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互联网_时代数字出版的趋势与应对_汪熙坤

栏目编辑・邸荣芬

数字出版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趋势与应对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出版业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发展支点。产业规模及用户群体的不断突破,体现了数字出版强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把握“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新趋势,调整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是促进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主导观念合理性低。现阶段我国从事数字出版的机构,既有传统出版企业开设的分支,也有社会新兴资本投资建立的在线阅读平台。两者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主导观念可谓是大相径庭。前者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将传统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出版,对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出版行业带来的冲击没有深入了解;而后者则将出版的方向完全集中在盈利方面,用户喜欢看什么就出版什么,甚至不惜成为完全的“快餐平台”。这两种主导思想显然都不利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更是很少真正融入数字出版的实际运营中。

(2)高素质复合人才缺口大。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互联网技术交叉下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性要求相当之高。合格的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除需要过硬的编辑功底外,还需要具备一定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全面、均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版权保护行业标准缺失。对于出版行业来说,科学、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国的出版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出版物版权保护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一些网站平台为了增加点击率,不惜以身试法,成为盗版滋生的温床。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各数字出版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对数字产品进行加密,只有自家阅读器才能解码,这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的严重问题。

一、新趋势:全面重构新业态

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而是涉及出版理念、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等全面重构的新产业形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1)媒体融合化。随着智能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移动载体的大量出现,数字阅读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获得资讯信息的重要渠道,以“同内容、多载体、实时看”的媒体融合化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必然趋势。区别于传统数字出版简单地把纸质内容转化为数字内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将基于“云平台”实现内容呈现媒体融合化。

(2)运营模式创新。借助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出版营运模式得到不断创新。现阶段某些出版社采取了协同编纂模式,该模式将原创文稿同时对编辑和作者开放,双方共同实施对内容的编纂、管理直至最终出版。这种模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节省了资源,还使产品内容资源成功地融入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之中,可谓一举多得。

(3)“粉丝效应”日益明显。在“互联网+”时代,除传统的营销方式外,借助于社交媒体的社交化营销方式所积聚起来的“粉丝”,可迅速形成“粉丝效应”,并可能进一步把“粉丝行为”转化为“消费行为”,为数字出版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应对策略:思维、人才、配套管理同样重要

针对上述分析,根据“互联网+”时代我国数字出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数字出版不仅仅是传统出版行业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更是新时代出版行业的蜕变。因此,要真正做到用互联网思维来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 39

二、新问题:观念、人才等无法适应现有运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迎来了极佳的发展契机,产业规模不断取得重大扩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所取得的成绩就忽视存在的问题。

数字出版(1)建立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时代,获得用户是重中之重。用户至上,不是简单地迎合用户的需求,而是要在对其心理进行敏锐把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供优质的产品。数字出版企业不能仅仅提供简单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出版内容,而是要提供与内容相关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答疑、互动、分享等全方位的产品服务,使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

(2)建立平台思维和数据思维。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平台思维是聚合各方资源必不可少的前提。可以通过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建立知识资源库系统、内容投送系统、服务应用系统和服务反馈系统等四大系统,

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契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出现,为出版企业全面掌握数据、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运用大数据思维,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为产品研发提供创意依据;可以基于产品和市场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政府、行业组织及大型出版集团需要建立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同时以政府力量推动数据的客观和透明化。

(3)建立迭代思维和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出,“快”是迭代思维的根基。传统出版模式中,讲究线性流程,一本书从选题论证到发稿、编辑,再到出版营销,严格按照时间线性发展,环环相扣。但是数字出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持续进行过程中的出版行为,一本“书”从选题策划开始到生成内容再到进入市场可能每一个环节都是开放的,都处于和读者的互动之中。传统出版存在出版周期过长、产品推出后难以及时修订等局限,数字出版树立迭代思维,就能较好地规避这些问题。一开始推出的数字出版产品不一定百分之百完美,但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吸引用户关注。在推广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建立数字出版机构、作者、读者的互动关系,及时对产品进行动态修订和创新,迭代升级,逐渐将产品做到极致,并降低数字出版的成本和风险。

(二)注重数字出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应具有过硬的编辑功底、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出版资源的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编辑要成为数字产品项目的策划者,成为内容把关人和知识消费的引导者,成为内容资源的拆分者和整合者,成为售后服务者和立体营销推广者 。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出版企业、技术企业、教育部门等方面的鼎力合作才有可能实现。

(1)出版企业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训力度。要清楚地认识到现有企业人员在数字出版综合要求中的短板,加强与技术企业的合作,对员工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运用

出版资源的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与提升。

(2)高等学校加快推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高校应针对数字出版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并与数字出版企业结成“强强联合”。高校负责对专业学生先进行该领域内基础知识的培训,然后将学生送到出版企业进行实习,定期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编辑汇总并反馈给专业管理机构,并将得出的解决方案由带队教师传达给学生。通过学做结合的方式,尽快培养出符合数字出版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紧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的制定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数字出版摆脱当前“乱象丛生”“盗版横行”局面的重要基础。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深入调研并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1)制定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制度。出版,在著作权法中明确的定义是对作品的复制和发行。实现真正的数字出版,就要确保在网络环境下,复制件可控以及发行权用尽,使原创作品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管理部门应大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对于侵犯著作权利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惩处,使法律法规成为高悬在数字出版产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2)出台统一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实践发展证明:统一的行业标准不仅不会压缩行业发展的空间,反而会催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3)利用技术手段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生态体系。“互联网+”出版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出版企业实现在互联网上的编辑、复制和发行,实现融合、创新发展。例如,厦门简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应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内容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以开放性生态前提下的版权管理和出版物应用为基础,构建由出版云、渠道云、私人云、数图云组成的云出版体系,对用户使用内容的时间、地点、方式、载体的形式等权限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以内容的拷贝只有具有唯一性才能成为价值计算的前提为基础,围绕唯一标识技术实施对内容拷贝的复制和发行,从而使出版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实现。在这个按照“互联网+”思路构建的云出版体系里,严肃书籍和优质内容可以在严密的版权保护环境下按码洋结算,实现作者版税透明,促进优质内容的创作;出版社可以在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体作用下,实现单本书的海量销售等等。

总而言之,数字出版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兴产业,无疑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基于“互联网+”精神,应摒弃短视的功利化倾向,将优质内容作为出版的主要内容,为全民阅读的展开提供服务,使数字出版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作者系重庆今日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栏目编辑・邸荣芬

数字出版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趋势与应对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出版业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发展支点。产业规模及用户群体的不断突破,体现了数字出版强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把握“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新趋势,调整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是促进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主导观念合理性低。现阶段我国从事数字出版的机构,既有传统出版企业开设的分支,也有社会新兴资本投资建立的在线阅读平台。两者在数字出版方面的主导观念可谓是大相径庭。前者的工作模式主要是将传统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出版,对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出版行业带来的冲击没有深入了解;而后者则将出版的方向完全集中在盈利方面,用户喜欢看什么就出版什么,甚至不惜成为完全的“快餐平台”。这两种主导思想显然都不利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思维更是很少真正融入数字出版的实际运营中。

(2)高素质复合人才缺口大。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互联网技术交叉下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性要求相当之高。合格的数字出版从业人员,除需要过硬的编辑功底外,还需要具备一定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新媒体运营能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全面、均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缺口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版权保护行业标准缺失。对于出版行业来说,科学、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虽然我国的出版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出版物版权保护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一些网站平台为了增加点击率,不惜以身试法,成为盗版滋生的温床。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各数字出版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往往对数字产品进行加密,只有自家阅读器才能解码,这是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导致的严重问题。

一、新趋势:全面重构新业态

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而是涉及出版理念、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等全面重构的新产业形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1)媒体融合化。随着智能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等移动载体的大量出现,数字阅读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获得资讯信息的重要渠道,以“同内容、多载体、实时看”的媒体融合化模式成为“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必然趋势。区别于传统数字出版简单地把纸质内容转化为数字内容,“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将基于“云平台”实现内容呈现媒体融合化。

(2)运营模式创新。借助于新兴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出版营运模式得到不断创新。现阶段某些出版社采取了协同编纂模式,该模式将原创文稿同时对编辑和作者开放,双方共同实施对内容的编纂、管理直至最终出版。这种模式不仅在相当程度上节省了资源,还使产品内容资源成功地融入到企业的运营管理体系之中,可谓一举多得。

(3)“粉丝效应”日益明显。在“互联网+”时代,除传统的营销方式外,借助于社交媒体的社交化营销方式所积聚起来的“粉丝”,可迅速形成“粉丝效应”,并可能进一步把“粉丝行为”转化为“消费行为”,为数字出版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应对策略:思维、人才、配套管理同样重要

针对上述分析,根据“互联网+”时代我国数字出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数字出版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数字出版不仅仅是传统出版行业与互联网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更是新时代出版行业的蜕变。因此,要真正做到用互联网思维来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 39

二、新问题:观念、人才等无法适应现有运营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出版迎来了极佳的发展契机,产业规模不断取得重大扩张。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其所取得的成绩就忽视存在的问题。

数字出版(1)建立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时代,获得用户是重中之重。用户至上,不是简单地迎合用户的需求,而是要在对其心理进行敏锐把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供优质的产品。数字出版企业不能仅仅提供简单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出版内容,而是要提供与内容相关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答疑、互动、分享等全方位的产品服务,使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

(2)建立平台思维和数据思维。对于出版企业来说,平台思维是聚合各方资源必不可少的前提。可以通过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智能化数字内容服务平台,建立知识资源库系统、内容投送系统、服务应用系统和服务反馈系统等四大系统,

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契合用户需求的服务,扩大服务范围。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出现,为出版企业全面掌握数据、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运用大数据思维,可以更精准地了解用户需求,为产品研发提供创意依据;可以基于产品和市场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精准营销。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我们需要一股自上而下的力量。政府、行业组织及大型出版集团需要建立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同时以政府力量推动数据的客观和透明化。

(3)建立迭代思维和极致思维。迭代思维的核心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推出,“快”是迭代思维的根基。传统出版模式中,讲究线性流程,一本书从选题论证到发稿、编辑,再到出版营销,严格按照时间线性发展,环环相扣。但是数字出版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持续进行过程中的出版行为,一本“书”从选题策划开始到生成内容再到进入市场可能每一个环节都是开放的,都处于和读者的互动之中。传统出版存在出版周期过长、产品推出后难以及时修订等局限,数字出版树立迭代思维,就能较好地规避这些问题。一开始推出的数字出版产品不一定百分之百完美,但可以抢占市场先机,吸引用户关注。在推广的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了解用户对产品的反馈信息,建立数字出版机构、作者、读者的互动关系,及时对产品进行动态修订和创新,迭代升级,逐渐将产品做到极致,并降低数字出版的成本和风险。

(二)注重数字出版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人才应具有过硬的编辑功底、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运用出版资源的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编辑要成为数字产品项目的策划者,成为内容把关人和知识消费的引导者,成为内容资源的拆分者和整合者,成为售后服务者和立体营销推广者 。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出版企业、技术企业、教育部门等方面的鼎力合作才有可能实现。

(1)出版企业加强对数字出版人才的培训力度。要清楚地认识到现有企业人员在数字出版综合要求中的短板,加强与技术企业的合作,对员工数字化创新思维能力、综合运用

出版资源的能力、新媒体运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与提升。

(2)高等学校加快推进数字出版人才培养。高校应针对数字出版对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并与数字出版企业结成“强强联合”。高校负责对专业学生先进行该领域内基础知识的培训,然后将学生送到出版企业进行实习,定期将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编辑汇总并反馈给专业管理机构,并将得出的解决方案由带队教师传达给学生。通过学做结合的方式,尽快培养出符合数字出版未来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紧相关配套管理制度的制定

完善的制度体系是确保数字出版摆脱当前“乱象丛生”“盗版横行”局面的重要基础。相关管理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深入调研并积极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尽快完善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相关配套管理制度。

(1)制定严格的数字版权保护制度。出版,在著作权法中明确的定义是对作品的复制和发行。实现真正的数字出版,就要确保在网络环境下,复制件可控以及发行权用尽,使原创作品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管理部门应大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对于侵犯著作权利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惩处,使法律法规成为高悬在数字出版产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2)出台统一的数字出版行业标准。实践发展证明:统一的行业标准不仅不会压缩行业发展的空间,反而会催生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

(3)利用技术手段构建全面有效的管理生态体系。“互联网+”出版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出版企业实现在互联网上的编辑、复制和发行,实现融合、创新发展。例如,厦门简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充分应用云技术、大数据技术、内容数字版权加密保护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以开放性生态前提下的版权管理和出版物应用为基础,构建由出版云、渠道云、私人云、数图云组成的云出版体系,对用户使用内容的时间、地点、方式、载体的形式等权限进行全面有效的管理。以内容的拷贝只有具有唯一性才能成为价值计算的前提为基础,围绕唯一标识技术实施对内容拷贝的复制和发行,从而使出版在互联网环境下得到实现。在这个按照“互联网+”思路构建的云出版体系里,严肃书籍和优质内容可以在严密的版权保护环境下按码洋结算,实现作者版税透明,促进优质内容的创作;出版社可以在互联网庞大的用户群体作用下,实现单本书的海量销售等等。

总而言之,数字出版作为互联网技术发展基础上产生的新兴产业,无疑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基于“互联网+”精神,应摒弃短视的功利化倾向,将优质内容作为出版的主要内容,为全民阅读的展开提供服务,使数字出版更好地为当代社会服务。

(作者系重庆今日教育杂志社有限公司副总编辑)


相关内容

  • 论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 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年度: 项目负责人: 项目组成员: 负责人院(系): 专业(方向): 指导教师: 教务处 制 二〇一二年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发展迅速的移动互联网对三种主要的传统媒介的影响,这三种主要的传统媒介分别是电视,广播和纸媒.本文主要从如何影响,影响的表 ...

  •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1
  • 新媒体时代纸媒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回 我国的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 顾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顾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这样几种可喜 的变化.首先,报刊.广播.出版. 的变化.首先,报刊.广播.出版.影视等传统意义 上的媒体蓬勃发展,不断扩张壮大 ...

  • 迎接数字媒体时代的挑战
  • 迎接数字媒体时代的挑战 中南传媒董事长 龚曙光 证券时报两会报道组/供图 随着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日趋明显,人们对传统媒体的未来也越来越悲观. 作为一位来自文化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南传媒董事长龚曙光对于媒体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两会期间,就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如何应对数字化媒体的挑 ...

  •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纸媒如何生存
  •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纸媒如何生存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像杂志一样的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传媒生态的改变呢? 面对互联网迅猛汹涌的信息传播势头,作为传统的纸质媒体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与困境,尤其是专业性很强的财经类 ...

  • 新闻战线-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优势
  • 新闻战线 <新闻战线>概况杂志简介 杂志荣誉 广告刊例 资料检索 杂志订阅 联系我们 日 报周 报杂 志 往期回顾 分类检索 返回目录全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优势 王 辉 < 新闻战线 >(2012年第7期)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之下,报纸仍然保持着自身独有的生存优势.现在世界各地报 ...

  • 自媒体,点亮技术革命前行新路
  • 2012年,数字出版行业发生了好几件有象征意义的大事,毫无意外,他们都是和自媒体或者新技术相关.它蓄势以待,润物细无声,但野蛮生长,仿佛一夜之间从一棵小草长成参天大树,不知不觉影响到我们的思维.视野甚至于未来.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iBook Author的发布,苹果提供了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工具-- ...

  • 论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战略
  • 摘要:目前时尚杂志以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为主.对于新兴的全媒体出版,时尚杂志该如何顺应发展潮流,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将予以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时尚杂志;全媒体出版;主客观条件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12010)07-0079-02 一.全媒体出版的概念 ...

  • 互联网与报业的竞争关系与发展趋势
  • 摘要:互联网自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凭借其方便.快捷.省时.低成本.覆盖广.内容丰富等众多优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地位与功效.在这个竞争过程中,许多报业纷纷开始转型,尝试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报纸,甚至推出3d 打印报纸,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探索互联网时代报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

  • 2014年中国期刊现象观察
  • 作者:张泽青 编辑之友 2015年05期 [中文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5)02-0010-04 "应该说,<三联生活周刊>自2012年起才真正感受到一个自媒体时代的冲击力,似乎不断有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的纸媒将要被电媒替代的舆论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