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唱腔

京剧的唱腔

1. 戏曲的唱腔分板腔体和曲牌体(如昆曲和曲剧等)

京剧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

所谓板腔体的唱词与律诗相似,每一个唱句分为七字或十字,特殊的跺句也可长达二十字不等,句数不限,但要求合辙压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 京剧的曲调分为西皮与二黄。

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6和中音3。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京剧的唱腔节奏分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所以我们说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

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5与中音2;还有一点与西皮不同,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

此外还有反二黄,是把二黄降低四度来唱,即把52弦转为15弦,转调后,调门降低了,音域也就加宽了,故尔唱腔起伏跌宕的幅度也就加大了,显得激昂悲壮。

再有反西皮比较低回哀婉;南梆子基本属于西皮范畴,比较轻快柔媚,多用于旦角和小生。四平调曲调平滑流畅,与二黄的定弦一样,虽然只有原板一种板式,但变化无穷。

3. 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

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

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

原板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来的。

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成四分之四拍,也后就变成了慢板

加快了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了快板。

如果把强弱拍节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

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的结构是不变的,也是上下句的结构,每句的落音也都与原板一样。 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

但是习惯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

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打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云遮月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8)塌中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脑后音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10)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冒调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走板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不搭调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14)气口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15)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

(17)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

(18)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徽调)、汉剧(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可说是聚百家表演艺术于一堂,而发扬光大之。

京剧约于清光绪年是(一说是道光年间)形成于北京,于今约有二百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黄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黄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光绪、宣统年间,背景皮黄班接踵去上海,因京班所唱皮黄更为动听,遂称之为“京调”,以示区别。其后因上海梨园整个被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剧”。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平剧”。

京剧自形成至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约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绪六年(1880)左右为京剧孕育形成期。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约自光绪六年(1880)至民国六年(1917)左右为京剧发展成熟期。

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武生俞菊笙,净行何佳山,小生王楞仙,旦行陈德霖,丑行王长林。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三)自民国六年(1917)左右起,京剧发展趋于鼎盛,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华关系,由盛而衰。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

(四)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左右,由于抗日和国共之争影响,产生盛衰的不同情况。

(五)1942至1967年间,共产党为了让政治口号、思想、广泛、深入各地,将京剧改革,使京剧有了一段特殊的发展。

(六)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两岸逐渐展开的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了平(京)剧的新发展。

京剧的唱腔

1. 戏曲的唱腔分板腔体和曲牌体(如昆曲和曲剧等)

京剧主要唱腔属于板腔体

所谓板腔体的唱词与律诗相似,每一个唱句分为七字或十字,特殊的跺句也可长达二十字不等,句数不限,但要求合辙压韵。上句末字为仄声,下句末字为平声。字韵按十三辙分出韵脚,也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2. 京剧的曲调分为西皮与二黄。

西皮的曲调比较激越活泼,京胡定弦为低音6和中音3。另一个特点是弱拍起唱,京剧的唱腔节奏分为板眼,强拍为板,弱拍为眼,所以我们说是“眼”上张嘴,眼起板落。

二黄的曲调比较平稳、深沉。京胡定弦为低音5与中音2;还有一点与西皮不同,唱腔是板起板落,因此唱腔也比较工整。

此外还有反二黄,是把二黄降低四度来唱,即把52弦转为15弦,转调后,调门降低了,音域也就加宽了,故尔唱腔起伏跌宕的幅度也就加大了,显得激昂悲壮。

再有反西皮比较低回哀婉;南梆子基本属于西皮范畴,比较轻快柔媚,多用于旦角和小生。四平调曲调平滑流畅,与二黄的定弦一样,虽然只有原板一种板式,但变化无穷。

3. 京剧唱腔的板式决定唱腔的节奏

西皮有原板、慢板、流水、快板、导板、二六板、散板和摇板等

二黄有原板、慢板、散板、摇板、导板、回笼等。

原板就是原来,原本的板式。其他板式都是根据原板演变来的。

原板是四分之二拍,放慢速度,变成四分之四拍,也后就变成了慢板

加快了速度,改成四分之一拍后就变成了快板。

如果把强弱拍节再唱得自由一些就形成了散板。

但是不管什么板式,唱腔的结构是不变的,也是上下句的结构,每句的落音也都与原板一样。 流水和快板都是四分之一拍

但是习惯的叫法,快板比流水的节奏要更快一些

散板与摇板都是自由节拍,但是一般都是把紧打慢唱的板式称为摇板。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2)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系与真嗓、大嗓、本嗓相对而言。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发声时,与真嗓相比喉孔缩小,部位抬高,气流变细。假嗓发音的音调较真嗓为高。

(3)左嗓,京剧声乐名词。主要指男声中一种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声音刚而扁,圆润不足,有些专唱高调门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左嗓有时亦用作另一解释,指嗓音与伴奏乐器不合,即一般所谓的不搭调。

(4)吊嗓亦作调嗓。吊嗓的作用:1。通过大声练唱,使声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于不间断的锻炼,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圆润,气力充沛,口齿清晰有力,并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关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达曲情,使演唱与伴奏的配合达到水乳交融,进而达成艺术上的相互默契,协调整个唱段的表演风格。

(5)喊嗓,京剧演员练声方法,通过喊嗓可以锻炼各个发声部位,正确地发出各个韵母的本音。喊嗓时间一般在清晨,于空旷地区,大声喊出“唔”、“伊”、“啊”等单元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复进行。待声音舒放后,再以唱段进行练习。

(6)丹田音,又名响堂。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谓之丹田)发出声。现在一般传统演唱戏曲练声方法,也认为丹田音最能响堂(即声音送得远,听得清)。

(7)云遮月这是对老生的圆润而较含蓄的嗓音的一种比喻。这种嗓音,开始听来似觉干涩,以后愈唱愈觉嘹亮动听,使人感到韵味醇厚,潜力无穷,是长期锻炼而形成的一种优美音质。

(8)塌中演员在中老年时期,由于生理关系,发生失音现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员爱护嗓子,到老仍保持元音不变。用假嗓歌唱的演员,老来塌中的较多。

(9)脑后音又名背工音。一般发音,气从丹田而出,经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来。脑后音虽然同样气从丹田,但发音时,喉腔稍加压缩,打开后咽壁,提高软颚,将声音送入头腔,与鼻音相聚,使声音迂回在脑后,通过头腔共鸣,发出一种含蓄浑厚的音调。脑后音发音苍劲有力,能达远闻,而近听又不觉其尖厉。

(10)荒腔,亦作黄腔、黄调或凉调。指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习惯上专指略低于调门的变音。大部分都是由于演员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如声带变异、耳音不准等。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1)冒调指演员唱曲音调略高于规定的调门。大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条件所造成。有的是由于生理条件(如声带)临时发生故障;有时也由于练声不得法所致。

(12)走板指演员唱曲不符合规定的节拍。京剧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种不同的板槽,行腔时如背离板眼的规定,失去节拍的分寸,即谓走板。

(13)不搭调指演员唱曲音调或高或低,不合于规定的调门。习称跑调。

(14)气口指演员唱曲时吸气的方法。京剧各种唱腔长短不一,节奏快慢各异,演员须掌握准确吸气方法,才能唱得从容不迫,优美动听。气口包括换气、偷气两种

(15)换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时凡遇长腔或拔高处,必先吸气,作好充分准备。换气不是停腔再唱或明显稍顿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间,乘便呼吸,蓄气待换。

(16)偷气,京剧演唱方法之一。指换气时不着痕迹,在观众不觉察时偷换。

(17)嘎调,在京剧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时,习称嘎调

(18)长吭,长(音掌)是增长,吭是嗓音的俗称,此处指音量。长吭好似加大音量。

(19)砸夯,比喻演员演唱似夯地基时的鼓努为力,含贬意。演员不善于掌握演唱方法,用气过头,或使蛮力,演唱(多在尾音)出现笨拙的重音,谓之砸夯。

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曰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帝后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恰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

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徽调)、汉剧(楚调)、昆曲、秦腔、京腔,并受到民间俗曲的影响,可说是聚百家表演艺术于一堂,而发扬光大之。

京剧约于清光绪年是(一说是道光年间)形成于北京,于今约有二百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黄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黄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 光绪、宣统年间,背景皮黄班接踵去上海,因京班所唱皮黄更为动听,遂称之为“京调”,以示区别。其后因上海梨园整个被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黄为“京剧”。民国十七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后,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称“平剧”。

京剧自形成至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约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至清光绪六年(1880)左右为京剧孕育形成期。

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约自光绪六年(1880)至民国六年(1917)左右为京剧发展成熟期。

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京剧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尚有许荫棠,武生俞菊笙,净行何佳山,小生王楞仙,旦行陈德霖,丑行王长林。上述名家,在继承中有创新发展,演唱技艺日臻成熟,将京剧推向新的高度。

(三)自民国六年(1917)左右起,京剧发展趋于鼎盛,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才因日本侵华关系,由盛而衰。

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流派纷呈,人才济济,是京剧鼎盛期的又一标志

(四)自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左右,由于抗日和国共之争影响,产生盛衰的不同情况。

(五)1942至1967年间,共产党为了让政治口号、思想、广泛、深入各地,将京剧改革,使京剧有了一段特殊的发展。

(六)自民国七十八年(1989)起,两岸逐渐展开的文化交流活动,带动了平(京)剧的新发展。


相关内容

  • 第四课京腔京韵
  • 第四课 京腔京韵 教学目标: 1.接触多首以"京剧"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乐于进一步收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2.能够用柔美的声音.细腻的情感来演唱根据<京剧>改编的合唱, ...

  • [江姐](京剧)2002年 张火丁北展交响乐队京剧[江姐]全剧!
  • 京剧电影<江姐>剧情介绍 http://yule.sohu.com/2004/04/26/79/article219957902.shtml 1948年春,我国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重庆,已是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我地下党员江姐 ...

  • 姜亦珊:京剧张派唱腔独特的艺术魅力
  • 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姜亦珊是张派优秀的再传弟子,全国京剧张派青年演员选拔赛.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获得者.值得一提的是,姜亦珊毕业于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也是中国戏曲学院首届京剧流派班张派班的首位学员.作为当今北京京剧院出类拔萃的青衣演员,姜亦珊自2000年拜张派名家薛亚萍先生为师以来, ...

  • 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
  • 2008-12-27 13:42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qu ...

  • 京剧著名曲目
  • 京剧著名曲目 京剧选段 1.京剧霸王别姬折子戏 2.京剧白蛇传.断桥旦角折子戏 3.京剧定军山折子戏 4.京剧贵妃醉酒旦角折子戏 5.京剧借东风折子戏 6.京剧金玉奴.洞房旦角折子戏 7.京剧空城计折子戏 8.京剧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全剧 ...

  • 唱腔和伴奏形式
  • 唱腔(京剧) 京剧音乐属皮黄系统而又吸收并融合昆曲.梆子等声腔的音乐因素.由唱腔.打击乐.曲牌三个部分组成.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 西皮是一种比较明快.活泼的曲调,长于抒情.叙事.说理 ...

  • 京剧声腔知识
  • 京剧音乐.声腔的术语------真嗓 真嗓 亦名本嗓,大嗓,真声.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称为真嗓.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如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声带缩紧,使之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则称为假嗓.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 ...

  • 主题活动京剧
  • 一.主题来源: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京剧脸谱.京剧唱腔.京剧表演五彩纷呈,精彩奇特,是具有民族性.夸张性的艺术.让幼儿接触一点京剧,欣赏京剧的经典片段,制作京剧脸谱,过一把京剧表演的瘾,可以培养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中国京剧艺术特殊的美,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与热爱. 在很偶然 ...

  •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