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营造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标准与技术环境
何建邦1 蒋景瞳2 池天河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
1
2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北京 1
00044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营造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重要性问题信息共享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管理了三点看法主要内容
实践结论
作者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
全文分为三部分
认为地理观点
提出
标准化和相关技术三方面内容
以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为例提出了营造信息共享政策
论述了建设信息共享环境的
标准和技术环境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地理信息共享 地理信息共享环境 共享政策 共享标准 共享技术
一观点
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两大关键的国策他们都涉及地理信息共享这一主题
什么是地理信息共享资格
权利和义务
它主要有4点含义
一是地理信息用户享用非己有地理信息的
三是为共享地理信息准备
简单地说实现地理信息
二是生产为实现信息共享必须的地理数据
必要的设备服务和管理条件四是政府对发展和协调地理信息共享的调控权
目前地理信息共享在我国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流通与共用
在计算机化的区别
数字化和信息化条件下
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法律
地理信息共享和传统的数据与资料共用有根本
因此
它必然需要一个
所以
要
标准与技术环
管理
标准和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它是在海量数据网络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的
涉及政策
以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共享环境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境
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营造一个适于地理信息共享的政策
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范围内我国1975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再次展开了全国性的地
图自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
式提出了数据共享的问题说
出现了地图数据库这一崭新的数据存储模式1980
年开创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
GIS
以及随之而来的
上第一次正为了实现系
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的要求于是在1978年全国地图学术会议吉林会议
领域后
统兼容和数据共享1983年便开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标准与规范研究在一定意义上
这便是我国地理信息共享研究的开拓随后在1986—1995年中国GIS取得重要发展 *作者衷心感谢陈述彭院士长期的指导和帮助衷心感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启明教授
孙成永教授和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曾澜研究员
在国家
九五
科技攻关项
目研究中的支持与帮助
的10年中国家和部门对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种种原
因闭
对信息共享的国家指
导思想
政策体系管理方法
法律
保障
公共平台浪费十
和网络化条件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没有在国家的层次上展开整
体工作
数据壁垒和数据
垄断
宝贵的数据资源得不到充
分利用
分严重
信息共享的滞后成为妨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中
和
国土资源
工作
它们要求对我国现有的政府部委之
间
加上严重的数据封约占社会空间信息总立项在国家的层次上
数据工程重复建设
量80%的地理信息的共享问题非常突出矛盾十分尖锐的状况
下进行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
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迫切信息共享严重滞后的
环境和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及国家空
特别是从第六至第八个五
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年计划建设起来的
全国范围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群进行标准化与网络化技术改
造
以及对国内外社会公众开始实现地理
形成在网络条件下的政府部门
内部
信息共享它在根本意义上说我国GIS的发展要从部门的传统GIS系统走向国家层次的和国际接轨的网络化的GIS系统并为在本世纪初叶逐步从真实图形的GIS技术向虚拟GIS技术的发展作出必要的技术准备一个新的环境和基础技术手段
这样的变化和发展
意味着我们要为地理信息共享营造
标准化的和以网络化为特点的标准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三部分
集中
交互
查询
分析和发布等
以及法律
这个环境包括政策上的
管理上的
或者概括为由地理信息共享的政策与管理环境
网络化的信息输入
输出
存储
组成的地理信息共享的整体环境式和分布式共享结构
问题一系列关键技术基础信息的空间配
准地理信息在部门间件
所以
它要解决原有系统的标准化与网络化的技术改造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
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公共平台和专题信息与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便为
包括信息共享政策与环境和
硬环境是这点往往为
信息共享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政策体系和管理模式
标准与政策方面的各种问题
保障与法则约束等等属于技术
区域间
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的共享准备了必要的前提和关键的基础条
环境和硬
物质环境这个前提和基础
软
营造一个信息共享环境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关键一步
即通常所说的软环境的研究和建设
管理
标准和技术环境同等重要的
忽略
软
不具备地理信息共享仅是一个概念不可能成为现实同时
地理信息共享同样不可能实现
人们所忽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1978年到1996年谈了将近20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问题却始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体研究和实践工作研究策
和
国土资源九五
两个国家
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
环境与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技术研究
在国家的层次上系统展开了营造地理信息共享政
对参与共
建成了资源环境
灾害与社会经济信息共享
迈出了地理信息共享关键性
初步解决了建造这样
一个环境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标准和技术环境的研究
享的GIS系统和数据库群进行了技术改
造的网络体系理论技术方法
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实际
的共享信息总结概括了一套营造地理信息共享的
摸索了在中国如何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
途径
的一步为逐步全面实现地理信息共享打下了基础
二实践
下面以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简称
SDINFO本文涉及的可持续发展信息与地理信
由主中心和京内外十多
向社会提供信息第一
通过信息共
管理环等
息同义共享示范网络体系为例分析地理信息共享环境是如何建造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是一个以北京为中心个分中心共享服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享政策机制的确立和技术支
持系统的建设境
标准环境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
技术环境和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即
形成一个由信息共享的政策法律环境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
WebGIS
节点
所组成的
集中式与分布
式共存的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为信息共享体系的建立
建设主中心并建立14个与主中心连接的具有分布式信息共享结构特点的分中心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
与技术筛选选择了覆盖全国范围包括自然资源为示范矿产务
对其进行标准化
森林
海洋
物种与植被气候气象
农作物种质
经过严格的质量宏观经济地质
以
环境和灾害三方面共122个数据库作
结构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改造提供宏观国土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
性等资源信息
及包括综合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环境无害化状况的环境与灾害信息的共享服
目前存储了多达9GB的宝贵数据资源并已提供了超出2.5GB 数据的公开无偿共享目前
业已建成和提供
信息共享服务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硬软件比较完
备的网络技术系统
所有资源
主中
服务用户可在网上随时查找分析和下载上述信息为各自的需求所应用
心设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它包括一个具备信息集成信息查询检索与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
形成了一系列信息共享的标准和依此建立
提出了
起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
平台共平台为空间载体进行定
位一整套信息共享的政策保障服务
息共享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环境和灾害的专题数据都可以以这一基础数据公
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政策与管理环境使信
达到相互可比与统一协调以便提供综合分析服务知识产权
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
安全保密和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与共享均能得到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的建
成它不仅已开始提供实际的它作出了典型
示范
网络化的信息共享
信息封闭我们已经具
给人以启示
因而信息共享能有序地逐步实现加快了和国际接轨
更
为重要的是
使中国在信息共享方面迈
出了关键的一步
数据壁垒和知识垄断这一严重妨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与管理能力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的建成和提供服务些主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 初步建立了具有权威性和适用性的国家级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资源
据库群
信息化的社会必须突破这一难题
信息共享是可以实现
反映了我们已经在下列一
环境和灾害数
! 解决了网络共享技术支撑系统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体系结构通讯协议
信息安全等等
! 制定了系列的信息共享标准元数据
信息分类编码
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字典
空间索引与全文检索
空间配准与数据整合集中与分散的共享模式
等等提出了信息共享的管理办法提供
了一个信息共享的管理环境
! 建成了全国统一的1:100万和1:400万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首次系统地
向全社会提供了大范围的数据共享主要包括网格化1植被
土壤
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
自然背景
400万基础地理海洋森
林资源等数据库
地质矿产
以及1100万的海洋数据库和土地利用一级分类数据库等! 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共享政策体系和信息共享立
法文本
法律保障
! 提供了实际的信息共享服务该系统自1999年开通以来
种专题数据CHINAGBN资源
它和国家重要的教育
科研网
和中国公
用网
CHINANET
CERNET
国内外用户已进行了
CETNET
金桥
网
约4百万页面的查询访问向国家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系列基础数据和多
科技网
等相互连接
成为了解与分析中国自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与
环境和灾害信息的一个主要中
心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
作用并有力推进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与接轨
上述这些进展使我们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经验形成了新的能力它们表现在
! 通过研究和建造了一个实现信息共享的政策环境
! 研究和形成了在一个国家实现信息共享的指导思想
体系
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政策体系
管理办法
在我国标准
首次提出了一种在国家级大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方法和途径
公共平台和技术集成等一整套
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为同类型系统的建
形成了集中
造与应用作出了完整示范可以提供整套技术方法与建设程序! 研究和解决了数据群的标准化
与分布式共享管理的结构
模式期尚未实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可供全球共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系统
次在网上发布了一批从未公开发布的自然资源扰我们的信息封闭与数据壁垒
环境与灾害
信息
迈出了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的重要一步
示范性
第一对信息
突破了长期困
结构化与网络化的技术改造与
集成
解决了海量数据如何实现集中与分布共享这一长
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社会信息化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通过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这样一项探索性共享网络工程
建设环境提供
了技术
我们在信息共享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提供了管理
提出了政策
找到
了模式产出了效益
提供
了服务
开拓性的信息确立了方向
它消
它为营造地理信息共享
找到了
途径
的意义不仅在于奠定了
基础更主要的还在于作出了示范
除了疑虑明示了方向加快了中国实现信息共享的进程推动了与国际接轨
三结论
现地理信息共享首要的问题是营造一个适于信息共享的环境它包括信息共享政策1实
管理标准化和技术诸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中 国GIS通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营造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能力和条件3通 过实践也说明我国目前已形成的地理信息共享的环境和能力是初步的尚不完善的
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可停顿和止步
参考文献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国内外地1中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报
理信息共享状况分析及我国应采取
的对策建议
告附件之
五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关于我国2中
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机制的研究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
报告附件之
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五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我国地理3中
信息共享法建议文和立法可行性分
析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
报告附件之五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我国地理4中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
报告附件之
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的建议方
案
五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 建邦柯正谊吴平
生等国家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框架意
见
资源科学第235何
卷第1期2001年1月6期
7刘若梅蒋景瞳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建设中的地理信息标准化问题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8蒋景瞳刘若梅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进展1999910
蒋景瞳政府GIS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出版社1990
何建邦
蒋景瞳
刘若梅
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与思
考
地理信息世
界
1998年第2
中国
数字地球
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
集中国
测绘
No. 5
1999
蒋景瞳苏山舞等, 国土基础信息系统全国1:100万地形要素数据库设计研究全国
性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
12
池天河
周旭
钱进
11蒋景瞳 NFGIS全国1:25万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研究
宫文学
形学报1999, 增刊
遥感信息No.41999
中国图象图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研究
13周学政夏福祥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前景科学出版社199314
Bin Yu, Tianhe Chi, A WebGIS Spatial Data Structure Based on R-tree, the report ofSDH200,Aug 2000,Beijing
15ROBERT LAURINISpatial multi-database topological continuity and Indexing a steptowards seamless GIS data interoperability. INT. J.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CIENCE1998VOL.12
NO 4
373-402
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研究与实践
营造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标准与技术环境
何建邦1 蒋景瞳2 池天河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
1
2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北京 1
00044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营造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重要性问题信息共享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管理了三点看法主要内容
实践结论
作者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
全文分为三部分
认为地理观点
提出
标准化和相关技术三方面内容
以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为例提出了营造信息共享政策
论述了建设信息共享环境的
标准和技术环境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地理信息共享 地理信息共享环境 共享政策 共享标准 共享技术
一观点
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两大关键的国策他们都涉及地理信息共享这一主题
什么是地理信息共享资格
权利和义务
它主要有4点含义
一是地理信息用户享用非己有地理信息的
三是为共享地理信息准备
简单地说实现地理信息
二是生产为实现信息共享必须的地理数据
必要的设备服务和管理条件四是政府对发展和协调地理信息共享的调控权
目前地理信息共享在我国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流通与共用
在计算机化的区别
数字化和信息化条件下
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法律
地理信息共享和传统的数据与资料共用有根本
因此
它必然需要一个
所以
要
标准与技术环
管理
标准和技术等一系列问题
它是在海量数据网络技术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实现的
涉及政策
以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共享环境实现地理信息共享境
首先面对的是如何营造一个适于地理信息共享的政策
在地理信息科学的范围内我国1975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再次展开了全国性的地
图自动化研究与应用工作
式提出了数据共享的问题说
出现了地图数据库这一崭新的数据存储模式1980
年开创了我国地理信息系统
GIS
以及随之而来的
上第一次正为了实现系
新的数据交换与共享的要求于是在1978年全国地图学术会议吉林会议
领域后
统兼容和数据共享1983年便开始了资源与环境信息国家标准与规范研究在一定意义上
这便是我国地理信息共享研究的开拓随后在1986—1995年中国GIS取得重要发展 *作者衷心感谢陈述彭院士长期的指导和帮助衷心感谢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王启明教授
孙成永教授和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曾澜研究员
在国家
九五
科技攻关项
目研究中的支持与帮助
的10年中国家和部门对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种种原
因闭
对信息共享的国家指
导思想
政策体系管理方法
法律
保障
公共平台浪费十
和网络化条件下的一系列关键技术没有在国家的层次上展开整
体工作
数据壁垒和数据
垄断
宝贵的数据资源得不到充
分利用
分严重
信息共享的滞后成为妨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在第九个五年计划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中
和
国土资源
工作
它们要求对我国现有的政府部委之
间
加上严重的数据封约占社会空间信息总立项在国家的层次上
数据工程重复建设
量80%的地理信息的共享问题非常突出矛盾十分尖锐的状况
下进行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
正是在这种社会需求迫切信息共享严重滞后的
环境和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及国家空
特别是从第六至第八个五
间信息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研究年计划建设起来的
全国范围的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群进行标准化与网络化技术改
造
以及对国内外社会公众开始实现地理
形成在网络条件下的政府部门
内部
信息共享它在根本意义上说我国GIS的发展要从部门的传统GIS系统走向国家层次的和国际接轨的网络化的GIS系统并为在本世纪初叶逐步从真实图形的GIS技术向虚拟GIS技术的发展作出必要的技术准备一个新的环境和基础技术手段
这样的变化和发展
意味着我们要为地理信息共享营造
标准化的和以网络化为特点的标准化环境和技术环境三部分
集中
交互
查询
分析和发布等
以及法律
这个环境包括政策上的
管理上的
或者概括为由地理信息共享的政策与管理环境
网络化的信息输入
输出
存储
组成的地理信息共享的整体环境式和分布式共享结构
问题一系列关键技术基础信息的空间配
准地理信息在部门间件
所以
它要解决原有系统的标准化与网络化的技术改造技术标准和应用标准
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公共平台和专题信息与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便为
包括信息共享政策与环境和
硬环境是这点往往为
信息共享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政策体系和管理模式
标准与政策方面的各种问题
保障与法则约束等等属于技术
区域间
全国范围乃至全球的共享准备了必要的前提和关键的基础条
环境和硬
物质环境这个前提和基础
软
营造一个信息共享环境是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关键一步
即通常所说的软环境的研究和建设
管理
标准和技术环境同等重要的
忽略
软
不具备地理信息共享仅是一个概念不可能成为现实同时
地理信息共享同样不可能实现
人们所忽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从1978年到1996年谈了将近20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共享问题却始终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整体研究和实践工作研究策
和
国土资源九五
两个国家
科技攻关项目的研究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
环境与地区经济信息系统及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技术研究
在国家的层次上系统展开了营造地理信息共享政
对参与共
建成了资源环境
灾害与社会经济信息共享
迈出了地理信息共享关键性
初步解决了建造这样
一个环境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标准和技术环境的研究
享的GIS系统和数据库群进行了技术改
造的网络体系理论技术方法
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了实际
的共享信息总结概括了一套营造地理信息共享的
摸索了在中国如何实现地理信息共享的
途径
的一步为逐步全面实现地理信息共享打下了基础
二实践
下面以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简称
SDINFO本文涉及的可持续发展信息与地理信
由主中心和京内外十多
向社会提供信息第一
通过信息共
管理环等
息同义共享示范网络体系为例分析地理信息共享环境是如何建造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是一个以北京为中心个分中心共享服务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享政策机制的确立和技术支
持系统的建设境
标准环境提供条件和奠定基础
技术环境和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
即
形成一个由信息共享的政策法律环境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
第三
WebGIS
节点
所组成的
集中式与分布
式共存的信息共享网络系统
为信息共享体系的建立
建设主中心并建立14个与主中心连接的具有分布式信息共享结构特点的分中心形成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
与技术筛选选择了覆盖全国范围包括自然资源为示范矿产务
对其进行标准化
森林
海洋
物种与植被气候气象
农作物种质
经过严格的质量宏观经济地质
以
环境和灾害三方面共122个数据库作
结构化和网络化的技术改造提供宏观国土
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多样
性等资源信息
及包括综合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和环境无害化状况的环境与灾害信息的共享服
目前存储了多达9GB的宝贵数据资源并已提供了超出2.5GB 数据的公开无偿共享目前
业已建成和提供
信息共享服务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硬软件比较完
备的网络技术系统
所有资源
主中
服务用户可在网上随时查找分析和下载上述信息为各自的需求所应用
心设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它包括一个具备信息集成信息查询检索与分析信息发布等功能
形成了一系列信息共享的标准和依此建立
提出了
起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
平台共平台为空间载体进行定
位一整套信息共享的政策保障服务
息共享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
环境和灾害的专题数据都可以以这一基础数据公
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政策与管理环境使信
达到相互可比与统一协调以便提供综合分析服务知识产权
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
安全保密和最大限度的信息公开与共享均能得到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的建
成它不仅已开始提供实际的它作出了典型
示范
网络化的信息共享
信息封闭我们已经具
给人以启示
因而信息共享能有序地逐步实现加快了和国际接轨
更
为重要的是
使中国在信息共享方面迈
出了关键的一步
数据壁垒和知识垄断这一严重妨碍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难题是可以解决的备了这样的技术条件与管理能力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的建成和提供服务些主要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 初步建立了具有权威性和适用性的国家级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资源
据库群
信息化的社会必须突破这一难题
信息共享是可以实现
反映了我们已经在下列一
环境和灾害数
! 解决了网络共享技术支撑系统所遇到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体系结构通讯协议
信息安全等等
! 制定了系列的信息共享标准元数据
信息分类编码
数据格式转换
数据字典
空间索引与全文检索
空间配准与数据整合集中与分散的共享模式
等等提出了信息共享的管理办法提供
了一个信息共享的管理环境
! 建成了全国统一的1:100万和1:400万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首次系统地
向全社会提供了大范围的数据共享主要包括网格化1植被
土壤
土地利用
土地资源
自然背景
400万基础地理海洋森
林资源等数据库
地质矿产
以及1100万的海洋数据库和土地利用一级分类数据库等! 形成了初步的信息共享政策体系和信息共享立
法文本
法律保障
! 提供了实际的信息共享服务该系统自1999年开通以来
种专题数据CHINAGBN资源
它和国家重要的教育
科研网
和中国公
用网
CHINANET
CERNET
国内外用户已进行了
CETNET
金桥
网
约4百万页面的查询访问向国家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了系列基础数据和多
科技网
等相互连接
成为了解与分析中国自然提供了重要的政策环境与
环境和灾害信息的一个主要中
心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
作用并有力推进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与接轨
上述这些进展使我们在地理信息共享方面取得了经验形成了新的能力它们表现在
! 通过研究和建造了一个实现信息共享的政策环境
! 研究和形成了在一个国家实现信息共享的指导思想
体系
管理环境和技术环境政策体系
管理办法
在我国标准
首次提出了一种在国家级大范围实现信息共享的方法和途径
公共平台和技术集成等一整套
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
为同类型系统的建
形成了集中
造与应用作出了完整示范可以提供整套技术方法与建设程序! 研究和解决了数据群的标准化
与分布式共享管理的结构
模式期尚未实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建立起我国第一个可供全球共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系统
次在网上发布了一批从未公开发布的自然资源扰我们的信息封闭与数据壁垒
环境与灾害
信息
迈出了信息公开与信息共享的重要一步
示范性
第一对信息
突破了长期困
结构化与网络化的技术改造与
集成
解决了海量数据如何实现集中与分布共享这一长
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社会信息化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通过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网络体系这样一项探索性共享网络工程
建设环境提供
了技术
我们在信息共享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一步提供了管理
提出了政策
找到
了模式产出了效益
提供
了服务
开拓性的信息确立了方向
它消
它为营造地理信息共享
找到了
途径
的意义不仅在于奠定了
基础更主要的还在于作出了示范
除了疑虑明示了方向加快了中国实现信息共享的进程推动了与国际接轨
三结论
现地理信息共享首要的问题是营造一个适于信息共享的环境它包括信息共享政策1实
管理标准化和技术诸方面内容缺一不可
2中 国GIS通过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具备营造地理信息共享环境的能力和条件3通 过实践也说明我国目前已形成的地理信息共享的环境和能力是初步的尚不完善的
我们必须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不可停顿和止步
参考文献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国内外地1中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报
理信息共享状况分析及我国应采取
的对策建议
告附件之
五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关于我国2中
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机制的研究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
报告附件之
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五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我国地理3中
信息共享法建议文和立法可行性分
析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
报告附件之五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
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信息标准与共享研究组
RGISS我国地理4中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示范研究
报告附件之
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的建议方
案
五2001年1月http://www.sdinfo.net.cn 建邦柯正谊吴平
生等国家地理信息共享政策框架意
见
资源科学第235何
卷第1期2001年1月6期
7刘若梅蒋景瞳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建设中的地理信息标准化问题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8蒋景瞳刘若梅国际地理信息标准化进展1999910
蒋景瞳政府GIS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
测绘出版社1990
何建邦
蒋景瞳
刘若梅
地理信息标准化研究与思
考
地理信息世
界
1998年第2
中国
数字地球
纪念中国测绘学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
集中国
测绘
No. 5
1999
蒋景瞳苏山舞等, 国土基础信息系统全国1:100万地形要素数据库设计研究全国
性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研究
12
池天河
周旭
钱进
11蒋景瞳 NFGIS全国1:25万数据库设计和应用研究
宫文学
形学报1999, 增刊
遥感信息No.41999
中国图象图
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共享网络系统研究
13周学政夏福祥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方法的综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前景科学出版社199314
Bin Yu, Tianhe Chi, A WebGIS Spatial Data Structure Based on R-tree, the report ofSDH200,Aug 2000,Beijing
15ROBERT LAURINISpatial multi-database topological continuity and Indexing a steptowards seamless GIS data interoperability. INT. J.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SCIENCE1998VOL.12
NO 4
37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