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