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衷整合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孔德生付桂芳郑崇辉

学术交流 200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3)01-0149-05

  折衷整合心理咨询理论及实践原则

  从弗洛依德(S·Freud)首创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开始,心理咨询和治疗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59年哈珀(R·A·Haper)发现有36种心理治疗体系;1976年帕洛夫(M·B·Parloff)发现共有130余种治疗法;到了1976年,卡拉瑟(T·B·Karasu)则发现多达4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1]。

  研究发现,各种心理治疗理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人们批评精神分析的疗效不够稳定,疗程太长,疗费太高;阿德勒疗法涉及面过小,不深入,没有对无意识和意识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存在主义疗法不系统,缺乏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技巧;人本主义疗法似乎过于理想化,重视来访者而忽视咨询者的作用,透出一股强烈的重情轻理的气息;格式塔疗法的概念过于模糊,缺乏系统性,它所提供的试验的方法,控制不好易使来访者陷入多愁善感和混乱;行为疗法有些支离破碎,过于重视目标行为,缺乏对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重视认知方面,虽然后来也使用了行为和情感上的方法,但仍显得简单化和常识化,且过于强调来访者的责任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影响,对解决复杂的问题难免缺乏效果;现实疗法强调行动和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但忽略了早期发展和无意识过程,似乎把人的复杂行为简单化了[2]。

  鉴于上述情况,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越来越多的咨询师采用了折衷整合的心理疗法,以期提高疗效,缩短时间。折衷主义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技术的折衷主义。以一种基本理论为框架,吸收和整合其他学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二是综合的折衷主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论体系进行整合;还有一些人重视研究咨询治疗中的一些共同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整合各种理论和方法。笔者论述的折衷疗法更倾向于这一类。三是非理论的折衷主义。不倾向于某一理论,而是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技术[3]。现今,大多数的咨询师都认为自己是折衷主义取向的,如杨和费勒(Young and Feiler)调查了100多名咨询师和100多名教育者,发现采用两种以上理论的占75%;史密斯(D·Smith)对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分会及咨询心理分会的400多名成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倾向于折衷取向的最多,约占41%(心理分析约占11%,认知行为约占10%,以人为中心约占9%,行为疗法约占7%)。因此有人预测,折衷整合的方式将成为未来心理咨询治疗的主导方向和趋势[4]。

  根据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一套折衷整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概而言之:对于异常的心理状态,无非表现在认知(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应采取适宜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矫治。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都得到纠正,才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心理治疗。我们倡导的折衷整合疗法应遵循的原则为:

  (一)人性化原则。来访者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了目前的症状,但来访者仍然具有完整的人格价值,况且他依靠自己和其他方面的力量,能克服和战胜心理问题。因此尊重、关心来访者,真诚地对待来访者,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掘来访者潜力,为咨询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用性原则。心理咨询治疗属于实用心理学科,其目的就是解除来访者的心理痛苦。因此在符合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本折衷疗法可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和理论达到治疗目的,而不必拘于某种模式或理论。

  (三)整体性原则。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从刺激到反应、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对这个有机整体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才能彻底地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单一心理咨询治疗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只注意心理的某一部分,由此导致其疗效必然会受到许多限制。

  折衷整合心理疗法的实施过程与步骤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杰里·柯里(G·Corey)所说:咨询师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技巧,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咨访关系,这一切都将失去作用。良好的咨访关系对咨询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咨询师从始至终应与来访者处于一种宽松友好、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工作关系,强调双方的主动介入,而不是那种温情备至的亲情关系,以免来访者产生依赖性,达不到“助人自助”的目的[5]。当治疗开始的时候,应尽量给来访者更多的指导和安排。随着治疗的深入,来访者进一步好转,应逐渐让来访者自己思考和安排咨询中的事情,以加速其独立生活的进程。

  一、在认知方面进行矫治

  一般说来,认知决定了情绪与行为,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和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得到解决。可见矫正认知是很重要的。在认知方面矫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信息。来访者对某些事物缺乏认识和了解,如果能及时地提供相应的信息和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态,为进一步的矫治创造条件。甚至有时仅仅提供信息,就可以彻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来咨询,只是需要我们告诉其大学学习方法而已。

  (二)问题解决。有的来访者不知如何处理面临的问题,需要咨询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利用平衡表,在表中列出做某件事的好处有哪些、坏处有哪些,最好的结果、最差的结果等,由此引导来访者理智地做出选择。如某毕业生不知如何选择单位,可利用平衡表,列举各单位的长处和短处,在比较中引导其正确选择一个单位。

  (三)纠正错误认知。由于天性禀赋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认知。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事件A并不会直接导致反应C,而对事件的评价B才是导致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由此可见,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

  1.不合理认知的表现

  (1)双极思维。表现为注意事物的两极,忽略中间事物。如,不成功,就是失败。

  (2)灾难化。把一件不好的事看成是非常可怕、灾难化的想法,由此陷入极端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如,考试不及格,我彻底完了。

  (3)折损或不相信积极因素。忽略或否定积极事件和自己的素质。如,这次考试成绩好,是因为我的运气好;我修好了机器,但这谁都能做到。

  (4)情绪推理。判断过于依赖于情绪。如,我感觉很危险,所以一定是危险的。

  (5)贴标签。忽视实际情况,给自己、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如,他是失败者,而我一无是处。

  (6)最大化/最小化。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缩小积极面。如,课程A得优是因为我的运气好,课程B及格说明我多么笨。总之我不是学习的材料。

  (7)度人之心。坚信自己懂得别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如,进门时他不理睬我,一定是瞧不起我。

  (8)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就是他人看事物的方式,或坚持认为他人应遵守与自己相同的价值标准与生活准则。如,我认为妇女应操持家务,所以我妻子应把家务活都包了。

  (9)草率下结论。不看证据,仅从假设出发直接得出结论。如,今天我上楼走了13个台阶,听说数字13不吉利,我可能要倒霉了。

  (10)以偏概全。以一件或几件事来出得一个全面的结论。如,某青年恋爱时被一个女孩拒绝,便认为天下所有的女孩都会拒绝他。

  (11)“应该”和“必须”陈述。抱有一些精确固定、刻板僵死的观念,用这些观念来约束自己和别人。如,我必须做一个成功的人;别人必须公平地对待我等。

  (12)折损或不相信他人。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好的评价。如,别人表扬我,是因为出于礼貌,或者是不了解我[6]。

  根据贝克(A·T·Beck)的认知理论,认知分为三个层次: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对某一事件的思维和想法,具有即时性和可意识性。如,朋友拒绝和我一同旅行,他不喜欢我了。中间信念指当事人的态度和观念。如,我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等。核心信念是当事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如我不可爱;人是自私的;世界很腐败等。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往往处于前意识状态,当事人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思维。要想彻底地纠正错误认知,首先应纠正自动思维,其次纠正错误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2.纠正错误认知的方法

  (1)苏格拉底对话。即采取步步诱导的方式,启发引导来访者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2)向来访者提问:证据是什么?

  (3)假设来访者的朋友有此错误认知,让来访者劝解其朋友,从而使来访者能以“旁观者清”的角度领悟自己的问题。

  (4)以其他人为参照点。以与来访者有不同观念的人的生活经历说明来访者观点的错误。这个人可能是来访者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甚至是咨询员本人(自我暴露)。

  (5)阅历检验。与来访者一起探讨其信念如何起源,如何维系至今,包括对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或者按照来访者的年龄段进行回顾检查,逐阶段纠正其不合理信念,并尽可能让来访者自己做每一阶段的治疗总结。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检验来访者的童幼年经历,因为这个时期来访者还很幼稚,识别力低,容易对事物形成肤浅、刻板、绝对化的观念。有时,这些不合理观念一直伴随来访者长大,成为其心理问题的源头。一般情况下,可使用理性—情绪角色扮演来纠正和重建早期记忆。

  (6)理性—情绪角色扮演。通常在试用过上述种种方法后使用。当来访者知道其信念是不合理的,但情感上或习惯上仍难以摆脱时,此方法尤其有效。它不仅在认知上进一步深入治疗,而且也能矫治情绪。其方法是:咨询员请来访者扮演其心理上强烈认可的不合理信念的“情绪”角色,咨询员扮演“理性”角色,通过对话等方式使来访者受到指导。然后,二人再互换角色,使来访者加深理解,获得领悟。

  (7)空椅法。格式塔疗法最常使用这种方法。其过程是:把一空椅假设为一重要人物(与来访者有重要关系),然后让来访者与空椅对话(实际上是与那位重要人物对话),倾诉自己的想法。然后,来访者坐在这把空椅上,假设自己是那位重要人物,对另一空椅(假设为来访者自己)讲话。在此过程中,来访者可逐步理清思路,达到领悟。同时,也是对情绪的一次重新调节。

  (8)设计行为实验。与来访者商议制定行为计划,让其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不合理性。

  (9)家庭作业。咨询员可给来访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其在咨询以外的时间完成。其内容包括:完成不合理信念表、自动思维表、应付卡,阅读有关书籍,回忆早期事件等等。

  (10)顺其自然。有一些来访者内向敏感,过于内省,容易陷入注意不安→感受不安→更加注意不安→最后固执于不安的精神拮抗中,导致不合理信念产生。对于这样的来访者,最好采取森田疗法,即向其说明其症状的产生主要源于其神经质性格,越急于摆脱症状,症状越会加重。解决的方法是树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思想,即承认症状,忍受症状,带着症状去学习工作,从而进入行动→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使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11)使用矛盾意向法。这是弗兰克尔(V·E·Frankl)发明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当来访者被某种心理症状缠绕时,劝解来访者不要与症状斗争,相反,采取一种让症状继续下去的行为和想法,以此来解脱症状。例如,对于失眠者,不是让其想着如何能睡着,而是想如何能不睡,如何能彻夜不眠。这样,反倒可能入睡。矛盾意向并不是对所有的症状都好使,但有时对一些顽固的病症却很有疗效。

  (四)揭示潜意识的冲突和动机。来访者在童幼年时期遭受心理创伤,通过压抑作用把这些创伤放入潜意识。这样来访者虽有心理症状,却对致病原因模糊不清。对此可采取自由联想、移情分析、抗拒分析等方法,揭示其潜意识中的冲突。尤其应该详细了解其童幼年的生活经历、重要事件及与重要人物的关系等,以此推断其潜意识的创伤。从笔者咨询实践看,来访者往往能逐步意识到童幼年创伤事件,但不能与现在的症状联系起来。要向来访者说明,现在遇到了与其童年类似的事件,其正在用童年的幼稚的方式来应付这些事件。来访者已经是成年人,如果能用成年人的方式来对待目前的问题,其症状就会迎刃而解[7]。另外,我们在咨询中也发现,有些潜意识中的内容,并不是早期心理创伤,而是目前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冲突等。如一些焦虑来访者往往如此,并且他们可能还带有一些绝对化观念,也需要在认知方面进行矫正。

  二、在情绪方面进行矫治

  情绪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说来,认知得到纠正后,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但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主要为:

  (一)放松。沃尔普(J·wolpe)发现,只要保持肌肉放松,就可解除情绪紧张。放松有很多方法。一般是先紧张肌肉,然后放松肌肉,反复多次后便能掌握放松的感觉。之后,可按头→颈→躯干→四肢顺次放松。还可采取其他方法放松,如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借助于生物反馈仪放松等等。

  (二)疏泄。让来访者充分地讲叙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这样的疏泄后,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

  (三)理性—情绪想像。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经常使用,其过程为:一是让来访者主动地想像使自己陷入困境的情景,此时便会体验到相应的不良情绪。二是让来访者调整认知,以改变情绪。此时来访者可能感到难以忍受,但咨询员坚持要求继续下去,并鼓励其尝试各种方法,直至其情绪缓解。三是停止想像,让来访者报告自己是怎样通过形式合理信念改变情绪的。四是让来访者按此方式,实践和练习一段时间,进一步巩固加强合理信念。

  三、在行为方面进行矫治

  认知得到矫正后,行为一般会随之改变。但是,对于一些习惯性的、知易行难的症状,仅仅在认知方面矫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行为上进行矫正。

  (一)模仿学习。这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分主动模仿和被动模仿。被动模仿包括看电影、录像、咨询员示范、听录音等,来访者不参于其中;主动模仿来访者不仅要视察,而且要参与行动,因此更有效果。

  (二)角色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员各扮演一定的角色,对生活现实进行重复和预演。在扮演过程中,来访者可学习到新的有效的行为,改变或抛弃旧的不适当行为,并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三)强化。这是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建立的,其类型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当来访者出现一个好行为时,给予奖励,以使这种好行为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是给予对方喜爱的东西,也可以是微笑、点头或表扬。所谓负强化,当来访者出现不当行为时,便给予一定的惩罚。如批评、罚款等。需要注意的是,强化应在一种轻松自然、来访者情愿的氛围中进行。

  (四)运用于实际生活。对来访者来说,最关键的是其能把在咨询中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矫正以及进行角色扮演等训练后,应鼓励来访者到生活中实践。这样,可以检验、矫正、巩固在咨询中学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甚至会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新的体会和认识,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行为方式。不过,进入实际生活前,咨询员应与来访者认真讨论,拟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同时,也要对来访者时时加以鼓励和必要的自我监督及他人监督,保证其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

  (五)系统脱敏。由沃尔普最早发明并应用,其原理是利用交互抑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抑制焦虑和紧张状态。由于人的放松状态每次只能抑制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故开始时只呈现一个低焦虑情景,待处于放松状态的来访者适应后,再呈现一个稍强一点的刺激情景,这样逐渐加强,直至来访者适应最令其焦虑的情景,治疗便告成功。

  (六)暴露疗法。系统脱敏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所需治疗时间较长,而暴露疗法正好相反,开始便让来访者进入其最担心和焦虑的场景,由于来访者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心态便会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可取得治疗效果。需注意的是,实行暴露疗法时,一定要有人陪同。同时,对有心脏病之类的来访者不易实施。

  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矫正工作并不是顺序进行,而是交叉并行的。每方面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技巧很多,当然不必全部使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一种或几种。在一种良好的咨访关系中,经过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矫正后,来访者症状基本消失,能适应生活和工作,便可适时结束咨询。当然,上面阐述的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实际咨询过程可能要比这复杂曲折得多。

作者介绍:孔德生(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付桂芳 吉林大学 社会心理学系,吉林 长春 130012 郑崇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作者:孔德生付桂芳郑崇辉

学术交流 200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03)01-0149-05

  折衷整合心理咨询理论及实践原则

  从弗洛依德(S·Freud)首创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开始,心理咨询和治疗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59年哈珀(R·A·Haper)发现有36种心理治疗体系;1976年帕洛夫(M·B·Parloff)发现共有130余种治疗法;到了1976年,卡拉瑟(T·B·Karasu)则发现多达4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学派[1]。

  研究发现,各种心理治疗理论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缺点。比如,人们批评精神分析的疗效不够稳定,疗程太长,疗费太高;阿德勒疗法涉及面过小,不深入,没有对无意识和意识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存在主义疗法不系统,缺乏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技巧;人本主义疗法似乎过于理想化,重视来访者而忽视咨询者的作用,透出一股强烈的重情轻理的气息;格式塔疗法的概念过于模糊,缺乏系统性,它所提供的试验的方法,控制不好易使来访者陷入多愁善感和混乱;行为疗法有些支离破碎,过于重视目标行为,缺乏对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索;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重视认知方面,虽然后来也使用了行为和情感上的方法,但仍显得简单化和常识化,且过于强调来访者的责任而忽视社会力量的影响,对解决复杂的问题难免缺乏效果;现实疗法强调行动和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但忽略了早期发展和无意识过程,似乎把人的复杂行为简单化了[2]。

  鉴于上述情况,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越来越多的咨询师采用了折衷整合的心理疗法,以期提高疗效,缩短时间。折衷主义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是技术的折衷主义。以一种基本理论为框架,吸收和整合其他学派的技术和方法进行整合。二是综合的折衷主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理论体系进行整合;还有一些人重视研究咨询治疗中的一些共同因素,根据这些因素整合各种理论和方法。笔者论述的折衷疗法更倾向于这一类。三是非理论的折衷主义。不倾向于某一理论,而是根据来访者的症状而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技术[3]。现今,大多数的咨询师都认为自己是折衷主义取向的,如杨和费勒(Young and Feiler)调查了100多名咨询师和100多名教育者,发现采用两种以上理论的占75%;史密斯(D·Smith)对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分会及咨询心理分会的400多名成员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倾向于折衷取向的最多,约占41%(心理分析约占11%,认知行为约占10%,以人为中心约占9%,行为疗法约占7%)。因此有人预测,折衷整合的方式将成为未来心理咨询治疗的主导方向和趋势[4]。

  根据多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出一套折衷整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概而言之:对于异常的心理状态,无非表现在认知(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情绪和行为三个方面。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应采取适宜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矫治。认知、情绪、行为三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只有都得到纠正,才能全面深入地进行心理治疗。我们倡导的折衷整合疗法应遵循的原则为:

  (一)人性化原则。来访者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了目前的症状,但来访者仍然具有完整的人格价值,况且他依靠自己和其他方面的力量,能克服和战胜心理问题。因此尊重、关心来访者,真诚地对待来访者,与其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充分发掘来访者潜力,为咨询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用性原则。心理咨询治疗属于实用心理学科,其目的就是解除来访者的心理痛苦。因此在符合道德原则的前提下,本折衷疗法可采取任何有效的方法和理论达到治疗目的,而不必拘于某种模式或理论。

  (三)整体性原则。心理活动具有整体性,从刺激到反应、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对这个有机整体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才能彻底地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单一心理咨询治疗理论的最大缺陷就是只注意心理的某一部分,由此导致其疗效必然会受到许多限制。

  折衷整合心理疗法的实施过程与步骤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杰里·柯里(G·Corey)所说:咨询师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和丰富技巧,但如果没有良好的咨访关系,这一切都将失去作用。良好的咨访关系对咨询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咨询师从始至终应与来访者处于一种宽松友好、相互信任的气氛中。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工作关系,强调双方的主动介入,而不是那种温情备至的亲情关系,以免来访者产生依赖性,达不到“助人自助”的目的[5]。当治疗开始的时候,应尽量给来访者更多的指导和安排。随着治疗的深入,来访者进一步好转,应逐渐让来访者自己思考和安排咨询中的事情,以加速其独立生活的进程。

  一、在认知方面进行矫治

  一般说来,认知决定了情绪与行为,认知问题解决了,情绪和行为问题也会随之得到解决。可见矫正认知是很重要的。在认知方面矫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信息。来访者对某些事物缺乏认识和了解,如果能及时地提供相应的信息和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态,为进一步的矫治创造条件。甚至有时仅仅提供信息,就可以彻底解决来访者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来咨询,只是需要我们告诉其大学学习方法而已。

  (二)问题解决。有的来访者不知如何处理面临的问题,需要咨询员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常用的问题解决方法是利用平衡表,在表中列出做某件事的好处有哪些、坏处有哪些,最好的结果、最差的结果等,由此引导来访者理智地做出选择。如某毕业生不知如何选择单位,可利用平衡表,列举各单位的长处和短处,在比较中引导其正确选择一个单位。

  (三)纠正错误认知。由于天性禀赋和环境因素影响,人们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认知。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事件A并不会直接导致反应C,而对事件的评价B才是导致反应C的更直接的原因。由此可见,不合理的认知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

  1.不合理认知的表现

  (1)双极思维。表现为注意事物的两极,忽略中间事物。如,不成功,就是失败。

  (2)灾难化。把一件不好的事看成是非常可怕、灾难化的想法,由此陷入极端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如,考试不及格,我彻底完了。

  (3)折损或不相信积极因素。忽略或否定积极事件和自己的素质。如,这次考试成绩好,是因为我的运气好;我修好了机器,但这谁都能做到。

  (4)情绪推理。判断过于依赖于情绪。如,我感觉很危险,所以一定是危险的。

  (5)贴标签。忽视实际情况,给自己、别人贴上固定的标签。如,他是失败者,而我一无是处。

  (6)最大化/最小化。不合理地夸大消极面,缩小积极面。如,课程A得优是因为我的运气好,课程B及格说明我多么笨。总之我不是学习的材料。

  (7)度人之心。坚信自己懂得别人的心思,而不考虑其他可能性。如,进门时他不理睬我,一定是瞧不起我。

  (8)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看事物的方式就是他人看事物的方式,或坚持认为他人应遵守与自己相同的价值标准与生活准则。如,我认为妇女应操持家务,所以我妻子应把家务活都包了。

  (9)草率下结论。不看证据,仅从假设出发直接得出结论。如,今天我上楼走了13个台阶,听说数字13不吉利,我可能要倒霉了。

  (10)以偏概全。以一件或几件事来出得一个全面的结论。如,某青年恋爱时被一个女孩拒绝,便认为天下所有的女孩都会拒绝他。

  (11)“应该”和“必须”陈述。抱有一些精确固定、刻板僵死的观念,用这些观念来约束自己和别人。如,我必须做一个成功的人;别人必须公平地对待我等。

  (12)折损或不相信他人。不相信别人对自己的好的评价。如,别人表扬我,是因为出于礼貌,或者是不了解我[6]。

  根据贝克(A·T·Beck)的认知理论,认知分为三个层次: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自动思维是指大脑中自动产生的对某一事件的思维和想法,具有即时性和可意识性。如,朋友拒绝和我一同旅行,他不喜欢我了。中间信念指当事人的态度和观念。如,我必须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等。核心信念是当事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如我不可爱;人是自私的;世界很腐败等。中间信念、核心信念往往处于前意识状态,当事人不能清楚地意识到。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思维。要想彻底地纠正错误认知,首先应纠正自动思维,其次纠正错误的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2.纠正错误认知的方法

  (1)苏格拉底对话。即采取步步诱导的方式,启发引导来访者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2)向来访者提问:证据是什么?

  (3)假设来访者的朋友有此错误认知,让来访者劝解其朋友,从而使来访者能以“旁观者清”的角度领悟自己的问题。

  (4)以其他人为参照点。以与来访者有不同观念的人的生活经历说明来访者观点的错误。这个人可能是来访者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甚至是咨询员本人(自我暴露)。

  (5)阅历检验。与来访者一起探讨其信念如何起源,如何维系至今,包括对其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或者按照来访者的年龄段进行回顾检查,逐阶段纠正其不合理信念,并尽可能让来访者自己做每一阶段的治疗总结。这里要着重强调的是检验来访者的童幼年经历,因为这个时期来访者还很幼稚,识别力低,容易对事物形成肤浅、刻板、绝对化的观念。有时,这些不合理观念一直伴随来访者长大,成为其心理问题的源头。一般情况下,可使用理性—情绪角色扮演来纠正和重建早期记忆。

  (6)理性—情绪角色扮演。通常在试用过上述种种方法后使用。当来访者知道其信念是不合理的,但情感上或习惯上仍难以摆脱时,此方法尤其有效。它不仅在认知上进一步深入治疗,而且也能矫治情绪。其方法是:咨询员请来访者扮演其心理上强烈认可的不合理信念的“情绪”角色,咨询员扮演“理性”角色,通过对话等方式使来访者受到指导。然后,二人再互换角色,使来访者加深理解,获得领悟。

  (7)空椅法。格式塔疗法最常使用这种方法。其过程是:把一空椅假设为一重要人物(与来访者有重要关系),然后让来访者与空椅对话(实际上是与那位重要人物对话),倾诉自己的想法。然后,来访者坐在这把空椅上,假设自己是那位重要人物,对另一空椅(假设为来访者自己)讲话。在此过程中,来访者可逐步理清思路,达到领悟。同时,也是对情绪的一次重新调节。

  (8)设计行为实验。与来访者商议制定行为计划,让其到实际生活中去检验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的不合理性。

  (9)家庭作业。咨询员可给来访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其在咨询以外的时间完成。其内容包括:完成不合理信念表、自动思维表、应付卡,阅读有关书籍,回忆早期事件等等。

  (10)顺其自然。有一些来访者内向敏感,过于内省,容易陷入注意不安→感受不安→更加注意不安→最后固执于不安的精神拮抗中,导致不合理信念产生。对于这样的来访者,最好采取森田疗法,即向其说明其症状的产生主要源于其神经质性格,越急于摆脱症状,症状越会加重。解决的方法是树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思想,即承认症状,忍受症状,带着症状去学习工作,从而进入行动→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使症状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11)使用矛盾意向法。这是弗兰克尔(V·E·Frankl)发明的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当来访者被某种心理症状缠绕时,劝解来访者不要与症状斗争,相反,采取一种让症状继续下去的行为和想法,以此来解脱症状。例如,对于失眠者,不是让其想着如何能睡着,而是想如何能不睡,如何能彻夜不眠。这样,反倒可能入睡。矛盾意向并不是对所有的症状都好使,但有时对一些顽固的病症却很有疗效。

  (四)揭示潜意识的冲突和动机。来访者在童幼年时期遭受心理创伤,通过压抑作用把这些创伤放入潜意识。这样来访者虽有心理症状,却对致病原因模糊不清。对此可采取自由联想、移情分析、抗拒分析等方法,揭示其潜意识中的冲突。尤其应该详细了解其童幼年的生活经历、重要事件及与重要人物的关系等,以此推断其潜意识的创伤。从笔者咨询实践看,来访者往往能逐步意识到童幼年创伤事件,但不能与现在的症状联系起来。要向来访者说明,现在遇到了与其童年类似的事件,其正在用童年的幼稚的方式来应付这些事件。来访者已经是成年人,如果能用成年人的方式来对待目前的问题,其症状就会迎刃而解[7]。另外,我们在咨询中也发现,有些潜意识中的内容,并不是早期心理创伤,而是目前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冲突等。如一些焦虑来访者往往如此,并且他们可能还带有一些绝对化观念,也需要在认知方面进行矫正。

  二、在情绪方面进行矫治

  情绪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一般说来,认知得到纠正后,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但有时,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调节情绪。主要为:

  (一)放松。沃尔普(J·wolpe)发现,只要保持肌肉放松,就可解除情绪紧张。放松有很多方法。一般是先紧张肌肉,然后放松肌肉,反复多次后便能掌握放松的感觉。之后,可按头→颈→躯干→四肢顺次放松。还可采取其他方法放松,如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借助于生物反馈仪放松等等。

  (二)疏泄。让来访者充分地讲叙自己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过这样的疏泄后,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

  (三)理性—情绪想像。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经常使用,其过程为:一是让来访者主动地想像使自己陷入困境的情景,此时便会体验到相应的不良情绪。二是让来访者调整认知,以改变情绪。此时来访者可能感到难以忍受,但咨询员坚持要求继续下去,并鼓励其尝试各种方法,直至其情绪缓解。三是停止想像,让来访者报告自己是怎样通过形式合理信念改变情绪的。四是让来访者按此方式,实践和练习一段时间,进一步巩固加强合理信念。

  三、在行为方面进行矫治

  认知得到矫正后,行为一般会随之改变。但是,对于一些习惯性的、知易行难的症状,仅仅在认知方面矫正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行为上进行矫正。

  (一)模仿学习。这是建立在社会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分主动模仿和被动模仿。被动模仿包括看电影、录像、咨询员示范、听录音等,来访者不参于其中;主动模仿来访者不仅要视察,而且要参与行动,因此更有效果。

  (二)角色扮演。来访者和咨询员各扮演一定的角色,对生活现实进行重复和预演。在扮演过程中,来访者可学习到新的有效的行为,改变或抛弃旧的不适当行为,并进而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

  (三)强化。这是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建立的,其类型有正强化和负强化。所谓正强化,当来访者出现一个好行为时,给予奖励,以使这种好行为保持下来。奖励的方式可以是给予对方喜爱的东西,也可以是微笑、点头或表扬。所谓负强化,当来访者出现不当行为时,便给予一定的惩罚。如批评、罚款等。需要注意的是,强化应在一种轻松自然、来访者情愿的氛围中进行。

  (四)运用于实际生活。对来访者来说,最关键的是其能把在咨询中学到的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在认知和情绪方面矫正以及进行角色扮演等训练后,应鼓励来访者到生活中实践。这样,可以检验、矫正、巩固在咨询中学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甚至会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新的体会和认识,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行为方式。不过,进入实际生活前,咨询员应与来访者认真讨论,拟定详细的行动计划,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件做好充分的预防措施。同时,也要对来访者时时加以鼓励和必要的自我监督及他人监督,保证其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

  (五)系统脱敏。由沃尔普最早发明并应用,其原理是利用交互抑制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具体地说,就是利用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抑制焦虑和紧张状态。由于人的放松状态每次只能抑制一个较低程度的焦虑,故开始时只呈现一个低焦虑情景,待处于放松状态的来访者适应后,再呈现一个稍强一点的刺激情景,这样逐渐加强,直至来访者适应最令其焦虑的情景,治疗便告成功。

  (六)暴露疗法。系统脱敏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法,所需治疗时间较长,而暴露疗法正好相反,开始便让来访者进入其最担心和焦虑的场景,由于来访者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心态便会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可取得治疗效果。需注意的是,实行暴露疗法时,一定要有人陪同。同时,对有心脏病之类的来访者不易实施。

  认知、情绪和行为三方面的矫正工作并不是顺序进行,而是交叉并行的。每方面可采取的矫正方法技巧很多,当然不必全部使用,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效的一种或几种。在一种良好的咨访关系中,经过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矫正后,来访者症状基本消失,能适应生活和工作,便可适时结束咨询。当然,上面阐述的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实际咨询过程可能要比这复杂曲折得多。

作者介绍:孔德生(196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吉林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付桂芳 吉林大学 社会心理学系,吉林 长春 130012 郑崇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相关内容

  •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的十大发展趋势 何雪松 陈蓓丽 2008-12-19 16:24:33 [摘 要]当代西方社会工作在理论.实践和体制等不同层面呈现十大发展趋势:(1)实践方法的嬗变:(2)认识论的多元化:(3)介入取向的持续论争:(4)证据为本的实践的兴起:(5)介入聚焦的转移:(6)专业关系的重构 ...

  • 斯滕伯格论如何为智慧而教
  •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310036) 文章编号:1672-7894(2012)22-0035-02 摘要智慧.智力.创造力是学习.事业和生活成功的关 键要素.斯滕伯格提出了人类思维和学习的平衡理论,即智慧.智力.创造力及其综合的理论,在智慧的层面上 ...

  • 在形似与神似之间
  • 在形似和神似之间 -- 汉语格律诗英译中的折衷主义策略浅议 张俊杰 (1.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 2. 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摘 要:本文通过简要回顾文学翻译领域关于翻译标准的主要流派.观点.及其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指出了汉语格律诗英译中所面临 ...

  •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施瓦布倡导的实践性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 )1-19 ...

  • 跨国并购理论综述
  • 跨国并购理论综述 张亚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 南昌 330013) 1.跨国并购动因研究理论的新发展 Buckley 和 Casson(1998)提出的柔性化管理理论的深化与实践检验,在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上,巴特利和高歇尔(Bartlett and Ghoshal,1998)将其扩展 ...

  •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_张鹏
  • 文章编号:1009-6825(2009) 19-0049-02 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张 鹏 王冬丽 摘 要: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物质的不断发展, 建筑和环境是当前非常重视的话题, 就怎样才能保证两者互敬互 融, 和谐共振进行了深入探讨, 说明了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 现代科学技术和栽培手 ...

  • 世界现代史考题5
  • 世界现代设计史 总结三(2009-01-03 17:58:21)转载标签: 服装波普工业设计流线型现代主义美国idkaoyan北理清华杂谈 分类: 工业设计考研试题与资料 ※流线型运动 美国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了流线型这一新设计风格的形成.这种风格与当时的时代气氛.技术发展水平是很适应的.流线型 ...

  •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
  • 当代跨国公司理论:文献综述 09级硕士五班 世经政系 韩燕 摘要: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独特的企业群体被放在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被考察,无论对于企业发展史,还是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都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象征.本文对跨国公司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简单梳理和归纳,以对跨国公司理论有个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跨国公司 ...

  • 多元折衷论:历史学面临的理论误区
  • 作者:庞卓恒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09期 多元折衷论(Pluralistic Eclecticism)是当代西方学术思潮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原则.在本体论上,它强调任何现象或既成结果都是多种因素随机地或偶然地组合在一起,相互影响或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的因素组合,造成不同的结果,其中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