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绍了水资源系统规划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以及其指导思想、原则和内容。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必须协调一致。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就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能够永续地发展下去。以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上审视和规划整个水资源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保障。现行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虽然已经考虑了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问题,但仍未脱离经济制约型的规划范畴,即规划仍以发展经济为主,对环境影响的重视仅以可接受的程度为限,而非致力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经济、环境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协调性规划。因此,要将现行的经济性规划转变为协调型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与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均需进一步扩展和改进,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 1. 水资源系统规划 水资源系统规划是从系统整体出发,依据系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部门用水的需求,制定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河流的总体规划方案,其中主要包括确定开发治理目标、优选实施方案和拟定开发治理程序等。水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向用水户供给可以接受的水质和充分的水量,以及为社会、环境、防灾减灾等提供公共服务。一般的规划程序为:问题的识别与确定;制定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评价准则;制定和筛选开发和治理方案;评价方案并进行优选;对选中方案进行补充或修订;检验并分析。 1.1 问题的识别和确定。识别和诊断问题的所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可能取得的成就、界定研究和决策范围、识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拟定初步分析方法等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2 确定目标和评价准则。在摸清规划问题的要害所在后,接着步入确定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评价准则或指标。现代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目标有4个,其中环境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一起构成规划阶段中寻优的主要目标,而地区发展和社会福利目标也必须考虑。 1.3 确定和筛选方案。由于水资源本身的特点和水资源工程的公共性,拟定和筛选方案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对所有可行方案进行仔细筛选,以免妨碍另外发展活动选择的可能。由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资源未来的服务项目和系统功能是有可能增加的,必须考虑这种情况及其不确定性和有关费用和风险。因此,在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确定和筛选中,不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顾及未来的发展。 1.4 方案评价和优选。对筛选后保留的一些方案,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每一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和环境的评价,并集结起来加以综合评估,选出“最优”方案进行实施。选定方案后,进一步加以修订或进行实施,而后检验和监测。实践表明,规划程序中的反复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分析某些方案后,根据评价形成的不同方案的反馈循环,继续改进规划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 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规划管理指导思想应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这四方面的协调为准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维持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规划和管理需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生态、经济规律为指导,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2.2 开发规划与运行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科学的整体方法,结合应用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对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水资源开发治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规划和科学管理。 2.3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规划与管理旨在支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并使自身得以永续利用,因此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支持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结合本身的规划管理特点,还要遵循以下几点主要原则: (1)流域或地区的整体规划和整体管理方案的选择应以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并能持续发展下去和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佳为原则。 (2)水利枢纽、坝址、水库等主干工程的选择与设计同样应遵守可持续性强、社会接受、生态良好、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其中,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愈来愈占有突出地位。 (3)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原则。水资源的时空特性非常突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开发与治灾兼顾,重点与一般统筹,实事求是地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环境与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层次规划及内容 按照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的总体思路,考虑到规划对象的时空范围和规模不同遇到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的差异以及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等特点,将水资源规划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 3.1 宏观层次的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研究对象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大江大河的流域及相对大的地区等范围。规划的依据应以该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可能承载能力为限度,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规模、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数量、质量、分配、使用的过程分析,识别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要素和搞清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从而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宏观水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战略措施和政策。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首先应进行流域的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的分析与评定,可称之为水资源的评价;其次,应在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预测和制定水资源长期需求计划和供需平衡关系;最后对水资源环境的可能与极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揭示流域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潜力,为制定全社会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中观层次的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 (1)研究空间相对宏观而言要小些,一般指中等河流流域、行政区或经济地区、其他自成单元的地区。根据地区自然、社会特点,水资源规划除全面考虑、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外,重点要放在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关系和关键措施上,从资源环境的自然分布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入手,应用生态经济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切实促进生产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观层次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要尽可能地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和环境的需要出发,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分析计算作为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在地区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可参考传统水资源和环境的规划步骤,从整体上制定流域或区域开发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方案和关键措施。在拟定水的开发治理方案的同时,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迁移扩散进行分析,制定污染区域总量控制方案和治理规划;在评价优选方案时,不仅要评价工程方案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要对区域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综合考虑选出最佳方案,以期切实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 3.3 微观层次的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流域或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某项专业任务或某行业部门的水资源规划,如防洪除涝、农业供水、城市工业、居民供水、发电、航运、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综合利用枢纽或单项工程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水资源规划一般是在上述2 个层次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构成相应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本层次的具体工程措施和运行管理策略制定后,应针对关键措施和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并反馈给宏观、中观层次进行协调,寻求全部规划的可行“最佳”方案,供决策者参考。这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方法是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其中,技术表现形式是水资源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防洪治理技术,评价取舍方案的方法是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4. 水资源工程中坝址和水库容量选择 4.1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满足需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方案必须是尽可能长期可持续利用的。因此,水资源主干工程如大坝、水库等地址、容量的选择,在整体规划中是很关键的。 4.2 在我国建设高坝大库是否适宜?这主要是从水库淹没土地面积大、导致迁移安置人口多等社会问题方面思考的。如今我国制定和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项建设事项都要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准绳,以资源能够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发展为前提,否则经济发展便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为了将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于坝址和工程容量选择中,可以采用下列几项简单的指标作为分析评比不同工程方案取舍的标准。评价以综合利用水资源为主的工程指标有: (1)单位水量效益指标,指兴利效益Pi与水库总容积VT之比加上防洪效益Pf与防洪库容Vf之比的和,记以A,以单位水量的效益限值表示,即元/m3,表达式为: A=Pi/VT+Pf/Vf 式中:Pi (i=1,2,…,n)为第i 项兴利效益,一般包括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VT为死库容与兴利(有效)库容之和;Pf和Vf为防洪效益与库容。防洪库容可有3 种情况:防洪与兴利库容独立、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部分结合和完全结合,依实际情况而定。 (2)单位水量淹没土地面积ΩS指标,指水库设计蓄水位(或正常高水位)下淹没土地面积ΩS与总库容之比,记以B,以公顷(hm2)表示,即: B=ΩS /VT (3)单位水量迁移安置人口指标,即指水库达到设计蓄水位时需迁移人口数np与总库容之比,记以C,以人数/m3 表示,即: C=np /VT (4)单位水量环境保护投资指标,即指水库蓄水至正常高水位时,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措施的投资Ke与总库容之比,记以D,以元/m3 表示,即:D=Ke /VT 以水利发电为主的工程,同样仍可采用上述指标进行评比。 4.3 根据上述4 种指标,按不同的工程对象,进行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和工程规模方案评比,选择土地淹没少、人口迁移少、环保投资少和工程效益大的方案实施,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的必然方向。 4.4 对所有指标的精度要求应与规划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随着设计阶段的深入,可逐步增加一些辅助指标以增加指标精度,如对土地淹没面积指标,可细分为耕地、荒地、林地、城镇等土地和数量;对迁移安置人口指标,可分为完全或部分失去耕地及住所的人数、安置移民点、生活生产条件的难易程度等;对自然生态环境损失,可细分为淹没原始的、人工的和荒野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迁移或消失情况、文物景观的保护程度等;对涉及工程寿命的水质状况、泥沙淤积速率以及对下游枯水季放流所减少的生态环境影响等。在大部分指标能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的条件下,应选择工程持续性强、效益好的坝址作为推荐的方案。 5. 结语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贵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同时,还要维持和促进环境的协调与发展的协调和持续。这样一个以水为主体的开发利用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所规划的每个可行方案,都涉及到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的诸多方面,因素众多,关系复杂,需通过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诸多准则(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从中选出满意方案,作为最终决策。 (2)评价不同类型的水资源及其相关的问题可借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专家经验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摘 要】介绍了水资源系统规划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以及其指导思想、原则和内容。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利用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质是强调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必须协调一致。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这就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能够永续地发展下去。以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理论为基础,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次上审视和规划整个水资源系统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为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前期保障。现行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虽然已经考虑了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问题,但仍未脱离经济制约型的规划范畴,即规划仍以发展经济为主,对环境影响的重视仅以可接受的程度为限,而非致力于经济、环境的协调和经济、环境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的协调性规划。因此,要将现行的经济性规划转变为协调型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原则与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诸多方面均需进一步扩展和改进,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要求。 1. 水资源系统规划 水资源系统规划是从系统整体出发,依据系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部门用水的需求,制定流域或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和河流的总体规划方案,其中主要包括确定开发治理目标、优选实施方案和拟定开发治理程序等。水资源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向用水户供给可以接受的水质和充分的水量,以及为社会、环境、防灾减灾等提供公共服务。一般的规划程序为:问题的识别与确定;制定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评价准则;制定和筛选开发和治理方案;评价方案并进行优选;对选中方案进行补充或修订;检验并分析。 1.1 问题的识别和确定。识别和诊断问题的所在、分析水资源开发可能取得的成就、界定研究和决策范围、识别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拟定初步分析方法等是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1.2 确定目标和评价准则。在摸清规划问题的要害所在后,接着步入确定目标,并将其转化为评价准则或指标。现代水资源规划管理的目标有4个,其中环境质量目标和经济目标一起构成规划阶段中寻优的主要目标,而地区发展和社会福利目标也必须考虑。 1.3 确定和筛选方案。由于水资源本身的特点和水资源工程的公共性,拟定和筛选方案的工作是比较复杂的,需要对所有可行方案进行仔细筛选,以免妨碍另外发展活动选择的可能。由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水资源未来的服务项目和系统功能是有可能增加的,必须考虑这种情况及其不确定性和有关费用和风险。因此,在水资源开发方案的确定和筛选中,不仅要着眼于当前,更要顾及未来的发展。 1.4 方案评价和优选。对筛选后保留的一些方案,要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每一方案进行经济、技术和环境的评价,并集结起来加以综合评估,选出“最优”方案进行实施。选定方案后,进一步加以修订或进行实施,而后检验和监测。实践表明,规划程序中的反复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分析某些方案后,根据评价形成的不同方案的反馈循环,继续改进规划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 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规划管理指导思想应以开发资源、增长经济、保护环境和发展社会这四方面的协调为准绳,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维持全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是生态经济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规划和管理需以生态经济系统理论为基础,以生态、经济规律为指导,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2.2 开发规划与运行管理的基本方法是系统科学的整体方法,结合应用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对宏观和微观层次的水资源开发治理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规划和科学管理。 2.3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规划与管理旨在支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并使自身得以永续利用,因此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支持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结合本身的规划管理特点,还要遵循以下几点主要原则: (1)流域或地区的整体规划和整体管理方案的选择应以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协调,并能持续发展下去和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佳为原则。 (2)水利枢纽、坝址、水库等主干工程的选择与设计同样应遵守可持续性强、社会接受、生态良好、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原则。其中,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愈来愈占有突出地位。 (3)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原则。水资源的时空特性非常突出,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规划必须因地制宜,开发与治灾兼顾,重点与一般统筹,实事求是地全面规划,综合利用环境与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3. 水资源持续利用的层次规划及内容 按照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理论、方法和原则的总体思路,考虑到规划对象的时空范围和规模不同遇到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的差异以及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等特点,将水资源规划问题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次。 3.1 宏观层次的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研究对象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大江大河的流域及相对大的地区等范围。规划的依据应以该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可能承载能力为限度,通过社会经济发展方向、规模、产业结构和资源环境数量、质量、分配、使用的过程分析,识别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要素和搞清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和解决途径,从而制定具有指导意义的宏观水资源、环境利用和保护的基本战略措施和政策。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首先应进行流域的水资源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开发利用的分析与评定,可称之为水资源的评价;其次,应在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预测和制定水资源长期需求计划和供需平衡关系;最后对水资源环境的可能与极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揭示流域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潜力,为制定全社会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 中观层次的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 (1)研究空间相对宏观而言要小些,一般指中等河流流域、行政区或经济地区、其他自成单元的地区。根据地区自然、社会特点,水资源规划除全面考虑、综合规划水资源开发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外,重点要放在探讨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关系和关键措施上,从资源环境的自然分布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入手,应用生态经济规律进行资源配置,切实促进生产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观层次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要尽可能地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和环境的需要出发,以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分析计算作为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在地区水资源评价和供需平衡分析的基础上,可参考传统水资源和环境的规划步骤,从整体上制定流域或区域开发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战略方案和关键措施。在拟定水的开发治理方案的同时,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迁移扩散进行分析,制定污染区域总量控制方案和治理规划;在评价优选方案时,不仅要评价工程方案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要对区域环境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价,综合考虑选出最佳方案,以期切实实现环境与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持久发展。 3.3 微观层次的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流域或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某项专业任务或某行业部门的水资源规划,如防洪除涝、农业供水、城市工业、居民供水、发电、航运、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综合利用枢纽或单项工程规划等。微观层次的水资源规划一般是在上述2 个层次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构成相应规划的组成部分。在本层次的具体工程措施和运行管理策略制定后,应针对关键措施和策略进行综合评价,并反馈给宏观、中观层次进行协调,寻求全部规划的可行“最佳”方案,供决策者参考。这个层次的主要技术方法是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其中,技术表现形式是水资源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防洪治理技术,评价取舍方案的方法是考虑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三统一的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4. 水资源工程中坝址和水库容量选择 4.1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生态环境系统脆弱。在这种背景下,要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满足需要,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方案必须是尽可能长期可持续利用的。因此,水资源主干工程如大坝、水库等地址、容量的选择,在整体规划中是很关键的。 4.2 在我国建设高坝大库是否适宜?这主要是从水库淹没土地面积大、导致迁移安置人口多等社会问题方面思考的。如今我国制定和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项建设事项都要以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为准绳,以资源能够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能够持续发展为前提,否则经济发展便失去了物质基础和支撑条件。为了将可持续发展要求落实于坝址和工程容量选择中,可以采用下列几项简单的指标作为分析评比不同工程方案取舍的标准。评价以综合利用水资源为主的工程指标有: (1)单位水量效益指标,指兴利效益Pi与水库总容积VT之比加上防洪效益Pf与防洪库容Vf之比的和,记以A,以单位水量的效益限值表示,即元/m3,表达式为: A=Pi/VT+Pf/Vf 式中:Pi (i=1,2,…,n)为第i 项兴利效益,一般包括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VT为死库容与兴利(有效)库容之和;Pf和Vf为防洪效益与库容。防洪库容可有3 种情况:防洪与兴利库容独立、防洪库容与兴利库容部分结合和完全结合,依实际情况而定。 (2)单位水量淹没土地面积ΩS指标,指水库设计蓄水位(或正常高水位)下淹没土地面积ΩS与总库容之比,记以B,以公顷(hm2)表示,即: B=ΩS /VT (3)单位水量迁移安置人口指标,即指水库达到设计蓄水位时需迁移人口数np与总库容之比,记以C,以人数/m3 表示,即: C=np /VT (4)单位水量环境保护投资指标,即指水库蓄水至正常高水位时,为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措施的投资Ke与总库容之比,记以D,以元/m3 表示,即:D=Ke /VT 以水利发电为主的工程,同样仍可采用上述指标进行评比。 4.3 根据上述4 种指标,按不同的工程对象,进行坝址(工程地质条件良好)和工程规模方案评比,选择土地淹没少、人口迁移少、环保投资少和工程效益大的方案实施,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水资源持续利用规划的必然方向。 4.4 对所有指标的精度要求应与规划设计阶段要求相适应。随着设计阶段的深入,可逐步增加一些辅助指标以增加指标精度,如对土地淹没面积指标,可细分为耕地、荒地、林地、城镇等土地和数量;对迁移安置人口指标,可分为完全或部分失去耕地及住所的人数、安置移民点、生活生产条件的难易程度等;对自然生态环境损失,可细分为淹没原始的、人工的和荒野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迁移或消失情况、文物景观的保护程度等;对涉及工程寿命的水质状况、泥沙淤积速率以及对下游枯水季放流所减少的生态环境影响等。在大部分指标能达到可接受的水平的条件下,应选择工程持续性强、效益好的坝址作为推荐的方案。 5. 结语 (1)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贵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水的同时,还要维持和促进环境的协调与发展的协调和持续。这样一个以水为主体的开发利用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水资源——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所规划的每个可行方案,都涉及到国计民生、生态环境的诸多方面,因素众多,关系复杂,需通过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诸多准则(或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才能从中选出满意方案,作为最终决策。 (2)评价不同类型的水资源及其相关的问题可借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专家经验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