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 年级 共享教案 ?篇二:第3单元综合性学习文从字顺教案 清镇市卫城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教 学设计 篇三:文从字顺教学案 张 北 二 中 教 学 案 篇四: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2 页 共 2 页篇五:习作《校园的秋天》的教学反思) 原创 习作《校园的秋天》的教学反思 五里镇建设初级中学 郑 科 2013年春季的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改版了,通过研读新版教科书,我发现其有三点
变化:第一,教学单元课文主题更集中,教学目标更突出。第二,必要汉语基础知识,穿插
于课后且及时到位。第三,增加了基本的写作知识教学,减少了繁多的综合性学习,让阅读、
对话、写作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在这三点中,我主要欣赏的是“增加了基本的写作知识教
学”。在使用教科书中,我获得了如下认识:一方面是学生受益。只有这样明确开辟写作知识
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所学课文写法有个反思,从而逐渐的获
得较系统的写作知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者,激发了学生或模仿或创新写作激情,有利于
主动实践。另一方面是教师受益。在指导学生反思单元写作知识时,无形中让教师对单元课
文从写作角度又进行了一次梳理,这对把握教材教材、吃透教材极其有利,孔子说“温故而
知新”不过就是此意。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在第三单元写景抒情课文教学完毕后,迎来了《文从字顺》的写作知识教学,我花了一
节课时间引导学生搞清了什么叫“文从字顺”、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以及所学《春》《济南
的冬天》是如何文从字顺。第二节课我布置习作《校园的秋天》。我为什么布置习作《校园的
秋天》呢?是有三点原因:首先是本单元主题就是写景抒情的,这 便于学生借鉴模仿。其次是第二单元写作课我已告诉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校园的秋
天就在身边就在,就在眼前,这便于学生观察,能有真景可写真情可抒。其三是有利于检验
学生“文从字顺”的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为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第二节课我还花了十
五分钟,引导学生游赏了校园,在游赏中,我还有意识讲到校园秋景美在哪里。 有心栽花花不发。到第二天阅作文时,我的肺都气炸了,又有抄作文六人,把写景抒情
的写成校园布局的说明文的有二十五人,十三个缺少表现手法,有主题但不鲜明不突出,另
外五人胆大包天不交作文。在生气之余,我反思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学生的进步:他们小
学时习作要求一般不超过四百字,现在大多数能写六百字。小学时习作多设计一人一事的叙
述性习作,表达方式单一,而如今能采用多种表达了,最大的进步多数人敢写作文了,作文
不在是个神秘事和淘神事。学生的不足是:第一,假大空现象依然严重,观察与写作形成两
张皮。那些抄作文和不写作文的学生都把作文和生活关系不理解,没认识到写作就是用自己
的手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以及感悟到的,第一单元写作知识虽然强调了“生
活是写作源泉”,但小学时教师教学生习作时,却没有从根本出发,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第二,
照猫画虎可以,借鉴和出新做不到。我教的是普通班学生,普通班的学生之所以普通,主要
在于悟性差,模仿能力差,学东西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了朱自清的《春》,你让他写
个《秋》,他绝对会只把《春》一文中的有关“春”的词改为“秋”而已,他才不去 想“春”和“秋”在景色上有何不同。这类学生把照猫画虎等同于借鉴创新了。第三,
主题不鲜明不突出,没有写作线索,不知道写作的主次与详略,不能灵活使用对比、渲染、
比喻等基本写作手法。 今后,我如何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一、继续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习作一定要求先观察后写作,做到观察的针对性和写作的针对性相统
一。二、写作一定养成良好习惯。此习惯包括写前拟写规范的提纲以及写后不怕麻烦反复修改。拟写提纲是为了解决突出中心思想的问题,反复修改是提升优秀习作率问题。三、倡导“自写无上光荣,抄写万般可耻”的写作风气。力求规定时间内完成,或当堂完成。四、习作讲评要规范且加强力度。不讲评,不知道好坏,不加强讲评力度,学生就有可能重蹈覆辙,有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本次习作指导上,我也有很多考虑不周。比如讲评时有一学生说“校园的秋天和春天、夏天没啥变化,你叫我有啥好写的”,课后我一想,是啊,校园绿化后,花坛花园里的草和树都已是四季常绿植物了,校园的秋天仿佛没啥特色呀?不过我走出校园后,和原野的荒凉一比较,才发现校园的秋天是美的,他美在绿意盎然,美在白绿相映成趣,美在操场上整天都有生机勃勃运动身影,美在学生回荡在高楼绿树间的读书声中。
醴陵市 年级 共享教案 ?篇二:第3单元综合性学习文从字顺教案 清镇市卫城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教 学设计 篇三:文从字顺教学案 张 北 二 中 教 学 案 篇四: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文从字顺》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2 页 共 2 页篇五:习作《校园的秋天》的教学反思) 原创 习作《校园的秋天》的教学反思 五里镇建设初级中学 郑 科 2013年春季的七年级人教版语文教科书改版了,通过研读新版教科书,我发现其有三点
变化:第一,教学单元课文主题更集中,教学目标更突出。第二,必要汉语基础知识,穿插
于课后且及时到位。第三,增加了基本的写作知识教学,减少了繁多的综合性学习,让阅读、
对话、写作三位一体,紧密结合。在这三点中,我主要欣赏的是“增加了基本的写作知识教
学”。在使用教科书中,我获得了如下认识:一方面是学生受益。只有这样明确开辟写作知识
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对所学课文写法有个反思,从而逐渐的获
得较系统的写作知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者,激发了学生或模仿或创新写作激情,有利于
主动实践。另一方面是教师受益。在指导学生反思单元写作知识时,无形中让教师对单元课
文从写作角度又进行了一次梳理,这对把握教材教材、吃透教材极其有利,孔子说“温故而
知新”不过就是此意。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方面更是获益匪浅。 在第三单元写景抒情课文教学完毕后,迎来了《文从字顺》的写作知识教学,我花了一
节课时间引导学生搞清了什么叫“文从字顺”、怎样才能做到文从字顺以及所学《春》《济南
的冬天》是如何文从字顺。第二节课我布置习作《校园的秋天》。我为什么布置习作《校园的
秋天》呢?是有三点原因:首先是本单元主题就是写景抒情的,这 便于学生借鉴模仿。其次是第二单元写作课我已告诉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校园的秋
天就在身边就在,就在眼前,这便于学生观察,能有真景可写真情可抒。其三是有利于检验
学生“文从字顺”的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培养。为了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第二节课我还花了十
五分钟,引导学生游赏了校园,在游赏中,我还有意识讲到校园秋景美在哪里。 有心栽花花不发。到第二天阅作文时,我的肺都气炸了,又有抄作文六人,把写景抒情
的写成校园布局的说明文的有二十五人,十三个缺少表现手法,有主题但不鲜明不突出,另
外五人胆大包天不交作文。在生气之余,我反思到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学生的进步:他们小
学时习作要求一般不超过四百字,现在大多数能写六百字。小学时习作多设计一人一事的叙
述性习作,表达方式单一,而如今能采用多种表达了,最大的进步多数人敢写作文了,作文
不在是个神秘事和淘神事。学生的不足是:第一,假大空现象依然严重,观察与写作形成两
张皮。那些抄作文和不写作文的学生都把作文和生活关系不理解,没认识到写作就是用自己
的手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闻到的以及感悟到的,第一单元写作知识虽然强调了“生
活是写作源泉”,但小学时教师教学生习作时,却没有从根本出发,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第二,
照猫画虎可以,借鉴和出新做不到。我教的是普通班学生,普通班的学生之所以普通,主要
在于悟性差,模仿能力差,学东西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了朱自清的《春》,你让他写
个《秋》,他绝对会只把《春》一文中的有关“春”的词改为“秋”而已,他才不去 想“春”和“秋”在景色上有何不同。这类学生把照猫画虎等同于借鉴创新了。第三,
主题不鲜明不突出,没有写作线索,不知道写作的主次与详略,不能灵活使用对比、渲染、
比喻等基本写作手法。 今后,我如何解决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呢?我认为:一、继续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习作一定要求先观察后写作,做到观察的针对性和写作的针对性相统
一。二、写作一定养成良好习惯。此习惯包括写前拟写规范的提纲以及写后不怕麻烦反复修改。拟写提纲是为了解决突出中心思想的问题,反复修改是提升优秀习作率问题。三、倡导“自写无上光荣,抄写万般可耻”的写作风气。力求规定时间内完成,或当堂完成。四、习作讲评要规范且加强力度。不讲评,不知道好坏,不加强讲评力度,学生就有可能重蹈覆辙,有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本次习作指导上,我也有很多考虑不周。比如讲评时有一学生说“校园的秋天和春天、夏天没啥变化,你叫我有啥好写的”,课后我一想,是啊,校园绿化后,花坛花园里的草和树都已是四季常绿植物了,校园的秋天仿佛没啥特色呀?不过我走出校园后,和原野的荒凉一比较,才发现校园的秋天是美的,他美在绿意盎然,美在白绿相映成趣,美在操场上整天都有生机勃勃运动身影,美在学生回荡在高楼绿树间的读书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