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新: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以下为苏国新发言实录全文:
谢谢主持人,谢谢杨会长,尊敬的杨会长,尊敬的张行长,郭院长,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刚才杨会长,张行长对于声誉风险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
非常感谢银行业协会举办这次论坛,这个论坛对于推动中国金融业声誉的健康发展,建立安全高效,和谐的金融服务环境是一件好事。我愿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声誉风险管理的一些看法。
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声誉风险我理解在监管机构的界定下是负面的舆情,不管真的还是假的,都会影响银行的客户基础,也可能为银行造成非常大的诉讼的费用,从而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这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风险。 97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声誉风险作为市场约束的组成部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商业银行这样高度依赖商业信誉进行经营的机构来说,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是有目共睹。09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为第二支柱,成为商业银行的八大风险之一。并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流程中,并在内部资本充足和流动性预案中适当覆盖声誉风险。在国际上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将声誉作为监管的重要部分,要求监管人员有效的评估银行的声誉状况,并指出声誉风险是监管者在风险评估中必须考虑的基本指标。
英国、加拿大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香港的监管局也同样要求金融机构将声誉风险管理作为有效风险管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监会一直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09年9月银监会发布了一个管理指引,这个指引的发布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重组公共管理体系,提高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有效的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贯彻银监会加强舆情监测管理的要求,为维护银行业健康舆论环境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全行的应对危机的管理机制,要提高对舆情的日常监控力度,建设长期有效的舆情监测网络。而且还要从舆情发展趋势上进行分析和判断,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进入21世纪,网络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提出的新的课题。信用卡、理财、银行服务质量、突发案件等话题构成了负面评论,在网络上得以迅速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对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在这方面银监会多次提示商业银行要引起高度重视。
07年4月中信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成为了一家上市的银行。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当前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将信誉风险和危机管理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角度积极主动完善公共能力建设显得特别重要。中
信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也非常关注舆情的动向,不断加强舆论的监测和引导,加大新闻发布力度,有效应对金融敏感问题。这也是张行长刚才提到的提高透明度。
为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做了一定的准备。中信银行在全国有将近600家分支机构,员工总数将近2万人,管理着将近1.5万亿的资产。伴随着中信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声誉风险管理也愈加迫切。
近几年来中信银行不断完善声誉风险相关的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重大事件的报告制度,对涉及全行乃至行业的重大事项要强制提出报告的要求。对报告的事项,报告的时间,报告的路径都要有详细的规定。为有效的应对媒体的公关危机,中信银行也出台了新闻危机管理办法,规范的新闻危机的预警,上报,处理,恢复等流程。为有效监测和预防个人理财产品投诉形成的危机和群体性事件,中信银行出台了个人理财产品媒体动态信息监测和媒体公共危机处理应急方案,建立了办公室等新闻主管部门与业务主线联动的危机处理机制。在监测和处理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
中信银行制订了一套舆情的监测、控制和危机处理工作的流程。出台了舆情监控及应对机制管理办法。并且以每日舆情专刊,月度的舆情通报,负面舆情提示单等形式监督和应对负面的舆情。
除了制度保障外,中信银行在总行、分行层面建立了全方位的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以快速反应,双重报告,责任到人为原则,按照集中统一的报告机制和处理机制做好新闻宣传的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总分行分头负责,分行负责辖区内的舆情,总行负责全国性媒体引发的危机,初步实现了声誉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从目前运转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
苏国新: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以下为苏国新发言实录全文:
谢谢主持人,谢谢杨会长,尊敬的杨会长,尊敬的张行长,郭院长,新闻界的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刚才杨会长,张行长对于声誉风险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
非常感谢银行业协会举办这次论坛,这个论坛对于推动中国金融业声誉的健康发展,建立安全高效,和谐的金融服务环境是一件好事。我愿意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对声誉风险管理的一些看法。
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声誉风险我理解在监管机构的界定下是负面的舆情,不管真的还是假的,都会影响银行的客户基础,也可能为银行造成非常大的诉讼的费用,从而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所以这对于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风险。 97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声誉风险作为市场约束的组成部分,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对于商业银行这样高度依赖商业信誉进行经营的机构来说,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是有目共睹。09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为第二支柱,成为商业银行的八大风险之一。并指出银行应将声誉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流程中,并在内部资本充足和流动性预案中适当覆盖声誉风险。在国际上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将声誉作为监管的重要部分,要求监管人员有效的评估银行的声誉状况,并指出声誉风险是监管者在风险评估中必须考虑的基本指标。
英国、加拿大金融监管部门以及香港的监管局也同样要求金融机构将声誉风险管理作为有效风险管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银监会一直要求商业银行将声誉风险纳入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09年9月银监会发布了一个管理指引,这个指引的发布有利于完善商业银行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重组公共管理体系,提高客户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有效的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贯彻银监会加强舆情监测管理的要求,为维护银行业健康舆论环境做出努力。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全行的应对危机的管理机制,要提高对舆情的日常监控力度,建设长期有效的舆情监测网络。而且还要从舆情发展趋势上进行分析和判断,为银行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
进入21世纪,网络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银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提出的新的课题。信用卡、理财、银行服务质量、突发案件等话题构成了负面评论,在网络上得以迅速的传播。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界限。对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在这方面银监会多次提示商业银行要引起高度重视。
07年4月中信银行在香港和上海同时上市,成为了一家上市的银行。对声誉风险的管理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当前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将信誉风险和危机管理纳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框架,从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的角度积极主动完善公共能力建设显得特别重要。中
信银行在日常经营中也非常关注舆情的动向,不断加强舆论的监测和引导,加大新闻发布力度,有效应对金融敏感问题。这也是张行长刚才提到的提高透明度。
为做好声誉风险管理做了一定的准备。中信银行在全国有将近600家分支机构,员工总数将近2万人,管理着将近1.5万亿的资产。伴随着中信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声誉风险管理也愈加迫切。
近几年来中信银行不断完善声誉风险相关的工作制度,先后出台了重大事件的报告制度,对涉及全行乃至行业的重大事项要强制提出报告的要求。对报告的事项,报告的时间,报告的路径都要有详细的规定。为有效的应对媒体的公关危机,中信银行也出台了新闻危机管理办法,规范的新闻危机的预警,上报,处理,恢复等流程。为有效监测和预防个人理财产品投诉形成的危机和群体性事件,中信银行出台了个人理财产品媒体动态信息监测和媒体公共危机处理应急方案,建立了办公室等新闻主管部门与业务主线联动的危机处理机制。在监测和处理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
中信银行制订了一套舆情的监测、控制和危机处理工作的流程。出台了舆情监控及应对机制管理办法。并且以每日舆情专刊,月度的舆情通报,负面舆情提示单等形式监督和应对负面的舆情。
除了制度保障外,中信银行在总行、分行层面建立了全方位的舆情监控和应对机制,以快速反应,双重报告,责任到人为原则,按照集中统一的报告机制和处理机制做好新闻宣传的舆情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总分行分头负责,分行负责辖区内的舆情,总行负责全国性媒体引发的危机,初步实现了声誉风险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从目前运转情况来看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