融部门不掌握,但同样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和活跃的资金。这应当不是一个小数目,也不是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的领域,因为,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社会集资案、跑路案来看,少则亿元,多则十亿元、数十亿元已经相当普遍。有资料显示,影子银行目前的规模超过20万亿。

当然很多人会说,地下金融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即便出现风险,也不会波及到银行。但殊不知,很多地下金融组织,在从事地下金融活动过程中,都得到了银行明里暗里的支持。一些已经爆发的案件,也都牵涉到银行。所以,地下金融的体外循环活动,实际对银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也是金融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会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从短期来看,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但从中长期来看,看不到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体外循环的风险都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一般放在我们的面前。现在我们要做的不应刻意掩盖风险,而要适度地释放一些风险,并通过这些风险来警示一些金融机构。否则,过度压制和掩益风险,会带来更大的危害,造成决策层的错误判断与决策。而且这种风险能量积聚过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可逆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据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的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显示,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速仅为4%。最明显的莫过去房地产方面的数据:今年1-4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7%,而商品房销售额下降7.8%。于是,很多海外投资机构担心,中国经济在下滑途中,会否引爆一直深处蛰伏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然而,国内专家却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一方面中国有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及庞大的国有资产可以出售,对抗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不大。另一方面国内金融体系不良贷款率极低。截止2013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5921亿元,全年新增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比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特别是上市银行,除农行、交行和中信银行之外,其他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均在1%以下。何来系统性金融风险暴发之可能?

不过,笔者认为,从短期来看,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性并不大。其一,房地产业刚刚出现拐点,目前尚未大跌。其二,由于中央政府将发行债券的权力下放给了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自发自偿,所以暂时避开地方政府平台的因债务集中到期的违约风险。唯独制造业不振造成的银行不良贷款骤升情况的确比较棘手一些,但这在短期内不足以催垮我国的金融体系。然而最大的系统性隐患却来源于我们不够重视的地方。

首先,看不到的信用风险最可怕。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全球最低,但相当一部分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都是通过人为手段进行了调节和控制,压制和掩盖了信用风险。如对政府融资平台普遍实行以新换旧政策、资产重复抵押现象严重、抵押资产价值远低于实际贷款额、互保联保现象十分严重、企业实际贷款余额和担保余额远高于企业资产规模等。所有这一切,都被商业银行有意掩盖与回避了。这一问题,只有等风险出现时,才有可能暴露。

此外,一些地区出现的企业债务连环风险,以及地方政府不惜一切手段避免企业破产所产生连环效应,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用安全是何等的脆弱,信用风险是何等的严重。要知道,现在地方政府最担心的就是平台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或者开发企业资金链断裂波及到其他企业、特别是平台公司。

所以,判断银行在信用风险方面的问题,决不能单纯地看数据、看已经暴露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而要看债务结构,看贷款“大户”的资产状况、互保联保情况、贷款数量。否则,可能会出现风险爆发了,还不知是如何爆发的盲目现象。

再者,流动性风险对社会危害性更大。2008年以来,银行贷款以爆发生增长的方式出现,每年M2的增速都远远超过了预期值,截止今年4月M2总量一举突破了110万亿。但令人惊奇的是,企业资金紧张的矛盾却愈加严重。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金的流动性在大幅下降。截止2013年末,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4.03%,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

造成银行流动性下降,甚至出现“钱荒”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大量积压在流动性不强的领域,如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部分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等。虽然对于银行来说,把信贷资源流向这些领域利息很高,甚至比投放给中小企业效果更好,且更安全。而在这些行业都是将几元钱当一元钱用的行业。

在我国,流动性风险一定程度上已经比信用风险还要严重,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也要更大。因为,流动性风险带来的不只是金融风险的问题,还有通胀或通缩。如果银行放水过大或者房地产这个蓄水池快速破裂,过于充裕的流动性,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通货膨胀。而另一方面,如果过度的收缩流动性,造成结构性通缩,社会上普遍出现“钱荒”,这既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更会加速资产泡沫破裂,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最后,资金体外循环带来的风险,我们俗称影子银行风险。所谓资金体外循,就是指地下金融、社会集资等金融部门不掌握,但同样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和活跃的资金。这应当不是一个小数目,也不是一个可以有效控制的领域,因为,从近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社会集资案、跑路案来看,少则亿元,多则十亿元、数十亿元已经相当普遍。有资料显示,影子银行目前的规模超过20万亿。

当然很多人会说,地下金融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即便出现风险,也不会波及到银行。但殊不知,很多地下金融组织,在从事地下金融活动过程中,都得到了银行明里暗里的支持。一些已经爆发的案件,也都牵涉到银行。所以,地下金融的体外循环活动,实际对银行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也是金融风险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中国会不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从短期来看,这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但从中长期来看,看不到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资金体外循环的风险都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一般放在我们的面前。现在我们要做的不应刻意掩盖风险,而要适度地释放一些风险,并通过这些风险来警示一些金融机构。否则,过度压制和掩益风险,会带来更大的危害,造成决策层的错误判断与决策。而且这种风险能量积聚过多,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不可逆的冲击和影响。


相关内容

  • 微信支付潜在的三大风险
  • 微信支付潜在的三大风险 一.微信支付须绑定市民个人身份证.银行卡账号及手机号码等信息,几乎将与支付相关的个人信息全覆盖.但智能手机的配套插件和支付安全系数,远远低于PC 终端. 二.微信作为新生事物,缺乏传统金融业长期发展的制度沉淀,巨量支付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难以掌控,行为也难以追踪,有可能成为洗钱 ...

  • 新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摘要:新资本协议对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要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新资本协议所倡导的内部评级法,构建风险管理的整体机制.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风险管理的执行文化氛围:实施以内部评级为主的风险计量方法,注重风险缓释技术的应用:创建风险计量模型,构筑信息 ...

  • 影子银行下一步
  • 张明 原创 | 2013-07-24 12:08 |投票 编辑推荐 标签:金融体系 下一步 影子银行 自2010年以来,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板块.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由10年前的90%以上下降至目前的50%左右,就是影子银行体系重要性上升的明证. ...

  • 同业业务自评估报告
  • 投行业务风险自评估报告 一.外部经济政策及形式分析 当前欧美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复苏的稳健程度已明显提升,同时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的资产泡沫风险正在集聚,各国央行货币政策转向.同步趋紧的条件基本具备.3月15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联邦基金利率从0.5%~0.75%调升到0.75%~1%.全球货 ...

  • 微信转账被骗怎么办
  • 我国信托业务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国民财富的急剧增长,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人来说,信托无疑是一个非常适合的选择.作为金融业四大支柱之一的信托业,与银行.保险.证券相比,在个人理财方面,有着其他方式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但我国的信托业远比不上西方金融较发达的国家,本文将对我国金融信托优势, ...

  • 论员工行为管理在金融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版本二)
  • 论员工行为管理在金融案件防控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纵观金融案件的发生发展,无一例外不与作为案件主体的"人"有着密切关联.不论是受涉案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 还是受客观制度因素支配,只有涉案人员存有作案动机和行为,案件才能得以实施.外因是受内因制约的,也就是说银行风险主要部分是人员风 ...

  •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预习讲义(18)
  • 第十八章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一.金融风险 掌握金融风险的定义: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在货币资金的借贷和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发生偏差,从而发生损失的可能性. 掌握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 (2)相关性 (3)高杠杆性 (4)传染性 我国金融风险的特性: ...

  •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与发展(国外定义.分类依据)
  • 中国大陆金融控股公司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 蔡 浩 仪 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是金融业务综合化与一体化的产物,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金融控股公司一方面意味着规模效应.协同效应.运营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它也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们对日本.英国.美国.德国的考察中看到,各国对金融控股 ...

  • 海派经济学
  • 如何建立我国金融业层次性混业经营模式 周肇光 内容提要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下,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权,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和国家经济稳定,应当调整现行的分业经营管理体制.中国金融业管理体制具有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其他多种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为特点,这与国外许多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