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探究实验,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地体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课堂 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探究实验,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地体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高中生物中的许多知识点是非常抽象的,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许多生理过程也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的看法,甚至对于生物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促使学生对于不可见的生物现象产生具体而直观的印象,从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课前精心选择的、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视频片段:美国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穷困潦倒的画家杰克,很想乘泰坦尼克号游轮从英国回到美国老家去,可苦于没有买船票的钱。但在泰坦尼克号起航之前的五分钟,他幸运地得到船票,登上这艘当时在世界上最豪华、最大的游轮,在航行途中,他与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贵族小姐露丝相遇相恋,并演绎了一场浪漫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看完视频片断,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从美国大片的故事情节中找出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之间的相同点。”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愣一下,然后都不由地笑了。我继续发问:“同学们,再好好想想,《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过程与杰克横渡大西洋到美国的过程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们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并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部分学生率先找到了答案:“大西洋相当于膜,轮船相于主动运输的载体,而昂贵的船票则相当于能量……”通过如此类比,学生对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这一知识点不再觉得抽象和难懂,而是产生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感。然后,我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进一步分析了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动运输”的过程与特点,并教会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技巧,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是否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思考潜能,在学生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推理并获取新知,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这是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与讲解,学生默默无声地被动听讲与记录”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做“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并不是将所有与该实验有关的内容作详细、全面和透彻的讲解,而是只给同学们说明科学家在做此实验时的探究思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做适当的提示,暗示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以鼓励的语气发动学生:“同学们,谁能最先发现问题,马上说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在第一个实验中,离心分离后的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什么很低而不是没有?……在其之后的实验中,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什么很低,而不是没有?……为什么在第一个实验当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的?而其后的实验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却是蓝红兼备的?……为什么离心分离后的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后的大肠杆菌却是比较重?……”等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然后,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上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一步“释疑解惑”,使学生一方面初步地学习和掌握了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所应具备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以及根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确保在课堂上彰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1. [3]彭炬.再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通讯,2001.9.
摘 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探究实验,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地体现。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生物 课堂 教学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必须刻苦钻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浓厚的生物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探究实验,以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新课程教学理念得以充分地体现。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高中生物中的许多知识点是非常抽象的,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许多生理过程也是肉眼所观察不到的。正因为如此,部分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学习产生了“遥不可及”的看法,甚至对于生物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促使学生对于不可见的生物现象产生具体而直观的印象,从而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形象的知识,以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主动运输”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课前精心选择的、有生动故事情节的、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视频片段:美国电影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男主人公――穷困潦倒的画家杰克,很想乘泰坦尼克号游轮从英国回到美国老家去,可苦于没有买船票的钱。但在泰坦尼克号起航之前的五分钟,他幸运地得到船票,登上这艘当时在世界上最豪华、最大的游轮,在航行途中,他与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贵族小姐露丝相遇相恋,并演绎了一场浪漫而凄婉的爱情故事。看完视频片断,我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你们从美国大片的故事情节中找出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之间的相同点。”同学们听到这个问题,愣一下,然后都不由地笑了。我继续发问:“同学们,再好好想想,《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过程与杰克横渡大西洋到美国的过程有哪些相似之处?你们可以和同桌进行讨论,然后向老师汇报。”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经过热烈的讨论,并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部分学生率先找到了答案:“大西洋相当于膜,轮船相于主动运输的载体,而昂贵的船票则相当于能量……”通过如此类比,学生对于《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这一知识点不再觉得抽象和难懂,而是产生了看得见、摸得到的形象感。然后,我在此基础上,又组织学生进一步分析了主动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动运输”的过程与特点,并教会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加深记忆的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技巧,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是否拥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是学生能否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应努力发掘学生的思考潜能,在学生由“存疑”到“释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推理并获取新知,以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现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品质。这是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与讲解,学生默默无声地被动听讲与记录”所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做“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的时候,并不是将所有与该实验有关的内容作详细、全面和透彻的讲解,而是只给同学们说明科学家在做此实验时的探究思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做适当的提示,暗示同学们从这个实验当中一定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以鼓励的语气发动学生:“同学们,谁能最先发现问题,马上说出来让大家共同讨论。”在我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了“在第一个实验中,离心分离后的沉淀物的放射性为什么很低而不是没有?……在其之后的实验中,离心分离后上清液的放射性为什么很低,而不是没有?……为什么在第一个实验当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全是蓝色的?而其后的实验中所得到的沉淀物(DNA)却是蓝红兼备的?……为什么离心分离后的T2噬菌体颗粒比较轻?而被感染后的大肠杆菌却是比较重?……”等比较有深度的问题。然后,我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上述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进一步“释疑解惑”,使学生一方面初步地学习和掌握了探究生物科学的一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所应具备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以及根据生物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通过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掌握了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学会了科学探索的方法,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意识,培养了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 总之,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在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前提下,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确保在课堂上彰显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情感需求,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发挥组织者、指导者等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01. [3]彭炬.再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通讯,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