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技术发展简史
石玮钰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学号:2014050076 序号:51 序言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与此同时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玻璃的制造与应用技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摘要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之一,玻璃产生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创造这一人类文明的创始者,与此同时,中国的祖先也开始了漫长的玻璃制造技术的衍变。
关键词:玻璃制造,技术发展,世界玻璃技术发展,中国玻璃技术发展,玻璃艺术。 正文 世界玻璃技术发展史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切发明地尚无定论,据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玻璃的发源地应该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 。 埃及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叙利亚
工匠把银盐②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
到了11世纪,德国发明了手工吹筒法。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 在玻璃仍热时切开、摊平,形成最初的平板玻璃。这种技术后来被13世纪威尼斯工匠继承。从那以后,玻璃开始被用在建筑物的窗户上,最典型的就是中世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不过,那个时候玻璃很贵,只有非常有钱的人才用得起。
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皿,被称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到16世纪,上端边缘向上伸展,形成小碗。这种式样延续至今,被称为“莱茵玻璃酒杯”。
17世纪,欧洲的玻璃工业发展迅速,法国已经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发明了两项最重要的技术:一是铅玻璃③生产技术;二是熔化技术的革新,燃料由木材变为煤炭,并使用闭口坩埚。此外,瑞士人狄南还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19世纪又发明了氨碱制造纯碱,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制灰法的状态得到彻底的改变。当时在教堂的窗户上已经陆续使用玻璃。
20世纪初出现了机械吹筒法,可以将玻璃液吹成直径
0.5m ,长2m 的圆筒,制成玻璃的面积比手工吹筒法增大许多。仅仅过了20年又相继发明了“平拉法”、“压延法”、“有槽垂直引上法”、 “无槽垂直引上法”,“旭法”,平板玻璃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获得很大的提高。当时的平板玻璃除了用于住宅采光外,经过磨光后还用于汽车、制镜。 1952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开始研究浮法工艺,1959年向世界宣布研制成功,1962年建成第一条生产线。随后一些玻璃公司也对浮法工艺进行了研究开发,最终形成目前并存的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和中国浮法三大浮法工艺(1)。浮法是目前生产平板玻璃的主体工艺。
说到玻璃艺术的发展史, 不得不说说玻璃的起源。没有人知道它确切时间, 但玻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有一种说法,公元三千年,中东埃及人在湖滩生火,因湖水蒸发,苏打与砂粒中的硅结合,形成一粒粒透明的小珠珠,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玻璃了。另一种说法是玻璃在古埃及被一位聪明而细心的陶器工匠在烧陶过程中发现了玻璃。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不仅仅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同时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
中国玻璃技术的发展史
玻璃,古称琉璃、颇黎,近世也称作“料”。从出土的玻璃器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这枚具有外来式样的中国玻璃珠,反映了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情况。汉代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④、河西走廊及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减少。
玻璃,在中国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自从周代以来的诗文传志中经常出现以下名词:“缪琳”、“火齐”、“琉
璃”、“琅玕”、 “颇黎”、“明月珠”,晋六朝记载中也出现了“玻璃”、“瑟瑟”,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联系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实物的出土及专家的具体分析,现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多与人造珠玉有所联系。而其名称则没有一个严格地区分,多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后来又有 “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玻璃器的一个大转折时期,在质地、造型、工艺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外国玻璃的大量输入,带动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些重大变革在隋唐时代已趋于稳定发展状态,此件椭圆形玻璃瓶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隋统一全
国,内监何稠借助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玻璃,获得成功。唐代玻璃器零星出土,陕西临潼出土了玻璃果、玻璃瓶等器物,其器型都是中国传统式样,采用吹制方法制成。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出土玻璃器物,主要有玻璃葫芦瓶、花瓣口杯、壶形鼎以及玻璃饰物等。据文献记载,宋人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玻璃器皿极为珍重,出土于浙江瑞安的磨花玻璃长颈瓶就是从阿拉伯输入的。
隋唐时代玻璃器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制作上,主要是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元代玻璃生产在宋、金玻璃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设立了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⑤。明代的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清代的玻璃生产,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仍以颜神镇为中心。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清代玻璃器,绝大部分是造办处玻璃厂制造的。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余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玻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另外,套料也有许多以彩色玻璃为胎。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为止,一直烧造不断(2)。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他们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
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玻璃厂的能工巧匠们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并采用无模吹制和有模吹制等技法制造出了几十种类型的器物,同时还利用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技法创造出了众多的工艺品种,尤其是经过碾琢的套色玻璃的出现,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高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玻璃工艺的辉煌成就。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两方面可以看出,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
现代玻璃技术
虽然玻璃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应用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功能独特的玻璃纷纷问世,兴旺了玻璃家族。例如隔音玻璃、真空玻璃、智能玻璃、全息玻璃、空调玻璃⑥等,方便了人们生活,将人们带入了高品质的生活水准。
注释
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在地中东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②银盐指的是卤素与金属银形成的化合物的总称。我们主要讨论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氯化银微溶于水,分子量越高的银盐,溶解度越低。 ③除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等玻璃形成物外,含有多量氧化铅的玻璃。
④中原地区生产铅钡玻璃、河西走廊生产以铅钡玻璃配方兼用钠钙为助溶剂的玻璃及岭南地区生产钾硅玻璃。
⑤元代设立瓘玉局, 这是皇家的玻璃器烧造部门。元明玻璃业以珠饰、耳饰、发饰为大宗, 产量大、流传广。
⑥隔音玻璃:日本一家公司从德国引进技术,制造出一种新型隔音玻璃。这种玻璃是用厚达5毫米的软质树脂将两层玻璃黏合在一起,几乎可将会部杂音吸收殆尽,特别适合录音室和播音室使用。(名为:夹丝玻璃)这是一种用双层玻璃加工制造的,可将暖气送到玻璃夹层中,通过气孔散发到室内,代替暖气片。这不仅节约能量,而且方便、隔音和防尘,到了夏天还可改为送冷气。
真空玻璃 :日本平板玻璃公司开发的这种真空玻璃,是在两片厚度为3毫米的玻璃之间设有0.2毫米间隔的1/100大气压的真空层,层内有金属小圆柱支撑以防外部大气压使两片玻璃贴到一起。这种真空玻璃厚度仅6.2毫米,可直接安装在一般的窗框上。它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效果,适用于民宅和高层建筑的窗户。
智能玻璃 :美国研制的这种玻璃透明度能随着视野角度变化而变化,它有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膜,其散光度、厚度、面积和形式都能由制造者自由选择,利用它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和屏蔽作用。
全息玻璃 :美国波士顿一研究小组开发的全息衍射玻璃,可将某些颜色的光线集中到选择的方位。用这种玻璃的窗户可将自然光线分解成光谱组合色,并将光线射向天花板进而反射至房间的各个角落,即使没有窗户的房间,也可以通过通风管从反射墙“得到”阳光,然后由孔眼将光线漫射到天花板上。
参考文献
(1)本段内容摘自《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2009年 第12期 。
(2)本段内容摘自《大清会典事例》。
玻璃技术发展简史
石玮钰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学号:2014050076 序号:51 序言
玻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人造材料之一,玻璃的历史悠久,在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与此同时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玻璃的制造与应用技术也逐渐的发展起来。
摘要
在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中,玻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载体之一,玻璃产生技术的进步,贯穿于人类发展历史的全过程。据考证,人类最早制造玻璃是在五千年前,一般认为古埃及人是创造这一人类文明的创始者,与此同时,中国的祖先也开始了漫长的玻璃制造技术的衍变。
关键词:玻璃制造,技术发展,世界玻璃技术发展,中国玻璃技术发展,玻璃艺术。 正文 世界玻璃技术发展史
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切发明地尚无定论,据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玻璃的发源地应该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 。 埃及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叙利亚
工匠把银盐②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
到了11世纪,德国发明了手工吹筒法。就是把玻璃液吹成圆筒型, 在玻璃仍热时切开、摊平,形成最初的平板玻璃。这种技术后来被13世纪威尼斯工匠继承。从那以后,玻璃开始被用在建筑物的窗户上,最典型的就是中世纪教堂里的彩色玻璃。不过,那个时候玻璃很贵,只有非常有钱的人才用得起。
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皿,被称为“森林玻璃”。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到16世纪,上端边缘向上伸展,形成小碗。这种式样延续至今,被称为“莱茵玻璃酒杯”。
17世纪,欧洲的玻璃工业发展迅速,法国已经用铸造法生产大面积的玻璃镜和平板玻璃。英国人发明了两项最重要的技术:一是铅玻璃③生产技术;二是熔化技术的革新,燃料由木材变为煤炭,并使用闭口坩埚。此外,瑞士人狄南还发明用搅拌法制造光学玻璃,为熔制高均匀度的玻璃开创了新途径。
18世纪后期,产业革命对玻璃制造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发明了路布兰制碱法。19世纪又发明了氨碱制造纯碱,使过去依靠天然碱和烧木制灰法的状态得到彻底的改变。当时在教堂的窗户上已经陆续使用玻璃。
20世纪初出现了机械吹筒法,可以将玻璃液吹成直径
0.5m ,长2m 的圆筒,制成玻璃的面积比手工吹筒法增大许多。仅仅过了20年又相继发明了“平拉法”、“压延法”、“有槽垂直引上法”、 “无槽垂直引上法”,“旭法”,平板玻璃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获得很大的提高。当时的平板玻璃除了用于住宅采光外,经过磨光后还用于汽车、制镜。 1952年英国皮尔金顿公司开始研究浮法工艺,1959年向世界宣布研制成功,1962年建成第一条生产线。随后一些玻璃公司也对浮法工艺进行了研究开发,最终形成目前并存的英国皮尔金顿浮法、美国匹兹堡浮法和中国浮法三大浮法工艺(1)。浮法是目前生产平板玻璃的主体工艺。
说到玻璃艺术的发展史, 不得不说说玻璃的起源。没有人知道它确切时间, 但玻璃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有一种说法,公元三千年,中东埃及人在湖滩生火,因湖水蒸发,苏打与砂粒中的硅结合,形成一粒粒透明的小珠珠,这可能就是最早的玻璃了。另一种说法是玻璃在古埃及被一位聪明而细心的陶器工匠在烧陶过程中发现了玻璃。在西方,人们常把玻璃说成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最佳礼物。玻璃不仅仅带来了生活的喜悦和创作的灵感,它同时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非常神奇的物质,艺术家们利用它晶莹透亮冷峻而坚固同时具有折光反射的特点,在艺术创作上使玻璃工艺达到变幻莫测、令人难以预想的艺术效果。
中国玻璃技术的发展史
玻璃,古称琉璃、颇黎,近世也称作“料”。从出土的玻璃器来看,我国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玻璃工艺已趋于成熟。春秋末战国初出现了蜻蜓眼玻璃珠和仿玉玻璃器,这枚具有外来式样的中国玻璃珠,反映了中外玻璃制造技术的交流情况。汉代玻璃产地分布在中原地区④、河西走廊及岭南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玻璃减少。
玻璃,在中国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但自从周代以来的诗文传志中经常出现以下名词:“缪琳”、“火齐”、“琉
璃”、“琅玕”、 “颇黎”、“明月珠”,晋六朝记载中也出现了“玻璃”、“瑟瑟”,后人对此的注解多笼统地称之为“不同种类的玉石”,但联系近些年来考古发掘中大量实物的出土及专家的具体分析,现普遍认为这些东西多与人造珠玉有所联系。而其名称则没有一个严格地区分,多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后来又有 “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而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
中国古代玻璃器存世的数量较少,研究历史也较晚,还没有象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为中国古代玻璃器的鉴定与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对各时代玻璃器物的判别依然有迹可寻,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一个时代的器物总是统一在其时代风格之下的。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两汉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唐代时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明代所出较少;清代玻璃器与前代迥异,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成为中国古代玻璃工艺的鼎盛期。
自汉代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国外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但我国并没有完全采纳这种玻璃配方,也没有延续前代的铅玻璃系统,但是在传统玻璃配方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配方,即改造成为铅玻璃和碱玻璃,这一改变经三国、西晋、东晋的过渡在魏晋南北朝的中晚期才基本改造完成,并延续至后来的隋唐和宋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我国古代玻璃器的一个大转折时期,在质地、造型、工艺等多方面,都出现了崭新的气象,令人耳目一新,这种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外国玻璃的大量输入,带动了我国玻璃制造业的革命性变化,这些重大变革在隋唐时代已趋于稳定发展状态,此件椭圆形玻璃瓶采用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吹制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隋统一全
国,内监何稠借助烧绿瓷的方法烧造玻璃,获得成功。唐代玻璃器零星出土,陕西临潼出土了玻璃果、玻璃瓶等器物,其器型都是中国传统式样,采用吹制方法制成。五代、宋、辽、金、西夏的出土玻璃器物,主要有玻璃葫芦瓶、花瓣口杯、壶形鼎以及玻璃饰物等。据文献记载,宋人对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玻璃器皿极为珍重,出土于浙江瑞安的磨花玻璃长颈瓶就是从阿拉伯输入的。
隋唐时代玻璃器的突出成就表现在陈设品、生活用具玻璃器的制作上,主要是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杯等。元代玻璃生产在宋、金玻璃业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设立了烧造仿玉玻璃器的“瓘玉局”⑤。明代的颜神镇是玻璃生产的重要基地,当地的民间玻璃作坊,以生产簪、珠为主。清代的玻璃生产,南方以广州为中心,北方仍以颜神镇为中心。康熙三十五年(1696),内廷成立了玻璃厂,专门为皇室制造各种玻璃器。清代玻璃器,绝大部分是造办处玻璃厂制造的。主要器物有炉、壶、瓶、钵、碗、杯、盘、尊等,颜色有白、黄、蓝、青、紫、红等30余种,还有套料、金星料、搅胎、珐琅彩等多种装饰方法。其中,玻璃装饰艺术最重要的创造应是“套料”,也就是在白玻璃胎上粘贴各种彩色玻璃的图案坯料,然后经碾琢而成。另外,套料也有许多以彩色玻璃为胎。 清初,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当欧洲制造的晶莹的玻璃制品传入我国后,颇受统治者的喜爱。乐于接受外来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决心生产和制造中国自己的优质玻璃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他请来德国传教士兼技师纪理安作技术指导,建立了清宫玻璃厂,从此开始了宫廷御用玻璃器的制作,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代灭亡为止,一直烧造不断(2)。当时清宫征调了全国最优秀的技术人员在玻璃厂轮班供职,他们主要来自山东博山和广州等地,同时还有欧洲的技术人员如格林、纪文、汤执中等进行技术指导,并参与制作,于是,中西方的玻璃制造技
术在清宫玻璃厂汇合了。玻璃厂的能工巧匠们依靠皇家雄厚的资材,凭藉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智慧烧炼出了色彩丰富、质地精纯的玻璃,并采用无模吹制和有模吹制等技法制造出了几十种类型的器物,同时还利用中西不同的艺术加工技法创造出了众多的工艺品种,尤其是经过碾琢的套色玻璃的出现,把玻璃的制造工艺提高到崭新的历史阶段,取得了玻璃工艺的辉煌成就。从制造档案和传世作品两方面可以看出,玻璃器制作的高峰期是在康、雍、乾三朝,嘉庆朝以后开始衰落,不但数量、品种减少,质量亦日渐下降。
现代玻璃技术
虽然玻璃是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但是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应用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功能独特的玻璃纷纷问世,兴旺了玻璃家族。例如隔音玻璃、真空玻璃、智能玻璃、全息玻璃、空调玻璃⑥等,方便了人们生活,将人们带入了高品质的生活水准。
注释
①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所在地中东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②银盐指的是卤素与金属银形成的化合物的总称。我们主要讨论氯化银、溴化银和碘化银。氯化银微溶于水,分子量越高的银盐,溶解度越低。 ③除二氧化硅、三氧化二硼等玻璃形成物外,含有多量氧化铅的玻璃。
④中原地区生产铅钡玻璃、河西走廊生产以铅钡玻璃配方兼用钠钙为助溶剂的玻璃及岭南地区生产钾硅玻璃。
⑤元代设立瓘玉局, 这是皇家的玻璃器烧造部门。元明玻璃业以珠饰、耳饰、发饰为大宗, 产量大、流传广。
⑥隔音玻璃:日本一家公司从德国引进技术,制造出一种新型隔音玻璃。这种玻璃是用厚达5毫米的软质树脂将两层玻璃黏合在一起,几乎可将会部杂音吸收殆尽,特别适合录音室和播音室使用。(名为:夹丝玻璃)这是一种用双层玻璃加工制造的,可将暖气送到玻璃夹层中,通过气孔散发到室内,代替暖气片。这不仅节约能量,而且方便、隔音和防尘,到了夏天还可改为送冷气。
真空玻璃 :日本平板玻璃公司开发的这种真空玻璃,是在两片厚度为3毫米的玻璃之间设有0.2毫米间隔的1/100大气压的真空层,层内有金属小圆柱支撑以防外部大气压使两片玻璃贴到一起。这种真空玻璃厚度仅6.2毫米,可直接安装在一般的窗框上。它具有良好的隔热隔音效果,适用于民宅和高层建筑的窗户。
智能玻璃 :美国研制的这种玻璃透明度能随着视野角度变化而变化,它有一种特殊的高分子膜,其散光度、厚度、面积和形式都能由制造者自由选择,利用它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和屏蔽作用。
全息玻璃 :美国波士顿一研究小组开发的全息衍射玻璃,可将某些颜色的光线集中到选择的方位。用这种玻璃的窗户可将自然光线分解成光谱组合色,并将光线射向天花板进而反射至房间的各个角落,即使没有窗户的房间,也可以通过通风管从反射墙“得到”阳光,然后由孔眼将光线漫射到天花板上。
参考文献
(1)本段内容摘自《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2009年 第12期 。
(2)本段内容摘自《大清会典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