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的教学反思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城关中学二分校 蔡鹏高 2013年6月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展现,在点拨和引导和评价中展现教师的功夫。少表演、展示甚至卖弄。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廖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李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以前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李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廖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廖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黄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黄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比如八月十五团圆之夜吃月饼,春节喜迎春天的到来吃水饺,元宵节吃汤圆,大家还知道那些节日与吃有关系?让几个同学谈完教师小结:这印证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汪曾祺走回农历五月初五的江南,去端午节品尝鸭蛋的香醇。介绍作者,认识字词。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上课时调整为: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默读或浏览)

设计两个主问题: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读懂了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研读:

主问题:汪增祺是一个嘴馋的人吗?(端午节那么多的风俗,他为什么单单对鸭蛋念念不忘?)究竟是什么吸引他的?

抓住鸭蛋的特点:有名、质细而油多

探究是怎样写出来的?(小组讨论,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突出语言特点。)

请你为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四、品味语言:我们除了欣赏这篇文章,还要研究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其它文章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读出问题: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实际教学中把此环节提前至品味语言前) 提示:词语、语句含义或文章结构、写法等方面均可以提。

五、拓展延伸: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教师小结: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

播放歌曲《把根留住》(实际上课时将这个环节略去)

六、推荐作业

1、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物品(如:年糕、月饼、汤圆、粽子等)或一件玩具(如:灯笼、炮仗等)。说出自己难忘的原因、感受、启发。

2、建议: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服务者,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促进者。教学遵循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设计,力图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走向深入,展现个性。

《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城关中学二分校 蔡鹏高 2013年6月

我上了一节展示课。现在把上课的设计和教学反思整理如下:在上课前,我和廖老师就这一课的设计进行了交流。廖老师鼓励我进一步开放一些,上得有挑战性一些。并对教学设计谈了几点看法:读出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适当地提前,减少教学设计中的预设,让学生思维充分地展现,在点拨和引导和评价中展现教师的功夫。少表演、展示甚至卖弄。课堂进行完毕后,自己感觉没有完全领会和理解廖老师的思想。在教学中出现很多不到位和不和谐的地方,总结如下:

1、学生参与面小,并且不够兴奋活跃,主动性不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本身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的。课堂一开始,学生回答还是比较积极主动的,尤其是我导入后和同学们谈节日和吃的关系的时候,由于有点幽默的语言和学生交流是很融洽的,我问同学们从文中读出什么以后,几个同学谈的都不错。我还趁机让几个同学勾勒梳理出文章的轮廓。但是到了我谈“汪曾祺是一个嘴馋的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显然不感冒,一度出现冷场,几个同学分析也没有围绕这个点展开,教师比较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读出问题上来,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上完课后,我和李老师交流才得知,桓台本地特产就是马踏湖的鸭蛋,感到非常的惋惜,自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和拓展的资源!所以说教学设计没有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对学情估计不够充分,是应该吸取的一个教训。另一个教训是教学中应变能力欠缺。如果当时冷场时,我组织同学们结合这一点讨论交流,并且结合文本说明理由的时候,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2、学生对文章读得不够。这一课语言是很有特点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尤其是那种淡淡的情思如涓涓细流娓娓道出。但在课堂上,只注重了分析,朗读的感情和语气语调很少涉及,致使对文章的味道和意蕴没有充分挖掘出来。本节课上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下了功夫的,但其它地方,尤其是学生回答问题引用文本语言的时候,自己丧失了很多指导他们朗读和体会作者感情的机会,一想到这一点,自己就不能原谅自己。

3、自己不够大气和从容。以前上这一节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的,学生表现精彩,教师调控课堂从容,感觉很舒服、惬意。但在这一节课,自己感觉自己心态没有摆好,在教学设计和课堂驾驭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总想重复类似的课堂场景,当课堂情况变化时,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李老师谈的对,课堂教学中没有意外就没有惊喜,意外出现的时候就是看教师的素质和功夫的时候!自己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学中缺少一种循循善诱和自然从容的气质。

4、对文本的挖掘不够细致深入。上完课后,廖老师也给自己指点了几个课堂中几个有缺憾的地方,让自己感触很深。原先自己认为对“筷子头一扎下去……”一句的读和品是比较成功的,但廖老师认为还可以做得更好,学生两次读成了筷子一扎下去,如果此时比较辨析一下筷子和筷子头,就能进一步体会到油多的特点,并且在此处质细的特点也有所体现。我也想到,“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也非常值得品味。对这篇课文的总体把握上,也还有值得深究的东西。黄老师谈到,作者写鸭蛋,不光是因为好吃,还有好玩。在这两者上面写出作者的生活情趣,教学中自己只把重点放在前者上了,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总之,由于自己对文章的钻研不够深入和透彻,使课堂失去了很多生成的精彩。

把这些问题摆出以后,我认为最关键最紧要的问题还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悟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个性来源于教师的个性。黄老师提出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的心得与体会。我认为这是很难的,既要保证这种解读不是误读,又要把教参和其它资料中的解读了然于胸,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作为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学能手,我认为自己应该具有自己的教学个性,必须在这上面下功夫,做文章。从现在开始,作为新的起点,在个性化教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附《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与吃有关,比如八月十五团圆之夜吃月饼,春节喜迎春天的到来吃水饺,元宵节吃汤圆,大家还知道那些节日与吃有关系?让几个同学谈完教师小结:这印证了我们中国一句俗语“民以食为天”。今天,让我们再随着汪曾祺走回农历五月初五的江南,去端午节品尝鸭蛋的香醇。介绍作者,认识字词。

二、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上课时调整为:由于本文的篇幅较长,请大家默读或浏览)

设计两个主问题:从文中读出了什么? 读懂了吗?(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研读:

主问题:汪增祺是一个嘴馋的人吗?(端午节那么多的风俗,他为什么单单对鸭蛋念念不忘?)究竟是什么吸引他的?

抓住鸭蛋的特点:有名、质细而油多

探究是怎样写出来的?(小组讨论,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突出语言特点。)

请你为高邮鸭蛋拟一则广告词

四、品味语言:我们除了欣赏这篇文章,还要研究它,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谈谈这篇文章和我们学过的其它文章相比,语言有什么特点?

五、读出问题: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有什么疑惑?(实际教学中把此环节提前至品味语言前) 提示:词语、语句含义或文章结构、写法等方面均可以提。

五、拓展延伸:请你谈谈你喜欢的节日风俗,为什么你会喜欢它?

教师小结: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同学们,请把“根”留住,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留住。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花开满星球。

播放歌曲《把根留住》(实际上课时将这个环节略去)

六、推荐作业

1、请同学们联系自身的经验,介绍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物品(如:年糕、月饼、汤圆、粽子等)或一件玩具(如:灯笼、炮仗等)。说出自己难忘的原因、感受、启发。

2、建议:课外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教学设计思想:充分尊重学生,落实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服务者,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促进者。教学遵循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思路设计,力图使学生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走向深入,展现个性。


相关内容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详案)
  • <端午的鸭蛋>教案 南漳县实验中学 孙凤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 ...

  • 端午节的文章端午节三题
  • 以文化的阅读来鲜活民俗的符号 --<端午的鸭蛋>说课稿 新乌江镇李桥中学 曹苏敏 一.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是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的单元,学习这一单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生,感受日常生活的无穷乐趣.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汪曾祺散文的 ...

  •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端午的鸭蛋]教案
  • <端午的鸭蛋>课堂实录 刘 梅 高 柳 初 中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 ...

  • 端午的鸭蛋公开课教案
  •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 ...

  •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了解丰富多彩的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趣味和美好情愫,培养学生对民 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雅俗结合,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艺术. 3.感悟作者从平凡物事感受生活的妙处,学习以"凡人小事"入 ...

  • 八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 八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 班级:八年级5 班 时间:2014年3 月26日 科 目:语 文 课型:研讨课 课题:17:端午的鸭蛋 17: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苋菜.腌腊.络子.车胤"等词语,学习运用"萧然起敬.囊萤映雪" 两个词语 ...

  • 端午的鸭蛋 学案
  • <端午的鸭蛋>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作者热爱家乡.珍爱民俗文化.怀恋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 2.探究写作技巧,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体验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人生趣味,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和诗意.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童年的怀 ...

  • 17.端午的鸭蛋导学案设计
  • 导 题 学 目 校 星火一中 自我设计 学 案 设 计 总课时 2 17 端午的鸭蛋 教 者 邵国利 年 级 八年 学 科 语文 设计来源 学 习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学习 方法 教学时间 2012-05-15--16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 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