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利润的本质

(一)利润是超出成本的剩余 利润也称为盈利,是一个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是超出成本的剩余。所谓“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中直接和间接的付出。其中包括企业家的劳动所应得的工资,包括投资人拥有土地的租金和资本的利息,它们的测算中可能还要加上风险的额外酬金。对于土地和资本,无论是以明显的方式付出租金和利息,还是土地和资本属于企业家本人,都应以同样的核算方式计算他所拥有土地的租金和资本的利息。我们把资本的利息、地租和工资置于相同的范畴,它们都是某一所有权的分期转让,它们也都包括在企业产品成本之内。显然,经济学中利润这一概念,与流行的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利润有一定差异。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利润通常是指生产要素的收益;而在经济学,利润则是剔除了生产要素“租值”后的经营管理收益,其中当然也包含了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收益。 在生产——流通——生产的循环流转中,一个企业的总收入(不含垄断因素的收入)如果刚好足够与支出相抵,该企业就没有利润但也不亏损。企业家的收入也就是“经营管理的工资”。如果企业有利润,总的收入肯定大于总的成本。 假如一个企业原本以人工劳动为主,这个企业要发展为机械化,首先需要有购买力。假如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想得到超过原先的利润,其机械设备的每日成本必须低于裁减了的工人的工资;必须估计到技术改造后生产要素市价的上涨;当新的供应量上市时,产品必须不降价,或者即使降价,但每个工人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原先的收益。 只有把这些变化都考虑进去而做到收入超过支出时,才会有超过成本的剩余。如果上述条件不能够实现,那就不能得到超过原先的利润,甚至还要亏损。一般情况下实现了这些条件,机械化比起原先的手工生产时,效率大大提高,相同的时间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产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是原来用手工劳动时的均衡价格,但企业实现机械化后的支出,就单位产品而言,要小于其他手工劳动的企业,这样,收入与支出之间就出现了比以前更大的差额,也就是更大的利润。于是在诱人的利润的刺激下,别的企业的技术改造连续出现。以致整个行业全面改组,因此产量日增,竞争更趋激烈,旧的企业日渐淘汰,更多的工人可能被解雇,最终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均衡。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以前,促使人们去追逐利润的刺激始终存在;由于产品供给增加而使价格跌落之前,这种追逐不会终止。(二) 利润主要来自企业家的创新行为 尽管剩余也许只是暂时性的,但这个剩余落入谁手呢?显然是落入把机械引入到循环流转的那些人手里。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剩余不是落入单纯的机械发明家之手,也不是落入单纯的机械制造者之手,更不是落入机械操作者之手。那些发明机械的人也许得到发明专利,那些按订单承造机械的人只按机械价格获得收入,那些按产品说明书来操作机械的人只得到工资。利润归属于那些成功地把机械引入到产业的人们。把动力机械引进产业,是靠创新来实现的。企业家在创新企业时,他们并未创造任何新的商品,他们也并未创造任何新的生产手段,他们只是运用了别人所发明的生产手段,重新组合了现有的生产要素,实现了新的资源配置。这就是他们所作的贡献的全部,而且贡献的缘由在于他们的意志与行动,他们就是企业家。所以,利润主要就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利润。

[!--empirenews.page--](三)利润的本质是超额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它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制造商品的企业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在这里,该企业制造商品的成本构成“供给价格”,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构成“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妥协产生“市场价格”。制造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超额价值,就是利润。利润的本质内容就是这个超额价值。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因为商品对于他的价值大于市场价格;而制造商或销售商出售商品,是因为市场价格大于他们付出的成本。无论如何,他们得到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总比付出的价值要大,否则,消费者就不愿掏钱购买,制造商或销售商就难免被淘汰出局。 创造出市场中从未出现过的商品,或者给老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都是企业利润非常丰富的来源。当消费者喜欢了某种商品,比如手机,有相当的一个时期,他们并不注重考虑生产成本而是仅凭直觉来确定价格。所以,当少数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以后,该商品基本上仍按以前的流行价格成交。

在这里,劳动和自然资源都按它们的原有价值来评估。原因是长期的体验决定了这些价值,人们习惯了老的价值,这种价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特别是由于劳动和自然资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它就更加稳定。由此就构成了成功的生产者手中的超额价值。这些实现了现有生产要素创新组合的企业,都不过是由于决策者社会化地实践了他们的意志和行动,而且,贡献了智慧的或许并不一定是他们本人。正是决策者的意志和行动成为实现这些超额价值的关键因素。而当这种新商品逐渐成为正常循环流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其价格被纳入正常成本关系之中时,这种超额价值便又消失。 我们所说的决策者,主要是指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他们并不是风险的承担者。如果事业失败,损失的是投资人,贷款给这个企业的债权人也很不幸。因为,尽管企业所拥有的任何财产都负有还债义务,但在任何情况下,承担风险并不是企业家职能的一个要素。他们仅仅在名声方面可能遭受损失,但他们从来不直接承担失败的经济责任。在他们承担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职责时,他们也不过是以所有者的身份来承担经济责任。(四)利润在发展中“诞生”,也在发展中“牺牲” 社会新产品价值的出现和增长,使生产要素的价值跟着它的脚步出现和增长,而很快地使一个新的价值代替旧的价值,这个新的价值是以新的边际生产率为基础的,它最终也将变成习以为常的价值。这样一来,产品的价值与生产要素的价值之间的联系,由疏远变得紧密,新的生产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两种价值间的差异就逐渐缩小,达到正常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过程是由于竞争厂商的出现而迫使新产品价格下跌。在这里,新产品当然会被纳入循环流转之中,其价值也必然会同其他一切产品的价值发生联系。由此创造的超额价值在市场机制的帮助下流入成功企业,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一机制,这种超额价值才又被剥夺。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这一切都是价格因素这一无形之手的杰作;而在非市场机制的等级体制下,由于价格因素的“失效”,它将表现为单纯的价值问题,而且企业如何取得利润的问题也肯定与此完全不同。

[!--empirenews.page--]就像“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一样,市场的原则是:当经济过程不受到阻碍时,市场必然要消磨个别产品的超额价值,同时必然要迫使生产要素的价值逐渐接近于产品的价值。这些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的。由于自由竞争,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要将产品的价格吸收殆尽。 最重要的是,利润不是价值的持久增长,因为新产品的超额收入达到一定高度,竞争又会把它拉下来,因此,利润增长要素不可能长久不变地存在。在经济学上,持久的增长只有劳动工资的增长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增长。 利润与垄断收入有何种关系呢?在新产品问世之初,该企业没有竞争对手,新产品的价格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是按照垄断价格的原则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利润中包含有垄断成份,但这种垄断是创新带来的成果,它的合理性在于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假如新组合企图建立一种永久性的垄断,比如企图组成一个完全不用害怕外边有竞争者的托拉斯,这时,利润显然就是垄断收入,这种垄断收入已经不是创新的成果,而是对于别人创新的阻碍。所以,这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经济现象。前者是创新的垄断,是一种企业家的行为,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后者是通过阻止他人的发展,来持续地挣得剩余,这种剩余归属于垄断地位赖以维持的自然力与社会力,超额价值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垄断收入,其中已失去了创新的成分,它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的垄断所获得的利润,与垄断建成后的持续性收益,是彼此区别开来的。前者是创新带来的超额价值,后者不过是垄断条件所带来的收入。前者是人力资本的智慧或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带来的利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行为;而后者是垄断利润,是不利社会进步所以应该受到一定制约的企业行为。投资人雇佣职业经理人,利用人力资本改造企业,但企业一旦获得垄断条件,有的投资人立即将人力资本解雇,其原因就在于企图独占垄断利润,所以加强对人力资本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加强对垄断的限制,都值得社会关注。 企业利润不象地租,不是永久性生产要素那样的具有级差优势收益的租金;利润不象利息,不是资本的报酬;利润也不是工资,尽管这样的类推表面上好象很有道理。实际上利润不能看做利润创造者的工资报酬,因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利

润却不在成本规律和边际生产力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工资是供给价格的一个因素,利润则不然,利润并不参予构成产品的价格;虽然有人以成本加利润的方法来给商品定价,但市场价格是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中形成均衡价格;工资是规律性的反复收入,而利润则根本不是恒定的收入。利润乃是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生产所作贡献的价值的体现。虽然职业经理人或人力资本也有工资,但工资不是他们的全部贡献,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都在推行人力资本股权制,这正是其价值发挥的一种体现,它必将成为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利润来源于企业家的价值实现,一旦企业家的作用已经完成,利润就会立即从该企业家身边溜走。利润附着于新事物的创造,附着于新的价值体系的实现。利润既是发展的产儿,在发展中诞生;也是发展的阵亡者,在发展中牺牲。 [!--empirenews.page--]社会渴求企业家利润,但现实中,我们决不可忽视垄断条件给一些企业带来的垄断利润或额外收入,这种个别企业的额外收入并不增加社会财富,却伤害他人的公平竞争。垄断收入的表面形式与企业家利润并无差别,但内在实质却大为不同。她们是一对孪生姊妹,外表都异常美丽,但一个善良,一个邪恶;一个奉献创造的果实,一个吞噬社会的公平;而且二者常常形影交合,使人们茫然难辨。我国的企业行为中,垄断现象同样处处可见,然而却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暗中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牟取暴利,并美其名曰“经营政府”。比如国家的一块优质土地,或银行的一笔低息贷款,别人无权问津,有人却可以轻易到手;比如有的股市炒家能够得到内幕消息,先手为强;比如有的企业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保护,黑箱操作减免税收„„,这种种不公平的竞争,均属垄断现象。由于我国尚处于过渡时期,诸多的不完善使一些企业有机可乘,甚至以此为谋财之道。其弊端自不必说,究其根源与其说在企业不如说在政府。因为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和教练”,假如在比赛中,裁判和教练同时也去充当运动员的角色,那比赛就要乱套,竞争就要偏向,就会演变成参赛者争夺裁判和教练的竞争,必然危害比赛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行。所以,倡导企业家利润,阻止垄断收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利润是超出成本的剩余 利润也称为盈利,是一个企业的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差额,是超出成本的剩余。所谓“支出”,是指企业在生产中直接和间接的付出。其中包括企业家的劳动所应得的工资,包括投资人拥有土地的租金和资本的利息,它们的测算中可能还要加上风险的额外酬金。对于土地和资本,无论是以明显的方式付出租金和利息,还是土地和资本属于企业家本人,都应以同样的核算方式计算他所拥有土地的租金和资本的利息。我们把资本的利息、地租和工资置于相同的范畴,它们都是某一所有权的分期转让,它们也都包括在企业产品成本之内。显然,经济学中利润这一概念,与流行的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利润有一定差异。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利润通常是指生产要素的收益;而在经济学,利润则是剔除了生产要素“租值”后的经营管理收益,其中当然也包含了企业家承担风险的收益。 在生产——流通——生产的循环流转中,一个企业的总收入(不含垄断因素的收入)如果刚好足够与支出相抵,该企业就没有利润但也不亏损。企业家的收入也就是“经营管理的工资”。如果企业有利润,总的收入肯定大于总的成本。 假如一个企业原本以人工劳动为主,这个企业要发展为机械化,首先需要有购买力。假如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想得到超过原先的利润,其机械设备的每日成本必须低于裁减了的工人的工资;必须估计到技术改造后生产要素市价的上涨;当新的供应量上市时,产品必须不降价,或者即使降价,但每个工人带来的收益必须大于原先的收益。 只有把这些变化都考虑进去而做到收入超过支出时,才会有超过成本的剩余。如果上述条件不能够实现,那就不能得到超过原先的利润,甚至还要亏损。一般情况下实现了这些条件,机械化比起原先的手工生产时,效率大大提高,相同的时间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产品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是原来用手工劳动时的均衡价格,但企业实现机械化后的支出,就单位产品而言,要小于其他手工劳动的企业,这样,收入与支出之间就出现了比以前更大的差额,也就是更大的利润。于是在诱人的利润的刺激下,别的企业的技术改造连续出现。以致整个行业全面改组,因此产量日增,竞争更趋激烈,旧的企业日渐淘汰,更多的工人可能被解雇,最终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均衡。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以前,促使人们去追逐利润的刺激始终存在;由于产品供给增加而使价格跌落之前,这种追逐不会终止。(二) 利润主要来自企业家的创新行为 尽管剩余也许只是暂时性的,但这个剩余落入谁手呢?显然是落入把机械引入到循环流转的那些人手里。值得提醒的是,这些剩余不是落入单纯的机械发明家之手,也不是落入单纯的机械制造者之手,更不是落入机械操作者之手。那些发明机械的人也许得到发明专利,那些按订单承造机械的人只按机械价格获得收入,那些按产品说明书来操作机械的人只得到工资。利润归属于那些成功地把机械引入到产业的人们。把动力机械引进产业,是靠创新来实现的。企业家在创新企业时,他们并未创造任何新的商品,他们也并未创造任何新的生产手段,他们只是运用了别人所发明的生产手段,重新组合了现有的生产要素,实现了新的资源配置。这就是他们所作的贡献的全部,而且贡献的缘由在于他们的意志与行动,他们就是企业家。所以,利润主要就是企业家创新行为的利润。

[!--empirenews.page--](三)利润的本质是超额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它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制造商品的企业能够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并且这个价值一般要超过该企业创造它的成本。在这里,该企业制造商品的成本构成“供给价格”,商品对于消费者的边际效用构成“需求价格”,二者通过市场妥协产生“市场价格”。制造成本与市场价格之间就可能有一个差额,这个差额就是超额价值,就是利润。利润的本质内容就是这个超额价值。我们已经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是因为商品对于他的价值大于市场价格;而制造商或销售商出售商品,是因为市场价格大于他们付出的成本。无论如何,他们得到的价值一般情况下总比付出的价值要大,否则,消费者就不愿掏钱购买,制造商或销售商就难免被淘汰出局。 创造出市场中从未出现过的商品,或者给老的产品找到新的市场,都是企业利润非常丰富的来源。当消费者喜欢了某种商品,比如手机,有相当的一个时期,他们并不注重考虑生产成本而是仅凭直觉来确定价格。所以,当少数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以后,该商品基本上仍按以前的流行价格成交。

在这里,劳动和自然资源都按它们的原有价值来评估。原因是长期的体验决定了这些价值,人们习惯了老的价值,这种价值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特别是由于劳动和自然资源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它就更加稳定。由此就构成了成功的生产者手中的超额价值。这些实现了现有生产要素创新组合的企业,都不过是由于决策者社会化地实践了他们的意志和行动,而且,贡献了智慧的或许并不一定是他们本人。正是决策者的意志和行动成为实现这些超额价值的关键因素。而当这种新商品逐渐成为正常循环流转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其价格被纳入正常成本关系之中时,这种超额价值便又消失。 我们所说的决策者,主要是指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他们并不是风险的承担者。如果事业失败,损失的是投资人,贷款给这个企业的债权人也很不幸。因为,尽管企业所拥有的任何财产都负有还债义务,但在任何情况下,承担风险并不是企业家职能的一个要素。他们仅仅在名声方面可能遭受损失,但他们从来不直接承担失败的经济责任。在他们承担所有者和经营者双重职责时,他们也不过是以所有者的身份来承担经济责任。(四)利润在发展中“诞生”,也在发展中“牺牲” 社会新产品价值的出现和增长,使生产要素的价值跟着它的脚步出现和增长,而很快地使一个新的价值代替旧的价值,这个新的价值是以新的边际生产率为基础的,它最终也将变成习以为常的价值。这样一来,产品的价值与生产要素的价值之间的联系,由疏远变得紧密,新的生产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两种价值间的差异就逐渐缩小,达到正常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过程是由于竞争厂商的出现而迫使新产品价格下跌。在这里,新产品当然会被纳入循环流转之中,其价值也必然会同其他一切产品的价值发生联系。由此创造的超额价值在市场机制的帮助下流入成功企业,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一机制,这种超额价值才又被剥夺。在市场机制条件下,这一切都是价格因素这一无形之手的杰作;而在非市场机制的等级体制下,由于价格因素的“失效”,它将表现为单纯的价值问题,而且企业如何取得利润的问题也肯定与此完全不同。

[!--empirenews.page--]就像“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一样,市场的原则是:当经济过程不受到阻碍时,市场必然要消磨个别产品的超额价值,同时必然要迫使生产要素的价值逐渐接近于产品的价值。这些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通过自由竞争来实现的。由于自由竞争,生产要素的价格必然要将产品的价格吸收殆尽。 最重要的是,利润不是价值的持久增长,因为新产品的超额收入达到一定高度,竞争又会把它拉下来,因此,利润增长要素不可能长久不变地存在。在经济学上,持久的增长只有劳动工资的增长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价值的增长。 利润与垄断收入有何种关系呢?在新产品问世之初,该企业没有竞争对手,新产品的价格在某种范围和程度上是按照垄断价格的原则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利润中包含有垄断成份,但这种垄断是创新带来的成果,它的合理性在于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假如新组合企图建立一种永久性的垄断,比如企图组成一个完全不用害怕外边有竞争者的托拉斯,这时,利润显然就是垄断收入,这种垄断收入已经不是创新的成果,而是对于别人创新的阻碍。所以,这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经济现象。前者是创新的垄断,是一种企业家的行为,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而后者是通过阻止他人的发展,来持续地挣得剩余,这种剩余归属于垄断地位赖以维持的自然力与社会力,超额价值就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垄断收入,其中已失去了创新的成分,它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所以,创新的垄断所获得的利润,与垄断建成后的持续性收益,是彼此区别开来的。前者是创新带来的超额价值,后者不过是垄断条件所带来的收入。前者是人力资本的智慧或企业家的意志和行为带来的利润,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应该受到鼓励的行为;而后者是垄断利润,是不利社会进步所以应该受到一定制约的企业行为。投资人雇佣职业经理人,利用人力资本改造企业,但企业一旦获得垄断条件,有的投资人立即将人力资本解雇,其原因就在于企图独占垄断利润,所以加强对人力资本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加强对垄断的限制,都值得社会关注。 企业利润不象地租,不是永久性生产要素那样的具有级差优势收益的租金;利润不象利息,不是资本的报酬;利润也不是工资,尽管这样的类推表面上好象很有道理。实际上利润不能看做利润创造者的工资报酬,因为工资是由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利

润却不在成本规律和边际生产力规律的作用范围之内;工资是供给价格的一个因素,利润则不然,利润并不参予构成产品的价格;虽然有人以成本加利润的方法来给商品定价,但市场价格是在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中形成均衡价格;工资是规律性的反复收入,而利润则根本不是恒定的收入。利润乃是企业家或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生产所作贡献的价值的体现。虽然职业经理人或人力资本也有工资,但工资不是他们的全部贡献,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企业都在推行人力资本股权制,这正是其价值发挥的一种体现,它必将成为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趋势。利润来源于企业家的价值实现,一旦企业家的作用已经完成,利润就会立即从该企业家身边溜走。利润附着于新事物的创造,附着于新的价值体系的实现。利润既是发展的产儿,在发展中诞生;也是发展的阵亡者,在发展中牺牲。 [!--empirenews.page--]社会渴求企业家利润,但现实中,我们决不可忽视垄断条件给一些企业带来的垄断利润或额外收入,这种个别企业的额外收入并不增加社会财富,却伤害他人的公平竞争。垄断收入的表面形式与企业家利润并无差别,但内在实质却大为不同。她们是一对孪生姊妹,外表都异常美丽,但一个善良,一个邪恶;一个奉献创造的果实,一个吞噬社会的公平;而且二者常常形影交合,使人们茫然难辨。我国的企业行为中,垄断现象同样处处可见,然而却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暗中借助政府的力量来牟取暴利,并美其名曰“经营政府”。比如国家的一块优质土地,或银行的一笔低息贷款,别人无权问津,有人却可以轻易到手;比如有的股市炒家能够得到内幕消息,先手为强;比如有的企业可以通过地方政府的保护,黑箱操作减免税收„„,这种种不公平的竞争,均属垄断现象。由于我国尚处于过渡时期,诸多的不完善使一些企业有机可乘,甚至以此为谋财之道。其弊端自不必说,究其根源与其说在企业不如说在政府。因为政府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和教练”,假如在比赛中,裁判和教练同时也去充当运动员的角色,那比赛就要乱套,竞争就要偏向,就会演变成参赛者争夺裁判和教练的竞争,必然危害比赛的健康发展和持续进行。所以,倡导企业家利润,阻止垄断收入,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关内容

  • 2015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 ...

  • 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
  • 马克思主义重点笔记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 ...

  • 一简答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 一 简答 论述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

  • 把握财务分析本质及管治
  • 把握财务分析本质及管治 摘要:财务管理目标订立在企业战略发展赚取更多的钱,通过一系列的财务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好企业资本结构,做好筹资决策,为取得企业近期和远期利益,为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好充分准备.财务分析指标数据,是财务工作者在工作中应重点关注的,它应是财务工作者处理一切财务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 ...

  •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 ...

  • 吉首大学专升本经济学
  • 专升本<政治经济学>课程考核大纲 一.参考教材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 5 月出版. 二.考试要求 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在揭示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一般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运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

  • 马基本各章节读书笔记
  • 第1章读书笔记 (2011-04-14 19:57:1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1)马义的多角度理解 (2)马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哲②政经③科社 (3)对马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4)作为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是 ...

  •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
  • 第三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资本积累 1.教学目的和要求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象一根红线贯穿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情报分析之中.本章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说明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 ...

  • 马克思论述题及答案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公共课) 论述题 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