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正、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与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和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两种。

关系: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阶段,从实践上看,社会保护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目前,社会保护从内涵上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贫弱群体的保护,而是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决定。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5、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征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在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对后来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这种做法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此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6、《新济贫法》的规定及评价

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微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事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改革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道路。

7、《贝弗里奇报告》

五大毒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8、美国《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它标志着美国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意

识,并确定了美国直到现在以来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架构。

9、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开放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政策

1、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

1950年《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1957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2、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社会政策的政治目标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 ;城乡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发展

1、改革初期阶段:知青返乡—失业—住房和就业方面/养老金改革

2、改革深化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社会福利服务等。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3、形成新的框架阶段: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体制、社会福利社会化、城市住房等 。

三、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

1、我国社会政策指导思想的发展

第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第二,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四,政府逐渐强大,中央财政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再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策社会开支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2、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中的主要行动(关信平)(P40)

新世纪、新发展(十条观点):

第一,为了解决上一阶段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01年起,陆续在东北三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行动,主要通过做实个人账户而解决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空账问题,以及通过下岗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而解决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人员问题。

第二,为进一步发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反贫困体系中的作用,从2002年起通过中央政府的直接投入而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制度,便着力建设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进一步重视劳动者权利保护。

第四,进一步重视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

第五,快速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重视教育公平和教育保障。

第六,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酝酿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

第七,开始重视农村社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开始重视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议题。

第九,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福利服务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和救助。

第十,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体制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10、1950年,英国著名学者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着该学科“达到法定年龄”。并迅速在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中被承认是一门大学学科。

蒂特马斯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为了学术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揭示社会现实中的贫困、不平等和现行政策中的缺陷。蒂特马斯一方面坚决捍卫现存的社会福利体系,另一方面也强烈批评当时社会中被掩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11、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多学科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基础。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12、个人需要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个人需要及其社会含义: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个人及社会的需要是社会中的个体和整体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取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各种条件。

个人需求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中的作用: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

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有效性: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基本收入、健康、教育、住房等基本方面很有效果。社会政策能够满足人们得本需要,并因此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针对人们的种种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局限性:(1)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2)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3)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13、社会需要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是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从社会需要的内容和层次看,首先是社会整合(最低层次的需要),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试着会需要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稳定及和谐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性:

第一,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

第二,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

第三,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从而满足了社会稳定及和谐的需要;

第四,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使人类社会日益接近既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局限性:

首先,通过社会政策而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从而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冲突。

其次,仅靠社会政策往往不能能保证社会成员行动上的一致,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

再次,在现代高度分工合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很容易由个人风险引发社会系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但仅靠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险。

最后,社会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14、英国布莱德肖提出的四种需求:规范型需求(政策文件)、感觉性需求(需求、意识)、表达需求(排队领取福利、行动)、比较性需求(与另外的地方的生活状态等)。

15、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社会不平等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环境,资源和生态恶化的问题、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健康与疾病问题、居住环境中的问题、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婚姻家庭、儿童与青少年成长、残疾人、移民、特殊群体、战争、民族、宗教冲突)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16、社会政策的主体及扮演的角色

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社会政策行动是由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两个方面构成的行动过程。

扮演角色: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17、政府在社会政策中体系中主要的责任和作用: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提供者。

18、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与民间组织的含义

民间组织的含义:是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的总称。以民间、非营利两方面特征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首先,民间组织在产权和管理上是独立于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他们一般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我管理和独立活动。其次,民间组织不专门从事商业性的活动,即民间组织不包括企业组织,而主要包括各类政治、文化、社会服务及其他类似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非营利组织有多样化的支持系统、具有公共性。

政府组织之外的民间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简称NGO,三种形式: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

19、多元化福利模式的概念:是指社会政策主体的多元化。与其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混合福利模式”,后者是指各种福利体制的混合,其中包括多种福利主体并存,以及在社会政策及社会服务中多种机制的同时运用。“多元规模模式”是指“混合福利模式”中福利主体多元化的侧面。

多元福利模式的基本要求市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20、社会政策的对象的概念及其分类

社会政策的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社会政策对象的分类: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21、普惠型福利模式和选择性福利模式(对比、优劣)

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求。普遍性社会权利原则。

选择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者一个群体中那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特殊社会关照原则。

普惠型福利模式

利:社会福利对象面宽、操作比较简单、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标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并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

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福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

弊:对象面宽常常导致福利开支巨大,并且一些人认为普惠型福利的效率和效果都不好,给并不真正困难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

选择性福利模式

利: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从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并且还可以降低普通人队福利的依赖。专门针对困难者,也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

弊:有专门的受益者选择机制,操作复杂。一但对收益者对象选择失误,既可能到这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较难避免贫困烙印。

22、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特点

弱势群体概念包括含几层含义: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生理方面残缺或衰退、文化水平低)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些特征的一类人。(老年人、残疾人、流动劳动力)

概念一般还包含者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能力障碍,或者由于社会的原因而导致弱势的群体才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身原因: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

社会原因: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有时会出现社会保障机制的絮乱,或一些人对社会快速变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某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中陷入弱势状态。

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福利救助、提供机会(立法手段)、增能(提高其利用机会的能力。增能、赋权)。

22、社会政策资源的概念及调动方式

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在当代社会体系中,政府和其他各类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社会福利计划,这些属于社会政策资源范畴。

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方式{税收、专项收费(受益者付费—准市场模式和非受益者付费—纯福利模式)}、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社会集资(贡献与利益挂钩,能调动参与者积极性)、捐赠(自愿原则、动机多样:弱者同情,社会责任,宗教信仰,追求声誉,商业利益)、志愿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24、家庭结构图

25、社会运行机制的概念及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广义,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狭义,一般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模式: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26、社会政策行动中的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的含义、区别及利弊

纯福利模式运行机制的要点:福利形式也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直接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人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管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需直接付费。

优点与弊病: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社会人群的需要。20世纪后期新右派批评,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益也降低,再一方面,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

准市场模式的含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基本要点:(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3)增大收益者的选择(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责任,约束其福利需求,增加服务机构资金来源,降低政府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利弊:一是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能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要。这两方面都是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在社会福利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是他们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之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在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而加以补偿,对贫弱群体来说,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

从总体上看,在福利性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的社会保护。因此,对于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和因条件而采用何种方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完称其配套政策。降低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27、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需要导向型、预算约束性。

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28、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收集和分析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最终政策的通过和发布。

29、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是否采取政策行动、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福利水平的高低、资源调动方式、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30、社会政策决策过程的几个层次:宏观政策决策、技术手段设计、运行方案设计。

31、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

32、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经济可能行、政治可能性、技术可行性。

33、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

(1)政策的可能性:从财务、技术人员和组织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实施此项政策的条件

(2)政策的合理性:从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看,此项政策是否是最合理的方式。

(3)政策的有效性:此项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4)政策的可接受性:实施此项政策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其结果对社会负面影响有多大,这些负面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公众、领导人和相关组织所接受或容忍。

34、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确立社会政策议程、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政策的试点、社会政策的审批和文本发布。

35、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步骤:基线调查(基础情况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多方案择优:价值原则、技术原则)、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36、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实证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可行性研究的结果。

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37、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分为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它们的含义与内容

社会行政及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是指对相关机构内部运行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机构内部的组织设计、人员编制及培训、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社会行政及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的性质与一般的企业管理类似,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公共资金在机构内部运行的效率,同时也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社会效益。

社会政策行动的外部管理是指对服务对象的管理。与商业性服务活动不同的是,是有差异的想一部分人提供;并且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不是服务服务提供者与收益者之间的交换行为,而是一种单向的给予行为。因此在社会政策行动中需要通过外部管理而明确的界定受益者,监督收益者合理行使其社会权利并依法承担其社会责任,防止不当收益及福利资源无效流失。

38、福利漏洞的含义与表现

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首先包括社会福利机构方面的漏洞,即因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共资金运行效率的降低。

表现:一是因公共资金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而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即有限的公共资金没有被用到最急需的方面;二是由于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不善而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在社会福利机构内部消耗了过多的福利资源;三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机构工作人员非正常的消耗公共资源。这几种情况汇回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福利漏洞还包括服务对象方面的漏洞,即由外部管理的不善而导致福利收益者的行为偏差,从而使福利资源难以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在此方面包括受益者的不当收益(即将不合格者也纳入到了受益者名单中)、超标收益(实际收益水平超出了法定或合理的标准)、重复受益(受益者在不同的收益项目中重复受益)以及受益转移(即社会福利资金和服务通过合格的受益者而流向了其他不合格的受益者)。对于各种福利漏洞都应该通过加强和改善对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而减少。

39、社会评估的基本要素(解释、分析):

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领导评估、政策执行机构评估、专家评估和群众评估)、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包括两个层面:政策方案本身、政策实施的行动)、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手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0、社会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一般包括:社会政策行动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否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整合,是否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等等。

41、社会政策变动的基本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首先,原定政策的不巧当会导致政策的变动;其次,政策实施的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已经达到或部分达到,需要调整政策,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最后,通过政策实施工作或政策评估,发现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无法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其运

行效率太低,需要调整政策行动方案。

(2)政府方面的原因。由于政府社会政策目标的改变,因而需要在社会政策行动上作出改变。执政党和政府及主管部门负责人更替后常常会出现社会政策目标的改变。

(3)来社会方面的原因。公众方面看,导致社会政策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各界对一项社会政策支持或反对的情况。来自社会反面的原因又分为来自社会政策方面的影响、来自利益群体方面的影响和普通公众的态度等方面的原因。

42、艾滋病致孤儿童(12.1世界艾滋病日)

含义: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有艾滋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捉奸破坏人体的正常免疫系统,是人体丧失抵抗各种各种疾病的能力,随着人体免疫力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特点:

面临困境:

需求:

社会政策如何让解决:

三项救助方式: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

四种安置途径:家庭寄养(主要途径)、机构养育(阳光家园)、模拟家庭养育—“阳光家庭”、收养—严格按《收养法》.

三个发展措施: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社区融合服务。

四免一关怀:一免,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二免,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三免,为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四免,对艾滋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

哪类群体属于

43、留守儿童问题

含义: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特点:家庭贫困;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

面临的困境: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心理问题 (性质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 孤独.无靠心理、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

具体情况:1、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工资和福利水平低,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就业。

需求:

解决措施: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2、社会政策的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社会保障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公共住房政策、公共教育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正、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4、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的区别和关系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与预防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增能)和治疗性(原则:补偿、社会关照)两种。

关系:既相互关联,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社会保护概念被提出阶段,从实践上看,社会保护是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一小部分。目前,社会保护从内涵上看已经不再局限于对贫弱群体的保护,而是强调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保护,并且不再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最基本权利的保护,而是要提高生活质量,并强调平等权、发展权等较高层次的决定。从外延上看,社会保护已从传统的社会保障领域扩展到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等各个方面。因此社会保护与社会政策在内涵和外延上越来越接近。

5、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的内容及其评价

首次以国家行政命令、社会政策、地方财力和征集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和提供不同类型的福利服务在满足贫困者的需要。对后来的社会福利发展影响最大。该法规定教区应负责供养区内得不到亲属供养的无依贫民。该法在实施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取不同的救济方法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这种做法意味着政府已经开始着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求,但当时这种救助的主要目的是社会控制多与改善穷人的生活状况。因此济贫法严格规定受惠人的资格,所提供的援助极为有限,并以短期性为主。同时受惠者还将以付出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作代价,并且还会受到耻辱烙印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无论如何,此项济贫法奠定了300年来英国政府社会福利政策的基础,并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6、《新济贫法》的规定及评价

1834年《新济贫法》所规定的设救济院进行收容的简单办法根本不能解决失业问题,私人慈善事业也力量微薄,无法应付成千累万事业家庭的需要。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在德国之后也于1911年通过了“国民保险”法案,试图用社会保险的方法来解决失业问题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初期的这种改革为后来的《贝弗里奇报告》和福利国家铺平了道路。

7、《贝弗里奇报告》

五大毒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予以津贴;第二,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第三,由政府承担起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8、美国《社会保险法案》标志着美国的社会福利体制从过去以私人福利为主的模式向强调更多的政府开支的公共政策模式转变;从地方社会福利模式为主向联邦政府承担更多责任的模式转变。它标志着美国是以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方式形成了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的责任意

识,并确定了美国直到现在以来的社会福利体系的基本架构。

9、中国大陆社会政策发展概况(开放性)

一、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政策

1、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政策体系的建立

1950年《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 ;1957年我国社会政策的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2、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社会政策的内容和特点

社会政策的政治目标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领导的先进性 ;城乡社会救济体系的建立。

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策的改革和发展

1、改革初期阶段:知青返乡—失业—住房和就业方面/养老金改革

2、改革深化阶段:经济体制改革背景—社会保障、住房、医疗、社会福利服务等。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3、形成新的框架阶段: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服务体制、社会福利社会化、城市住房等 。

三、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的最新发展

1、我国社会政策指导思想的发展

第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第二,更加强调社会公平和基本权利的保护;

第三,更加强调向弱势群体倾斜;

第四,政府逐渐强大,中央财政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投入增大,地区之间再分配水平提高;

第五,在福利水平方面,这一阶段福利水平总体回升,政策社会开支GDP的比例明显提高。

2、近年来我国社会政策中的主要行动(关信平)(P40)

新世纪、新发展(十条观点):

第一,为了解决上一阶段城市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2001年起,陆续在东北三省进行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行动,主要通过做实个人账户而解决城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中的空账问题,以及通过下岗与失业保险制度并轨而解决前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人员问题。

第二,为进一步发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反贫困体系中的作用,从2002年起通过中央政府的直接投入而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制度,便着力建设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体系。

第三,进一步重视劳动者权利保护。

第四,进一步重视城市居民的住房保障。

第五,快速推进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重视教育公平和教育保障。

第六,大力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酝酿医疗卫生体制的新改革。

第七,开始重视农村社会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开始重视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政策议题。

第九,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福利服务和对特殊困难群体的保护和救助。

第十,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体制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章社会政策学科的历史发展及理论体系

10、1950年,英国著名学者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着该学科“达到法定年龄”。并迅速在许多其他英国大学中被承认是一门大学学科。

蒂特马斯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为了学术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揭示社会现实中的贫困、不平等和现行政策中的缺陷。蒂特马斯一方面坚决捍卫现存的社会福利体系,另一方面也强烈批评当时社会中被掩饰的不公平和不平等。

11、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多学科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基础、政治学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基础。

第四章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及社会问题

12、个人需要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个人需要及其社会含义:从社会政策的角度看,个人及社会的需要是社会中的个体和整体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取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各种条件。

个人需求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求中的作用: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

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有效性:社会政策满足个人的基本收入、健康、教育、住房等基本方面很有效果。社会政策能够满足人们得本需要,并因此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在全社会的范围内针对人们的种种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并提供相关的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社会政策满足个人需要的局限性:(1)社会政策只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2)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满足;(3)社会政策总是表现出非个性化特征。

13、社会需要的含义及其与社会政策的关系

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是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从社会需要的内容和层次看,首先是社会整合(最低层次的需要),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试着会需要的第二个层次,社会稳定及和谐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发展,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社会政策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性:

第一,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

第二,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能够够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动,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

第三,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从而有效的消除了社会群体之间的紧张状态,从而满足了社会稳定及和谐的需要;

第四,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使人类社会日益接近既追求效率也追求公平的社会目标,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需要。

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局限性:

首先,通过社会政策而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总是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从而可能引发新的社会冲突。

其次,仅靠社会政策往往不能能保证社会成员行动上的一致,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

再次,在现代高度分工合作、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很容易由个人风险引发社会系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及和谐,但仅靠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险。

最后,社会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14、英国布莱德肖提出的四种需求:规范型需求(政策文件)、感觉性需求(需求、意识)、表达需求(排队领取福利、行动)、比较性需求(与另外的地方的生活状态等)。

15、当代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社会不平等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环境,资源和生态恶化的问题、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健康与疾病问题、居住环境中的问题、其他各种社会问题(婚姻家庭、儿童与青少年成长、残疾人、移民、特殊群体、战争、民族、宗教冲突)

第五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16、社会政策的主体及扮演的角色

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社会政策行动是由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两个方面构成的行动过程。

扮演角色: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17、政府在社会政策中体系中主要的责任和作用: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资源提供者、社会服务提供者。

18、非政府组织的特征与民间组织的含义

民间组织的含义:是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企业性组织的总称。以民间、非营利两方面特征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首先,民间组织在产权和管理上是独立于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他们一般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我管理和独立活动。其次,民间组织不专门从事商业性的活动,即民间组织不包括企业组织,而主要包括各类政治、文化、社会服务及其他类似的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特点:非营利性、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非营利组织有多样化的支持系统、具有公共性。

政府组织之外的民间组织称为非政府组织简称NGO,三种形式: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

19、多元化福利模式的概念:是指社会政策主体的多元化。与其相近的一个概念是“混合福利模式”,后者是指各种福利体制的混合,其中包括多种福利主体并存,以及在社会政策及社会服务中多种机制的同时运用。“多元规模模式”是指“混合福利模式”中福利主体多元化的侧面。

多元福利模式的基本要求市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20、社会政策的对象的概念及其分类

社会政策的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的接受者。

社会政策对象的分类: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21、普惠型福利模式和选择性福利模式(对比、优劣)

普惠型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求。普遍性社会权利原则。

选择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者一个群体中那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特殊社会关照原则。

普惠型福利模式

利:社会福利对象面宽、操作比较简单、能够防止或降低贫困烙印(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标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并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

整合,降低各类群体之间因福利分配的差异而导致的社会矛盾。

弊:对象面宽常常导致福利开支巨大,并且一些人认为普惠型福利的效率和效果都不好,给并不真正困难的人提供福利服务会导致福利资源的浪费。

选择性福利模式

利:能够集中使用福利资源,从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效率,避免或降低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并且还可以降低普通人队福利的依赖。专门针对困难者,也可以收到较好的再分配效果。

弊:有专门的受益者选择机制,操作复杂。一但对收益者对象选择失误,既可能到这福利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能导致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排除在外。较难避免贫困烙印。

22、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原因及特点

弱势群体概念包括含几层含义:

首先,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相对低下的群体。(生理方面残缺或衰退、文化水平低)

其次,弱势群体是指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群体。

最后,弱势群体的概念是按照人群的某种外部特征来划分类别,它往往泛指具有某些特征的一类人。(老年人、残疾人、流动劳动力)

概念一般还包含者一定的价值和道德评价,一般来说,只有那些由于自身不可克服的能力障碍,或者由于社会的原因而导致弱势的群体才会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自身原因: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其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低下。

社会原因: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有时会出现社会保障机制的絮乱,或一些人对社会快速变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某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中陷入弱势状态。

社会政策在帮助弱势群体中的作用机制:福利救助、提供机会(立法手段)、增能(提高其利用机会的能力。增能、赋权)。

22、社会政策资源的概念及调动方式

社会政策资源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在当代社会体系中,政府和其他各类组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成社会福利计划,这些属于社会政策资源范畴。

社会政策资源的调动方式: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方式{税收、专项收费(受益者付费—准市场模式和非受益者付费—纯福利模式)}、民间的资源调动方式{社会集资(贡献与利益挂钩,能调动参与者积极性)、捐赠(自愿原则、动机多样:弱者同情,社会责任,宗教信仰,追求声誉,商业利益)、志愿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24、家庭结构图

25、社会运行机制的概念及模式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广义,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狭义,一般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模式: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

26、社会政策行动中的纯福利模式和准市场模式的含义、区别及利弊

纯福利模式运行机制的要点:福利形式也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或者由政府直接委托的准政府部门管理;在社会事业中广泛实施再分配和收入转移;几乎所有的人福利性社会服务都由政府的公共管资金支持,受益者可以获得无偿的福利性服务而无需直接付费。

优点与弊病:当时认为这种纯福利的机制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社会公平,并满足各类人群的福利需要,尤其是社会人群的需要。20世纪后期新右派批评,一方面降低了福利性社会事业运行的效率,导致大量的浪费,另一方面使福利性社会服务的实际收益也降低,再一方面,政府对福利性社会服务事业的垄断损害了人们的自由选择。同时纯福利机制还可能导致受益者福利需要的不合理扩大,进而导致政府公共开支的不合理增加,给国家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最终将损害经济发展。

准市场模式的含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基本要点:(1)在公共部门和福利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2)改变政府拨款方式(3)增大收益者的选择(4)增加福利使用者的付费一方面体现受益者的责任,约束其福利需求,增加服务机构资金来源,降低政府财政负担。(5)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并在业绩考核和评估中强化效率和质量的指标。

利弊:一是降低对福利服务机构的财政负担;二能限制服务对象不合理的接受服务行为,并约束其过度的服务需要。这两方面都是进而降低社会福利服务中的浪费和减少政府的社会支出。对社会服务的接受者来说,在社会福利中引入市场机制,一方面可以是他们在获得服务方面享有更加自由的选择,并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不得不为之承担更多的个人付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在个人付费方面的损失在较大程度上可以由其获得的优质服务而加以补偿,对贫弱群体来说,意味着越来越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服务。换而言之,如果没有相应的补救措施,市场机制的引入将可能导致社会福利服务对贫弱群体的可及性降低。

从总体上看,在福利性社会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是一把双刃剑,即可以促进服务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也可能损害对贫弱人群的社会保护。因此,对于引入市场机制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和因条件而采用何种方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完称其配套政策。降低其可能的负面影响。

27、社会政策行动的资金供应模式:需要导向型、预算约束性。

第六章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

28、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收集和分析社会需要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政策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试点,最终政策的通过和发布。

29、社会政策决策的内容:是否采取政策行动、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范围、福利水平的高低、资源调动方式、社会政策项目的运作方式。

30、社会政策决策过程的几个层次:宏观政策决策、技术手段设计、运行方案设计。

31、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政府和政党的目标、社会政策的预期效果、政府的财政能力及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制度方案和技术条件。

32、社会政策可行性的主要方面:经济可能行、政治可能性、技术可行性。

33、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

(1)政策的可能性:从财务、技术人员和组织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具备实施此项政策的条件

(2)政策的合理性:从政治、经济、化等方面看,此项政策是否是最合理的方式。

(3)政策的有效性:此项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预期的社会目标。

(4)政策的可接受性:实施此项政策会带来哪些新的问题,其结果对社会负面影响有多大,这些负面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公众、领导人和相关组织所接受或容忍。

34、社会政策制定的主要环节:确立社会政策议程、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社会政策的试点、社会政策的审批和文本发布。

35、社会政策的方案设计步骤:基线调查(基础情况调查)、初步方案设计(多方案择优:价值原则、技术原则)、各种方案的比较和最优方案的初步选择。

36、社会政策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特点:实证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民众的意见与领导人意见、部门意见、专家意见相结合。多学科和多种具体方法的集合、可行性研究的结果。

第七章社会政策的实施、评估与变动

37、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分为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它们的含义与内容

社会行政及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是指对相关机构内部运行过程的管理,包括有关机构内部的组织设计、人员编制及培训、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的工作。社会行政及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的性质与一般的企业管理类似,主要目的在于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和公共资金在机构内部运行的效率,同时也通过加强内部管理而提高社会政策行动的社会效益。

社会政策行动的外部管理是指对服务对象的管理。与商业性服务活动不同的是,是有差异的想一部分人提供;并且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社会服务活动并不是服务服务提供者与收益者之间的交换行为,而是一种单向的给予行为。因此在社会政策行动中需要通过外部管理而明确的界定受益者,监督收益者合理行使其社会权利并依法承担其社会责任,防止不当收益及福利资源无效流失。

38、福利漏洞的含义与表现

福利漏洞是指在社会政策实践中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社会福利资金流失和浪费。首先包括社会福利机构方面的漏洞,即因内部管理不善而导致公共资金运行效率的降低。

表现:一是因公共资金分配和使用的不合理而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浪费,即有限的公共资金没有被用到最急需的方面;二是由于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不善而导致机构膨胀,人浮于事,在社会福利机构内部消耗了过多的福利资源;三是由于管理不善导致机构工作人员非正常的消耗公共资源。这几种情况汇回导致社会福利资源的低效率使用。

福利漏洞还包括服务对象方面的漏洞,即由外部管理的不善而导致福利收益者的行为偏差,从而使福利资源难以发挥起应有的作用。在此方面包括受益者的不当收益(即将不合格者也纳入到了受益者名单中)、超标收益(实际收益水平超出了法定或合理的标准)、重复受益(受益者在不同的收益项目中重复受益)以及受益转移(即社会福利资金和服务通过合格的受益者而流向了其他不合格的受益者)。对于各种福利漏洞都应该通过加强和改善对社会政策行动的管理而减少。

39、社会评估的基本要素(解释、分析):

社会政策评估的主体(领导评估、政策执行机构评估、专家评估和群众评估)、社会政策评估的对象(包括两个层面:政策方案本身、政策实施的行动)、社会政策评估的内容(三个方面的内容:政策方案是否合理、政策实施行动是否得力以及手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40、社会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及其收效进行价值判断时所依据的标准。一般包括:社会政策行动是否符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是否坚持了社会公平的原则,是否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长期发展,是否促进了社会整合,是否有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等等。

41、社会政策变动的基本原因:

(1)政策本身的原因。首先,原定政策的不巧当会导致政策的变动;其次,政策实施的总体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已经达到或部分达到,需要调整政策,以追求更高的目标;最后,通过政策实施工作或政策评估,发现一项社会政策行动无法有效达到预期的目标,或者其运

行效率太低,需要调整政策行动方案。

(2)政府方面的原因。由于政府社会政策目标的改变,因而需要在社会政策行动上作出改变。执政党和政府及主管部门负责人更替后常常会出现社会政策目标的改变。

(3)来社会方面的原因。公众方面看,导致社会政策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各界对一项社会政策支持或反对的情况。来自社会反面的原因又分为来自社会政策方面的影响、来自利益群体方面的影响和普通公众的态度等方面的原因。

42、艾滋病致孤儿童(12.1世界艾滋病日)

含义:医学名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有艾滋病毒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艾滋病毒进入人体后,捉奸破坏人体的正常免疫系统,是人体丧失抵抗各种各种疾病的能力,随着人体免疫力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发生多种感染或肿瘤,最后导致死亡。

特点:

面临困境:

需求:

社会政策如何让解决:

三项救助方式: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

四种安置途径:家庭寄养(主要途径)、机构养育(阳光家园)、模拟家庭养育—“阳光家庭”、收养—严格按《收养法》.

三个发展措施: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社区融合服务。

四免一关怀:一免,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二免,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三免,为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四免,对艾滋病人的孤儿免收上学费用。

哪类群体属于

43、留守儿童问题

含义:指的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或寄宿在亲戚家中,长期与父母过着分开居住、生活的儿童。

留守儿童的特点:家庭贫困;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

面临的困境: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心理问题 (性质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 孤独.无靠心理、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

具体情况:1、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2、工资和福利水平低,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子女无法在城市就业。

需求:

解决措施: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就必须从法律、制度层面整体地加以考虑和解决。

(1)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2)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3)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4)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相关内容

  • 民办教育形势与政策
  •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形势和政策 [摘 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对三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一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也就是一部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历史.本文试图对三十年来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做一下梳理,并对其中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 ...

  • 教育法律法规
  • 教育法测试题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于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 2.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 3.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 ...

  •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现状分析
  • 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调查我国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开展现状,以该调查作为基础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通过实地深入的调查与分析,首先介绍了我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总体情况,之后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已经存在的农村养老保险相关法律制度,细致的指明具体法律政策的侧重点和保障对象, ...

  • 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整理 超详细[法律法规]
  • 第一章 绪论 1. 教育法规: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2. 教育法规的特点:1. 是教育政策的具体体现2. 是教育民主化的必然要求3. 教育法规的内容是 ...

  • 教育政策法规
  • 第一节教育政策概述 一.教育政策的含义 国家管理教育实质上是通过制定实施教育政策来实现的,它是国家教育意志的充分表达,是国家教育职能的直接体现,是国家统治教育的有力工具.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 二.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功能 (一)教育政策的特点 我国较早论及这一问题的 ...

  • 2013初级社工师考试大纲
  •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科目考试,考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初步掌握和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知识.工作方法,开展专业工作的综合能力. 考试内容 一. 社会工作的目标.要素及主要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特点 (二)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三)社会工作的要素 (四)社会工作的主 ...

  •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政策创新与发展
  • 新世纪新阶段民族政策创新与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 发布日期:2013-11-25 ]龚志祥 摘要: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地区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民族政策需要创新与发展,以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从民族政策理念.民族政策内容.民族政策过程.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四个方面分 ...

  • 试论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律的关系
  • 作者:夏骏 民族工作 1997年10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加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民族工作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新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正确的指导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实施,一批与其配套的民族 ...

  • 社会责任管理文件
  • 社会责任管理手册 任命书 为了建立.实施和维持公司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确保公司运作符合国家劳动法规和SA8000国际标准,持续改善公司社会责任表现,经研究决定,任命HR Man 先生为公司社会责任管理者代表,自签发之日起生效. 董事总经理:(签名) 日期:2002年2月8日 目录 序号 项目名称(SA ...

  • 教育政策与法规
  • 教育政策与法规 第一节 教育政策与法规概述 一.教育政策 1.教育政策的概念 什么是教育政策?目前,人们对这一概念理解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或政府为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制定的规划.方针和原则."这种观点强调教育政策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共同性.联系性,把教育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