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摘登)

白恩培

2010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我们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

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第

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亿元增长到4527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195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

33%,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农村推陈出新,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木本油料产业培育、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烤烟、橡胶、花卉、核桃、咖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烟草行业居全国首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矿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达36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3.4%,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6%提高到40.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针对阻碍和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

新和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了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效,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

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科教兴滇

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省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城镇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整村推进成绩显著,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加快,10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7万人。“兴边富民”工程深入实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全省上下团结干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负重前行,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3037亿元,增长13.8%;第一产业在百年一遇大旱的艰难条件下增加值312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8%。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10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倍感欣慰。西部大开发的10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10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云岭大地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发展的风帆已经起航,振翅腾飞的梦想不再遥远。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明天的七彩云南必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等待着我们去创造。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脚踏实地做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局部地区整体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城镇化水平较低,实现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一些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增大;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差距,善谋善断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的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

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全省4500多万各族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必须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第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对于云南而言,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持续有效

地扩大经济总量,不遗余力地增强经济实力。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加快形成联通内外、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提升煤炭开发层次,结合中缅国际油气管道和重大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通达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农村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和山区综合开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料等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云南沿边、山区、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产业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坚持走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省情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工业化与环境生态的和谐;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城镇化的互动;在发展特色上,坚持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的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产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努力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基地。

鼓励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沿边经济区。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全面推进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的旅游“二次创业”,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变。加快发展流通业,着力培育一批商贸流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一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促进流通活省。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地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带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以人为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不断促进就业增收。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臵。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廉租房、公租房、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等工作。强化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和妥善处臵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省基本医疗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新提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确保每年不低于一个百分点、力争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省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

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建制镇和旅游、商贸、现代农业、手工业、生态园林、边境口岸特色小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和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昆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切实加强城乡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五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政策环境,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住房供给、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区域统筹发展路子。一是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科学开发资源,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要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力、科技比较优势,力争建成一批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中心。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二是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特别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扶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这些地区更好地利用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社会事业、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重点解决160万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大整乡整村推进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切实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特困群体的整体贫困问题。

第五,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全面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一是突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加强“三江”并流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森林保护,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建设“森林云南”,继续实施重点

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培育商品林基地,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积极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有效途径,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二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不上违背科学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城市、低碳乡镇、低碳社区试点。

第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加快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普及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提高教

育现代化水平。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山区“小学办到乡镇、中学办到县城”集中办学,加快撤并“一师一校”校点,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为云南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社会舆情,有效引导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互联网建设管理,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设,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第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云南能不能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关键在能不能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用改革的办法

破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破股权比例限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创造条件做好“央企入滇”工作。二是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下决心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倾力支持,培育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壮大云南整体经济实力。三是继续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健全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推进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完善环境权益补偿机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五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我省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对外贸易,继续深化同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全方位拓展与省外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加快边境城镇、边境经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完善边贸政策,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充分利用外资加快我省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寻求商机与合作,开展海外并购及工程承包,开展国际

化经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第八,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不断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扎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影响我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二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当前,我省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矛盾突出、问题复杂的情况,必须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认真做好群众期望的每一件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服务为重点,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是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

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禁毒防艾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的水平,更有效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更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优化配臵,提高善谋善断、宏观管理、协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素质培养,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担重任、党和人民放心的干部队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四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切实做到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臶,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在党组织空白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五是要推进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来源:云南网)

解放思想 迎难而上 合力攻坚 努力实现

“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

——在中共大理州委六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刘 明

2010年8月6日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州委六届八次全委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和今年上半年工作,规划“十二五”和部署下半年工作,动员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合力攻坚,确保完成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受州委常委会的委托,我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全州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再过4个多月,“十一五”就要结束了。回顾“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有效应对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及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发展情况来看,到年底完全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将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州委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全州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今年1—6月,全州完成生产总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7.5%;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5元,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205元,同比增长12.1%。全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高考上线率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一)抗旱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紧迫的工作来抓,以确保群众生活和春耕生产为重点,实行“五包一公示”制度,强化科技减灾,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调水蓄水,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旱救灾实现了“六保”目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有效遏制了受干旱高温影响森林火灾易发的势头。抢抓节令,以水促改,全面完成54.2万亩烤烟移栽和251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栽种任务。抢抓机遇,争取支持,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5亿元的祥云大型水源工程等一批水利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进展顺利,千村扶贫工程深入实施,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变。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烤烟、蚕桑、乳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谐大理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项目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坚持“四个引进”,把招商引

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出台新举措,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推动了一批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积极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包装推介招商项目306个,投资总额达1926亿元。突出节会、会展招商,上半年,新签约70项,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49%。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建设项目督查,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和小湾电站、罗坪山和马鞍山风电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大凤公路、鸡足山旅游公路、跃龙公路等一批项目加紧实施。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29%。鸡足山重点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大理——重庆直航开通,大理苍洱旅游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8%。

(三)洱海流域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围绕加快推进“两保护、两开发”,对环洱海沿岸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根据洱海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划,在洱海沿岸划定了禁止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保护开发区域,推动洱海保护与项目开发建设有机统一。《云南大理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通过评审,洱海流域“两污”治理技术创新深入推进,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全面实施,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取得新进展,洱海水质有4个月保持Ⅱ类。成功协办2010中国(大理)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高峰论坛,引进华彬集团在海东建设全国首个低碳绿色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森林大理”建设全面启动。巩固扩大集体林权制度主

体改革成果,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累计完成中低产林地改造70万亩,全州新种植核桃46万亩。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深入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大理”义务植树活动,掀起了全州城乡绿化造林新高潮。大理荣获“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称号。

(五)文明大理建设取得突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开展。围绕建设“人文大理、幸福家园”,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礼仪深入人心。着力实施“绿色走廊”建设,广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治理、交通沿线村庄文化装饰等工程,实施营运出租车车身色彩统一,加强对服务行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文明大理建设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形象得到较大改善。

(六)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大理州文化遗产局,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处臵龙首关遗址保护问题,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保护。成功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得到社会积极评价。一批传统民居建筑和古镇古村古道得到保护开发,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成功举办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洱海开海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文化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七)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不断加强。“四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顺利完成。对优秀高层

次人才表彰命名,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热情。电影《村官普发兴》由中组部、中宣部在全国推广放映,书籍《誓言无声》发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受教育鼓舞。村“两委”换届圆满完成,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配合省纪委开展“6〃23”专案查办,全州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全州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新型工业化发展还不快。二是受特大干旱的严重影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凸现,做好“三农”工作难度加大。三是社会热难点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预防化解困难增大。四是少数干部解放思想不够,精神状态不佳,缺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和举措。五是干部监督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务必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努力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难得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正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制定“桥头堡”战略规划,云南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完成预定目标任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按照“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合力攻坚,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发展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一是要在加强学习中解放思想。要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加强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研究中央和省的政策措施,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树立更加宽广的视野,以更高的目标定位大理的发展,在解放思想中开阔发展思路,在更新观念中转变发展方式。二是要在推进工作中解放思想。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将“桥头堡”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坚持项目引导,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顺应扩大内需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大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大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把解放思想的过程转化为扩大开放、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在破解难题中解放思想。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难题,必须坚决摒弃唯条件论等畏难情绪,坚决革除急功近利、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等思维惯性,坚决革除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等积习,敢于探索尝试,敢于面对风险,敢于承担责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推进工作,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发展。

(二)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中共大理州委关于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委“两强一堡”战略,认真研究影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解决好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建设管理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和省支持下实现大理更好更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争取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十二五”规划。准确把握宏观形势,集思广益,健全专家咨询、群众参与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门编制规划,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一个集思广益、集中民智的过程,成为一个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各县市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调研论证,抓好上下协调、衔接和配合,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意见的编制工作。

(三)千方百计抓好“三农”工作。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洱海保护相结合、与中心集镇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小镇建设相结合、与片区开发相结合、与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片区,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抓实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加快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抓好以核桃、烤烟、蚕桑、

乳畜、梅果为重点的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按期完成156万亩核桃、35万亩蚕桑等基地种植任务。继续加大对优势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集中连片,完成好21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继续抓好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确保年内每个县市完成3—5片5000亩以上的中低产林改造任务。要强化科技措施,抓好粮烟中耕管理,确保粮烟丰收。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实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出,促进农民增收。要严防旱涝急转,抓好抗洪度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着力抓好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坚持以削减入湖主要污染物总量为核心,加快“两污”治理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完成环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不断改善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持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严格执行洱海管理条例,抓紧落实洱海沿岸部分建设项目调整方案,依法依规推进环洱海沿岸项目建设。要加大工作力度,实行最严格的问责制度,着力推进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圆满实现。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科学分类、再生利用”为核心,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整治城乡垃圾问题,洁净城乡生活环境。

(五)加快推进项目落实。要把项目工作作为参与“桥头堡”

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继续配合国家和省搞好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小湾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建的二级公路、中型水库、廉租住房和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大理市环海公路等一批规划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要把拓宽投融资渠道作为项目工作的重点,在加强与省级部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大胆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化法则,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将政府控制的土地、财政性资金、特许经营权、存量资产和信息等公共资源注入专业投资公司,将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转化为投资。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的工作力度,通过BT、BOT、TOT等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形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要继续加大对项目的跟踪协调力度,进一步落实领导挂钩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督促检查,推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投产。

(六)积极妥善化解热难点问题。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预警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高度重视社会热难点问题,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抓好巍山永建地区毒品整治成果巩固,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

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重视舆情分析,把握舆论导向,围绕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敏感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管理和应急工作机制。坚持公开透明、以我为主的原则,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逐步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管理,把国内外关注的一些热难点问题引导好,形成有利于中心任务、重点工作顺利开展的舆论环境。

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一)掀起向普发兴同志学习的新高潮,把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以“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以及争当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和“桥头堡”建设先行者为统领,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以电影《村官普发兴》的发行放映为契机,全面掀起深入学习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高潮,进一步树立正气,振奋精神,努力形成学习先进、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把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

坚持分类指导,紧贴基层实际,扎实抓好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先进县市、“白州党建长廊建设”等活动,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出发,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推进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结意识,争做团结干事的表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齐心,合力攻坚,积极营造恪尽职守、敢于负责、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把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大“四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阵地,大力培养选拔实践证明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充分发挥其他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健全领导干部任职、交流机制,稳步推进跨部门轮岗交流、机关与基层双向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加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两委”班子整体素质,提高带领致富、带头致富的能力。

(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完善村级勤廉监督委员会制度,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加大对关键部门、重要岗位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汲取“6〃23”案件的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警钟长鸣,防患未然。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合力攻坚,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摘自《大理日报》 2010年8月11日)

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一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在云南建设桥头堡过程中,大理应该怎么办?为把这一思考不断引向深入,根据州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州委办公室牵头,州委宣传部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组织撰写了十篇评论员文章,今日起本报一版连续推出,以推动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争取主动,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2010年4月8日,州委理论中心组在昆明举行2010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活动,主题是“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州委要求把学习形成的共识尽快转化为推动大理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桥头堡建设这篇大文章。 桥头堡建设是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为大理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启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理要在桥头堡建设中争取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

新。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以更高的目标定位大理,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理的大发展。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思想不解放,事业不发展;思想快解放,事业快发展;思想大解放,事业大发展”。只有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消除思想桎梏,让思想和行动在实践中得到更新和升华。桥头堡建设是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发展进程中,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解放思想,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建设桥头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拓宽思路,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确定大理发展更宏伟、更可行的目标,争取“十二五”规划中有更多的项目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规划项目,强化大项目支撑,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

解放思想关键要开拓创新。各级各部门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动力和源泉,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的眼光所局限,不为既得的利益所羁绊,坚决克服和解决不愿改革、不会改革、不敢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自觉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近年来,大理州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在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巩固回升向好势头,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优化发展结构上更是准确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集中力量抓好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1+6”城市群,加快下关城区改造提升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坚定不移地保护洱海和保护海西,强势推进海东生态新城区开发,推进全州城镇化进程;要下大决心推动工业强州战略,花大力气抓好内外通道建设,规划实施好物流枢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高度重视交流窗口和平台建设,着力抓好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加强桥头堡战略的规划研究,准确把握形势,发挥区位特点,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创新突破,努力在桥头堡建设中争取主动、推动发展。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思想、新突破和新举措。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思想上的解放、行动上的创新,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民主编制“十二五”规划

——二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党中央赋予云南的光荣历史使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桥头堡建设,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当前,科学民主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州桥头堡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全面推进全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扎实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期,随着构建多边贸易合作与区域经济区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南亚互利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云南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和发展机遇。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为我州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新的机遇。加强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围绕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开展专题研究,准确分析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明确“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注重与全州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统筹编制有机结合。以围绕滇西中心城市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交通枢纽、辐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服务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业以及服务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教育基地等为重点,规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全州“十二五”总体规划,争取进入省级、国家级项目规划,切实保障桥头堡建设的顺利实施。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公众参与。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要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和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规划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对重大

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

总之,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我州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大事,是引领我州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行动纲领。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建立精干的工作机构,精心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广泛发动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为加快大理发展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三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大理在云南省实施建设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谋,高屋建瓴,确立正确的思路和对策,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内引外联、强化合作,使我州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有更大的突破,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我州的实践来看,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不够,改革力度还不大,影响改革的阻力还存在。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服务质量的差距、发展环境的差距。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才能做到只要是阻碍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都要勇于去“破”,只要是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都要敢于去“立”。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制定目标的根本依据,作为励精图治、奋起直追的强大动力。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尤其要集中力量做好“走出去,引进来”这篇大文章。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依托区位优势,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对

内对外开放,坚持内力外力相融合,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友好城市的协作。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大理形象”的观念,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对那些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同志,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实惠,使每个人争做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支持者和促进者,形成敢为人先、奋勇争先、为大理发展建功立业的良好局面。

开放程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光阴似箭,时不我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进也是退。在今后的对外开放工作中,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以利用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为重点,“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更加开阔的胸襟,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为全州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集中力量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

——四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大理作为滇西区域经济的中心,区位上就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州市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冲,是滇西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其区位优势突出、自然优势富集、人文优势独特、基础条件良好,理应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使大理成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枢纽。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不断深化认识,增强紧迫感。这些年,我州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围绕“两保护、两开发”,积极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大大提升了苍洱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但是,目前,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要不断强化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自觉把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营造全民支持和参与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紧密结合实际,突出自身优势,

切实完善和落实好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抓住打造“1+6”城市群这个重点,加快漾濞、祥云、宾川、弥渡、巍山、洱源等县城建设,构建以大理市为中心,周边6个县为补充的“1+6”城市群,积极构架分工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现代城镇体系。同时,要结合州情,制定各项措施,发展壮大环洱海经济圈、大理经济圈、滇西经济圈3个经济圈,做好承接滇中、服务滇西这篇大文章。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抓紧抓好现代交通枢纽建设这个关键点,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打牢扎实的基础。建立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区域公路网、铁路交通网,形成铁路、公路、空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并存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增强区域交通联系,是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州在国家和省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加强重点交通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体,铁路、航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而且,大理至瑞丽铁路的开工建设,大理至丽江铁路的通车,大丽高速公路工程的正式上马,无疑又为大理构建更加便利快捷的滇西交通枢纽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当前,随着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我们应进一步着眼于陆港、空港、信息港“三港”合一的枢纽型城市群的构建,不断完善大理对外交通体系,促进城市中心功能地位提升,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强化大理作为滇西交通中心、物资集散地和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把握国家产业调整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布局一批重要交通、物流项目和新兴产业,引进一批有资金实力、有核心技术、有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和产业化项目。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投资、贸易、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大理支柱产业新高地,为中心城市发展培育产业支撑。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生态农业和相关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公共财政资源、金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社会资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充分发挥凤仪创新工业园区的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汽车、物流、轻纺、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切实提高开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积极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合作,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不断突出大理作为滇西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地位。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加大“两保护、两开发”力度,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保证质量、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山、水、林、田、路同步综合治理的办法,全面推进海西田园风光、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古城古镇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大理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大理

旅游二次创业,力争把大理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之都。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把洱海保护放在突出位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科学、系统地保护洱海。同时,要借助大理被列为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和2010中国(大理)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高峰论坛召开的契机,积极争取把大理洱海地区设立为全国低碳经济技术实验示范区,进而在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大决心推进“工业强州”战略

——五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大理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关键节点和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滇西中心城市,必须发挥辐射、带动东南亚、南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下大决心推进“工业强州”战略。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是重中之重。当前,大理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程度低、工业经济总量不足、水平不高、速度不快、结构不合理、发展相对落后。在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大格局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州”战略,进一步深化认识,全力营造“重工业、讲工业、谋工业、抓工业”的良好氛围,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臵,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摆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要创新开发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创优发展环境。要坚持特色立区,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科学定位,规划建设各具特色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业园区。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要从集中办工业提升到集群打造产业,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平台,成为县域主导产业的聚集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要抓住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大理辐射滇西,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交通区位优势,完善规划搭建平台,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推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东西部地区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承接转移的软硬件环境,积极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改造提升资源加工产业,建设滇西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重点产业培植。重点打造矿冶产业功能区,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引进一批大而强的矿冶企业,实现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州内汽车配套产业,打造汽车、拖拉机产业集群。培植和引进生物资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植壮大深加工产业。加强电力资源开发,整合煤炭资源,全面提高煤炭生产的集中度。积极引导水泥行业开展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优质特色卷烟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工业重大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发展以抓工业项目为主”的理念,高度重视抓好工业重大项目建设。举全州之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增强后劲,用项目检验成效,用项目推进发展。立足我州资源优势和发展的需要,积极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坚持和完善全州重大经济发展项目推进协调

机制,推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工业项目机制、项目建设监督机制、项目考核激励机制。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走“专、精、特、新”路子。发挥优势,营造环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大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联合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

花大力气抓好内外通道和物流枢纽建设

——六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桥头堡建设标志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方向和重点上的重大推进。滇西地区是我国以缅甸为桥梁、面向印度洋周边区域开放的最前沿,大理州作为滇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中心腹地,自古就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今天,大理更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凭借独特的战略地位,依托丰富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桥头堡建设中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子。

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仅是地区分工的前提,而且是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发达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促进区域内外经济交流,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因此,通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我州实施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目前大理州的通达条件较发达地区仍然显得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

城市交通体系,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使社会公用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桥头堡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对此,时不我待,我们要花大力气抓好内外通道和物流枢纽建设。

以干线公路为主体,尽快打通内外通道。大理历史上就曾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是滇西北上川藏、南下泰国、东连昆明、西达缅甸的重要交通枢纽。我们要进一步打通对外联络通道,积极抓好大丽高速公路、大普高速公路、大攀高速公路等一批在建和未建项目的顺利实施,逐步形成我州快速的公路运输骨架。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内部骨架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强对农村公路实施技术改造,全面提升州内公路通达、通畅水平。

水陆空补充,建设立体交通网络。以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为依托,加快州域内铁路和航空、水上交通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滇西中心城市的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建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网络化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大瑞高速铁路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昆明至大理城际高速铁路和省级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挖掘大理机场的航空服务能力,加快大理机场的扩建步伐,尽快开通重要国际性航线,满足大理滇西中心城市与国内外重要大城市之间快速交通联系的需要。抓紧实施州域内库湖区水运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大理港扩建工程,适应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

客货运并重,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根据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加快建设“1+6”城市群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强综合客

运站的统筹建设,满足城市核心组团较大的客运需求。建立“大站快线”公交运营模式,构建较为完善的滇西中心城市公路运输客运站场服务体系。按照货运枢纽布局选址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滇西中心城市对外通道关键出境点的区位条件,逐步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辐射面广、联系紧密,物流运作网络化、综合化的货运枢纽分布格局。

“建设桥头堡,交通必先行”。面对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加强领导,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在积极构建对内对外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建设桥头堡创造先行条件,推动大理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大理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

——七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推进以洱海流域为核心的大理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持续推进大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洱海流域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既是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和“两保护、两开发”的核心区,也是全国湖泊保护治理经验的试验区,以此流域为核心加快推进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基础良好,意义深远。因此,我们要着眼发展、统筹规划,立足实际、真抓实干,注重实效、长抓不懈,自觉臵身于加快推进大理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行列之中,切实落实好科学务实的各项措施。

毫不动摇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大理洱海流域低碳技术试验区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将洱海流域列为国家和省低碳技术试验区。结合海东开发,在海东建设绿色技术和经济开发示范园区,引进并运用以低碳、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来开发建设园区,努力把海东建设成为高原山地低碳生态新城区。完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快规划以大理市为核心的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污 51

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重大机遇 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摘登)

白恩培

2010年7月25日

同志们:

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后,我们结合云南实际,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和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按照扎扎实实打基础、突出重点抓生态、调整结构创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开放促发展、统筹兼顾谋协调、齐心协力建和谐的思路,突出又好又快发展这个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步伐。

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云南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10年,是云南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10年,是云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是云南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10年,是云南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10年,是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团结拼搏的10年。

针对边疆民族山区和欠发达省份的实际,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第

一要务不放松,全力推动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干部和各族群众抢抓机遇、振奋精神、奋发努力,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以及雨雪冰冻、地震、洪涝、旱灾等各种自然灾害的考验,成功遏制住了经济增长持续走低的被动局面,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2000年至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955亿元增长到6168亿元,增长2.15倍;固定资产投资从697亿元增长到4527亿元,增长5.5倍;财政总收入从433亿元增长到1490亿元,增长近2.5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325元增长到14424元,增长1.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78元增长到3369元,增长1.3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云岭大地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针对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我们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的支持下,举全省之力完成了一大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大增强了发展后劲。建成了公路“七入省四出境”、铁路“四入省一出境”、航空辐射国内外重要城市的交通体系。能源建设全面推进,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195万千瓦,逐步形成“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能源基地。全面加快“润滇工程”建设,累计建成340座大中小型水库,增加水库总库容22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134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现代新昆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功能日趋完善。2009年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

33%,比200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一座座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农村推陈出新,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云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低、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坚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不动摇,努力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始终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农业产业化与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结合起来,巩固壮大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能源和矿产五大支柱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型发展向工业主导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启动农民收入翻番计划、木本油料产业培育、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等重大工程,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烤烟、橡胶、花卉、核桃、咖啡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茶叶、蔗糖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新型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围绕重点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技术创新,烟草行业居全国首位,以水电为主的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矿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天然药物、生物化工、绿色保健食品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力量。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2009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810亿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增加值达360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13.4%,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34.6%提高到40.2%,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

针对阻碍和制约发展的诸多问题,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

新和扩大开放,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拓展发展空间。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集体林权制度、华侨农林场、农垦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了扩权强县、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政府机构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大,责任政府、法制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等十六项制度全面实施。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实效,逐步构建了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面向全世界、外引内联、大贸边贸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为桥头堡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对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压力,我们坚持生态立省、环境优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努力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相统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碳汇能力进一步增强。

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力度加大,水土流失整治及生态修复、循环经济试点、节能减排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初显成效,云南的重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

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我们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省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科教兴滇

和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两基”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实施“贷免扶补”创业模式,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稳步扩大,参保人数达到1600万人次,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居民全部实现应保尽保。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改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全省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城镇保障性住房等建设力度加大。扶贫整村推进成绩显著,整乡推进试点工作加快,10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27万人。“兴边富民”工程深入实施,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顺应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坚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以富民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富民的举措鼓舞人心、以富民的实绩安定人心,集中群众智慧,激发社会活力,凝聚各方力量。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不断革除,科学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迸发,全省上下团结干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负重前行,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

今年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和百年不遇的严重旱情,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

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兼顾,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初步核算,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完成3037亿元,增长13.8%;第一产业在百年一遇大旱的艰难条件下增加值312亿元,增长0.5%;第二产业增加值1523亿元,增长18.2%;第三产业增加值1201亿元,增长11.8%。经济发展呈现巩固向好态势,继续保持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境安宁、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局面。

同志们,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中困难重重,我们攻坚克难;10年来硕果累累,我们倍感欣慰。西部大开发的10年,云南省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10年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要实现富民强省,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千方百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走符合省情特点的发展路子,切实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不断巩固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经验弥足珍贵,必须倍加珍惜。

回顾过去,我们无比自豪;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云岭大地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序幕已经拉开,科学发展的风帆已经起航,振翅腾飞的梦想不再遥远。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省干部群众的团结拼搏,明天的七彩云南必将收获更加丰硕的果实。今天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明天的辉煌等待着我们去创造。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面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开拓创新的锐气、艰苦创业的作风,脚踏实地做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的各项工作,再续云南发展新篇章。必须清醒地看到,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各族群众的愿望相比,与兄弟省市区的发展水平相比,我省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偏小,支柱产业不大不强,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水平较低,调结构、转方式任重道远;基础设施仍待加强,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任务繁重;许多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解决难度大,局部地区整体贫困问题较为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城镇化水平较低,实现协调发展任务艰巨;一些重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关系和矛盾日趋复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增大;一些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仍然不高,思想观念保守落后,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还有差距,善谋善断促发展、雷厉风行抓落实的素质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云南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机遇就是潜力,机遇就是希望。

我们能不能抓住这两个重大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关系着云南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着全省4500多万各族群众的福祉,关系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遇是流动的资源,抓不住就会成为过眼烟云。抓住了机遇,就能变成巨大的优势和巨大的财富;抓住了机遇,就能把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前沿;抓住了机遇,就可以后来居上,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不迟疑,扭住发展不放松,创造性地用好机遇,不失时机地赢得发展先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坚持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教育现代化四轮驱动,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统筹对内对外开放,更加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更加注重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我省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必须信心更加坚定,行动更加坚决,措施更加有力,始终保持知难而进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进则退的危机感,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

第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对于云南而言,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持续有效

地扩大经济总量,不遗余力地增强经济实力。一是坚持不懈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公路、铁路、民航、水运建设,加快形成联通内外、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强电源、电网建设,提升煤炭开发层次,结合中缅国际油气管道和重大水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提高通达能力和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及服务。强化农村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民收入翻番计划”和山区综合开发,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料等新兴产业,扶持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和中低产林改造,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强设施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云南沿边、山区、多民族、资源丰富的优势,选准产业和项目,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坚持走具有云南特色、符合省情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发展理念上,坚持工业化与环境生态的和谐;在发展方式上,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与城镇化的互动;在发展特色上,坚持工业化与资源优势的结合。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轻工业,优化提升重工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统筹发展配套产业。积极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走产业入园、要素集聚、集约发展的路子,努力把园区建成高新技术和特色产业的基地。

鼓励发展原料、市场、能源三头在外封闭运行的沿边经济区。四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培育旅游新产品,全面推进以“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的旅游“二次创业”,加快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变。加快发展流通业,着力培育一批商贸流通大企业大集团,推进一批重大商贸流通项目,促进流通活省。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地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地物流服务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加快发展研发设计、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进一步发挥服务业带动发展的重大作用。

第二,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以人为本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不断促进就业增收。继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人员就业和退伍军人就业安臵。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加快发展,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扩大就业容量,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城镇居民消费能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加大强农惠农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不断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标准。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覆盖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抓好城市廉租房、公租房、新农村重点建设村、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和农垦系统职工安居工程等工作。强化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处臵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应对和妥善处臵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三是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全省基本医疗全覆盖、医疗卫生事业大发展、医疗服务水平新提高。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省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在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推进城镇化,确保每年不低于一个百分点、力争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全省城镇化,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认真做好城镇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空间布局原则,加快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

梯次明显、优势互补、辐射作用较强的城镇体系。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新昆明建设,加快培育壮大区域性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建制镇和旅游、商贸、现代农业、手工业、生态园林、边境口岸特色小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城镇产业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城镇产业集聚和吸纳就业能力,充分发挥昆明、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的带动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四是切实加强城乡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五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快推进城镇化的政策体系,优化农民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的政策环境,在劳动就业、工资待遇、住房供给、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和户籍制度等方面制定必要的政策措施,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向城镇合理有序转移,吸纳有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

第四,坚定不移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解决局部地区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探索符合云南实际的区域统筹发展路子。一是优化全省区域开发空间结构。从不同区域的实际出发,只要有利于科学开发资源,有利于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就要放开手脚,加快发展。充分挖掘各地区的资源、环境、人力、科技比较优势,力争建成一批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旅游经济、口岸经济、劳务经济和其他特色经济为重点的区域经济中心。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提高区域资源高效配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清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格局。二是健全区域协调机制。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引导区域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特别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的扶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促进这些地区更好地利用扶持政策加快发展,在基础设施、经济实力、社会事业、人均收入等方面,逐步缩小差距。三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重点解决160万深度贫困群众温饱问题,加大整乡整村推进力度,通过产业扶持、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地区群众收入。继续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加快边境地区发展,切实改善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特困群体的整体贫困问题。

第五,坚定不移地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桥头堡建设的基本前提,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全面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一是突出重点生态区和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加强“三江”并流区、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的森林保护,加强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干热河谷生态恢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饮用水源地保护。大力建设“森林云南”,继续实施重点

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加快培育商品林基地,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积极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有效途径,加快兴林富民步伐。坚持不懈地推进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二是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坚决不上违背科学发展、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淘汰落后产能,有效遏制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坚持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精细化深加工方向发展。大力倡导低碳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城市、低碳乡镇、低碳社区试点。

第六,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人才保证和舆论支持。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完善思路,创新举措,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一是大力发展科技。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科技攻关,加快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重大科技专项研发,依靠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着力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上下功夫、见成效。广泛开展科技服务、科技普及活动,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大力提高教

育现代化水平。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推进山区“小学办到乡镇、中学办到县城”集中办学,加快撤并“一师一校”校点,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以培养人才为第一职责,加强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民办教育加快发展。通过加快发展教育,为云南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建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着力解决人才不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增强文化产业实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关注社会舆情,有效引导舆论,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重视互联网建设管理,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建设,抓好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步伐。

第七,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云南能不能抓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桥头堡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关键在能不能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用改革的办法

破解难题、用开放的理念谋划发展,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一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打破股权比例限制,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合作伙伴。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创造条件做好“央企入滇”工作。二是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强化服务意识、完善政策措施,下决心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倾力支持,培育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壮大云南整体经济实力。三是继续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投入。健全完善税收政策,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推进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四是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积极稳妥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完善环境权益补偿机制,加快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五是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六是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我省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不断优化区域经济合作和扩大对外贸易,继续深化同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和孟中印缅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全方位拓展与省外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合作,加快边境城镇、边境经济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提升口岸功能,完善边贸政策,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我省重点发展的产业,充分利用外资加快我省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寻求商机与合作,开展海外并购及工程承包,开展国际

化经营,加快培育形成一批跨国、跨省国际公司和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第八,坚定不移地维护社会稳定,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是硬任务,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不断增强维护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落实维稳风险评估机制,扎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认真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影响我省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妥善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避免因决策失误和工作方法不当引起群众不满。二是努力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当前,我省的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面对矛盾突出、问题复杂的情况,必须提高各级党员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切实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切实解决好上访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着眼于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认真做好群众期望的每一件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强社会管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改善服务为重点,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完善社会管理机制。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面提高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打牢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是深入推进平安云南建设。健

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打方针,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禁毒防艾工作。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分裂和颠覆破坏活动,有效维护边境安宁和国家安全。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桥头堡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一是要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和政治素养,强化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学以致用的水平,更有效地促进全省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更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能力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着眼于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优化配臵,提高善谋善断、宏观管理、协调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在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三是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进一步匡正用人风气,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素质培养,大力提升干部队伍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女干部、年轻干部、党外干部和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工作,努力建设一支能担重任、党和人民放心的干部队伍。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完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四是要抓好基层组织建设。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和拓展“云岭先锋”工程和“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切实做到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臶,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带领群众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和改进党员发展工作,加大在党组织空白领域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不断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五是要推进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从严要求和管理干部,强化目标责任,推动工作落实,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严厉问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全省加快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来源:云南网)

解放思想 迎难而上 合力攻坚 努力实现

“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

——在中共大理州委六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刘 明

2010年8月6日

这次全委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州委六届八次全委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和今年上半年工作,规划“十二五”和部署下半年工作,动员全州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合力攻坚,确保完成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受州委常委会的委托,我向全委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全州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再过4个多月,“十一五”就要结束了。回顾“十一五”期间的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有效应对和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及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从发展情况来看,到年底完全可以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一五”时期将成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人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州委团结和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手抓抗旱保民生,一手抓生产促发展,全州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今年1—6月,全州完成生产总值185亿元,同比增长11%;完成财政总收入35亿元,同比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27.5%;完成工业总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85元,同比增长14.1%;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205元,同比增长12.1%。全州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高考上线率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一)抗旱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坚持把抗旱救灾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紧迫的工作来抓,以确保群众生活和春耕生产为重点,实行“五包一公示”制度,强化科技减灾,调整种植结构,科学调水蓄水,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抗旱救灾实现了“六保”目标,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有效遏制了受干旱高温影响森林火灾易发的势头。抢抓节令,以水促改,全面完成54.2万亩烤烟移栽和251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栽种任务。抢抓机遇,争取支持,大干农田水利建设,投资3.5亿元的祥云大型水源工程等一批水利建设项目扎实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进展顺利,千村扶贫工程深入实施,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面貌进一步改变。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烤烟、蚕桑、乳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谐大理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项目工作取得可喜成绩。坚持“四个引进”,把招商引

资作为“一把手工程”,出台新举措,打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推动了一批重点招商项目签约落地。积极做好项目论证储备,包装推介招商项目306个,投资总额达1926亿元。突出节会、会展招商,上半年,新签约70项,引进州外实际到位资金51亿元,同比增长49%。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着力实施重点工业项目,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健全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强化建设项目督查,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和小湾电站、罗坪山和马鞍山风电场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大凤公路、鸡足山旅游公路、跃龙公路等一批项目加紧实施。上半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亿元,同比增长29%。鸡足山重点景区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大理——重庆直航开通,大理苍洱旅游综合试验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亿元,同比增长8%。

(三)洱海流域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围绕加快推进“两保护、两开发”,对环洱海沿岸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整顿,根据洱海管理条例和有关规划,在洱海沿岸划定了禁止建设区域、限制建设区域、保护开发区域,推动洱海保护与项目开发建设有机统一。《云南大理洱海绿色流域建设与水污染防治规划》通过评审,洱海流域“两污”治理技术创新深入推进,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全面实施,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取得新进展,洱海水质有4个月保持Ⅱ类。成功协办2010中国(大理)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高峰论坛,引进华彬集团在海东建设全国首个低碳绿色生态旅游度假区。

(四)“森林大理”建设全面启动。巩固扩大集体林权制度主

体改革成果,稳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依托龙头企业示范带动,累计完成中低产林地改造70万亩,全州新种植核桃46万亩。积极发展沼气、太阳能等农村新能源,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深入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大理”义务植树活动,掀起了全州城乡绿化造林新高潮。大理荣获“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称号。

(五)文明大理建设取得突破。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开展。围绕建设“人文大理、幸福家园”,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礼仪深入人心。着力实施“绿色走廊”建设,广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环境卫生治理、交通沿线村庄文化装饰等工程,实施营运出租车车身色彩统一,加强对服务行业人员的培训教育,文明大理建设示范工程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形象得到较大改善。

(六)文化遗产保护全面加强。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大理州文化遗产局,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处臵龙首关遗址保护问题,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保护。成功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活动,得到社会积极评价。一批传统民居建筑和古镇古村古道得到保护开发,成为文化旅游新亮点。成功举办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洱海开海节等文化旅游活动,文化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七)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圆满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理论武装不断加强。“四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加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顺利完成。对优秀高层

次人才表彰命名,激发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热情。电影《村官普发兴》由中组部、中宣部在全国推广放映,书籍《誓言无声》发行,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受教育鼓舞。村“两委”换届圆满完成,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力配合省纪委开展“6〃23”专案查办,全州反腐倡廉建设深入推进。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全州经济总量仍然偏小,新型工业化发展还不快。二是受特大干旱的严重影响,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凸现,做好“三农”工作难度加大。三是社会热难点问题仍然突出,有效预防化解困难增大。四是少数干部解放思想不够,精神状态不佳,缺乏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思想和举措。五是干部监督力度需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建设需进一步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务必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努力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当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许多难得机遇: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宏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国家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发展,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云南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正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制定“桥头堡”战略规划,云南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加快经济发展、完成预定目标任务,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

局,按照“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合力攻坚,千方百计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今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努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一)进一步推动思想大解放。发展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一是要在加强学习中解放思想。要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把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全委会精神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加强市场经济、社会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把握发展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研究中央和省的政策措施,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理念,树立更加宽广的视野,以更高的目标定位大理的发展,在解放思想中开阔发展思路,在更新观念中转变发展方式。二是要在推进工作中解放思想。要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将“桥头堡”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坚持项目引导,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顺应扩大内需和产业转移的趋势,大力推动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大理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把解放思想的过程转化为扩大开放、促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动力。三是要在破解难题中解放思想。面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难题,必须坚决摒弃唯条件论等畏难情绪,坚决革除急功近利、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等思维惯性,坚决革除怕冒风险、怕担责任等积习,敢于探索尝试,敢于面对风险,敢于承担责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推进工作,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发展。

(二)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中共大理州委关于制定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突出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省委“两强一堡”战略,认真研究影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统筹解决好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社会建设管理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完善在国家和省支持下实现大理更好更快发展的思路和措施,争取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十二五”规划。准确把握宏观形势,集思广益,健全专家咨询、群众参与和领导决策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开门编制规划,使规划的编制过程成为一个集思广益、集中民智的过程,成为一个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过程。各县市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加强调研论证,抓好上下协调、衔接和配合,高标准、高质量按期完成“十二五”相关发展规划、意见的编制工作。

(三)千方百计抓好“三农”工作。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坚持新农村建设与洱海保护相结合、与中心集镇建设相结合、与旅游小镇建设相结合、与片区开发相结合、与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相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模式、突出重点、打造亮点,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片区,推动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要抓实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程,加快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步伐。着力抓好以核桃、烤烟、蚕桑、

乳畜、梅果为重点的优势农业产业化项目,按期完成156万亩核桃、35万亩蚕桑等基地种植任务。继续加大对优势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加强组织领导,突出集中连片,完成好21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继续抓好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确保年内每个县市完成3—5片5000亩以上的中低产林改造任务。要强化科技措施,抓好粮烟中耕管理,确保粮烟丰收。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抓实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输出,促进农民增收。要严防旱涝急转,抓好抗洪度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着力抓好以洱海保护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坚持以削减入湖主要污染物总量为核心,加快“两污”治理项目建设步伐,推进洱源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完成环洱海流域“百村整治”工程,不断改善洱海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持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严格执行洱海管理条例,抓紧落实洱海沿岸部分建设项目调整方案,依法依规推进环洱海沿岸项目建设。要加大工作力度,实行最严格的问责制度,着力推进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实施,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责任目标的圆满实现。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以“科学分类、再生利用”为核心,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整治城乡垃圾问题,洁净城乡生活环境。

(五)加快推进项目落实。要把项目工作作为参与“桥头堡”

建设的重要任务来抓,继续配合国家和省搞好大瑞铁路、大丽高速公路、小湾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在建的二级公路、中型水库、廉租住房和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大理市环海公路等一批规划项目,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要把拓宽投融资渠道作为项目工作的重点,在加强与省级部门对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项目、资金支持的同时,大胆改革创新投融资体制,运用市场化法则,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将政府控制的土地、财政性资金、特许经营权、存量资产和信息等公共资源注入专业投资公司,将资源、资产转化为资本、转化为投资。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的工作力度,通过BT、BOT、TOT等融资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项目融资等形式,参与重大项目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要继续加大对项目的跟踪协调力度,进一步落实领导挂钩项目建设责任制,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督促检查,推进在建项目加快进度、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落地项目加快开工、开工项目加快投产。

(六)积极妥善化解热难点问题。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重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预警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高度重视社会热难点问题,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抓好巍山永建地区毒品整治成果巩固,依法防范和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

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重视舆情分析,把握舆论导向,围绕群众关心的热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进一步提高新形势下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完善敏感事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管理和应急工作机制。坚持公开透明、以我为主的原则,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逐步摆脱被动应付的局面。加强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应用和管理,把国内外关注的一些热难点问题引导好,形成有利于中心任务、重点工作顺利开展的舆论环境。

三、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一)掀起向普发兴同志学习的新高潮,把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以“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以及争当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和“桥头堡”建设先行者为统领,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以电影《村官普发兴》的发行放映为契机,全面掀起深入学习普发兴同志先进事迹的新高潮,进一步树立正气,振奋精神,努力形成学习先进、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把创先争优活动推向深入。

坚持分类指导,紧贴基层实际,扎实抓好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先进县市、“白州党建长廊建设”等活动,从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实际出发,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载体,推动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推进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二)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避免和减少因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一面旗、一团火、一盘棋”的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团结意识,争做团结干事的表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齐心,合力攻坚,积极营造恪尽职守、敢于负责、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努力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全面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努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把坚持科学发展有韧劲、谋划科学发展有思路、推动科学发展有激情、实现科学发展有贡献的优秀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加大“四类干部”的培养选拔力度,把基层和生产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阵地,大力培养选拔实践证明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充分发挥其他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

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健全领导干部任职、交流机制,稳步推进跨部门轮岗交流、机关与基层双向交流、重要岗位定期交流,多岗位培养锻炼干部。加强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建设,增强“两委”班子整体素质,提高带领致富、带头致富的能力。

(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认真抓好《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制度的贯彻落实,切实解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开展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完善村级勤廉监督委员会制度,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干部,加大对关键部门、重要岗位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抓好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汲取“6〃23”案件的教训,引以为戒,举一反三,警钟长鸣,防患未然。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以反腐倡廉的新成效取信于民。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迎难而上,合力攻坚,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摘自《大理日报》 2010年8月11日)

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一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的要求,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在云南建设桥头堡过程中,大理应该怎么办?为把这一思考不断引向深入,根据州委主要领导的安排,州委办公室牵头,州委宣传部负责,相关部门协作,组织撰写了十篇评论员文章,今日起本报一版连续推出,以推动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争取主动,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2010年4月8日,州委理论中心组在昆明举行2010年第一次集体学习活动,主题是“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州委要求把学习形成的共识尽快转化为推动大理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桥头堡建设这篇大文章。 桥头堡建设是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为大理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启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大理要在桥头堡建设中争取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

新。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以更高的目标定位大理,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大理的大发展。

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思想不解放,事业不发展;思想快解放,事业快发展;思想大解放,事业大发展”。只有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消除思想桎梏,让思想和行动在实践中得到更新和升华。桥头堡建设是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机遇。我们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的发展进程中,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创新领导方法,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表率,在认清目标、明确任务中解放思想,在对比先进、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在转变观念中破解难题,在更新思路中转变发展方式,真正把解放思想体现在建设桥头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各级各部门要拓宽思路,以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契机,确定大理发展更宏伟、更可行的目标,争取“十二五”规划中有更多的项目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的规划项目,强化大项目支撑,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努力把大理建设成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州、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旅游二次创业生力军、滇西城镇化进程领跑者。

解放思想关键要开拓创新。各级各部门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灵魂、动力和源泉,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为传统的模式所制约,不为常规的眼光所局限,不为既得的利益所羁绊,坚决克服和解决不愿改革、不会改革、不敢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敢趟改革的“深水区”,敢啃改革的“硬骨头”,敢碰改革的关键点,自觉做改革创新的带头人。近年来,大理州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生态优先、农业稳州、工业强州、文化立州、旅游兴州、和谐安州”的发展思路,在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巩固回升向好势头,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发挥资源和地缘优势,优化发展结构上更是准确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要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机遇,集中力量抓好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1+6”城市群,加快下关城区改造提升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坚定不移地保护洱海和保护海西,强势推进海东生态新城区开发,推进全州城镇化进程;要下大决心推动工业强州战略,花大力气抓好内外通道建设,规划实施好物流枢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力度,高度重视交流窗口和平台建设,着力抓好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建设,加强桥头堡战略的规划研究,准确把握形势,发挥区位特点,抢抓机遇,大胆探索,创新突破,努力在桥头堡建设中争取主动、推动发展。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思想、新突破和新举措。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思想上的解放、行动上的创新,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民主编制“十二五”规划

——二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党中央赋予云南的光荣历史使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推进桥头堡建设,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当前,科学民主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我州桥头堡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为目标,紧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的战略性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开放水平的战略性提升,全面推进全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扎实开展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期,随着构建多边贸易合作与区域经济区进程的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南亚互利合作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云南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和发展机遇。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建设,为我州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开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新的机遇。加强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围绕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对外开放等开展专题研究,准确分析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明确“十二五”期间的建设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工程和建设项目。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注重与全州各有关专项规划的统筹编制有机结合。以围绕滇西中心城市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交通枢纽、辐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服务整个亚洲乃至世界的旅游业以及服务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教育基地等为重点,规划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全州“十二五”总体规划,争取进入省级、国家级项目规划,切实保障桥头堡建设的顺利实施。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必须坚持公众参与。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实施规划不仅要靠政府组织协调,更要靠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科学的规划,应当是一个以人为本、尊重民意、集思广益的规划。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要通过网上征求意见和召开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规划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扩大规划编制过程的社会参与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编制的过程成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的过程和对重大

问题形成共识的过程。

总之,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事关我州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大事,是引领我州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行动纲领。要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建立精干的工作机构,精心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广泛发动全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全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各项工作,为加快大理发展描绘更加美好的蓝图。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三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大理在云南省实施建设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战略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谋,高屋建瓴,确立正确的思路和对策,提出明确的任务和目标,认真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内引外联、强化合作,使我州引进和利用外资工作有更大的突破,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我州的实践来看,改革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一些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们的开放程度还不够,改革力度还不大,影响改革的阻力还存在。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归根到底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服务质量的差距、发展环境的差距。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条条框框,才能做到只要是阻碍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都要勇于去“破”,只要是有利于改革开放的体制机制都要敢于去“立”。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制定目标的根本依据,作为励精图治、奋起直追的强大动力。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尤其要集中力量做好“走出去,引进来”这篇大文章。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有大视野、大手笔、大气魄,依托区位优势,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对

内对外开放,坚持内力外力相融合,努力拓展发展空间。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努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参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友好城市的协作。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树立“处处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大理形象”的观念,努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对那些敢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同志,要为他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支持。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舞台、能干事的有地位、干成事的有实惠,使每个人争做改革开放的实践者、支持者和促进者,形成敢为人先、奋勇争先、为大理发展建功立业的良好局面。

开放程度有多大,发展空间就有多大。光阴似箭,时不我待;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进也是退。在今后的对外开放工作中,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实施桥头堡战略的机遇,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坚持以利用外资和扩大对外贸易为重点,“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更加开阔的胸襟,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为全州科学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集中力量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

——四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大理作为滇西区域经济的中心,区位上就是陆路连接滇西八州市和通往东南亚的交通要冲,是滇西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其区位优势突出、自然优势富集、人文优势独特、基础条件良好,理应在桥头堡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使大理成为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枢纽。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不断深化认识,增强紧迫感。这些年,我州各级党委、政府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围绕“两保护、两开发”,积极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洱海保护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大大提升了苍洱经济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滇西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但是,目前,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要不断强化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以创新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自觉把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营造全民支持和参与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推进滇西中心城市建设。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紧密结合实际,突出自身优势,

切实完善和落实好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抓住打造“1+6”城市群这个重点,加快漾濞、祥云、宾川、弥渡、巍山、洱源等县城建设,构建以大理市为中心,周边6个县为补充的“1+6”城市群,积极构架分工合理、功能完善、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现代城镇体系。同时,要结合州情,制定各项措施,发展壮大环洱海经济圈、大理经济圈、滇西经济圈3个经济圈,做好承接滇中、服务滇西这篇大文章。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抓紧抓好现代交通枢纽建设这个关键点,为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打牢扎实的基础。建立发达的高速公路网、区域公路网、铁路交通网,形成铁路、公路、空港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并存的现代化、立体化、高速化的区域综合交通系统,增强区域交通联系,是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州在国家和省的大力帮助支持下,加强重点交通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公路为主体,铁路、航空相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而且,大理至瑞丽铁路的开工建设,大理至丽江铁路的通车,大丽高速公路工程的正式上马,无疑又为大理构建更加便利快捷的滇西交通枢纽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当前,随着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加快推进和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我们应进一步着眼于陆港、空港、信息港“三港”合一的枢纽型城市群的构建,不断完善大理对外交通体系,促进城市中心功能地位提升,充分发挥枢纽作用,强化大理作为滇西交通中心、物资集散地和中心城市的地位。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把握国家产业调整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争取布局一批重要交通、物流项目和新兴产业,引进一批有资金实力、有核心技术、有管理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和产业化项目。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平台,积极开展投资、贸易、教育、科技、文化、旅游交流合作。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打造大理支柱产业新高地,为中心城市发展培育产业支撑。要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观光产业、生态农业和相关服务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积极引导公共财政资源、金融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以及社会资金投向能源消耗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清洁能源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同时,要充分发挥凤仪创新工业园区的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发展汽车、物流、轻纺、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切实提高开发建设的质量和效益。积极与云南物流产业集团合作,加快物流园区建设,不断突出大理作为滇西物资集散地的功能和地位。

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步伐,要加大“两保护、两开发”力度,推进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特色、保证质量、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山、水、林、田、路同步综合治理的办法,全面推进海西田园风光、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古城古镇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大理苍洱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试点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大理

旅游二次创业,力争把大理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胜地,中国著名的休闲度假和康体养生之都。要围绕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目标,把洱海保护放在突出位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科学、系统地保护洱海。同时,要借助大理被列为最具竞争力的低碳产业基地城市和2010中国(大理)国际绿色低碳技术高峰论坛召开的契机,积极争取把大理洱海地区设立为全国低碳经济技术实验示范区,进而在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下大决心推进“工业强州”战略

——五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大理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关键节点和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滇西中心城市,必须发挥辐射、带动东南亚、南亚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下大决心推进“工业强州”战略。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发展是第一要务,工业是重中之重。当前,大理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程度低、工业经济总量不足、水平不高、速度不快、结构不合理、发展相对落后。在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大格局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工业强州”战略,进一步深化认识,全力营造“重工业、讲工业、谋工业、抓工业”的良好氛围,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臵,做到“领导精力重点投放,工作力量重点摆布”,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工业发展平台建设。要创新开发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承载能力,创优发展环境。要坚持特色立区,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科学定位,规划建设各具特色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产业园区。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要从集中办工业提升到集群打造产业,把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业聚集发展的主要平台,成为县域主导产业的聚集地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要抓住新一轮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大理辐射滇西,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交通区位优势,完善规划搭建平台,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推动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园区和东西部地区互动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承接转移的软硬件环境,积极有序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改造提升资源加工产业,建设滇西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重点产业培植。重点打造矿冶产业功能区,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引进一批大而强的矿冶企业,实现资源开发规模化、集约化。大力发展州内汽车配套产业,打造汽车、拖拉机产业集群。培植和引进生物资源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研究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植壮大深加工产业。加强电力资源开发,整合煤炭资源,全面提高煤炭生产的集中度。积极引导水泥行业开展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空间。加强优质特色卷烟原料基地建设,加快技术改造创新,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工业重大项目建设。要牢固树立“抓工业发展以抓工业项目为主”的理念,高度重视抓好工业重大项目建设。举全州之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用项目提升优势,用项目增强后劲,用项目检验成效,用项目推进发展。立足我州资源优势和发展的需要,积极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建成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坚持和完善全州重大经济发展项目推进协调

机制,推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工业项目机制、项目建设监督机制、项目考核激励机制。

推进“工业强州”战略,必须突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培育外向型企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骨干企业的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协作,走“专、精、特、新”路子。发挥优势,营造环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落户大理。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联合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增强竞争力。

花大力气抓好内外通道和物流枢纽建设

——六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充分发挥云南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桥头堡建设标志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在方向和重点上的重大推进。滇西地区是我国以缅甸为桥梁、面向印度洋周边区域开放的最前沿,大理州作为滇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中心腹地,自古就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今天,大理更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凭借独特的战略地位,依托丰富的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在桥头堡建设中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路子。

便捷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仅是地区分工的前提,而且是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先行条件和有效手段。通过建设发达的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可以促进区域内外经济交流,带动地区分工与合作,引导区域整体协调发展,因此,通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我州实施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目前大理州的通达条件较发达地区仍然显得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在推进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进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方便快捷的

城市交通体系,改善农村道路交通条件,使社会公用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为桥头堡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对此,时不我待,我们要花大力气抓好内外通道和物流枢纽建设。

以干线公路为主体,尽快打通内外通道。大理历史上就曾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重要中转站,是滇西北上川藏、南下泰国、东连昆明、西达缅甸的重要交通枢纽。我们要进一步打通对外联络通道,积极抓好大丽高速公路、大普高速公路、大攀高速公路等一批在建和未建项目的顺利实施,逐步形成我州快速的公路运输骨架。加快滇西中心城市内部骨架网建设,着力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加强对农村公路实施技术改造,全面提升州内公路通达、通畅水平。

水陆空补充,建设立体交通网络。以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为依托,加快州域内铁路和航空、水上交通的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滇西中心城市的对外交通网络,逐步建成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立体化、网络化区域交通枢纽。加快广大铁路扩能改造、大瑞高速铁路建设步伐,积极推进昆明至大理城际高速铁路和省级公路交通枢纽建设。进一步挖掘大理机场的航空服务能力,加快大理机场的扩建步伐,尽快开通重要国际性航线,满足大理滇西中心城市与国内外重要大城市之间快速交通联系的需要。抓紧实施州域内库湖区水运规划编制,全面完成大理港扩建工程,适应以“两保护、两开发”为核心的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

客货运并重,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根据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发展需要,加快建设“1+6”城市群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强综合客

运站的统筹建设,满足城市核心组团较大的客运需求。建立“大站快线”公交运营模式,构建较为完善的滇西中心城市公路运输客运站场服务体系。按照货运枢纽布局选址的原则和要求,结合滇西中心城市对外通道关键出境点的区位条件,逐步规划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辐射面广、联系紧密,物流运作网络化、综合化的货运枢纽分布格局。

“建设桥头堡,交通必先行”。面对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认清形势,加强领导,发挥优势,抓住机遇,科学规划,在积极构建对内对外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交通发展速度、质量、结构、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建设桥头堡创造先行条件,推动大理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推进大理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

——七论“建设桥头堡,大理怎么办”

当今世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加快推进以洱海流域为核心的大理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目标要求的具体行动,更是持续推进大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洱海流域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既是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和“两保护、两开发”的核心区,也是全国湖泊保护治理经验的试验区,以此流域为核心加快推进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基础良好,意义深远。因此,我们要着眼发展、统筹规划,立足实际、真抓实干,注重实效、长抓不懈,自觉臵身于加快推进大理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行列之中,切实落实好科学务实的各项措施。

毫不动摇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大理洱海流域低碳技术试验区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将洱海流域列为国家和省低碳技术试验区。结合海东开发,在海东建设绿色技术和经济开发示范园区,引进并运用以低碳、节能环保为特征的新型建筑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来开发建设园区,努力把海东建设成为高原山地低碳生态新城区。完善节能减排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加快规划以大理市为核心的轨道交通建设,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污 51


相关内容

  • 夜礼斌在昭通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 在非洲,每天清晨,羚羊醒来便懂得自己要跑得比狮子快,否则其命运便是灭亡.还是在非洲,每天清晨,狮子醒来便懂得自己要跑得比最慢的羚羊快,否则就会被饿死.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每当晨光降临, 你就要比别人跑得快,才能获得成功. 夜礼斌在昭通市第三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昭通市 ...

  •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 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以下为贾庆林主席报告实录: 各位委员: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

  • 内蒙古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会议提纲
  •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传达提纲 (2011年11月17日) 同志们: 2011年11月10日-13日,自治区召开第九次党员代表大会.胡春华同志代表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区,努力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的工作报告,这次会议精神主要 ...

  • 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 贾庆林主席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各位委员: 我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0年工作回顾 2010年是我国发展历程中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攻坚 ...

  • 仇和讲话汇编
  • 仇 和 讲 话 汇 编 仇和任昆明市委书记期间部分讲话汇编 (2007年-2011年) 在全市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2011年8月11日) 仇 和 同志们: 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委十届一次全会刚刚结束,我们就在这里召开全市干部大会,就是要向全市干部群众表明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在科 ...

  • 勘察设计院工作计划规划
  • 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分院的发展步伐 学习贯彻xx大精神,牢牢把握新的战略机遇期,加快乌鲁木齐分院的发展步伐,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分院领导班子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分院面临的形势和自身实力 在全国铁路勘察设计市场竞争更趋激烈的形势下,分院勘测设计主业收入比例将会越来 ...

  • "新常态"下的云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 "新常态"下的云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讨 杨达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经济将保持总体平稳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持经济摘 要: 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从自身看,云南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潜在势能仍然十分显 ...

  •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 1 铁道部与新疆签署加快新疆铁路建设发展会议纪要 ......... 4 铁道部杨忠民全面解析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 ......... 8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内容简介 ...

  • 仇和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 争科学发展之先 创和谐社会之优 加快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在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2011年1月7日) 仇和 同志们: 我代表市委常委会,向全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市委九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是在两个五年规划承前启后.现代新昆明建设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