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国际论文

跨文化国际论文

由于中美地域的不同,习俗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所特有的,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复制的,是象征,是代表,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着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而美国只有短短数百年历史,是先进与时代的象征。因此我们之间的差异不言而喻。而今年刚开设的课程:跨文化国际,对我而言具有很大的震撼,尤其是老师放了一部名为《刮痧》的电影,我有了更多的感触。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的差异。 先说教育,中国的教育倾向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系统,更加明确,对孩子的开发有比较好的影响,而且中国的教育开始的时间早,持续的时间长,具有很好的连贯性,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集体和责任的意识,从而纪律性比较强。

而且中国的老师资历都比较雄厚,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基础打得也比较好,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自身也非常努力,整个教育质量,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质量都是比较高的。

基础教育质量很高,在世界也是排在前面的;

高考基本上兼顾了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和大学的收费相比反对国家少;

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学生数世界第一,但是效率很高,花费相对较少。

再来说说美国,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从 19 世纪早期开始,这种义务教育的理想便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许多政教界的领导人物指出,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事实上是得力于教育之普及。

1830 年到 1850 年间,伟大的教育家如霍瑞斯?曼 HoraceMann、巴纳德 HenryBarnard 等人就不断地四方奔走,以求得政府对初、高中教育的管理与支持。终于在 1852 年,麻萨诸塞州通过第一条儿童义务接受教育的法令。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许多州开始成立公立初中与高中。州立大学与农业学院、技术学院方面也都有惊人的成长。20世纪初期,人人应接受高中教育的理想已经在美国获得广泛的支持。高中毕业后申请进入学院就读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紧接着,大学及学院的选读生人数也大大地增加。

今日,将近有600万的美国人在学校,学院或是大学里就读,其他数百万的美国人则参加成人教育课程。几乎所有的美国小孩最少都接受8年的教育,高中毕业的有 75%,从四年制的学院及大学中获得文凭的有25%。广大的教育计划已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受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只有 1%的美国人不能阅读及写字。州政府负责自己州内的公立教育制度。所有的州都要求孩童入学,在大多数的州,孩童们在 16 岁之前必须接受教育。州把许多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教育委员会,大多数的委员们是由地方学区投票选出。大多数的美国公立学校是由当地地方投资及管理,然而目前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却在投资地方学校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各州同时也承认那些合乎相当学院基础的私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在初中阶

段,约有 1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在高中阶段,同样约有1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读书。约有 20%的大学生是读私立学校。

总的归纳:首先,美国的教育水平世界第一,师资力量雄厚。世界前100的大学当中,美国的大学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前几名的学校很多都是美国的名校,哈佛大学更是多年来一直居世界第一。

第二,美国的教育环境比较自由和开放,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它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多方面培养人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出自于美国。

第三,美国经济发达,对于留学生来说,提供很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第四,美国的各种福利制度都非常好,如果能成为美国公民,将享受到很多福利。

而且从美国学校毕业拿到的文凭要比同等学历水平其他国家的文凭好好就业,而且在国内和其他国家认可的程度要高。

好了,说完优点,我们该客观地面对中美教育的缺点了,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不足。

在中国,教育是越早越好,在有的幼儿园和小学中还办有“学前班”,为不满6周岁的儿童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儿园生活包括一日三餐,游戏为主;学前班类似学校上课,但时间短,有许多户外活动。

说实话,我自己认为,过早地进行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不见得是好事,早早的填鸭式教育,会减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一味的呆板的接受,而不去动脑创新,导致孩子会出现书呆子或者只有读书行,其他方面,包括生活社会等,都无法适应,不能胜任,而且知识得不到创新改造,甚至会出现落伍断层的现象。

中国教育的不足,有下列六点:

·大学师资不足

这是六点中最严重的一点。美国的师资与中国的师资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美国的一流学校,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越年长的老师知识越丰富,绝没有赶不上科技演变的情况。老师不但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老师是学生所仰慕的。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一半的助理教授将被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制度淘汰掉,只留下最优秀的,成为“副教授”。在美国,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待遇。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相对而言,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后师资曾有进步,但是近年来新老师的质量每况愈下。出国和企业的诱惑加上教授的待遇造成严重人才外流的现象。我到每一个中国的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都不愿意留校任教职。有些较偏激的学生认为年长的老师是过时的老古董,回国的洋博士是在外国混不下去的,年轻的老师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三流人才。虽然有“长江学者”等计划,但是最终回到中国的教授很少是一流的学者。简单的说,三流的老师,不可能调教出一流的人才。中国必须大幅度的提升老师的资格、待遇、形象,才能挽回师资下降的趋势。

·学校体系的问题

学校里有很多本质的问题:

(1)大学里办公司,要求老师多赚钱,少教学,要求学生做廉价甚至无偿员工。

(2)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远远落后国外的,申请项目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报酬,做的研究工作没有意义,参与的学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凑足数量”、“达到指标”。

(3)对老师没有良好的晋升制度,使得较好的老师总是往行政方面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鼓励最好的老师专心做他们最拿手的分内工作--教导下一代。

·死背而不活用

国内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但是背诵之后记得住的却很少,因为学生只背不懂。美国的教育不强调背诵,但是美国教育也有每年重复的东西,但是重复的大部分是可用来再用创造新知识的工具(例如A+B=B+A),锻炼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学“为什么”

(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二?为什么二分之一是零点五?)虽然美国学生的九九乘法表没有中国学生背的熟,但是他们更能够举一反三,更能够分析问题,更能够创新.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教育适合一般的人,美国的教育适合一流的人才。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综合中美教育的优点,用最适合中国的方式,教育所有的人才。

·学习知识,但没有学习如何学习

有学生曾经问我,读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对他说,不要以为读大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每天都在改变。大学四年学习的应该是“如何学习”,这才是不变的。学生若能举一反三,大学毕业后即可随时学习新的技术。中国往往有大学生毕业过几年就“赶不上”技术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是没有学习如何学习,而在毕业后又没有注重终身学习。

·浮躁的学风

同学们见到成功的例子(丁伟、杨志远等),也迫切地渴望成功。这渐渐形成了一种浮躁的风气,讲究速成。对学习,同学们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造成了将来成就的阻碍。对事业,同学们不择手段的争取机会出国,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观。对创业,同学们缺乏了持久性的考虑,只梦想侥幸发财。中国学生一贯的良好特色是他们的毅力和良好的基础。而今天的浮躁风气,甚至有可能连这个特色也拱手让人。

·团队精神的欠缺

如果现在我们从清华和麻省理工各选出10个最好的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比赛,如果是个人比赛,可能难分上下;但是,如果你要求两校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那么清华肯定大败。在成功的软件公司,最重视的是团队的合作。一个队伍成功了,才代表个人成功了。个人的目标(和对个人的奖赏)是由团队的目标来定的。因此,美国学校的教育更注重团队精神。软件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分量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但是中国的教育更注重竞争。竞争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中国的教育鼓励“零和”(zero sum)的竞争,你赢就是我输。因此,同学们往往不愿彼此帮助,甚至会搞破坏。我认为,学校内的竞争,应该是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单纯的去打败他人。并且在读书时,老师应奖励与他人合作,帮助别人成功,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最后,我发现老师本身也欠缺团队精神,所以学校必须对老师也有同样的培养,他们才能以身作则。

见到这么多问题和这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我也曾写过一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随信附上.

但是,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给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机会。

而美国的教育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美国的教育的缺点:

1. 由于教育经费的削减加上课程设置得难度过高,使得美国大学生的毕业率持续降低。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不能完成学业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致命弱点

2. 学费高昂:对于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越来越难以负担。:“学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医疗保健开支的增长速度。

中美教育的差异可总结为:

美国学生一般知识面比较宽,中国学生则知识面比较窄,对某个点研究得较深。另一方面,美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活跃,而我国则比较沉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学习的内容也相对封闭,这样我们学生的创造性、突破条条框框的能力也相对差。这种书本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比如,合并同类项这个问题,国内很少有学生会把“合并同类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一个班的同学,男女、高矮、胖瘦、穷富、学习好坏都是合并同类项,都是归类。中国的学生就很少想这些问题,美国的学生则喜欢想生活中的合并同类项问题。中国学生研究的是高于实际的问题,美国学生则注重源于生活的问题。所以,他的这种学习就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一旦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他就会很轻易的去驾驭问题。这体现在反映问题的能力上,他会比较快速的应对问题。反过来,如果学生们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对自己的生存、发展有用,他就会比较愿意和主动地去学,如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心里就会很迷茫,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得很被动。所以,学习的动机问题,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我对中美文化差异的部分理解,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制度会更加完善,文化也会更有意义。

跨文化国际论文

由于中美地域的不同,习俗的不同,从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文化是一个名族一个国家所特有的,是任何方式都无法复制的,是象征,是代表,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中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拥有着古老而神秘的传统文化,而美国只有短短数百年历史,是先进与时代的象征。因此我们之间的差异不言而喻。而今年刚开设的课程:跨文化国际,对我而言具有很大的震撼,尤其是老师放了一部名为《刮痧》的电影,我有了更多的感触。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的差异。 先说教育,中国的教育倾向于传统知识的传授,更加系统,更加明确,对孩子的开发有比较好的影响,而且中国的教育开始的时间早,持续的时间长,具有很好的连贯性,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有很强的集体和责任的意识,从而纪律性比较强。

而且中国的老师资历都比较雄厚,教育质量是比较高的,基础打得也比较好,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自身也非常努力,整个教育质量,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质量都是比较高的。

基础教育质量很高,在世界也是排在前面的;

高考基本上兼顾了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和大学的收费相比反对国家少;

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学生数世界第一,但是效率很高,花费相对较少。

再来说说美国,美国人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最好的教育,以发展个人的天赋与能力。从 19 世纪早期开始,这种义务教育的理想便不断得到群众的支持。许多政教界的领导人物指出,美国的繁荣与强大,事实上是得力于教育之普及。

1830 年到 1850 年间,伟大的教育家如霍瑞斯?曼 HoraceMann、巴纳德 HenryBarnard 等人就不断地四方奔走,以求得政府对初、高中教育的管理与支持。终于在 1852 年,麻萨诸塞州通过第一条儿童义务接受教育的法令。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后,许多州开始成立公立初中与高中。州立大学与农业学院、技术学院方面也都有惊人的成长。20世纪初期,人人应接受高中教育的理想已经在美国获得广泛的支持。高中毕业后申请进入学院就读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紧接着,大学及学院的选读生人数也大大地增加。

今日,将近有600万的美国人在学校,学院或是大学里就读,其他数百万的美国人则参加成人教育课程。几乎所有的美国小孩最少都接受8年的教育,高中毕业的有 75%,从四年制的学院及大学中获得文凭的有25%。广大的教育计划已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受教育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只有 1%的美国人不能阅读及写字。州政府负责自己州内的公立教育制度。所有的州都要求孩童入学,在大多数的州,孩童们在 16 岁之前必须接受教育。州把许多教育责任交给地方教育委员会,大多数的委员们是由地方学区投票选出。大多数的美国公立学校是由当地地方投资及管理,然而目前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却在投资地方学校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各州同时也承认那些合乎相当学院基础的私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在初中阶

段,约有 1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在高中阶段,同样约有10%的人就读于私立或教会学校读书。约有 20%的大学生是读私立学校。

总的归纳:首先,美国的教育水平世界第一,师资力量雄厚。世界前100的大学当中,美国的大学占了很大比重,而且前几名的学校很多都是美国的名校,哈佛大学更是多年来一直居世界第一。

第二,美国的教育环境比较自由和开放,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它不是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而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质,多方面培养人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都是出自于美国。

第三,美国经济发达,对于留学生来说,提供很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第四,美国的各种福利制度都非常好,如果能成为美国公民,将享受到很多福利。

而且从美国学校毕业拿到的文凭要比同等学历水平其他国家的文凭好好就业,而且在国内和其他国家认可的程度要高。

好了,说完优点,我们该客观地面对中美教育的缺点了,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不足。

在中国,教育是越早越好,在有的幼儿园和小学中还办有“学前班”,为不满6周岁的儿童进行适应学校生活的教育。在幼儿园生活包括一日三餐,游戏为主;学前班类似学校上课,但时间短,有许多户外活动。

说实话,我自己认为,过早地进行学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不见得是好事,早早的填鸭式教育,会减少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一味的呆板的接受,而不去动脑创新,导致孩子会出现书呆子或者只有读书行,其他方面,包括生活社会等,都无法适应,不能胜任,而且知识得不到创新改造,甚至会出现落伍断层的现象。

中国教育的不足,有下列六点:

·大学师资不足

这是六点中最严重的一点。美国的师资与中国的师资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美国的一流学校,老师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而且越年长的老师知识越丰富,绝没有赶不上科技演变的情况。老师不但教学生新的知识,而且能够启发学生创新。老师拥有学生的信任,老师是学生所仰慕的。在美国,一流大学的一个“助理教授”职位,有上千名青年博士申请。而一半的助理教授将被大学的“终身职”(tenure)制度淘汰掉,只留下最优秀的,成为“副教授”。在美国,大学教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有良好的待遇。大学教授是一个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职业。相对而言,在中国,虽然改革开放后师资曾有进步,但是近年来新老师的质量每况愈下。出国和企业的诱惑加上教授的待遇造成严重人才外流的现象。我到每一个中国的大学,校领导都向我抱怨,留不住人。最好、较好、甚至中等的学生毕业后,出国的出国,就业的就业,都不愿意留校任教职。有些较偏激的学生认为年长的老师是过时的老古董,回国的洋博士是在外国混不下去的,年轻的老师是找不到好工作的三流人才。虽然有“长江学者”等计划,但是最终回到中国的教授很少是一流的学者。简单的说,三流的老师,不可能调教出一流的人才。中国必须大幅度的提升老师的资格、待遇、形象,才能挽回师资下降的趋势。

·学校体系的问题

学校里有很多本质的问题:

(1)大学里办公司,要求老师多赚钱,少教学,要求学生做廉价甚至无偿员工。

(2)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远远落后国外的,申请项目是为了得到额外的报酬,做的研究工作没有意义,参与的学生没有得到启发,发表文章是为了“凑足数量”、“达到指标”。

(3)对老师没有良好的晋升制度,使得较好的老师总是往行政方面发展。中国的大学应该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鼓励最好的老师专心做他们最拿手的分内工作--教导下一代。

·死背而不活用

国内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背诵记忆,但是背诵之后记得住的却很少,因为学生只背不懂。美国的教育不强调背诵,但是美国教育也有每年重复的东西,但是重复的大部分是可用来再用创造新知识的工具(例如A+B=B+A),锻炼学生自己的推理能力。美国教育更注重的是学“为什么”

(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除以二?为什么二分之一是零点五?)虽然美国学生的九九乘法表没有中国学生背的熟,但是他们更能够举一反三,更能够分析问题,更能够创新.杨振宁先生曾说,中国的教育适合一般的人,美国的教育适合一流的人才。中国应该学习美国教育成功的地方,综合中美教育的优点,用最适合中国的方式,教育所有的人才。

·学习知识,但没有学习如何学习

有学生曾经问我,读大学四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对他说,不要以为读大学只是为了学习知识,因为知识每天都在改变。大学四年学习的应该是“如何学习”,这才是不变的。学生若能举一反三,大学毕业后即可随时学习新的技术。中国往往有大学生毕业过几年就“赶不上”技术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他们在读书是没有学习如何学习,而在毕业后又没有注重终身学习。

·浮躁的学风

同学们见到成功的例子(丁伟、杨志远等),也迫切地渴望成功。这渐渐形成了一种浮躁的风气,讲究速成。对学习,同学们没有打好一辈子的基础,造成了将来成就的阻碍。对事业,同学们不择手段的争取机会出国,忽略了他们的道德观。对创业,同学们缺乏了持久性的考虑,只梦想侥幸发财。中国学生一贯的良好特色是他们的毅力和良好的基础。而今天的浮躁风气,甚至有可能连这个特色也拱手让人。

·团队精神的欠缺

如果现在我们从清华和麻省理工各选出10个最好的学生进行软件编程比赛,如果是个人比赛,可能难分上下;但是,如果你要求两校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那么清华肯定大败。在成功的软件公司,最重视的是团队的合作。一个队伍成功了,才代表个人成功了。个人的目标(和对个人的奖赏)是由团队的目标来定的。因此,美国学校的教育更注重团队精神。软件的课程都有很大的分量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但是中国的教育更注重竞争。竞争本身不是坏事,但是中国的教育鼓励“零和”(zero sum)的竞争,你赢就是我输。因此,同学们往往不愿彼此帮助,甚至会搞破坏。我认为,学校内的竞争,应该是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超越自我,而不是单纯的去打败他人。并且在读书时,老师应奖励与他人合作,帮助别人成功,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最后,我发现老师本身也欠缺团队精神,所以学校必须对老师也有同样的培养,他们才能以身作则。

见到这么多问题和这么多有潜力但是没有希望的学生,我曾有过冲动,考虑改行成为教授,更直接地去帮助学生。我也曾写过一篇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文章,“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随信附上.

但是,一个教授只能够改变数百学生,一篇成功的文章只能够影响数千学生,而中国需要改变未来数亿学生的命运。只有经过教育的彻底改革才能够给他们成才的机会,给中国成为科技强国的机会。

而美国的教育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美国的教育的缺点:

1. 由于教育经费的削减加上课程设置得难度过高,使得美国大学生的毕业率持续降低。美国国家公共政策及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不能完成学业是美国高等教育的致命弱点

2. 学费高昂:对于大多数美国家庭来说,大学学费越来越难以负担。:“学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家庭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通货膨胀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医疗保健开支的增长速度。

中美教育的差异可总结为:

美国学生一般知识面比较宽,中国学生则知识面比较窄,对某个点研究得较深。另一方面,美国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活跃,而我国则比较沉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学习的内容也相对封闭,这样我们学生的创造性、突破条条框框的能力也相对差。这种书本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有距离。比如,合并同类项这个问题,国内很少有学生会把“合并同类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一个班的同学,男女、高矮、胖瘦、穷富、学习好坏都是合并同类项,都是归类。中国的学生就很少想这些问题,美国的学生则喜欢想生活中的合并同类项问题。中国学生研究的是高于实际的问题,美国学生则注重源于生活的问题。所以,他的这种学习就会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一旦生活中出现了问题,他就会很轻易的去驾驭问题。这体现在反映问题的能力上,他会比较快速的应对问题。反过来,如果学生们知道,自己所学的东西对自己的生存、发展有用,他就会比较愿意和主动地去学,如果学了不知道有什么用,心里就会很迷茫,在学习上就会表现得很被动。所以,学习的动机问题,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问题都是比较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我对中美文化差异的部分理解,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制度会更加完善,文化也会更有意义。


相关内容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是硕士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业学位论文应反映"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条 本专业硕士 ...

  • 张大生博士
  • 黑龙江欧美同学会(2011.6) 张大生博士简历 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获世界史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神道教与日本人心理分析>,后选入"中国首届青年世界史学会(心理史学)"论文集.黑龙江大学派赴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学院进修<二战后世界现代史>和 ...

  • 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立体化建构
  • 作者:胡钦太 学术月刊 2013年02期 [中图分类号]C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3-0005-09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国均大量引进了西方的学术成果,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也不遗余力地联系海外学者并将国内学者海外学术交流项 ...

  •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
  • 1.核心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 (1)学位公共课程(6学分) 政治(2学分) 外语(4学分) (2)学位核心课程(12学分)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4学分) 第二语言习得(2学分) 国外汉语课堂教学案例(2学分) 中华文化与传播(2学分) 跨文化交际(2学分 ...

  •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1
  • 现代大学教育 2004年第1期22 Ξ 我国人文学术研究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彭世勇 摘 要:根据对1994年至2003年发表在国内564种学术刊物上的1109篇论文进行内容分析的结果,本 文讨论了我国人文科学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学术研究缺乏科学方法;成果鉴定缺乏科学的标准等.人文学 ...

  •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教师选题) 一. 1.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2.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3.商务英语信函的语体分析 3.浅谈商务信函的文体特征 4.商务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5.商务英语学习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6.国际商务谈判中应注意的文化因素 7.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 8.试论普 ...

  • 媒介论文定稿
  • 保密类别 编 号 媒介传播史论论文 浅析中国新闻报道的对外传播战略 院(系) 别专 业 班 级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2012年12月 1 日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挥大国的作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许多西方 ...

  • "一带一路"国际研究生论坛策划-时间拓展部修改版+
  • "一带一路"国际研究生论坛策划 一.论坛名称: "一带一路"背景下多语种媒体人才培养 二.论坛主题: "一带一路"覆盖的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5个地区的官方语言超过40种,而我国2010-2013年高校外语专业招生的语种只覆盖其中2 ...

  •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论文: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 电力工程论文电力工程管理论文: 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研究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参与全球化经济的脚步在逐步加快,而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企业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良好的质量意识在国际电力工程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本文即意在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定义和定义加以探讨,介绍了四种管理模式 ...

  • 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
  • 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 近三十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与研究 王海飞 中国影视人类学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近三十年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诸多层面取得一批重要 成果.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总结已有的成果,提出尚待解决的 问题,将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及完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