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下面的题。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

李德顺

  ①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②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③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做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④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⑤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价值)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⑥所谓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⑦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

  ⑧ 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其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

  ⑨然后,要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今天、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

  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不是口头上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绝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选自《北京日报》  有节删)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告诫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持传统的“精华”,坚决摒弃“糟粕”。

B.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

D.总观全文,作者对精华和糟粕的再思考,就是告诉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再认识传统文化,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E.作者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思考,就是说要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而不是口头上的“弘扬”传统文化。

2.对文中的“实体性”、“价值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精华”和“糟粕”;“价值性”是说无论“精华”或“糟粕”均有其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

B.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一切拿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是“精华”;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是“糟粕”;“价值性”是说以我们一定的生存发展为标准,把“精华”与“糟粕”一一找出来,让后人好好保持与弘扬。

C.所谓“精华”和“糟粕”的“价值性”是说应以自身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而“实体性” 则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

D.对“实体性”和“价值性” 不同理解体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深入、合理,后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

3.文中第⑥段,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

阅读答案:

1.A、E

2.AC

3.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文中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具体的论述了“实体性”理解的偏差,就像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不能单一的一分为二,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4.①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对传统的东西要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进而选择实施,才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精神。

阅读下面的论述文,完成下面的题。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

李德顺

  ①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②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③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做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④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⑤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价值)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⑥所谓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⑦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

  ⑧ 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其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

  ⑨然后,要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今天、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

  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不是口头上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绝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选自《北京日报》  有节删)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告诫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持传统的“精华”,坚决摒弃“糟粕”。

B.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

D.总观全文,作者对精华和糟粕的再思考,就是告诉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再认识传统文化,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E.作者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思考,就是说要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而不是口头上的“弘扬”传统文化。

2.对文中的“实体性”、“价值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精华”和“糟粕”;“价值性”是说无论“精华”或“糟粕”均有其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

B.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一切拿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是“精华”;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是“糟粕”;“价值性”是说以我们一定的生存发展为标准,把“精华”与“糟粕”一一找出来,让后人好好保持与弘扬。

C.所谓“精华”和“糟粕”的“价值性”是说应以自身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而“实体性” 则是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

D.对“实体性”和“价值性” 不同理解体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深入、合理,后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

3.文中第⑥段,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试从写作手法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4.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

阅读答案:

1.A、E

2.AC

3.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文中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形象具体的论述了“实体性”理解的偏差,就像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不能单一的一分为二,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命系统。

4.①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对传统的东西要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进而选择实施,才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③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的精神。


相关内容

  • 拿来主义_19349
  • 拿来主义 鲁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目的1 2. 难点:目的2 教时:3 ...

  • 拿来主义2
  • <拿来主义>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 ...

  •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年农历8月15日,是我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等是我们在中秋节时的固有习俗.下列对中秋节的习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它被称为凝固的艺术B .它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下来的形式 C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 ...

  • [文章应"润物细无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文章应"润物细无声" ①杜甫<春夜喜雨>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 夜,润物细无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绵密无声.滋润万物的特点.写文章也是如此,文 章贵( ),忌( ).文章应于含蓄中见精神,"于无声处听惊雷" ...

  • 电脑及网络技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作用
  • 电脑及网络技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消极作 用 在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电脑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人们普遍认为,电脑对孩子有益,认为它是教育的工具,能够让青少年走向科技世界的起点上"抢先一步".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电脑永远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 ...

  • 好读书活动
  • <综合性学习"好读书,读好书">专题训练 1.综合性学习. (1)在讨论"中学生是否需要课外阅读"这一话题时,有的老师认为"需要",有的家长认为"不需要". 作为一名学生,你是如何看待的?根据你的认识写一段话 ...

  • 文化生活寒假作业和参考答案
  • 文化生活寒假练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4分) 1. 2009年6月13日日是中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13日下午1时,考古人员开始对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进行发掘,这是沉寂20多年后迎来的第三次考古发掘.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让全中国人非常自豪.这说 ...

  • 读书·养气·写作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读书·养气·写作 ①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②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③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

  • 提升高职大学生阅读素养的创新实践
  • 一.高职大学生加强阅读素养的意义 (一)高职大学生加强阅读修养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 高职大学生倦于读书是时下一个令人堪忧的现象.究其原因,许多高职大学生认为读书并未给自己带来功名利禄,读书没有用.受商业化大潮所趋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所左右,三俗读物充斥市场,易滋生功利性阅读及盲目性阅读倾向,影响着高职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