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阔台汗国都城·叶密立古城的消亡之路(下)

蒙元故都哈拉和林遗址,今天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

海都之死:决战帖坚古山

忽必烈与海都之间拉锯般的战争在1278年算是告一段落,其标志就是元军夺回了别失八里。但新疆著名的北庭古城就在这一番艰苦的拉锯战之下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另外需要看到,海都及窝阔台汗国作为叶密立河、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地区和诸王的宗主,已经完全具备和忽必烈分庭抗礼的实力。

海都的窝阔台汗国都城名义上仍然是叶密立,由于贵由死后该地就处于蒙古各部争夺的焦点,叶密立从窝阔台时期经营的繁荣已经大大弱于当年,海都实际把王帐设在自己的封地海押立。在海都和忽必烈双方僵持的几年里,叶密立城最后享受了一点入夜前微弱的和平霞光,给各族百姓少许战乱之下的安宁。

到了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海都组建了一支新的反忽必烈同盟卷土重来,这一次参加同盟的除了西北宗王之外,更有有蒙古东部各支颇有势力的宗王,例如乃颜、势都儿和哈丹等。所谓东部诸王,也是最早成吉思汗大分封时的产物。西北诸王是成吉思汗正妻的四个儿子,东部诸王则是成吉思汗的兄弟。这次加入海都大军的乃颜,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另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后裔。据说他是一位聂思托里派教徒(13),著名的马可·波罗甚至认为他的军队旗帜上还画有基督十字。此外,势都儿是成吉思汗兄弟哈撒儿的孙子,而哈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赤温的后裔,他们在东蒙古地区和满洲一带占有不小的封地。可以试想,如果当海都从西域发动的东征部队打通大漠后,与乃颜、势都儿和哈丹聚集的远东部队会合的话,那么,对刚刚统一中原时间并不长久的元世祖忽必烈来说,他费尽心机创立地这个大元帝国的形势将变得十分危险,不是吓唬他,可能他在大都那个坐得还不大牢靠的龙椅都会由此岌岌可危。

海都此次鼓起了空前的雄心,先在1288年出动大将暗伯、著暖越过按台山,进犯叶里干脑儿(今天蒙古国西部艾里克湖),但很快被元朝驻守的元帅阿里带击败。第二年,海都协同明里帖木儿、玉木忽儿等大军数万进犯吉儿吉斯、杭海山与和林一带。忽必烈的皇孙晋王甘麻剌出击遭到围困(甘麻剌是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所生的长子,真金太子非常受忽必烈喜爱和器重,到什么程度呢?蒙古宗室只有他是直接取的汉名,他没有蒙古名字,真金这个名字是忽必烈结交的高僧海云大师起的,可见一斑了吧。可惜真金太子在1285年病故),险些丧命,幸好大将土土哈率兵拼死前来救援,几番冲击才突围而出。

继续守卫哈拉和林的还是当年那个北安王那木罕,他知道海都的厉害,好容易才从海都那里九死一生回到漠北,哪里还敢和海都交手呢,急忙下令和林城内的大军和百姓弃城南撤,宣慰使怯伯等一批官员和军队见皇子都吓得这样,更是恐惧。这群蒙古人在漠北几十年下来也开始闲散惯了,没有了当年蒙古铁骑勇往直前的骨气,居然一见到海都的大军没怎交手就失败投降了,漠北王庭的形势一度不容乐观。著名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将海都激战和林一节写得十分细致、精彩:

“海都大王征集他所有的兵力后,率领他的全军,离开他的国,出发打仗。他们骑着马前行,一天又一天……于是,一直走到哈拉和林,那两位大臣带着大军驻扎的地方,那两位大臣,大可汗的儿子和长老约翰的儿子的儿子,听到海都带领大军来到他们的国里,预备和他们开战,他们并不惊异。反而表示他们的大胆勇武,他们谨慎预备。他们的军士合起来共有六万多人,他当他们全预备好了,他们出发前去抵抗敌人……他们骑马前进,一直到离海都尚有十迈耳路程的地方,把营垒驻扎又好又妥当。……大可汗的儿子和长老约翰的儿子的儿子到后第三天清晨,双方皆带上武器,尽力预备好……双方皆没有什么占便宜的地方,因为双方各有六万人,皆备足武器如弓、箭、刀、锤、矛、盾牌等,每方分作六队,每队有一万人马,皆有好的统带官。两方皆在战场排好阵伍,准备好了,……鑵鼓声一起,他们就不再耽搁,即刻前进攻打敌人。互相厮杀,取弓张弩,空中箭飞如雨。许多人马皆受伤倒毙了。两边喊叫呼号的声音极高,就是天上打雷也听不到了……只要他们有箭,那些未受伤和仍旧健康的兵士,不停的放射……所有的箭皆放射以后,他们把那些弓藏在筒里,拿起他们的刀和锤矛互相砍杀,用这些刀锤起始他们用重力打击,最凶恶最可怖的厮杀开始了。有的用尽全身的气力去砍杀,有的受到这重砍,把手和臂砍落了,许多人倒在地上死了……海都大王做事实在十分勇敢,假如没有他在场,他的军队不仅一次要从战场逃走,被打败了。但他出战如此勇敢,尽力抚慰他的战士,使他们勇武拒敌。……夕阳已经下落,多少人卧在地上死了,到那时不得已,仗事只得停止,他们离开战场,双方皆回到各自的帐幕里,人人精疲力倦……”(14)

可见当时海都这一战气势如虹,攻下和林几乎就是撼动了元朝在漠北的根基。古稀之年的元世祖忽必烈听到败绩十分震惊,气得说:“如果海都不是他的侄儿的话,一定会把他处以极刑,碎尸万段。”但忽必烈并非平庸之才,这位元朝开国皇帝武功赫赫,从年轻时还在当藩王那会儿就东征西讨,亲自领兵平定大理国,锻炼出非比寻常的毅力和智慧。继承帝位后,他又经历平定阿里不哥、李亶,到处理阿合马、桑哥乱政,再加上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忽必烈的一生可以说饱经风雨,面对海都这个不让他省心的侄儿——整个后半生的最大对手,忽必烈其实一直抱着万分小心的态度。为此,忽必烈派出最值得信任的、平定南宋的统帅伯颜代替他驻守上都和林。而他则亲自率领另一支蒙军前往满洲平定东道诸王之乱,随行的有当年成吉思汗最信任的伙伴博尔术的孙子、玉昔帖木儿将军,甚至还派出了未来帝国的继承人——铁穆耳完泽笃,这一次御驾亲征将决定整个大元帝国的命运,忽必烈不得不亲自出马,这一年是公元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已经七十有二。

大军出发的时候季节已经入秋,东北塞外刮着瑟瑟的秋风,吹在脸上透着清晰的凉意,叛王乃颜的军队行进到辽河附近扎营。全军以蒙古人传统的方式,用一排马车保护着族人。而元军方面,忽必烈已经满头白发,为了化解元朝政府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他不顾自己多年的关节痛(忽必烈从年轻时就患有脚病),依然坐在由四只象驼着的一座木塔上指挥大军作战,这一战出动的人马据马可·波罗记载达到六十四万之多。顶着旷野的猎猎秋风,冒着战场上的矢石箭雨,凭着心中对元朝政权必须要稳定的传给下一代的雄心壮志,他亲自挥舞旗号,领导元军冲锋陷阵。即使已经垂垂暮年,但忽必烈还是无所畏惧。

据《史集》记载,这次战役打得十分艰巨,而且在一段时期内双方胜负难分。但最终,无疑是忽必烈获胜了。如同史书所记,忽必烈大军首先具备数量上的优势,其次元朝廷拥有整个国家作为后方支持,加上他把大量汉人军队与蒙古军队进行多年而有效地联合,元朝军队实力和谋略上都占据上风,加上忽必烈本身宝刀不老的杰出才干,他利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谋划,首先对付战斗力最强的乃颜。

乃颜虽然作战勇猛,但欠缺谋略,中了忽必烈诱敌出战的计策,大军被困辽河西岸,忽必烈大军围攻,乃颜最终兵败被俘。忽必烈见到这个同族兄弟时,既感到愤怒也有一些感叹,自己身为蒙古大汗,建立元朝一统中原已经几十年,对这些家族成员虽然有防备,但基本是优待有加,想不到他们一个个依然背叛自己,先后与海都同流合污。忽必烈一生最忌恨背叛自己的人,当初对亲兄弟阿里不哥,对自己当亲王时的藩邸功臣王文统等人,最终不论有多亲,有多少功劳,都只有死路一条。如今乃颜作为成吉思汗的侄孙,忽必烈赐他黄金家族不流血的死——将他压在毡毯下闷死。另外,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完泽笃分兵进发,也顺利粉碎了哈丹和满洲周边的蒙古地区的叛乱,这一番征战基本消除了蒙元王朝东边的威胁(15)。

而海都的大军在漠北,没有想到忽必烈大军会如此迅速解决了乃颜等人,他的一番计策虽然好,但东西两头距离实在太远,超过数千公里,海都大军在行进中不能与东边形成夹击的战略,甚至一般呼应都未必能够配合到位。尽管海都所希望的东部盟军西进计划落空了,但他仍是西蒙古诸部的宗主,他手里仍然有勇猛的十万大军与忽必烈的元朝军队对抗。为此,忽必烈及早安排先前打败了的长孙甘麻剌王子坚守漠北杭爱山边境,等待他的大军亲临支援,结果不出一月,海都大军追袭而至,甘麻剌依然不是对手,被海都再次打败,逃到色楞格河附近被海都大军追上围困,连续冲击几次都失败,手下渐渐死伤殆尽后,甘麻剌改变装束趁乱才逃脱。

这一战是已经五十二岁的海都第一次突进到元朝本土范围。自从他十五六岁发配西域,三十多年过去了才通过家族内部自相残杀的方式回到蒙古本土,作为成吉思汗生前认定的大汗继承人后裔,为什么到头来会背上叛王的名声?海都当时到底怎样的心情可能只有本人才能明白了。也许,即便是为了争一口气,海都也要证明:只要他在一天,蒙古人的血性就没有从被铲除殆尽的窝阔台家族消失!背叛成吉思汗遗命的不是他海都,而是狡猾狠毒的拖雷一家,如果这是上天注定的残酷命运,那么一切就用黄金家族的鲜血来偿还吧!海都的军队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忽必烈在西征途中听到甘麻剌失守的消息十分紧张,几乎要不顾自己垂暮之年打算亲自再入漠北解决海都之乱,当海都探知忽必烈有意亲帅大军深入大漠围剿时,已经及时撤走。忽必烈生平谋划地最后一战竟然扑了个空,令他带着对元朝前途巨大的忧虑含恨而终。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元朝开国之君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生前未能解决纠缠了二十多年的西域问题。海都仍然作为窝阔台家族的首领称雄杭爱山以西的蒙古诸部和大半个西域。忽必烈的继承人,孙子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1295-1307年在位)继续了这一场战争。前面提到过,晋王甘麻剌是忽必烈的长孙,但甘麻剌把位子让给了这个弟弟,《元史》记载在诸王和大臣面前,甘麻剌说:“昔皇祖命该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母弟铁木耳仁孝,宜嗣大统。” 于是元成宗得以顺利即位,他则继续当藩王去了。

当时海都也已年过六旬,他的主要盟友和属臣是察合台汗国首领都哇。前面也说过,都哇本来是八剌的儿子,按理说海都是他的杀父仇人,可都哇无疑是从他的前任几个察合台王的例子中吸取了教训,他一再表明自己是海都的忠实属臣。由于畏兀儿亦都护一直保持着对忽必烈大汗表示效忠,为了强迫他转向他们一边,都哇充当先锋于1275年入侵其地。接着,他们向其都城别失八里进军,但是,一支及时赶到的元朝军队解除了畏兀儿境内的危险。另外,他还几次攻打伊利汗国,抢到哥疾宁(今天阿富汗加兹尼),还几番攻入印度。但都哇表现勇敢,受到海都赞赏,对他越加信任。在1297年至1298年期间,都哇接受海都策应,发动突然攻击捉住了汪古部阔里吉思王子(    蒙古汪古部人是聂思托里安派教徒),他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女婿,阔里吉思一向以英勇著称,自然不会接受劝降一类的游说,于是都哇将阔里吉思处死。

1301年(元成宗大德四年),海都作了进攻元朝的最后一次努力。这次他向哈拉和林进军,和林当时由铁穆耳皇帝的侄子海山王子(即后来的元武宗)镇守。海都先后和蒙哥、忽必烈两个才干卓著的皇叔对抗了大半辈子,尤其和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拉锯了三十年,终于等到这个开国皇帝油尽灯枯,他信心十足的准备迎接自己的时代,等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在手里恢复窝阔台家族的名誉,海都怎么能不激动呢!在大军前行途中,海都自信满满,因为从此天下再没有可以阻挡他铁蹄的对手,他要收回原本属于自己家族的大汗尊位,整个中原应该都回归窝阔台家族一个正统!

8月间,顶着炎炎烈日,大军来到和林附近,在漠北帖坚古山与鄂尔浑河左岸支流塔米尔河之间,海都和元军展开一场大战,史称帖坚古山之战。海都没有将小字辈的海山放在眼里,轻率冒进,他率领左翼大军直扑和林城下,海都之子察八儿率领的右翼大军救援迟缓。结果海都中了海山合围的计谋,年过六旬的海都依然勇猛,亲自舞动宝刀领着大军突围,沿着塔米尔河岸回撤,这一战从正午时分杀到日落黄昏,晚霞染红了大漠草原的天空,而这一片美景之下却是蒙古族人为了争夺帝王正统名份自相残杀的人间悲剧!自从成吉思汗时代和林作为蒙古帝国首都以来,城下还没有遭遇过这样的血战。

海都最终突围而出,战败往西回撤,在路上遇见察八儿的右翼部队。察八儿问父亲怎会这样?海都不肯承认自己没有按照约定计划进攻的错误,却指责察八儿没有及时赶到。察八儿无言以对,当即后撤三十里让大夫查看海都伤势,哪知道察八儿为了保证部队撤退,等到驻扎下来才救治海都时,他已经在撤退中因伤势过重死去,时间在1301年底或者1302年初,享年约六十八岁(16)。一代蒙古族人的枭雄就这样从历史舞台上凄凉退场。

在后来被讲述的蒙元历史上,海都通常只作为昙花一现的人物,可他似乎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的杰出的王子,是想挽回贵由之后彻底衰落的家族而最终未能成功的人物。总之,窝阔台家族的这位最后一位伟大王子,在他身上具有君主的才能。他强加于阿鲁忽的那些保护河中城市和农民的英明措施,证明了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游牧民通常采取的掠夺性袭击。他的一生有史书上说参加了41次战役(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1241年远征波兰和匈牙利),表明他是战争中的真正的指挥者。在整个亚洲,他是唯一能够左右忽必烈命运的人,忽必烈在其权力的鼎盛时期也没有完全战胜他,当然,他也和忽必烈一样,带着他的遗憾而去了,窝阔台家族也很快将随着海都彻底沉入深渊。由海都引发的漫长的拉锯战争,归根结底是蒙古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入拖雷家族的一次血的代价,是历史命运的捉弄,当然悲剧绝不单单在于哀叹他们几个人,而他们是以整个漠北和西域的广阔天地为杀戮战场的,是无情的腥风血雨。

海都的儿子察八儿领着几万部队回撤到叶密立后,他将继承海都的遗命成为窝阔台汗,仍然扮演着反抗元朝皇帝的角色,反对忽必烈家族的权利。但时过境迁,有些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海都活着,察合台汗都哇只能服服贴贴,但海都死了,对他是一种解脱。这个都哇的名字其实没有伊斯兰特色,其实是汉语“远视”的意思,也就是民间称呼“千里眼”的意思。开始的时候,都哇依然承认察八儿是宗主,但没过多久他就厌倦了这永无休止的家族内战,他开始偷偷同元朝接触。都哇经过两次劝说,一封书信一次亲自去叶密立会见察八儿,劝说他承认元成宗铁穆耳皇帝为蒙古帝国宗主。察八儿第一次有些不愿意,第二次见都哇言辞恳切,回想跟随父亲海都三十年来的征战岁月,很多叔父辈,兄弟和族人在漫长的厮杀下化作了冤魂,其实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察八儿当时心动了。

1303年(大德六年)8月,两位小字辈西北宗王的使者到大都宫廷表示了对元朝的效忠,这是元朝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它意味着漫长战争终于迎来了尾声,再次把窝阔台和察合台两大汗国归属于拖雷家族的藩王地位,从而恢复了蒙古形式上的统一。当然,好梦易醒,好景不长,刚刚受到元朝的册封不久,都哇和察八儿之间却发生严重的分歧导致争吵。察八儿似乎看出都哇当初的举动是怀有私心,因为窝阔台汗国始终占据察合台汗国的统治地位,叶密立城并不属于察合台汗国,归降元朝重新受到册封,都哇却想夺回祖上的兀鲁思。于是都哇在叶密立和察八儿庆功时安排了武士,在宴会上提出归还地盘的要求,两人在酒席上闹翻,都哇反客为主,武士冲进来囚禁了察八儿,强逼他交出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统治权。察八儿起初辱骂都哇,后来等了几天想到只有出去召集人马才好复仇,于是假装同意都哇的要求,暗中逃回河中整军。都哇早就领着大军四处搜剿地盘,把海都另一个儿子沙·斡兀立打败,解散了他的手下,并抢走了塔拉思等地。等到察八儿再次反抗,都哇也在城外准备开战,此时,甚至元朝也派出军队越过阿尔泰山准备协助攻击察八儿。哪想1306年(大德九年)在双方备战阶段,都哇突然暴毙,死因不明。

都哇死后,察八儿带齐人马于1309年按原定计划继续进攻察合台汗国,都哇的继承者是长子怯别,企图以此恢复窝阔台汗国对察合台汗国的霸权,但是,已经归降元朝怯伯汗在这一段时间已经得到朝廷军队的支持,察八儿不是对手,被怯别一举打败,除了遵照元朝的规定恢复察合台汗国的地盘外,已经别无选择。另外北边的少数臣民和地盘被金帐汗国收走,同时,也就意味着海都辛苦经营几十年的窝阔台汗国自此灰飞烟灭。

叶密立的结局,帖木儿帝国的尘埃

窝阔台汗国终于烟消云散,位于窝阔台汗国象征地位的叶密立城也因为海都和忽必烈的几番争夺化为历史的尘埃。

四十年(1269-1309年)来,窝阔台家族在它最初的基地叶密立河畔统治着中亚地区,并与拖雷家族的命运抗衡,整个窝阔台汗国都是迁徙到西域的海都依靠武力扩张建立的。自1251年以来,窝阔台家族失去了权力,但海都无视拖雷家族的权威,他的目标就是要宣布他本人才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不管大漠上各族百姓如何看待自己,也要牺牲蒙哥和忽必烈在蒙古的利益和察合台家族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利益,使自己重新创建一个大汗国,这个汗国遵从成吉思汗以来的遗命,就是以叶密立为都城的窝阔台子孙的兀鲁思。

但海都及其后代被消灭之后,从1318到1321年间(17),接收窝阔台汗国土地的察合台汗国内部也并不和谐,叶密立城被认为是叛王海都一家的基地,遭到察合台汗国的洗劫和遗弃。当然,也有察合台汗国东西两边生活方式不同的缘故,已经在河中生活多年的蒙古人有些已经伊斯兰化,而一些人却想返回东部恢复蒙古生活方式。没过多久,到了1321年,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占据中国新疆一带,依然以别失八里为中心;西察合台拥有中亚河中地区。不过,到了14世纪后半叶,帖木儿帝国取代西察合台汗国崛起于中亚。

帖木儿(1335~1405年)出身于河中地区一个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从小喜好武力斗勇,没有多少文化,早年在结伙抢劫中右脚受伤,人们称之为跛子帖木儿。帖木儿勇敢好斗,带领着自己的家族在封建混战中壮大了势力。1370年4月10日,在著名的古城撒马尔罕自立为王,1388年正式称苏丹(18)。

帖木儿利用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组成强大的骑兵部队,对逐渐衰落的邻近各国进行了一系列征伐。1370至1380年曾四次进军阿姆河下游,灭亡花剌子模;同时,五次进攻东察合台汗国,这时元朝蒙古人也已经败退回漠北,中原地区已经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因此在1389~1390年的两次征战,东察合台汗国只得向帖木儿称臣,这一轮战争表明帖木儿势力正式进入新疆地区,连番征战使已经残旧的叶密立城再次遭到破坏,就此沦为废墟。

帖木儿大军在西域以武力和破坏为主,并没有尊重各国文化的传统,更没有多少建设。因而很多凝聚着多元文化交汇的丝路古城,在经受过大战的重创后,就只留下一片狼籍。例如从1380到1394年间,帖木儿灭亡伊朗各小王朝,占领了伊朗和阿富汗,怂恿士兵进行四处劫掠。从1388至1395年,两度同拔都家族的金帐汗国交战,获胜后焚毁了萨莱城。1398年帖木儿侵入北印度,屠掠古城德里。1400年更远征打败埃及军队,攻占阿勒颇,在路上洗劫了名城大马士革。

经过诸多骄人的战绩,帖木儿的威名由此响彻欧亚大陆,几乎和当年的成吉思汗不遑多让。公元1402年7月20日是历史注定牢牢铭记帖木儿大名的日子,在著名的安卡拉进行了一场著名的百万大军会战,勇猛的帖木儿率领数十万骑兵打败并生擒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这一战几乎将所有的土耳其人驱逐出了安纳托利亚,令所有西亚人对帖木儿之名闻风丧胆。成就这样惊人的霸业导致帖木儿还想征服中国的内陆地区,不过,在进军明朝的途中,1405年1月19日他在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病逝。

通过三十多年的征服活动,帖木儿的河中王国发展成不折不扣的大帝国,撒马尔罕成了帝国的首都,新疆部分地区在它的占领之下,其中包括叶密立——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名城,而如今只是一片断壁残垣。

1、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托克马克,也就是唐代著名的碎叶城。

2、《忽必烈传》,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

3、参见《元朝秘史》第255节

4、参见《世界征服者史》,志费尼,商务印书馆,都城指的是当时蒙古政权的都城和林。

5、《忽必烈传》,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

6、见《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 余大均、周建奇译本

7、见《元朝秘史》和《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8、《元史·石天麟传》,中华书局

9、《元史》中华书局

10《元史》中华书局

11、见《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12、基督教的一支,在中国境内被称作景教

13、《马可·波罗游记》张星烺译本,商务印书馆,文章中所说“长老约翰的儿子的儿子”指的是汪古部驸马阔里吉斯。

14、见《元朝秘史》和《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15、见《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6、见《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7、元仁宗延佑到元英宗至治年间。

18、中西亚很多突厥化国家的国王、大汗被尊称苏丹。

2009年元月,2010年11月修改

蒙元故都哈拉和林遗址,今天蒙古国境内前杭爱省西北角

海都之死:决战帖坚古山

忽必烈与海都之间拉锯般的战争在1278年算是告一段落,其标志就是元军夺回了别失八里。但新疆著名的北庭古城就在这一番艰苦的拉锯战之下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另外需要看到,海都及窝阔台汗国作为叶密立河、伊犁河流域、喀什噶尔地区和诸王的宗主,已经完全具备和忽必烈分庭抗礼的实力。

海都的窝阔台汗国都城名义上仍然是叶密立,由于贵由死后该地就处于蒙古各部争夺的焦点,叶密立从窝阔台时期经营的繁荣已经大大弱于当年,海都实际把王帐设在自己的封地海押立。在海都和忽必烈双方僵持的几年里,叶密立城最后享受了一点入夜前微弱的和平霞光,给各族百姓少许战乱之下的安宁。

到了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海都组建了一支新的反忽必烈同盟卷土重来,这一次参加同盟的除了西北宗王之外,更有有蒙古东部各支颇有势力的宗王,例如乃颜、势都儿和哈丹等。所谓东部诸王,也是最早成吉思汗大分封时的产物。西北诸王是成吉思汗正妻的四个儿子,东部诸王则是成吉思汗的兄弟。这次加入海都大军的乃颜,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另一种说法是成吉思汗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后裔。据说他是一位聂思托里派教徒(13),著名的马可·波罗甚至认为他的军队旗帜上还画有基督十字。此外,势都儿是成吉思汗兄弟哈撒儿的孙子,而哈丹是成吉思汗二弟哈赤温的后裔,他们在东蒙古地区和满洲一带占有不小的封地。可以试想,如果当海都从西域发动的东征部队打通大漠后,与乃颜、势都儿和哈丹聚集的远东部队会合的话,那么,对刚刚统一中原时间并不长久的元世祖忽必烈来说,他费尽心机创立地这个大元帝国的形势将变得十分危险,不是吓唬他,可能他在大都那个坐得还不大牢靠的龙椅都会由此岌岌可危。

海都此次鼓起了空前的雄心,先在1288年出动大将暗伯、著暖越过按台山,进犯叶里干脑儿(今天蒙古国西部艾里克湖),但很快被元朝驻守的元帅阿里带击败。第二年,海都协同明里帖木儿、玉木忽儿等大军数万进犯吉儿吉斯、杭海山与和林一带。忽必烈的皇孙晋王甘麻剌出击遭到围困(甘麻剌是忽必烈的皇太子真金所生的长子,真金太子非常受忽必烈喜爱和器重,到什么程度呢?蒙古宗室只有他是直接取的汉名,他没有蒙古名字,真金这个名字是忽必烈结交的高僧海云大师起的,可见一斑了吧。可惜真金太子在1285年病故),险些丧命,幸好大将土土哈率兵拼死前来救援,几番冲击才突围而出。

继续守卫哈拉和林的还是当年那个北安王那木罕,他知道海都的厉害,好容易才从海都那里九死一生回到漠北,哪里还敢和海都交手呢,急忙下令和林城内的大军和百姓弃城南撤,宣慰使怯伯等一批官员和军队见皇子都吓得这样,更是恐惧。这群蒙古人在漠北几十年下来也开始闲散惯了,没有了当年蒙古铁骑勇往直前的骨气,居然一见到海都的大军没怎交手就失败投降了,漠北王庭的形势一度不容乐观。著名的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将海都激战和林一节写得十分细致、精彩:

“海都大王征集他所有的兵力后,率领他的全军,离开他的国,出发打仗。他们骑着马前行,一天又一天……于是,一直走到哈拉和林,那两位大臣带着大军驻扎的地方,那两位大臣,大可汗的儿子和长老约翰的儿子的儿子,听到海都带领大军来到他们的国里,预备和他们开战,他们并不惊异。反而表示他们的大胆勇武,他们谨慎预备。他们的军士合起来共有六万多人,他当他们全预备好了,他们出发前去抵抗敌人……他们骑马前进,一直到离海都尚有十迈耳路程的地方,把营垒驻扎又好又妥当。……大可汗的儿子和长老约翰的儿子的儿子到后第三天清晨,双方皆带上武器,尽力预备好……双方皆没有什么占便宜的地方,因为双方各有六万人,皆备足武器如弓、箭、刀、锤、矛、盾牌等,每方分作六队,每队有一万人马,皆有好的统带官。两方皆在战场排好阵伍,准备好了,……鑵鼓声一起,他们就不再耽搁,即刻前进攻打敌人。互相厮杀,取弓张弩,空中箭飞如雨。许多人马皆受伤倒毙了。两边喊叫呼号的声音极高,就是天上打雷也听不到了……只要他们有箭,那些未受伤和仍旧健康的兵士,不停的放射……所有的箭皆放射以后,他们把那些弓藏在筒里,拿起他们的刀和锤矛互相砍杀,用这些刀锤起始他们用重力打击,最凶恶最可怖的厮杀开始了。有的用尽全身的气力去砍杀,有的受到这重砍,把手和臂砍落了,许多人倒在地上死了……海都大王做事实在十分勇敢,假如没有他在场,他的军队不仅一次要从战场逃走,被打败了。但他出战如此勇敢,尽力抚慰他的战士,使他们勇武拒敌。……夕阳已经下落,多少人卧在地上死了,到那时不得已,仗事只得停止,他们离开战场,双方皆回到各自的帐幕里,人人精疲力倦……”(14)

可见当时海都这一战气势如虹,攻下和林几乎就是撼动了元朝在漠北的根基。古稀之年的元世祖忽必烈听到败绩十分震惊,气得说:“如果海都不是他的侄儿的话,一定会把他处以极刑,碎尸万段。”但忽必烈并非平庸之才,这位元朝开国皇帝武功赫赫,从年轻时还在当藩王那会儿就东征西讨,亲自领兵平定大理国,锻炼出非比寻常的毅力和智慧。继承帝位后,他又经历平定阿里不哥、李亶,到处理阿合马、桑哥乱政,再加上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忽必烈的一生可以说饱经风雨,面对海都这个不让他省心的侄儿——整个后半生的最大对手,忽必烈其实一直抱着万分小心的态度。为此,忽必烈派出最值得信任的、平定南宋的统帅伯颜代替他驻守上都和林。而他则亲自率领另一支蒙军前往满洲平定东道诸王之乱,随行的有当年成吉思汗最信任的伙伴博尔术的孙子、玉昔帖木儿将军,甚至还派出了未来帝国的继承人——铁穆耳完泽笃,这一次御驾亲征将决定整个大元帝国的命运,忽必烈不得不亲自出马,这一年是公元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忽必烈已经七十有二。

大军出发的时候季节已经入秋,东北塞外刮着瑟瑟的秋风,吹在脸上透着清晰的凉意,叛王乃颜的军队行进到辽河附近扎营。全军以蒙古人传统的方式,用一排马车保护着族人。而元军方面,忽必烈已经满头白发,为了化解元朝政府开国以来最大的危机,他不顾自己多年的关节痛(忽必烈从年轻时就患有脚病),依然坐在由四只象驼着的一座木塔上指挥大军作战,这一战出动的人马据马可·波罗记载达到六十四万之多。顶着旷野的猎猎秋风,冒着战场上的矢石箭雨,凭着心中对元朝政权必须要稳定的传给下一代的雄心壮志,他亲自挥舞旗号,领导元军冲锋陷阵。即使已经垂垂暮年,但忽必烈还是无所畏惧。

据《史集》记载,这次战役打得十分艰巨,而且在一段时期内双方胜负难分。但最终,无疑是忽必烈获胜了。如同史书所记,忽必烈大军首先具备数量上的优势,其次元朝廷拥有整个国家作为后方支持,加上他把大量汉人军队与蒙古军队进行多年而有效地联合,元朝军队实力和谋略上都占据上风,加上忽必烈本身宝刀不老的杰出才干,他利用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谋划,首先对付战斗力最强的乃颜。

乃颜虽然作战勇猛,但欠缺谋略,中了忽必烈诱敌出战的计策,大军被困辽河西岸,忽必烈大军围攻,乃颜最终兵败被俘。忽必烈见到这个同族兄弟时,既感到愤怒也有一些感叹,自己身为蒙古大汗,建立元朝一统中原已经几十年,对这些家族成员虽然有防备,但基本是优待有加,想不到他们一个个依然背叛自己,先后与海都同流合污。忽必烈一生最忌恨背叛自己的人,当初对亲兄弟阿里不哥,对自己当亲王时的藩邸功臣王文统等人,最终不论有多亲,有多少功劳,都只有死路一条。如今乃颜作为成吉思汗的侄孙,忽必烈赐他黄金家族不流血的死——将他压在毡毯下闷死。另外,忽必烈之孙铁穆耳完泽笃分兵进发,也顺利粉碎了哈丹和满洲周边的蒙古地区的叛乱,这一番征战基本消除了蒙元王朝东边的威胁(15)。

而海都的大军在漠北,没有想到忽必烈大军会如此迅速解决了乃颜等人,他的一番计策虽然好,但东西两头距离实在太远,超过数千公里,海都大军在行进中不能与东边形成夹击的战略,甚至一般呼应都未必能够配合到位。尽管海都所希望的东部盟军西进计划落空了,但他仍是西蒙古诸部的宗主,他手里仍然有勇猛的十万大军与忽必烈的元朝军队对抗。为此,忽必烈及早安排先前打败了的长孙甘麻剌王子坚守漠北杭爱山边境,等待他的大军亲临支援,结果不出一月,海都大军追袭而至,甘麻剌依然不是对手,被海都再次打败,逃到色楞格河附近被海都大军追上围困,连续冲击几次都失败,手下渐渐死伤殆尽后,甘麻剌改变装束趁乱才逃脱。

这一战是已经五十二岁的海都第一次突进到元朝本土范围。自从他十五六岁发配西域,三十多年过去了才通过家族内部自相残杀的方式回到蒙古本土,作为成吉思汗生前认定的大汗继承人后裔,为什么到头来会背上叛王的名声?海都当时到底怎样的心情可能只有本人才能明白了。也许,即便是为了争一口气,海都也要证明:只要他在一天,蒙古人的血性就没有从被铲除殆尽的窝阔台家族消失!背叛成吉思汗遗命的不是他海都,而是狡猾狠毒的拖雷一家,如果这是上天注定的残酷命运,那么一切就用黄金家族的鲜血来偿还吧!海都的军队显示了强大的实力,忽必烈在西征途中听到甘麻剌失守的消息十分紧张,几乎要不顾自己垂暮之年打算亲自再入漠北解决海都之乱,当海都探知忽必烈有意亲帅大军深入大漠围剿时,已经及时撤走。忽必烈生平谋划地最后一战竟然扑了个空,令他带着对元朝前途巨大的忧虑含恨而终。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元朝开国之君元世祖忽必烈去世,享年八十岁,他生前未能解决纠缠了二十多年的西域问题。海都仍然作为窝阔台家族的首领称雄杭爱山以西的蒙古诸部和大半个西域。忽必烈的继承人,孙子元成宗铁穆耳完泽笃(1295-1307年在位)继续了这一场战争。前面提到过,晋王甘麻剌是忽必烈的长孙,但甘麻剌把位子让给了这个弟弟,《元史》记载在诸王和大臣面前,甘麻剌说:“昔皇祖命该镇抚北方,以卫社稷,久历边事,愿服厥职。母弟铁木耳仁孝,宜嗣大统。” 于是元成宗得以顺利即位,他则继续当藩王去了。

当时海都也已年过六旬,他的主要盟友和属臣是察合台汗国首领都哇。前面也说过,都哇本来是八剌的儿子,按理说海都是他的杀父仇人,可都哇无疑是从他的前任几个察合台王的例子中吸取了教训,他一再表明自己是海都的忠实属臣。由于畏兀儿亦都护一直保持着对忽必烈大汗表示效忠,为了强迫他转向他们一边,都哇充当先锋于1275年入侵其地。接着,他们向其都城别失八里进军,但是,一支及时赶到的元朝军队解除了畏兀儿境内的危险。另外,他还几次攻打伊利汗国,抢到哥疾宁(今天阿富汗加兹尼),还几番攻入印度。但都哇表现勇敢,受到海都赞赏,对他越加信任。在1297年至1298年期间,都哇接受海都策应,发动突然攻击捉住了汪古部阔里吉思王子(    蒙古汪古部人是聂思托里安派教徒),他是元成宗铁穆耳的女婿,阔里吉思一向以英勇著称,自然不会接受劝降一类的游说,于是都哇将阔里吉思处死。

1301年(元成宗大德四年),海都作了进攻元朝的最后一次努力。这次他向哈拉和林进军,和林当时由铁穆耳皇帝的侄子海山王子(即后来的元武宗)镇守。海都先后和蒙哥、忽必烈两个才干卓著的皇叔对抗了大半辈子,尤其和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拉锯了三十年,终于等到这个开国皇帝油尽灯枯,他信心十足的准备迎接自己的时代,等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在手里恢复窝阔台家族的名誉,海都怎么能不激动呢!在大军前行途中,海都自信满满,因为从此天下再没有可以阻挡他铁蹄的对手,他要收回原本属于自己家族的大汗尊位,整个中原应该都回归窝阔台家族一个正统!

8月间,顶着炎炎烈日,大军来到和林附近,在漠北帖坚古山与鄂尔浑河左岸支流塔米尔河之间,海都和元军展开一场大战,史称帖坚古山之战。海都没有将小字辈的海山放在眼里,轻率冒进,他率领左翼大军直扑和林城下,海都之子察八儿率领的右翼大军救援迟缓。结果海都中了海山合围的计谋,年过六旬的海都依然勇猛,亲自舞动宝刀领着大军突围,沿着塔米尔河岸回撤,这一战从正午时分杀到日落黄昏,晚霞染红了大漠草原的天空,而这一片美景之下却是蒙古族人为了争夺帝王正统名份自相残杀的人间悲剧!自从成吉思汗时代和林作为蒙古帝国首都以来,城下还没有遭遇过这样的血战。

海都最终突围而出,战败往西回撤,在路上遇见察八儿的右翼部队。察八儿问父亲怎会这样?海都不肯承认自己没有按照约定计划进攻的错误,却指责察八儿没有及时赶到。察八儿无言以对,当即后撤三十里让大夫查看海都伤势,哪知道察八儿为了保证部队撤退,等到驻扎下来才救治海都时,他已经在撤退中因伤势过重死去,时间在1301年底或者1302年初,享年约六十八岁(16)。一代蒙古族人的枭雄就这样从历史舞台上凄凉退场。

在后来被讲述的蒙元历史上,海都通常只作为昙花一现的人物,可他似乎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的杰出的王子,是想挽回贵由之后彻底衰落的家族而最终未能成功的人物。总之,窝阔台家族的这位最后一位伟大王子,在他身上具有君主的才能。他强加于阿鲁忽的那些保护河中城市和农民的英明措施,证明了他的眼光已经超越了游牧民通常采取的掠夺性袭击。他的一生有史书上说参加了41次战役(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参加过1241年远征波兰和匈牙利),表明他是战争中的真正的指挥者。在整个亚洲,他是唯一能够左右忽必烈命运的人,忽必烈在其权力的鼎盛时期也没有完全战胜他,当然,他也和忽必烈一样,带着他的遗憾而去了,窝阔台家族也很快将随着海都彻底沉入深渊。由海都引发的漫长的拉锯战争,归根结底是蒙古汗位从窝阔台家族转入拖雷家族的一次血的代价,是历史命运的捉弄,当然悲剧绝不单单在于哀叹他们几个人,而他们是以整个漠北和西域的广阔天地为杀戮战场的,是无情的腥风血雨。

海都的儿子察八儿领着几万部队回撤到叶密立后,他将继承海都的遗命成为窝阔台汗,仍然扮演着反抗元朝皇帝的角色,反对忽必烈家族的权利。但时过境迁,有些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海都活着,察合台汗都哇只能服服贴贴,但海都死了,对他是一种解脱。这个都哇的名字其实没有伊斯兰特色,其实是汉语“远视”的意思,也就是民间称呼“千里眼”的意思。开始的时候,都哇依然承认察八儿是宗主,但没过多久他就厌倦了这永无休止的家族内战,他开始偷偷同元朝接触。都哇经过两次劝说,一封书信一次亲自去叶密立会见察八儿,劝说他承认元成宗铁穆耳皇帝为蒙古帝国宗主。察八儿第一次有些不愿意,第二次见都哇言辞恳切,回想跟随父亲海都三十年来的征战岁月,很多叔父辈,兄弟和族人在漫长的厮杀下化作了冤魂,其实都是成吉思汗的子孙,察八儿当时心动了。

1303年(大德六年)8月,两位小字辈西北宗王的使者到大都宫廷表示了对元朝的效忠,这是元朝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步,它意味着漫长战争终于迎来了尾声,再次把窝阔台和察合台两大汗国归属于拖雷家族的藩王地位,从而恢复了蒙古形式上的统一。当然,好梦易醒,好景不长,刚刚受到元朝的册封不久,都哇和察八儿之间却发生严重的分歧导致争吵。察八儿似乎看出都哇当初的举动是怀有私心,因为窝阔台汗国始终占据察合台汗国的统治地位,叶密立城并不属于察合台汗国,归降元朝重新受到册封,都哇却想夺回祖上的兀鲁思。于是都哇在叶密立和察八儿庆功时安排了武士,在宴会上提出归还地盘的要求,两人在酒席上闹翻,都哇反客为主,武士冲进来囚禁了察八儿,强逼他交出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统治权。察八儿起初辱骂都哇,后来等了几天想到只有出去召集人马才好复仇,于是假装同意都哇的要求,暗中逃回河中整军。都哇早就领着大军四处搜剿地盘,把海都另一个儿子沙·斡兀立打败,解散了他的手下,并抢走了塔拉思等地。等到察八儿再次反抗,都哇也在城外准备开战,此时,甚至元朝也派出军队越过阿尔泰山准备协助攻击察八儿。哪想1306年(大德九年)在双方备战阶段,都哇突然暴毙,死因不明。

都哇死后,察八儿带齐人马于1309年按原定计划继续进攻察合台汗国,都哇的继承者是长子怯别,企图以此恢复窝阔台汗国对察合台汗国的霸权,但是,已经归降元朝怯伯汗在这一段时间已经得到朝廷军队的支持,察八儿不是对手,被怯别一举打败,除了遵照元朝的规定恢复察合台汗国的地盘外,已经别无选择。另外北边的少数臣民和地盘被金帐汗国收走,同时,也就意味着海都辛苦经营几十年的窝阔台汗国自此灰飞烟灭。

叶密立的结局,帖木儿帝国的尘埃

窝阔台汗国终于烟消云散,位于窝阔台汗国象征地位的叶密立城也因为海都和忽必烈的几番争夺化为历史的尘埃。

四十年(1269-1309年)来,窝阔台家族在它最初的基地叶密立河畔统治着中亚地区,并与拖雷家族的命运抗衡,整个窝阔台汗国都是迁徙到西域的海都依靠武力扩张建立的。自1251年以来,窝阔台家族失去了权力,但海都无视拖雷家族的权威,他的目标就是要宣布他本人才是蒙古大汗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不管大漠上各族百姓如何看待自己,也要牺牲蒙哥和忽必烈在蒙古的利益和察合台家族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利益,使自己重新创建一个大汗国,这个汗国遵从成吉思汗以来的遗命,就是以叶密立为都城的窝阔台子孙的兀鲁思。

但海都及其后代被消灭之后,从1318到1321年间(17),接收窝阔台汗国土地的察合台汗国内部也并不和谐,叶密立城被认为是叛王海都一家的基地,遭到察合台汗国的洗劫和遗弃。当然,也有察合台汗国东西两边生活方式不同的缘故,已经在河中生活多年的蒙古人有些已经伊斯兰化,而一些人却想返回东部恢复蒙古生活方式。没过多久,到了1321年,察合台汗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占据中国新疆一带,依然以别失八里为中心;西察合台拥有中亚河中地区。不过,到了14世纪后半叶,帖木儿帝国取代西察合台汗国崛起于中亚。

帖木儿(1335~1405年)出身于河中地区一个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从小喜好武力斗勇,没有多少文化,早年在结伙抢劫中右脚受伤,人们称之为跛子帖木儿。帖木儿勇敢好斗,带领着自己的家族在封建混战中壮大了势力。1370年4月10日,在著名的古城撒马尔罕自立为王,1388年正式称苏丹(18)。

帖木儿利用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组成强大的骑兵部队,对逐渐衰落的邻近各国进行了一系列征伐。1370至1380年曾四次进军阿姆河下游,灭亡花剌子模;同时,五次进攻东察合台汗国,这时元朝蒙古人也已经败退回漠北,中原地区已经是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因此在1389~1390年的两次征战,东察合台汗国只得向帖木儿称臣,这一轮战争表明帖木儿势力正式进入新疆地区,连番征战使已经残旧的叶密立城再次遭到破坏,就此沦为废墟。

帖木儿大军在西域以武力和破坏为主,并没有尊重各国文化的传统,更没有多少建设。因而很多凝聚着多元文化交汇的丝路古城,在经受过大战的重创后,就只留下一片狼籍。例如从1380到1394年间,帖木儿灭亡伊朗各小王朝,占领了伊朗和阿富汗,怂恿士兵进行四处劫掠。从1388至1395年,两度同拔都家族的金帐汗国交战,获胜后焚毁了萨莱城。1398年帖木儿侵入北印度,屠掠古城德里。1400年更远征打败埃及军队,攻占阿勒颇,在路上洗劫了名城大马士革。

经过诸多骄人的战绩,帖木儿的威名由此响彻欧亚大陆,几乎和当年的成吉思汗不遑多让。公元1402年7月20日是历史注定牢牢铭记帖木儿大名的日子,在著名的安卡拉进行了一场著名的百万大军会战,勇猛的帖木儿率领数十万骑兵打败并生擒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年),这一战几乎将所有的土耳其人驱逐出了安纳托利亚,令所有西亚人对帖木儿之名闻风丧胆。成就这样惊人的霸业导致帖木儿还想征服中国的内陆地区,不过,在进军明朝的途中,1405年1月19日他在锡尔河畔的讹答剌城病逝。

通过三十多年的征服活动,帖木儿的河中王国发展成不折不扣的大帝国,撒马尔罕成了帝国的首都,新疆部分地区在它的占领之下,其中包括叶密立——那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名城,而如今只是一片断壁残垣。

1、今天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托克马克,也就是唐代著名的碎叶城。

2、《忽必烈传》,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

3、参见《元朝秘史》第255节

4、参见《世界征服者史》,志费尼,商务印书馆,都城指的是当时蒙古政权的都城和林。

5、《忽必烈传》,李治安著,人民出版社

6、见《史集》第二卷,商务印书馆 余大均、周建奇译本

7、见《元朝秘史》和《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8、《元史·石天麟传》,中华书局

9、《元史》中华书局

10《元史》中华书局

11、见《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12、基督教的一支,在中国境内被称作景教

13、《马可·波罗游记》张星烺译本,商务印书馆,文章中所说“长老约翰的儿子的儿子”指的是汪古部驸马阔里吉斯。

14、见《元朝秘史》和《史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

15、见《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6、见《察合台汗国史研究》,刘迎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7、元仁宗延佑到元英宗至治年间。

18、中西亚很多突厥化国家的国王、大汗被尊称苏丹。

2009年元月,2010年11月修改


相关内容

  • 洛阳历史文化遗产
  • 洛阳历史文化遗迹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长时期里,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 ...

  • 关于罗布泊生态考察报告
  • 一.罗布泊活动的简略介绍 我于2010年9月11日,参加了由统一绿茶与<南都周刊>共同组办的罗布泊楼兰环保探险活动,作为随团的生态学者,于2010年9月21日结束了罗布泊环保探险考察活动,历时10天.我们先后乘座越野车经由吐鲁番.鲁克沁."迪坎尔"至天山支脉库鲁克塔格 ...

  • I ? XJ ┃谜情西域三十六国(二)
  • ◆千百年来,西域一直为人们所热切向往.因为她拥有不同于中原内地的风物人情,是不一样的中国,因为她自秦汉时起就是一个象征,一个可以让男人驰骋沙场.纵横捭阖.建功立业的沙场,让女人胡旋舞蹈.楼兰美貌.女儿国度的梦乡. 乌孙国◆在西域古代历史上的一个值得浓墨重彩的神奇民族.她诞生于战国时期,消亡于辽宋时期 ...

  •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 5财贸经济62003年第9期 Finance&TradeEconomics,No.9,2003 人文旅游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叶全良 内容提要:研究人文旅游资源形成与发展时是有选择性的,其中历史古迹.古代建筑和古代园林最具有典型性,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历史古迹与旅游资源.古代建筑与旅游资源.古代园 ...

  •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图集 2
  • 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图集  2 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消息传至扬州,全城同庆,欢声一片,为心中最美的母亲河骄傲自豪.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运河,是中华先祖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 ...

  • 中国古城墙大全
  • 中国古城墙大全 1. 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城门上 ...

  •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
  • <三星堆探秘>之"二号祭祀坑"出土文物浅谈 -兼论青铜人像等级划分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 ...

  • 西安文化遗产保护调查报告
  •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调查 社会调查时间:2013年7月14日--2013年8月30日 社会调查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调查对象及范围: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古迹 调查主题:针对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文化价值的传承等方面问题 调查人员:你猜等 关于古城西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

  • 邯郸的历史文化廊道和风貌街区保护现状与对策
  • 在今年第六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长达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正式进入申遗程序.这是北京市名城保护由点到面到线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北京市保护古都历史文化廊道的一次有益尝试,它表明北京的名城保护已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和高度. 现存的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楼是元朝重臣刘秉忠在规划设计元大都时确定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