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研究的当下意义

汉服研究的当下意义

荩李晰

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服饰既是代表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同时也是维系族群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纽带。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汉族人民衣冠服饰发展延续的几千年,不仅反射出中华文明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记载了时代风华流变与斗转星移的点点滴滴。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有着和中华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构建民族形象的支柱。虽然汉族历史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汉服却始终反映着中国人民博大兼容、宽厚仁爱、追求自然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他民族所不能代替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繁杂的历史和国际原因,使我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处于劣势,中的政治、

国的服饰艺术也因此严重的出现断裂,以至于我们现代的服饰几乎全盘西化,昔日辉煌、瑰丽的服饰艺术被束之高阁,服饰文化的文脉被割断,服饰艺术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不断丧失。因此,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抢救和研究汉服文化和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汉服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纵观中国历史,汉服所达到的高度无论从实用造型和美学艺术的角度去考量,都是其它民族服饰所不可比拟的。汉族服饰是世界服饰文化和艺术宝库中自成体系的庞大系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及独有的艺术特

145

色,在世界服饰之林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长此以往不重视汉服文化,这将必然成为世界文化中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曾被誉为“衣冠之国”,有着数千年的服饰文化,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借武力占领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倾销洋货,西方的器物文明以及伴随而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开始不停的冲击中国社会,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衣冠服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人重新审视自我传统文化,重建中华礼仪与道德体系,弥补文化断层,在这种现状下开展“汉服”的研究本身就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汉服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历代服饰形制与文化方面的新旧问题,对此的深入探讨与考建立新观点的基础上,一定证,可以在发现新问题、程度地厘清原有认识误差。这种基础性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可以为汉服形制的界定起到有益作用。

其次,鉴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服装意识随着中国文化艺术整体被忽视,中国服饰被西洋服装所替代,从服装的现状可以反射出中国文化和艺术多年来所面临的危机。以汉服为着眼点,可以唤起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问题的思考与审视,为弘扬民族精神,重视民族文化传统贡献绵薄之力。

再次,汉族服饰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美学、工艺学等领域的历史研究与现实利用价值。深入研究汉服必然为解决

艺术经纬

目前国内外时尚理论研究领域中有关“唐装”、“国等对立问题及错误观点提供参考与帮助。同时,服”

也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去芜存菁、融合创新以及产品最终推向市场做出贡献。开发、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而得,服饰在华夏民族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文化是源,服饰为流,从源头到发展,服饰始终构建着中华民族的形象,浓缩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着文化精神的博大。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质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一切关系的纽带,是融入人们生命中的价值观念,以及凝聚在人心里结构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切关系的本质,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

由庞大的民族构成体系与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局、小聚居的局面,截至到2008年,汉族人口达13亿左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几千年来,汉服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由于汉服应用地域广阔、发汉服不仅是中国服展演变又不断融合创新。因此,

饰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和传承,它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机体,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领悟汉服的审美感受是由形象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融合。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超形质而重精神、离尘世而取内心的基本样式正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含蓄自然、崇尚“天人合一”、倡导逍遥、追求玄远的传统审美取向。

从古至今,汉服都明确的标志着人们的等级、身份、尊卑、贫富,一靴一帽、一巾一饰无不体现着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寻。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汉

146

族服饰曾一度出现文化断层,它们被全盘西化,传统服饰的昔日辉煌与西方服饰的现代时尚相比,给国人内心造成了强烈落差。文化的发展,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随着中国现代服饰在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和繁荣,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带有浓厚中国风情的服饰元素,开始成为世界服饰追崇的热点,中国文化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服饰主题。

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汉服,由于具有自我扬弃和自我更新的发展活力,才使得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无论遇到多少变化和挫折,都没能抛弃它内在联系和独特风格。由于汉服是汉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倾向、社会价值、人文风俗等的整体体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礼”法制度、宇宙观念,也神、

都在汉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因此,无论从历史的承载还是丰厚的内涵来看,汉服都是最能和中华民族各层面的文化有机结合的服饰。它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思想境界,塑造出了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特色,正体现出华夏民族宽大、随和、包容四海的博大气度和胸襟。

尊重传统文化并非提倡复古,古为今用是要从人们现实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吸取本民族的智慧结晶,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风格和现代气魄,从而体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洋为中用是要提高鉴赏与识别能力,加快汉服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流通拓展方式。真正抓住了汉服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实质、厘清汉服形制取向,才能使“国服”的整体系统得到完善,多层面,多视角全面使“国服”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思想。

由于汉服独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服饰形象能够最全面、综合的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因此,以汉服为“国服”是最能完整表达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完美形象展现。从而,国人在重新审视自我传统文化、重建中华礼仪、弥补文化断层的同时,将抢救和研究汉服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感召力不可忽视的需要。

(作者简介:李晰,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讲师)

艺术经纬

汉服研究的当下意义

荩李晰

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服饰既是代表其民族文化特性的标志,同时也是维系族群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纽带。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无数灿烂文明,汉族人民衣冠服饰发展延续的几千年,不仅反射出中华文明变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同时也记载了时代风华流变与斗转星移的点点滴滴。

汉服,即汉族服饰的简称,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有着和中华文明同样悠久的历史,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是构建民族形象的支柱。虽然汉族历史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汉服却始终反映着中国人民博大兼容、宽厚仁爱、追求自然的民族精神,体现出其他民族所不能代替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繁杂的历史和国际原因,使我国经济、军事等方面在世界范围处于劣势,中的政治、

国的服饰艺术也因此严重的出现断裂,以至于我们现代的服饰几乎全盘西化,昔日辉煌、瑰丽的服饰艺术被束之高阁,服饰文化的文脉被割断,服饰艺术所反映出的民族精神不断丧失。因此,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今天,抢救和研究汉服文化和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汉服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纵观中国历史,汉服所达到的高度无论从实用造型和美学艺术的角度去考量,都是其它民族服饰所不可比拟的。汉族服饰是世界服饰文化和艺术宝库中自成体系的庞大系统,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及独有的艺术特

145

色,在世界服饰之林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长此以往不重视汉服文化,这将必然成为世界文化中一个不可挽回的损失。

中国曾被誉为“衣冠之国”,有着数千年的服饰文化,然而随着西方列强借武力占领中国市场,向中国大量倾销洋货,西方的器物文明以及伴随而来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开始不停的冲击中国社会,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衣冠服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人重新审视自我传统文化,重建中华礼仪与道德体系,弥补文化断层,在这种现状下开展“汉服”的研究本身就是具有多重意义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研究汉服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历代服饰形制与文化方面的新旧问题,对此的深入探讨与考建立新观点的基础上,一定证,可以在发现新问题、程度地厘清原有认识误差。这种基础性工作所产生的成果,可以为汉服形制的界定起到有益作用。

其次,鉴于“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服装意识随着中国文化艺术整体被忽视,中国服饰被西洋服装所替代,从服装的现状可以反射出中国文化和艺术多年来所面临的危机。以汉服为着眼点,可以唤起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问题的思考与审视,为弘扬民族精神,重视民族文化传统贡献绵薄之力。

再次,汉族服饰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丰富的社会美学、工艺学等领域的历史研究与现实利用价值。深入研究汉服必然为解决

艺术经纬

目前国内外时尚理论研究领域中有关“唐装”、“国等对立问题及错误观点提供参考与帮助。同时,服”

也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去芜存菁、融合创新以及产品最终推向市场做出贡献。开发、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而得,服饰在华夏民族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非常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文化是源,服饰为流,从源头到发展,服饰始终构建着中华民族的形象,浓缩着历史发展的轨迹,反映着文化精神的博大。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质的集中表现,是中华民族漫长经历的历史积淀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一切关系的纽带,是融入人们生命中的价值观念,以及凝聚在人心里结构的精神资源,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切关系的本质,是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民族意识,集中表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客观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建构的自己生活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独特性格和风貌。

由庞大的民族构成体系与多元一体格局共同构建的中华民族,其中汉族占91.96%,少数民族占8.04%。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局、小聚居的局面,截至到2008年,汉族人口达13亿左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几千年来,汉服是随着汉民族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是本民族文明的象征。由于汉服应用地域广阔、发汉服不仅是中国服展演变又不断融合创新。因此,

饰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和传承,它渗透了中华民族的整个机体,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

领悟汉服的审美感受是由形象所唤起的一种广阔自由的想象、情感、理性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融合。汉服宽大飘逸、流畅脱俗、超形质而重精神、离尘世而取内心的基本样式正体现出中国人追求含蓄自然、崇尚“天人合一”、倡导逍遥、追求玄远的传统审美取向。

从古至今,汉服都明确的标志着人们的等级、身份、尊卑、贫富,一靴一帽、一巾一饰无不体现着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追寻。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汉

146

族服饰曾一度出现文化断层,它们被全盘西化,传统服饰的昔日辉煌与西方服饰的现代时尚相比,给国人内心造成了强烈落差。文化的发展,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随着中国现代服饰在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和繁荣,国际地位迅速提升,带有浓厚中国风情的服饰元素,开始成为世界服饰追崇的热点,中国文化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服饰主题。

贯穿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汉服,由于具有自我扬弃和自我更新的发展活力,才使得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发展中,无论遇到多少变化和挫折,都没能抛弃它内在联系和独特风格。由于汉服是汉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倾向、社会价值、人文风俗等的整体体现,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精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礼”法制度、宇宙观念,也神、

都在汉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因此,无论从历史的承载还是丰厚的内涵来看,汉服都是最能和中华民族各层面的文化有机结合的服饰。它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思想境界,塑造出了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特色,正体现出华夏民族宽大、随和、包容四海的博大气度和胸襟。

尊重传统文化并非提倡复古,古为今用是要从人们现实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吸取本民族的智慧结晶,创造民族文化的现代风格和现代气魄,从而体现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洋为中用是要提高鉴赏与识别能力,加快汉服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流通拓展方式。真正抓住了汉服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实质、厘清汉服形制取向,才能使“国服”的整体系统得到完善,多层面,多视角全面使“国服”体现出中国人的传统审美理念和文化底蕴,在世界范围内弘扬民族精神、民族思想。

由于汉服独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服饰形象能够最全面、综合的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因此,以汉服为“国服”是最能完整表达中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完美形象展现。从而,国人在重新审视自我传统文化、重建中华礼仪、弥补文化断层的同时,将抢救和研究汉服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首要任务,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感召力不可忽视的需要。

(作者简介:李晰,西安美术学院服装系讲师)

艺术经纬


相关内容

  •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意义和影响
  •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6-000-01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我国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传统体育对于当代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意义近年来伴随着体育养生观念的深入而不断的深化研究和探索.因此,研究中国传统体育,通过结合养 ...

  • 抗美援朝战争在当下的意义
  • 抗美援朝战争在当下的意义 距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已经六十多年了.当年,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面对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战争威胁,和朝鲜人民一道,保家卫国,以弱抗强,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如今我们重温抗美援朝战争,不仅要回顾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更要思考这场战争对于我们现在的国防外交以 ...

  • 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范式"的出场与逻辑
  • 作者:曹典顺 学习与探索 2014年07期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4)03-0009-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推广,起始于新文化运动,盛行于新中国建设时期,创新于改革开放时代.无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新中国建设,抑或是改革开放,都必须有着与之相 ...

  • 论电视文艺批评的四个范畴
  • 摘要:电视文艺批评作为电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蓬勃发展的电视文艺实践.日益多元的文化思潮以及错综复杂的大众艺术格局,亟须强化功能价值,建构与当下大众文化特别是电视文化生态相适应的批评理论体系.我国的电视文艺批评理论主要围绕电视文艺文本批评.主体批评.受众批评.文化批评这四个范畴展开,它们既相 ...

  • [明星]:明星研究的明星
  • "拿来主义"的中国电影明星研究 "成也明星败也明星",电影业内人士已然达成共识,明星确乎是影片取得成功的保障之一.对此,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黄建新曾在总结<让子弹飞>的成功时有所暗示:"有些人是为了看明星才去看电影,而不是针对电影本身.这 ...

  • 现实指向性的童话故事
  • 摘 要:本文通过对1950-1980年间中国动画电影童话片剧作研究,分析了童话片故事的现实指向性特点,区分童话片和新童话片的异同,并结合作品.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剖析了童话片形成的内在机制和重要原因. 关键词:童话片梦 现实指向性 动画电影的高度假定性决定了其与童话具有天生的亲缘关系.在世界动画史上 ...

  • [新西游记]与穿越小说
  • 随着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以穿越时空为主题的"穿越小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眼帘.它在"玄幻"滋养的土地上诞生,随后独立于玄幻小说之外,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掀起了一股阅读狂潮,并逐渐突破文字的局限,深入到广播.影视等方面. 对于"穿 ...

  • 文化资源开发中现象学方法的应用研究
  • 摘要:现象学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方法,虽然被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但始终未能在文化产业研究中获得应有的关注.文化资源的开发要求方法论必须完成"原始形态--文本形态--媒介形态"的过程.现象学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经验方法和批判方法的超越,有助于解决文化资源开发中既追 ...

  •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在其名著<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后称<国家的视角>)一书中,通过对不同领域事务的实证分析,作者发现:软弱的公民社会.自上而下的国家视角以及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