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教材)

《弟子规》之一:少年立志

一、传统姓、名、字、号等称谓

请你写出古代几位名人的姓、名、字、号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请写出下列词语所代称的年龄。

①总角----( )

②垂髻----( )

③成童----( )

④束发----( )

⑤豆蔻----( )

⑥及笄----( )

⑦破瓜----( )

⑧弱冠----( )

⑨而立----( )

⑩不惑----( )

⑾天命----( )

⑿耳顺----( )

⒀花甲----( )

⒁古稀----( )

⒂耋耄----( )

⒃期颐----( )

三、少年立志

(一)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 ) .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 ) .

③资给以书 资( ) .

④遂成大学 大学(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 .何以战 D.必以分人 ..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二)王冕求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 .听已辄默记 已(完毕) .

B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去(离开) .

C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

D .夜潜出,坐佛膝上 潜(躲藏)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

B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C .暮归,忘其牛 其真无马耶 ..

D .录为弟子 无人耶? 使子为使 ..

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冕) 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 .已而(王冕) 复如初

C .(韩性) 学遂为通儒

D .(王冕) 即迎母人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 .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 .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中国古代文化之最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永乐大典》

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水浒传》

第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金瓶梅》

第一部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位女史学家----班昭

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西厢记》

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红楼梦》

历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

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东方“莎士比亚”)

一、写出下面词语所代称的含义。

①“杏林”指_______________ ②“杏坛”指_______________

③“千金”指_______________ ④“手足”指_______________

⑤“须眉”指_______________ ⑥“巾帼”指_______________ ⑦“桑梓”指_______________ ⑧“桃李”指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

(一)董奉传

董奉,字君异。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二)《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注释】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

(三)子质传

(节选自《韩诗外传》)

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徳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之人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曰:“噫!”子之言过矣 。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种也。”

三、我国古代拜师礼

我国古代的拜师,一般分为十个程序。

1、长者入席。长者入席后,向孔子像行大礼后,向众人行小礼,然后入座。

2、弟子入席。全体学子起立站好,向孔子像行大礼。

3、师者入席。师者入席后,在桌案香炉上插上三柱香,然后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

4、递拜师帖。长者将拜师帖递交给师者,师者接过后,长者向师者行礼。

5、敬献束脩。长者到师者前,向师者行礼,递交束脩,师者向长者行小礼,接过束脩,长者回礼,师者回坐。束脩含六礼: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求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

6、弟子拜礼。三拜:一拜“华夏文明,德牟天地(指古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推崇,认为其德与天地齐同)”,二拜“先圣师道,功过古今”,三拜“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7、师者回礼。回礼为龙眼干、芹菜和葱。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奋,葱寓意聪明。礼后师者归位。

8、弟子拜师。全体弟子面向师者,恭立三拜:一拜“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传学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感念师恩,天地为鉴。”

9、弟子敬茶。弟子右手端茶,左手捋袖(luō,整理),双手高举过头,向师者敬上。师者双手接过,端过额头,闭眼,以示敬意,后以左手托茶碗,右手持盖碗抚茶,喝茶。

10、弟子聆训。全体弟子躬身,师者手持《弟子规》,朗诵首章,全体弟子恭敬聆听。完毕后师者唱“请起!”,弟子直身向师者行礼。礼成。

一、阅读文段

(一)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去( ) .

②颐既觉 觉( ) .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汉明帝尊师

①②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③④向,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行弟子礼。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⑤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抚荣

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

⑥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注释】①上:指汉明帝刘庄。②幸:指皇帝的到临,又称驾幸。③会:召集。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辄:就。⑥茔(y íng ):坟墓。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

①及即帝位( ) ②犹尊荣以师礼( ) ..

③太师在是( ) ④抚荣垂涕( ) ..

2.翻译句子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二、古代座位礼仪

①古代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子面北;

②宾主间相对,则宾向东,主向西;

③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向东,幼者向西;

④宴席的四面座位为: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最末为西向侍坐。

三、尊师轶事

(一)张良拜师

有一日,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他走到张良身旁,假装不小心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张良看得出老人是故意的,就不太愿意去捡,可是念在对方是年过花甲的长辈,应该尊重他的话,于是谦逊地说:“好吧,我去捡!”他把捡起的鞋子递给老人。

可是,老人并没有接鞋子,只对张良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想,为人为到底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老人穿鞋。鞋子穿好后,老人就笑嘻嘻地走了。没想到,那老人没走多远,又返回对张良说:“年轻人,孺子可教也,5日后,天一亮我们在此会面!”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到了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来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长辈约会,怎可晚到?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就离去了。第二个五天一早,天微亮,张良就赶来,可是那老人又比张良早到,这次更生气的说:“怎么又来迟了?假若你真想学东西的话,五天后一定要早到!”说完又走了。

这一次,张良整夜未敢眠,半夜就赶到桥上,没多久,那老人出现了,他高兴地说:“很好,这才是虚心拜师嘛!”随即递给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说:“尊重人者,自重也,认真研读此书,将来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张良接过了书,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此后,专心研读此兵法,最终成为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臣,他和韩信、萧何等人辅助刘邦取得天下。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拜师学艺,一定要虚心,态度诚恳,百分百尊重老师,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师傅的真诚相授!

(二)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千古骂名。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老翁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

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读了张良和秦始皇的尊师故事,说说你的体会。

四、古代对“老师”的常见称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

1、师长。《周礼》:“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行,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2、夫子。《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3、师傅。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谷梁传》:“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古时成童发式,女曰羁,男曰贯。后泛指童年)。

4、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5、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6、宗师。“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孔圣之言传而不绝。”

7、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跟随师长出门,看到远处的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人说话,那样不仅是怠慢身边的师长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在路上遇见师长,应该快步上前,站立端正后行礼。如果师长问话就回答,否则就可以快步退下。驾车出行,在路上遇到师长,要放慢速度,并向师长敬意。急驰而去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礼记》:“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晚辈与尊者握手,一定要用双手。单手相握是平辈之间的礼节。)

《弟子规》之四:孝

一、《弟子规》

(一)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四)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五)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六)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七)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八)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二、关于“孝”

1、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历代的读书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和情操的培养。那么,传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习什么呢?精炼概括为十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

3、常怀“孝”心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二十四孝”故事

(一)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玡人。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z èn )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棚,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病欲食鲤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母病渐愈。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祥性至孝( ) ②数谮之 ( ) ..

③母病欲食鲤鱼( ) ④持之而归( ) ..

⑤复以供母( ) ⑥母病渐愈( ) ..

2、翻译下列句子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3、读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牵车的绳子),父怒,斥笞。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颂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衣以棉絮 ( ) ②父令损御车( ) ..

③父怒,斥笞( ) ④闵氏有贤郎( ) ...

2、翻译下列句子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3、读了“闵子骞顺母”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弟子规》之五:悌

一、常怀“悌”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二、阅读理解

(一)文本乞恩

唐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岑文本,担任右丞相。他的弟弟岑文昭,任校书郎。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轻薄人,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就对岑文本说:“你的弟弟交友不慎,为人不正,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

岑文本听后,叩头回对唐太宗说:“启禀皇上,我家因父亲早逝,母亲非常溺爱弟弟岑文昭。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那么我的母亲一定是会忧愁担心。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去劝诫弟弟。”

岑文本说完,流着眼泪,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太宗皇帝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二)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孤竹君:殷商时孤竹国的国君。文王:即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太公:姜太公姜尚。薇:蕨类,一种野菜,可食。

1、解释加点词语。

及父卒 及( ) 扶而去之 去( )

2、伯夷、叔齐是从哪两个方面指责武王的?(从原文中找出两个词语)

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B .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C .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D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4、对伯夷、叔齐的行为品质,概括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违背父亲遗命,不愿继承王位,互相推诿,怕承担责任。

B .维护商纣王的正统地位,阻拦武王伐纣,体现出忠诚。

C .兄弟之间和睦谦让,面对强权威武不屈,为了道义坚守节操。

D .不肯随波逐流,不愿仰人鼻息,不与当权者合作。

(三)兄弟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四)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弟子规》之六:保持自己的风度

(一)子路护帽

于是子路欲燔①台,蒉聩②惧,乃令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③为鲁使于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①燔:焚烧。②蒉(kuài])聩:即卫庄公。③子贡:孔子的另一名学生。

(二)齐桓公遗冠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韩非子》

(三)蘧(q ú)伯玉之礼

一夕,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二十四礼》

(四)许衡拒梨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元史》

许衡: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五)孔子之礼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论语》

(六)心香如蕙语如兰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素称“文明礼仪之邦”,五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传承了千古美德。

三千年前春秋时代的孔子,一生求“仁”重“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没有文明礼节的人,无以立足社会。概括说,就是为人应不做小人,要当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也。”就是说当你质朴的内心和外在的行为相融一体时,当你你行动重于话语时,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从而亲仁。”“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教诲学生侍奉父母要尽心竭力,与兄弟相处要和睦尊敬,与朋友交往要讲求信用,尊重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还说:“君子之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己也恭,事人也敬。”他说,作为君子,应广泛地学习知识,时刻以礼约束自己,自我修养,恭敬待人。在孔子看来,君子“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孔子不仅这样教诲学生,而且身体力行。《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他和乡人聚会,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走他才走,不然,恭敬地站立阶旁等候。

几千来,中华民族深受孔孟儒家“仁礼”学说的影响。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呢?不是外表的漂亮,不是表面的聪明,甚至也不是知识与思想。真正的差别,是“雅”与“俗”的差别。有“雅”于是脱俗,缺“雅”于是入俗,甚至俗不可耐。没有优雅,尽管有靓丽的外貌,不过是花瓶摆设;有一点知识,不过是雕虫小技;有一点才智,不过是哗众取宠。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他的君子礼仪,是他的人格价值。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文明与优雅,即使他珠光宝气、美轮美奂,依然充满野蛮的气息。一个人,只要他伟岸的文明价值不倒,即使他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四面楚歌,依然顶天立地,高山仰止。周国平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侍人的正直与人格。”去年,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逝世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感慨说:“季老离去,损失了智慧和文化,但他留下的文明的真、善、美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老!”这正如荀子所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文明礼仪,人格价值,乃人生的至高境界。拥有文明,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弟子规》之七:三省吾身

(一)曾子三省吾身

①②③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顺、德行著称于世。②谋:出谋划策。③忠:尽自己的心力,指为别人工作时要尽自己的本职、本分。④传:学习知识,传承技艺。

读了“曾子三省吾身”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二)曾子避席

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跟他的几个学生谈话,忽听佣人在门外说:“先生,有客人来了!” 孔子一听,连忙让学生回避。

门一开,一位长衫高帽的男客走了进来,走到孔子席边,双腿并拢,两手合十,弯腰道:“先生大安!”

孔子也连忙起身道谢。

那客人道了安,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迫不及待地说:“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于您!”说话时,手已经碰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觉得这人有点不太懂礼貌,做客的客人,主人请坐才坐,主人问话才说,怎么倒滔滔不绝地先说起话来? 可是孔子还是耐着性子听客人把话说完,然后送客出门。

刚送走客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来了,他同样坐到孔子旁边,觉得这样更能亲近老师。 孔子不希望他的学生也像这个客人一样鲁莽,就坐下来跟曾子说:“以前的圣贤之王,均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他们才相处很好。”

曾子一下明白过来——老师明里是在指点他君臣之间的道理,实际上在暗示师生之间尊卑关系。于是,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学生哪里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学生。”

“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知道老师要向他传授学问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边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向他学习。

(三)不妄不欺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四)自敬自贵

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曰恭以敬;五曰宽以静。”

友人者,非敬人也,自敬也。贵人者,非贵人也,自贵也。

(五)孟子休妻

①②③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

④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

⑤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

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踞:箕踞,坐时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相。②户:此处指内室。③去:除掉,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④堂:正屋,客厅。⑤燕私:闲居休息。

1、孟母用“礼经” 上的一个观点来教导孟子与人交往,孟母认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孟母的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个与人相处的道理是什么?

《弟子规》之八:修养身心

一、约束生活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学而》

二、谨慎说话

(一)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二)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宛》

三、控制情绪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二)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学而》

(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四)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学而》

四、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五、做诚信之人

(一)宋濂借书

明朝有个人叫宋濂,他很穷,买不起书,就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借书。主人很傲慢,,借了一本很厚的书,跟他说:“限你十天还给我”。十天后,下了一场大雪,主人觉得他一定不会按时还回来的。可是,时间一到,宋濂冒着大风雪把书送来了。主人很感动地说:“往后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借”。

(一)吴起待客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一)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读了“宋濂借书”“ 吴起待客”“曾子杀彘”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弟子规》之九:谨慎言行

(一)《弟子规》第四章---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二)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 àn ),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辞去时,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三)杨刘责子

刘氏达礼,其子醉归,不见十日,痛责其非。

(四)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五)查道偷枣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查道的人,是个著名的孝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少时所写的词广为流传。

一年夏天,查道带着一名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他们走了一个上午,到了中午时分,两人都感到肚子有些饿了,可是方圆几里地却没有一家饭铺,怎么办呢?于是仆人向查道建议说:“主人,这四处也找不到食物,我们不如从送人的礼物中拿出一些东西来吃吧!”

“那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查道很坚决地说。仆人听他这么一说,知道没有办法说服他,只好无奈地看了看礼物,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应该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说完,查道挂好钱,带着仆人继续向远方亲戚家走去。

后来,有人为了传诵查道的个人修养,写诗赞扬说:

查道儒林好青年,

饱读诗书若许年。

慎独守志人称美,

一毫不取在人间。

《弟子规》之十:礼仪语言 穆穆皇皇

一、敬称(敬词)----指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人物、事情、物品、行为时,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

1、对人尊称

①尊称对方的父亲--------( )

②尊称对方的母亲--------( )

③尊称对方的儿子--------(

④尊称对方的女儿--------(

⑤尊称对方的女婿--------(

⑥尊称对方的儿媳--------(

⑦尊称对方的妻子--------(

⑧尊称对方的侄儿--------(

⑨尊称对方父子----------(

⑩尊称对方兄弟----------(

⑾尊称别人的学生--------(

⑿尊称自己的学生--------(

⒀称别人的姓、名、字----(

⒁称别人年龄------------(

⒂称别人的住处----------(

⒃称别人的神态、相貌----(

⒄称别人的身体----------(

⒅称别人的亲属去世------(

⒆从辈份上尊称对方------(

⒇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

2、生活语言常用敬词

①有求于对方--------------(

②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③请人给予指教------------(

④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⑤探望对方----------------(

⑥到对方家做客------------(

⑦托对方办事--------------(

⑧等候对方----------------(

⑨客人到来----------------(

⑩与对方告别--------------(

⑾与对方晚上告别----------(

⑿陪伴对方----------------(

⒀送东西给对方------------(

⒁归还对方东西------------(

⒂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⒃告诉对方事情------------( )

⒄规劝对方----------------( )

⒅帮对方侍奉和赡养双亲----( )

⒆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

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送对方--------------( )

另外,对对方表示尊敬时,不直接指呼对方,而是用代称。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二、谦称(谦词)----指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①称自己的父亲--------( )

②称自己的母亲--------( )

③称自己的兄姐--------( )

④称自己的儿子--------( )

⑤称自己的女儿--------( )

⑥称自己的妻子--------( )

⑦称自己的侄儿--------( )

⑧称自己的朋友--------( )

⑨称自己的事情--------( )

⑩称自己的意见--------( )

⑾称自己的房子--------( )

⑿称自己的官职--------( )

另外,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很少用这些代词,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①“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②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等等。

③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④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⑤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⑥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三、生活常用客气语

①请人给予方便敬----------( )

②请人宽容或原谅----------( )

③感谢对方的帮助----------( )

④请对方帮助做事----------( )

⑤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 )

⑥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

⑦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

⑧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

⑨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

⑩仰思慕对方已久----------( )

⑾和朋友很久未见----------( )

四、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①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②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的朋友--------(

③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④同经磨练而成为的朋友------------------(

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⑥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⑦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⑧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的朋友--------------(

⑨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的朋友------------(

⑩生意场合结交的重利忘义的朋友----------(

⑾感情浓厚、友谊最深的朋友--------------(

⑿两家世代友好交往而结交的朋友----------(

五、书信常用词语

(一) 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 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 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 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 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 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六、古代祝寿语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七、古代致谢语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古代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古代拜托语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古代请教语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弟子规》之十一:信

(一)《弟子规》第五章“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二)直不疑偿金

①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明日,金主觉,

②③④⑤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及告归者来而归金。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注释】①郎:官职名,侍郎。 ②妄意:怀疑。文帝:汉文帝。 ③谢:谢罪,认错。④偿:归还。⑤长者:指性情忠厚的人。

(三)诫子书 诸葛亮

①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③④⑤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⑥⑦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接。⑧行:操行。 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文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四)《论语·雍也》(节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弟子规》之十二:泛爱众

(一)《弟子规》第五章“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二)梁上君子

陈寔(sh í),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n ěi ),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三)倒屣相迎

东汉蔡邕是个大学问家,深受皇帝器重。蔡邕喜欢结交朋友,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来往的车辆把门前的那条巷子都挤满了。

一天,蔡邕正在和来访者高谈阔论,家人来报告说,门外来了一位名叫王粲的人,问蔡邕要不要让他进来。蔡邕一听王粲来了,急忙起身,匆匆对客人们说:“老夫失陪了。”反穿着鞋子就跑出去迎接王粲。客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王粲是什么人,竟然得到蔡大人如此尊重。

一会儿,蔡邕领着客人进来了,大家一看,这王粲是个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惊呆了。大家深感疑惑,心想:蔡邕位高权重,对一个小孩子为什么如此敬重,还要亲自去迎接他呢?

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连忙介绍说:“这位是王粲,他才华横溢,智力超群,我不如他呀。我家的全部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送给他。”

王粲不仅智力超群,而且过目不忘。一次他与朋友外出游玩,见到路旁有一块石碑。两人看了一遍碑文,朋友忽然问他:“你能将这碑文背下来么?”王粲说:“这又何难?”于是一口气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了解王粲的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

(四)狄梁公与娄师德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曾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唐语林》)

1、翻译下列语句

(1)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2、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娄师德和则天皇帝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六尺巷

在安徽省桐城县城西后街,有一条小巷,长一百米,宽六尺,是著名的六尺巷。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原本并无小巷,而是一块空地,一边是大学士张英的宅院,一边是平民吴氏宅院。

一次,吴家建房,要占用两家之间的空地,张家不同意。两家为此争吵不休,把官司打到了县衙。张家写信给张英,要张英出面疏通关系,打赢官司。当时的张英官居康熙朝的大学士,这可是小事一桩。

没想到,几天后,张英给家里的回信竟然是: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明白其意,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后撤三尺,在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六尺巷。

康熙皇帝知晓事情后,很欣赏张家一门淡泊名利的处事态度,赐诗一首: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卷去舒。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六)莫逆之交

南北朝时的崔瞻,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举止有礼,颇受当地人尊敬。他真诚对待身边朋友,朋友们也都乐于指出他的不足,彼此共同进步。

崔瞻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概,志趣相投,两个常常聚在一起把酒畅谈,吟诗作对。如果发现对方身上有什么缺点,立即指出,对方不但不生气,而是乐于接受,立即改正。

一天,李概要回家乡去了,崔瞻非常舍不得,写了一封信给李概,信中说:“我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意气用事,嗜酒,性子急。以前有你在身边指点我,如今你要离开了,还有谁能为我指出这些缺点呢?”这就样,崔瞻与李概一直都坦诚相见,一起进步,成为莫逆之交。

《弟子规》之十三:亲仁,余力学文

一、《弟子规》第七章“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一)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其舍近墓,学为丧葬。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迁居市旁,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其舍近墓 舍( )近( ) ..

②乃去 乃( )去( ) ..

③迁居市旁 迁( )市( ) ..

④每月朔望 朔( )望( ) ..

2、翻译句子。

此非所以居子也。

3、孟母三次搬家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你的妈妈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会受到什么启发?

(二)齐桓公的教训

齐桓公登位之初,他听从了鲍叔牙的规劝,不但原谅了对他有一箭之仇的对手管仲,而且还重用他为相。管仲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在辅助齐桓公期间,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使齐国日益强盛。桓公、管仲君臣经过近四十年的励精图治,终于修成正果。齐桓公“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管仲也同周公一起,被后人尊为圣相。君臣二人,在春秋史册上留下了靓丽的一页。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晚年的齐桓公生活腐化,日渐昏聩,宠信重用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谄媚邀宠的奸佞小人,导致齐国内政日趋腐败,国势日渐衰微。

易牙本是齐桓公的一名厨师,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我尝遍了你烹饪的山珍海味,唯有没尝过人肉的滋味”。易牙回家后,竟然把自己亲生的儿子杀掉了,烹饪后献给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居然对这种残忍的恐怖行为大加赞叹。竖刁为呆在王宫而自残身体。开方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父亲死了也不去奔丧,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

齐桓公认为这三个人爱国君胜过爱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认定这三个人是天下最爱国君、对国君最忠诚的人。因此,格外宠信重用他们。但是,管仲早已看穿了易牙三人的真实的企图。他语重心长地劝谏齐桓公道:“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残忍杀害,狠毒地去自残自己的身体,丝毫不爱戴自己的父亲,还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吗?”管仲在临终前,一再告诫

桓公要防范易牙的野心和阴谋。可惜,管仲的肺腑之言被齐桓公当做了耳边风,并让易牙任相。

管仲死后二年,齐桓公重病不能上朝理事。此时,已经掌握朝中大权的易牙,立即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伙同竖刁,派人把守宫门,假托君命,不准大臣入内。暗地里把齐桓公砌在一间封闭的小屋里,只留一个狗洞,齐桓公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群起争夺王位,齐国陷入一片混乱,导致先前辛苦缔造的霸业付诸东流。

二、《弟子规》第八章“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一)纸上谈兵

赵括,战国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生死之事,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长平之战时,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轻任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自领锐卒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三)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人陈蕃,字仲举,汝南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诘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蕃无言。

《弟子规》之十四:精忠报国

(一)屈原《九歌·国殇》(节选)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骠(piào)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后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

(三)祖逖中流击楫

祖逖①,字士雅,范阳人也。„„逖以社稷②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曾将本流徙③部曲④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⑤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⑥而复济⑦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注释:①祖逖(t ì),东晋时名将,主张北伐收复中原。②社稷:社为土地神位,稷为谷神位,这里指国家。③流徙:到处奔波。④部曲:指投靠大家世族的家兵。⑤中流击楫:在江流中心拍击舟楫。⑥清中原:收复中原。⑦复济:再一次渡江。

(四)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月,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②孤寂荒凉的村庄。③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④尚思:还想着。⑤戍:守卫。⑥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六)杨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①扬子江:指长沙。②随风北海游:随着风在北海游历,此处指文天祥代表南宋与元军谈判,结果被元军扣留并被拘押北行。③回从:返回,回到。④磁针石:即指南针。

《弟子规》之十五:古代名人的人格与智慧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其多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文化常识】“东都”与“西都”:“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的,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因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边。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①但无出水处耳 但( ) .

②遽辞不买 遽( ) 辞( )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子侄以为其多言。

②不尔,是欺人也。

3、阅读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文化常识】“参知政事”,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①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过( )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是( ) .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 .

④蒙正遽止之。 遽( ) .

⑤同列犹不平。 犹( )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②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

3、文中有五个“之”,依次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

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

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上 牍( ) .

②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辄( ) .

③值岁荒,人相食 值( ) .

④或阻之 或( ) .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师旷问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

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孰与昧行乎( ) ...

2、、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①②

跑 过 冬 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李仁韬

牧牧:

①还记得你五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②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③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风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④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⑤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⑥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⑦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⑧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⑨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⑩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⑾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所有的人都看着你的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⑿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⒀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⒁尽一切人生之责!

⒂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⒃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父亲

5月2日

1、文章第⑦—⑩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谆谆告诫?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2、文章第⑾--⒁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深情期望?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3、文题中的“冬天”是什么意思?“跑过冬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弟子规》之一:少年立志

一、传统姓、名、字、号等称谓

请你写出古代几位名人的姓、名、字、号

古人对于不同的年龄,都有不同的代称。请写出下列词语所代称的年龄。

①总角----( )

②垂髻----( )

③成童----( )

④束发----( )

⑤豆蔻----( )

⑥及笄----( )

⑦破瓜----( )

⑧弱冠----( )

⑨而立----( )

⑩不惑----( )

⑾天命----( )

⑿耳顺----( )

⒀花甲----( )

⒁古稀----( )

⒂耋耄----( )

⒃期颐----( )

三、少年立志

(一)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 ) .

②衡乃与其佣作 佣( ) .

③资给以书 资( ) .

④遂成大学 大学(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C .何以战 D.必以分人 ..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二)王冕求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 .听已辄默记 已(完毕) .

B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去(离开) .

C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不同) .

D .夜潜出,坐佛膝上 潜(躲藏)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依僧寺以居 以君之力 ..

B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C .暮归,忘其牛 其真无马耶 ..

D .录为弟子 无人耶? 使子为使 ..

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冕) 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 .已而(王冕) 复如初

C .(韩性) 学遂为通儒

D .(王冕) 即迎母人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 .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 .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 .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

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中国古代文化之最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

第一部科普作品----《梦溪笔谈》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第一部汇编古代文化典籍----《永乐大典》

第一部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霞客游记》

第一部个人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第一部优秀的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小说—《水浒传》

第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金瓶梅》

第一部长篇抒情诗----《离骚》

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完整的七言诗----《燕歌行》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

第一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

第一位女史学家----班昭

第一位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艺术成就最高的杂剧----《西厢记》

艺术成就最高的早期白话小说----《红楼梦》

历史上诗作留存最多的诗人----陆游

最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东方“莎士比亚”)

一、写出下面词语所代称的含义。

①“杏林”指_______________ ②“杏坛”指_______________

③“千金”指_______________ ④“手足”指_______________

⑤“须眉”指_______________ ⑥“巾帼”指_______________ ⑦“桑梓”指_______________ ⑧“桃李”指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语段

(一)董奉传

董奉,字君异。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

(二)《诗经·小雅·小弁》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注释】弁:biàn,古代的一种帽子

(三)子质传

(节选自《韩诗外传》)

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徳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之人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复树德于人也。”简曰:“噫!”子之言过矣 。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之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种也。”

三、我国古代拜师礼

我国古代的拜师,一般分为十个程序。

1、长者入席。长者入席后,向孔子像行大礼后,向众人行小礼,然后入座。

2、弟子入席。全体学子起立站好,向孔子像行大礼。

3、师者入席。师者入席后,在桌案香炉上插上三柱香,然后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

4、递拜师帖。长者将拜师帖递交给师者,师者接过后,长者向师者行礼。

5、敬献束脩。长者到师者前,向师者行礼,递交束脩,师者向长者行小礼,接过束脩,长者回礼,师者回坐。束脩含六礼: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求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

6、弟子拜礼。三拜:一拜“华夏文明,德牟天地(指古人对至圣先师孔子的推崇,认为其德与天地齐同)”,二拜“先圣师道,功过古今”,三拜“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指提高自身修为,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百姓苍生的抱负,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7、师者回礼。回礼为龙眼干、芹菜和葱。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奋,葱寓意聪明。礼后师者归位。

8、弟子拜师。全体弟子面向师者,恭立三拜:一拜“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传学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感念师恩,天地为鉴。”

9、弟子敬茶。弟子右手端茶,左手捋袖(luō,整理),双手高举过头,向师者敬上。师者双手接过,端过额头,闭眼,以示敬意,后以左手托茶碗,右手持盖碗抚茶,喝茶。

10、弟子聆训。全体弟子躬身,师者手持《弟子规》,朗诵首章,全体弟子恭敬聆听。完毕后师者唱“请起!”,弟子直身向师者行礼。礼成。

一、阅读文段

(一)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去( ) .

②颐既觉 觉( ) .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汉明帝尊师

①②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③④向,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行弟子礼。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

⑤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抚荣

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

⑥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

【注释】①上:指汉明帝刘庄。②幸:指皇帝的到临,又称驾幸。③会:召集。④避位发难:离开座位向皇帝提出疑难问题。⑤辄:就。⑥茔(y íng ):坟墓。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含义。

①及即帝位( ) ②犹尊荣以师礼( ) ..

③太师在是( ) ④抚荣垂涕( ) ..

2.翻译句子

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

3、读了本文,谈谈你得到的启示。

二、古代座位礼仪

①古代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子面北;

②宾主间相对,则宾向东,主向西;

③长幼之间相对,则长者向东,幼者向西;

④宴席的四面座位为: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最末为西向侍坐。

三、尊师轶事

(一)张良拜师

有一日,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位老人,他走到张良身旁,假装不小心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把我鞋子捡上来!”张良看得出老人是故意的,就不太愿意去捡,可是念在对方是年过花甲的长辈,应该尊重他的话,于是谦逊地说:“好吧,我去捡!”他把捡起的鞋子递给老人。

可是,老人并没有接鞋子,只对张良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想,为人为到底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老人穿鞋。鞋子穿好后,老人就笑嘻嘻地走了。没想到,那老人没走多远,又返回对张良说:“年轻人,孺子可教也,5日后,天一亮我们在此会面!”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到了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来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长辈约会,怎可晚到?五天后再来吧!”说完就离去了。第二个五天一早,天微亮,张良就赶来,可是那老人又比张良早到,这次更生气的说:“怎么又来迟了?假若你真想学东西的话,五天后一定要早到!”说完又走了。

这一次,张良整夜未敢眠,半夜就赶到桥上,没多久,那老人出现了,他高兴地说:“很好,这才是虚心拜师嘛!”随即递给张良一本《太公兵法》说:“尊重人者,自重也,认真研读此书,将来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张良接过了书,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此后,专心研读此兵法,最终成为汉高祖刘邦的得力谋臣,他和韩信、萧何等人辅助刘邦取得天下。 读了本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拜师学艺,一定要虚心,态度诚恳,百分百尊重老师,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师傅的真诚相授!

(二)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为此而落得个千古骂名。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浩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老翁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

可惜自己已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始皇环视渤海,胸襟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待到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家,此岛所生荆条,正是朕幼年在邯郸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读了张良和秦始皇的尊师故事,说说你的体会。

四、古代对“老师”的常见称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或传授学术的人。

1、师长。《周礼》:“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行,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2、夫子。《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传播呢?”)

3、师傅。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谷梁传》:“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古时成童发式,女曰羁,男曰贯。后泛指童年)。

4、师父。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吕氏春秋·劝学》:“事师之犹事父也。”

5、西席。也称西宾,是对教师的一种尊称。其来源为这样一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登皇位后,他对桓荣仍十分尊敬,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听桓荣讲经。汉代席地而坐,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贵为皇帝,仍然给桓荣安排坐西面东的座席,表示对启蒙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6、宗师。“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孔圣之言传而不绝。”

7、先生。“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

----跟随师长出门,看到远处的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人说话,那样不仅是怠慢身边的师长的表现,也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在路上遇见师长,应该快步上前,站立端正后行礼。如果师长问话就回答,否则就可以快步退下。驾车出行,在路上遇到师长,要放慢速度,并向师长敬意。急驰而去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礼记》:“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晚辈与尊者握手,一定要用双手。单手相握是平辈之间的礼节。)

《弟子规》之四:孝

一、《弟子规》

(一)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四)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五)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六)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七)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八)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二、关于“孝”

1、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历代的读书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和情操的培养。那么,传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习什么呢?精炼概括为十个字: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2、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篇第一》

3、常怀“孝”心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二十四孝”故事

(一)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玡人。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z èn )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棚,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病欲食鲤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母病渐愈。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祥性至孝( ) ②数谮之 ( ) ..

③母病欲食鲤鱼( ) ④持之而归( ) ..

⑤复以供母( ) ⑥母病渐愈( ) ..

2、翻译下列句子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

3、读了“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牵车的绳子),父怒,斥笞。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有诗颂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衣以棉絮 ( ) ②父令损御车( ) ..

③父怒,斥笞( ) ④闵氏有贤郎( ) ...

2、翻译下列句子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3、读了“闵子骞顺母”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弟子规》之五:悌

一、常怀“悌”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二、阅读理解

(一)文本乞恩

唐朝时候。有一个大臣叫岑文本,担任右丞相。他的弟弟岑文昭,任校书郎。可是岑文昭来往的朋友。多是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的轻薄人,太宗皇帝心里很不高兴。就对岑文本说:“你的弟弟交友不慎,为人不正,我要把他调到外边去。”

岑文本听后,叩头回对唐太宗说:“启禀皇上,我家因父亲早逝,母亲非常溺爱弟弟岑文昭。现在皇上要叫他出外,那么我的母亲一定是会忧愁担心。倘若没有了这个弟弟,就等于没有了我的老年母亲了。让我回到家里,竭力去劝诫弟弟。”

岑文本说完,流着眼泪,呜呜咽咽地哭起来了。太宗皇帝可怜他爱惜弟弟的情谊,也就不调他的弟弟外出了。

(二)伯夷叔齐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乃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注释】孤竹君:殷商时孤竹国的国君。文王:即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武王击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太公:姜太公姜尚。薇:蕨类,一种野菜,可食。

1、解释加点词语。

及父卒 及( ) 扶而去之 去( )

2、伯夷、叔齐是从哪两个方面指责武王的?(从原文中找出两个词语)

3、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B .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坚守道义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C .伯夷、叔齐认为归顺周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D .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是可耻的,义正词严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

4、对伯夷、叔齐的行为品质,概括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违背父亲遗命,不愿继承王位,互相推诿,怕承担责任。

B .维护商纣王的正统地位,阻拦武王伐纣,体现出忠诚。

C .兄弟之间和睦谦让,面对强权威武不屈,为了道义坚守节操。

D .不肯随波逐流,不愿仰人鼻息,不与当权者合作。

(三)兄弟争死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四)管鲍之交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弟子规》之六:保持自己的风度

(一)子路护帽

于是子路欲燔①台,蒉聩②惧,乃令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③为鲁使于齐。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①燔:焚烧。②蒉(kuài])聩:即卫庄公。③子贡:孔子的另一名学生。

(二)齐桓公遗冠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曰:“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其不雪之以政?”公曰:“胡其善。”因发仓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胡不复遗冠乎!”

----《韩非子》

(三)蘧(q ú)伯玉之礼

一夕,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南子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南子曰:“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君子不以冥冥堕行。伯玉,贤大夫也,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公使问之。果伯玉也。

----《二十四礼》

(四)许衡拒梨

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 ----《元史》

许衡: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

(五)孔子之礼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论语》

(六)心香如蕙语如兰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素称“文明礼仪之邦”,五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其传承了千古美德。

三千年前春秋时代的孔子,一生求“仁”重“礼”。他说:“不学礼,无以立。”一个没有文明礼节的人,无以立足社会。概括说,就是为人应不做小人,要当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也。”就是说当你质朴的内心和外在的行为相融一体时,当你你行动重于话语时,就是君子了。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从而亲仁。”“事父母能竭其力,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是教诲学生侍奉父母要尽心竭力,与兄弟相处要和睦尊敬,与朋友交往要讲求信用,尊重品德高尚的人。

孔子还说:“君子之道,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行己也恭,事人也敬。”他说,作为君子,应广泛地学习知识,时刻以礼约束自己,自我修养,恭敬待人。在孔子看来,君子“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孔子不仅这样教诲学生,而且身体力行。《论语·乡党》记载:“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阶。”他和乡人聚会,一定要让年长的人先走他才走,不然,恭敬地站立阶旁等候。

几千来,中华民族深受孔孟儒家“仁礼”学说的影响。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代代相传。

人与人之间有差别。差别在哪里呢?不是外表的漂亮,不是表面的聪明,甚至也不是知识与思想。真正的差别,是“雅”与“俗”的差别。有“雅”于是脱俗,缺“雅”于是入俗,甚至俗不可耐。没有优雅,尽管有靓丽的外貌,不过是花瓶摆设;有一点知识,不过是雕虫小技;有一点才智,不过是哗众取宠。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他的君子礼仪,是他的人格价值。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文明与优雅,即使他珠光宝气、美轮美奂,依然充满野蛮的气息。一个人,只要他伟岸的文明价值不倒,即使他穷困潦倒、走投无路、四面楚歌,依然顶天立地,高山仰止。周国平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侍人的正直与人格。”去年,国学大师、北大教授季羡林逝世后,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感慨说:“季老离去,损失了智慧和文化,但他留下的文明的真、善、美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在我们心中永远不老!”这正如荀子所说“礼者,人道之极也。”文明礼仪,人格价值,乃人生的至高境界。拥有文明,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弟子规》之七:三省吾身

(一)曾子三省吾身

①②③④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顺、德行著称于世。②谋:出谋划策。③忠:尽自己的心力,指为别人工作时要尽自己的本职、本分。④传:学习知识,传承技艺。

读了“曾子三省吾身”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二)曾子避席

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跟他的几个学生谈话,忽听佣人在门外说:“先生,有客人来了!” 孔子一听,连忙让学生回避。

门一开,一位长衫高帽的男客走了进来,走到孔子席边,双腿并拢,两手合十,弯腰道:“先生大安!”

孔子也连忙起身道谢。

那客人道了安,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迫不及待地说:“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于您!”说话时,手已经碰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觉得这人有点不太懂礼貌,做客的客人,主人请坐才坐,主人问话才说,怎么倒滔滔不绝地先说起话来? 可是孔子还是耐着性子听客人把话说完,然后送客出门。

刚送走客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来了,他同样坐到孔子旁边,觉得这样更能亲近老师。 孔子不希望他的学生也像这个客人一样鲁莽,就坐下来跟曾子说:“以前的圣贤之王,均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他们才相处很好。”

曾子一下明白过来——老师明里是在指点他君臣之间的道理,实际上在暗示师生之间尊卑关系。于是,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学生哪里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学生。”

“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知道老师要向他传授学问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边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向他学习。

(三)不妄不欺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四)自敬自贵

凡司其身,必慎五本:一曰柔以仁;二曰诚以信;三曰富而贵,毋敢以骄人;四曰恭以敬;五曰宽以静。”

友人者,非敬人也,自敬也。贵人者,非贵人也,自贵也。

(五)孟子休妻

①②③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谓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

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

④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

⑤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

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踞:箕踞,坐时随便,伸开两腿,像个簸箕,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相。②户:此处指内室。③去:除掉,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④堂:正屋,客厅。⑤燕私:闲居休息。

1、孟母用“礼经” 上的一个观点来教导孟子与人交往,孟母认为与人交往应该做到: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孟母的话,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个与人相处的道理是什么?

《弟子规》之八:修养身心

一、约束生活

子之所慎:斋、战、疾。----《论语·学而》

二、谨慎说话

(一)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二)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宛》

三、控制情绪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二)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论语·学而》

(三)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四)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学而》

四、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五、做诚信之人

(一)宋濂借书

明朝有个人叫宋濂,他很穷,买不起书,就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借书。主人很傲慢,,借了一本很厚的书,跟他说:“限你十天还给我”。十天后,下了一场大雪,主人觉得他一定不会按时还回来的。可是,时间一到,宋濂冒着大风雪把书送来了。主人很感动地说:“往后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借”。

(一)吴起待客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民。故人来,方与之食。

(一)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读了“宋濂借书”“ 吴起待客”“曾子杀彘”的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弟子规》之九:谨慎言行

(一)《弟子规》第四章---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二)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di àn ),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辞去时,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三)杨刘责子

刘氏达礼,其子醉归,不见十日,痛责其非。

(四)颜渊问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五)查道偷枣

北宋时期,有一个叫查道的人,是个著名的孝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年少时所写的词广为流传。

一年夏天,查道带着一名仆人挑着礼物去看望远方的亲戚。他们走了一个上午,到了中午时分,两人都感到肚子有些饿了,可是方圆几里地却没有一家饭铺,怎么办呢?于是仆人向查道建议说:“主人,这四处也找不到食物,我们不如从送人的礼物中拿出一些东西来吃吧!”

“那怎么行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查道很坚决地说。仆人听他这么一说,知道没有办法说服他,只好无奈地看了看礼物,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十分招人喜爱。查道和仆人本来已经饿得发慌,更觉得饥饿难耐,便停了下来。查道叫仆人去树上采些枣子来吃。

两人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采过枣子的树上。仆人奇怪地问:“这是什么意思?”查道说:“吃了人家的枣子,应该给钱。”仆人说:“枣园的主人不在,别人也没看见,何必这样认真呢?”查道严肃地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说完,查道挂好钱,带着仆人继续向远方亲戚家走去。

后来,有人为了传诵查道的个人修养,写诗赞扬说:

查道儒林好青年,

饱读诗书若许年。

慎独守志人称美,

一毫不取在人间。

《弟子规》之十:礼仪语言 穆穆皇皇

一、敬称(敬词)----指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人物、事情、物品、行为时,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

1、对人尊称

①尊称对方的父亲--------( )

②尊称对方的母亲--------( )

③尊称对方的儿子--------(

④尊称对方的女儿--------(

⑤尊称对方的女婿--------(

⑥尊称对方的儿媳--------(

⑦尊称对方的妻子--------(

⑧尊称对方的侄儿--------(

⑨尊称对方父子----------(

⑩尊称对方兄弟----------(

⑾尊称别人的学生--------(

⑿尊称自己的学生--------(

⒀称别人的姓、名、字----(

⒁称别人年龄------------(

⒂称别人的住处----------(

⒃称别人的神态、相貌----(

⒄称别人的身体----------(

⒅称别人的亲属去世------(

⒆从辈份上尊称对方------(

⒇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

2、生活语言常用敬词

①有求于对方--------------(

②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③请人给予指教------------(

④称对方的看法,见解------(

⑤探望对方----------------(

⑥到对方家做客------------(

⑦托对方办事--------------(

⑧等候对方----------------(

⑨客人到来----------------(

⑩与对方告别--------------(

⑾与对方晚上告别----------(

⑿陪伴对方----------------(

⒀送东西给对方------------(

⒁归还对方东西------------(

⒂祝贺对方已经取得成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⒃告诉对方事情------------( )

⒄规劝对方----------------( )

⒅帮对方侍奉和赡养双亲----( )

⒆请人对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加以修改、指教----( )

⒇把自己的诗文、书画、作品赠送对方--------------( )

另外,对对方表示尊敬时,不直接指呼对方,而是用代称。例如:“陛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反映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阶下的侍者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二、谦称(谦词)----指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

①称自己的父亲--------( )

②称自己的母亲--------( )

③称自己的兄姐--------( )

④称自己的儿子--------( )

⑤称自己的女儿--------( )

⑥称自己的妻子--------( )

⑦称自己的侄儿--------( )

⑧称自己的朋友--------( )

⑨称自己的事情--------( )

⑩称自己的意见--------( )

⑾称自己的房子--------( )

⑿称自己的官职--------( )

另外,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长辈或平辈说话时,很少用这些代词,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①“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②用“地位卑*”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牛马”等等。

③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④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⑤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⑥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惠、谨”等等。

三、生活常用客气语

①请人给予方便敬----------( )

②请人宽容或原谅----------( )

③感谢对方的帮助----------( )

④请对方帮助做事----------( )

⑤拜托或答谢对方帮助------( )

⑥请求别人谅解,不要计较--( )

⑦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

⑧表示因故而不能陪伴别人--( )

⑨请等一等或不必再送行----( )

⑩仰思慕对方已久----------( )

⑾和朋友很久未见----------( )

四、交友称谓

人总是要交朋友的。自古以来,对交什么性质的朋友,都有明确的称谓。

①道义之交,即在道义上相互支持的朋友----(

②指彼此心意相通,无所违逆的朋友--------(

③穷困潦倒时结交的朋友------------------(

④同经磨练而成为的朋友------------------(

⑤指友谊深挚,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⑥打破年龄、辈份的差异而结交的朋友------(

⑦拘形迹的缺欠或丑陋,结成不分你我的朋友(

⑧彼此没有作官而结交的朋友--------------(

⑨仅仅相识,但不甚了解的朋友------------(

⑩生意场合结交的重利忘义的朋友----------(

⑾感情浓厚、友谊最深的朋友--------------(

⑿两家世代友好交往而结交的朋友----------(

五、书信常用词语

(一) 启始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捧读知已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二) 思念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别来无恙。

故园念切,梦寐神驰。

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甚念。

鸿雁传来,千里咫尺,海天在望,不尽依依。

相距甚远,不能聚首,转寄文墨,时通消息。

别亦良久,甚以为怀,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读惠书,宛如天外飞来,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

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

(三) 饮佩

大示拜读,心折殊深。

久钦鸿才,时怀渴谒。

德宏才羡,屡屡怀慕。

久慕英才,拜谒如渴。

顷读诲语,如闻金玉良言,茅塞顿开。

谨蒙诲教,疑或冰释,胜似春风甘霖灌顶。

恩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泰山北斗,谁不思慕。

蒙惠书并赐佳作,浩如河汉,理至还必须真,拜服之至。嗣后如有所见,或有新作,望莫遗愚友之驽,尚请随时见示为盼。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贯古今之论,晓中外之文,下风引领,敢下拜嘉。

(四)问病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顷闻您卧榻数日,心甚系念。

闻君甚念,无奈事务缠身,未能前来请安,恳请慎疾自爱。

知尊恙复发,恳祈暂停公务,苓参进,调养莫误,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 贵体新全,望珍摄自重,衣餐增适,动定咸宜。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岂附焉,来日方长,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念念。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重病新愈,望调养有序,节劳为盼。

闻君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康复。

(五) 时令问候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阳春三月,燕语莺歌,想必神采奕奕。

炎暑日蒸,千万珍重。

盛暑之后,继以炎秋,务望尚自珍为盼。

秋色宜人,望养志和神。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日来寒威愈烈火,伏维福躬无恙。

寒风苦雨,恳请厚自珍爱。

近闻贵地大风暴雨,家居安否,念念。

朔风突起,寒潮逼至,想寓中均安?

(六) 祝贺

顷闻嘉讯,再祝鸿猷大展,万里鹏程。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与希望之心。

喜闻„„,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万事如意。

谨具刀笔书谒,恭贺嘉事吉礼。

六、古代祝寿语

×日为先生××大寿,遥祝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恭祝延年寿千秋。

谨颂受寿家多,长命百岁。

喜贺福寿双全,恭贺全家安好,寿星永照。、

七、古代致谢语

大示诵悉,深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之意。

厚情盛意,应接不遑,切谢切谢。

奉报先生殷殷之谊,当俟异日耳。

感荷高情,非只语片言所能鸣谢。

承蒙谆谆忠告,铭感五衷。

承蒙见教,获益甚多,特上寸笺,以申谢忱。

承蒙惠赠各物,衷心感谢,不胜荣幸。

承蒙存问,且赠佳品,感恩不尽。

如此厚赠,实深惶悚,但来从远道,却之不恭,因即拜领。

八、古代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情,迟复为歉。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

惠书已悉,近因琐务,未即奉答为歉。

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

所询之事,目前尚难奉复,敬请宽裕为怀。

前事有逆尊意,不胜惭愧,万望海涵。

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见有睽异之处,幸在知己,尚希见宽降恕。

九、古代拜托语

冒味唐突干请,惟望幸许。

拜托之处,乞费神代办,不胜感荷。

谨布区区,尚希鉴明,费神相助。

所恳之事,若蒙慨允,将不胜感激之至。

特沥寸函布达,祈忽他言推诿。

为书请之,便中还请一询为荷。

乞赐„„,以志厚谊。

鉴于此情,望您能大解善囊,尽力相助。

人生友谊,唯君多谊,切望惠泽大诿,鼎力为之。

岁月悠悠,与君多谊,还望滋润再三,泽被延绵。

十、古代请教语

风雨同舟,愿闻明教。

倘蒙见教,没齿不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倘承不吝赐教家,幸甚幸甚。

甚盼时赐物,匡我不逮。

得暇望时赐教言为祷。

一切恳请详示,万望莫以鄙陋而不堪教也。

苦有所得,祈随时赐示为盼。

倘有所闻,尚祈见告,俾资改进,不胜为盼。

《弟子规》之十一:信

(一)《弟子规》第五章“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二)直不疑偿金

①直不疑者,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或告归,误持同舍郎金去。明日,金主觉,

②③④⑤妄意不疑。不疑谢之,买金偿。及告归者来而归金。亡金者大惭,以此称长者。

【注释】①郎:官职名,侍郎。 ②妄意:怀疑。文帝:汉文帝。 ③谢:谢罪,认错。④偿:归还。⑤长者:指性情忠厚的人。

(三)诫子书 诸葛亮

①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③④⑤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⑥⑦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接。⑧行:操行。 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文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一个是(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四)《论语·雍也》(节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弟子规》之十二:泛爱众

(一)《弟子规》第五章“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二)梁上君子

陈寔(sh í),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n ěi ),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寔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寔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寔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三)倒屣相迎

东汉蔡邕是个大学问家,深受皇帝器重。蔡邕喜欢结交朋友,家里常常是高朋满座,来往的车辆把门前的那条巷子都挤满了。

一天,蔡邕正在和来访者高谈阔论,家人来报告说,门外来了一位名叫王粲的人,问蔡邕要不要让他进来。蔡邕一听王粲来了,急忙起身,匆匆对客人们说:“老夫失陪了。”反穿着鞋子就跑出去迎接王粲。客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这王粲是什么人,竟然得到蔡大人如此尊重。

一会儿,蔡邕领着客人进来了,大家一看,这王粲是个又矮又瘦的少年,不禁惊呆了。大家深感疑惑,心想:蔡邕位高权重,对一个小孩子为什么如此敬重,还要亲自去迎接他呢?

蔡邕看到大家惊愕的神色,连忙介绍说:“这位是王粲,他才华横溢,智力超群,我不如他呀。我家的全部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送给他。”

王粲不仅智力超群,而且过目不忘。一次他与朋友外出游玩,见到路旁有一块石碑。两人看了一遍碑文,朋友忽然问他:“你能将这碑文背下来么?”王粲说:“这又何难?”于是一口气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竟然一字不差。

了解王粲的故事后,你有什么启发?

(四)狄梁公与娄师德

狄梁公与娄师德同为相。狄公排斥师德非一日,则天问狄公曰:“朕大用卿,卿知所因乎?”对曰:“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则天久之曰:“朕曾不知卿,卿之遭遇,实师德之力也。”因命左右取筐箧,得十许通荐表,以赐梁公。梁公阅之,恐惧引咎,则天不责。出于外曰:“吾不意为娄公所涵!”而娄公未尝有矜色。

(选自《唐语林》)

1、翻译下列语句

(1)臣以文章直道进身,非碌碌因人成事。

(2)吾不意为娄公所涵!

2、文中人物形象鲜明,其中狄梁公、娄师德和则天皇帝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五)六尺巷

在安徽省桐城县城西后街,有一条小巷,长一百米,宽六尺,是著名的六尺巷。清代康熙年间,这里原本并无小巷,而是一块空地,一边是大学士张英的宅院,一边是平民吴氏宅院。

一次,吴家建房,要占用两家之间的空地,张家不同意。两家为此争吵不休,把官司打到了县衙。张家写信给张英,要张英出面疏通关系,打赢官司。当时的张英官居康熙朝的大学士,这可是小事一桩。

没想到,几天后,张英给家里的回信竟然是: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诗,明白其意,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深受感动,也后撤三尺,在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就是后来著名的六尺巷。

康熙皇帝知晓事情后,很欣赏张家一门淡泊名利的处事态度,赐诗一首:

白鸟忘机,看天外云卷去舒。

青山不老,任庭前花落花开。

(六)莫逆之交

南北朝时的崔瞻,聪颖好学,才华出众,举止有礼,颇受当地人尊敬。他真诚对待身边朋友,朋友们也都乐于指出他的不足,彼此共同进步。

崔瞻有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叫李概,志趣相投,两个常常聚在一起把酒畅谈,吟诗作对。如果发现对方身上有什么缺点,立即指出,对方不但不生气,而是乐于接受,立即改正。

一天,李概要回家乡去了,崔瞻非常舍不得,写了一封信给李概,信中说:“我是一个缺点很多的人,意气用事,嗜酒,性子急。以前有你在身边指点我,如今你要离开了,还有谁能为我指出这些缺点呢?”这就样,崔瞻与李概一直都坦诚相见,一起进步,成为莫逆之交。

《弟子规》之十三:亲仁,余力学文

一、《弟子规》第七章“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一)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节。其舍近墓,学为丧葬。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迁居市旁,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其舍近墓 舍( )近( ) ..

②乃去 乃( )去( ) ..

③迁居市旁 迁( )市( ) ..

④每月朔望 朔( )望( ) ..

2、翻译句子。

此非所以居子也。

3、孟母三次搬家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4、你认为你的妈妈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会受到什么启发?

(二)齐桓公的教训

齐桓公登位之初,他听从了鲍叔牙的规劝,不但原谅了对他有一箭之仇的对手管仲,而且还重用他为相。管仲果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他在辅助齐桓公期间,大力推行政治经济改革,尊重民意,顺应民心,使齐国日益强盛。桓公、管仲君臣经过近四十年的励精图治,终于修成正果。齐桓公“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管仲也同周公一起,被后人尊为圣相。君臣二人,在春秋史册上留下了靓丽的一页。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晚年的齐桓公生活腐化,日渐昏聩,宠信重用易牙、竖刁、开方这三个谄媚邀宠的奸佞小人,导致齐国内政日趋腐败,国势日渐衰微。

易牙本是齐桓公的一名厨师,有一天,齐桓公对易牙说:“我尝遍了你烹饪的山珍海味,唯有没尝过人肉的滋味”。易牙回家后,竟然把自己亲生的儿子杀掉了,烹饪后献给齐桓公品尝。齐桓公居然对这种残忍的恐怖行为大加赞叹。竖刁为呆在王宫而自残身体。开方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父亲死了也不去奔丧,十五年没有回家看望父母。

齐桓公认为这三个人爱国君胜过爱自己和自己的亲人,认定这三个人是天下最爱国君、对国君最忠诚的人。因此,格外宠信重用他们。但是,管仲早已看穿了易牙三人的真实的企图。他语重心长地劝谏齐桓公道:“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儿子都能残忍杀害,狠毒地去自残自己的身体,丝毫不爱戴自己的父亲,还能指望他去爱别人吗?”管仲在临终前,一再告诫

桓公要防范易牙的野心和阴谋。可惜,管仲的肺腑之言被齐桓公当做了耳边风,并让易牙任相。

管仲死后二年,齐桓公重病不能上朝理事。此时,已经掌握朝中大权的易牙,立即露出了狰狞的面孔。他伙同竖刁,派人把守宫门,假托君命,不准大臣入内。暗地里把齐桓公砌在一间封闭的小屋里,只留一个狗洞,齐桓公被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群起争夺王位,齐国陷入一片混乱,导致先前辛苦缔造的霸业付诸东流。

二、《弟子规》第八章“余力学文”

不力行 但学文 长浮华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学文 任己见 昧理真

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

房室清 墙壁净 几案洁 笔砚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处 读看毕 还原处 虽有急 卷束齐 有缺坏 就补之

非圣书 屏勿视 敝聪明 坏心志 勿自暴 勿自弃 圣与贤 可驯致

(一)纸上谈兵

赵括,战国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生死之事,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长平之战时,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轻任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自领锐卒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四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二)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三)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人陈蕃,字仲举,汝南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诘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蕃无言。

《弟子规》之十四:精忠报国

(一)屈原《九歌·国殇》(节选)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亦兮为鬼雄。

(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骠(piào)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后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

(三)祖逖中流击楫

祖逖①,字士雅,范阳人也。„„逖以社稷②倾覆,常怀振复之志。

曾将本流徙③部曲④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⑤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⑥而复济⑦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

注释:①祖逖(t ì),东晋时名将,主张北伐收复中原。②社稷:社为土地神位,稷为谷神位,这里指国家。③流徙:到处奔波。④部曲:指投靠大家世族的家兵。⑤中流击楫:在江流中心拍击舟楫。⑥清中原:收复中原。⑦复济:再一次渡江。

(四)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①僵卧:直挺挺地躺着月,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②孤寂荒凉的村庄。③自哀:不为自己哀伤。④尚思:还想着。⑤戍:守卫。⑥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六)杨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注释:①扬子江:指长沙。②随风北海游:随着风在北海游历,此处指文天祥代表南宋与元军谈判,结果被元军扣留并被拘押北行。③回从:返回,回到。④磁针石:即指南针。

《弟子规》之十五:古代名人的人格与智慧

(一)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买。子侄以为其多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文化常识】“东都”与“西都”:“东都”与“西都”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对而言的,上文说陆少保“曾于东都卖一小宅”,这是唐朝人说的“东都”,实指洛阳,西都是指长安;汉朝人也以洛阳为东都,因为它在国都长安的东边。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①但无出水处耳 但( ) .

②遽辞不买 遽( ) 辞( )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子侄以为其多言。

②不尔,是欺人也。

3、阅读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 吕蒙正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

【文化常识】“参知政事”,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①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过( ) .

②是小子亦参政耶。 是( ) .

③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佯( ) .

④蒙正遽止之。 遽( ) .

⑤同列犹不平。 犹( ) .

2、翻译下列语句。

①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②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

3、文中有五个“之”,依次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①( )②( )③( )④( )⑤( )

(三)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

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

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加点词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室无贿赂,案无留牍上 牍( ) .

②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辄( ) .

③值岁荒,人相食 值( ) .

④或阻之 或( ) .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师旷问学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③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

哉!”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 ) ②安敢戏君乎( ) ..

③如日出之阳( ) ④孰与昧行乎( ) ...

2、、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①②

跑 过 冬 天

——写在女儿成人之际 李仁韬

牧牧:

①还记得你五岁那年的冬天吗?每天清晨,爸爸总是带着你到离家不远的公园里跑步。 ②最初,你跑一两圈就累了,停下来,央求着爸爸,不要跑了。但是,爸爸说不行,你必须跑完。你要跑累了呀,可以慢慢跑,要是慢慢跑还累呢,可以走着,但就是不能停下来。 ③冬日清晨,公园里寂静无人。路边的杨树早已剥落成秃枝,在寒风中抖动。你努力地跑着,呼出的气化成一股股白雾。渐渐地,你跑热了,脱去的黄色毛线帽随着你的运动在花坛周围画出了一圈流线。于是,冬天不再寒冷,冬天有了生命的流动。

④如今,你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即将接受成年洗礼。

⑤你会在某个夜晚,从大地仰望天空,一颗流星划过,转瞬即逝,留下一道亮光。我说,那就是人生。在时间的长河中,一生就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

⑥当你生命开始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没有什么不一样。可当你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与所有的人都不同。

⑦或许,你会遇到疾病,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之一。但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疾病,都不要放弃与它的抗争,哪怕只有三天的光明。生死不能抵御,但生活可以选择。不要拿健康做人生的抵押,一生要锻炼身体,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

⑧或许,你会陷入贫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精神。节俭是永恒的美德。如果富有,要帮助穷人。

⑨或许,你会遭遇失败,须知人生历程,逆境多,顺境少。故凡事要运用智慧,竭尽全力。社会只看重你的结果,而你要看重努力的过程。即使失败,切勿自弃,社会不同情眼泪。上帝只救自救之人。

⑩或许你会落入孤独。坚定的攀登者总是孤独地前行,在情感的孤独中要守住自我,珍爱自己,五湖明月在,渔歌总有时。

⑾相貌与生俱来,一个人的美丽不是给所有的人看的,也不会所有的人都看着你的美丽。支撑美丽的是品德、气质、文化。

⑿衣着要整洁协调。如果有钱,可以穿得好一些,但不要华贵;如果有时间,可以穿得美一些,但不要繁复。

⒀因为有了生命,时间才有了意义;因为有了时间,生命才有了延续。珍惜时间,珍惜生命,充分地使用你所拥有的每一天的时间和金钱。

⒁尽一切人生之责!

⒂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上帝给予你的人生苦难和责任,这就像江河行地,日月经天那样正常自然。既然如此,就让它来吧,你已经开始成人,用微笑和勇气拥抱你的人生! ⒃人生会有许多冬天,跑起来吧,不要停下,跑过冬天!

父亲

5月2日

1、文章第⑦—⑩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谆谆告诫?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2、文章第⑾--⒁段中父亲对女儿提出了哪些深情期望?请用词或短语作简要的概括。

3、文题中的“冬天”是什么意思?“跑过冬天”有什么深刻含义?


相关内容

  • 校本教材教案1
  • 胡吉尔台乡中心学校简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环境.历史和特色 2.加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3.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学校办学理念.素质教育 课前准备:校本教材--胡吉尔台乡中心学校简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地理位置 (胡吉尔台乡中心学校位于尼勒克 ...

  • 弘扬传统文化
  • 仁化教育局"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涵"实 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贯彻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站在与时俱进的高度,秉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拓 ...

  • 2013司法考试攻略~Kindle
  • 2013年司法考试老师及教材推荐(最新) @张三太郎-柏浪涛疯狂粉丝 博主按语:......................................................2 刑法.................................................... ...

  •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语文论文
  • 从<孔子游春>看孔子的教育思想 邳州市八路镇中心小学 吴荣刚 王若兰 编邮:221312 <孔子游春>生动地描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诱导弟子的故事.表现了孔子对学生的关爱及师生之间真挚的情谊. 文章不仅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而且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 ...

  • 2011-2014国学兴趣班总结计划
  • 深圳市坪山新区东门小学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国学兴趣班教学计划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促进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树立学生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 ...

  •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地方教材
  • 国际理解教育地方教材<认识世界> 第二课 国际交往礼仪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礼仪. 2.在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学会以礼待人. 3.通过讨论与感悟,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交往态度. 4.帮助学生开阔国际交往视野,尊重.包容和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礼仪习俗. 二.教学重点: ...

  • [弟子规]中感恩教育探讨
  • [摘 要]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而感恩则是炎黄子孙由来已久的美德.纵观古代著名篇章.诗句无不渗透了感恩这一重要思想,而<弟子规>则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教材,其入则孝的内容即是感恩教育的典型反映,最终目标在于升华孩子的情感与道德品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九零 ...

  • 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完整版
  • 传统文化教案 二年级 上庄小学 房兴丽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一.单元目标: 1. 通过朗读韵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课外积累. 2. 扩大学生视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单元训练重点: 积 ...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确实是非常师生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确实是非常师生 文 汪亚民 我认真读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石毓智先生所著的<非常师生---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一书,感受到了作者切入点的独特和新奇.作者利用<论语>.<史记>.<孟子>等历史和文化典籍的记述考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老师孔子和 ...

  • 钱文忠解读
  • 钱文忠解读<弟子规>(1) <弟子规>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不是经典,却从清朝中晚期以后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和<论语>.<庄子>.<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