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这本书上学期大致翻过一遍,当时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框架,关注的是一些细节的地方。这次是重读,对整本书的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篇读书笔记是一边阅读一边完成的,一般是阅读完一章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想要让读者明确的关于课程的知识。

该书分为四章内容,也就是和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相关的四个问题,正如每位教育工作说言,它们是制定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的问题: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2.要为学生提供怎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3.如何有效地阻止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本书第一章是“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确定目标是选择经验、组织和施经验及评价的前提,也是笔者认为最关键的环节,目标对内容和方法有巨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这里重点对这一章进行分析。

关于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哪一方面,进步主义者关注儿童,而要素主义者关于文化遗产,因此在这些科学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争议。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来指导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应该考虑到各种五种来源。

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当我们将学习者的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时,就能明确学习者的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差距,即我们通常提到的“需要”。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旨在弥补这些差距和满足这些需要上面。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发现学生的差距;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定差距或需要。关于儿童的现状以确定差距,可以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来获得。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泰勒提到不能忽视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补充一般性的信息。接下来将这些材料和常模进行比较,当然,筛选出的需要是通过教育可以满足的。

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自从自然科学知识问世以来以及“工作分析”观念的发展,人们偏向于学习在生活中应用性强的知识。这里泰勒强调,

从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中获得资料,关键要以当前的生活为基础,展望未来并总结出一定的原理法则,此外我们还应兼顾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因此把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一个来源,是值得的,但不能是唯一。

来源之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学校和学院的教科书通常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因此这是学校和学院最常使用的教育目标的来源。至于为什么要注重学科专家的建议,事实上这里我们需要学科专家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了教育那些不会成为你这个领域里的专家的年轻人,你这门学科将做何贡献?也就是这些学科具体可以为某些领域做出哪些特殊的贡献。泰勒在这里列举了学习英语、文学科学和艺术的例子,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来源之四: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为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少而精,我们需要学校所信赖的教育和社会哲学来对其进行筛选。在书中泰勒具体分析了当学校认为它的功能是适应社会和改革社会时,学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育哲学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影响和规约。

来源之五: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学习心理学对于选择目标的作用体现在,它可以分辨出哪些目标是可行的,学生的哪些变化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通过对人格发展规律的解析,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明确应该在什么阶段学习多大难度的知识,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的去获得知识。此外,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特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而学习理论是依据学习心理学构建的,这也是学习心理学对目标的作用之一。

那么在上述五个来源的视野下,目标该如何去陈述呢?根据泰勒的陈述,归纳出一个完整规范的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ABCD---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情境)和程度。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选用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了,进入

第二章内容。说到底,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身处环境所产生的反应而发生的,因此泰勒把学习经验定义为学习者和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的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单单是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经验,那么教师能做的是什么呢?泰勒认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背景,以此为基础创设刺激性的环境,从而引起学生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泰勒还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就应该提供相应

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不仅要包括教育目标所涉及的行为,还有有该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学习经验应该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并且符合人格发展规律。

泰勒分别描述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泰勒强调了信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习常常是无果的,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将信息融入问题情境中,这样获得的信息才最长久且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

选择了学习经验,接下来应该是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为了使它们能够被学习者最大程度上内化,就要对学习经验进行合理的组织,进入第三章的内容。泰勒提到了组织的三个标准:连续性(指是否频繁提到某个概念)、顺序性(指对某个概念进行更宽更广的理解)和整合性(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当我们将学习经验组织到一起时,有多个原则可供选用,如增加应用的广度、扩大相关活动的范围等等,有时候多个原则并不能同时兼顾到,例如按照年代顺便排列的组织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人格发展逻辑。诸如像“课”、“课时”和“单元”等称之为组织结构,每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缺点,单位相对较小时或是知识比较零碎的时候在寻求整合性上会存在困难,当然,过度的强调整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丧失多样性,或者长时间接触相同类的事物导致学生产生厌倦。

完整的课程计划还包括最后一项——评价。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内容。前面我们选择了学习经验并且设计了教学程序,那么我们如何保证他们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我们预期的变化呢?如何通过分析这些变化确定我们前几个步骤的有效性呢?这就是评价的必要性。评价包括很多种,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这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档案袋评价;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每种手段都有其利弊,显然我们应当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手段。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进行评价呢?首先,界定我们需要评估的对象,即教育目标。前面我们提到过,课程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教育目标,事实上确定评估的过程也有助于澄清教育目标,这是因为评估时我们会对用来陈述目标的二维表格进行分析;其次,提供相关的情境。泰勒强调这种情境是能够让学生足够“自由”地进行发挥,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

和有效性。再次,选用合适的手段去记录学生的行为;最后,考察评估工具。这里包括评估客观度、信度和效度。当我们得到评估结果以后,就要分析和预期的差距,然后就是分析原因得出假设,提出改进意见,重新编制课程,重新进行评估,验证我们的假设。泰勒也指出:“只有在这样持续的循环圈里,课程和教学计划才有可能在数年中不断地得到改进。”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这本书上学期大致翻过一遍,当时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框架,关注的是一些细节的地方。这次是重读,对整本书的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篇读书笔记是一边阅读一边完成的,一般是阅读完一章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想要让读者明确的关于课程的知识。

该书分为四章内容,也就是和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相关的四个问题,正如每位教育工作说言,它们是制定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的问题:1.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2.要为学生提供怎么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3.如何有效地阻止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本书第一章是“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确定目标是选择经验、组织和施经验及评价的前提,也是笔者认为最关键的环节,目标对内容和方法有巨大的制约作用,因此这里重点对这一章进行分析。

关于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哪一方面,进步主义者关注儿童,而要素主义者关于文化遗产,因此在这些科学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争议。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以提供能让学校为教育目标做出全面且理智的决定的基础,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哲学来指导我们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应该考虑到各种五种来源。

来源之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当我们将学习者的信息与一些理想标准、公认常模的概念相比较时,就能明确学习者的目前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或差距,即我们通常提到的“需要”。教育目标的制定,应该旨在弥补这些差距和满足这些需要上面。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首先,发现学生的差距;第二,将这种状况与公认的常模做比较,以确定差距或需要。关于儿童的现状以确定差距,可以采用调查和访谈的方法来获得。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泰勒提到不能忽视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以补充一般性的信息。接下来将这些材料和常模进行比较,当然,筛选出的需要是通过教育可以满足的。

来源之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自从自然科学知识问世以来以及“工作分析”观念的发展,人们偏向于学习在生活中应用性强的知识。这里泰勒强调,

从对当代生活的研究中获得资料,关键要以当前的生活为基础,展望未来并总结出一定的原理法则,此外我们还应兼顾儿童的兴趣和意愿。因此把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作为教育目标的一个来源,是值得的,但不能是唯一。

来源之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学校和学院的教科书通常是由学科专家编写的,因此这是学校和学院最常使用的教育目标的来源。至于为什么要注重学科专家的建议,事实上这里我们需要学科专家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为了教育那些不会成为你这个领域里的专家的年轻人,你这门学科将做何贡献?也就是这些学科具体可以为某些领域做出哪些特殊的贡献。泰勒在这里列举了学习英语、文学科学和艺术的例子,来回答了这个问题。

来源之四:利用哲学选择目标。为了我们的教育目标少而精,我们需要学校所信赖的教育和社会哲学来对其进行筛选。在书中泰勒具体分析了当学校认为它的功能是适应社会和改革社会时,学校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教育哲学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影响和规约。

来源之五: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利用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学习心理学对于选择目标的作用体现在,它可以分辨出哪些目标是可行的,学生的哪些变化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通过对人格发展规律的解析,学习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明确应该在什么阶段学习多大难度的知识,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的去获得知识。此外,目标的制定是建立在特定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而学习理论是依据学习心理学构建的,这也是学习心理学对目标的作用之一。

那么在上述五个来源的视野下,目标该如何去陈述呢?根据泰勒的陈述,归纳出一个完整规范的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ABCD---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情境)和程度。

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我们就要选用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了,进入

第二章内容。说到底,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对身处环境所产生的反应而发生的,因此泰勒把学习经验定义为学习者和使他起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的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一种互动,单单是教师展示在学生面前的东西并不能称之为经验,那么教师能做的是什么呢?泰勒认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背景,以此为基础创设刺激性的环境,从而引起学生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泰勒还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就应该提供相应

的学习经验;学习经验不仅要包括教育目标所涉及的行为,还有有该行为所涉及的内容;学习经验应该是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迎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并且符合人格发展规律。

泰勒分别描述了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有助于获取信息的学习经验、有助于培养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和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泰勒强调了信息本身并不具备价值,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学习常常是无果的,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要将信息融入问题情境中,这样获得的信息才最长久且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间的迁移。

选择了学习经验,接下来应该是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为了使它们能够被学习者最大程度上内化,就要对学习经验进行合理的组织,进入第三章的内容。泰勒提到了组织的三个标准:连续性(指是否频繁提到某个概念)、顺序性(指对某个概念进行更宽更广的理解)和整合性(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各个领域中,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当我们将学习经验组织到一起时,有多个原则可供选用,如增加应用的广度、扩大相关活动的范围等等,有时候多个原则并不能同时兼顾到,例如按照年代顺便排列的组织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人格发展逻辑。诸如像“课”、“课时”和“单元”等称之为组织结构,每种组织结构都有其优缺点,单位相对较小时或是知识比较零碎的时候在寻求整合性上会存在困难,当然,过度的强调整合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丧失多样性,或者长时间接触相同类的事物导致学生产生厌倦。

完整的课程计划还包括最后一项——评价。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内容。前面我们选择了学习经验并且设计了教学程序,那么我们如何保证他们确实给学生带来了我们预期的变化呢?如何通过分析这些变化确定我们前几个步骤的有效性呢?这就是评价的必要性。评价包括很多种,对学生进行跟踪研究,这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档案袋评价;访谈以及调查问卷等,每种手段都有其利弊,显然我们应当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手段。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去进行评价呢?首先,界定我们需要评估的对象,即教育目标。前面我们提到过,课程计划的第一步是确定教育目标,事实上确定评估的过程也有助于澄清教育目标,这是因为评估时我们会对用来陈述目标的二维表格进行分析;其次,提供相关的情境。泰勒强调这种情境是能够让学生足够“自由”地进行发挥,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

和有效性。再次,选用合适的手段去记录学生的行为;最后,考察评估工具。这里包括评估客观度、信度和效度。当我们得到评估结果以后,就要分析和预期的差距,然后就是分析原因得出假设,提出改进意见,重新编制课程,重新进行评估,验证我们的假设。泰勒也指出:“只有在这样持续的循环圈里,课程和教学计划才有可能在数年中不断地得到改进。”


相关内容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一.本书及其作者简介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The BasicPrinciples of Curriculumand Instruction),作者是R.W.Tyler,就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这本 ...

  • 课程理论读书笔记
  •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 施良方,原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理事,我国著名的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专家.1997 ...

  • 读书笔记(学会读书)
  • ①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5.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 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 ②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一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第一课必要性 ...

  • 英语教学读书笔记
  •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任何课程都有一个基本目标.那么小学英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什么?<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作了一个明确的回答,这就是"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学生的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但是决不能被泛 ...

  • 老师的书斋
  • 老师的书斋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 <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 ...

  • [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读书笔记
  • <物理探究课教学设计与实践>读书笔记 --泸州十八中 程瑀 笔记1: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指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阐明自己所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不是仅仅指带有问号的一般性问题,而是特指那些可以引起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没有问 ...

  • 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 一.课题的提出. 1.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课外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 2.通过课内拓展阅读,扩大课外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陶冶情操,培植人文精神 ...

  • "教师读书计划"实施方案
  • 仙桃市新生街小学2011年春季学期 "教师读书计划"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素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教师队伍,促进新生街小学教育内涵发展.均衡发展,现根据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发的<2011年全市中小学"教师读书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