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 二 对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及新的认识

关于美国巨额外贸逆差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因素来分析:一方面是短期因素即暂时性因素,如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长期因素,也即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1.短期因素

美元汇率偏高是影响外贸平衡的重要短期原因之一。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使得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对国外的购买者而言过于昂贵了。(注:

JosephQuinlanandMarcChandler,TheU.S.TradeDeficit:ADangerousObsession.) 1999年美元对外汇率变化不大,但在2000年开始升值,在贸易加权年平均基础上,美元对广泛使用的7国集团货币升值5%。美元对欧元升值15%,相反,对日元贬值了5%。(注:SurveyofCurrentBusiness,April2001,p.29.)近几个月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然而美林银行2002年6月20日公布的月度调查仍显示,即使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多数全球基金经理人依旧认为美元还是被高估。

此外石油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口石油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美国政府通过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空气清洁法案等,限制石油的开采,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美国最大的前20位石油供给国中,有15位同时列于美国最大的35个贸易逆差国之中。2000年,因油价上涨仅石油进口额即高达1200亿美元。据资料显示,这两个原因是2000年美国外贸逆差陡增1000多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2.经济全球化因素

近20年来,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生的更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国际间商品、劳务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依存加深了。加速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好地在国际经济中扬长避短,这势必导致美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因此美国对外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十分自然的。

美国经济中每年资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总产量的30%。因此美国必须从中东、非洲和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资源,特别是矿物燃料如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这些商品进口造成的逆差即是资源性逆差。同时,美国进口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这类进口弥补了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是对美国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补充。由此造成的逆差为补充性逆差。这两大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已构成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从国外的低成本进口也大大节约了美国国内资源、保护了本国环境。此外由于技术与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各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逆差也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因此正如昆兰教授指出,现在进出口贸易再也不是表明美国全球销售和竞争力的一张有效的记分卡。

3.经济结构性因素

战后美国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拥有了极强的科技优势、资本货物的生产优势以及服务出口优势,由此构建了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

(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是指贸易参加国既出口又进口同一部门或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随着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致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由此导致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和深化,各国间产业内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如表3显示,当代美国对外部世界的产业内贸易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资本货物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已高达0.994。半导体,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通信设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机械,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等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接近0.90或0.90以上。其中出口大于进口的主要有半导体、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和部件以及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这表明在这些类别中,美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美国近10年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高附加值化、主体产业加速现代化的结果。

表3 2000年美国资本货物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亿美元)

出口 进口 产业内贸易指数

额x 额m 1-(x-m)/(x+m)

总量 3568 3522 0.994

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 556 898 0.765

半导体 600 483 0.892

通讯设备 326 380 0.923

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及部件 192 141 0.849

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机械 511 513 0.998

机器工具、金属加工设备和控制设备 237 181 0.866

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 127 72 0.726

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 125 100 0.893

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 359 398 0.948

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 480 263 0.708

其他资本货物,n.e.c 56 92 0.759

注:n.e.c为未在已分类项目中。

资料来源:根据Surveyof CurrentBusiness(April2001)数据计算。

(2)跨国公司内贸易空前发达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深化的主力军。而美国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通行做法是使交易内部化。其结果是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同时这也成了美国产品贸易出现高赤字的主要原因。

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例,众所周知,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一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正是这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其产品贸易逆差1990年为115亿美元,到1999年竟高达660亿美元。1994年计算机、外围设备贸易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1999年美国电子计算机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到2000年,仅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贸易逆差就达342亿美元。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美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大都实行全球化经营,将交易内部化。由于受到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外放松对FDI和资本输入的限制,美国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已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一些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

从整体来看,美国企业更愿意通过它们海外子公司向国外的市场提供信息技术产品,而不是从本土向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现在,美国公司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000个分公司。与此同时,许多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也已经开始把在销售地建立分公司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渠道。如在1997年,日本在美国的FDI比美国在日本的资产价值累计多640亿美元。据统计,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

事实上美国跨国公司已成功地实现了全球化和跨国经营内部化战略。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内部化是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的制度安排。这有利于提高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但也掩盖了美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另一重要特点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是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表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创意和知识活动价值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美国服务贸易始终保持巨额盈余,1999和2000年分别为806亿和810亿美元。美国保持了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地位。但与迅速扩大的商品贸易相比,其服务贸易顺差几无变化。如1998、1999、2000三年分别为800亿美元、806亿美元、810亿美元。因此,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商品贸易逆差,但缓冲作用有所下降。1998~2000年分别为32.4%、23.3%和18.0%。

4.制度性原因

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因素。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也缘于一系列政策因素。最突出的是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对他国实行的单边贸易政策。所谓单边贸易政策是指美国政府为压制某些国家改变其行为而单独实施的制裁。在实行单边制裁时,美国公司不得在被制裁的国家做生意,致使外国竞争者得以在那里建立前途无量的合资企业。显然这使得美国公司在这些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

单边制裁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而且效果极差。单边制裁通过关闭美国在世界某些地区的公司,极大地加重了美国企业的负担。甚至在制裁取消之后,影响还迟迟无法消除,美国公司发现很难在失去的外国市场中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995年,由于美国的制裁行为,美国公司出口方面在26个国家输给外国竞争者至少150亿美元。对美国工人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20万个就业机会。据全国制造商协会说,美国在1993~1996年实行制裁使美

国“不得进入”价值7900亿美元的出口市场。竞争力委员会1994年的一份报告发现,8次制裁行为使美国年销售额损失60亿美元,并失去12万个与出口有关的工作。

三 贸易逆差对新经济的贡献

首先,从经济的宏观面来分析,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处于均衡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前的AS曲线之形状是向上倾斜的,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后AS曲线之形状是垂直的。

从美国的劳动市场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甚至低于这一水平,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产品市场上,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不断涌现,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已经从供给决定消费发展成为消费引导供给的阶段。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美国经济看做是一种供给约束型经济。在该经济中,总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有充分弹性,所以在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波动。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国民收入是供给的函数。

若增加需求,AD曲线向右上移至AD',收入不变而价格水平上升;若将供给曲线向右移至AS',则国民收入由Y增至Y',同时价格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在供约约束型经济下,贸易顺差于国民收入之间会形成一种负相关的效应。

其次,大量相对低价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相关生产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从而有力地抑制了经济的过热,防止通胀的重燃,使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

消费者价格指数近二十年来始终维持了较低的水平。GDP连锁价格指数,以1996年为100,1997~1999年分别为101.95、103.23和104.77。三年平均增幅仅为1.59个百分点。除去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货膨胀率1996~1999年分别为1.6、1.6、1.1和1.4。(注: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01,p.285.)这与经济的全球化和低价商品的进口有密切关系。

再次,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美国扬长避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中美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即为典型例子。如,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指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除纺织业外,主要发生在那些我们已不再生产同类产品的工业部门。

此外,大量的廉价进口品的“冲击”推进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整体经济的繁荣。大量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加速了美国相对落后的产业淘汰和转型,从而促进了美国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它的发展又带动了许多其他产业的发展,包括一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素质,最终降低了失业率。

最后,美国每年高达1万多亿美元的商品进口使其得以继续保持在国际贸易中的第一大国地位。

美国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以信息技术和高新产业为主,科技含量高,突出的表现为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

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财政赤字越来越小。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996 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 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三、前景令人看好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整,但是可以预计,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广阔。

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

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 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府已向国会提交了10年减税

1.6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美国90年代经常项目逆差分析: 二 对贸易逆差的成因分析及新的认识

关于美国巨额外贸逆差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因素来分析:一方面是短期因素即暂时性因素,如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长期因素,也即基本经济和制度因素的作用。

1.短期因素

美元汇率偏高是影响外贸平衡的重要短期原因之一。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也认为由于美元的强势地位使得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对国外的购买者而言过于昂贵了。(注:

JosephQuinlanandMarcChandler,TheU.S.TradeDeficit:ADangerousObsession.) 1999年美元对外汇率变化不大,但在2000年开始升值,在贸易加权年平均基础上,美元对广泛使用的7国集团货币升值5%。美元对欧元升值15%,相反,对日元贬值了5%。(注:SurveyofCurrentBusiness,April2001,p.29.)近几个月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然而美林银行2002年6月20日公布的月度调查仍显示,即使在目前的汇率水平下,多数全球基金经理人依旧认为美元还是被高估。

此外石油及其制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口石油是美国贸易逆差中最大的单项商品。美国政府通过实行自然资源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空气清洁法案等,限制石油的开采,并鼓励大量进口石油和石油制品,美国最大的前20位石油供给国中,有15位同时列于美国最大的35个贸易逆差国之中。2000年,因油价上涨仅石油进口额即高达1200亿美元。据资料显示,这两个原因是2000年美国外贸逆差陡增1000多亿美元的主要原因。

2.经济全球化因素

近20年来,美国经济及世界经济发生的更深刻的变化是经济国际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主要表现为国际间商品、劳务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依存加深了。加速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更好地在国际经济中扬长避短,这势必导致美国在大量出口的同时需要大量进口。因此美国对外贸易出现较大逆差是十分自然的。

美国经济中每年资源消耗约占世界资源总产量的30%。因此美国必须从中东、非洲和世界各地进口大量的资源,特别是矿物燃料如原油、石油制品和天然气等以及各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这些商品进口造成的逆差即是资源性逆差。同时,美国进口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这类进口弥补了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是对美国社会再生产的必要补充。由此造成的逆差为补充性逆差。这两大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已构成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同时从国外的低成本进口也大大节约了美国国内资源、保护了本国环境。此外由于技术与产品的多样化、差异化、国际分工格局以及各国产业结构和竞争力的差异等原因所造成的一些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逆差也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必然产物。因此正如昆兰教授指出,现在进出口贸易再也不是表明美国全球销售和竞争力的一张有效的记分卡。

3.经济结构性因素

战后美国通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拥有了极强的科技优势、资本货物的生产优势以及服务出口优势,由此构建了对美国最有利的国际分工格局。

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途径:

(1)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是指贸易参加国既出口又进口同一部门或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waytrade),或贸易重叠。随着战后世界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各国产业的比较优势处于快速的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带来了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引致世界产业发展史中第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即各产业部门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调整和重新定位。由此导致战后国际分工体系的迅速发展和深化,各国间产业内贸易规模显著扩大。

如表3显示,当代美国对外部世界的产业内贸易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资本货物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已高达0.994。半导体,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通信设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机械,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等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也接近0.90或0.90以上。其中出口大于进口的主要有半导体、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和部件以及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这表明在这些类别中,美国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是美国近10年经济结构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进一步高附加值化、主体产业加速现代化的结果。

表3 2000年美国资本货物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亿美元)

出口 进口 产业内贸易指数

额x 额m 1-(x-m)/(x+m)

总量 3568 3522 0.994

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 556 898 0.765

半导体 600 483 0.892

通讯设备 326 380 0.923

科学、医院和医疗设备及部件 192 141 0.849

工业、农业及服务业机械 511 513 0.998

机器工具、金属加工设备和控制设备 237 181 0.866

钻油、采矿和建筑机械 127 72 0.726

工业发动机、泵和压缩机 125 100 0.893

发电机械、电力设备和部件 359 398 0.948

民用航空器、发动机和部件 480 263 0.708

其他资本货物,n.e.c 56 92 0.759

注:n.e.c为未在已分类项目中。

资料来源:根据Surveyof CurrentBusiness(April2001)数据计算。

(2)跨国公司内贸易空前发达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成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及国际分工深化的主力军。而美国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战略的通行做法是使交易内部化。其结果是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同时这也成了美国产品贸易出现高赤字的主要原因。

以信息技术企业为例,众所周知,美国信息技术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一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然而,正是这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领域,其产品贸易逆差1990年为115亿美元,到1999年竟高达660亿美元。1994年计算机、外围设备贸易开始从顺差转为逆差,1999年美国电子计算机首次出现贸易逆差。到2000年,仅计算机、外围设备和部件贸易逆差就达342亿美元。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美国的信息技术企业大都实行全球化经营,将交易内部化。由于受到低成本的外国生产商的竞争压力以及国外放松对FDI和资本输入的限制,美国许多信息技术企业已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一些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

从整体来看,美国企业更愿意通过它们海外子公司向国外的市场提供信息技术产品,而不是从本土向这些地区出口产品。现在,美国公司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000个分公司。与此同时,许多日本和欧洲的公司也已经开始把在销售地建立分公司作为进入外国市场的主要渠道。如在1997年,日本在美国的FDI比美国在日本的资产价值累计多640亿美元。据统计,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

事实上美国跨国公司已成功地实现了全球化和跨国经营内部化战略。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和内部化是实现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的制度安排。这有利于提高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但也掩盖了美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

(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美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另一重要特点

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是美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表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反映创意和知识活动价值的不断提高。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美国服务贸易始终保持巨额盈余,1999和2000年分别为806亿和810亿美元。美国保持了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和最大进口国地位。但与迅速扩大的商品贸易相比,其服务贸易顺差几无变化。如1998、1999、2000三年分别为800亿美元、806亿美元、810亿美元。因此,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商品贸易逆差,但缓冲作用有所下降。1998~2000年分别为32.4%、23.3%和18.0%。

4.制度性原因

制度性因素主要是指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因素。

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也缘于一系列政策因素。最突出的是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对他国实行的单边贸易政策。所谓单边贸易政策是指美国政府为压制某些国家改变其行为而单独实施的制裁。在实行单边制裁时,美国公司不得在被制裁的国家做生意,致使外国竞争者得以在那里建立前途无量的合资企业。显然这使得美国公司在这些市场处于不利的地位。

单边制裁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而且效果极差。单边制裁通过关闭美国在世界某些地区的公司,极大地加重了美国企业的负担。甚至在制裁取消之后,影响还迟迟无法消除,美国公司发现很难在失去的外国市场中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据华盛顿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1995年,由于美国的制裁行为,美国公司出口方面在26个国家输给外国竞争者至少150亿美元。对美国工人而言,这意味着失去了20万个就业机会。据全国制造商协会说,美国在1993~1996年实行制裁使美

国“不得进入”价值7900亿美元的出口市场。竞争力委员会1994年的一份报告发现,8次制裁行为使美国年销售额损失60亿美元,并失去12万个与出口有关的工作。

三 贸易逆差对新经济的贡献

首先,从经济的宏观面来分析,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增长处于均衡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前的AS曲线之形状是向上倾斜的,在产量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之后AS曲线之形状是垂直的。

从美国的劳动市场来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甚至低于这一水平,基本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产品市场上,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不断涌现,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已经从供给决定消费发展成为消费引导供给的阶段。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我们可以把美国经济看做是一种供给约束型经济。在该经济中,总需求处于较高水平并且有充分弹性,所以在无资源闲置和供给过剩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收入的变动,而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大幅波动。因而,国民收入的提高取决于供给能力的改善,国民收入是供给的函数。

若增加需求,AD曲线向右上移至AD',收入不变而价格水平上升;若将供给曲线向右移至AS',则国民收入由Y增至Y',同时价格略有下降。由此可见在供约约束型经济下,贸易顺差于国民收入之间会形成一种负相关的效应。

其次,大量相对低价的日用消费品和资源性商品的进口弥补了国内相关生产的不足,提高了国内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从而有力地抑制了经济的过热,防止通胀的重燃,使包括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国内价格总水平降低,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经济环境。

消费者价格指数近二十年来始终维持了较低的水平。GDP连锁价格指数,以1996年为100,1997~1999年分别为101.95、103.23和104.77。三年平均增幅仅为1.59个百分点。除去食品和能源以外的核心通货膨胀率1996~1999年分别为1.6、1.6、1.1和1.4。(注: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01,p.285.)这与经济的全球化和低价商品的进口有密切关系。

再次,美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有利于美国扬长避短,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结构提升,最大限度地获取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好处。中美间的分工和贸易关系即为典型例子。如,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所长普雷斯托维兹指出,我们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除纺织业外,主要发生在那些我们已不再生产同类产品的工业部门。

此外,大量的廉价进口品的“冲击”推进了美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带动了整体经济的繁荣。大量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加速了美国相对落后的产业淘汰和转型,从而促进了美国新型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它的发展又带动了许多其他产业的发展,包括一些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同时也提高了工人的素质,最终降低了失业率。

最后,美国每年高达1万多亿美元的商品进口使其得以继续保持在国际贸易中的第一大国地位。

美国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

以信息技术和高新产业为主,科技含量高,突出的表现为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

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财政赤字越来越小。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

1996 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 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盎然

三、前景令人看好

虽然美国新经济尚未走出阶段性调整,但是可以预计,新经济依然令人看好,其发展前景广阔。

1、十年来推动美国新经济成长的现实条件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革命。虽然信息产业在去年底出现了阶段性调整,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却为技术革命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持久而强劲的动力。与历次美国经济衰退不同的是,美国劳动生产率并没有受到严重创伤,依然保持连续增长,现仍维持在5%的水平。这表明,无论是在新经济的繁荣期还是调整期,技术革命创造的高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二是,经济全球化浪潮。尽管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的南北矛盾,但全球化作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现实无法回避。在当前形势下,国际商品、资本流动、信息技术扩散和国际化经营继续得到发展,欧盟、北美、东亚等区域经济

一体化进程稳步向前推进。经济全球化已使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新一代工业体系出现新的变化,全球生产力要素组合与生产力布局出现新的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中,企业正加紧进行结构调整,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市场制度与企业制度的创新亦正在加速进行。经济全球化不仅使美国企业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占据有利位置,而且在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中,将自身优势与国外广大市场和廉价劳动力进行利润最大化的“合理配置”,谋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2、新经济为美国成功实现产业结构大调整,赢得先发优势创造了牢固的物质基础,美国将会继续从国家利益的战略高度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实际上,20世纪 90年代美国信息技术革命最初得益于80年代里根和老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减税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新经济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目前,布什政府正面临使美国经济摆脱低迷和推动经济全面增长的双重任务,其在经济政策上沿袭了共和党“务实”和“自由放任”的传统特征,这将为今后新经济的走强注入巨大活力。布什政府以“里根经济主义”为依据,再次提出供给学派理论,认为生产和供应能创造需求,自行调节经济。主张削减联邦政府权限,弱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其中包括减少对作为美国经济基础的私人企业的干预,政府依靠企业进行决策,不断扩大私人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作用;实行大幅减税;限制货币供应量等。去年,布什政府已向国会提交了10年减税

1.6万亿美元的方案,该方案将有助于政府扩大预算盈余,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此外,美国政府为有效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在政策、法规制定,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与科研部门协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此外,90年代以来的企业购并和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发展为新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新的基础。它反映了在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对抗性竞争正逐步被协作性竞争取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正发生新的变化。尽管近一两年来,企业购并和重组出现了一定降温势头,但总的发展趋向没有逆转。它有力地促进了企业资源的综合利用,巩固了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了重复劳动,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并且带来了不同经营发展模式的相互接近与融合。由于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特有的收益递增性容易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此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为维持企业的长远生存与发展,走大规模兼并之路无疑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更重要的是,将为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坚实的组织基础。


相关内容

  • 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和影响
  • <国际商务研究>2008年第1期 ,.'...'._-_'--'.._..-.-'....'....'IlII肇I_: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的原因祀 璺蹴●◆◆-刚■商 I I I潘渭河 I _-I__._I-___IIl--I-1.-_.I--__-_l---, 摘要:本文根据美国196 ...

  •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施建淮 全球经济失衡的问题近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政策当局以及国际机构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否有必要对全球经济失衡进行调整.如何进行这种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对世界经济和相关国家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全球经济失衡可能的调整途径,以及这种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 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 第1章 国际收支(Balance of Payments) 第3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Analysis of BOP Statements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含义 The meanings of imbalance : means the expenditure total amount exc ...

  •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不同国家的国际收支
  • [摘要]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史表明,中心和外围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是不同的,资源与财富注定由后者向前者转移,外围国家承担不同程度的福利损失.持续逆差将导致外围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和贫困的境地,进而打断经济发展进程:持续顺差将为一国开放经济提供一个稳定的条件,但其付出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对于中国而言,人民币国际 ...

  • 美国的经济虚拟化与去工业化
  • (2010-04-20 02:20:42) 标签: 财经 gdp 虚拟经济 凯恩斯 美国 分类: 财政金融证券类 没有什么手段比毁坏一个社会的通货(货币)能更隐蔽.更可靠地颠覆社会的现有基础了.在破坏的一方,这个过程使用了所有经济规律的隐蔽力量,而且这个过程以一种百万.千万..人中也没有一个人能觉察 ...

  • 美国债务经济与国际货币体系
  • 摘要: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美国经常项目账户赤字.财政赤字.国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仍能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双赤字问题已经成为美国转嫁国内经济危机的一种手段,美国债务经济的国际循环路径已然形成.美国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是美国债务经济的经济基础:当前的国际分工强化 ...

  •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的表现形式\特征及其影响
  • ◆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本文从探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BWⅡ)以美元为中心的原因开始,说明由于经济实力.路径依赖等原因,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体系.在这一体系下,美国处于核心地位,国际货币体系的表现形式为美元霸权主导 ...

  • 国际收支报告
  •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与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国际收支是对外经济活动的综合反映,它既涉及国际金融,又涉及国际贸易,在国际上备 受重视.在西方国家,国际收支既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一,又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国际收支在一国经济 ...

  • 全球生产能力过剩与1973年以来的美国经济史(下)
  • 作者:罗伯特·布伦纳 翻译:孙宗伟/许建康 国外理论动态 2006年04期 繁荣的终结 去规制后的美国金融部门驱动了一场错误导向的大规模的错误资本配置:把资本投进用高科技从事的资产所有权凭证的投机买卖中:在已经过剩的制造行业,再增添新的工厂.设备和软件:还把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蔓延到新经济的中心地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