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设计》知识汇编
说明:标“◆”为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道路工程划分的三大类型: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含:矿道路、林业道路、机场道路、港口道路】。
2.城市道路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它设施【安全护栏、照明设备、交通标志等】。
3.城市道路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交通设施功能、公共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4.城市道路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线两侧建筑物密集;
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5.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常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规模、技术设计标准、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工程造价、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等问题。
6.城市道路划分的四种类型: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7.根据道路所处的城市地理环境划分为:中心、工业、仓库、文教、生活、游览区道路。。
8.◆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
9.城市道路快速路完全是为机动车辆交通服务的,快速路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在与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与次干道相交时,暂时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但应保留建立立体交叉的用地条件。进出口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如需设置,应设置辅助道路。
9.主干路上平面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m为宜。
10.城市次干路的作用:它是城市内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络,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及集散交通的作用。
11.城市支路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也是交通的终端。
12.我国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道路设计需经过城市总体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13.◆道路设计车速(计算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即:在道路各项设计特征、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均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车速度。
14.设计车速的大小对道路弯道半径、弯道超高、行车视距等线形要素的取值及设计起着决定作用。一般既要考虑车辆交通效果,又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城市道路设计车速多在60km/h下,快速路最高设计车速提高至100km/h。
11.设计车辆是作为道路几何设计的依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直接关系到车行道宽度、弯道加宽、道路净空、行车视距等道路几何设计问题。
12.设计小时交通量:常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3.◆非机动车:指自行车、人力三轮车、人力平板车、兽力车。
14.◆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正常工作的年限【含:交通量设计年限、道路路面设计年限】。规范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15年;支路10—15年。
13.◆通行能力: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量。
14.◆交通量:道路在某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15.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可分为三种情况: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实用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17.◆服务交通量: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在已知周期(常为15min)中,当能保持规定服务水平时,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路段的最大小时流率。
18.评定服务水平的高低应包括下列各项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的情况4、行车的安全性5、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程度6、经济性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化
1.
2.
3. 建立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功能良好,完整、连续通畅的城市道路网络,对促进和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以城市交通规划中对城市客货运输的预测分析为依据,以国家有关规范、编制办法为准绳,满足所要求的各项规划技术指标。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需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
管线布置的要求
4.
5.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1、方格网式路网;2、放射环式路网;3、自由式路网。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设计一般方法: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2、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3、对干道主要控制点的平面位
置和高程、横断面形式、干道纵断面设计等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说明。
6.
7.
8.
9.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技术性能、经济效益(成本和效益)、社会环境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①科学性;②可比性;③可行性。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道路面积密度: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的比值。
——1.2之间】 10. ◆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交通干道非直线系数控制在1.4以内,最好在1.1
11. 城市道路网系统技术性能分析:1)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配合关系;2)城市道路网与对外交通设施间的衔
接配合关系;3)城市道路系统功能分工及结构合理;4)城市道路网中各级各类道路密度及横截面布置关系;5)城市道路网的交通组织、控制与管理方案。
第三章 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
1.
2.
3.
4.
5.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是指道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注意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某些规划远期管线断面位置,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均应留有发展余地。 根据车行道的分隔情况,城市道路常划分如下几种断面形式:1、单幅路2、双幅路3、三幅路4、四幅路5、不对称幅路。 加宽缓和段应按渐变率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路肩的作用:1)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3)
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进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4)提供道路养护作用、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能增加道路整体的美观。
6.
7. 路肩宽度:据条件可采用0.75—4.0m,最窄不得小于0.5 m。 中间带:城市道路中的双幅路和四幅路均应设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其作用是:1)
将上、下行机动车流分开,既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行车道造成车祸,又能减小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交通阻力,从而提高通行能力。2)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所。3)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由于有一定宽度,且车道线划分醒目,既引导驾驶员视线,又增加行车的所必须的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路缘带队行车部分的路面结构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8.
9. 两侧带:布置在横断面两侧的分车带叫两侧带,常用于城市到路的 三块板 四块板 横断面中,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1)人行道主要是供行人之用,用步道砖铺设。Wp(人行道宽度m)=Nw(人行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 )/Nwl(1m宽
人行道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2)绿化带:通常在人行道上靠车行道一侧种植行道树。行道树的株距一般为4-6m,树池采用1.5m的正方形或1.2m×1.8m的矩形。3)设施带:设施带宽度包括设置行人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杆柱、信号灯杆柱等的宽度。
10. 路缘石:是设置在路面以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俗称道牙。
11. 路拱:为了利于道路横向排水,将里面做成中央高两边低的拱形,称为拱形。
12. 超高:为了减少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超高。
13. 国家规定的最大超高横坡度比公路小,为2%-6%。
14. 无中间带三种常用的超高旋转过渡方式:1)绕内侧边缘旋转2)绕中线旋转3)绕外边缘旋转。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
过渡方式: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15. 横断面设计,必须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选用合理的断面形式,以满足行车顺适、工程
经济、路基稳定且便于施工和养护的要求。
16.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图一般采用的比例尺为:1:100或1:200,在图中应绘出红线行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宽度,
同时需要标明新建或改建的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和宽度以及排水方向、路面横坡等。
17. 平面设计的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即平面设计应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2)道路平面
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应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面线的衔接,合理的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4)应根据道路类别。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1. ◆城市快速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系统。
2. 快速路的主路特点:具有单向双车道或多车道、全部控制出入、通行能力大
3. 值得研究和完善的问题有:通行能力分析、道路几何设计、地面与高架的关系
4. 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快速路分A-F六个等级
5. 设计通行能力等于可能通行能力乘以道路设计服务水平的V/C(交通量/道路容量)比率
6.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平地式与高架(地道)分离式
7. 整体平地式横断面包括: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紧急停车带、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或路肩等部分组成
8. 高架(地道)分离式包括: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二者由上下匝道联系.
10.地面辅路包括:机动车道、中间带(桥墩)、两侧带、非机4动车道或路肩等组成
11.城市快速路红线宽度应根据: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施布置的要求、城市远期发展等因素考虑,最小值40m城中 50-60m 城外50-100m
12.城市快速路车行道车道数由:交通发展预测的交通量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确定,高架桥的车道数以6车道为宜,最少为4车道,并考虑增加紧急停车带。
13.车行道宽度包括主路与辅路,包括根据交通发展预测的交通量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确定的车行道宽度、紧急停车带宽度及路缘宽度。
14.车道宽一般为3.75m小车道为3.5m混行道3.75。
15.增设集散车道的原因:当快速路出入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及加减速要求的规定时 双车道7M宽。
16.变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出、入口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
17.紧急停车带:四车道快速路设2.5M宽,不连续紧急停车带没500M设一个。
18.◆辅路:为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路主路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设计时速40KM/H
19平地整体式快速路辅路一般采用单向交通,辅路宽不小于8.5M,大辅路可用12—13m。
20.快速路中间带大于3m;高架桥中间带4车道6m ,6车道7m 每1km设一个断口,高架桥0.5m。
21.硬路肩不大于2.5m土路肩不大于0.75m
22.快速路平面线形中最大直线长度为20倍车速,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6倍车速,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2倍车速。
23.平面布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处车道数的平衡2)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3)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4)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24.纵坡:最小纵坡不小于0.5%,干旱或困难地区不小于0.3%,桥梁不宜大于4%,隧道不大于3%
25.高架桥设计原则:1)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3)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有条件时,应在匝道外侧地面车辆右转车道,以免车辆交织。
26.高架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单层式高架无匝道和有匝道路段、双层式高架无匝道和有匝道路段
27)高架路主线和匝道的横坡宜采用直线坡度。路拱设计坡度2%,严寒积雪1.5%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1.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包括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环形平面交叉口、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口。
2.平面交叉口类型:十字形、X形、T形、错位交叉、Y形、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
9. 快速机动车道包括: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组成
3.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的设计:1)平面交叉路线宜选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倾斜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2)路段上平曲线的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道路及相交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等确定,不宜太短3)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度应作相应的调整4)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应小于或等于3% 5)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
4.平面交叉的相交道路宜为4条,不超5-6条
5.平面交叉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高峰期间最大阻车长度等确定,不宜太短。
6.交叉口竖向设计:1)它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边建筑物的标高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
2)交叉口竖向设计相交时相交道路纵坡度的处理应遵循的原则:a.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其横坡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b. 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 而改变它们的横坡c.为保证交叉口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一侧3)交叉口竖向设计宜采用设计等高线法4)应合理布设雨水口。
7.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1)交叉口进口车道应采用交通标志和标线,指明车道类型,以利车辆侯驶和行驶2)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5车道可用3m,小车道为3.5m,左右转车道3.5m。出口车道3.5-3.75。3)人行横道应尽量沿人行道延伸方向设置,减少行人绕行距离4)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后至少1m处,并应与相交道路中心线平行。停止线应靠近交叉口,使交叉口的公共区域不致过大5)交叉口附近设公交车站时,公交车站离交叉口缘石切点的距离不应小于50m,以减少对进出交叉口车辆交通的影响。
8.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通原则:1)应根据交通流量及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侯驶车道数2)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5布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集于一点,造成相互干扰。3)无汇合和交叉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叉,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
9.交叉口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一条专用左转车道,但缩窄后的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至少为0.5米,其端部宜为半圆形。3)进口道中线向左侧偏移,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4)加宽进口道,以便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10.进口到设置专用右转车道: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2)进宽进口道,新增一条右转专用车道,其长度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队额的影响,并应在调查后计算确定。3)交叉口进口道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右侧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速车道,加速车道的长度应调查计算确定。
11.人行横道的设置应考虑的要求:1)它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否则导致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外的地方横过车行道,不利于交通安全2)它应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行人过街距离短,使行人尽快的通过交叉口,符合行人过街的心理要求3)它应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口的面积,使车辆尽快通过交叉口,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内的通行时间4)它应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位置,标线应醒目。
12.人行横道最小宽度为4m,最大值不超8m。当机动车道数大于或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长于30m 在道路中线附近应设宽度不小于1m的安全岛
13.◆环形平面交叉是一种以路口中心岛为导向岛,进入车辆一律逆时针绕行,无需信号控制,实现“右进右出”、依次交织运行的平面交叉口形式。当纵坡大于或等于3%时不应采用环形交叉
14.中心岛的形状应根据交通特性采用圆形、椭圆形或卵形,最小半径应满足环道计算行车速度和最小交织长度的要求。环道计算行车速度一相交道路中最大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
15.最小交织长度不应小于以环道计算行车速度行驶4s的距离,最小不宜小于30m。
16.环道的布置和宽度:1)根据交通流的情况,环道可设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或分行两种形式,分行时所设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0.5-1m 2)环道的机动车道宜为3-4条,最内侧车道作绕环用,最外侧为右转车道,中间为交织车道非机动车道不宜超过6m3)中心岛上不宜布置人行道4)环道外缘石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5)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2%,横坡一般采用双向坡6)环道上应满足绕行车辆的停车视距要求
17.SPI的特征:1)SPI占地比一般菱形立交及苜宿叶形立交其变形的其它形式立交要少许多,因此建造成本降低2)相交道路的主要方向没有交通障碍,没有冲突点,通行能力与菱形立交及苜宿叶形立交相近:其左转车辆在次要方向道路中部的“平交口“上由信号灯实现左转3)相交道路次要方向的直、左、右车辆的行车条件与常规的灯控平交口相似,但该相位的绿灯灯时可以适当加长,从而可以提高交叉口该方向的通行能力4)受地形和相交道路的条件限制,SPI分上跨式和下穿式。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1. ◆道路立体交叉(立交):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立交是城市快速路和主
干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部分。
2. 采用立交的优点:1)使各方向的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冲突点;2)车流可以连续运行,提高道
路通行能力;3)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4)控制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对高等级公路的干扰。
3. 立交分类:按交通功能分【互通式和分离式】。
4. ◆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通过匝道联系、车辆可以互相往来。
5. ◆分离式立交:没有匝道联系、车辆不能互相来往。
6. 城市道路立交等级分四级,分别为:枢纽立交、一般互通式立交、简单立交、分离式立交。
7. 互通式立体交叉依据平面几何形态及形式方式分为:苜宿叶形【完全苜宿叶形、三枝苜宿叶形立体交叉】、喇叭形、
迂回式【双隧道远引式、双跨线匝道桥远引式、双跨线桥远引式】、定向式、组合式、菱形、环形立交【两层式和三层式】。
8. 立交交通流量预测的一般原则:1)依据道路网规划,在对全路网交通流量的基础上确定路口处的远景交通量;2)考
虑立交建成后对对周围路网的影响而产生的交通量转移;3)平交路口改建为立交,其交通流量预测应对原路网交通量进行调查,并分析路口近远期交通量状况;4)对交叉口的各转向流量进行预测;5)该预测应为立交选型提供可靠依据。
9.立体交叉形式的选型原则:1)据相交道路性质、任务和远景进行选型;2)考虑地区规划,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布置匝道;3)考虑近期交通要求,减少投资费用,还要考虑远期交通发展要求;4)优先考虑主要道路交通要求,再考虑次要道路,处理好相交道路关系;5)采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6)据综合实际情况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定。
10.立交横线主断面组成:车行道、路缘带、分车带、路侧带、集散车道、变速车道、防撞设施。
11.注意:①在 进、出立交的主线段落,其行车视距宜大于或等于1.25倍的停车视距,以保证驾驶人员对交通标志识别要求。 ②最大纵坡:非冰冻地区,设计车速80km/h为4%,设计车速
12.互通式立交匝道形式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
13.1)进口匝道尽量采用单圆线形,环形匝道常采用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应在1.5以下;2)出口匝道采用卵形线,线性美观、顺适,大圆和校园2半径之比应在2—2.5以下。环形匝道半径大于60m也可采用单圆线性。
14.◆环道车速:在市区用地受限时,以及对交通、安全、通行能力综合考虑,控制环道设计,车速在25km/h——40km/h。
15.匝道横断面由车道、路缘带、硬路肩(紧急停车带)和防撞墙(防护栏)组成。
16.双车道匝道设置条件:1)在交通量超过1250pcu/h时需要设置双车道与快速道路连接。2)在单车道匝道和匝道出入口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必要时也应采用双车道匝道。3)环形匝道一宜采用单向单车道匝道,最小宽度6.25m。必须双车道时,每条车道应另考虑车道加宽值。
17.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的统称。
18.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要点: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2)出入口端部位置应明显及易于识别;3)驶出匝道出口端部,在减速车道终点,应设置缓和曲线,并使曲率变化适合行驶速度变化;4)一级立交主线与驶出匝道的出口分流点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宜加宽一定偏量值,并用圆弧连接主线和匝道路面的边缘。
19.单车道出入口分:单车道直接式出入口和单车道平行式出入口二类。
20.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车道两种。
21.考虑设置集散车道的情况:1)通过车道交通量大,需要分离;2)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靠的很近;3)三个以上出入口分流岛端部靠的近;4)所需要交织长度得不到保证;5)因交通标志密集而不能标志诱导。
第七章 道路通行能力
1.通行能力的研究主体: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讨论的道路交通设施含有:道路基本路段、交叉口、高等级道路的进出口及匝道。
2.平面交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在同一高程上相交时,称为平面交叉。
3.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4.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分为:1)停车让行、寻隙穿越方式;2)设置中心岛的平面环交方式。
5.环形平面交叉口按其中心岛的尺寸大小分为:常规环形交叉和微型环形交叉。
6.立体交叉合流部分的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主线车道数、车道通行能力、匝道出入口的通行能力等。
7.交织区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交织区段的长度、计算行车速度、交织交通量等因素。
第八章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1. ◆排水体制(排水制度):雨、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排除,还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
2. 排水制度分为:1合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系统内排除的系统形式) 2分流制
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3. 由于排除雨水的方式不同,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两种排水系统。
4. 采用分流制的好处: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污水的综合利用,便于从废水中回收有用物质,可以做到清浊分流,
降低需要处置的废水量。
5.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可分为:明沟系统,暗管系统,混合式系统(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6. 管渠布置一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考虑: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 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3结合城
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4合理布置出水口, 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火设计去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去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7. 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线应平行于道路的中心线或规划红线。
8. 雨水管道与其它管线发生平交时,其它管线一般可用倒虹管的方法。
9. 从排除雨水的要求来说,道路的纵坡最好在0。3%~0.4%范围内。
10.◆管道的埋深:指管道内壁底到地面的深度。
11.◆管道的覆土厚度:指管道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
12.◆最小覆土厚度:管道覆土厚度的最小值。
13.◆雨水口:雨水管道或合流管道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
14.雨水口应避免设在临街建筑物的门口,停车站,分水点及其它地下管道顶上。
15.雨水口的结构:包括——进水蓖、井身和连接管。雨水口渴分为:平式、立式、联合式。
16.雨水口底部可分为:有沉泥槽和无沉泥槽两种。
17.沉泥槽的作用:可以截留雨水夹带的泥沙,不使它们进入管道而造成淤塞,但它往往影响环境卫生,增加养护的工作量。
18.◆检查井(窨井):设在主干管上的一种井状构造物。
19.锯齿形街沟设计是解决路面排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2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道路中线纵坡度小于0.3%,可在道路两侧车行道边缘1——3米宽度范围内设置锯齿形街沟。
21.锯齿形街沟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分水点和雨水口的位置,即街沟的纵坡变坡点之间的距离。
22.◆径流量: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沿地面流入雨水管道的部分。
23.◆径流系数:径流量与全部降雨量之比,其值常小于1。
24.◆汇水面积(排水面积):每条管道所服务的面积。
25.◆降雨量:降雨的绝对量,用深度h(mm)表示。
26. ◆降雨强度: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用i表示。
27.◆暴雨强度的频率: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发生的机会,以N(%)表示。
28.暴雨强度的重现周期: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强度发生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以T表示,以年为单位。
29.降雨历时:连续降雨的时段,它可以指全部降雨的时间,也可以指其中任意时段。
30.为使雨水管渠正常工作,避免发生淤积,冲刷等现象,雨水管渠水力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设计充满度,2设计流速,3设计坡度,4,最小管径。
31.《城市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在街坊和厂区内,当管径为200mm时,最小设计坡度为0.4%,在街道下,当管径为250mm时,最小设计坡度为0.3%,雨水口连接管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1,明渠的最小坡度为0.5%。
32.雨水管道口常用的断面形式大多为圆形,但当断面尺寸较大时,宜采用矩形,马蹄形或其它形式
第九章 城市带路景观与绿化
1.科学合理的道路网是形成城市美好景观的基础。
2.如何使道路网科学合理:1) 重视道路网结构对城市布局的影响,2 )注重道路网规划设计的美学要求(道路的特征;道路的方向;道路的连续性)
3.从美学角度考虑,线性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1)一般原则(注意以设计行车速度来区分设计对象,根据道路性质,交通特点等因素决定路线设计的要求;2)注意在线形设计中体现路线特征,方向性,连续性并注意其韵律和节奏的变化等设计手法的应用);3)路线要以地形相协调;4)道路线形要以区域特点相适应;5)线形要有良好的配合。
4.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
5.◆主景要素(在城市道路景观中起中心作用,主体作用的视觉对象):山景,水景,古树名木,主体建筑。
6.◆配景要素(在城市道路景观中对主景要素起烘托,背景作用,用以创造环境气氛和突出主景视觉印象,通常采用节借景,呼应的手法表现):山峦地形,水面,绿地花卉,雕塑,建筑群。
7.城市道路景观系统规划思路:1)确定道路景观要素,2)确定景观环境气氛,3)景观系统的组合。
8.道路绿化:指路测带,中间及两侧分隔带,立体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9.道路绿化的一般美学原则:1)利用绿化加强道路特性;2)绿化要注意地方特色;3)绿化应注意多品种的协调和多种栽种方式的配合;4)绿化要以其它街景元素相协调;5)重视绿化对道路空间的分隔作用;6)应用绿地作为街道与建筑连接的缓冲带;7)重视绿化对行车视线的诱导作用;8)绿化要保证道路有足够的净空;9)注意功能与美观得结合。
10.道路照明以满足平均路面亮度(照度),路面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1.城市道路既是组成城市景观的骨架,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1)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相结合;2)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与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质相结合;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动静景观相结合;4)城市道路景观以道路绿化为主。
13.◆平均路面亮度(照度):每平方米表面上沿法线方面产生1坎德拉的光强度。
14.道路照明器平面布置方式决定因素:道路等级、横断面形式、交通量大小、路面宽度等。
15.道路照明器布置方式:1)单排一侧布置;2)单排路中排列布置;3)双排对称排列布置;4)双排交错布置。
16.城市道路照明灯具的选择:应满足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显色指数适当等条件。
第十章 道路交通设施
1.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目的:将科学的道路交通控制管理手段与道路交通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道路交通设施的功能,并获得良好的交通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
2.交通法规的内容:1)对各种车辆和驾乘人员及行人的管理2)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3)对交通违章和肇事人员的处理
4)对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3.交通标志的三要素:颜色、形状、符号。
4. ◆道路交通标志线:由各种路面标线、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路边线轮廓等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是一种静态交通控制形式
5.平面交叉口的控制方法:1)交通信号控制(点控、面控、线控)2)停车控制(多路停车、二路停车)3)让路法4)自行调节法5)不设管制
6. ◆高等级道路的现代化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道路交通的运行、收费、路况等进行全面监控管理的总称。
7.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
8.汽车进出停车车位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前进出车2)前进停车、后退出车3)后退停车、前进出车
9.停车车位的布置方式:平行停放、垂直停放,斜线停放。
10.停车库可分为:直坡道式停车库,螺旋坡道式停车库,错层式停车库、斜坡楼板式停车库。
11.行人安全设施:行人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人行横道、
12.车辆安全措施:交通岛、视线诱导设施、分隔设施、防眩装。
《城市道路设计》知识汇编
说明:标“◆”为名词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道路工程划分的三大类型: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含:矿道路、林业道路、机场道路、港口道路】。
2.城市道路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交叉口和交通广场、停车场和公交停靠站台、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它设施【安全护栏、照明设备、交通标志等】。
3.城市道路的功能体现在以下方面:交通设施功能、公共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形成城市平面结构功能。
4.城市道路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线两侧建筑物密集;
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5.在道路规划设计中,常考虑的问题:城市发展规模、技术设计标准、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工程造价、近期与远期、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等问题。
6.城市道路划分的四种类型: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
7.根据道路所处的城市地理环境划分为:中心、工业、仓库、文教、生活、游览区道路。。
8.◆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
9.城市道路快速路完全是为机动车辆交通服务的,快速路应设置中央分隔带,在与高速公路、快速路和主干路相交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与次干道相交时,暂时采用平面交叉形式,但应保留建立立体交叉的用地条件。进出口采用全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出入口。如需设置,应设置辅助道路。
9.主干路上平面交叉口间距以800——1200m为宜。
10.城市次干路的作用:它是城市内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络,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及集散交通的作用。
11.城市支路既是城市交通的起点,也是交通的终端。
12.我国各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城市道路设计需经过城市总体规划审批部门批准。
13.◆道路设计车速(计算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依据的车速,即:在道路各项设计特征、气候条件、交通条件均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车速度。
14.设计车速的大小对道路弯道半径、弯道超高、行车视距等线形要素的取值及设计起着决定作用。一般既要考虑车辆交通效果,又要考虑工程的经济性。城市道路设计车速多在60km/h下,快速路最高设计车速提高至100km/h。
11.设计车辆是作为道路几何设计的依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直接关系到车行道宽度、弯道加宽、道路净空、行车视距等道路几何设计问题。
12.设计小时交通量:常采用“第30位小时交通量”。
13.◆非机动车:指自行车、人力三轮车、人力平板车、兽力车。
14.◆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正常工作的年限【含:交通量设计年限、道路路面设计年限】。规范规定: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路15年;支路10—15年。
13.◆通行能力: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辆的极限数量。
14.◆交通量:道路在某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15.据通行能力的性质和使用要求可分为三种情况: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实用通行能力。
16.服务水平: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
17.◆服务交通量:在通常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管制条件下,在已知周期(常为15min)中,当能保持规定服务水平时,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路段的最大小时流率。
18.评定服务水平的高低应包括下列各项因素:1、行车速度和行驶时间2、车辆行驶时的自由程度3、行车受阻或受限制的情况4、行车的安全性5、行车的舒适性和乘客满意程度6、经济性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化
1.
2.
3. 建立结构合理、主次分明、功能良好,完整、连续通畅的城市道路网络,对促进和加快城市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应以城市交通规划中对城市客货运输的预测分析为依据,以国家有关规范、编制办法为准绳,满足所要求的各项规划技术指标。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需求;3、满足各种市政工程
管线布置的要求
4.
5.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1、方格网式路网;2、放射环式路网;3、自由式路网。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设计一般方法: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2、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3、对干道主要控制点的平面位
置和高程、横断面形式、干道纵断面设计等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说明。
6.
7.
8.
9.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评价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技术性能、经济效益(成本和效益)、社会环境影响。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①科学性;②可比性;③可行性。 ◆道路网密度: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道路面积密度: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的比值。
——1.2之间】 10. ◆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距离之比。【交通干道非直线系数控制在1.4以内,最好在1.1
11. 城市道路网系统技术性能分析:1)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的配合关系;2)城市道路网与对外交通设施间的衔
接配合关系;3)城市道路系统功能分工及结构合理;4)城市道路网中各级各类道路密度及横截面布置关系;5)城市道路网的交通组织、控制与管理方案。
第三章 城市主、次干道及支路
1.
2.
3.
4.
5. ◆城市道路的横断面:是指道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面,由横断面设计线和地面线构成。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应注意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某些规划远期管线断面位置,路面宽度及标高等均应留有发展余地。 根据车行道的分隔情况,城市道路常划分如下几种断面形式:1、单幅路2、双幅路3、三幅路4、四幅路5、不对称幅路。 加宽缓和段应按渐变率1: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路肩的作用:1)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2)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停放,防止交通事故和避免交通紊乱;3)
作为侧向余宽的一部分,能增进驾驶的安全和舒适感;4)提供道路养护作用、埋设地下管线的场地;5)能增加道路整体的美观。
6.
7. 路肩宽度:据条件可采用0.75—4.0m,最窄不得小于0.5 m。 中间带:城市道路中的双幅路和四幅路均应设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其作用是:1)
将上、下行机动车流分开,既可防止因快车驶入对向行车道造成车祸,又能减小道路中心线附近的交通阻力,从而提高通行能力。2)作为设置交通标志牌及其它交通管理设施的场所。3)种植花草灌木或设置防眩网,可防止对向车辆灯光眩目,还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4)设于分隔带两侧的路缘带,由于有一定宽度,且车道线划分醒目,既引导驾驶员视线,又增加行车的所必须的侧向余宽,从而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路缘带队行车部分的路面结构还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8.
9. 两侧带:布置在横断面两侧的分车带叫两侧带,常用于城市到路的 三块板 四块板 横断面中,以分隔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1)人行道主要是供行人之用,用步道砖铺设。Wp(人行道宽度m)=Nw(人行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 )/Nwl(1m宽
人行道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2)绿化带:通常在人行道上靠车行道一侧种植行道树。行道树的株距一般为4-6m,树池采用1.5m的正方形或1.2m×1.8m的矩形。3)设施带:设施带宽度包括设置行人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杆柱、信号灯杆柱等的宽度。
10. 路缘石:是设置在路面以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俗称道牙。
11. 路拱:为了利于道路横向排水,将里面做成中央高两边低的拱形,称为拱形。
12. 超高:为了减少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的形式,称为超高。
13. 国家规定的最大超高横坡度比公路小,为2%-6%。
14. 无中间带三种常用的超高旋转过渡方式:1)绕内侧边缘旋转2)绕中线旋转3)绕外边缘旋转。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
过渡方式:1)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2)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3)绕各自行车道中线旋转。
15. 横断面设计,必须结合地形、地质、水文等条件本着节约用地的原则,选用合理的断面形式,以满足行车顺适、工程
经济、路基稳定且便于施工和养护的要求。
16.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图一般采用的比例尺为:1:100或1:200,在图中应绘出红线行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宽度,
同时需要标明新建或改建的各种地下管线的位置和宽度以及排水方向、路面横坡等。
17. 平面设计的原则:1)道路平面位置应按城市总体规划道路网布设,即平面设计应遵循城市道路网规划;2)道路平面
线形设计应与地形、地质、水文等结合起来进行,并应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3)道路平面设计应处理好直线与平面线的衔接,合理的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并予以适当的保证措施。4)应根据道路类别。
第四章 城市快速路
1. ◆城市快速路:指在城市内修建的主路、辅路、匝道等组成的供机动车辆通行的道路系统。
2. 快速路的主路特点:具有单向双车道或多车道、全部控制出入、通行能力大
3. 值得研究和完善的问题有:通行能力分析、道路几何设计、地面与高架的关系
4. 城市快速路通行能力分为: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快速路分A-F六个等级
5. 设计通行能力等于可能通行能力乘以道路设计服务水平的V/C(交通量/道路容量)比率
6. 城市快速路横断面分为:整体平地式与高架(地道)分离式
7. 整体平地式横断面包括:快速机动车道、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紧急停车带、中间带、两侧带、辅路(慢速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或路肩等部分组成
8. 高架(地道)分离式包括:高架式或地道式快速机动车道和地面辅路系统组成,二者由上下匝道联系.
10.地面辅路包括:机动车道、中间带(桥墩)、两侧带、非机4动车道或路肩等组成
11.城市快速路红线宽度应根据:交通发展要求的通行能力、地形条件、城市其它设施布置的要求、城市远期发展等因素考虑,最小值40m城中 50-60m 城外50-100m
12.城市快速路车行道车道数由:交通发展预测的交通量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确定,高架桥的车道数以6车道为宜,最少为4车道,并考虑增加紧急停车带。
13.车行道宽度包括主路与辅路,包括根据交通发展预测的交通量与道路通行能力的关系确定的车行道宽度、紧急停车带宽度及路缘宽度。
14.车道宽一般为3.75m小车道为3.5m混行道3.75。
15.增设集散车道的原因:当快速路出入间距无法满足车辆交织以及加减速要求的规定时 双车道7M宽。
16.变速车道设在快速路出、入口衔接路段,与辅路或匝道相接。
17.紧急停车带:四车道快速路设2.5M宽,不连续紧急停车带没500M设一个。
18.◆辅路:为解决快速路沿路两侧单位及街区机动车与快速路主路交通出入联系而设置的路,同时承担沿线非机动车与行人的交通,设计时速40KM/H
19平地整体式快速路辅路一般采用单向交通,辅路宽不小于8.5M,大辅路可用12—13m。
20.快速路中间带大于3m;高架桥中间带4车道6m ,6车道7m 每1km设一个断口,高架桥0.5m。
21.硬路肩不大于2.5m土路肩不大于0.75m
22.快速路平面线形中最大直线长度为20倍车速,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6倍车速,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为2倍车速。
23.平面布置设计应注意的问题:1)主路与辅路的衔接及出入口处车道数的平衡2)公交停靠站与行人的衔接3)分隔带及其断口设计与机动车交通组织4)非机动车与行人过街的交通组织。
24.纵坡:最小纵坡不小于0.5%,干旱或困难地区不小于0.3%,桥梁不宜大于4%,隧道不大于3%
25.高架桥设计原则:1)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2)横断面设计应近远期结合,使近期工程成为远期工程的组成部分,并预留管线位置3)交叉口范围有上、下匝道布置的路段,有条件时,应在匝道外侧地面车辆右转车道,以免车辆交织。
26.高架道路的横断面形式有:单层式高架无匝道和有匝道路段、双层式高架无匝道和有匝道路段
27)高架路主线和匝道的横坡宜采用直线坡度。路拱设计坡度2%,严寒积雪1.5%
第五章 道路平面交叉
1.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最常见的一种节点形式,包括无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有信号控制平面交叉口、环形平面交叉口、高架路下的平面交叉口。
2.平面交叉口类型:十字形、X形、T形、错位交叉、Y形、多路交叉及畸形交叉。
9. 快速机动车道包括:行车道、中间带、两侧防撞墙、紧急停车带、变速车道、集散车道等组成
3.交叉口平面线形与纵断面的设计:1)平面交叉路线宜选用直线并尽量正交,当必须倾斜时,交叉角不宜小于45°2)路段上平曲线的起终点离交叉口中心距离应道路及相交道路等级、计算行车速度等确定,不宜太短3)两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坡度宜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度应作相应的调整4)交叉口进口道的纵坡度,宜小于或等于2%,困难情况应小于或等于3% 5)桥梁引道处应尽量避免设置平面交叉口。
4.平面交叉的相交道路宜为4条,不超5-6条
5.平面交叉口间距:应根据道路网规划、道路等级、性质、计算行车速度、设计交通量及高峰期间最大阻车长度等确定,不宜太短。
6.交叉口竖向设计:1)它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边建筑物的标高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设计标高。
2)交叉口竖向设计相交时相交道路纵坡度的处理应遵循的原则:a.主要道路通过交叉口时,其设计纵坡保持不变,次要道路的纵坡应随主要道路的横断面而变,其横坡应随主要道路的纵坡而变b. 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两相交道路的纵坡保持不变, 而改变它们的横坡c.为保证交叉口排水,至少应使一条道路的纵坡坡向离开交叉口一侧3)交叉口竖向设计宜采用设计等高线法4)应合理布设雨水口。
7.交叉口的设计与布置:1)交叉口进口车道应采用交通标志和标线,指明车道类型,以利车辆侯驶和行驶2)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5车道可用3m,小车道为3.5m,左右转车道3.5m。出口车道3.5-3.75。3)人行横道应尽量沿人行道延伸方向设置,减少行人绕行距离4)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后至少1m处,并应与相交道路中心线平行。停止线应靠近交叉口,使交叉口的公共区域不致过大5)交叉口附近设公交车站时,公交车站离交叉口缘石切点的距离不应小于50m,以减少对进出交叉口车辆交通的影响。
8.交叉口拓宽渠化设计通原则:1)应根据交通流量及流向,增设交叉口进口道的侯驶车道数2)进、出口道分隔带或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渠化5布置,做到导向清晰,避免分流、合流集于一点,造成相互干扰。3)无汇合和交叉的穿越车流,应以直角或接近直角相交叉,汇合和交织交通流的交叉角应尽可能小。
9.交叉口专用左转车道的设置: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左转车道。2)压缩较宽的中央分隔带,新辟一条专用左转车道,但缩窄后的中央分隔带的宽度至少为0.5米,其端部宜为半圆形。3)进口道中线向左侧偏移,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4)加宽进口道,以便新增一条专用左转车道。
10.进口到设置专用右转车道:1)在直行车道中分出一条专用右转车道。2)进宽进口道,新增一条右转专用车道,其长度应保证右转车不受相邻侯驶车队额的影响,并应在调查后计算确定。3)交叉口进口道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右侧横向相交道路的出口道应设加速车道,加速车道的长度应调查计算确定。
11.人行横道的设置应考虑的要求:1)它应与行人自然流向一致,否则导致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外的地方横过车行道,不利于交通安全2)它应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行人过街距离短,使行人尽快的通过交叉口,符合行人过街的心理要求3)它应尽量靠近交叉口,以缩小交叉口的面积,使车辆尽快通过交叉口,减少车辆在交叉口内的通行时间4)它应设置在驾驶员容易看清的位置,标线应醒目。
12.人行横道最小宽度为4m,最大值不超8m。当机动车道数大于或等于6条或人行横道长度长于30m 在道路中线附近应设宽度不小于1m的安全岛
13.◆环形平面交叉是一种以路口中心岛为导向岛,进入车辆一律逆时针绕行,无需信号控制,实现“右进右出”、依次交织运行的平面交叉口形式。当纵坡大于或等于3%时不应采用环形交叉
14.中心岛的形状应根据交通特性采用圆形、椭圆形或卵形,最小半径应满足环道计算行车速度和最小交织长度的要求。环道计算行车速度一相交道路中最大计算行车速度的0.5-0.7倍。
15.最小交织长度不应小于以环道计算行车速度行驶4s的距离,最小不宜小于30m。
16.环道的布置和宽度:1)根据交通流的情况,环道可设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或分行两种形式,分行时所设分隔带宽度不应小于0.5-1m 2)环道的机动车道宜为3-4条,最内侧车道作绕环用,最外侧为右转车道,中间为交织车道非机动车道不宜超过6m3)中心岛上不宜布置人行道4)环道外缘石不宜设计成反向曲线5)环道纵坡度不宜大于2%,横坡一般采用双向坡6)环道上应满足绕行车辆的停车视距要求
17.SPI的特征:1)SPI占地比一般菱形立交及苜宿叶形立交其变形的其它形式立交要少许多,因此建造成本降低2)相交道路的主要方向没有交通障碍,没有冲突点,通行能力与菱形立交及苜宿叶形立交相近:其左转车辆在次要方向道路中部的“平交口“上由信号灯实现左转3)相交道路次要方向的直、左、右车辆的行车条件与常规的灯控平交口相似,但该相位的绿灯灯时可以适当加长,从而可以提高交叉口该方向的通行能力4)受地形和相交道路的条件限制,SPI分上跨式和下穿式。
第六章 道路立体交叉
1. ◆道路立体交叉(立交):利用跨线构造物使道路与道路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的连接方式。 立交是城市快速路和主
干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部分。
2. 采用立交的优点:1)使各方向的车流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行驶,消除或减少冲突点;2)车流可以连续运行,提高道
路通行能力;3)节约运行时间和燃料消耗;4)控制相交道路车辆的出入,减少对高等级公路的干扰。
3. 立交分类:按交通功能分【互通式和分离式】。
4. ◆互通式立交:相交道路通过匝道联系、车辆可以互相往来。
5. ◆分离式立交:没有匝道联系、车辆不能互相来往。
6. 城市道路立交等级分四级,分别为:枢纽立交、一般互通式立交、简单立交、分离式立交。
7. 互通式立体交叉依据平面几何形态及形式方式分为:苜宿叶形【完全苜宿叶形、三枝苜宿叶形立体交叉】、喇叭形、
迂回式【双隧道远引式、双跨线匝道桥远引式、双跨线桥远引式】、定向式、组合式、菱形、环形立交【两层式和三层式】。
8. 立交交通流量预测的一般原则:1)依据道路网规划,在对全路网交通流量的基础上确定路口处的远景交通量;2)考
虑立交建成后对对周围路网的影响而产生的交通量转移;3)平交路口改建为立交,其交通流量预测应对原路网交通量进行调查,并分析路口近远期交通量状况;4)对交叉口的各转向流量进行预测;5)该预测应为立交选型提供可靠依据。
9.立体交叉形式的选型原则:1)据相交道路性质、任务和远景进行选型;2)考虑地区规划,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布置匝道;3)考虑近期交通要求,减少投资费用,还要考虑远期交通发展要求;4)优先考虑主要道路交通要求,再考虑次要道路,处理好相交道路关系;5)采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6)据综合实际情况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定。
10.立交横线主断面组成:车行道、路缘带、分车带、路侧带、集散车道、变速车道、防撞设施。
11.注意:①在 进、出立交的主线段落,其行车视距宜大于或等于1.25倍的停车视距,以保证驾驶人员对交通标志识别要求。 ②最大纵坡:非冰冻地区,设计车速80km/h为4%,设计车速
12.互通式立交匝道形式分:右转匝道和左转匝道。
13.1)进口匝道尽量采用单圆线形,环形匝道常采用卵形线,大圆和小圆半径之比应在1.5以下;2)出口匝道采用卵形线,线性美观、顺适,大圆和校园2半径之比应在2—2.5以下。环形匝道半径大于60m也可采用单圆线性。
14.◆环道车速:在市区用地受限时,以及对交通、安全、通行能力综合考虑,控制环道设计,车速在25km/h——40km/h。
15.匝道横断面由车道、路缘带、硬路肩(紧急停车带)和防撞墙(防护栏)组成。
16.双车道匝道设置条件:1)在交通量超过1250pcu/h时需要设置双车道与快速道路连接。2)在单车道匝道和匝道出入口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必要时也应采用双车道匝道。3)环形匝道一宜采用单向单车道匝道,最小宽度6.25m。必须双车道时,每条车道应另考虑车道加宽值。
17.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的统称。
18.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要点: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入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2)出入口端部位置应明显及易于识别;3)驶出匝道出口端部,在减速车道终点,应设置缓和曲线,并使曲率变化适合行驶速度变化;4)一级立交主线与驶出匝道的出口分流点处,当需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余地时,行车道边缘宜加宽一定偏量值,并用圆弧连接主线和匝道路面的边缘。
19.单车道出入口分:单车道直接式出入口和单车道平行式出入口二类。
20.变速车道分为:直接式和平行式车道两种。
21.考虑设置集散车道的情况:1)通过车道交通量大,需要分离;2)两个以上出口分流岛端部靠的很近;3)三个以上出入口分流岛端部靠的近;4)所需要交织长度得不到保证;5)因交通标志密集而不能标志诱导。
第七章 道路通行能力
1.通行能力的研究主体: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讨论的道路交通设施含有:道路基本路段、交叉口、高等级道路的进出口及匝道。
2.平面交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在同一高程上相交时,称为平面交叉。
3.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车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T形交叉口设计通行能力为各进口道设计通行能力之和。
4.无信号控制的平面交叉口分为:1)停车让行、寻隙穿越方式;2)设置中心岛的平面环交方式。
5.环形平面交叉口按其中心岛的尺寸大小分为:常规环形交叉和微型环形交叉。
6.立体交叉合流部分的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主线车道数、车道通行能力、匝道出入口的通行能力等。
7.交织区段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交织区段的长度、计算行车速度、交织交通量等因素。
第八章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设计
1. ◆排水体制(排水制度):雨、污水是采用一个管渠系统排除,还是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系统来排除。
2. 排水制度分为:1合流制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混合在一个管渠系统内排除的系统形式) 2分流制
排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雨水分别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的管渠内排除的系统)。
3. 由于排除雨水的方式不同,分流制排水系统又分为完全分流制和不完全分流制两种排水系统。
4. 采用分流制的好处:有利于环境的保护,有利于污水的综合利用,便于从废水中回收有用物质,可以做到清浊分流,
降低需要处置的废水量。
5. 城市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可分为:明沟系统,暗管系统,混合式系统(明沟和暗管相结合的一种形式)
6. 管渠布置一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考虑:1充分利用地形,就近排入天然水体, 2尽量避免设置雨水泵站, 3结合城
市规划布置雨水管道, 4合理布置出水口, 5城市中靠近山麓建设的中心区,居住区,工业区,除了应设雨水管道外,尚应考虑在设计地区周围火设计去以外适当距离设置排洪沟,以拦截汇水去以内排泄下来的洪水,使之排入天然水体,避免洪水的损害。
7. 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线应平行于道路的中心线或规划红线。
8. 雨水管道与其它管线发生平交时,其它管线一般可用倒虹管的方法。
9. 从排除雨水的要求来说,道路的纵坡最好在0。3%~0.4%范围内。
10.◆管道的埋深:指管道内壁底到地面的深度。
11.◆管道的覆土厚度:指管道外壁顶部到地面的距离。
12.◆最小覆土厚度:管道覆土厚度的最小值。
13.◆雨水口:雨水管道或合流管道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
14.雨水口应避免设在临街建筑物的门口,停车站,分水点及其它地下管道顶上。
15.雨水口的结构:包括——进水蓖、井身和连接管。雨水口渴分为:平式、立式、联合式。
16.雨水口底部可分为:有沉泥槽和无沉泥槽两种。
17.沉泥槽的作用:可以截留雨水夹带的泥沙,不使它们进入管道而造成淤塞,但它往往影响环境卫生,增加养护的工作量。
18.◆检查井(窨井):设在主干管上的一种井状构造物。
19.锯齿形街沟设计是解决路面排水的一种有效方法。
2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规定:道路中线纵坡度小于0.3%,可在道路两侧车行道边缘1——3米宽度范围内设置锯齿形街沟。
21.锯齿形街沟的设计主要是确定分水点和雨水口的位置,即街沟的纵坡变坡点之间的距离。
22.◆径流量:降落在地面上的雨水,沿地面流入雨水管道的部分。
23.◆径流系数:径流量与全部降雨量之比,其值常小于1。
24.◆汇水面积(排水面积):每条管道所服务的面积。
25.◆降雨量:降雨的绝对量,用深度h(mm)表示。
26. ◆降雨强度:某一连续降雨时段内的平均降雨量,用i表示。
27.◆暴雨强度的频率: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发生的机会,以N(%)表示。
28.暴雨强度的重现周期:指等于或大于该暴雨强度发生一次的平均时间间隔,以T表示,以年为单位。
29.降雨历时:连续降雨的时段,它可以指全部降雨的时间,也可以指其中任意时段。
30.为使雨水管渠正常工作,避免发生淤积,冲刷等现象,雨水管渠水力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设计充满度,2设计流速,3设计坡度,4,最小管径。
31.《城市排水设计规范》规定,在街坊和厂区内,当管径为200mm时,最小设计坡度为0.4%,在街道下,当管径为250mm时,最小设计坡度为0.3%,雨水口连接管的最小设计坡度为0.1,明渠的最小坡度为0.5%。
32.雨水管道口常用的断面形式大多为圆形,但当断面尺寸较大时,宜采用矩形,马蹄形或其它形式
第九章 城市带路景观与绿化
1.科学合理的道路网是形成城市美好景观的基础。
2.如何使道路网科学合理:1) 重视道路网结构对城市布局的影响,2 )注重道路网规划设计的美学要求(道路的特征;道路的方向;道路的连续性)
3.从美学角度考虑,线性设计应注意如下几点:1)一般原则(注意以设计行车速度来区分设计对象,根据道路性质,交通特点等因素决定路线设计的要求;2)注意在线形设计中体现路线特征,方向性,连续性并注意其韵律和节奏的变化等设计手法的应用);3)路线要以地形相协调;4)道路线形要以区域特点相适应;5)线形要有良好的配合。
4.城市道路景观要素可分为主景要素和配景要素。
5.◆主景要素(在城市道路景观中起中心作用,主体作用的视觉对象):山景,水景,古树名木,主体建筑。
6.◆配景要素(在城市道路景观中对主景要素起烘托,背景作用,用以创造环境气氛和突出主景视觉印象,通常采用节借景,呼应的手法表现):山峦地形,水面,绿地花卉,雕塑,建筑群。
7.城市道路景观系统规划思路:1)确定道路景观要素,2)确定景观环境气氛,3)景观系统的组合。
8.道路绿化:指路测带,中间及两侧分隔带,立体交叉,广场,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9.道路绿化的一般美学原则:1)利用绿化加强道路特性;2)绿化要注意地方特色;3)绿化应注意多品种的协调和多种栽种方式的配合;4)绿化要以其它街景元素相协调;5)重视绿化对道路空间的分隔作用;6)应用绿地作为街道与建筑连接的缓冲带;7)重视绿化对行车视线的诱导作用;8)绿化要保证道路有足够的净空;9)注意功能与美观得结合。
10.道路照明以满足平均路面亮度(照度),路面亮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技术指标为标准。
11.城市道路既是组成城市景观的骨架,又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原则:1)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规划相结合;2)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历史文化相结合;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与城市道路的功能、性质相结合;3)城市道路景观规划应动静景观相结合;4)城市道路景观以道路绿化为主。
13.◆平均路面亮度(照度):每平方米表面上沿法线方面产生1坎德拉的光强度。
14.道路照明器平面布置方式决定因素:道路等级、横断面形式、交通量大小、路面宽度等。
15.道路照明器布置方式:1)单排一侧布置;2)单排路中排列布置;3)双排对称排列布置;4)双排交错布置。
16.城市道路照明灯具的选择:应满足发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显色指数适当等条件。
第十章 道路交通设施
1.交通控制与管理的目的:将科学的道路交通控制管理手段与道路交通建设很好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道路交通设施的功能,并获得良好的交通运输效益和社会效益。
2.交通法规的内容:1)对各种车辆和驾乘人员及行人的管理2)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3)对交通违章和肇事人员的处理
4)对交通设施的维护和管理
3.交通标志的三要素:颜色、形状、符号。
4. ◆道路交通标志线:由各种路面标线、箭头、文字、立面标记、突起路标和路边线轮廓等构成的交通安全设施,,是一种静态交通控制形式
5.平面交叉口的控制方法:1)交通信号控制(点控、面控、线控)2)停车控制(多路停车、二路停车)3)让路法4)自行调节法5)不设管制
6. ◆高等级道路的现代化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对道路交通的运行、收费、路况等进行全面监控管理的总称。
7.城市公共停车设施分为:外来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市内机动车公共停车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
8.汽车进出停车车位的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前进出车2)前进停车、后退出车3)后退停车、前进出车
9.停车车位的布置方式:平行停放、垂直停放,斜线停放。
10.停车库可分为:直坡道式停车库,螺旋坡道式停车库,错层式停车库、斜坡楼板式停车库。
11.行人安全设施:行人过街地道、人行天桥、交叉口护栏与人行道护栏、人行横道、
12.车辆安全措施:交通岛、视线诱导设施、分隔设施、防眩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