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合肥中心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2007年3月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舯叮

Ⅷ26№・2

第26卷第2期由岍刊dAnql啊1_髑dle侣cdleg《s。ciaI

sc胁5d日∞)

制约合肥中心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阮华彪,李红梅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安徽合肥2圳1)

摘要: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挤发展的一个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促进合肥中心城静嘭成:尽快形成统一协调的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推进以合肥

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体化。

关键词:中心城市;带动力;制约因素中围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唧)02—0Q36~03

会城市的排名将会上升23个位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快合肥中心城市的形成,带动周边城市加速发展,加快皖中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徽的崛起步伐,就显得更为必要和关键。

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推动中心城市在特定地区的崛起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基本因素主要指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促进因素中包括城市的综合实力,高级化的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开放J|生的环境等。自然区位等基本因素只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这些基本因素对16、17世纪时期欧洲一些中心城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形成已经摆脱了地理区位的限制,更多地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产业的积聚扩散能力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等促进因素。因此,本文将参照中心城市形成的理论要求,剖析制约合肥形成区

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兽按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路,提出发展极理论,认为有限的资源应集中配置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由该部门产生的支配效应及技术制度创新可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单元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成长。60年代,法国地理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拓展至地理空间,进一步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认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内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问、中心城市联系起来具有了空间意义。

目前,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中心城

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具活力的重妻经

’济增长点和集聚地。广东、浙江及江苏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加速中心城市发展也已成为普遍共识,成为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重点。

在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沿江城市带的发展已经列人国家战略,沿淮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也已经出台。因此,作为安徽的中心城市,合肥。不仅面临着如何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还肩负着带动皖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十一五”时期将是合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将达到18%~加%,在全国省

域I生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对破解其发展瓶颈提

出一些思路。

制约合肥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因素1.交通“瓶颈”缓解,但并不必然会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从合肥的发展历程看,交通不便利一直是制约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从20呻年以来,合肥的交通环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十一五”期间,合肥将加快合宁、合武高速铁路以及合

・收稿日期:2呻6—12一13

作者简介:阮华彪(1976一),男.}=f=两上饶^、,安徽省经洲言息中心预稠B处.经济学硕士;

李红梅(198D一),女,安徽准北人,安徽省经济佶皂中心预瑚忮b.经济学硕士。

万方数据

第2期阮华彪,李红梅:制约合目巴中心城市形廊均主要因素分析

・37・

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建设,加上原有的对外通道,加快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会大大缓解。但交通瓶颈的缓解并不意味着合肥就会自动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除了要有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外,还需要对物流服务的充足需求以及物流业发展的主

要载体——专业的物流企业。

从交通优势看,合肥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郑州一直是我国铁路的最大中转站;武汉和长沙也位于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上,“十一五”期间还将建成武汉到广州的高速铁路;自从京九线通车后,南昌也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太原一直都是华北地区物资西进的—个重要中转站点。

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看,一个地区对物流的需求是与当地的经济规模相关的。目前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与太原相当,与中部的武汉、长沙和郑州有较大差距,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排名中居末位。

从物流发展的企业载体看,具备一定实力、能够跨区域经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物流企业仍然是合肥所姥乏的。

2.工业增长提速,但对周边地区辐射力仍然较弱

工业是决定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总是从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开始的。从2∞3年开始,合肥的工业增长开始明显提速,当年工业增长17.4%,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是19卯年以来的最快增速。近几年合肥的工业增长一直保持在17%左右。但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合肥的工业增长仍然显得不够快,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从工业增长速度看,合肥工业增速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居于末位,20Q3年和2005年居中部第5位,2004年居中部第6位。从工业总量看,2005年合肥工业增加值292.2亿元,仅比太原略高,仅相当于武汉市的34%,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4L7%下降到加【)5年的34.2%。从发展阶段和产业集聚程度看,合肥目前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台肥更多地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弱。总体上看来,由于工业规模较小,合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要明显小于中部地区其他几个省会城市。

3城镇化进程加快,但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十五”期间,合肥市区人口增长了30.4%,城市化率比“十五”初期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40.6%。这一提高幅度比“九五”时期高出将近5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有明显加快的趋势。但目

万方数据

前合肥40.6%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43%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是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最低的—个,比南昌536%的城镇化率低13个百分点。

依据中心城市理论,在城市人口突破300万以后,城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熏要时期。按照“十一五”规划,合肥市区人口将在2010年达到300万这一发展关口,城市化率达到印%,这意味着合肥的城市化率每年至少要提高4个百分点,而“十五”期问年平均仅提高1.6个百分点。可见,“十一五”期间,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4.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但高新产业还没有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

“十五”期间.舍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技

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硒年,合肥专利授予量

694件,发明专利占全省的56.8%,高新技术企业

的技工贸收入由加00年的13【)亿元上升到456亿

元.年均增长28.5%。

但扶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比较低,传统行业比重较大。2005年,在合肥的八大支柱产业中,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仅占6%,而家电、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的传统支柱产业比重仍然高达加.2%。由此看来,科研综合实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转化效率仍然比较低,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5.多业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总体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

台肥目前已经形成了—个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种业态在内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经济总量正在快速扩张,合肥金融业的发展却仍显不足,特别在与其他的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对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到20lO年,合肥的GDP量将在21(】0亿元左右,这与2004年宁波市的GDP总量相当,而2004年宁波市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是合肥的三倍,存贷款总量是合肥的两倍多。合肥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还要更进一步的扩大。目前,国内不少省会城市为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力,纷纷把建设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中部,武汉和郑州已经开始建设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为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创造支撑条件。

促进合肥中,b城市形成的几个着力点1.尽快形成统一协调的跨区域产业发展规抑l区域产业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和依

:塑:堑型噬堂塑塑垦!丝幽2型婴至

据。合肥在加快自身工业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将周边区域纳入合肥的产业分工体系,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考虑由合肥牵头,周边地区共同组织力量,参照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周边地区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足生产力布局规划和城市群规划,对区域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考虑,予以宏观指导。

为保证产业整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可以从统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着手,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对部分地区在地区利益和地医机会上的损失进行补偿,使这些地区同样享受到产业整合后效率提高所增加的利益.从而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遇到的阻力。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区域内各方都能受益的重大合作项目,给各方都带来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的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考虑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区域间良性的互动发展。

2.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

提高合肥对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方面要发挥产业聚集优势。从理论上说,培育和扩大优势产业聚集优势,是产业合理布局、向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产业辐射力和吸纳力的重要途径。合肥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产业,重点在周边地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家电、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产业的渗透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推动合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带动合肥相关产业对外转移的进程,从而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有能力和条件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因此,提高合肥产业辐射能力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政府要创造条件,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产品推广平台,使企业能够快速走出发展瓶颈。

3.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十一五”期间,随着合宁、合武高铁和合铜黄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的建成,合肥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同时,合肥是中部唯一毗邻长三角的省会城市。因此,合肥应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推进物流业的发展。目前,合肥已经加入长三角地区的“通关一体化”,加上内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合肥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而加工贸易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综合看来,“十一五”期间,合肥物流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

间。

4.加快推进以舍肥为中m的区域金融一体化加快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形成合肥区域金融中心是提升合肥带动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合肥在扩大地方金融规模的同时,还要提升合肥金融业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参照武汉、郑州等地经验,设立区域票据中心,提高服务效率;紧跟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建立区

域l生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以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

的区域性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2]涂人猛.大城市圈殛其范围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1993

(2).

[3]胡振华,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系统增长中心理论盟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1998(5).

【4]王君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

考.

责任编校:贺长元

删螂0f№№删咄强fei‰Be。0l衄a洲aIy

hnb曲,UH∞乎n矗

(Ar蝴I击孤m6叩cEr衄,Hdd∞(xml,0面曲

RI墉N

由—叩m嘶髓印础}班∞梳a蛔d可:wj

pd魄_仨如由曲“月出a血磬∞叫母幻the&蚍Hm出娼釉,矗嘶11】如lcilH抽6帅d咎c出fL册部甲咖.血R日itdandⅡ;珥删rE口hⅢ嶂and删眦恤h曙m由n0fn酬fiTH琏谳}d毡强dtⅨI血e

嘶_啊ds:∞r删商w删硼t曲gl口∞e;匹—i旧T日nb口瞳

蜘:C捌6龉wmbe“IⅫ枷*and卸Ⅷ枷曲哑口列《妇Ⅲ0f{№r画一疵s蛐倒蝴a砌ted州∞州妣衄咄r画刊h妇嗣de涮甲删曲t

万方数据

2007年3月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舯叮

Ⅷ26№・2

第26卷第2期由岍刊dAnql啊1_髑dle侣cdleg《s。ciaI

sc胁5d日∞)

制约合肥中心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阮华彪,李红梅

(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

安徽合肥2圳1)

摘要: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挤发展的一个最具活力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促进合肥中心城静嘭成:尽快形成统一协调的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加快推进以合肥

为中心的区域金融—体化。

关键词:中心城市;带动力;制约因素中围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唧)02—0Q36~03

会城市的排名将会上升23个位次。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加快合肥中心城市的形成,带动周边城市加速发展,加快皖中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徽的崛起步伐,就显得更为必要和关键。

据目前的研究结果,推动中心城市在特定地区的崛起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基本因素和促进因素。基本因素主要指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促进因素中包括城市的综合实力,高级化的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开放J|生的环境等。自然区位等基本因素只是经济中心城市形成的必要条件,这些基本因素对16、17世纪时期欧洲一些中心城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形成已经摆脱了地理区位的限制,更多地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产业的积聚扩散能力和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等促进因素。因此,本文将参照中心城市形成的理论要求,剖析制约合肥形成区

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上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兽按照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思路,提出发展极理论,认为有限的资源应集中配置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由该部门产生的支配效应及技术制度创新可以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单元产生集聚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周边地区的成长。60年代,法国地理经济学家布德维尔将“极”的概念拓展至地理空间,进一步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认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内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增长极便同极化空问、中心城市联系起来具有了空间意义。

目前,以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中心城

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最具活力的重妻经

’济增长点和集聚地。广东、浙江及江苏经济发展经验表明.中心城市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发展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加速中心城市发展也已成为普遍共识,成为推进城市化的战略重点。

在安徽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沿江城市带的发展已经列人国家战略,沿淮城市群的发展规划也已经出台。因此,作为安徽的中心城市,合肥。不仅面临着如何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还肩负着带动皖中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十一五”时期将是合肥经济发展的加速期,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比重将达到18%~加%,在全国省

域I生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对破解其发展瓶颈提

出一些思路。

制约合肥形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因素1.交通“瓶颈”缓解,但并不必然会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

从合肥的发展历程看,交通不便利一直是制约合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从20呻年以来,合肥的交通环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十一五”期间,合肥将加快合宁、合武高速铁路以及合

・收稿日期:2呻6—12一13

作者简介:阮华彪(1976一),男.}=f=两上饶^、,安徽省经洲言息中心预稠B处.经济学硕士;

李红梅(198D一),女,安徽准北人,安徽省经济佶皂中心预瑚忮b.经济学硕士。

万方数据

第2期阮华彪,李红梅:制约合目巴中心城市形廊均主要因素分析

・37・

铜黄、合六叶、合淮阜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建设,加上原有的对外通道,加快发展的交通瓶颈将会大大缓解。但交通瓶颈的缓解并不意味着合肥就会自动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一个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形成除了要有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外,还需要对物流服务的充足需求以及物流业发展的主

要载体——专业的物流企业。

从交通优势看,合肥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也没有明显的优势。郑州一直是我国铁路的最大中转站;武汉和长沙也位于沟通南北的主要通道上,“十一五”期间还将建成武汉到广州的高速铁路;自从京九线通车后,南昌也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太原一直都是华北地区物资西进的—个重要中转站点。

从对物流服务的需求看,一个地区对物流的需求是与当地的经济规模相关的。目前合肥的经济总量仅与太原相当,与中部的武汉、长沙和郑州有较大差距,在中部六个省会城市排名中居末位。

从物流发展的企业载体看,具备一定实力、能够跨区域经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化物流企业仍然是合肥所姥乏的。

2.工业增长提速,但对周边地区辐射力仍然较弱

工业是决定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的关键因素,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总是从产业的转移和对接开始的。从2∞3年开始,合肥的工业增长开始明显提速,当年工业增长17.4%,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是19卯年以来的最快增速。近几年合肥的工业增长一直保持在17%左右。但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合肥的工业增长仍然显得不够快,总量规模仍然偏小。从工业增长速度看,合肥工业增速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居于末位,20Q3年和2005年居中部第5位,2004年居中部第6位。从工业总量看,2005年合肥工业增加值292.2亿元,仅比太原略高,仅相当于武汉市的34%,工业化率由2000年的4L7%下降到加【)5年的34.2%。从发展阶段和产业集聚程度看,合肥目前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台肥更多地是从周边吸取资源,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比较弱。总体上看来,由于工业规模较小,合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要明显小于中部地区其他几个省会城市。

3城镇化进程加快,但与中部其他省会城市仍有较大差距

“十五”期间,合肥市区人口增长了30.4%,城市化率比“十五”初期提高了8个百分点,达到40.6%。这一提高幅度比“九五”时期高出将近5个百分点,城市化进程有明显加快的趋势。但目

万方数据

前合肥40.6%的城市化水平不仅低于43%的全国平均水平,而且是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最低的—个,比南昌536%的城镇化率低13个百分点。

依据中心城市理论,在城市人口突破300万以后,城市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熏要时期。按照“十一五”规划,合肥市区人口将在2010年达到300万这一发展关口,城市化率达到印%,这意味着合肥的城市化率每年至少要提高4个百分点,而“十五”期问年平均仅提高1.6个百分点。可见,“十一五”期间,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

4.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但高新产业还没有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支柱力量

“十五”期间.舍肥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技

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硒年,合肥专利授予量

694件,发明专利占全省的56.8%,高新技术企业

的技工贸收入由加00年的13【)亿元上升到456亿

元.年均增长28.5%。

但扶产业内部结构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然比较低,传统行业比重较大。2005年,在合肥的八大支柱产业中,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仅占6%,而家电、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的传统支柱产业比重仍然高达加.2%。由此看来,科研综合实力上的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成产业竞争优势,科研成果与产业化之间的转化效率仍然比较低,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5.多业态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总体规模仍需进一步扩大

台肥目前已经形成了—个包括银行、信托、证券、保险等多种业态在内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经济总量正在快速扩张,合肥金融业的发展却仍显不足,特别在与其他的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对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到20lO年,合肥的GDP量将在21(】0亿元左右,这与2004年宁波市的GDP总量相当,而2004年宁波市的各类金融机构的数量是合肥的三倍,存贷款总量是合肥的两倍多。合肥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还要更进一步的扩大。目前,国内不少省会城市为提高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力,纷纷把建设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中部,武汉和郑州已经开始建设区域性票据交换中心,为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创造支撑条件。

促进合肥中,b城市形成的几个着力点1.尽快形成统一协调的跨区域产业发展规抑l区域产业规划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先导和依

:塑:堑型噬堂塑塑垦!丝幽2型婴至

据。合肥在加快自身工业发展的同时,应进一步将周边区域纳入合肥的产业分工体系,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特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考虑由合肥牵头,周边地区共同组织力量,参照国际经验,尽快制定周边地区发展总体规划,重点足生产力布局规划和城市群规划,对区域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统筹考虑,予以宏观指导。

为保证产业整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可行性,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可以从统计、税收、金融等方面着手,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对部分地区在地区利益和地医机会上的损失进行补偿,使这些地区同样享受到产业整合后效率提高所增加的利益.从而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可能遇到的阻力。与此同时,积极组织区域内各方都能受益的重大合作项目,给各方都带来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的合作与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考虑设立区域产业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引导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区域间良性的互动发展。

2.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能力

提高合肥对周边城市产业发展的辐射能力,—方面要发挥产业聚集优势。从理论上说,培育和扩大优势产业聚集优势,是产业合理布局、向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提高产业辐射力和吸纳力的重要途径。合肥应该立足现有的优势产业,重点在周边地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家电、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产业的渗透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会推动合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带动合肥相关产业对外转移的进程,从而提高合肥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作用。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也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有能力和条件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

发展。因此,提高合肥产业辐射能力的主要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政府要创造条件,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帮助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产品推广平台,使企业能够快速走出发展瓶颈。

3.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现代物流“十一五”期间,随着合宁、合武高铁和合铜黄高速公路等对外通道的建成,合肥将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同时,合肥是中部唯一毗邻长三角的省会城市。因此,合肥应充分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推进物流业的发展。目前,合肥已经加入长三角地区的“通关一体化”,加上内地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合肥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承接长三角加工贸易的产业转移,而加工贸易对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综合看来,“十一五”期间,合肥物流业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

间。

4.加快推进以舍肥为中m的区域金融一体化加快区域金融一体化进程,形成合肥区域金融中心是提升合肥带动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合肥在扩大地方金融规模的同时,还要提升合肥金融业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参照武汉、郑州等地经验,设立区域票据中心,提高服务效率;紧跟国有企业改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建立区

域l生产权交易中心,形成以产权交易中心为平台

的区域性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2]涂人猛.大城市圈殛其范围研究[J]区域经济研究,1993

(2).

[3]胡振华,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系统增长中心理论盟对西北地区发展的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1998(5).

【4]王君我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分析[J].经济研究参

考.

责任编校:贺长元

删螂0f№№删咄强fei‰Be。0l衄a洲aIy

hnb曲,UH∞乎n矗

(Ar蝴I击孤m6叩cEr衄,Hdd∞(xml,0面曲

RI墉N

由—叩m嘶髓印础}班∞梳a蛔d可:wj

pd魄_仨如由曲“月出a血磬∞叫母幻the&蚍Hm出娼釉,矗嘶11】如lcilH抽6帅d咎c出fL册部甲咖.血R日itdandⅡ;珥删rE口hⅢ嶂and删眦恤h曙m由n0fn酬fiTH琏谳}d毡强dtⅨI血e

嘶_啊ds:∞r删商w删硼t曲gl口∞e;匹—i旧T日nb口瞳

蜘:C捌6龉wmbe“IⅫ枷*and卸Ⅷ枷曲哑口列《妇Ⅲ0f{№r画一疵s蛐倒蝴a砌ted州∞州妣衄咄r画刊h妇嗣de涮甲删曲t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写字楼客群分析
  • 一. 合肥写字楼市场发展情况概述 合肥写字楼发展时间起步较晚,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写字楼,而且发展的起点低.进入90年代后期,合肥市写字楼发展由初期品质较低的办公写字楼逐渐发展成为具备初级智能化的现代写字楼.写字楼随着合肥市经济的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分析: 此阶 ...

  • 合肥产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
  • 引言 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历程,对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重新认识,从而总结出的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战略思想. 本世纪以来,伴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是与这一切伴生着的是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严重问题,成为全 ...

  • 浅谈交通发展模式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 浅谈交通发展模式对推动城市发展的作用 --以合肥市交通规划建设为例 姓名:陈锐 学号:2010211268 班级:10级公管一班 摘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城市重点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转移,城市各项规划建设,特别是关系到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实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

  • 从城市公共空间角度看待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
  • 从城市公共空间角度看待高架桥下部空间利用 肖开名, 苏剑呜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摘要:城市高架桥下部空间作为城市新空问的一种,对市民生活.城市交通.城市景观有较强的影响作用.文章从桥下空间具有城市公共空间属性的角度,去认识桥下空间的特点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今后高架桥下 ...

  • 选址研究报告
  • 项目名称:德国大陆公司合肥轮胎厂建设项目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编制单位: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委托方(甲方):合肥高新区大陆轮胎项目协调服务办公室 承担方(乙方):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 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21048) 院 长: 姚本伦 副 ...

  • 本科毕业论文范例研究型2
  • 东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城市营销 --环境分析.营销策略和个案研究 作 者院 系 工商管理学院 专 业 市场营销 年 级 学 号 指导教师 孟 韬 答辩日期 成 绩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主要单元,城市则是这个单元经济活动的核心.那么,城市如何在这股全球化趋 ...

  • 花卉市场分析与预测
  • 花卉市场分析与预测 (2011-04-09 19:25:37) 标签: 杂谈 花卉市场分析与预测 一. 行业市场分析 1.国际及国内市场分析 (1 ) 世界花卉产销基本发展趋势分析 1.1 世界花卉产销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世界花卉生产历史悠久, 二战后作为商品化的产业部门发展迅速.直至20 世纪90 ...

  • 南淝河水污染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 2006年7月第30卷第4期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July 2006Vol . 30No . 4 南淝河水污染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纪 岚, 杨立武, 李 菁 (合肥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

  • 合肥市五里井地段城市设计 开题报告
  • 开 题 报 告 (该表格由学生独立完成) 建议填写以下内容:1. 简述课题的作用.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尚待研究的问题.2. 重点介绍完成任务的可能思路和方案:3. 需要的主要仪器和设备等:4. 主要参考文献. 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