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汐车道:位于朝阳路京广桥至慈云寺桥之间的本市首条潮汐车道将于9月12日正式开通,每天17时至20时,主路进城方向的一条车道改为出城方向机动车使用。9月12日,本市在朝阳路正式开通首条潮汐车道。从交通运行情况看,晚高峰时段朝阳路出城方向交通流量上升21.9%,该路段及周边道路出城平均速度均有提升,其中朝阳路提升5.5%,朝阳北路提升4.1%,区域路网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继朝阳路9月开通北京市首条潮汐车道后,北京市计划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再开三条潮汐车道,使本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潮汐车道。明年1月1日起,凡进入六环路内(不含)的外地车必须办理进京证,外埠车辆高峰时段不得进入五环路内和远郊区县城关镇
天气因素影响:
2013年12月25 北京 每逢12月24日,晚上堵车到11点也很寻常。而昨夜,北京的车流最高峰出现在6点半到7点,即使在车流最密集的城北、城东部地区,晚上9点后车流也明显回落。
市交管局表示,各项疏导措施完善、交管部门提前发布的预警、地铁线路日益密集,都是车流量有所减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昨夜的严重雾霾,也影响了不少人出门的兴趣。
“和平时晚高峰开始的时间一样,从下午4点半开始车辆逐渐增加,5点半到6点,时速在20公里以下的路段大约有80条左右。”交管局122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说。
在交管局指挥中心的路况信息图上,三里屯、燕莎、五道口周边都出现绵延不断的红色。宣武门、南锣鼓巷等局部地区也形成了堵点。在6点半至7点,拥堵路段达到了最高峰,约90条左右。但随着出门游玩的人纷纷走进餐馆、影院,路面上的交通压力有所回落。
此后的两个小时内,城东部和北部地区,特别是以东三环、北三环为核心的区域,交通压力一直保持高位,基本类似于平日晚高峰水平。城西和城南则很快平静下来。“这基本上也算体现了北京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吧。”交管局的值班员说。
在此期间,交管局几乎动用了全部可动员的警力,按照事先的预判投入交通热点区域,重点是疏导路口,并在各酒吧街、餐饮集中区等地清理路面上违法停放的车辆,禁止司机将车辆随意停放在机动车道上。由于这些车得到了及时清理,各热点区域没有出现长时间大面积堵死的情况。
晚上9点至9点30分之间,城区东部和北部的红色路段逐渐变黄、变绿,车流量慢慢恢复到日常水平。和前几年动辄夜里11点还在堵车的场面相比,今年的车流量虽然比日常要大,但是并未达到往年12月24日的程度。
受暴雨影响 北京地铁客流量增加近一倍
为应对降雨影响,方便北京市民出行,北京地铁公司调整了7月23日(周一)房山线、9号线列车运行计划,延长早、晚高峰时段,并缩小高峰和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
据统计,23日9号线、房山线共运送乘客14.38万人次,比上周一增长了98%,其中,9号线客运量增长3.4万人次,房山线客运量增长3.7万人次。根据相应数据显示,这一举措效果显著,有力保障了周边乘客的出行需求。
据了解,今天9号线、房山线继续执行延长高峰时段和缩小运营间隔等措施。另外,因顶桥施工,房山线自24日首班车起至末班车止,稻田站至长阳站方向列车限速45KM/h。
人口因素影响:北京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包括1200万户籍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
地铁因素影响:
截至2013年10月,全市已开通运营16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456km,全网共设车站231座,其中换乘站37座(两线换乘站34座、三线换乘站3座),换乘站比例为16%,线路平均站间距为1.7km。其中,核心区和五环内轨道交通车站1km半径覆盖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7.5%和46.6%,覆盖人口占相应区域内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9.0%和63.0%一周内各日进站量呈现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周末进站量较工作日大幅下降,仅为工作日的76.5%,且周日进站量略低于周六,表明轨道交通系统日常服务的通勤出行比例较高。此外,不同类别车站客流在一周内的波动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3日报道 10号线成环运营已经一个月有余,客流同比增长了76.42%,原本客流压力较大的东段车站将公布尖峰时刻表,为乘客
非双井、劲松等“热门”车站,而是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三元桥站,数据显示三元桥站在早高峰15分钟的尖峰时刻进出站客流量超过了11万人。
1027.53万人次的地铁出行量,大约是本市公共出行比例的近40%。本月4日至8日,地铁日均客流量维持在900万人次以上,占公共出行比例的35%左右。另有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名乘客乘车站数为11站。大约9成以上的乘客换乘次数在0至2次;70%以上持一卡通坐地铁的乘客平均每周乘坐1
到14次。
潮汐车道:位于朝阳路京广桥至慈云寺桥之间的本市首条潮汐车道将于9月12日正式开通,每天17时至20时,主路进城方向的一条车道改为出城方向机动车使用。9月12日,本市在朝阳路正式开通首条潮汐车道。从交通运行情况看,晚高峰时段朝阳路出城方向交通流量上升21.9%,该路段及周边道路出城平均速度均有提升,其中朝阳路提升5.5%,朝阳北路提升4.1%,区域路网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继朝阳路9月开通北京市首条潮汐车道后,北京市计划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再开三条潮汐车道,使本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潮汐车道。明年1月1日起,凡进入六环路内(不含)的外地车必须办理进京证,外埠车辆高峰时段不得进入五环路内和远郊区县城关镇
天气因素影响:
2013年12月25 北京 每逢12月24日,晚上堵车到11点也很寻常。而昨夜,北京的车流最高峰出现在6点半到7点,即使在车流最密集的城北、城东部地区,晚上9点后车流也明显回落。
市交管局表示,各项疏导措施完善、交管部门提前发布的预警、地铁线路日益密集,都是车流量有所减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昨夜的严重雾霾,也影响了不少人出门的兴趣。
“和平时晚高峰开始的时间一样,从下午4点半开始车辆逐渐增加,5点半到6点,时速在20公里以下的路段大约有80条左右。”交管局122指挥中心值班人员说。
在交管局指挥中心的路况信息图上,三里屯、燕莎、五道口周边都出现绵延不断的红色。宣武门、南锣鼓巷等局部地区也形成了堵点。在6点半至7点,拥堵路段达到了最高峰,约90条左右。但随着出门游玩的人纷纷走进餐馆、影院,路面上的交通压力有所回落。
此后的两个小时内,城东部和北部地区,特别是以东三环、北三环为核心的区域,交通压力一直保持高位,基本类似于平日晚高峰水平。城西和城南则很快平静下来。“这基本上也算体现了北京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吧。”交管局的值班员说。
在此期间,交管局几乎动用了全部可动员的警力,按照事先的预判投入交通热点区域,重点是疏导路口,并在各酒吧街、餐饮集中区等地清理路面上违法停放的车辆,禁止司机将车辆随意停放在机动车道上。由于这些车得到了及时清理,各热点区域没有出现长时间大面积堵死的情况。
晚上9点至9点30分之间,城区东部和北部的红色路段逐渐变黄、变绿,车流量慢慢恢复到日常水平。和前几年动辄夜里11点还在堵车的场面相比,今年的车流量虽然比日常要大,但是并未达到往年12月24日的程度。
受暴雨影响 北京地铁客流量增加近一倍
为应对降雨影响,方便北京市民出行,北京地铁公司调整了7月23日(周一)房山线、9号线列车运行计划,延长早、晚高峰时段,并缩小高峰和平峰时段的列车运行间隔。
据统计,23日9号线、房山线共运送乘客14.38万人次,比上周一增长了98%,其中,9号线客运量增长3.4万人次,房山线客运量增长3.7万人次。根据相应数据显示,这一举措效果显著,有力保障了周边乘客的出行需求。
据了解,今天9号线、房山线继续执行延长高峰时段和缩小运营间隔等措施。另外,因顶桥施工,房山线自24日首班车起至末班车止,稻田站至长阳站方向列车限速45KM/h。
人口因素影响:北京有2000多万常住人口,包括1200万户籍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
地铁因素影响:
截至2013年10月,全市已开通运营16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456km,全网共设车站231座,其中换乘站37座(两线换乘站34座、三线换乘站3座),换乘站比例为16%,线路平均站间距为1.7km。其中,核心区和五环内轨道交通车站1km半径覆盖土地面积比例分别为77.5%和46.6%,覆盖人口占相应区域内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9.0%和63.0%一周内各日进站量呈现不均衡性,主要表现为周末进站量较工作日大幅下降,仅为工作日的76.5%,且周日进站量略低于周六,表明轨道交通系统日常服务的通勤出行比例较高。此外,不同类别车站客流在一周内的波动特征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新闻网2013年6月13日报道 10号线成环运营已经一个月有余,客流同比增长了76.42%,原本客流压力较大的东段车站将公布尖峰时刻表,为乘客
非双井、劲松等“热门”车站,而是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三元桥站,数据显示三元桥站在早高峰15分钟的尖峰时刻进出站客流量超过了11万人。
1027.53万人次的地铁出行量,大约是本市公共出行比例的近40%。本月4日至8日,地铁日均客流量维持在900万人次以上,占公共出行比例的35%左右。另有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平均每名乘客乘车站数为11站。大约9成以上的乘客换乘次数在0至2次;70%以上持一卡通坐地铁的乘客平均每周乘坐1
到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