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荧光的最基本原理

原子荧光的最基本原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21 11:26:52 / 个人分类:原子光谱

查看( 83 ) / 评论( 2 ) / 评分( 0 / 0 ) 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原子荧光的类型

原子荧光可分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等三种类型。图为原子荧光产生的过程。 其中,对(a)~(d)的详解见下表。

(a) (b) (c) (d)

A 起源于基态的共振荧光 起源于基态 正常阶跃荧光 起源于亚稳态

B 热助共振荧光 起源于亚稳态 热助阶跃荧光 起源于基态

⑴ 共振荧光

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被激发后,再发射与原吸收线波长相同的荧光即是共振荧光。它的特点是激发线与荧光线的高低能级相同,其产生过程见图中之A。如锌原子吸收213.86nm的光,它发射荧光的波长也为213.861 nm。若原子受热激发处于亚稳态,再吸收辐射进一步激发,然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共振荧光,此种原子荧光称为热助共振荧光。见图(a)中之B。

⑵ 非共振荧光

当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又分为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anti-Stokes(反斯托克斯)荧光。

(i)直跃线荧光

激发态原子跃迁回至高于基态的亚稳态时所发射的荧光称为直跃线荧光,见图(b)。由于荧光的能级间隔小于激发线的能级间隔,所以荧光的波长大于激发线的波长。如铅原子吸收283.31nm的光,而发射405.78nm的荧光。它是激发线和荧光线具有相同的高能级,而低能级不同。如果荧光线激发能大于荧光能,即荧光线的波长大于激发线的波长称为Stokes

荧光;反之,称为anti-Stokes荧光。直跃线荧光为Stokes荧光。

(ii)阶跃线荧光

有两种情况,正常阶跃荧光为被光照激发的原子,以非辐射形式去激发返回到较低能级,再以发射形式返回基态而发射的荧光。很显然,荧光波长大于激发线波长。例钠原子吸收330.30nm光,发射出588.99nm的荧光。非辐射形式为在原子化器中原子与其他粒子碰撞的去激发过程。热助阶跃荧光为被光照射激发的原子,跃迁至中间能级,又发生热激发至高能级,然后返回至低能级发射的荧光。例如铬原子被359.35nm的光激发后,会产生很强的357.87nm荧光。阶跃线荧光产生见图(c)。

(iii)anti-Stokes荧光

当自由原子跃迁至某一能级,其获得的能量一部分是由光源激发能供给,另一部分是热能供给,然后返回低能级所发射的荧光为anti-Stokes荧光。其荧光能大于激发能,荧光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例如铟吸收热能后处于一较低的亚稳能级,再吸收451.13nm的光后,发射410.18nm的荧光,见图(d)。

(3) 敏化荧光

受光激发的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发射形式去激发而发射荧光即为敏化荧光。火焰原子化器中观察不到敏化荧光,在非火焰原子化器中才能观察到。 在以上各种类型的原子荧光中,共振荧光强度最大,最为常用。

量子效率与荧光猝灭

受光激发的原子,可能发射共振荧光,也可能发射非共振荧光,还可能无辐射跃迁至低能级,所以量子效率一般小于1。 受激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把一部分能量变成热运动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因而发生无辐射的去激发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猝灭。荧光的猝灭会使荧光的量子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减弱。许多元素在烃类火焰中要比用氩稀释的氢—氧火焰中荧光猝灭大得多,因此原子荧光光谱法,尽量不用烃类火焰,而用氩稀释的氢—氧火焰代替。

原子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图)

点击次数:

380 作者:佚名 发表于:2008-08-14 16:34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互联网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经过约10-8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直跃荧光、阶跃荧光等,如图所示。

原子荧光的主要类型

A-吸收;F-荧光;————表示非辐射跃迁

发射的荧光强度和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该元素基态原子数成正比:

Ii=ΦI0AεLN

式中:Ii为荧光强度;Φ为荧光量子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激发光光子数的比值,一般小于1;I0为激发光强度;且为荧光照射在检测器上的有效面积:L为吸收光程长度;ε为峰值摩尔吸光系数;N为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原子荧光发射中,由于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使荧光强度减小甚至消失,该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原子荧光的最基本原理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1-21 11:26:52 / 个人分类:原子光谱

查看( 83 ) / 评论( 2 ) / 评分( 0 / 0 ) 原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光源的特征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跃迁到较高能级,然后又跃迁返回基态或较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发射即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是光致发光,也是二次发光。当激发光源停止照射之后,再发射过程立即停止。

原子荧光的类型

原子荧光可分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与敏化荧光等三种类型。图为原子荧光产生的过程。 其中,对(a)~(d)的详解见下表。

(a) (b) (c) (d)

A 起源于基态的共振荧光 起源于基态 正常阶跃荧光 起源于亚稳态

B 热助共振荧光 起源于亚稳态 热助阶跃荧光 起源于基态

⑴ 共振荧光

气态原子吸收共振线被激发后,再发射与原吸收线波长相同的荧光即是共振荧光。它的特点是激发线与荧光线的高低能级相同,其产生过程见图中之A。如锌原子吸收213.86nm的光,它发射荧光的波长也为213.861 nm。若原子受热激发处于亚稳态,再吸收辐射进一步激发,然后再发射相同波长的共振荧光,此种原子荧光称为热助共振荧光。见图(a)中之B。

⑵ 非共振荧光

当荧光与激发光的波长不相同时,产生非共振荧光。非共振荧光又分为直跃线荧光、阶跃线荧光、anti-Stokes(反斯托克斯)荧光。

(i)直跃线荧光

激发态原子跃迁回至高于基态的亚稳态时所发射的荧光称为直跃线荧光,见图(b)。由于荧光的能级间隔小于激发线的能级间隔,所以荧光的波长大于激发线的波长。如铅原子吸收283.31nm的光,而发射405.78nm的荧光。它是激发线和荧光线具有相同的高能级,而低能级不同。如果荧光线激发能大于荧光能,即荧光线的波长大于激发线的波长称为Stokes

荧光;反之,称为anti-Stokes荧光。直跃线荧光为Stokes荧光。

(ii)阶跃线荧光

有两种情况,正常阶跃荧光为被光照激发的原子,以非辐射形式去激发返回到较低能级,再以发射形式返回基态而发射的荧光。很显然,荧光波长大于激发线波长。例钠原子吸收330.30nm光,发射出588.99nm的荧光。非辐射形式为在原子化器中原子与其他粒子碰撞的去激发过程。热助阶跃荧光为被光照射激发的原子,跃迁至中间能级,又发生热激发至高能级,然后返回至低能级发射的荧光。例如铬原子被359.35nm的光激发后,会产生很强的357.87nm荧光。阶跃线荧光产生见图(c)。

(iii)anti-Stokes荧光

当自由原子跃迁至某一能级,其获得的能量一部分是由光源激发能供给,另一部分是热能供给,然后返回低能级所发射的荧光为anti-Stokes荧光。其荧光能大于激发能,荧光波长小于激发线波长。例如铟吸收热能后处于一较低的亚稳能级,再吸收451.13nm的光后,发射410.18nm的荧光,见图(d)。

(3) 敏化荧光

受光激发的原子与另一种原子碰撞时,把激发能传递给另一个原子使其激发,后者再以发射形式去激发而发射荧光即为敏化荧光。火焰原子化器中观察不到敏化荧光,在非火焰原子化器中才能观察到。 在以上各种类型的原子荧光中,共振荧光强度最大,最为常用。

量子效率与荧光猝灭

受光激发的原子,可能发射共振荧光,也可能发射非共振荧光,还可能无辐射跃迁至低能级,所以量子效率一般小于1。 受激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把一部分能量变成热运动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因而发生无辐射的去激发过程,这种现象称为荧光猝灭。荧光的猝灭会使荧光的量子效率降低,荧光强度减弱。许多元素在烃类火焰中要比用氩稀释的氢—氧火焰中荧光猝灭大得多,因此原子荧光光谱法,尽量不用烃类火焰,而用氩稀释的氢—氧火焰代替。

原子荧光光谱法基本原理(图)

点击次数:

380 作者:佚名 发表于:2008-08-14 16:34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来源:互联网

原子荧光光谱法是通过测量待测元素的原子蒸气在辐射能激发下产生的荧光发射强度,来确定待测元素含量的方法。

气态自由原子吸收特征波长辐射后,原子的外层电子从基态或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经过约10-8s,又跃迁至基态或低能级,同时发射出与原激发波长相同或不同的辐射,称为原子荧光。原子荧光分为共振荧光、直跃荧光、阶跃荧光等,如图所示。

原子荧光的主要类型

A-吸收;F-荧光;————表示非辐射跃迁

发射的荧光强度和原子化器中单位体积该元素基态原子数成正比:

Ii=ΦI0AεLN

式中:Ii为荧光强度;Φ为荧光量子效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发射荧光光子数与吸收激发光光子数的比值,一般小于1;I0为激发光强度;且为荧光照射在检测器上的有效面积:L为吸收光程长度;ε为峰值摩尔吸光系数;N为单位体积内的基态原子数。

原子荧光发射中,由于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使荧光强度减小甚至消失,该现象称为荧光猝灭。


相关内容

  •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化-0301-基 适用对象:药学(理科基地)专业 一.前言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 ...

  • 荧光光谱分析讲义
  • 荧光光谱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2.熟悉荧光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 3.了解荧光光谱的基本分析方法. 二. 荧光光谱原理 分子吸收辐射后,使其价电子处于不稳定的激发态,随后以光的形式辐射出能量.这称为"光致发光".在二次发光的发射过程中,最常见的两 ...

  • 实验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实验
  • 实验二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实验 一.目的要求 1.了解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基本构造.原理和方法. 2.掌握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粉末压片制样方法. 3.学会利用X射线荧光光光谱仪对样品进行元素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过程. 二.基本原理 1.X射线光谱仪的结构及原理 X射线荧光光谱仪是用X光或其他激发源照射待 ...

  •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 <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一. 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427 实验课程名称: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Modern Techniqu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Experiment 课程总学时::72 总学分:3 实验学时:36 适用对象: ...

  •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 ...

  • 日光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第三讲 上课时间:2014年9月11日 星期三 课 时:两课时 总课时数:两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日光灯的结构连接图 2.理解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日光灯的结构连接图 教学难点: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教 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人数,填写教室日志,组织学生上课秩序. 二. ...

  • 环境仪器分析课后答案
  • 第一章  绪论 (无) 第二章  原子发射光谱 一 选择题 1-5:  D,B,D,B,A;   6-10:  B,A,B,D,A; 11-15: C,B,C,A,D;   16-18:  D,D,B. 二 填空题 1.  小,减小谱线干扰,大,提高谱线强度: 2.  ICP,火花,ICP: 3.自 ...

  • 检验仪器学教学大纲(检验四年制)
  • <临床检验仪器与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临床检验仪器和技术 学时与学分:2学分/3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 4学时) 先修课程:物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 适用专业(方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围绕培养创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的目标,使学生通过 ...

  • XRF法定量分析
  • 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对物相定量分析 司海恩 学号:120080148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XRF的定量分析原理,新型XRF,如全反射XRF.同步辐射XRF的原理和应用做了简要的概述. 关键词: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荧光.定量分析. 1概述 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XRF) 是20世纪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