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城刘氏为鲁东南地区刘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约在明代万历初年(16世纪中叶)由当时的莱州府掖县随军队布防迁两城并在此定居繁衍,目前总人口约过万,主要分布于日照北部、胶南西部、诸城南部及周边地区。
大约在清代后期,两城刘氏经历了整个有清一代200多年生息繁衍,成为当地大族。恰在当时发生的辛酉之乱,家族中多人罹难,此后族谱对此多有记载,加之众多纷纭传说,引发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猜测,诸如卷入说,参与说,甚至组织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客观地考证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以明就里、以正视听,十分必要。
针对两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具体线索,经过深入披阅诸城日照等地历代典籍记录,并结合当地历史传说,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认识:辛酉之乱是清末当地经历的一场社会灾难;两城刘氏作为普通家族,期间蒙受了重大损失;刘氏家族的遭遇是那场社会灾难的一个缩影,但在性质上没有特别之处。
一、辛酉之乱有关背景
辛酉之乱指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捻军在鲁东南地区活动造成的社会混乱。关于对捻军如何评价,究竟是起义军,还是贼寇强盗,自有历史评说。这里只是从普通老百姓遭受生灵涂炭和财产损失的角度,称之为社会之“乱”。实际上早在辛酉之前,捻军就多次活动于莒县日照诸城等地区,如咸丰七年九月(1857)捻军由南入莒到达营子村、马家岭一带;咸丰十年十一月(1860)捻军从赣榆青口进入日照;咸丰十一年二月(1861)捻军一部到达五莲管帅一带等。但令两城理务关等地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初五(1861年9月9日)这一次。
此次捻军也是从南而来,于八月初二经莒县进入日照,初三到达涛雒,初四攻夹仓未遂。初五大队捻军兵分三路北去,西路沿街头、洪凝、高泽、枳沟,八月初六攻打无忌,当地乡绅伤亡巨大;中路经马喊空、罗家丰台、松柏、许孟,最后攻破邓戈庄,乡民死伤数百;东路则由日照经两城、理务关北去,沿途烧杀掳略,至于其在日照、两城所作所为没有找到具体记录,但从两城刘氏族谱、诸城县志等记载中,当地大部分死难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其数量也达数百人之多。
此后捻军继续往来周旋于该地区,十月初五又从诸城到日照直到安东卫,纵横百余里无阻拦;十月八日再攻夹仓,圩破,殉难士民三百余。
五年之后,同治六年十月(1867),活动于沂蒙山及胶莱一带的捻军又自北南下进攻日照白云山,清提督刘铭传率部与捻军在日照激战;十一月一日捻酋赖文光率队沿河山分东西两路向北突围;十一月初四清军追至两城附近与之交战;十一月初六日又经理武关追至诸城。此后十一月中旬捻军绕丝山南侧沿海岸北撤;后又由北南下经巨峰南逃,清军一路追踪,从日照追至扬州,直至捻酋赖文光同治七年(1868)1月在扬州被擒。
辛酉捻军之乱给清朝政权造成了什么动摇不得而知,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多少积极作用也没有看到,但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先是当地穷苦百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财力极其薄弱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在村庄周围、以及周边的山头上建立了大量圩寨筑垒,几乎村村有圩,山山有寨;二是社会动荡,人心慌慌,东奔西逃,游离失所,给人们在精神上造成的巨大摧残无法估量;三是大量的生命戗害,亲人伤亡,不仅是年轻力壮抗捻阵亡,更多的是老弱妇孺被无辜残杀,时至今日,仍不免令人唏嘘,不忍卒读。
图1、2 诸城城南凤凰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图3 诸城城南马耳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二、两城刘氏家族成员惨遭戗害情况
根据两城刘氏族谱记载,辛酉之乱中共有11位族人遇难或失踪,其中遇难8人,失踪3人。因记录(修谱)时间为同治八年(1869),其时已是辛酉之乱后8年,失踪族人事实上已无生还可能,因此实际遇难为11人。
11位遇难族人中,全部为老三支六世刘超公迁理务关后之族人,这可能跟捻军流窜袭扰活动的区域性有关。遇难者中男9人,女2人;十世刘珺公年已68岁,与子春田同时遇难;十二世刘绩公及夫人安氏、子庆云一家三口同时遇难。
光绪十八年(1892)编纂的《增修诸城县续志》,对辛酉之乱的状况及部分遇难人员也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并分录在忠烈传、孝义传、列女传中。两城刘氏族人中有6人被收录在内(见图5、6、7)。
同治三年(甲子,1864)冬十二月,朝廷下诏辛酉殉难绅民入祀忠义祠。忠义祠建在诸城西南门里孔庙西侧,翌年(1865)冬十月建成。刘氏家族刘珺公、春田公入祠,另十二世刘昋公夫人丁氏入祀节孝祠,享受四时享祭。
同治八年(己巳,1869),捻乱甫定,族人十二世锡三公、治堂公,十三世静斋公等,“痛捻匪之荼毒,悼族人之陷亡,思本源之当溯,庆瓜瓞之永绵”, 诚恐离乱之余或有散失,乃亟亟然重修谱成册,是为五修谱,并由时任长沙知府荣禄大夫王汝惺、时任诸城知县管启棻、翰林院庶吉士臧济臣等为之作叙。这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后世子孙敢不诚惶诚恐,体察祖宗用心之良苦也者!
两城刘氏为鲁东南地区刘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约在明代万历初年(16世纪中叶)由当时的莱州府掖县随军队布防迁两城并在此定居繁衍,目前总人口约过万,主要分布于日照北部、胶南西部、诸城南部及周边地区。
大约在清代后期,两城刘氏经历了整个有清一代200多年生息繁衍,成为当地大族。恰在当时发生的辛酉之乱,家族中多人罹难,此后族谱对此多有记载,加之众多纷纭传说,引发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猜测,诸如卷入说,参与说,甚至组织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客观地考证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以明就里、以正视听,十分必要。
针对两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具体线索,经过深入披阅诸城日照等地历代典籍记录,并结合当地历史传说,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认识:辛酉之乱是清末当地经历的一场社会灾难;两城刘氏作为普通家族,期间蒙受了重大损失;刘氏家族的遭遇是那场社会灾难的一个缩影,但在性质上没有特别之处。
一、辛酉之乱有关背景
辛酉之乱指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捻军在鲁东南地区活动造成的社会混乱。关于对捻军如何评价,究竟是起义军,还是贼寇强盗,自有历史评说。这里只是从普通老百姓遭受生灵涂炭和财产损失的角度,称之为社会之“乱”。实际上早在辛酉之前,捻军就多次活动于莒县日照诸城等地区,如咸丰七年九月(1857)捻军由南入莒到达营子村、马家岭一带;咸丰十年十一月(1860)捻军从赣榆青口进入日照;咸丰十一年二月(1861)捻军一部到达五莲管帅一带等。但令两城理务关等地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初五(1861年9月9日)这一次。
此次捻军也是从南而来,于八月初二经莒县进入日照,初三到达涛雒,初四攻夹仓未遂。初五大队捻军兵分三路北去,西路沿街头、洪凝、高泽、枳沟,八月初六攻打无忌,当地乡绅伤亡巨大;中路经马喊空、罗家丰台、松柏、许孟,最后攻破邓戈庄,乡民死伤数百;东路则由日照经两城、理务关北去,沿途烧杀掳略,至于其在日照、两城所作所为没有找到具体记录,但从两城刘氏族谱、诸城县志等记载中,当地大部分死难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其数量也达数百人之多。
此后捻军继续往来周旋于该地区,十月初五又从诸城到日照直到安东卫,纵横百余里无阻拦;十月八日再攻夹仓,圩破,殉难士民三百余。
五年之后,同治六年十月(1867),活动于沂蒙山及胶莱一带的捻军又自北南下进攻日照白云山,清提督刘铭传率部与捻军在日照激战;十一月一日捻酋赖文光率队沿河山分东西两路向北突围;十一月初四清军追至两城附近与之交战;十一月初六日又经理武关追至诸城。此后十一月中旬捻军绕丝山南侧沿海岸北撤;后又由北南下经巨峰南逃,清军一路追踪,从日照追至扬州,直至捻酋赖文光同治七年(1868)1月在扬州被擒。
辛酉捻军之乱给清朝政权造成了什么动摇不得而知,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多少积极作用也没有看到,但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先是当地穷苦百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财力极其薄弱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在村庄周围、以及周边的山头上建立了大量圩寨筑垒,几乎村村有圩,山山有寨;二是社会动荡,人心慌慌,东奔西逃,游离失所,给人们在精神上造成的巨大摧残无法估量;三是大量的生命戗害,亲人伤亡,不仅是年轻力壮抗捻阵亡,更多的是老弱妇孺被无辜残杀,时至今日,仍不免令人唏嘘,不忍卒读。
图1、2 诸城城南凤凰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图3 诸城城南马耳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二、两城刘氏家族成员惨遭戗害情况
根据两城刘氏族谱记载,辛酉之乱中共有11位族人遇难或失踪,其中遇难8人,失踪3人。因记录(修谱)时间为同治八年(1869),其时已是辛酉之乱后8年,失踪族人事实上已无生还可能,因此实际遇难为11人。
11位遇难族人中,全部为老三支六世刘超公迁理务关后之族人,这可能跟捻军流窜袭扰活动的区域性有关。遇难者中男9人,女2人;十世刘珺公年已68岁,与子春田同时遇难;十二世刘绩公及夫人安氏、子庆云一家三口同时遇难。
光绪十八年(1892)编纂的《增修诸城县续志》,对辛酉之乱的状况及部分遇难人员也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并分录在忠烈传、孝义传、列女传中。两城刘氏族人中有6人被收录在内(见图5、6、7)。
同治三年(甲子,1864)冬十二月,朝廷下诏辛酉殉难绅民入祀忠义祠。忠义祠建在诸城西南门里孔庙西侧,翌年(1865)冬十月建成。刘氏家族刘珺公、春田公入祠,另十二世刘昋公夫人丁氏入祀节孝祠,享受四时享祭。
同治八年(己巳,1869),捻乱甫定,族人十二世锡三公、治堂公,十三世静斋公等,“痛捻匪之荼毒,悼族人之陷亡,思本源之当溯,庆瓜瓞之永绵”, 诚恐离乱之余或有散失,乃亟亟然重修谱成册,是为五修谱,并由时任长沙知府荣禄大夫王汝惺、时任诸城知县管启棻、翰林院庶吉士臧济臣等为之作叙。这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后世子孙敢不诚惶诚恐,体察祖宗用心之良苦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