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83年的时光便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辉煌的一生。毛泽东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的他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是诗人,他有着“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他是农民起义者,率领由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他是军事统帅,是一位在战争时期永远充满斗志的杰出领袖;他善于穷经据典,常使来访者颇为惊讶;他在生活中不拘小节,但在出击时却从不错过目标。他活着,就是为了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关键词:毛泽东,伟人,辉煌,爱国,中华民族
在翻开特里尔的这本书之前,我合上眼回想我记忆中的毛泽东,所能想到的只是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还有则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他的诗词。如今看完了这本书,对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毛泽东其人有了颇多感触。
出生在美丽而宁静的韶山,毛泽东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和许多农家孩子一样,毛泽东每天的任务是在稻田里看护秧苗,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未成年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充满幻想的叛逆的心。他厌恶儒学,喜欢在上课时偷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描写战争或反叛的书籍。那时的他虽然还没有形成什么思想,但是已经有了强烈的正义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正义感逐渐演变为对父亲和老师的叛逆,但也正是这种正义感,使他在成为一名革命者之前,早已心有定见,且已经是一位倔强的充满激情的少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冲撞的时代,新思潮和旧中国的社会状况使毛泽东成为一位反叛者,在韶山的家庭生活的磨练则使他比其他人更为坚韧不拔。可以说,在韶山的少年时代对毛泽东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以后革命的成功和他成为一代杰出的领袖都可溯源于这一时期。
在他十六岁时,毛泽东外出求学,不久后进入第一师范学习。离开消息闭塞的韶山后,毛泽东努力地通过一切消息来源来掌握最新的政治动态,他从未脱离时代,同时又超越了时代。即使在第一师范,传统和权威也被他踩在脚下,因为这位不安分的精英人物已不再相信这些东西了。他看重中国的尊严,信仰个人的自由,他感到,在惊心动魄的社会变迁中,需要有新的东西产生。如果说在韶山的少年时代是毛泽东叛逆思想的起源,那么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日子则为他的叛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五年半时间里,他自己的思想这在慢慢形成。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革命之路打下了基础。
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相比,毛泽东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党人。在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展露锋芒,他的文章陆续被各大报刊杂志采用。这时的他开始公开亮出自己的观点,完成了自我的转折。他不再只是探索周围的世界,而是开始改造它。1921年,毛泽东同其他十二位代表一起代表中国当时的五十七名共产党员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此诞生,毛泽东等人也在一步一步地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着、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这也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失去了他的领导地位,但他并未感到沮丧,正如斯诺所说,毛泽东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这一回当然也不例外。此时的毛泽东正背向城市、投身农村,他打算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遵义会议上确定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奋斗时光。之后,他带领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树立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奋然前行。而长征本身也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从不被接受到被确立为指导思想的事实表明,
他的确是个十分有远见的人,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蓝图,也不是重复苏联的革命,而是开辟出一条适合当时中国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对问题的思考从来就不满足于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将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此时的毛泽东果断摒弃个人的情感,与蒋介石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艰难的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卓越的革命智慧。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毛泽东之所以改变态度,原因之一是他对祖国深挚的爱,无论何时何地,他从来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这也是他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美好理想被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的行为彻底摧毁,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不得不说,他确是一位伟大的战略思想家。毛泽东的“成”与蒋介石的“败”最终要归结到他们个人的问题。蒋介石只是一介武夫,他只知道寻求军事手段来解决共产主义问题,他忽视了民族的利益、忽视了人民的需求。与之相比,毛泽东则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毛泽东是一位思想家,枪杆子只是他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民族的自由,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毛泽东登上了世界政治的舞台,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让他成为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位巨人。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举国欢庆,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忘记这为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巨人的卓越成就和伟大功绩。一位不断探索的人,一位勇于在探索中剖析自我的人,终于做成了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赢得了世界的目光。
在他的晚年时期,毛泽东也犯过错误,如“大跃进”、“文革”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辉煌的一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人的一生只有光辉的一面而没有黯然的一面。
“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毛都占有重要地位。毛领导了一场摧毁旧中国的革命,与其他任何主要国家急剧的社会变迁相比,他推动中国进入改革的运动可能更加剧烈。他为世界上这一最古老又最庞大的国家恢复了独立,赢得了地位。”罗斯·特里尔这样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时代精神。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不同程度的启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几十年的奋斗时光让青年毛泽东的这句豪言壮语变成了现实。虽然没有人可以拥有二百年的自信人生,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将会留在世代人的心中,毛泽东这个名字和名字背后中国革命的故事将会永载史册,万世不朽!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读书报告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83年的时光便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辉煌的一生。毛泽东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的他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他是诗人,他有着“独立寒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他是农民起义者,率领由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他是军事统帅,是一位在战争时期永远充满斗志的杰出领袖;他善于穷经据典,常使来访者颇为惊讶;他在生活中不拘小节,但在出击时却从不错过目标。他活着,就是为了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关键词:毛泽东,伟人,辉煌,爱国,中华民族
在翻开特里尔的这本书之前,我合上眼回想我记忆中的毛泽东,所能想到的只是他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还有则是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学习过的他的诗词。如今看完了这本书,对毛泽东一生的奋斗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毛泽东其人有了颇多感触。
出生在美丽而宁静的韶山,毛泽东只是个普通的农家孩子。和许多农家孩子一样,毛泽东每天的任务是在稻田里看护秧苗,但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未成年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充满幻想的叛逆的心。他厌恶儒学,喜欢在上课时偷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这类描写战争或反叛的书籍。那时的他虽然还没有形成什么思想,但是已经有了强烈的正义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正义感逐渐演变为对父亲和老师的叛逆,但也正是这种正义感,使他在成为一名革命者之前,早已心有定见,且已经是一位倔强的充满激情的少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新旧冲撞的时代,新思潮和旧中国的社会状况使毛泽东成为一位反叛者,在韶山的家庭生活的磨练则使他比其他人更为坚韧不拔。可以说,在韶山的少年时代对毛泽东的一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以后革命的成功和他成为一代杰出的领袖都可溯源于这一时期。
在他十六岁时,毛泽东外出求学,不久后进入第一师范学习。离开消息闭塞的韶山后,毛泽东努力地通过一切消息来源来掌握最新的政治动态,他从未脱离时代,同时又超越了时代。即使在第一师范,传统和权威也被他踩在脚下,因为这位不安分的精英人物已不再相信这些东西了。他看重中国的尊严,信仰个人的自由,他感到,在惊心动魄的社会变迁中,需要有新的东西产生。如果说在韶山的少年时代是毛泽东叛逆思想的起源,那么在第一师范求学的日子则为他的叛逆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五年半时间里,他自己的思想这在慢慢形成。而这一切,都为他日后的革命之路打下了基础。
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相比,毛泽东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党人。在领导了长沙的五四运动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开始展露锋芒,他的文章陆续被各大报刊杂志采用。这时的他开始公开亮出自己的观点,完成了自我的转折。他不再只是探索周围的世界,而是开始改造它。1921年,毛泽东同其他十二位代表一起代表中国当时的五十七名共产党员参加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此诞生,毛泽东等人也在一步一步地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和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着、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这也是他成为一代伟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领导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失去了他的领导地位,但他并未感到沮丧,正如斯诺所说,毛泽东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这一回当然也不例外。此时的毛泽东正背向城市、投身农村,他打算用枪杆子走自己的路。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遵义会议上确定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奋斗时光。之后,他带领红军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树立了乐于吃苦、不惧艰难、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奋然前行。而长征本身也成为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一部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从不被接受到被确立为指导思想的事实表明,
他的确是个十分有远见的人,他的目标不是抽象的社会主义蓝图,也不是重复苏联的革命,而是开辟出一条适合当时中国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对问题的思考从来就不满足于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将中华民族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此时的毛泽东果断摒弃个人的情感,与蒋介石形成了抗日统一战线。艰难的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卓越的革命智慧。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毛泽东之所以改变态度,原因之一是他对祖国深挚的爱,无论何时何地,他从来没有忘记中华民族,这也是他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这一历史时期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美好理想被蒋介石单方面“撕毁”协议的行为彻底摧毁,全面内战爆发。毛泽东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不得不说,他确是一位伟大的战略思想家。毛泽东的“成”与蒋介石的“败”最终要归结到他们个人的问题。蒋介石只是一介武夫,他只知道寻求军事手段来解决共产主义问题,他忽视了民族的利益、忽视了人民的需求。与之相比,毛泽东则显示出了绝对的优势。毛泽东是一位思想家,枪杆子只是他解决问题的一种工具,最重要的是,他始终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民族的自由,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使毛泽东登上了世界政治的舞台,那么新中国的成立则让他成为二十世纪世界历史上的又一位巨人。新中国成立,人民解放,举国欢庆,此时,已经没有人能够忘记这为从韶山冲走出来的巨人的卓越成就和伟大功绩。一位不断探索的人,一位勇于在探索中剖析自我的人,终于做成了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赢得了世界的目光。
在他的晚年时期,毛泽东也犯过错误,如“大跃进”、“文革”等,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他辉煌的一生。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指望一个人的一生只有光辉的一面而没有黯然的一面。
“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毛都占有重要地位。毛领导了一场摧毁旧中国的革命,与其他任何主要国家急剧的社会变迁相比,他推动中国进入改革的运动可能更加剧烈。他为世界上这一最古老又最庞大的国家恢复了独立,赢得了地位。”罗斯·特里尔这样评价毛泽东。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时代精神。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不同程度的启示。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几十年的奋斗时光让青年毛泽东的这句豪言壮语变成了现实。虽然没有人可以拥有二百年的自信人生,但毛泽东的伟大形象将会留在世代人的心中,毛泽东这个名字和名字背后中国革命的故事将会永载史册,万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