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 教案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在《莺》这一课里,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把我们带入莺的世界,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可爱。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他的征兆。天气的“招牌”怎么解读?《看云识天气》交给你如何看云识别天气。

伽利略在《斜塔上的实验》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他的言行所昭示的精神将是我们一生最可珍视的财富。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幻想有一日能飞上月宫。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里,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科学24小时》是一篇介绍“24小时”的科普小品文。既包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景象;“山市”蜃楼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山市》里,蒲松龄为我们描绘了衣服奇异的山市图画„„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

2. 提高默读能力,要求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莺》 1课时

《看云识天气》 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 1课时

《月亮上的足迹》 1课时

《科学24小时》 1课时

《山市》 2课时

《莺》

主备人 赵志萍 审核人 司红、李纪胜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莺的特性,体会作者对莺的感情。

2、品味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

3 激发学生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珍视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那么请大家谈谈你喜欢的或熟悉的鸟,并说出你的理由。师:大家说的太好了,老师也喜欢鸟,喜欢孔雀像大蒲扇一样多彩而美丽的翅膀,喜欢啄木鸟有着尖而硬的喙勤勤恳恳的捕虫,更喜欢那些有着美妙歌喉的鸟儿,现在请大家欣赏一段鸟的叫声(播放)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段夜莺的叫声,那么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白板展示莺的几张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布封的科学小品《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完成三个学习目标,师出示目标,我们大家一起念。(白板出示) 二:整体感知:

1、(白板出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介绍莺这种小动物,你会介绍它哪方面的知识呢?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感知自己与作者的差异,有利于掌握说明文的思路。

2、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段落,我们介绍的的和作者介绍的还有什么差别?(学生读课文)。

3、白板出示生字

阴霾 休眠 欢畅 栖息 涵养

恬静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迁徙 孵卵 焕发 天真无邪

找一学生读生字,其他同学纠正拼音,再齐读两遍。

4、下面大家来读课文,(白板出示)请同学们说说通过作者的介绍你了解了莺哪些方面的知识?

(1)学生读完后思考讨论回到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试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在介绍这些莺的特点时,在谋篇布局有什么共性?(应到学生回答几乎每一段都有中心句)

(3)白板出示

中心句是一段中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中心句,它的位置大多放在短首,有时也放在段尾,个别情况下放在段中,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但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

(4)下面请同学们各段的中心句。

学生活动:先自己独立思考,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的中心句,然后再小组讨论. 明确(白板出示)

第一段,介绍冬天是萧条冷漠的,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段,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

第三段,介绍莺科小鸟的外形特征(外表)。

第四段,介绍莺科小鸟的生活习性(活动范围和活动时的情况)。

第五段,介绍莺科小鸟胆小、欢乐的生性及活动时间。

第六段,介绍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

老师在出示答案是为什么要在段前加上“介绍”二字?(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概括段意时,要加上“说明”或“介绍”)

三. 质疑问难:

1、(白板出示)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莺不让人喜爱的毛色呢?

(1)学生可能对这个问题不知从何处来思考,可以出示一药物说明书,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特点,为什么要说明不良反应和禁忌?(白板出示)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蒲地蓝消炎片

商品名称:蒲地蓝消炎片

拼音全码:pudilanxiaoyanpian

【主要成份】蒲公英、黄芩、苦地丁、板蓝根。

【性 状】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糖衣(或薄膜衣)后呈棕褐色,味微苦。

【简介/商品功效】 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咽炎、扁桃腺炎。

【规格型号】0.3g*12s*2板

【用法用量】口服,每片0.3克:一次5-8片;每片0.6克:一次3-4片,一日4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尚不明确。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白板出示)(明确:这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目的是告诉人知识,要有科学性,全面性。所以要让读者了解莺的外形体貌、生活习性,否则就起不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这段对莺“毛色暗淡”的描写,并不损害它在读者心中美好的印象“美好并不等于完美”。莺的可爱,并不主要在于它的外形,而是在于它们“活泼好动”“无忧无虑”和对人们心灵的启迪和触动。)

四、精读赏析语言

1、与课后习题二比较阅读

(白板出示)提问:课后练习二中《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对莺的说明文字, 作者为什么不以这种方式来介绍?

(白板出示)关于作者布丰的介绍

布封,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19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巨册《自然史》。《自然史》中有文学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性的,是对动物的描绘。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至今为人们所爱读。

讨论并归纳:(白板出示)课文用文学的笔调描写,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感,使人爱读。《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对莺的介绍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得准确、简明,给人以知识。

2、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大屏幕投示:以“我觉得文中„„句子(词语)很生动,理由是„„”的格式说一句话,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第一小队品读第二段,二三四小队依次品读四五六段。老师先品读一句作为例子:

(白板出示)

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中“唤醒”、“焕发”、“吐出”、“披上”、“嬉笑打闹”、“歌唱传情”,这一组动词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小鸟带来了勃勃生机的春天,也饱含了作者对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作点评

4. 全班合作学习,品读语言。

5预设可能找出的句子

A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天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因为本句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把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又饱含着作者对这种小鸟的喜爱之情。

B .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自然界萧条冷漠的冬季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春的魅力。

C .“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莺的可爱性情。)

D .有些住在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

(同上题学法。明确:“住”、“钻”、“藏”等动词的运用,把小鸟人格化了,体现了莺的活泼好动、灵巧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E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天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明确:本句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场面,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把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又饱含着作者对这种小鸟的喜爱之情。) F .最后一段。

(明确:这段介绍莺动听的歌声。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强调了黑头莺是众多莺类中叫得最好听的一种。它声音最流畅,歌喉轻快纯洁,歌声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唱歌的时间最长。“春天的唱诗班”,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春天众多的鸟类大合唱。这一段,作者把对莺的赞美推向高潮,“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多美的语言啊,在黑头莺的独唱中,结束了全文。这时候,作者情不自禁地写道:“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教师指导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自然从胸中流出:这是对那些争名逐利、煞费苦心的人们的含蓄地批判。试想,面对这样的幸福鸟歌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以这句话结束全文,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中生命世界的喜爱和赞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喜爱和赞美的感情和语气朗读这一段)

6、过度你分析的太好了,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肯定说不出来这么精彩的话,下面请同学们再打开课后题第二题,对莺的介绍《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和这篇文章都是说明文,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说明文区别)

五、拓展延伸:

布封这么喜欢莺,字里行间都流溢着对应的喜爱之情,其实我们中国人也喜欢莺,把它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在春联中有:喜龙飞凤舞生平日,欣燕舞莺啼锦绣春。现在我们也用莺歌燕舞来描绘春天,同学么想想古诗中写莺的诗句。(白板出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白板出示)

师引:在古时莺飞草长春意融融的景象随处可见,可是现在只见蓝天中白云孤独的流浪,只见绿树青草相依为命,偶有的那几声鸟鸣却总是那么微弱,这是怎么回事呢?

(白板出示)

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朋友。

蓝天有了鸟的叫声才会生动。

我们和鸟共住一个家园。

六. 小结全课:

本文介绍了莺科小鸟,读完全文,一只只可爱的小鸟便跃然纸上,是那般的讨人爱。惹人怜。这首先得归功于生动描写小鸟的作家-布封。然而,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个有心人,带着一颗友善的心去接触自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地方,不只鸟类,万物也都以它们各自的特色在装点自然,它们也都很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七.布置作业:

必做:搜集关于莺的诗句。

选作:细致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

八、板书设计:

活跃 灵巧 轻盈 好动

生性胆小 无忧无虑

歌声美妙

看云识天气

主备人:王翠娟

审核人:杨晓明 张日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2、学习本文生动活泼、优美形象的语言,积累有关的语言材料。(难点)

3、培养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诸葛亮吗?诸葛亮布下天雾“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是不是他真的能呼风唤雨呢?当然不是!是因为他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并用之于实践的结果。

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有关识别天气变化的说明文,它将告诉我们怎样通过云来预测天气的情况。(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注音并反复巩固)

峰峦 点缀 一霎间 匀称 弥漫

崩塌 棉絮 日晕 晕头转向 轻盈

三、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根据你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文章属于什么结构?(此题主要引导学生疏通课文结构,学生应该能感知到:总—分—总)

师:这篇课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那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学生总结后确:根据云识别天气的变化)既然如此,那么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天空的薄云,往往„„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我们仅能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吗?课文告诉我们还可以根据什么来识别天气?(学生速读总结,明确: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 (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晴天云

云的形状 {

阴风雨雪云

云的光彩

四、 细读课文,局部探究:

(一)师:刚才,我们通过整体感知,了解了文章的大体结构和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中间部分,认识各种云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多媒体出示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让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出示示例: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学生细读准备。此题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云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最重要

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动的语言,学会组织语言材料。)

全班交流,教师边展示与之相对应的云的幻灯片,边总结引导,边板书,进一步理清结构,为下面总结说明方法做准备。

(二)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不同的云,甚至云上不同的光彩都能预示不同的天气。文章的内容很多,但我们却并不觉得杂乱无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利用板书引导,一类一类很清晰)

讨论明确:文章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师:你还知道其他的说明方法吗?(学生小学时接触过说明方法,如果学生知道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中其他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引用说明)

五、 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师:同学们,本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也很有特色。下面同学们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赏析到的:

1、第一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的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床大棉被”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的比喻吗,鲜明生动,给人深刻印象。

2、“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是天气的标志。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第三段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各种云的形态。

4、第六段引用的使用,用古代的谚语说明了云上的光彩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更通俗易懂。

(二)师: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但你有没有注意这样的一些词语呢?

(学生如果在赏析的过程中能提到这样的词语,教师就适时引导: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如果不能找到,那么教师就用这种方式多媒体展示)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2、乌云弥漫着天空„„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师: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用吗?是不是可以去掉呢?

(学生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明确:“常常”意为经常,但并非全都预示阴风雨雪,如果去掉则表示一定预示雨雪,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试着体会一下第二句的词语,也可以从文章中找,如最后一段,补充说明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使文章表述更为准确。)

师:由刚才同学们的体会可以看出,说明文中这些看似不准确的词语恰恰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必须科学地向我们传授知识,所以它的表述必须是严密的。在以后的说明文的学习中你会经常发现这样的词语,要学会理解它。

六、 课堂小结:本节课是我们继《莺》之后学习的又一篇科学小品,不仅继续学习了小品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又学习了说明文新的知识: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下面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次读课文。 (学生总结并回读课文)

七、 布置作业: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的仿句。

选做题:课外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段等,并积累到自己的阅读本上。

八、 板书设计:

总:概述

卷云

卷积云

晴天云 积云 高积云

云的形状

卷层云

高层云

分: 阴风雨雪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上的光彩 华

总:补充说明,并总结全文。

九、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是新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学生了解的关于月亮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此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学生对科学的探索中去,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思》、《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有关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受。那皎洁的月光,时圆时缺富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的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不定期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去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学生观看天体运行图图片。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B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位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2)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 月球上有写什么?那时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2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入体会。

(合作探究)

探究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请你把让你最难忘的地方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探究2: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探究3: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4)课后作业。

必做题:

“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带拼音写一遍,默一遍。

选做题:

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科学24小时

田志伟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

2.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关于时间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晨曦 ( ) 妩媚( )( ) 普照寰宇 ( ) 屏息聆听 ( )( ) 谆谆诱导( )

2.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晨曦:

妩媚:

屏息:

寰宇:

3. 通过快速默读,把握文章主要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方法链接:

段落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

(1)摘句法。就是摘出文段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主要在三个地方:文段开头的首括句或起始句;文段的总结局;文中的过渡句。

(2)概括法。对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句的文段,则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归纳概括。常见的方法有:归纳法,就是摘引段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的方法;取主舍次法,就是对文段内容进行概括时,抓住主要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内容。

(3)组合法。就是文段有几个并列的层次,把几个并列的内容组合起来。

4.作者在介绍24小时时,为何不直接入题,而从浩瀚的宇宙写起?

二、探究赏析

1. 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关于“24小时”的科学知识?

2.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包含了作者对“24小时”的哲理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谈谈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3.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举例:第七自然段写地球的动作“„„她将驮着你飞翔4万公里;同时,„„不停地绕着太阳兜圈,一年必须跑完大约9亿3900万公里,因此,„„她还将带

着全人类在她公转的轨道上豪迈地向前飞驰约260万公里!”,

通过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当作富于情感的人来写,“驮”、“兜圈”等动词写出了地球的动作,而“豪迈”一词则写出了地球的情感。

三、积累迁移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24小时,是一切物质运动的舞台”„„根据你课前搜集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结合课文,写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感悟“24小时”。

小结:

科普小品文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而趣味性、人文性不足。本文则是一篇熔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人文性与一炉的科普佳作,拟人化手法、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描绘性的语言,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符合读者心理,便于接受。

四、延伸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读出哲理,读出感悟。

和时间比赛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的维持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过完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了我一个迷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上,一天撕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的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林鸟飞过空中归巢,它们飞得多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而或许明年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小鸟,而是老鸟了。

时间过的那么快,使我的心里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的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

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的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才完成的作业,我10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的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20年,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教学反思:

《山市》

主备:王春华 审核人:宋新民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重点)

2、在诵读中理解文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难点)

3、科学地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感受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大家看过电影《倩女幽魂》吧?其中的小倩的故事是源于《聊斋志异》中的,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今天我们学习蒲老先生的另外一篇故事---《山市》。

二、诵读

1、师范读。

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划出文中难读、易错的词语。(师范读)

2、强调字音字形。

由学生读字词,强调字形字音。

邑 青冥 禅院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 连亘 历历在目 莽莽然 霄汉 窗扉 黯然缥缈 屑屑 逾时 倏然 市肆

3、自由读。

接下来,大家在组内自由读课文,相互纠错,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生组内自由读)

4、单人读

好,谁来大胆地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逐段由学生朗读,以找优生为主。)

5、小组读

第一轮,分成四个小组竞赛读;第二轮,分成男女组竞赛读。

从节奏、音量、准确度等方面对各组做评价。

师过渡:在我们的反复朗读中,大家觉得哪些句子是不好理解的?

三、译读

1、 生自主译文

利用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2、 合作译文

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句子,把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标出来。

3、师引导讲解

师讲解小组解决不了的句子意思。

3、 “开火车”译课文

以每人一句的形式翻译课文,译完一遍再重复译,直到每个人都参与了为止。

四、赏读

1、把握内容

师过渡: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们齐读课文思考:如果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幅图,那么图中应该有、可能有哪些内容呢?

生齐读,后思考。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2、欣赏语言

师:如果,你是奂山市的导游,你怎样把这么多如梦如幻的景致讲得条理清晰、绘声绘色呢?请根据课文内容讨论。

可能出现的答案如:

(1)以时间为顺序,就可以使我们对山市幻景的变化过程了解得非常清楚。„„

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运用比喻、夸张、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运用四字短语,简洁精练。

3、师小结

以时间为序,描绘幻景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脉络清晰; 修辞手法使文章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市的奇美; 四字短语的使用,使文章简洁精练!(板书:黑体字)

4、发挥想像,领略自然的美

师:你能根据课文,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为大家描绘山市的美吗? (生:自由说,指名说)若有困难,出示例子:

(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渐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

5、再读课文,感受美

师:这么美好的景观,得用同样美的朗读来表现!让我们一起来来美读课文,要做到:投入感情,放飞想象! (师生感情齐读课文)

师:可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古人却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鬼市”呢? (生杂答。) 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你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解释吗?) (生答。)

师:“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亲眼目睹山市美景,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课文的朗读中充分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让我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大声朗读,或对照注释试背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

五、课堂小结

以学生谈收获或质疑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某一幅画面。 2、你还知道哪些奇怪的景象?请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题目完成。)

板书:

山市

蒲松龄

时间词语,条理清晰

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四字短语,精练简洁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在《皇帝的新装》里,安徒生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的世界,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人物形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皇帝的愚蠢可笑,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的现象引人深思。

夜空,那样的神秘,又是那样的亲切。郭沫若以新奇的想象,在《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里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

人,是从哪里来的?《女娲造人》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神创造人的神话传说。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有着诗一般的境界,其中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两则》中所选的两则寓言,或借远喻近,或借此喻彼,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了深刻的寓意。

《古代语言两则》里所选的两则寓言《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积累;

2. 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3. 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感情;

4. 提高默读能力,要求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皇帝的新装》 2课时

《郭沫若诗两首》 2课时

《女娲造人》 1课时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课时

《两则》 1课时

《古代语言两则》 2课时

郭沫若诗两首

主备人:宋翠华 审核人:唐桂艳 隋新燕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灿烂,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情感。

2.揭示课题:天上的街市。(生齐读。)

3.考考大家的想像力:在你想像的世界中,“天上”有什么?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4.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生读课下注释。)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知识?(生补充) 老师白板出示: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等。《女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二、交代学习目标(见上)

1、出示白板

2、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课件:

1、生字认读:

缥缈 灯笼 笼罩 疏星 闲游 模糊 鲛鱼 闲游

指名读生字,其他学生注意订正;学生读两遍

2、释义

(1)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

(4)甚:很、极。

(5)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逛。

三、初读课文,感受韵律美。

师过渡:诗歌的节奏感是很强的,具有韵律美,最适合诵读。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朗读要求:

1、节奏不易强,声音不易大。速度不易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3、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

4.教师范读第一节,生分组读其余3节。划出停顿、重音。

6.指名读,评价。

过渡:要想进一步读出感情,确定好重音,还要理解内容。

四、理清思路,体会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1、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 .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 .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 .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 .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 .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 .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教师预设: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 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 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 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五、品味语言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 .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 .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 .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 .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六、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2、联想和想象训练:由牵牛花想到„„

八、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 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静夜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初读课文

要求与《天上的街市》同

三、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 .这首诗哪部分写实? 哪部分想像? 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 使人想到什么? 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 喜极而泣? 伤心落泪? 抑或无穷思念? „„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六、板书设计;

联想 海雾模糊

月光 疏星 天河 鲛人在岸 想象

对月流珠

女娲造人

袁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神话的含义,感受神话的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女娲的形象,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

通过扩写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体会人类作为大自然孩子的责任。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

一、话题导入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汇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明珠——神话,同学们都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看图引入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齐读《风俗通》里的两篇小短文, 找一名同学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划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由何而来——想象。

2、朗读文本,感受想象的魅力。

①你为什么造人?

②是什么给了你造人的灵感?

③你是怎样造人的?

④请用两个字形容一下你在造人过程中的心情。

⑤你在造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⑥你如何解决?

通过采访的形式理清文脉。

三、深入文本,分析形象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

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分析女娲。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老师范读、学生读,读出感受。

“文章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说明作者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喜悦感。作者的喜悦感,融入文章中,我们读了文章,才能体会到喜悦。阅读文章,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由此看来,编写的故事要有吸引力,首先自己应该投入感情,融入感情。感情是故事的灵魂,也是想像的灵魂。这一点,请你们注意。

大胆奇特的想象给了女娲团土成人、撒泥成人的伟大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又赋予了女娲勤劳、智慧,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它让神话插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

借助这双美丽的翅膀袁珂创造了勤劳、智慧的女娲,勤劳、智慧的女娲又创造了勤劳、智慧的人类。女娲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将“爱”、将温暖传递给了我们。我们作为女娲的孩子,大自然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爱”,这种温暖传递下去。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充满温暖。

五、拓展阅读:

女娲造人的神话展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想象力,而西方,他们也在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属于他们的神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西方的造人神话,对比东西方想象的异同。

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最初的时候,天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上帝便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园,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课堂练笔

东西方神话各具魅力,然而在这些神话中最感动我的是精卫填海,同学陪我一起再受一下感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个小短文扩写成小片段。想想她怎样来到海边,又如何被海水吞噬,有什么动作、语言和心理。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六、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老师就给你们推荐几座这样的宝藏。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推荐书籍: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七、课后作业

本课《伴你学》。

教学反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速读、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小组合作)

找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贯穿情节。 学生速读,找出有关的句子,交流明确。

明确1:

(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6)

(2)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19)

(3)“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48)

(4)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 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68)

(5)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79)

有关的词语可以找到:寂寞——快乐——温暖——光明。

三、探究研读:

教师引导:读这一篇童话,我时时感受到一种“美”,你们有没有同感呢?请你谈一谈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美”的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以后明确:

1、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

(1)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18)

(2)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46)

(3)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74)

(4)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81)

(5)各种颜色的花朵。(82)

(6)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83)

老师小结:这一些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深深地吸引、 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一种美的熏陶。

2、 美的语言。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适当补充。)

(1)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

(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2)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 (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3)节奏感强。

(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带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 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4)含蓄,有象征意义。

(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 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过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5)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 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3、美好的主题。(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主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以后小结如下:

(1)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

(2)我们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更贴切)

(3)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四、分角色朗读: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分角色: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人、“萤火虫”的话。(配乐《爱的奉献》)

五、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事物,一个盲孩子,尚且能够用他的心灵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温暖。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容忍呢?用你的心去感受每一份温暖,用你的爱去温暖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多一份光明和温暖。

六、作业:1、完成《伴你学》的练习。

2、课外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板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寂寞————快乐、温暖————光明

(一个人) (影子) (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

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两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

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

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

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

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个故事。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2、《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提示:两次战斗的细节描写)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

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进一步表现他的小人之心和自高自大 “比你强得多” 敢于挑战

2、蚊子和狮子 吹着喇叭冲过去 勇敢善斗

唱着凯歌 得意忘形

蚊子和蜘蛛 “却”、粘住 败得很惨

“不料” 至死不悟

3、 引导完成如下补充板书,并做第二次总结:

创作手法

语言(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动作、心理

[知识拓展]

想象与联想

[总结语句]

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

三、拓展教学,创作寓言 人物 故事梗概 寓意 赫耳墨斯、雕像者 问身价 人不应爱慕虚荣 (人、神)万事万物 情节简单 言此意彼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自主构思:

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口与鼻的对话等

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

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

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适时评价。

3、总结

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

本课《伴你学》练习。

教学反思: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郝斌中学 备课人:王玉玲

教学目标:

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抢答成语,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看看这两则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

2、文学常识(课件展示)

三、学习研讨 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⑵ 不筑,必将有盗。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窃,智子疑邻。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宋国富人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你觉得宋国富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则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别人给你提出意见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以上4个问题,个人认真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

(3)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积极方面:听意见, 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 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教师小结并过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接下来再来学习研讨 《塞翁失马》。

四、研讨学习《塞翁失马》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

其马将( jiàng )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du ò)其髀( bì)

此何遽( jù)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xi án )而战。

此独以跛(b 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二读课文———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翻译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

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a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b.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d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e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五、课堂小结:

寓言,总是以短小精悍的故事,给人深刻的启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我们今天的学习,让这节课给你的人生正确导航。

六、作业设计:

1、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和读读背背部分。

2、选做: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塞翁失马》,题目叫《塞翁之子》,内容就是塞翁之子跛脚之后的生活,他是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得与失的关系呢?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寓意:我们应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不因关系的亲疏而肯定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塞翁失马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成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这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

在《莺》这一课里,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把我们带入莺的世界,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可爱。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他的征兆。天气的“招牌”怎么解读?《看云识天气》交给你如何看云识别天气。

伽利略在《斜塔上的实验》将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他的言行所昭示的精神将是我们一生最可珍视的财富。

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总幻想有一日能飞上月宫。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里,让我们与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科学24小时》是一篇介绍“24小时”的科普小品文。既包含着丰富的科普知识,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许多人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壮观的景象;“山市”蜃楼可能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在《山市》里,蒲松龄为我们描绘了衣服奇异的山市图画„„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

2. 提高默读能力,要求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莺》 1课时

《看云识天气》 1课时

《斜塔上的实验》 1课时

《月亮上的足迹》 1课时

《科学24小时》 1课时

《山市》 2课时

《莺》

主备人 赵志萍 审核人 司红、李纪胜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莺的特性,体会作者对莺的感情。

2、品味文艺性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重点)

3 激发学生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热爱珍视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那么请大家谈谈你喜欢的或熟悉的鸟,并说出你的理由。师:大家说的太好了,老师也喜欢鸟,喜欢孔雀像大蒲扇一样多彩而美丽的翅膀,喜欢啄木鸟有着尖而硬的喙勤勤恳恳的捕虫,更喜欢那些有着美妙歌喉的鸟儿,现在请大家欣赏一段鸟的叫声(播放)刚才大家听到的是一段夜莺的叫声,那么莺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白板展示莺的几张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布封的科学小品《莺》,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完成三个学习目标,师出示目标,我们大家一起念。(白板出示) 二:整体感知:

1、(白板出示)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让你来介绍莺这种小动物,你会介绍它哪方面的知识呢?

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主动感知自己与作者的差异,有利于掌握说明文的思路。

2、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段落,我们介绍的的和作者介绍的还有什么差别?(学生读课文)。

3、白板出示生字

阴霾 休眠 欢畅 栖息 涵养

恬静 无忧无虑 千呵万护

迁徙 孵卵 焕发 天真无邪

找一学生读生字,其他同学纠正拼音,再齐读两遍。

4、下面大家来读课文,(白板出示)请同学们说说通过作者的介绍你了解了莺哪些方面的知识?

(1)学生读完后思考讨论回到答。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试引导学生找出作者在介绍这些莺的特点时,在谋篇布局有什么共性?(应到学生回答几乎每一段都有中心句)

(3)白板出示

中心句是一段中表示中心意思的句子,常用概括或提示的方式进行表述,一般情况下只有一个中心句,它的位置大多放在短首,有时也放在段尾,个别情况下放在段中,陈述性的段落有时没有中心句,但可综合概括出全段的中心意思。

(4)下面请同学们各段的中心句。

学生活动:先自己独立思考,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的中心句,然后再小组讨论. 明确(白板出示)

第一段,介绍冬天是萧条冷漠的,鸟类的回归带来了初春的第一个信息。

第二段,在森林的主人当中,莺科小鸟最多,也最惹人喜爱。

第三段,介绍莺科小鸟的外形特征(外表)。

第四段,介绍莺科小鸟的生活习性(活动范围和活动时的情况)。

第五段,介绍莺科小鸟胆小、欢乐的生性及活动时间。

第六段,介绍在莺类中,黑头莺叫得最好听,声音最流畅,有些像夜莺。

老师在出示答案是为什么要在段前加上“介绍”二字?(引导学生回答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概括段意时,要加上“说明”或“介绍”)

三. 质疑问难:

1、(白板出示)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莺不让人喜爱的毛色呢?

(1)学生可能对这个问题不知从何处来思考,可以出示一药物说明书,让学生体会说明文特点,为什么要说明不良反应和禁忌?(白板出示)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蒲地蓝消炎片

商品名称:蒲地蓝消炎片

拼音全码:pudilanxiaoyanpian

【主要成份】蒲公英、黄芩、苦地丁、板蓝根。

【性 状】本品为糖衣片(或薄膜衣片),除去糖衣(或薄膜衣)后呈棕褐色,味微苦。

【简介/商品功效】 清热解毒,抗炎消肿。用于疖肿、咽炎、扁桃腺炎。

【规格型号】0.3g*12s*2板

【用法用量】口服,每片0.3克:一次5-8片;每片0.6克:一次3-4片,一日4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 忌】尚不明确。

(2)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白板出示)(明确:这是一篇说明文。这种文体目的是告诉人知识,要有科学性,全面性。所以要让读者了解莺的外形体貌、生活习性,否则就起不到传授知识的目的,这段对莺“毛色暗淡”的描写,并不损害它在读者心中美好的印象“美好并不等于完美”。莺的可爱,并不主要在于它的外形,而是在于它们“活泼好动”“无忧无虑”和对人们心灵的启迪和触动。)

四、精读赏析语言

1、与课后习题二比较阅读

(白板出示)提问:课后练习二中《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对莺的说明文字, 作者为什么不以这种方式来介绍?

(白板出示)关于作者布丰的介绍

布封,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19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巨册《自然史》。《自然史》中有文学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性的,是对动物的描绘。布封不是用完全客观主义的态度去介绍这些动物,而是带着亲切的感情,用形象的语言替它们画像,因而描写生动具体、饶有兴味。至今为人们所爱读。

讨论并归纳:(白板出示)课文用文学的笔调描写,写得形象、具体、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感,使人爱读。《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对莺的介绍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得准确、简明,给人以知识。

2、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大屏幕投示:以“我觉得文中„„句子(词语)很生动,理由是„„”的格式说一句话,先独立思考,然后进行交流。第一小队品读第二段,二三四小队依次品读四五六段。老师先品读一句作为例子:

(白板出示)

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唤醒了沉睡的大自然,焕发了新的活力与生命,树木吐出了新芽,小树林披上了新装,引来了新主人在此嬉笑打闹,唱歌传情,到处生机勃勃。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中“唤醒”、“焕发”、“吐出”、“披上”、“嬉笑打闹”、“歌唱传情”,这一组动词形象生动的描写了小鸟带来了勃勃生机的春天,也饱含了作者对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并作点评

4. 全班合作学习,品读语言。

5预设可能找出的句子

A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天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因为本句写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把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又饱含着作者对这种小鸟的喜爱之情。

B .比如文章第一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采用对比的手法,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自然界萧条冷漠的冬季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两相对比,更突出了春的魅力。

C .“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莺的可爱性情。)

D .有些住在我们的花园,有些更喜欢林阴大道和树丛,不少进了大森林,另有一些藏进了芦苇荡。

(同上题学法。明确:“住”、“钻”、“藏”等动词的运用,把小鸟人格化了,体现了莺的活泼好动、灵巧和生活习性的特点。)

E .早晨可以看见它采集露水,在夏天短暂的雨后,它常来到湿润的树叶上摇晃树枝洗淋浴。

(明确:本句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场面,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把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又饱含着作者对这种小鸟的喜爱之情。) F .最后一段。

(明确:这段介绍莺动听的歌声。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强调了黑头莺是众多莺类中叫得最好听的一种。它声音最流畅,歌喉轻快纯洁,歌声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唱歌的时间最长。“春天的唱诗班”,这是比喻的说法,是指春天众多的鸟类大合唱。这一段,作者把对莺的赞美推向高潮,“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多美的语言啊,在黑头莺的独唱中,结束了全文。这时候,作者情不自禁地写道:“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教师指导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作者心中的无限感慨,自然从胸中流出:这是对那些争名逐利、煞费苦心的人们的含蓄地批判。试想,面对这样的幸福鸟歌唱,也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了。以这句话结束全文,发出感叹,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中生命世界的喜爱和赞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喜爱和赞美的感情和语气朗读这一段)

6、过度你分析的太好了,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肯定说不出来这么精彩的话,下面请同学们再打开课后题第二题,对莺的介绍《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和这篇文章都是说明文,这两篇文章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明确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说明文区别)

五、拓展延伸:

布封这么喜欢莺,字里行间都流溢着对应的喜爱之情,其实我们中国人也喜欢莺,把它作为吉祥喜庆的象征,在春联中有:喜龙飞凤舞生平日,欣燕舞莺啼锦绣春。现在我们也用莺歌燕舞来描绘春天,同学么想想古诗中写莺的诗句。(白板出示)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白板出示)

师引:在古时莺飞草长春意融融的景象随处可见,可是现在只见蓝天中白云孤独的流浪,只见绿树青草相依为命,偶有的那几声鸟鸣却总是那么微弱,这是怎么回事呢?

(白板出示)

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朋友。

蓝天有了鸟的叫声才会生动。

我们和鸟共住一个家园。

六. 小结全课:

本文介绍了莺科小鸟,读完全文,一只只可爱的小鸟便跃然纸上,是那般的讨人爱。惹人怜。这首先得归功于生动描写小鸟的作家-布封。然而,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做个有心人,带着一颗友善的心去接触自然,我们就会发现:自然界有许许多多可爱的地方,不只鸟类,万物也都以它们各自的特色在装点自然,它们也都很美,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吧!

七.布置作业:

必做:搜集关于莺的诗句。

选作:细致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

八、板书设计:

活跃 灵巧 轻盈 好动

生性胆小 无忧无虑

歌声美妙

看云识天气

主备人:王翠娟

审核人:杨晓明 张日梅

教学目标:

1、了解云与天气的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重点)

2、学习本文生动活泼、优美形象的语言,积累有关的语言材料。(难点)

3、培养观察自然,留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诸葛亮吗?诸葛亮布下天雾“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

是不是他真的能呼风唤雨呢?当然不是!是因为他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掌握了天气变化的规律,并用之于实践的结果。

今天,我们也学习一篇有关识别天气变化的说明文,它将告诉我们怎样通过云来预测天气的情况。(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

二、 检查预习:(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注音并反复巩固)

峰峦 点缀 一霎间 匀称 弥漫

崩塌 棉絮 日晕 晕头转向 轻盈

三、 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根据你的学习经验,你觉得文章属于什么结构?(此题主要引导学生疏通课文结构,学生应该能感知到:总—分—总)

师:这篇课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那么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科学知识?(学生总结后确:根据云识别天气的变化)既然如此,那么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学生在文章中找到:天空的薄云,往往„„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我们仅能根据云来识别天气吗?课文告诉我们还可以根据什么来识别天气?(学生速读总结,明确: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 (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晴天云

云的形状 {

阴风雨雪云

云的光彩

四、 细读课文,局部探究:

(一)师:刚才,我们通过整体感知,了解了文章的大体结构和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细读中间部分,认识各种云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并任选一种,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多媒体出示介绍要求)

1、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2、让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出示示例:

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菱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学生细读准备。此题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云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最重要

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动的语言,学会组织语言材料。)

全班交流,教师边展示与之相对应的云的幻灯片,边总结引导,边板书,进一步理清结构,为下面总结说明方法做准备。

(二)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不同的云,甚至云上不同的光彩都能预示不同的天气。文章的内容很多,但我们却并不觉得杂乱无章,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流,可以让学生小组讨论。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利用板书引导,一类一类很清晰)

讨论明确:文章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师:你还知道其他的说明方法吗?(学生小学时接触过说明方法,如果学生知道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中其他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作比较,引用说明)

五、 研读赏析,品味语言:

(一)师:同学们,本文也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也很有特色。下面同学们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品析文章的语言。

教师准备,学生可能赏析到的:

1、第一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的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床大棉被”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的比喻吗,鲜明生动,给人深刻印象。

2、“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云的形态特征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是天气的标志。通俗易懂,既便于我们明白事理,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3、第三段的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各种云的形态。

4、第六段引用的使用,用古代的谚语说明了云上的光彩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更通俗易懂。

(二)师:同学们都注意到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但你有没有注意这样的一些词语呢?

(学生如果在赏析的过程中能提到这样的词语,教师就适时引导: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如果不能找到,那么教师就用这种方式多媒体展示)

1、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风雨雪的预兆。

2、乌云弥漫着天空„„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师: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有用吗?是不是可以去掉呢?

(学生思考,可以小组讨论)

明确:“常常”意为经常,但并非全都预示阴风雨雪,如果去掉则表示一定预示雨雪,与实际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让学生试着体会一下第二句的词语,也可以从文章中找,如最后一段,补充说明看云识天气有一定的限度,使文章表述更为准确。)

师:由刚才同学们的体会可以看出,说明文中这些看似不准确的词语恰恰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必须科学地向我们传授知识,所以它的表述必须是严密的。在以后的说明文的学习中你会经常发现这样的词语,要学会理解它。

六、 课堂小结:本节课是我们继《莺》之后学习的又一篇科学小品,不仅继续学习了小品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而且又学习了说明文新的知识:说明方法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下面我们带着这些收获再一次读课文。 (学生总结并回读课文)

七、 布置作业:

必做题:完成课后练习的仿句。

选做题:课外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俗语、诗词、文章片段等,并积累到自己的阅读本上。

八、 板书设计:

总:概述

卷云

卷积云

晴天云 积云 高积云

云的形状

卷层云

高层云

分: 阴风雨雪云 雨层云

积雨云

云上的光彩 华

总:补充说明,并总结全文。

九、教学反思:

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一、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探究活动。

3.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4、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精心搭设“桥梁”。

三、教材分析

《月亮上的足迹》是新教材七年级的一篇课文,从教材编写角度来说,这一单元主要讲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其设置目的主要是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索、筛选信息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探险——登月。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这一题材本身就能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足够的兴趣,而学生了解的关于月亮的资料也比较丰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因此,学习此课,不仅要了解登月的知识,还要精心搭设“桥梁”,把这一课过渡到学生对科学的探索中去,切实开展关于月亮的科学与人文的探究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学生角度)展示学生的小制作(关于月亮的手工作品、图画等)导入月亮的世界。

2.(教师角度)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思》、《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朗诵诗歌)由学生诵读有关月亮的诗歌。旨在营造良好气氛,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神秘是人类的向往。

(教师引导)月亮,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受。那皎洁的月光,时圆时缺富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诗人们的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不定期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请说一句有月亮的诗(“杨柳岸,晓风残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梨花院落溶溶月”,“暗香浮动月黄昏”。)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美好,现在我们就与航天英雄一起,到月亮上去走一走,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刻。

学生观看天体运行图图片。

(二)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

1.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自主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获取重要信息,回答月亮课件的问题。(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A 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B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C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D 火箭名称和飞船分别叫什么?

E 采用什么顺序,记叙了什么过程?

(2)用上面的信息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思考登月全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2、展示学生作品,培养动手能力和说话能力。

(你说、我说、大家说)

(1)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作简要说明。

(2)四人小组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介绍得最准确,推荐一位同学到上面来展示、介绍。

(3)展示各小组中最好的作品,并请一位同学介绍登月过程。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位语言特色。

1、(观看课件中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说说看到这一场景的感受。

(2)质疑登月事件。

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使这节课达到高潮。

A 月球上有写什么?那时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B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C 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D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E 登月舱与飞船是怎样脱离和对接的?

2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课文,深入体会。

(合作探究)

探究1:你喜欢这篇课文吗?阅读时你有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很紧张,很自豪)哪请你把让你最难忘的地方找出来并朗读、评析。

探究2: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对登月意义的认识。

(辩论)据说为了这次登月,共有40万人,2万多家公探究1: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探究3:同学们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你觉得课文写作上最值得你学习的一点是什么?

(4)课后作业。

必做题:

“读一读,写一写”练习中的词语带拼音写一遍,默一遍。

选做题:

课后继续看与月亮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教学反思:

科学24小时

田志伟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

2.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3.理解作者关于时间和人生哲理的思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章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晨曦 ( ) 妩媚( )( ) 普照寰宇 ( ) 屏息聆听 ( )( ) 谆谆诱导( )

2. 根据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晨曦:

妩媚:

屏息:

寰宇:

3. 通过快速默读,把握文章主要信息,梳理文章脉络。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方法链接:

段落要点概括提炼的方法:

(1)摘句法。就是摘出文段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主要在三个地方:文段开头的首括句或起始句;文段的总结局;文中的过渡句。

(2)概括法。对于没有直接表述中心句的文段,则需要仔细阅读文章,分清层次,进行归纳概括。常见的方法有:归纳法,就是摘引段中的关键信息,然后进行整合的方法;取主舍次法,就是对文段内容进行概括时,抓住主要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内容。

(3)组合法。就是文段有几个并列的层次,把几个并列的内容组合起来。

4.作者在介绍24小时时,为何不直接入题,而从浩瀚的宇宙写起?

二、探究赏析

1. 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关于“24小时”的科学知识?

2.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介绍了有关“24小时”的科学知识,包含了作者对“24小时”的哲理思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谈谈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3.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举例:第七自然段写地球的动作“„„她将驮着你飞翔4万公里;同时,„„不停地绕着太阳兜圈,一年必须跑完大约9亿3900万公里,因此,„„她还将带

着全人类在她公转的轨道上豪迈地向前飞驰约260万公里!”,

通过拟人的手法,把地球当作富于情感的人来写,“驮”、“兜圈”等动词写出了地球的动作,而“豪迈”一词则写出了地球的情感。

三、积累迁移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24小时,是一切物质运动的舞台”„„根据你课前搜集的有关时间的名言、谚语、故事等,结合课文,写一篇二三百字的文章,感悟“24小时”。

小结:

科普小品文一般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而趣味性、人文性不足。本文则是一篇熔知识性、科学性、文学性、人文性与一炉的科普佳作,拟人化手法、优美词语的运用及描绘性的语言,使文章既通俗易懂,又妙趣横生,符合读者心理,便于接受。

四、延伸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章,读出哲理,读出感悟。

和时间比赛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的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的维持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可那总有一天要醒来),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我问着。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过完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了我一个迷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上,一天撕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家里的庭院里面看着太阳一寸一寸的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林鸟飞过空中归巢,它们飞得多么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而或许明年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小鸟,而是老鸟了。

时间过的那么快,使我的心里不只是着急,更多的是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的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

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的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才完成的作业,我10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的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20年,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比自己原来有的时间跑快一步,如果跑得快,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比赛,你就可以成功!

教学反思:

《山市》

主备:王春华 审核人:宋新民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重点)

2、在诵读中理解文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难点)

3、科学地解释“山市”这一自然现象,感受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1课时

一、导入课文

大家看过电影《倩女幽魂》吧?其中的小倩的故事是源于《聊斋志异》中的,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世称“聊斋先生”,今天我们学习蒲老先生的另外一篇故事---《山市》。

二、诵读

1、师范读。

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划出文中难读、易错的词语。(师范读)

2、强调字音字形。

由学生读字词,强调字形字音。

邑 青冥 禅院 碧瓦飞甍 高垣睥睨 连亘 历历在目 莽莽然 霄汉 窗扉 黯然缥缈 屑屑 逾时 倏然 市肆

3、自由读。

接下来,大家在组内自由读课文,相互纠错,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展示自己的朗读。 (生组内自由读)

4、单人读

好,谁来大胆地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 (逐段由学生朗读,以找优生为主。)

5、小组读

第一轮,分成四个小组竞赛读;第二轮,分成男女组竞赛读。

从节奏、音量、准确度等方面对各组做评价。

师过渡:在我们的反复朗读中,大家觉得哪些句子是不好理解的?

三、译读

1、 生自主译文

利用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标出有疑问的地方。

2、 合作译文

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句子,把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标出来。

3、师引导讲解

师讲解小组解决不了的句子意思。

3、 “开火车”译课文

以每人一句的形式翻译课文,译完一遍再重复译,直到每个人都参与了为止。

四、赏读

1、把握内容

师过渡: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我们齐读课文思考:如果将山市的变化画成几幅图,那么图中应该有、可能有哪些内容呢?

生齐读,后思考。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2、欣赏语言

师:如果,你是奂山市的导游,你怎样把这么多如梦如幻的景致讲得条理清晰、绘声绘色呢?请根据课文内容讨论。

可能出现的答案如:

(1)以时间为顺序,就可以使我们对山市幻景的变化过程了解得非常清楚。„„

忽见,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运用比喻、夸张、排比这些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3)运用四字短语,简洁精练。

3、师小结

以时间为序,描绘幻景变化的过程,使文章脉络清晰; 修辞手法使文章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市的奇美; 四字短语的使用,使文章简洁精练!(板书:黑体字)

4、发挥想像,领略自然的美

师:你能根据课文,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为大家描绘山市的美吗? (生:自由说,指名说)若有困难,出示例子:

(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渐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

5、再读课文,感受美

师:这么美好的景观,得用同样美的朗读来表现!让我们一起来来美读课文,要做到:投入感情,放飞想象! (师生感情齐读课文)

师:可这样的美景,为什么古人却给它起了个吓人的名字“鬼市”呢? (生杂答。) 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你能根据已学的知识解释吗?) (生答。)

师:“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虽然,我们无缘亲眼目睹山市美景,但我们仍然可以在课文的朗读中充分体会山市的神奇、壮丽!让我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大声朗读,或对照注释试背读课文吧! (生自由读)

五、课堂小结

以学生谈收获或质疑小结。

六、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某一幅画面。 2、你还知道哪些奇怪的景象?请整理成文,讲给同学们听。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题目完成。)

板书:

山市

蒲松龄

时间词语,条理清晰

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四字短语,精练简洁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作者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惊叹,引人遐思。

在《皇帝的新装》里,安徒生把我们带入一个童话的世界,皇帝、大臣、骗子、小孩等人物形象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皇帝的愚蠢可笑,几乎人人都违心地说假话的现象引人深思。

夜空,那样的神秘,又是那样的亲切。郭沫若以新奇的想象,在《天上的街市》和《静夜》两首诗里描画出令人神往的仙境。

人,是从哪里来的?《女娲造人》里,作者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讲述了古代神创造人的神话传说。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篇美丽的童话,有着诗一般的境界,其中的“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两则》中所选的两则寓言,或借远喻近,或借此喻彼,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表达了深刻的寓意。

《古代语言两则》里所选的两则寓言《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寓意深刻。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积累;

2. 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练习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理解课文;

3. 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读出感情;

4. 提高默读能力,要求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

《皇帝的新装》 2课时

《郭沫若诗两首》 2课时

《女娲造人》 1课时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1课时

《两则》 1课时

《古代语言两则》 2课时

郭沫若诗两首

主备人:宋翠华 审核人:唐桂艳 隋新燕

天上的街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体会诗人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灿烂,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入《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情感。

2.揭示课题:天上的街市。(生齐读。)

3.考考大家的想像力:在你想像的世界中,“天上”有什么?是个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4.谁来介绍一下作者?(生读课下注释。)你还知道作者的哪些知识?(生补充) 老师白板出示: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戏剧《屈原》、《蔡文姬》等。《女神》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二、交代学习目标(见上)

1、出示白板

2、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检查预习情况:

师: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课件:

1、生字认读:

缥缈 灯笼 笼罩 疏星 闲游 模糊 鲛鱼 闲游

指名读生字,其他学生注意订正;学生读两遍

2、释义

(1)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也作“飘渺”。

(2)定然:必定。

(3)珍奇:稀有而珍贵。

(4)甚:很、极。

(5)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逛。

三、初读课文,感受韵律美。

师过渡:诗歌的节奏感是很强的,具有韵律美,最适合诵读。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朗读要求:

1、节奏不易强,声音不易大。速度不易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把握这首诗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忧郁的感情。

3、划出诗歌的节奏并标出重音。

4.教师范读第一节,生分组读其余3节。划出停顿、重音。

6.指名读,评价。

过渡:要想进一步读出感情,确定好重音,还要理解内容。

四、理清思路,体会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1、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 .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 .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 .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 .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

2、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 .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 .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 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 .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教师预设: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 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 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 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五、品味语言

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 .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 .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 .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 .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六、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2、联想和想象训练:由牵牛花想到„„

八、板书设计:

街灯(明星)——街市——物品——人——生活 联想 想象(天上的生活富庶、美好、幸福)

静夜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继续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重点:朗读训练;品味诗歌语言,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难点: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二、初读课文

要求与《天上的街市》同

三、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 .这首诗哪部分写实? 哪部分想像? 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 .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 .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 .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 .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 .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 .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 使人想到什么? 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 喜极而泣? 伤心落泪? 抑或无穷思念? „„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 .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五、布置作业

① 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 荐阅读:郭沫若诗集《女神》。

六、板书设计;

联想 海雾模糊

月光 疏星 天河 鲛人在岸 想象

对月流珠

女娲造人

袁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神话的含义,感受神话的魅力。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女娲的形象,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

通过扩写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体会人类作为大自然孩子的责任。

【教学重点】激发、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中想象的运用

一、话题导入

在奔腾不息的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颗汇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璀璨明珠——神话,同学们都看过或听过哪些神话。(看图引入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齐读《风俗通》里的两篇小短文, 找一名同学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划出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由何而来——想象。

2、朗读文本,感受想象的魅力。

①你为什么造人?

②是什么给了你造人的灵感?

③你是怎样造人的?

④请用两个字形容一下你在造人过程中的心情。

⑤你在造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⑥你如何解决?

通过采访的形式理清文脉。

三、深入文本,分析形象

通过这个小游戏,我们对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这篇课文好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

艺术之门。它借助丰富的想像力,散发出文学艺术的魅力,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情节,还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现在让我们再围绕“鲜明的人物形象、美好的情感”,进一步探究课文,分析女娲。

⑴鲜明的人物形象。(方法指导:先用括号标出描写女娲的重要词句,然后分析女娲是怎样一个形象。)

⑵美好的情感。(方法指导:先用波浪线画出体现喜悦感的重要词句,然后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

老师范读、学生读,读出感受。

“文章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说明作者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喜悦感。作者的喜悦感,融入文章中,我们读了文章,才能体会到喜悦。阅读文章,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交流。由此看来,编写的故事要有吸引力,首先自己应该投入感情,融入感情。感情是故事的灵魂,也是想像的灵魂。这一点,请你们注意。

大胆奇特的想象给了女娲团土成人、撒泥成人的伟大神力;而合情合理的想象又赋予了女娲勤劳、智慧,有喜有悲的人性。这样才使得女娲的形象,既神奇又符合人类社会的情理。所以这种大胆而奇特、合情又合理的想像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它让神话插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

借助这双美丽的翅膀袁珂创造了勤劳、智慧的女娲,勤劳、智慧的女娲又创造了勤劳、智慧的人类。女娲创造人类的同时,也将“爱”、将温暖传递给了我们。我们作为女娲的孩子,大自然的子孙,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爱”,这种温暖传递下去。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爱”充满温暖。

五、拓展阅读:

女娲造人的神话展现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想象力,而西方,他们也在用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属于他们的神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西方的造人神话,对比东西方想象的异同。

造人,是上帝最后的也是最神圣的一项工作。最初的时候,天上尚未降下雨水,地上却有雾气蒸腾,滋生植物,滋润大地。上帝便用泥土造人,在泥坯的鼻中吹人生命的气息,就创造出了有灵的活人。上帝给他起名叫亚当。但那时的亚当是孤独的,上帝决心为他造一个配偶,便在他沉睡之际取下他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来。上帝用这根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在东方的伊甸园,为亚当和夏娃造了一个乐园。那里地上撒满金子、珍珠、红玛瑙,各种树木从地里长出来,开满各种奇花异卉,非常好看;树上的果子还可以作为食物。园子当中还有生命树和分别善恶树。还有河水在园中淙淙流淌,滋润大地

课堂练笔

东西方神话各具魅力,然而在这些神话中最感动我的是精卫填海,同学陪我一起再受一下感动。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将这个小短文扩写成小片段。想想她怎样来到海边,又如何被海水吞噬,有什么动作、语言和心理。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六、课堂小结: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进步,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胆合理的想象不仅可以锦上添花,有时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古今中外的神话故事便是“想象”的宝藏,有待大家去开采。

老师就给你们推荐几座这样的宝藏。

阅读中外神话故事,体会其中的想象。推荐书籍: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施瓦布(德)《希腊神话故事》

《山海经》

《一千零一夜》

七、课后作业

本课《伴你学》。

教学反思: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速读、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4.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人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思考:(小组合作)

找出文中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句子。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贯穿情节。 学生速读,找出有关的句子,交流明确。

明确1:

(1)他的日子过得很寂寞。(6)

(2)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它很快乐。(19)

(3)“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小小的萤火虫!它像一盏小小的灯。”盲孩子几乎是在大声喊叫着,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48)

(4)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 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68)

(5)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79)

有关的词语可以找到:寂寞——快乐——温暖——光明。

三、探究研读:

教师引导:读这一篇童话,我时时感受到一种“美”,你们有没有同感呢?请你谈一谈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美”的信息。

小组讨论。交流以后明确:

1、诗情画意的美的意境。

(1)牛儿哞哞地叫,羊儿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听潺潺的流水声。(18)

(2)萤火虫“幽蓝”、“翠绿”的光。(46)

(3)月亮和太阳同时悬挂在天上。(74)

(4)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81)

(5)各种颜色的花朵。(82)

(6)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83)

老师小结:这一些构成了一种绚丽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深深地吸引、 感染着我们,给我们一种美的熏陶。

2、 美的语言。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适当补充。)

(1)全篇几乎都由短句构成,好读,不拗口。

(如“他还看见了天上出现了弯弯的彩虹。”、“他还看见了各种颜色的花。”、 “还有绿草,还有草叶上明亮的露珠。”)

(2)叠音词很多,不仅形象感强,描写情态逼真,还可以舒缓语气。 (如:轻轻、咩咩、哞哞、潺潺、阵阵、飘飘忽忽、幽幽、缓缓等。)

(3)节奏感强。

(如:“话音刚落,一声霹雳炸响,风夹带着雨,雨带着风来了。”、“他们 走过泥泞的旷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4)含蓄,有象征意义。

(如:“我从阳光里来,也从月光里来,还从灯光里来。”、“光明是我的母 亲,是她让我来到你身过陪伴着你的。”、“他俩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

(5)按句排列,短小、活泼、跳跃,像小溪流水,自然流畅,适合孩子阅读。

(如“他是一个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光亮,没有色彩。”、“他 是一个永远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3、美好的主题。(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主题)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以后小结如下:

(1)不管自己曾遭遇什么不幸,都要像盲孩子一样热爱生活,追求光明未来。

(2)我们关爱像盲孩子一样的弱者,使他们感受生活的美好。(更贴切)

(3)给别人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

四、分角色朗读:

美的语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题,构成了这篇美的课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遍课文,让这种美在我们心中永驻。

分角色:一人读叙述语言;一人读“盲孩子”的话;一人读“影子”的话;齐读众人、“萤火虫”的话。(配乐《爱的奉献》)

五、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多少美好的事物,一个盲孩子,尚且能够用他的心灵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和温暖。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人,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容忍呢?用你的心去感受每一份温暖,用你的爱去温暖每一个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多一份光明和温暖。

六、作业:1、完成《伴你学》的练习。

2、课外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

七、板书: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寂寞————快乐、温暖————光明

(一个人) (影子) (影子、萤火虫、太阳、月亮的爱)

教学反思:

伊索寓言两则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学习目标:

1、理解寓言艺术特色,学写寓言;

2、迁移经验技能,把握文意;

3、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技巧,进行寓言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续写寓言,感受特色。

师生共同创作《龟兔赛跑》续篇,感受寓言的艺术魅力。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创作,并进行适时的鼓励)

总结:同学们,寓言的创作过程要求我们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行生动的创作。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了解寓言的特色,感受它独到的艺术魅力。

二、寓言简介

1、什么是寓言?具有什么特点?

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 篇幅一般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有的是人,更多的是人格化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其他的东西和现象。主题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讽今、借小喻大等寓意深刻的道理于故事中,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中常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关于《伊索寓言》

是一本古希腊寓言集。伊索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的一个奴隶,善讲寓言故事,后人搜集了古希腊流传的寓言,几经加工、编辑成书,统归在伊索的名下,称《伊索寓言》。

三、对比教学,学习寓言。

[教学构想]

结合学生已获得的认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取他们认为可行的方法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两个故事。

1、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2、检验小组学习效果

问题设计: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怎样以神喻人来刻画赫耳墨斯的形象表现出深刻哲理的?(提示:根据赫耳墨斯的两次心理活动分析)

2、《蚊子和狮子》是怎样运用对比刻画形象来表现哲理的?(提示:两次战斗的细节描写)

分析提要:

1、“想知道„„” 自命不凡、爱慕虚荣

三问价钱中的心理 进一步表现他的小人之心和自高自大 “比你强得多” 敢于挑战

2、蚊子和狮子 吹着喇叭冲过去 勇敢善斗

唱着凯歌 得意忘形

蚊子和蜘蛛 “却”、粘住 败得很惨

“不料” 至死不悟

3、 引导完成如下补充板书,并做第二次总结:

创作手法

语言(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动作、心理

[知识拓展]

想象与联想

[总结语句]

经过学习,我们知道,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神,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做为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寓言故事大多情节简单,但虽然情节简单却内藏寓意,那我们应如何进行寓言创作呢?一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二是对故事中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等进行描写,藏寓意于故事中。

三、拓展教学,创作寓言 人物 故事梗概 寓意 赫耳墨斯、雕像者 问身价 人不应爱慕虚荣 (人、神)万事万物 情节简单 言此意彼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尽情展现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成就感吧!

1、“给题目写寓言、给开头写寓言、给寓意写寓言”等几种不同要求的写作练习,让学生自主构思:

给题目写寓言:水滴与石头、新龟兔赛跑、口与鼻的对话等

给开头写寓言:老虎回家之后„„树干对树叶说:“„„”等

给寓意写寓言:告诫人们要保护环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等

自主创意写寓言:自拟题目,自找寓意进行创作

2、进行讲故事比赛

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上台讲故事比赛,教师给予及时地表扬适时评价。

3、总结

师生互评:可结合讲故事情况展开互评,也可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

四、课后作业

本课《伴你学》练习。

教学反思:

《古代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郝斌中学 备课人:王玉玲

教学目标:

反复阅读,积累文言字词,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

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两则语言的寓意。(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抢答成语,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一: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看看这两则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并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课件展示)

2、文学常识(课件展示)

三、学习研讨 指导学习《智子疑邻》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二读课文,读懂文意。

要求:细读课文,不参考资料书,根据课下注释试译课文。

(1)学生自主翻译,并划出不会翻译的词、句。

(2)将疑难词句在小组内交流解决。

(3)全班共同解决小组内遗留问题,老师注重指导。

3、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⑴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宋国有个富人,因天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⑵ 不筑,必将有盗。

⑶暮而果大亡其财。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的财物。

⑷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富人失窃,智子疑邻。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课件展示以下问题)

1、宋国富人为什么会“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你觉得宋国富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这则文言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

4、当别人给你提出意见时,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1)以上4个问题,个人认真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都要发言;

(3)全班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发言最精彩;

(4)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5、你能说说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试一试。 如果不(赶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 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积极方面:听意见, 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 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消极方面:要注意自己与听话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说的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教师小结并过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接下来再来学习研讨 《塞翁失马》。

四、研讨学习《塞翁失马》

(一)细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读准确,读通畅

(1)、请男女生各一人读一遍课文。要求字音准确。

其马将( jiàng )胡骏马而归 堕而折(du ò)其髀( bì)

此何遽( jù)不为福乎 丁壮者引弦(xi án )而战。

此独以跛(b ǒ)之故,父子相保。

(2)、老师范读,然后全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此/何遽/不为福乎?

2、二读课文———通文意,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

老师强调以下词语和句子的解释翻译。(课件展示)

解释加点的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

翻译句子:

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无故跑到北方胡人的境地去了。

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③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

④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大腿。

(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二)精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把握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

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 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

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

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a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b.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d .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e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五、课堂小结:

寓言,总是以短小精悍的故事,给人深刻的启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相应的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会想起我们今天的学习,让这节课给你的人生正确导航。

六、作业设计:

1、必做:《伴你学》自主学习和读读背背部分。

2、选做: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塞翁失马》,题目叫《塞翁之子》,内容就是塞翁之子跛脚之后的生活,他是否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明白了得与失的关系呢?

板书设计:

智子疑邻

寓意:我们应善于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不因关系的亲疏而肯定或否定别人的意见。

塞翁失马

刘 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成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相关内容

  • 2013初中七年级全套体育教案(共36课)
  • 初一基础理论教案第一课 教师: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一课 教师 1 2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2课 教师 3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3 课 教师 4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4 课 教师 5 6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5课 教师 7 初一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6课 教师 学习自编操 篮球 教 ...

  • 七年级上体育教案2013-2014
  • 初 一 体 育 与 健 康 教 育 教 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张盛强 1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1课 2 3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3课 4 5 6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6课 7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7课 8 9 7年级体育与健康教育教案第9课 10 7年级体育与健康 ...

  • 初中体育教案:初一快速跑教案
  • 初中体育教案:初一快速跑教案 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幸福 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www.wordwendang.com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此信息: 一. 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并紧紧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展开教学,在教学中对 ...

  • 初一体育课全套教案
  • 学年度第一学期体育理论课教案 第 一周 第1课时 课题: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自觉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 3.情感目标:正确认识调节好自己心理.情绪的重要性. 重点:明确体育活动对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 难点:争取了解自己的体能! 教学任 ...

  • 初一(1)班主题班会教案教案
  • 初一(1)班主题班会教案 主题:竞争 目的: 1.使同学们明确竞争的重要性,并努力投入到竞争中去,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 2.提高同学们勇于竞争,敢于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素质. 3.锻炼同学们的策划.思辩.动手等综合能力. 活动准备过程: 1. 定主题:根据中段检测情况,部分尖子生已经居级的前列,大 ...

  • 初中语文教案初一上册第六课短文两篇教案
  • 初一上册第六课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 1 ...

  • 初2018级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 初2018级体育与健康课教案 理论课 一.健康的标志 1.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所产生的压力. 2. 乐观开朗,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 3.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 5. 抗病能力强,能抵抗普通感冒和传染病等. 6. 体重适宜,身体匀称而挺 ...

  • 初一英语(上册)期末复习教案集粹五
  • 语法重点:名词性物主代词.基数词的用法.时间表达法以及个人的简单介绍.难点突破:(1)名词性物主代词的用法.(2)如何简单介绍自己和别人.知识目标:通过对话操练.语法点评.专项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基数词.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合作能力, 增强学生在实践生活中的英语运用 ...

  • 七年级2班庆祝第27个教师节主题班会设计
  • 七年级2班庆祝第27个教师节主题班会设计-教师颂]这篇文章,系-网-友82653搜集上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部分内容源于网络,期望能对您的工作有些许帮助,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flash 教 育 课 件 资 源 网 hTTp://wWW.FlaShkJ.nEt,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 tag ...

  • 初一数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 初一数学教案 -------------- 一.基本情况 科目:初一数学 课题:文件的下载(第二章第三节) 课时:2个课时 课型:新知讲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拼凑.方程解答.尝试新计算等方 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2.过程与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