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板书;
首先来谈谈教材,《蜡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对于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重点是:把握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验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烈士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形象;
2、能力目标:学习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以及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情感目标:体味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掌握描写老妇人的方法,把握文章意蕴;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取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以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法。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主要采取了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去感悟,真正达到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五个方面设计:
第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第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了相关蜡烛配乐图片,看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教师顺势而导,又提出:对于文中的蜡烛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我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两本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正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
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一是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随即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遗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进而转入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
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遗体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讨论,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了。再要求学生习作: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让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形象和情感的把握就更加透彻了。
第二找文章线索,品文章深意。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呢?那为什么不是炮火呢?因为文章中多处地方出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误导,这时老师和学习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能更好地为突出主题服务;然后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字词交流探讨,教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有深刻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重点语段,又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体现了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小练笔,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动作和神态传达出来的,那么试着把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用一百至二百字写一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第二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永不熄灭,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对战争中逝去的红军战士的无限哀思和深情缅怀,是在正义战争中各
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生命之光
情谊永驻
蜡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无限哀思
《蜡烛》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说《蜡烛》这篇课文的教学:一、说教材;二、说教法;三说学法;四、说教学过程;五、板书;
首先来谈谈教材,《蜡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对于学生基本功的训练重点是:把握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人物形象和惊心动魄的情节有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而《蜡烛》正是一篇能体验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蜡烛》一文,通过描写在二战期间一位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的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苏联红军烈士的动人事迹,赞扬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战斗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反映人物内心世界,是文章的主要写作特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目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老妇人形象;
2、能力目标:学习以蜡烛为线索精心选择材料,以及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手法。
3、情感目标:体味正义战争中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将教学重点定为:掌握描写老妇人的方法,把握文章意蕴;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取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法:
朗读探究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法,同时将创设情境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以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法。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主要采取了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去感悟,真正达到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五个方面设计:
第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第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第一个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出示了相关蜡烛配乐图片,看与思相结合,蜡烛让你想起了什么?学生自由谈,教师顺势而导,又提出:对于文中的蜡烛你最想知道些什么呢?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第二个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为此我在上新课之前,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两本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正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再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解决,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留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分析老妇人形象,感悟人物内心情感,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小点:
首先请你用恰当的词语形容阅读后的感受,在这个地方我做了两个预设:一是悲痛,悲痛源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教师随即出示战争影片,加深对战争造成伤害的理解,这也是本课的背景,了解背景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预设二:感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不顾个人安危的事迹感人,出示图片真实再现红军的感人事迹。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遗体的事迹感人,这也正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进而转入了对老妇人形象的分析,
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出老妇人不顾个人安危掩埋红军遗体的语句和段落,读一读,交流一下,这样对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就有了初步的理解。接着老师出示重点句子与学生共同讨论,老妇人的形象和情感便跃然纸上了。再要求学生习作:老妇人的这种对苏联红军的超越国际的母亲般的爱,让我们非常感动,那么你想对老妈妈说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出来,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老妇人形象和情感的把握就更加透彻了。
第二找文章线索,品文章深意。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呢?那为什么不是炮火呢?因为文章中多处地方出现了炮火,很容易给学生误导,这时老师和学习共同交流探讨得出,炮火只是环境描写,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能更好地为突出主题服务;然后出示文章最后一段,品蜡烛深意,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重点字词交流探讨,教师适当的补充说明,最后得出蜡烛深意。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又有深刻体会,真正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而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重点语段,又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体现了互动性。
五.品析内化,拓展延伸。
既然是内化就要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加以吸收,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在这里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小练笔,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是通过动作和神态传达出来的,那么试着把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用一百至二百字写一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第二拓展延伸:结合实际谈谈在当今和平年代,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你会做些什么?今后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加深对战争的理解及认识。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主题《蜡烛》,线索《蜡烛》,血肉之躯凝聚成的火焰所散发的光芒,永不熄灭,它是生命之光的延续,是对战争中逝去的红军战士的无限哀思和深情缅怀,是在正义战争中各
国人民用血肉之躯所凝聚的情谊,情谊永驻。
生命之光
情谊永驻
蜡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无限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