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酉之乱中的两城刘氏家族

两城刘氏为鲁东南地区刘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约在明代万历初年(16世纪中叶)由当时的莱州府掖县随军队布防迁两城并在此定居繁衍,目前总人口约过万,主要分布于日照北部、胶南西部、诸城南部及周边地区。

大约在清代后期,两城刘氏经历了整个有清一代200多年生息繁衍,成为当地大族。恰在当时发生的辛酉之乱,家族中多人罹难,此后族谱对此多有记载,加之众多纷纭传说,引发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猜测,诸如卷入说,参与说,甚至组织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客观地考证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以明就里、以正视听,十分必要。

针对两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具体线索,经过深入披阅诸城日照等地历代典籍记录,并结合当地历史传说,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认识:辛酉之乱是清末当地经历的一场社会灾难;两城刘氏作为普通家族,期间蒙受了重大损失;刘氏家族的遭遇是那场社会灾难的一个缩影,但在性质上没有特别之处。

一、辛酉之乱有关背景

辛酉之乱指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捻军在鲁东南地区活动造成的社会混乱。关于对捻军如何评价,究竟是起义军,还是贼寇强盗,自有历史评说。这里只是从普通老百姓遭受生灵涂炭和财产损失的角度,称之为社会之“乱”。实际上早在辛酉之前,捻军就多次活动于莒县日照诸城等地区,如咸丰七年九月(1857)捻军由南入莒到达营子村、马家岭一带;咸丰十年十一月(1860)捻军从赣榆青口进入日照;咸丰十一年二月(1861)捻军一部到达五莲管帅一带等。但令两城理务关等地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初五(1861年9月9日)这一次。

此次捻军也是从南而来,于八月初二经莒县进入日照,初三到达涛雒,初四攻夹仓未遂。初五大队捻军兵分三路北去,西路沿街头、洪凝、高泽、枳沟,八月初六攻打无忌,当地乡绅伤亡巨大;中路经马喊空、罗家丰台、松柏、许孟,最后攻破邓戈庄,乡民死伤数百;东路则由日照经两城、理务关北去,沿途烧杀掳略,至于其在日照、两城所作所为没有找到具体记录,但从两城刘氏族谱、诸城县志等记载中,当地大部分死难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其数量也达数百人之多。

此后捻军继续往来周旋于该地区,十月初五又从诸城到日照直到安东卫,纵横百余里无阻拦;十月八日再攻夹仓,圩破,殉难士民三百余。

五年之后,同治六年十月(1867),活动于沂蒙山及胶莱一带的捻军又自北南下进攻日照白云山,清提督刘铭传率部与捻军在日照激战;十一月一日捻酋赖文光率队沿河山分东西两路向北突围;十一月初四清军追至两城附近与之交战;十一月初六日又经理武关追至诸城。此后十一月中旬捻军绕丝山南侧沿海岸北撤;后又由北南下经巨峰南逃,清军一路追踪,从日照追至扬州,直至捻酋赖文光同治七年(1868)1月在扬州被擒。

辛酉捻军之乱给清朝政权造成了什么动摇不得而知,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多少积极作用也没有看到,但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先是当地穷苦百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财力极其薄弱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在村庄周围、以及周边的山头上建立了大量圩寨筑垒,几乎村村有圩,山山有寨;二是社会动荡,人心慌慌,东奔西逃,游离失所,给人们在精神上造成的巨大摧残无法估量;三是大量的生命戗害,亲人伤亡,不仅是年轻力壮抗捻阵亡,更多的是老弱妇孺被无辜残杀,时至今日,仍不免令人唏嘘,不忍卒读。

图1、2 诸城城南凤凰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图3 诸城城南马耳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二、两城刘氏家族成员惨遭戗害情况

根据两城刘氏族谱记载,辛酉之乱中共有11位族人遇难或失踪,其中遇难8人,失踪3人。因记录(修谱)时间为同治八年(1869),其时已是辛酉之乱后8年,失踪族人事实上已无生还可能,因此实际遇难为11人。

11位遇难族人中,全部为老三支六世刘超公迁理务关后之族人,这可能跟捻军流窜袭扰活动的区域性有关。遇难者中男9人,女2人;十世刘珺公年已68岁,与子春田同时遇难;十二世刘绩公及夫人安氏、子庆云一家三口同时遇难。

光绪十八年(1892)编纂的《增修诸城县续志》,对辛酉之乱的状况及部分遇难人员也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并分录在忠烈传、孝义传、列女传中。两城刘氏族人中有6人被收录在内(见图5、6、7)。

同治三年(甲子,1864)冬十二月,朝廷下诏辛酉殉难绅民入祀忠义祠。忠义祠建在诸城西南门里孔庙西侧,翌年(1865)冬十月建成。刘氏家族刘珺公、春田公入祠,另十二世刘昋公夫人丁氏入祀节孝祠,享受四时享祭。

同治八年(己巳,1869),捻乱甫定,族人十二世锡三公、治堂公,十三世静斋公等,“痛捻匪之荼毒,悼族人之陷亡,思本源之当溯,庆瓜瓞之永绵”, 诚恐离乱之余或有散失,乃亟亟然重修谱成册,是为五修谱,并由时任长沙知府荣禄大夫王汝惺、时任诸城知县管启棻、翰林院庶吉士臧济臣等为之作叙。这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后世子孙敢不诚惶诚恐,体察祖宗用心之良苦也者!

两城刘氏为鲁东南地区刘氏家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大约在明代万历初年(16世纪中叶)由当时的莱州府掖县随军队布防迁两城并在此定居繁衍,目前总人口约过万,主要分布于日照北部、胶南西部、诸城南部及周边地区。

大约在清代后期,两城刘氏经历了整个有清一代200多年生息繁衍,成为当地大族。恰在当时发生的辛酉之乱,家族中多人罹难,此后族谱对此多有记载,加之众多纷纭传说,引发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猜测,诸如卷入说,参与说,甚至组织说,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客观地考证一下当时的实际情况,以明就里、以正视听,十分必要。

针对两城刘氏族谱记载的具体线索,经过深入披阅诸城日照等地历代典籍记录,并结合当地历史传说,可以形成这样一个基本认识:辛酉之乱是清末当地经历的一场社会灾难;两城刘氏作为普通家族,期间蒙受了重大损失;刘氏家族的遭遇是那场社会灾难的一个缩影,但在性质上没有特别之处。

一、辛酉之乱有关背景

辛酉之乱指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捻军在鲁东南地区活动造成的社会混乱。关于对捻军如何评价,究竟是起义军,还是贼寇强盗,自有历史评说。这里只是从普通老百姓遭受生灵涂炭和财产损失的角度,称之为社会之“乱”。实际上早在辛酉之前,捻军就多次活动于莒县日照诸城等地区,如咸丰七年九月(1857)捻军由南入莒到达营子村、马家岭一带;咸丰十年十一月(1860)捻军从赣榆青口进入日照;咸丰十一年二月(1861)捻军一部到达五莲管帅一带等。但令两城理务关等地遭受损失最惨重的,就是咸丰十一年(辛酉)八月初五(1861年9月9日)这一次。

此次捻军也是从南而来,于八月初二经莒县进入日照,初三到达涛雒,初四攻夹仓未遂。初五大队捻军兵分三路北去,西路沿街头、洪凝、高泽、枳沟,八月初六攻打无忌,当地乡绅伤亡巨大;中路经马喊空、罗家丰台、松柏、许孟,最后攻破邓戈庄,乡民死伤数百;东路则由日照经两城、理务关北去,沿途烧杀掳略,至于其在日照、两城所作所为没有找到具体记录,但从两城刘氏族谱、诸城县志等记载中,当地大部分死难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其数量也达数百人之多。

此后捻军继续往来周旋于该地区,十月初五又从诸城到日照直到安东卫,纵横百余里无阻拦;十月八日再攻夹仓,圩破,殉难士民三百余。

五年之后,同治六年十月(1867),活动于沂蒙山及胶莱一带的捻军又自北南下进攻日照白云山,清提督刘铭传率部与捻军在日照激战;十一月一日捻酋赖文光率队沿河山分东西两路向北突围;十一月初四清军追至两城附近与之交战;十一月初六日又经理武关追至诸城。此后十一月中旬捻军绕丝山南侧沿海岸北撤;后又由北南下经巨峰南逃,清军一路追踪,从日照追至扬州,直至捻酋赖文光同治七年(1868)1月在扬州被擒。

辛酉捻军之乱给清朝政权造成了什么动摇不得而知,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多少积极作用也没有看到,但看得见摸得着的,是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先是当地穷苦百姓在生产力极其落后、财力极其薄弱的情况下,集中人力物力在村庄周围、以及周边的山头上建立了大量圩寨筑垒,几乎村村有圩,山山有寨;二是社会动荡,人心慌慌,东奔西逃,游离失所,给人们在精神上造成的巨大摧残无法估量;三是大量的生命戗害,亲人伤亡,不仅是年轻力壮抗捻阵亡,更多的是老弱妇孺被无辜残杀,时至今日,仍不免令人唏嘘,不忍卒读。

图1、2 诸城城南凤凰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图3 诸城城南马耳山上的抗捻筑垒遗迹

二、两城刘氏家族成员惨遭戗害情况

根据两城刘氏族谱记载,辛酉之乱中共有11位族人遇难或失踪,其中遇难8人,失踪3人。因记录(修谱)时间为同治八年(1869),其时已是辛酉之乱后8年,失踪族人事实上已无生还可能,因此实际遇难为11人。

11位遇难族人中,全部为老三支六世刘超公迁理务关后之族人,这可能跟捻军流窜袭扰活动的区域性有关。遇难者中男9人,女2人;十世刘珺公年已68岁,与子春田同时遇难;十二世刘绩公及夫人安氏、子庆云一家三口同时遇难。

光绪十八年(1892)编纂的《增修诸城县续志》,对辛酉之乱的状况及部分遇难人员也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并分录在忠烈传、孝义传、列女传中。两城刘氏族人中有6人被收录在内(见图5、6、7)。

同治三年(甲子,1864)冬十二月,朝廷下诏辛酉殉难绅民入祀忠义祠。忠义祠建在诸城西南门里孔庙西侧,翌年(1865)冬十月建成。刘氏家族刘珺公、春田公入祠,另十二世刘昋公夫人丁氏入祀节孝祠,享受四时享祭。

同治八年(己巳,1869),捻乱甫定,族人十二世锡三公、治堂公,十三世静斋公等,“痛捻匪之荼毒,悼族人之陷亡,思本源之当溯,庆瓜瓞之永绵”, 诚恐离乱之余或有散失,乃亟亟然重修谱成册,是为五修谱,并由时任长沙知府荣禄大夫王汝惺、时任诸城知县管启棻、翰林院庶吉士臧济臣等为之作叙。这才给后人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后世子孙敢不诚惶诚恐,体察祖宗用心之良苦也者!


相关内容

  • 白旄刘氏考查隔村匡里堂
  • 白旄刘氏考查隔村匡里堂 二零零九年一月二十九日,白旄宗亲事务负责人刘如海先生,和我电话约定,要实地考查中云乡隔村匡里堂喜鹊窝刘氏家族的分布情况,以便弄清白旄刘氏始祖具体是从云台十八村的哪一个村子迁出的.据刘如海先生介绍,白旄刘氏的家谱序言中,只是说始祖兄弟四人是明初从海州云台十八村迁居白旄,并没有具 ...

  • 四川大邑刘氏
  • 核心提示: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西南--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大地上,曾出现个一个为世人瞩目的刘姓大族.他们割据四川,把持四川军政大权达数十年之久,甚至利用手中的军队与中华民国中央政府进行抗衡,俨然成为四川的皇帝.正是这个家族,产生了一位被共产党称之为"抗日的积极分子"的国民党抗日 ...

  • 一名中国亿万富翁艰难的崛起之路
  • 一种声音]一名中国亿万富翁艰难的崛起之路 喷嚏小编 发布于 2009-1-4 23:01:00 作者:DAVID BARBOZA 发表:2009年1月1日 <纽约时报> 萧恩·刘 与其父,位列福布斯中国财富榜首位的刘永行在一起. ----------------------------- ...

  • 最新清明节祭祖讲话稿
  • 清明节祭祖讲话稿范文一 各位宗亲,各位来宾,大家好! 清风习习催秧绿,明月悠悠映麦黄.在这个花红柳绿.风清雨润的时节,我们吴氏家族吴岗支系汇聚在xx县xx镇,隆重祭奠我们的吴氏祖先,追思先人的丰功伟业,联谊今人的亲情友情,共谋吴氏家族的发展大业.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荣幸. 吴姓在百家姓中摆第六位.吴 ...

  • 晋阳太原导游词
  • 欢迎大家来太原旅游!在游览太原的景点名胜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太原和历史上的太 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 ...

  • 历史上能够兄弟五人都能登科及第的家族:黄氏.王氏.刘氏和龙氏
  • 五子登科本为中国民间谚语,最初来源于民间故事,话说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有个叫窦禹钧的人,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故称"五子登科".五子登科后来成为汉族传统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禹钧五子一样获得科考成功. 1.黄氏"五子登科" 科 ...

  • 揭秘:刘湘刘文辉刘文彩家族为何能称霸四川二十年?|刘湘|刘文辉
  • 核心提示:民国初年,四川军阀混战,刘家也成了气候.1927年,川军形成以大邑刘家叔侄为首的两个派系:侄子刘湘为首的速成系,主要骨干有杨森.唐式遵等:以叔叔刘文辉为首的保定系,主要骨干有邓锡侯.田颂尧等. 刘文辉 资料图 本文摘自<环球人物>2010年第1期,作者:张永久,原题为:刘氏家族 ...

  • 湘西小儿推拿创始人
  • 一代宗师刘开运 前言 615班的各位同学,这是我们开派祖师刘开运教授的生平. 做事先做人,起点决定终点,学习儿童推拿知识,为儿童健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向顾客介绍我们的推拿技术时,讲讲故事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故事总能说明许多道理.其中感动我的是刘教授推动儿童推拿的初衷! 从刘教授的经历来看,刘教 ...

  • 扬人文资源优势&nbsp&nbsp做旅游经济文章
  • 我镇南接姜堰城郊,北连古镇溱潼,是泰州、姜堰到溱湖风景区的必经之地。这里是世界珍稀保护动物麋鹿的故乡和最后的野生消失点,有建于唐代的太平桥和被列入航空标志的参天银杏,又是清代“一门五都督、三科两状元”名噪一时的刘氏状元的诞生地。为此,我们把发展思路定格为水乡生态旅游镇,从放大人文优势效应角度出发,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