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1月刊

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秦汝芳王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和欠缺的原因分析入手,多角度探究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途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

3.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

的有1.5%。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

-158-

改革与开放

2012年11月刊

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探究

秦汝芳王宏(唐山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一个基本修养。本文从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和欠缺的原因分析入手,多角度探究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养成途径。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途径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用人单位都基于“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软素质高于硬技能”的观念来选拔人才。礼仪作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在高职大学生能力结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将极大地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影响着大学生工作能力的发挥。然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总体现状到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为高职院校又将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带着这些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对唐山4所职业院校进行了走访和调研。其中一些数据所折射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进上衣袋”时,有88人(61%)认为“正确”,有206人(26%)认为“错误”,有44人(13%)“不知正误”。由此推论,由于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不知道看似简单的介绍、握手、递接名片等日常交际礼仪的基本常识,就更谈不上对礼仪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欠缺的原因1.个人成长环境的影响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环境过于“优越”,潜移默化中使其养成了不良礼仪习惯。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亲对孩子过分骄惯,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供养,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这种爱心一旦缺乏正确的导向乃至泛滥成“溺爱”的时候,往往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以自我为主”、“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这与礼仪文化的核心是背道而驰的。同时,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由于各方面原因,我国公民的社会道德修养还处于较低水平,不知礼、不守礼的人大有人在,不懂礼、不行礼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在社会化的进程中,没有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足够示范和指导,使得他们的礼仪素质出现滑坡。

一、高职大学生礼仪修养的现状1.礼仪素质滑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属于高招最后一个批次,成绩偏低。多数带有“失败者”的心态步入学校,一些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礼仪都不懂。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看到:“迟到、随地吐痰、践踏草坪、在宿舍影响他人休息、乱扔垃圾、课堂上吃早餐、睡觉、听歌、玩游戏而不与老师配合、公共场所情侣举止过度亲密等现象”。除此之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不善于礼让他人,不善于控制个人的情绪波动;盲目追求“个性”,把行为不羁、言语粗俗、穿戴奇特,视为有“个性”的体现;甚至蔑视传统美德,把传统思想视为“守旧”、“落后”、“古板”的代名词,把追求时尚与继承传统完全对立起来的现象。由此可见,礼仪修养滑坡,会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建设。

2.应试教育体制的误导

多年来,应试教育始终占据主体地位,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学校对礼仪教育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素质教育虽然喊得轰轰烈烈,但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是看礼仪素质高低,而是看考试分数高低。这几乎成了人们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尺。这种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然导致忽略、放松包括礼仪教育在内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教育,因而即使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考入了大学,但是他们缺少着内在修养与外在素质。

2.礼仪知识相对匮乏

大学生礼仪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养成礼仪习惯和提高礼仪修养的基础。为此,笔者2011年对4所职业院校大学生礼仪修养及认知现状展开了调查,调查按照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学生随机抽样的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78份,有效问卷338份。在调查中被问到“你对礼仪知识的了解程度时,回答非常了解的有

3.传统礼仪教育的片面性

回顾传统的礼仪教育,更多地表现出:只注重认知教育而忽视行为的指导和实践,只注重德育为主而忽视五育皆备,只注重严格要求学生而忽视教师的示范效应,只注重传统规范翻版而忽视现代文明的创新。这种美德袋式的教育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道德需求,没有将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需求相结合,致使高职大学生知行不一,在学校学的和在社会上用的背道而驰,这是造成礼仪修养欠佳的事实。

12.2%;回答一般了解的有72%;回答不了解的有14.3%,没听说过

的有1.5%。可见,由于礼仪知识的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了对礼仪知识的“无知”。

3.基本的交往礼仪常识欠缺

社交礼仪是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与准则,是步入社会的“通行证”,走向成功的桥梁。

从高职大学生交往礼仪知识调查显示:在被问及“介绍与他人相识,正确的顺序”时,有210人(62%)表示“先介绍上级”,有81人(24%)表示“先介绍下级”,有47人(14%)表示“随便”。问及“同等地位,年纪相仿的男女见面握手,谁先伸手”时,有135人(40%)认为“女士先伸手”,有193人(57%)认为“男士先伸手”,有10人(3%)认为“谁先伸手无所谓”。问及“接受名片,要用右手,然后装

4.高校教育管理的滞后

当一个高中生迈进大学校门的时候,即开始进入“断奶期”和“轻松期”。他们离开父母开始相对独立的学习和生活,不再像中学那样由老师“看管”。同时,他们刚从高考桎梏中挣脱出来,新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没有以前那么大,从而感到一种从来未有过的轻松。此时的他们开始不再安于以往的苦读和封闭的校园生活,他们

-158-


相关内容

  • 社交礼仪课程标准
  •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程定位 ............. ............. ............. .................1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1 二.课程理念„„„„„„„„„„„„„„„„„„„„„„„„„„„2 三.课程设 ...

  • "知识"为基础 "能力"为中心 "素质"为目标
  • --中文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及实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它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质态的总体性表述,即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一种设计.建构和管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统帅的作用. 中文系自1998年开办 ...

  • 文明礼仪课题
  • <文明礼仪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在迈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培养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质:如韩国<道德>课,将教育学生理解生活中的基本礼节及行为规范的内容和重要意义作为课程目标:日本设立& ...

  •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王晓晨
  • <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 程 标 准 制订人: 王晓晨 校对人: 怀琦 审核人: 怀琦 渤海理工职业学院 基础部思政教研室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标准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职业道德与法律>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建议学时:34学时 学 分:2学分 适应对象:2 ...

  • 浅析高校导游专业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
  • 摘 要:目前在高校导游专业人才开发与培养中,重视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倾向较为突出.本文阐述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相关培养策略,并提出加强导游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素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导游人才培养:职业素养: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 ...

  • 论导游专业学生的服务礼仪培训
  • 巨蛋置圈!!!!:! 甘 露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江西鹰潭335000) l塞望塞型囝 论导游专业学生的服务礼仪培训 导游人员素有"民间大使"和"形象窗口"之称,在旅游接待工作中,是与游客相处时间最长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虽属生活小节,但却代表着个人.企 ...

  • 培训研修心得
  • "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践(文)"培训研修心得 2013年8月,我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课程--"高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实践(文)"的专题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我非常有幸聆听了多位知名专家的精彩讲座,并积极参与了讨论交流,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通过培训,结合 ...

  • 思政教学毕业论文题目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 ...

  •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 学校与企业如何融合? 专家支招高职文化建设 二届高职教育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日前在杭州举行.在此次论坛上,"如何建设学校与企业融合的高职文化"?与会各高职院校代表见仁见智.总体来看, 大家都期待着实现三个"对接". 高职文化对接当地区域文化 职业教育是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