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世界:
对于茫茫宇宙的造物主来说,对于你来说,定然会对人类的智商情商哧之以鼻。一个人的出生死亡缘起缘灭悲欢离合不过是瞬间的火花短暂的一幕,还不够你眨一下眼睛。但是,亲爱的世界,如果你能够静下心近距离去观察一个人的生命,正如孩子蹲下身去观察一群蚂蚁那样,说不定会和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人类活着,这是极严肃极认真的事儿,容不得半点嘲笑。
所以请允许我以智商和情商为由头发表一通议论。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们逐渐认识到那些高智商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笨拙与偏执(据说天才与疯子仅一步之遥),而情商意味着与周围的人群极具智慧且不带痕迹的融入,意味着取得普遍一致带有大众价值的认同,意味着你也许不会得诺贝尔奖但在生活中能够如鱼得水。
总之,情商比智商更能够让我们顺畅地活着。
但我还想更进一步问,比情商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心灵。心灵让我们学会爱,心灵让我们变得善良。因为心灵的存在,我们才能繁衍至今。
相比心灵,智商和情商属于更外在的东西。它们源于头脑与神经中枢快捷灵敏的反应,而非心灵的宏大与深厚。它们能够协调自己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能够保护自身不受外在排斥,取得生存最大限度的舒适度,取得钱财、婚姻、社会地位等一系列保障,但终究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甚至能够用肉眼观察的东西,只属于人的一部分。我曾在自己的小说《众生之死》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只能看见自己的一部分,“我”这个永远是不完整的。
人的不完整性恰恰体现在心灵上。因为它过于博大过于宽泛,超出了我们所能掌控的范畴。这意味着我们难以摸清自己的心灵,容易迷失在心的迷宫当中。有时候我觉得心就像含蓄的女人,她总是给出模糊的暗示让我们猜测,笨拙如我,有时会做出南辕北辙的事情,要到最后关头在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鉴于心灵的复杂,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有冲突有升华,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才有了充足的土壤。试想,一个内心苍白精神贫乏的人怎么可能去欣赏艺术?了解自身如此艰难,何况这世界上每颗心都如此不同,我们怎能顺利地去了解别人?甚至于你要了解的人都不见得了解他自身。
一旦涉及心灵,话题就会变得复杂,一个不小心,还会变得特别空洞。按照逻辑,我们首先得解决什么是心灵这样的问题,而这个最基础的入门题就足以难倒我们了。什么是心灵?和爱、智慧这些概念一样,我们很难去定义它。我想它或许是某种精神结构,它集合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知以及审美的视角,它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它甚至与我们先头所讲的情商智商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心灵的折射,但这种折射并非直接形成,所以才有了冷笑嘲笑哭着笑等行为。它依附于肉体并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它又独立于肉体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它让我们拥有别样的世界,只有少数人才能被允许进入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是物质的客观反映,也是极具个人特色的。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的智商与情商,而在于他拥有与众不同的心灵。这样的与众不同既让我们成为我们,又阻碍了别人对“我们”的认知。在我们运用智商与情商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时候,却习惯性地在心灵的界限上设立一扇门。于是心灵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家,各色家具一应俱全,但并不见得谁都能任意闯进来。在这个家中,我们不见得需要什么智商情商,我们可以装疯卖傻,可以幼稚可以成熟,可以冲动可以冷静,甚至可以赤裸着身体走来走去。
但是,一旦走出家门外,我们就必须精心打扮一番,要装出淑女绅士的模样,以符合外界不成文的标准与规则。我们就必须运用智商和情商和外面的人打交道,必须保护自己。直到累了,再回到心灵之家好好休憩一番。
我这个比喻未必精准,但也不会错到哪儿去。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内心不会允许一大堆人闯进来开PARTY,能来的也就只有少数心心相通的人(正如许多人宣称内心只能容纳一个人那样,不管到底是不是事实)。但也有人呆在心灵之家中,硬是不见有客人上门。不是他(她)不愿意,也不是别人不愿意,怪只怪心灵这扇门有密码锁,这密码连主人都未必清楚。有时候,为了吸引客人上门,我们还会在门口贴些含蓄的广告,告诉别人我们是怎样一个人,但这广告的效果也极其有限。像我写这篇文章,大约就算是一则广告,但别人(你们)也未必见了广告就能入内。让别人进入内心,对一些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我想,这种状态就应该叫作孤独。孤独是因为缺乏精神上的共鸣。因为心灵过于个人化,太过丰富的内心反而更容易孤独。
兴趣爱好相同就能产生共鸣吗?不见得。比如我喜欢写作,但未必爱好写作的人就能得了我的内心。我曾见过许多所谓作家,我实在更愿意去田间地头与目不识丁的人聊天也不愿意与他们为伍。
产生了性吸引就能有心灵的共鸣吗?更不见得。性吸引更像是身体的某种本能,它既不能保持温度也不能保持恒定。产生性吸引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就像看见一道自己喜欢的菜就流口水那样。
那么爱情呢?我对爱情总抱着怀疑的态度。如若爱情属于每一个人,实在过于廉价,这世间大约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爱情小说了。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心与心的碰撞,但这碰撞的机率有多大恐怕很难计算得出来。何况这世间到底有没有恒定的爱情,我实在不知道。正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所有的感情终归会转化为亲情,爱情也是其中一种。
亲情总算是稳固了吧?你能不能让亲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呢?未必。我们当然能去爱一个人,比如孩子,比如父母。你甚至能够为了他们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和梦想,但你不见得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他们也不见得能走进你的内心。爱,不一定以心灵的共鸣作为基础,这几乎是铁定的事实。也正由于这一点,人类能够奇迹般地将爱与憎统统综合到一个人的身上。这正如韩国电影《国际市场》中那位苍老的男主角那样,家人在一边欢聚,而他在隔壁哭泣,因为只有他才能切身感受为了家人丧失自我的痛感。
这样看来,孤独几乎无药可救了。唯有孤独不可靠自己的努力去逆转。唯有孤独不可靠自己的热情去融化。它不是寂寞不是空虚,不是外在的条件具备就能解决,不是靠狂欢和娱乐就能够消遣,不是靠社交工具就能治愈。它需要的东西非常单纯,仅仅是有人能够对你的呼唤作出回应。
史铁生先生对孤独有一番精彩的描述。他说: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来,便渴望有人响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亲爱的世界,原来我们之所以孤独,不是因为太过冷漠,而是我们有太多属于一个人的热情了。
既然不能逆转不能融化,我们怎样去面对它?于是又有许多人将孤独形容成人生的一种境界。在他们的笔下,孤独似乎变得高大上了。这意味着孤独不见得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是上天的赏赐,是自己修行的成果。因此,我们要享受孤独。
按照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节奏,下一个问题就该是怎么享受孤独了。但对方显然没有什么好的策略,譬如在一个宁静的下午读一本书,譬如一个人散步……这和孤独有关系吗?这不摆明着是小资生活吗?这不摆明是有钱有闲的日子吗?孤独仅仅是属于这类人?
对不起,我有一大堆工作要完成,我有一个家要养,我还得挤出时间写作,我实在没法小资,但我真的——孤独。
如果孤独是上天的赏赐,请上天快快收了它。如果孤独是一个人修行的成果,我宁愿做一个懒惰的学徒。我不想孤独,我只是不得不孤独,我只是没有办法改变孤独。
我大学时代的一个朋友曾经在文章中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是孤独,而两个人是更深的孤独。这句话我至今未忘,因为我深深地认同。
亲爱的世界,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我的论调过于悲观消极。但孤独,实在不是靠乐观能够解决的事儿,不是交几个玩伴就能缓减的事儿,不是每天进行心理调整就能治愈的事儿,不是多运动运动就能改观的事儿。说到底,孤独和情绪、心态甚至学识都不是同个层面的问题,即使我珍爱自己每天设法开心用尽智商和情商让自己幸福生活,也改变不了孤独的事实。只要没人回应,我这一生都必须做好与孤独相伴的准备,都必须将孤独视为最终的结局以此设想我的未来。孤独并不一定凄凄惨惨戚戚,也有可能在你死时儿孙都围在床边,而你的眼光望向窗外,想看尽自己的一生……
其实你不管怎么想怎么做,孤独都会好端端地呆在那儿。不妨先接受这个事实,不必说什么享受,也不必谈什么抗拒。对我来说,甚至不必寄希望于某天有个人突然穿过那道门闯进来。只是简简单单地接受,因为孤独不是外来之物,它是属于我的一部分,它代表我的属性,印证我的成长,它是我的本来面目,是我最真诚的表露最深入的拷问最清楚的事实。它既不可耻亦不可悲,当然也不可喜。它不是对我眼下某种外在状态的描述,而是对我以往人生的总结和归类,是对我未来日子的展望和预言。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想继续呼唤。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会用尽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可能穷尽一生都未必能表达完整,就算表达完整也未必有人回应。比如我坚持写作,实在不是因为坐在电脑前打字是什么有趣的事情,也不是因为我灵感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仅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表达。正如我在小说《般若》的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读者的小说。按这个逻辑讲,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听众的音乐,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观赏的艺术,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回应的人。
亲爱的世界,因为我不是你,我仅仅是一个平凡而孤独的人而已。
2015年10月12日于云和
亲爱的世界:
对于茫茫宇宙的造物主来说,对于你来说,定然会对人类的智商情商哧之以鼻。一个人的出生死亡缘起缘灭悲欢离合不过是瞬间的火花短暂的一幕,还不够你眨一下眼睛。但是,亲爱的世界,如果你能够静下心近距离去观察一个人的生命,正如孩子蹲下身去观察一群蚂蚁那样,说不定会和我得出一样的结论:人类活着,这是极严肃极认真的事儿,容不得半点嘲笑。
所以请允许我以智商和情商为由头发表一通议论。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我们逐渐认识到那些高智商的人在为人处世方面的笨拙与偏执(据说天才与疯子仅一步之遥),而情商意味着与周围的人群极具智慧且不带痕迹的融入,意味着取得普遍一致带有大众价值的认同,意味着你也许不会得诺贝尔奖但在生活中能够如鱼得水。
总之,情商比智商更能够让我们顺畅地活着。
但我还想更进一步问,比情商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心灵。心灵让我们学会爱,心灵让我们变得善良。因为心灵的存在,我们才能繁衍至今。
相比心灵,智商和情商属于更外在的东西。它们源于头脑与神经中枢快捷灵敏的反应,而非心灵的宏大与深厚。它们能够协调自己与外在环境的关系,能够保护自身不受外在排斥,取得生存最大限度的舒适度,取得钱财、婚姻、社会地位等一系列保障,但终究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甚至能够用肉眼观察的东西,只属于人的一部分。我曾在自己的小说《众生之死》中阐述过这样的观点: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只能看见自己的一部分,“我”这个永远是不完整的。
人的不完整性恰恰体现在心灵上。因为它过于博大过于宽泛,超出了我们所能掌控的范畴。这意味着我们难以摸清自己的心灵,容易迷失在心的迷宫当中。有时候我觉得心就像含蓄的女人,她总是给出模糊的暗示让我们猜测,笨拙如我,有时会做出南辕北辙的事情,要到最后关头在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鉴于心灵的复杂,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有冲突有升华,许多艺术和文学作品才有了充足的土壤。试想,一个内心苍白精神贫乏的人怎么可能去欣赏艺术?了解自身如此艰难,何况这世界上每颗心都如此不同,我们怎能顺利地去了解别人?甚至于你要了解的人都不见得了解他自身。
一旦涉及心灵,话题就会变得复杂,一个不小心,还会变得特别空洞。按照逻辑,我们首先得解决什么是心灵这样的问题,而这个最基础的入门题就足以难倒我们了。什么是心灵?和爱、智慧这些概念一样,我们很难去定义它。我想它或许是某种精神结构,它集合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认知以及审美的视角,它与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它甚至与我们先头所讲的情商智商也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是心灵的折射,但这种折射并非直接形成,所以才有了冷笑嘲笑哭着笑等行为。它依附于肉体并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它又独立于肉体之外自成一个体系。它让我们拥有别样的世界,只有少数人才能被允许进入这个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只是物质的客观反映,也是极具个人特色的。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的智商与情商,而在于他拥有与众不同的心灵。这样的与众不同既让我们成为我们,又阻碍了别人对“我们”的认知。在我们运用智商与情商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时候,却习惯性地在心灵的界限上设立一扇门。于是心灵成了我们精神上的一个家,各色家具一应俱全,但并不见得谁都能任意闯进来。在这个家中,我们不见得需要什么智商情商,我们可以装疯卖傻,可以幼稚可以成熟,可以冲动可以冷静,甚至可以赤裸着身体走来走去。
但是,一旦走出家门外,我们就必须精心打扮一番,要装出淑女绅士的模样,以符合外界不成文的标准与规则。我们就必须运用智商和情商和外面的人打交道,必须保护自己。直到累了,再回到心灵之家好好休憩一番。
我这个比喻未必精准,但也不会错到哪儿去。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内心不会允许一大堆人闯进来开PARTY,能来的也就只有少数心心相通的人(正如许多人宣称内心只能容纳一个人那样,不管到底是不是事实)。但也有人呆在心灵之家中,硬是不见有客人上门。不是他(她)不愿意,也不是别人不愿意,怪只怪心灵这扇门有密码锁,这密码连主人都未必清楚。有时候,为了吸引客人上门,我们还会在门口贴些含蓄的广告,告诉别人我们是怎样一个人,但这广告的效果也极其有限。像我写这篇文章,大约就算是一则广告,但别人(你们)也未必见了广告就能入内。让别人进入内心,对一些人来说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我想,这种状态就应该叫作孤独。孤独是因为缺乏精神上的共鸣。因为心灵过于个人化,太过丰富的内心反而更容易孤独。
兴趣爱好相同就能产生共鸣吗?不见得。比如我喜欢写作,但未必爱好写作的人就能得了我的内心。我曾见过许多所谓作家,我实在更愿意去田间地头与目不识丁的人聊天也不愿意与他们为伍。
产生了性吸引就能有心灵的共鸣吗?更不见得。性吸引更像是身体的某种本能,它既不能保持温度也不能保持恒定。产生性吸引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就像看见一道自己喜欢的菜就流口水那样。
那么爱情呢?我对爱情总抱着怀疑的态度。如若爱情属于每一个人,实在过于廉价,这世间大约也就不会有如此多的爱情小说了。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心与心的碰撞,但这碰撞的机率有多大恐怕很难计算得出来。何况这世间到底有没有恒定的爱情,我实在不知道。正如许多人说的那样,所有的感情终归会转化为亲情,爱情也是其中一种。
亲情总算是稳固了吧?你能不能让亲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呢?未必。我们当然能去爱一个人,比如孩子,比如父母。你甚至能够为了他们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和梦想,但你不见得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他们也不见得能走进你的内心。爱,不一定以心灵的共鸣作为基础,这几乎是铁定的事实。也正由于这一点,人类能够奇迹般地将爱与憎统统综合到一个人的身上。这正如韩国电影《国际市场》中那位苍老的男主角那样,家人在一边欢聚,而他在隔壁哭泣,因为只有他才能切身感受为了家人丧失自我的痛感。
这样看来,孤独几乎无药可救了。唯有孤独不可靠自己的努力去逆转。唯有孤独不可靠自己的热情去融化。它不是寂寞不是空虚,不是外在的条件具备就能解决,不是靠狂欢和娱乐就能够消遣,不是靠社交工具就能治愈。它需要的东西非常单纯,仅仅是有人能够对你的呼唤作出回应。
史铁生先生对孤独有一番精彩的描述。他说:孤独的心必是充盈的心,充盈得要流溢出来要冲涌出来,便渴望有人响应他、收留他、理解他。
亲爱的世界,原来我们之所以孤独,不是因为太过冷漠,而是我们有太多属于一个人的热情了。
既然不能逆转不能融化,我们怎样去面对它?于是又有许多人将孤独形容成人生的一种境界。在他们的笔下,孤独似乎变得高大上了。这意味着孤独不见得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是上天的赏赐,是自己修行的成果。因此,我们要享受孤独。
按照我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节奏,下一个问题就该是怎么享受孤独了。但对方显然没有什么好的策略,譬如在一个宁静的下午读一本书,譬如一个人散步……这和孤独有关系吗?这不摆明着是小资生活吗?这不摆明是有钱有闲的日子吗?孤独仅仅是属于这类人?
对不起,我有一大堆工作要完成,我有一个家要养,我还得挤出时间写作,我实在没法小资,但我真的——孤独。
如果孤独是上天的赏赐,请上天快快收了它。如果孤独是一个人修行的成果,我宁愿做一个懒惰的学徒。我不想孤独,我只是不得不孤独,我只是没有办法改变孤独。
我大学时代的一个朋友曾经在文章中说过一句话:一个人是孤独,而两个人是更深的孤独。这句话我至今未忘,因为我深深地认同。
亲爱的世界,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我的论调过于悲观消极。但孤独,实在不是靠乐观能够解决的事儿,不是交几个玩伴就能缓减的事儿,不是每天进行心理调整就能治愈的事儿,不是多运动运动就能改观的事儿。说到底,孤独和情绪、心态甚至学识都不是同个层面的问题,即使我珍爱自己每天设法开心用尽智商和情商让自己幸福生活,也改变不了孤独的事实。只要没人回应,我这一生都必须做好与孤独相伴的准备,都必须将孤独视为最终的结局以此设想我的未来。孤独并不一定凄凄惨惨戚戚,也有可能在你死时儿孙都围在床边,而你的眼光望向窗外,想看尽自己的一生……
其实你不管怎么想怎么做,孤独都会好端端地呆在那儿。不妨先接受这个事实,不必说什么享受,也不必谈什么抗拒。对我来说,甚至不必寄希望于某天有个人突然穿过那道门闯进来。只是简简单单地接受,因为孤独不是外来之物,它是属于我的一部分,它代表我的属性,印证我的成长,它是我的本来面目,是我最真诚的表露最深入的拷问最清楚的事实。它既不可耻亦不可悲,当然也不可喜。它不是对我眼下某种外在状态的描述,而是对我以往人生的总结和归类,是对我未来日子的展望和预言。
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想继续呼唤。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会用尽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因为有太多的东西要表达,可能穷尽一生都未必能表达完整,就算表达完整也未必有人回应。比如我坚持写作,实在不是因为坐在电脑前打字是什么有趣的事情,也不是因为我灵感如泉涌下笔如有神,仅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表达。正如我在小说《般若》的前言中所写的那样,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读者的小说。按这个逻辑讲,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听众的音乐,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观赏的艺术,这个世界不存在不需要回应的人。
亲爱的世界,因为我不是你,我仅仅是一个平凡而孤独的人而已。
2015年10月12日于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