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重点

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

是连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是结合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3.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本质和生命力,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土壤稳、足、匀的提供植物生长

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4.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5. 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6. 萎蔫系数:永久萎蔫时土壤含水量。

7.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8. 有效水的范围:萎蔫系数到田间持水量

9.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

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10.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11. 腐殖化:有机物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12. 土壤结构体:单粒互相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团聚体。

13. 风化作用:受外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

14. 水平地带性: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而演替的规律性分布规律由湿润海洋性与干

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

15. 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规律性更替的现象。

16. 土壤缓冲性:当加入致酸或致碱物质与土壤中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的能力成为土壤

缓冲性。

17. 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和基本颗粒。

18. 粒级:把土壤单粒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划分成若干组合,这些组合叫土壤粒级。

19. 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20. 土壤质地:就是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

21. 土壤结构体:单粒互相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团聚体。

22.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物质的重量,又称土壤比重。

23. 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的质量。

◎1. 土壤的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2. 土壤的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3.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 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5. 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

(一)土壤是人类农林业的生产基地

1、植物生长的要素

2、植物生长的载体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四大作用:(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4) 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肥力的类型?土壤愈肥沃生产力就一定愈高吗?为什么?

(1)土壤肥力按肥力因素的有效性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按照肥力来源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2)不是。生产力是土壤肥力属性与发挥供肥作用的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原生土壤矿物:铝硅酸盐矿物 次生土壤矿物:铝硅酸盐矿物 氧化物

铝硅酸盐的基本结构:硅氧四面体 铝氧八面体

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1)水云母区 西北地区 以水云母为主

(2)水云母—蒙脱石区 内蒙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

(3)水云母—蛭石区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秦岭山地 长江中下游

(5) 蛭石—高岭区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

(6)高岭—水云母区 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

(7)高岭区 贵州南部 闽粤东南沿海 南海诸岛及台湾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2)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4)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则: a 生态平衡原则 b 经济原则

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1)施用有机肥 (2)种植绿肥 (3)秸秆还田 (4)土壤调控技术措施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 (2)容积含水量 (3)相对含水量 (4)水层厚度

土壤通气的两个机制: 土壤空气整体交换 土壤空气扩散

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差异(1)土壤空气的O 2小于大气中O 2 (2)土壤CO 2大于大气CO 2

(3)土壤湿度高 (4)土壤中有很多还原性气体 (5)数量和组成常发生变化 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土壤质地分类系统:国际三级制、简明系统二级制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性状关系

常见土壤结构体类型:1 块状结构体2片状结构体3柱状结构体4核状结构体5团状结构体(最理想)

土壤结构形成因素:1需要一定数量和直径足够小的土粒,土粒愈细数量愈多粘结力愈大2使土壤聚合的阴离子、水膜和其他胶结物质,形成微凝聚体3外力推动作用①土壤生物②大气变化③人为活动

土壤结构体改良:1合理耕作2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太急的喷灌等不良方式3围栏保护,避免人为践踏,通过生物措施改良4深翻施有机肥5施用结构改良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重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松紧性

土壤耕性调节:增施有机肥、客土改良质地、合理灌溉适时耕作

◎土壤胶体的种类有哪些?

有机胶体、无机胶体(矿质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阳离子交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可逆反应,迅速平衡 2. 等摩尔交换 3. 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土壤酸碱性的意义?

1. 直接影响植物生长 2. 影响养分的转化与有效性 3.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 4. 影响土壤的物化性质

土壤缓冲性的概念、机制和意义?

土壤缓冲性:当加入致酸或致碱物质与土壤中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的能力成为土壤缓冲 性。

机制:1. 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2. 两性物质的缓冲作用。3. 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 。

4. 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意义:土壤的缓冲性可使土壤避免因施肥、微生物和根系的呼吸、有机质的分解等引起土壤 酸碱度的剧烈变化,这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进行土壤保肥供肥性调节?

1. 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①增加有机肥 ②合理施用化肥

2. 科学耕作和合理灌溉:①合理耕作,以耕促肥。②合理灌溉,以水促肥。

3. 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氧化还原电位概念及因素?

概念: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浓度关系产生的电位。

因素:①土壤通气性越好,氧化还原电位越高。②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淹水,施有机肥氧化还原电位降低。③土壤中易氧化物质或易还原物质。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土壤形成的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对立统一。

六大成土因素:人为、地形、母质、气候、生物、时间。

气候:1. 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水量和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下降。 温度和其他条件不变,降水量下降,有机质含量下降。

2. 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降水与土壤阳离子的关系:降水下降,阳离子下降。

◎降水与盐基饱和度和酸碱度的关系:土壤下行水减少,盐基大多饱和,中性/偏碱 ◎降水对土壤中盐分积累和淋洗的影响。

生物:土壤中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是巨大的。

1. 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植被类型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植被类型对营养元素和土壤酸度的影响。 植被类型对土壤淋洗与淋洗强度的影响。

2.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

合成腐殖酸

3. 动物:残体的作用(有机质的来源)、动物活动作用、土壤肥力指标

母质:岩石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在成土中的作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物质的最初来源。 母质的矿物组成、化学性质影响影响土壤的发育速度和方向、母质 的粗细及层理变化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母质影响土壤性状。 地形:地形对土壤水分、热量、母质的再分配,地形影响土壤特性。

土壤年龄:1.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

2. 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幼年土、成熟阶段、老年土阶段。

3. 古土壤及其遗传特性:

人为因素(两重性):1. 对母质,增加矿物质肥料;污泥进入土壤

2. 对地形:保护、改造;水土流失

3. 对气候:保护环境;破坏环境

4. 对有机体:增施有机肥;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的伤害。

5. 对时间:开垦;养分从土壤中快速迁移。

岩石风化风化过程:在温度、湿度、生物等外力作用下,裸露的岩石逐渐变成疏松的物质。

风化作用:受外力作用,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作用。

风化类型:物理、化学、生物

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岩石矿物本身的性质;岩石所处的环境条件。

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的开始风化,只有低等植物、微生物参与。苔漆阶段:异养微生物;地衣阶段:原始植物群落;苔藓阶段:成土过程加快。

(2)淋溶过程。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累积有机物的过程。

(3)粘化过程。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

(4)盐化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的过程。

(5)碱化过程。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钠离子,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6)漂洗过程(或白浆化过程) 。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的铁锰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结合的过程,使土体粉砂含量高,铁锰缺乏的白色林榕层。

(7)灰化过程。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在湿润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的

螯合、淋溶、淀积过程。

(8)脱硅富铁铝过程。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剧烈分解,释放了基盐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10)潜育过程。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11)潴育化成土过程。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熟化过程。

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2. 土壤圈: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

是连接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是结合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3. 土壤肥力:就是土壤本质和生命力,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土壤稳、足、匀的提供植物生长

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4. 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

5. 土壤发生层: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

6. 萎蔫系数:永久萎蔫时土壤含水量。

7. 田间持水量: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数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8. 有效水的范围:萎蔫系数到田间持水量

9. 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

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10. 矿化作用: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成无机营养元素的过程。

11. 腐殖化:有机物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又重新合成腐殖质的过程。

12. 土壤结构体:单粒互相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团聚体。

13. 风化作用:受外力影响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的作用。

14. 水平地带性:土壤在水平方向上随生物气候而演替的规律性分布规律由湿润海洋性与干

旱内陆性两个地带谱。

15. 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土壤类型呈现规律性更替的现象。

16. 土壤缓冲性:当加入致酸或致碱物质与土壤中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的能力成为土壤

缓冲性。

17. 单粒:相对稳定的土壤矿物质和基本颗粒。

18. 粒级:把土壤单粒按一定的直径范围划分成若干组合,这些组合叫土壤粒级。

19. 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20. 土壤质地:就是土壤的颗粒组成区分为几种不同的组合,并给每个组合一定的名称。

21. 土壤结构体:单粒互相胶结在一起形成的团聚体。

22. 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物质的重量,又称土壤比重。

23. 土壤容重; 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的质量。

◎1. 土壤的特征:有生物活性,孔隙结构。

2. 土壤的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缓冲与净化功能。

3. 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 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5. 土壤在农林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中,人类消耗的约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蛋白质和大部分的纤维都直接来源于土壤。

(一)土壤是人类农林业的生产基地

1、植物生长的要素

2、植物生长的载体

3、土壤在植物生长中的特殊作用

(1)营养库的作用(2)养分转化和循环作用(3)雨水涵养作用(4)生物的支撑作用

(5)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

(二)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球表层系统五大要素: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它是地圈系统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地圈系统(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交界面,既是这些圈层的支撑者,又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四大作用:(1)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2)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3)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和解毒作用;(4) 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四)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1、土壤资源的再生性与质量的可变性

2、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土壤肥力的类型?土壤愈肥沃生产力就一定愈高吗?为什么?

(1)土壤肥力按肥力因素的有效性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按照肥力来源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2)不是。生产力是土壤肥力属性与发挥供肥作用的环境条件共同决定。

◎原生土壤矿物:铝硅酸盐矿物 次生土壤矿物:铝硅酸盐矿物 氧化物

铝硅酸盐的基本结构:硅氧四面体 铝氧八面体

粘土矿物的分布规律

(1)水云母区 西北地区 以水云母为主

(2)水云母—蒙脱石区 内蒙东部、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

(3)水云母—蛭石区 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山地、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4)水云母—蛭石—高岭区 秦岭山地 长江中下游

(5) 蛭石—高岭区 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喜马拉雅山

(6)高岭—水云母区 浙、闽、湘、赣、大部和粤、桂北部

(7)高岭区 贵州南部 闽粤东南沿海 南海诸岛及台湾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方面的作用

(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

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对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2)有机物质对农药污染的影响 (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4)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原则: a 生态平衡原则 b 经济原则

提高有机质含量的措施(1)施用有机肥 (2)种植绿肥 (3)秸秆还田 (4)土壤调控技术措施

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1)质量含水量 (2)容积含水量 (3)相对含水量 (4)水层厚度

土壤通气的两个机制: 土壤空气整体交换 土壤空气扩散

土壤空气和大气的差异(1)土壤空气的O 2小于大气中O 2 (2)土壤CO 2大于大气CO 2

(3)土壤湿度高 (4)土壤中有很多还原性气体 (5)数量和组成常发生变化 最基本的三个发生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土壤质地分类系统:国际三级制、简明系统二级制

土壤质地与土壤肥力性状关系

常见土壤结构体类型:1 块状结构体2片状结构体3柱状结构体4核状结构体5团状结构体(最理想)

土壤结构形成因素:1需要一定数量和直径足够小的土粒,土粒愈细数量愈多粘结力愈大2使土壤聚合的阴离子、水膜和其他胶结物质,形成微凝聚体3外力推动作用①土壤生物②大气变化③人为活动

土壤结构体改良:1合理耕作2合理灌溉,采用喷灌或滴灌,避免大水漫灌,太急的喷灌等不良方式3围栏保护,避免人为践踏,通过生物措施改良4深翻施有机肥5施用结构改良剂 土壤的物理机械性:粘重性、粘着性、可塑性、胀缩性、松紧性

土壤耕性调节:增施有机肥、客土改良质地、合理灌溉适时耕作

◎土壤胶体的种类有哪些?

有机胶体、无机胶体(矿质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阳离子交换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可逆反应,迅速平衡 2. 等摩尔交换 3. 受质量作用定律支配

土壤酸碱性的意义?

1. 直接影响植物生长 2. 影响养分的转化与有效性 3. 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 4. 影响土壤的物化性质

土壤缓冲性的概念、机制和意义?

土壤缓冲性:当加入致酸或致碱物质与土壤中时,土壤具有缓和酸碱度的能力成为土壤缓冲 性。

机制:1. 交换性阳离子的缓冲作用。2. 两性物质的缓冲作用。3. 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 。

4. 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意义:土壤的缓冲性可使土壤避免因施肥、微生物和根系的呼吸、有机质的分解等引起土壤 酸碱度的剧烈变化,这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进行土壤保肥供肥性调节?

1. 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①增加有机肥 ②合理施用化肥

2. 科学耕作和合理灌溉:①合理耕作,以耕促肥。②合理灌溉,以水促肥。

3. 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氧化还原电位概念及因素?

概念:由于溶液中氧化态物质和还原态物质浓度关系产生的电位。

因素:①土壤通气性越好,氧化还原电位越高。②土壤中易分解有机质,淹水,施有机肥氧化还原电位降低。③土壤中易氧化物质或易还原物质。④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土壤形成的实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对立统一。

六大成土因素:人为、地形、母质、气候、生物、时间。

气候:1. 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水量和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下降,有机质含量下降。 温度和其他条件不变,降水量下降,有机质含量下降。

2. 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对土壤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

◎降水与土壤阳离子的关系:降水下降,阳离子下降。

◎降水与盐基饱和度和酸碱度的关系:土壤下行水减少,盐基大多饱和,中性/偏碱 ◎降水对土壤中盐分积累和淋洗的影响。

生物:土壤中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绿色植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是巨大的。

1. 绿色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植被类型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植被类型对营养元素和土壤酸度的影响。 植被类型对土壤淋洗与淋洗强度的影响。

2.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体

在土壤能量与物质循环中。

合成腐殖酸

3. 动物:残体的作用(有机质的来源)、动物活动作用、土壤肥力指标

母质:岩石风化产物,又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

在成土中的作用:是形成土壤的基础物质、是土壤中植物所需矿物质的最初来源。 母质的矿物组成、化学性质影响影响土壤的发育速度和方向、母质 的粗细及层理变化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母质影响土壤性状。 地形:地形对土壤水分、热量、母质的再分配,地形影响土壤特性。

土壤年龄:1. 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

2. 土壤发育的主要阶段:幼年土、成熟阶段、老年土阶段。

3. 古土壤及其遗传特性:

人为因素(两重性):1. 对母质,增加矿物质肥料;污泥进入土壤

2. 对地形:保护、改造;水土流失

3. 对气候:保护环境;破坏环境

4. 对有机体:增施有机肥;化肥、农药对土壤生物的伤害。

5. 对时间:开垦;养分从土壤中快速迁移。

岩石风化风化过程:在温度、湿度、生物等外力作用下,裸露的岩石逐渐变成疏松的物质。

风化作用:受外力作用,引起岩石破碎和分解作用。

风化类型:物理、化学、生物

影响风化作用强度的因素:岩石矿物本身的性质;岩石所处的环境条件。

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成土过程的起始阶段,岩石矿物的开始风化,只有低等植物、微生物参与。苔漆阶段:异养微生物;地衣阶段:原始植物群落;苔藓阶段:成土过程加快。

(2)淋溶过程。各种植物和水、热等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土体中,特别是土层上部大量累积有机物的过程。

(3)粘化过程。土体中的矿质颗粒由粗变细而形成粘粒,以及粘粒在剖面中积聚的过程。

(4)盐化过程。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下水中的盐分通过毛管蒸发而在表土层累积的过程。

(5)碱化过程。土壤胶体中有较多的交换性钠离子,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

(6)漂洗过程(或白浆化过程) 。还原条件下,土壤亚表层中的铁锰还原淋失和粘粒的机械淋溶相结合的过程,使土体粉砂含量高,铁锰缺乏的白色林榕层。

(7)灰化过程。寒温带、寒带针叶林植被在湿润条件下,土壤中的铁铝与有机酸性物质的

螯合、淋溶、淀积过程。

(8)脱硅富铁铝过程。硅酸盐类矿物发生剧烈分解,释放了基盐游离硅酸并发生强烈的淋失,而铁铝氧化物淋溶作用较弱,在土层中相对的富积。

(10)潜育过程。土壤长期受水浸渍,在土体内所发生的还原过程。

(11)潴育化成土过程。土体处于季节性积水,在土体中交替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

(12) 熟化过程。


相关内容

  •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通过学习土壤的形成过程,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使 ...

  • 高二地理4知识点重点
  • 4.2 陆地环境的组成--地貌 1 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作用. 按能量来源分类: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风.流水.生物) (3) 地质作 ...

  • 高一地理土壤
  • 第七节 土 壤 ●教学目标 1.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土壤的四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2.理解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土壤的形成过程: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人类活动对成土过程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形成. 2.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 ...

  • 自然地理学总结
  • 绪论部分: ①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分支②自然地理学的任务(其中有一简答题) 地理学的概念: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 注: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 部的地球表层. 学科分支:①综 ...

  • 东北师大自然地理习题集
  • 自然地理习题集 2010-08-04 13:46:48|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复习方法 地貌的学习抓住一条思路:地貌名称-->特点-->成因-->分布. 比如:堰塞湖 什么叫堰塞湖?跟其它成因的湖泊有何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分布在何种地 域? 这是 ...

  •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 生态功能区划方法之二: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文中内容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生态服务功能重 ...

  • 高二地理期末统考试题
  • 高二地理期末统考试题 2013/12/18 一.单选题(每空1.5 分,共60 分) 读下面区域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右图区域划分所用的指标是 A.降水量 B.自然指标 C.人文指标 D.自然指标和人文指标 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业区,这反映 出地理环境影 ...

  • 2015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
  • 2015高考文综地理知识点 一港口建设 自然:①地质构造稳定. ②港区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 ③良好的避风港,有利于避风. ④海岸线绵长,且海面平整,无礁石,具有良好的通视性. ⑤港阔水深. ⑥不淤不冻,海域没有结冰期. 社会: ⑦以XX城市为依托,经济腹地广. ⑧河海联运,(例如上海,形成了海.陆 ...

  • 高中地理课导入十二法
  • 高中地理课导入十二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老师要特别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上课伊始趣味即生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