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 卷第! 期*++*年*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 ) &(! %&’E *++*B 8C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 /0’&1) &. 23435/06/7252-28&19028. 4&/78. :0/;
人性的回归和人格的重铸
红字H 中G 圣经H 的影响及其意义FF 谈G
时锦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部I 河南郑州J #K +++" $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摘
要N G 红字H 反映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及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大向往I 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
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O 作品对宗教进行了挑战和对海丝特寄予了深深同情O 人性和神性的激烈搏击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O 其中I 圣经H 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G 义O
关键词N G 圣经H 红字H 隐喻P 人性P G P 中图分类号N 6! +Q
文献标识码N R
文章编号N ! ++" FJ J J J #*++*$+! F++S K F+*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红字H 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T 霍桑#G ) 0230/58’的代表作品O 作品中I 作者十分深沉地表现了加$>0@23&. /8尔文教的统治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留在人们心灵上的烙印I 描写了宗教压抑下的变态心理U 思想矛盾及生活悲剧I 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无情揭露I 充溢着社会批判的精神O 认真阅读G 红字H 细心的读者就不难发现I 作品的创作深I 受基督教的影响I 其中G 圣经H 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浑成含蓄I 鬼使神差的效果I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O
一
故事开始对海丝特T 白兰#的出场进行$>8728. ? .
首先I 通过对阴森恐怖的监狱及周围环境的描写I 作者有意识地暗示读者海丝特的处境I 以突出海丝特坚强不屈的信念I 同时也为以后描写阿瑟T 丁梅斯代尔#R . 238. 的内疚与自责埋下了伏笔O 然后I 作者又花重笔$V 5W W 87=0’8描写了众多前来看热闹的人们及其他们之间的交谈O 谈话对海丝特的敌意溢于言表O 其中罗杰T 齐灵渥斯#X &Y 8. 与一个当地人的一段对话最具代表性N 那陌$435’’5/Y @&. 23生人#齐灵渥斯$说道I 并苦笑一声N 那么I 先生I 再请问谁是Z 那个抱在白兰太太怀里的婴孩的父亲呢[我猜这小孩该有三四个月了呢\朋友I 这事还是一个迷I 解迷的但一理还没有]Z
^! _找到呢\这里当地人说的话寓意相当深刻O 据G 圣经旧约]
于讲解I 能解疑惑I 是贤明的裁判者O 他为国王解答了很多异梦I 深得国王的赏识和信任O 当地人的这一隐喻代表了当地大多数人普遍的道德观FF 在! S 世纪的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I 人们的思想被所谓的清教道德禁锢着O 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上层移民认为I 他们是上帝选定的Z 圣人]有使命I 巩固清教统治I 并将Z 不洁的世俗之人]即宗教上的反对派I 和道德上违反法规的人I 变为Z 圣洁的生命]O 他们惩治的手段极为严厉残酷O 受其影响I 当时的人们纷纷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享乐I 追求道义上的纯洁U 净化与完善I 禁色忌欲I 修过着清新寡欲的生活O 显然I 他们对海丝特与人通奸身养性I
并生下私生子这一行为是深恶痛绝I 断然不能接受的O
作品中海丝特过着Z 最俭朴I 最艰苦]的生活O 她虽生性坚强I 手艺出众I 但胸前的红字时刻折磨着她I 它比烙在该Z 隐额头上的印记还要难以忍受]这里I 该隐的印记也有很深O 的含义O 根据G 圣经旧约T 创世纪H 记载I 亚当和夏娃原来生了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I 由于父亲特别喜欢亚伯I 该隐极为生气O 后来在田野劳作时I 该隐趁亚伯不备杀了他O 上帝将该隐流放以示惩罚I 为了让他受到痛苦和诅咒I 别人又不能杀
*_
他I 耶和华就在该隐额头上立了一个记号^O 作品中海丝特
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O 她的人格和尊严被肆意践踏N 总督等人的残酷迫害I 齐灵渥斯的疯狂报复I 周围人们的疏远和蔑视I 牧师的虚伪和软弱‘‘她的心脏仿佛被投在了大街上被所有的人践踏一样O 在千百人无情目光的重压下I 她尽一个女人可能有的最大力量支撑着自己O 在此I 作者抑制不
记载I 但一理相貌俊美I 通晓各种学问I 聪明I 善T 但一理书H
M
收稿日期N *++! F! +F! a
作者简介N 时锦瑞#女I 河南省长葛市人I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部I 讲师O ! a Q b F$I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0社科版1*++*年*月
住满腔愤怒! 强烈地谴责了教会扼杀人性的暴行" 然而! 面对牧师的审讯! 她异常平静! 拒不交代#同犯$的姓名! 公开声明但愿我能忍受住他的痛苦以及我的痛苦$海丝特坚强的性#" 格和对爱情的忠贞使虚伪的牧师无地自容! 这再为牧师的自省和人格的重铸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作品描写的绣着关于大卫%拔士巴以及拿单故事的幔帐具有很大意义" 根据&圣经旧约’撒姆耳后书(大卫是以色! 列国王! 拔士巴是个美女! 原为乌利亚之妻! 大卫夺为己有! 杀其夫" 拿单是一个预言家! 预言大卫必遭祸殃" 结果! 大卫与拔士巴所生儿子死亡! 女儿遇难! 后来又有押沙龙谋反! 拿
*+单的预言一一实现) " 它挂在牧师丁梅斯代尔所住的房间
三
据&圣经(记载! 人死后首先要经过苦难%恐怖的九层地狱的磨难! 然后越冰湖! 穿地心! 才能到达静界即炼狱" 那里气氛庄严肃穆! 意境恬淡宁静! 罪恶的灵魂得到宽恕! 在此净化修炼! 以求升入天堂" 善人死后升天堂享永福! 恶人下地狱受永罚" 假如善人生前罪愆没有赎尽! 死后升天堂前须在炼
*+
狱中暂时受罪! 至罪愆炼尽时为止) " 作品中海丝特面对迫
害依然高傲镇静! 美丽优雅! 坚强不屈! 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极大的向往" 其如同飞萤! 为了追求光明而慷慨走向死亡" 她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 红字闪闪发光! 光芒四射! 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海丝特的同情及对宗教的态度" 霍桑对清教道德法典的严酷表现出相当的仇恨和不满! 并希望人们在比较宽松的道德法规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他在强调人本质上的缺陷不可根治的同时! 又认为并非所有在道德上犯罪的人都应被上帝罚入地狱" 因此! 为了使人树立良好的德行! 避免在道德上犯罪! 智$和#情$必须#达到和谐和统一"
总之! 但一理书(隐喻了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 表现了&周围民众对待宗教的普遍心理! 说明了海丝特当时所处的处境. 创世纪(隐喻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 为描写&丁梅斯代尔的内疚和自责做了铺垫. 撒姆耳后书(隐喻了牧&炼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 狱的描写隐喻作者对宗教的态度和对海丝特深深的同情" 最后! 高尚的人性终于战胜了虚伪的神性! 在人和神的激烈搏击中! 人性得以回归! 人格得以重铸! 进而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它的影响已悄悄地潜入作者的深层意识之中! 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作者的构思和创作" 它的隐喻烘托了作品的主题! 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用英语写作的小说家中很少人能用如此少的字表达出像&红字(表达的那么多的内容//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散文中很少有人能像霍桑那样运用得如此挥洒自如$乔治’帕金斯10" 参考文献-姚乃强3红字) 译林出版社! ) 2+3南京-255634+新旧约全书) 中国基督教协会! ) *+3南京-255734+
内! 时刻折磨着业已不堪忍受的牧师! 暗示牧师良知受到的谴责和他内心极大的痛苦" 为了保住地位和声誉! 他成了隐秘的#罪人$从此便陷入巨大的矛盾和痛苦的深渊" 丁梅斯! 代尔的痛苦首先来自宗教思想的束缚及社会恶势力的迫害" 他属于社会上层! 更容易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他又是一个具有宗教热情的虔诚的信徒" 因而牧师的脑海里首先展开了神性及人性! 即灵与肉的激烈搏斗! 尽管这场斗争是隐秘的! 在他的内心展开! 其激烈的程度足以把他摧垮" 丁梅斯代尔触犯了上帝! 为了惩罚自己! 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纵欲罪!
他私下里在自己的胸口烙上, 字" 从此他的身体日渐虚弱消损! 脸色苍白! 声音里已经含有一种忧郁预示着衰颓的趋#势了$丁梅斯代尔的痛苦还来自于双层人格的矛盾" " 此外! 懦弱和自私是这一人物的致命弱点" 由于他没有勇气公开罪行! 所以整整七年! 他生活在虚伪中" 然而他天性爱好真诚! 厌恶虚伪! 必然会陷入真诚与虚伪的冲突中" 这一人性的真诚和虚伪的斗争! 以及双重人格所产生的灵魂痛苦是巨大的%致命的! 它远甚于人性与神性的矛盾所产生的苦痛" 为减轻灵魂的重负! 他无数次想把自己公开于众人面前" 一次! 他终于鼓足了勇气! 沉痛地向教民叙说自己是#卑鄙者$最坏! #的罪人$难以想象的最邪恶的东西$不料教民听后反而越! #! 发尊敬他! 而#这种尊重使他所受的痛苦! 实在是难以想象的$长期的精神折磨使他变得日益疯狂了-他在密室中用鞭" 子猛烈地抽打自己! 绝食到双膝可怕地颤抖. 他不断地内省! 企图以皮肉之苦取代极度的精神痛苦" 绣着圣经故事的幔帐就是一个咄咄逼人的红字! 深深折磨着牧师的心"
和人格的力量"&圣经(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责任编校-张丽英10
89:; ? @A B 9C C A D >A E; A G C =>? @A H 9=I >
JJ K L M N O P Q R M O S M T P U V W X Y Z [W \O]V W ^_‘a [W U b W U U W a
g c d N e f O h R f
0! (*+++6! $l ! z 1i j k l m n o p q o n r q n l s l t q k u v l o u j wxj k u yz y m o q {o |u m u r u l j w}qu l k z j o |l k ~q o ! " q o #$"#k j l %l ! u k m ! &j ’l k y l o n ) y j r 7o q o y m o q
-]2N 4, H B >C ; D >V W X Y Z [W L -. -/h M -0f O P Q R M O S M R 1T O]V W ^_‘a [W U b W U U W a 0. 3M 0-f Q . f O 3f S -0M d M . 0M h . . R P P M h f O /. -O 3L M h 5M -h O f O /P T h
! h 42K 0L M P R 0R h M -O 3-1h T 6f . f O /Q f P M M P Q M S 0. 7f 66M . 3-Q M . S T 61Q f S -0M 3f O O M h 8T h Q 3-O 3L f . f O 0T Q M h -9Q M . R P P M h f O /. L M O T :M Q 6-; M . -2]39M 08M M OL R 6-O f 05-O 3h M Q f /f T O V W X Y Z [W 1h T :f 3M . 0L M O T :M Q 8f 0L -. 569T Q f S . M O . M
-U . ]. 6M . L C E B V W X Y Z [W V W ^_‘a [W U b W U U W a 0-1L T h R 6-O f 05
24-4S L -Q Q M O /M T Oh M Q f /f T O -O 3. L T 8. -1h T P T R O 3. 561-0L 5T Od M . 0M h O . 3f /O f 05-O 3f O 0M /h f 05T R 08M f /L . f O 0L M :f T Q M O 0. 0h R //Q M
人性的回归和人格的重铸——谈《红字》中《圣经》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时锦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部,河南,郑州,450008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2,18(1)0次
1. 姚乃强 红字 19982. 新旧约全书 1994
1.期刊论文 唐春华 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
本文通过回顾对霍桑从小到大的影响,分析、比较与的对应之处,肯定了中有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找出了与在文学方面的契合点,得出了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2.期刊论文 曹军 解读《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考试周刊2009,""(9)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3.期刊论文 臧晓虹. Zang Xiaohong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 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学位论文 陈春珠 《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2005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自从1850年问世以来,它对评论者和读者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许多文学评论家曾用新批评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女权主义观点和原型批评理论来解析这部作品。本文作者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作品的人物、结构和情节着手,对隐藏在《红字》中的圣经原型做了详细的分析。【
5.期刊论文 张天飞. Zhang Tian-fei 《红字》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 -电影评介2009,""(24)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主题深刻颇具艺术感染力.除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还得益于与诸多方面的互文对照.理解小说在场景、主要人物、叙事结构和主题方面的这些互文关系是读者深入透彻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同时与的呼应增加了小说的阅读张力,文化内涵,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价值.
6.期刊论文 胡蓉 《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剖析 -湖湘论坛2006,19(2)
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因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倍受读者追捧.通过对该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隐含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即"亚当-夏娃"原型、"圣徒"原型、"基督-替罪羊"原型及珍珠的意象.正是这些圣经原型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7.期刊论文 张富生 《红字》中的圣经情结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反映丁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周围民众对待宗教的普遍心理,说明了海丝特当时所处的处境;表明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为描写丁梅斯代尔的内疚和自责做了铺垫;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8.学位论文 马俊杰 从《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200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以其深遂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而在英美乃至世界文坛上享誉至今。赫尔曼·麦尔维尔在1850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深情地表达了对霍桑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他甚至认为“霍桑和英国的莎士比亚不分轩轾”。其他著名小说大师如亨利·詹姆斯、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也无不承认深受霍桑教益,对其赞叹有加。《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以其主题思想深遂、想象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集中体现了霍桑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宗教思想,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霍桑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在塑造笔下的人物形象时,他所使用的言语和流露出的感情常常处于对立、矛盾的地位,这使得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显示出似乎截然相反的个性和特色。本文主要用神话宗教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解析这部作品,笔者认为,神话宗教原型批评,尤其是《圣经》原型批评是把握本部小说主题进而揭示作者宗教和创作思想的上佳视点。首先,霍桑的作品,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
9.期刊论文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圣经》原型在《红字》中的体现——透过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1)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10.期刊论文 张湛. ZHANG Zhan 浅析《红字》的圣经关联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3)
是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拟用原型批评理论与叙述学理论,浅析小说所体现的圣经关联,主要从人物、情节及叙述手法等三面论述.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slsdxyxb-skb200201026.aspx
授权使用:浙江财经学院图书馆(zjcjxytsg),授权号:5947b265-c024-4392-90a1-9df400dc8f7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7日
第! " 卷第! 期*++*年*月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 ) &(! %&’E *++*B 8C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 /0’&1) &. 23435/06/7252-28&19028. 4&/78. :0/;
人性的回归和人格的重铸
红字H 中G 圣经H 的影响及其意义FF 谈G
时锦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部I 河南郑州J #K +++" $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摘
要N G 红字H 反映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及她对生活和生命的极大向往I 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
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O 作品对宗教进行了挑战和对海丝特寄予了深深同情O 人性和神性的激烈搏击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O 其中I 圣经H 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G 义O
关键词N G 圣经H 红字H 隐喻P 人性P G P 中图分类号N 6! +Q
文献标识码N R
文章编号N ! ++" FJ J J J #*++*$+! F++S K F+*
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L
红字H 是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T 霍桑#G ) 0230/58’的代表作品O 作品中I 作者十分深沉地表现了加$>0@23&. /8尔文教的统治对人们心灵的摧残和留在人们心灵上的烙印I 描写了宗教压抑下的变态心理U 思想矛盾及生活悲剧I 对宗教的虚伪进行了猛烈抨击和无情揭露I 充溢着社会批判的精神O 认真阅读G 红字H 细心的读者就不难发现I 作品的创作深I 受基督教的影响I 其中G 圣经H 典故的运用使作品产生了浑成含蓄I 鬼使神差的效果I 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O
一
故事开始对海丝特T 白兰#的出场进行$>8728. ? .
首先I 通过对阴森恐怖的监狱及周围环境的描写I 作者有意识地暗示读者海丝特的处境I 以突出海丝特坚强不屈的信念I 同时也为以后描写阿瑟T 丁梅斯代尔#R . 238. 的内疚与自责埋下了伏笔O 然后I 作者又花重笔$V 5W W 87=0’8描写了众多前来看热闹的人们及其他们之间的交谈O 谈话对海丝特的敌意溢于言表O 其中罗杰T 齐灵渥斯#X &Y 8. 与一个当地人的一段对话最具代表性N 那陌$435’’5/Y @&. 23生人#齐灵渥斯$说道I 并苦笑一声N 那么I 先生I 再请问谁是Z 那个抱在白兰太太怀里的婴孩的父亲呢[我猜这小孩该有三四个月了呢\朋友I 这事还是一个迷I 解迷的但一理还没有]Z
^! _找到呢\这里当地人说的话寓意相当深刻O 据G 圣经旧约]
于讲解I 能解疑惑I 是贤明的裁判者O 他为国王解答了很多异梦I 深得国王的赏识和信任O 当地人的这一隐喻代表了当地大多数人普遍的道德观FF 在! S 世纪的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I 人们的思想被所谓的清教道德禁锢着O 一批来自英国的清教上层移民认为I 他们是上帝选定的Z 圣人]有使命I 巩固清教统治I 并将Z 不洁的世俗之人]即宗教上的反对派I 和道德上违反法规的人I 变为Z 圣洁的生命]O 他们惩治的手段极为严厉残酷O 受其影响I 当时的人们纷纷反对奢侈豪华的生活享乐I 追求道义上的纯洁U 净化与完善I 禁色忌欲I 修过着清新寡欲的生活O 显然I 他们对海丝特与人通奸身养性I
并生下私生子这一行为是深恶痛绝I 断然不能接受的O
作品中海丝特过着Z 最俭朴I 最艰苦]的生活O 她虽生性坚强I 手艺出众I 但胸前的红字时刻折磨着她I 它比烙在该Z 隐额头上的印记还要难以忍受]这里I 该隐的印记也有很深O 的含义O 根据G 圣经旧约T 创世纪H 记载I 亚当和夏娃原来生了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I 由于父亲特别喜欢亚伯I 该隐极为生气O 后来在田野劳作时I 该隐趁亚伯不备杀了他O 上帝将该隐流放以示惩罚I 为了让他受到痛苦和诅咒I 别人又不能杀
*_
他I 耶和华就在该隐额头上立了一个记号^O 作品中海丝特
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O 她的人格和尊严被肆意践踏N 总督等人的残酷迫害I 齐灵渥斯的疯狂报复I 周围人们的疏远和蔑视I 牧师的虚伪和软弱‘‘她的心脏仿佛被投在了大街上被所有的人践踏一样O 在千百人无情目光的重压下I 她尽一个女人可能有的最大力量支撑着自己O 在此I 作者抑制不
记载I 但一理相貌俊美I 通晓各种学问I 聪明I 善T 但一理书H
M
收稿日期N *++! F! +F! a
作者简介N 时锦瑞#女I 河南省长葛市人I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部I 讲师O ! a Q b F$I
@?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0社科版1*++*年*月
住满腔愤怒! 强烈地谴责了教会扼杀人性的暴行" 然而! 面对牧师的审讯! 她异常平静! 拒不交代#同犯$的姓名! 公开声明但愿我能忍受住他的痛苦以及我的痛苦$海丝特坚强的性#" 格和对爱情的忠贞使虚伪的牧师无地自容! 这再为牧师的自省和人格的重铸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作品描写的绣着关于大卫%拔士巴以及拿单故事的幔帐具有很大意义" 根据&圣经旧约’撒姆耳后书(大卫是以色! 列国王! 拔士巴是个美女! 原为乌利亚之妻! 大卫夺为己有! 杀其夫" 拿单是一个预言家! 预言大卫必遭祸殃" 结果! 大卫与拔士巴所生儿子死亡! 女儿遇难! 后来又有押沙龙谋反! 拿
*+单的预言一一实现) " 它挂在牧师丁梅斯代尔所住的房间
三
据&圣经(记载! 人死后首先要经过苦难%恐怖的九层地狱的磨难! 然后越冰湖! 穿地心! 才能到达静界即炼狱" 那里气氛庄严肃穆! 意境恬淡宁静! 罪恶的灵魂得到宽恕! 在此净化修炼! 以求升入天堂" 善人死后升天堂享永福! 恶人下地狱受永罚" 假如善人生前罪愆没有赎尽! 死后升天堂前须在炼
*+
狱中暂时受罪! 至罪愆炼尽时为止) " 作品中海丝特面对迫
害依然高傲镇静! 美丽优雅! 坚强不屈! 对生活和生命充满极大的向往" 其如同飞萤! 为了追求光明而慷慨走向死亡" 她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人性的尊严和人格的力量" 红字闪闪发光! 光芒四射! 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海丝特的同情及对宗教的态度" 霍桑对清教道德法典的严酷表现出相当的仇恨和不满! 并希望人们在比较宽松的道德法规下获得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他在强调人本质上的缺陷不可根治的同时! 又认为并非所有在道德上犯罪的人都应被上帝罚入地狱" 因此! 为了使人树立良好的德行! 避免在道德上犯罪! 智$和#情$必须#达到和谐和统一"
总之! 但一理书(隐喻了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 表现了&周围民众对待宗教的普遍心理! 说明了海丝特当时所处的处境. 创世纪(隐喻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 为描写&丁梅斯代尔的内疚和自责做了铺垫. 撒姆耳后书(隐喻了牧&炼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 狱的描写隐喻作者对宗教的态度和对海丝特深深的同情" 最后! 高尚的人性终于战胜了虚伪的神性! 在人和神的激烈搏击中! 人性得以回归! 人格得以重铸! 进而显示了人性的尊严它的影响已悄悄地潜入作者的深层意识之中! 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了作者的构思和创作" 它的隐喻烘托了作品的主题! 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用英语写作的小说家中很少人能用如此少的字表达出像&红字(表达的那么多的内容//象征寓意的手法在散文中很少有人能像霍桑那样运用得如此挥洒自如$乔治’帕金斯10" 参考文献-姚乃强3红字) 译林出版社! ) 2+3南京-255634+新旧约全书) 中国基督教协会! ) *+3南京-255734+
内! 时刻折磨着业已不堪忍受的牧师! 暗示牧师良知受到的谴责和他内心极大的痛苦" 为了保住地位和声誉! 他成了隐秘的#罪人$从此便陷入巨大的矛盾和痛苦的深渊" 丁梅斯! 代尔的痛苦首先来自宗教思想的束缚及社会恶势力的迫害" 他属于社会上层! 更容易受到社会道德的约束! 他又是一个具有宗教热情的虔诚的信徒" 因而牧师的脑海里首先展开了神性及人性! 即灵与肉的激烈搏斗! 尽管这场斗争是隐秘的! 在他的内心展开! 其激烈的程度足以把他摧垮" 丁梅斯代尔触犯了上帝! 为了惩罚自己! 自认为犯下不可饶恕的纵欲罪!
他私下里在自己的胸口烙上, 字" 从此他的身体日渐虚弱消损! 脸色苍白! 声音里已经含有一种忧郁预示着衰颓的趋#势了$丁梅斯代尔的痛苦还来自于双层人格的矛盾" " 此外! 懦弱和自私是这一人物的致命弱点" 由于他没有勇气公开罪行! 所以整整七年! 他生活在虚伪中" 然而他天性爱好真诚! 厌恶虚伪! 必然会陷入真诚与虚伪的冲突中" 这一人性的真诚和虚伪的斗争! 以及双重人格所产生的灵魂痛苦是巨大的%致命的! 它远甚于人性与神性的矛盾所产生的苦痛" 为减轻灵魂的重负! 他无数次想把自己公开于众人面前" 一次! 他终于鼓足了勇气! 沉痛地向教民叙说自己是#卑鄙者$最坏! #的罪人$难以想象的最邪恶的东西$不料教民听后反而越! #! 发尊敬他! 而#这种尊重使他所受的痛苦! 实在是难以想象的$长期的精神折磨使他变得日益疯狂了-他在密室中用鞭" 子猛烈地抽打自己! 绝食到双膝可怕地颤抖. 他不断地内省! 企图以皮肉之苦取代极度的精神痛苦" 绣着圣经故事的幔帐就是一个咄咄逼人的红字! 深深折磨着牧师的心"
和人格的力量"&圣经(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责任编校-张丽英10
89:; ? @A B 9C C A D >A E; A G C =>? @A H 9=I >
JJ K L M N O P Q R M O S M T P U V W X Y Z [W \O]V W ^_‘a [W U b W U U W a
g c d N e f O h R f
0! (*+++6! $l ! z 1i j k l m n o p q o n r q n l s l t q k u v l o u j wxj k u yz y m o q {o |u m u r u l j w}qu l k z j o |l k ~q o ! " q o #$"#k j l %l ! u k m ! &j ’l k y l o n ) y j r 7o q o y m o q
-]2N 4, H B >C ; D >V W X Y Z [W L -. -/h M -0f O P Q R M O S M R 1T O]V W ^_‘a [W U b W U U W a 0. 3M 0-f Q . f O 3f S -0M d M . 0M h . . R P P M h f O /. -O 3L M h 5M -h O f O /P T h
! h 42K 0L M P R 0R h M -O 3-1h T 6f . f O /Q f P M M P Q M S 0. 7f 66M . 3-Q M . S T 61Q f S -0M 3f O O M h 8T h Q 3-O 3L f . f O 0T Q M h -9Q M . R P P M h f O /. L M O T :M Q 6-; M . -2]39M 08M M OL R 6-O f 05-O 3h M Q f /f T O V W X Y Z [W 1h T :f 3M . 0L M O T :M Q 8f 0L -. 569T Q f S . M O . M
-U . ]. 6M . L C E B V W X Y Z [W V W ^_‘a [W U b W U U W a 0-1L T h R 6-O f 05
24-4S L -Q Q M O /M T Oh M Q f /f T O -O 3. L T 8. -1h T P T R O 3. 561-0L 5T Od M . 0M h O . 3f /O f 05-O 3f O 0M /h f 05T R 08M f /L . f O 0L M :f T Q M O 0. 0h R //Q M
人性的回归和人格的重铸——谈《红字》中《圣经》的影响及其意义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时锦瑞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语部,河南,郑州,450008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POWER(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2,18(1)0次
1. 姚乃强 红字 19982. 新旧约全书 1994
1.期刊论文 唐春华 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5)
本文通过回顾对霍桑从小到大的影响,分析、比较与的对应之处,肯定了中有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找出了与在文学方面的契合点,得出了是霍桑根据自己宗教观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故事的诠释之结论.
2.期刊论文 曹军 解读《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考试周刊2009,""(9)
纳撒尼尔·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浓厚的圣经情结,因此对小说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能够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人物、叙事结构和情节三个方面对中的圣经原型进行解读.正是这些圣经原型的巧妙运用,使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一部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3.期刊论文 臧晓虹. Zang Xiaohong 《红字》中的《圣经》典故与象征意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
美国作家霍桑及其作品深受《圣经》影响,在他的代表作《红字》中,小说人物、情节、主题与《圣经》典故的许多方面有对应关系.霍桑通过对《圣经》典故的大量借用,赋予该小说丰富的《圣经》的象征色彩, 使这篇充满象征意义的小说具有了更深的内涵, 从而奠定了霍桑作为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的地位.文章以《红字》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核心,探究了小说中的《圣经》典故及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学位论文 陈春珠 《红字》中的圣经原型 2005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意识和艺术特色。自从1850年问世以来,它对评论者和读者表现出极大的吸引力。许多文学评论家曾用新批评主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女权主义观点和原型批评理论来解析这部作品。本文作者运用原型批评理论,从作品的人物、结构和情节着手,对隐藏在《红字》中的圣经原型做了详细的分析。【
5.期刊论文 张天飞. Zhang Tian-fei 《红字》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 -电影评介2009,""(24)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主题深刻颇具艺术感染力.除了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还得益于与诸多方面的互文对照.理解小说在场景、主要人物、叙事结构和主题方面的这些互文关系是读者深入透彻理解这部小说的关键.同时与的呼应增加了小说的阅读张力,文化内涵,也提升了作品的文化价值.
6.期刊论文 胡蓉 《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剖析 -湖湘论坛2006,19(2)
霍桑的象征主义名作因其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一直倍受读者追捧.通过对该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命运的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中隐含的圣经原型与意象,即"亚当-夏娃"原型、"圣徒"原型、"基督-替罪羊"原型及珍珠的意象.正是这些圣经原型与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呈现出一种灵性的光辉,成为超越时代的不朽之作.
7.期刊论文 张富生 《红字》中的圣经情结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
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反映丁作品当时的社会背景,表现了周围民众对待宗教的普遍心理,说明了海丝特当时所处的处境;表明了海丝特在精神上所忍受的痛苦,为描写丁梅斯代尔的内疚和自责做了铺垫;反映了牧师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深处所忍受的巨大的精神折磨;使作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
8.学位论文 马俊杰 从《红字》中人物的圣经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2002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以其深遂的思想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而在英美乃至世界文坛上享誉至今。赫尔曼·麦尔维尔在1850年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深情地表达了对霍桑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他甚至认为“霍桑和英国的莎士比亚不分轩轾”。其他著名小说大师如亨利·詹姆斯、海明威、菲兹杰拉德、福克纳也无不承认深受霍桑教益,对其赞叹有加。《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以其主题思想深遂、想象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集中体现了霍桑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宗教思想,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霍桑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在塑造笔下的人物形象时,他所使用的言语和流露出的感情常常处于对立、矛盾的地位,这使得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显示出似乎截然相反的个性和特色。本文主要用神话宗教原型批评的方法来解析这部作品,笔者认为,神话宗教原型批评,尤其是《圣经》原型批评是把握本部小说主题进而揭示作者宗教和创作思想的上佳视点。首先,霍桑的作品,由于时代、历史文化的滋养,不可避免地沾染了浓厚的基督教文化气息。
9.期刊论文 李丽. 张淑玲. 孟倩 《圣经》原型在《红字》中的体现——透过原型看霍桑的宗教观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7,""(11)
《红字》是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它以生动的创作题材和独特的艺术手法代表了霍桑创作的最高成就,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宗教观以及他对清教主义所统治的社会的看法.本文通过对《红字》中的原型进行分析来探讨霍桑的宗教困惑及其复杂而矛盾的宗教情绪.
10.期刊论文 张湛. ZHANG Zhan 浅析《红字》的圣经关联 -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28(3)
是美国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拟用原型批评理论与叙述学理论,浅析小说所体现的圣经关联,主要从人物、情节及叙述手法等三面论述.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slsdxyxb-skb200201026.aspx
授权使用:浙江财经学院图书馆(zjcjxytsg),授权号:5947b265-c024-4392-90a1-9df400dc8f7d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