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论文题目: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地区 2005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层次

姓名:罗朝慧 学号:2005002

[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鲁迅创作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鲁迅长期思考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问题的艺术结晶,对于中国伦理文化的批判是这两部小说集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吃人性、虚伪性、毒害性和顽固性作了充分的揭露和有力的控诉。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其中,[选自《呐喊》的]《明天》、[选自《彷徨》的]《祝福》和《离婚》是对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写照。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选自小说集《彷徨》的]《伤逝》既是鲁迅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也是他对首先觉醒者前进道路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 批判 封建伦理文化 吃人本质 毒害

妇女 警示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

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之苦难最深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及其和平共处的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与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斗争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残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鲁迅塑造的这一个个深受封建伦理文化毒害却又无论怎样反抗和斗争都是以悲剧告终的典型妇女形象,在她们身上呈现的那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深深地启示和鼓舞着后世千千万万的姐妹赢得妇女解放的胜利。

一、从鲁迅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妇女形象中,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

封建伦理文化具有吃人的本质及其几千年来一直奴役、压迫和残害着妇女。汉代是封建政权得以加强的时代,也是封建礼法得以完善的时代,那时不仅强化了君父的地位,而且强调了家长的权利。 什么“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严重地压迫和残害着妇女。妇女的痛苦不仅来自夫权的凌辱,还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政权、神权、族权。什么“长兄为父”、“在家从父”之类的封建家长制就是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的约束机制。从《古代文学》书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并不注重夫妻间的感情,妇女几乎是封建社会的罪人,根本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如:《礼记•内则》篇云:“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出;子不宜起其妻 ,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世不衰。”由此 足以证明,封建社会是扼杀人情的,妇女在封建社会中地位十分低下,是男人的附属品,是封建伦理文化的牺牲品。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紧紧束缚着广大群众的头脑,严重制约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一)封建伦理文化是吃人的,具有很大的虚伪性。

建伦理文化是吃人的。例如:《祝福》重点描写了封建夫权观念的吃人性。按着封建夫权观念,一个女子一旦嫁人,就永远归丈夫所有。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祥林嫂由于嫁过两个男人,她也就永远归两个丈夫所有。她‘死后要在地狱中被锯为两半’的封建迷信正是以此为道德依据的。表面上看,祥林嫂死于封建迷信,实际上她是被封建夫权观念迫害而死的。由于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的卖给贺老六。但她的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当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再次来到

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不但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对她进行无情的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祥林嫂当牲口出卖,另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祥林嫂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之后,在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予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封建神权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二) 封建伦理文化具有毒害性。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封建伦理文化并不能凭空存在,它总是通过欺骗群众、掌握群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这是封建伦理文化的毒

害性。其毒害性表现为:

1、妇女深受封建伦理文化毒害,反而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顽强维护着。《离婚》中的爱姑,本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但由于受封建伦理文化毒害严重,反而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顽强维护者。相对单四嫂、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使这场斗争显得激烈,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因为在封建社会,只有休妻,没有离婚,在当时社会中,休妻是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单四嫂、祥林嫂、爱姑这几个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妇女,所受封建思想毒害极深,她们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的程

度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深深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2、封建伦理文化通过欺骗群众、掌握群众来毒害妇女。《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朦胧的反抗意识。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谋生是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原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却不懂得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三) 封建伦理文化具有极强的顽固性。春秋战国是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国风”中的《卫风•氓》这首弃妇诗就已经反映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到了汉代,封建礼法得到完善。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伦理文化自然有其长期存在的必然性。由于封建伦理文化不仅具有毒害性,而且它的体系十分完备,它长期毒害着群众,而且这种封建伦理文化毒害是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毒害。封建伦理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既

然已经在广大群众头脑中生根发芽,就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牢固的封建伦理观念,人们的大脑受到束缚,这样就使群众逐渐形成种种精神弱点,比如说形成精神上的软弱性,不利于抵制封建伦理文化的毒害。因此要立即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是不可能的。根据“有破才有立”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要树立一种新观念,首先必须要破除旧观念,不破除旧观念是根本不行的。而旧观念的破除决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因为旧势力不会轻易妥协,“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旧势力的存在决定旧观念不可能轻易消失。只有与旧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彻底消灭旧势力,才可能破除旧观念。另外,虽然破除了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原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旧观念不可能像摘除毒瘤那样立即消失,这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渐变化逐渐树立新观念,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摒弃旧观念的过程。更何况是面对几千年来体系完备、根深蒂固的伦理文化,又怎么容易根除呢?社会在发展,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了,可我们还隐隐约约地感到‘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子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这需要广大女性长期不懈地与封建残余思想作斗争。这就是伦理文化的顽固性。

二、鲁迅作品中典型的妇女形象启示我们:只有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中,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主人公子君受过知识的熏陶,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 为追求自由、民

主、平等的婚姻幸福生活,不顾家庭的阻拦,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怀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坚定信念与涓生结合了,与涓生租屋同居。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喊出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石破天惊的,这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与否定,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这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后,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最后两人不得不分手。子君又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悲剧,客观上是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对她的扼杀,是“涓生”并非一个值得招付的人。茅盾在1927年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幻想终于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压迫。”假如没有封建势力的经济压迫使这个小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子君就不会成为涓生的拖累而遭抛弃。这是子君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子君的失败,主观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她死于自己的懦弱庸俗和谋生无力。子君一心追求的只是婚姻自主,目标如愿后,就把所有的心思和希望投入‘那个用爱组建的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的意义,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作为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她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轨。因为子君是个既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又没有自立意识的女性,而且她只能依赖他人生活,所以她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之处,在于自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子 君根本不懂得‘妇女解放、婚姻自主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而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因而注定了其婚姻悲剧。。这说明‘妇女解放’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革命目标,不

能把个人的斗争溶入到整个社会革命的洪流中去,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三、鲁迅作品中典型的妇女形象对广大女性爱情婚姻生活具有警示作用。《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悲剧令人惋惜,令人痛心,也令人深思,究竟怎样才能维护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呢?子君的悲剧给后世女性巩固爱情婚姻起到警示作用,提出了如下两点忠告:

(一)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也就是说,婚姻决不是爱情发展的终点,夫妻必须时时更新和发展爱情。子君以婚姻自主为思想追求的顶点,婚后她不思进取,只想依赖丈夫生活,生活趣味也趋于庸俗。不久,涓生就被所在机关辞退,谋食成了问题,子君就成为涓生的拖累而遭抛弃。那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更新和发展,幸福凝固了,爱情之花便随之枯萎了,因而导致他们的婚姻以离异告终,子君含恨抑郁而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在21世纪的今天,更新和发展爱情也很重要,因为类似子君的那种依靠男人养活的女性的婚姻悲剧我们偶尔还听得到,但这对于广大现代女性的婚姻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那就是:结婚后的女性也要注意更新和发展爱情。只有爱情之花常开不谢,婚姻幸福生活才会永驻。

(二)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就是说觉醒的青年除爱之外,还必须不忘记奋斗,必须为创造一个适合于人们生存的合理社会去斗争。《婚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觉醒的女青年知识分子,当她通过抗争实现了婚姻自主之后,就停步不前了,丧失了继续进步的斗志。当涓生遭到失业打击而发生经济危机时,经济不独立的子君只好重新回到“威严冷眼”的封建家庭牢笼中去,含恨离开了这冷酷的人间。结合现时生活,也可以理解为:广大的女性除爱之外,还必须自立、自强、自爱,要有一技之长,别忘记奋斗。由于封建伦理文

化的长期毒害及其顽固性,“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也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比如,我们会听到男人鄙视女性的俗话,“头发长,见识短”,‘长头发’因此成了无知女性的代名词;又比如说,由一部分农民的生育观表现出来的种种‘重男轻女’的言行举止,都是残余的封建思想在作怪。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要自觉抵制这种封建思想,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见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得某种技能,自食其力,才不会被男人们看贬了,也不会成为男人的累赘,这样一来,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就会逐渐有所提高;并且女性与男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而就有许多共同语言,容易相互沟通,促进爱情的更新与发展,最终对女性巩固爱情和婚姻自然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为了支持男人的事业而主动放弃自己心爱的事业’的女性最终失去爱情和婚姻的事例虽然少有,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究其原因,归根到底主要原因是这类女性婚后一心为小家庭生活作出太大的牺牲,不继续奋斗,不注意学习,与男人的共同语言逐渐减少,天长日久,便会使男人觉得这样的女性太平庸了,进而感觉生活索然无味,爱情之花逐渐枯萎,最终导致失去爱情和婚姻。

总而言之,鲁迅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本着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作者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们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的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真正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一直深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处描写了女主人公们的挣扎与反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子君则自己学会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却又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使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注释:

⑴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三从是“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⑵三纲五常: 汉代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而“五常 ”却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⑶ “五四”新风浪:指1917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想、新道德。

⑷宗法制:产生于周代,周王自谓天下的大宗,即全体姬姓的最高族长,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庶子则为小宗,受封为诸侯。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在封国内为大宗;其他庶子受封为卿大夫,分有采邑,相对诸侯君主而言则为小宗。这样就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等级结构,巩固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参看书目: 作者 出版地点 出版社 出版 年 版本

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刘勇(主编) 出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 叶向东(主编) 出版地点:云南大学校内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 郭兴良、周建忠(主编) 出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本

4、《中国通史》 林丙义(主编) 出版地点: 北京沙滩后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3月第一版

5、《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畅广元(主编) 出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论文题目:鲁迅作品中的妇女形象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地区 2005级 汉语言文学专业 本科层次

姓名:罗朝慧 学号:2005002

[内容摘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予极大的关注。鲁迅创作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鲁迅长期思考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问题的艺术结晶,对于中国伦理文化的批判是这两部小说集最主要的思想内容。在这些作品中,鲁迅怀着悲愤的心情,对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吃人性、虚伪性、毒害性和顽固性作了充分的揭露和有力的控诉。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女形象,通过描写她们一生悲惨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的种种罪恶,愤怒地控诉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其中,[选自《呐喊》的]《明天》、[选自《彷徨》的]《祝福》和《离婚》是对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写照。作者在同情她们的命运,关注她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为她们的解放道路作了深层次的探索。[选自小说集《彷徨》的]《伤逝》既是鲁迅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也是他对首先觉醒者前进道路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鲁迅 批判 封建伦理文化 吃人本质 毒害

妇女 警示

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

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受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残酷压迫,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之苦难最深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及其和平共处的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在与封建主义进行顽强而坚韧的斗争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这表现出鲁迅对妇女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与鲁迅的思想行为一致的是,在他的小说创作中,同样充满着对封建宗法制度罪恶行径的愤怒批判。正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妇女的奴役和压迫,导致中国女性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从肉体到精神的无尽痛苦与磨难。鲁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与深厚的人道主义,对压迫和残害妇女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鞭挞。在他的现实主义小说《明天》、《祝福》、《离婚》、《伤逝》中,他以深沉的笔触,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的典型女性形象,她们悲惨的生活和结局,深刻地展现了妇女在封建制度下被绞杀的过程,字里行间,熔铸着作者的激愤与不平。鲁迅塑造的这一个个深受封建伦理文化毒害却又无论怎样反抗和斗争都是以悲剧告终的典型妇女形象,在她们身上呈现的那种抗争精神及不屈的性格,却深深地启示和鼓舞着后世千千万万的姐妹赢得妇女解放的胜利。

一、从鲁迅作品中塑造的典型妇女形象中,我们能清醒地认识到:

封建伦理文化具有吃人的本质及其几千年来一直奴役、压迫和残害着妇女。汉代是封建政权得以加强的时代,也是封建礼法得以完善的时代,那时不仅强化了君父的地位,而且强调了家长的权利。 什么“三从四德”、 “三纲五常”之类的封建伦理文化,几千年来一直严重地压迫和残害着妇女。妇女的痛苦不仅来自夫权的凌辱,还来自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政权、神权、族权。什么“长兄为父”、“在家从父”之类的封建家长制就是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的约束机制。从《古代文学》书中可以看出,封建社会并不注重夫妻间的感情,妇女几乎是封建社会的罪人,根本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如:《礼记•内则》篇云:“子甚宜其妻 ,父母不悦,出;子不宜起其妻 ,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世不衰。”由此 足以证明,封建社会是扼杀人情的,妇女在封建社会中地位十分低下,是男人的附属品,是封建伦理文化的牺牲品。几千年的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紧紧束缚着广大群众的头脑,严重制约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一)封建伦理文化是吃人的,具有很大的虚伪性。

建伦理文化是吃人的。例如:《祝福》重点描写了封建夫权观念的吃人性。按着封建夫权观念,一个女子一旦嫁人,就永远归丈夫所有。祥林嫂这位勤劳善良的普通村妇,是被封建礼教吃掉的弱小者。祥林嫂由于嫁过两个男人,她也就永远归两个丈夫所有。她‘死后要在地狱中被锯为两半’的封建迷信正是以此为道德依据的。表面上看,祥林嫂死于封建迷信,实际上她是被封建夫权观念迫害而死的。由于封建社会的买卖婚姻使祥林嫂嫁给一比她小十岁的男人,丈夫死后,其婆婆又将她像牲畜般的卖给贺老六。但她的第二次婚姻更不幸,夫亡子丧,大伯收房,将她赶出贺家坳。当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再次来到

鲁四爷家作佣工时,她已被封建礼教判定有罪:寡妇再嫁,伤风败俗;克夫克子,更是不祥之物。为赎罪名,祥林嫂用光她的工钱,到土地庙里捐了一条门槛,当作自己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然而,不管她怎么为自己的命运竭力挣扎,她的种种努力却始终得不到人们的许可。最后,在人们喜气洋洋的祝福声中,祥林嫂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可以说,祥林嫂是被封建社会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这四条绳索活活勒死的。封建卫道士鲁四爷,他不但对祥林嫂这个廉价劳动者进行残酷的剥削,不但从身体上对她进行摧残,还从精神上对她进行无情的打击,指责她“不干不净”、“败坏风俗”。最后将她踢出门外,使她沦为乞丐,最终倒毙街头。族权的代表者婆婆和大伯,一个将守寡的祥林嫂当牲口出卖,另一个又将夫亡子丧的祥林嫂赶出家门。这一出卖、一驱赶,充分暴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残酷性,也使祥林嫂身心受到沉重的打击。之后,在社会无处不在的“神权”思想,又继续给予她精神上的重创。柳妈对她宣传阎王对寡妇再嫁惩罚的因果报应,这使从肉体到精神都已受着双重奴役的祥林嫂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尽管柳妈这种并非恶意的恫吓带着封建迷信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却深信不疑。当她“捐门槛,赎了罪”后,坦然去拿祭器时,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无异是死刑判决。封建神权这最后的致命一击,无情地碾碎了祥林嫂最后的希望。除了死,她别无选择了!祥林嫂最终被封建制度这座大山压碎了。她的死,是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彻底批判与否定。

(二) 封建伦理文化具有毒害性。鲁迅在《随感录·四十》中指出:妇女“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封建伦理文化并不能凭空存在,它总是通过欺骗群众、掌握群众以发挥其社会功能。这是封建伦理文化的毒

害性。其毒害性表现为:

1、妇女深受封建伦理文化毒害,反而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顽强维护着。《离婚》中的爱姑,本是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但由于受封建伦理文化毒害严重,反而成为封建婚姻制度的顽强维护者。相对单四嫂、祥林嫂来说,《离婚》中的爱姑,是鲁迅妇女题材小说中最具反抗性的农村妇女形象。爱姑十五岁嫁入施家,婚后其夫另有新欢,要撇掉她。为了不被丈夫离弃,她大闹的不是离婚,而是不离婚。她在众人面前怒骂其夫为“小畜生”,其公公为“老畜生”,这种大胆、泼辣、不屈不挠的性格,使这场斗争显得激烈,火药味十足。“打过多少回架,说过多少回和,总是不落局”。最后,在七大人的“调停”下,爱姑不愿离婚最终还是离了。 在庞大而坚固的封建势力面前,爱姑这条不安分的鱼,只能在水池中掀起几点水花,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吃的命运。她想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冲破用几千年时间织成的强大的封建罗网,那只能是妄想。当她意识到这点时,却又可悲地把希望寄托在七大人身上,认为他会为她主持公道。而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维护都是由七大人之流操纵的。爱姑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最终只能自吞失败的苦果。在潜意识里,爱姑认为被丈夫休掉是“失节”的大事。因为在封建社会,只有休妻,没有离婚,在当时社会中,休妻是被人们尤其是妇女认为最耻辱的事情,被休之人,其地位是连寡妇也不如的。为此,爱姑才反抗,想讨回一个“说法”。爱姑表现出来的行为,说明她灵魂深处还是被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从一而终”的观念牢牢地统治着。从这一角度看,尽管她的反抗激烈,但其意义是有限的。单四嫂、祥林嫂、爱姑这几个封建社会典型的农村妇女,所受封建思想毒害极深,她们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灵魂深处被奴化、被扭曲的程

度更为严重。作者鲁迅对她们表现出深深的关怀与同情,同时也表现出无限的悲哀和忧愤。

2、封建伦理文化通过欺骗群众、掌握群众来毒害妇女。《祝福》中的祥林嫂有朦胧的反抗意识。由于长期以来,受着封建反动文化思想的毒害,所以祥林嫂本能地以封建文化所规范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处世为人的依据和标准,故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意识支配的。她第一次逃到鲁镇谋生是对族权和夫权的反抗,原本是正当合理的,但她却不懂得这是她求生存的权利,她逃走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后她还是被婆婆劫回卖掉。她被强迫改嫁时也拼命反抗,但这是对“从一而终”的恪守,是对封建节烈观的愚忠。最后,她临死时发出‘究竟有没有魂灵地狱’的诘头,虽然表明她对封建神权思想有所怀疑,但她的思想依旧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祥林嫂这一系列的挣扎和反抗,是不自觉的,其力量是微弱和苍白的,她最终还是被根深蒂固的封建大网络所捕杀。祥林嫂的最终死去,虽然与自己的愚昧软弱不无关系,但根子还是吃人的封建制度。

(三) 封建伦理文化具有极强的顽固性。春秋战国是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的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国风”中的《卫风•氓》这首弃妇诗就已经反映出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到了汉代,封建礼法得到完善。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伦理文化自然有其长期存在的必然性。由于封建伦理文化不仅具有毒害性,而且它的体系十分完备,它长期毒害着群众,而且这种封建伦理文化毒害是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毒害。封建伦理文化这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既

然已经在广大群众头脑中生根发芽,就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和牢固的封建伦理观念,人们的大脑受到束缚,这样就使群众逐渐形成种种精神弱点,比如说形成精神上的软弱性,不利于抵制封建伦理文化的毒害。因此要立即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是不可能的。根据“有破才有立”的哲学思想,我们知道,要树立一种新观念,首先必须要破除旧观念,不破除旧观念是根本不行的。而旧观念的破除决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因为旧势力不会轻易妥协,“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旧势力的存在决定旧观念不可能轻易消失。只有与旧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彻底消灭旧势力,才可能破除旧观念。另外,虽然破除了旧观念,树立新观念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形态是第二性的,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原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旧观念不可能像摘除毒瘤那样立即消失,这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逐渐变化逐渐树立新观念,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摒弃旧观念的过程。更何况是面对几千年来体系完备、根深蒂固的伦理文化,又怎么容易根除呢?社会在发展,如今已是信息时代了,可我们还隐隐约约地感到‘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的影子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这需要广大女性长期不懈地与封建残余思想作斗争。这就是伦理文化的顽固性。

二、鲁迅作品中典型的妇女形象启示我们:只有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中,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鲁迅,在关注妇女问题时,不但把眼光放在农村妇女身上,也把焦点放在城市的新型女性身上。《伤逝》是鲁迅以城市知识女性作为主人公的作品。主人公子君受过知识的熏陶,是被“五四”新风浪吹醒的知识青年。她敢爱敢恨,具有叛逆精神, 为追求自由、民

主、平等的婚姻幸福生活,不顾家庭的阻拦,果断地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怀着“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坚定信念与涓生结合了,与涓生租屋同居。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极为严酷的时代,子君喊出这样的呼声无疑是石破天惊的,这是对封建思想的蔑视与否定,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背叛和挑战;这是女性争取婚姻自主行为的人性觉醒的标志,这是妇女寻求解放迈出的真正的第一步。子君与涓生结合之后,随着涓生被解雇,家庭经济陷入困境,子君与涓生的感情逐渐出现了裂痕,最后两人不得不分手。子君又回到冰冷的封建家庭,不久便死于无爱的人间。无疑,子君的悲剧是时代悲剧,客观上是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对她的扼杀,是“涓生”并非一个值得招付的人。茅盾在1927年时就曾指出:“主人公的幻想终于破灭,幸运的恶化,主要原因是经济压迫。”假如没有封建势力的经济压迫使这个小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子君就不会成为涓生的拖累而遭抛弃。这是子君失败的原因之一。 此外,子君的失败,主观因素也是显而易见的。 她死于自身“未褪尽旧思想”和依赖性;她死于自己的懦弱庸俗和谋生无力。子君一心追求的只是婚姻自主,目标如愿后,就把所有的心思和希望投入‘那个用爱组建的小家庭生活’当作整个人生的意义,把自己的幸福生活寄托在涓生身上,而忽略了作为婚姻家庭支柱的经济基础,她已经与现实生活脱轨。因为子君是个既没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地位又没有自立意识的女性,而且她只能依赖他人生活,所以她注定要在家庭和社会中遭遇不幸的。子君的可悲之处,在于自身的思想局限与认识局限。子 君根本不懂得‘妇女解放、婚姻自主是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解放而单独解决’这个问题,因而注定了其婚姻悲剧。。这说明‘妇女解放’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革命目标,不

能把个人的斗争溶入到整个社会革命的洪流中去,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三、鲁迅作品中典型的妇女形象对广大女性爱情婚姻生活具有警示作用。《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的悲剧令人惋惜,令人痛心,也令人深思,究竟怎样才能维护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呢?子君的悲剧给后世女性巩固爱情婚姻起到警示作用,提出了如下两点忠告:

(一) “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也就是说,婚姻决不是爱情发展的终点,夫妻必须时时更新和发展爱情。子君以婚姻自主为思想追求的顶点,婚后她不思进取,只想依赖丈夫生活,生活趣味也趋于庸俗。不久,涓生就被所在机关辞退,谋食成了问题,子君就成为涓生的拖累而遭抛弃。那是因为他们的爱情没有得到更新和发展,幸福凝固了,爱情之花便随之枯萎了,因而导致他们的婚姻以离异告终,子君含恨抑郁而死。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在21世纪的今天,更新和发展爱情也很重要,因为类似子君的那种依靠男人养活的女性的婚姻悲剧我们偶尔还听得到,但这对于广大现代女性的婚姻生活依然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那就是:结婚后的女性也要注意更新和发展爱情。只有爱情之花常开不谢,婚姻幸福生活才会永驻。

(二)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也就是说觉醒的青年除爱之外,还必须不忘记奋斗,必须为创造一个适合于人们生存的合理社会去斗争。《婚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觉醒的女青年知识分子,当她通过抗争实现了婚姻自主之后,就停步不前了,丧失了继续进步的斗志。当涓生遭到失业打击而发生经济危机时,经济不独立的子君只好重新回到“威严冷眼”的封建家庭牢笼中去,含恨离开了这冷酷的人间。结合现时生活,也可以理解为:广大的女性除爱之外,还必须自立、自强、自爱,要有一技之长,别忘记奋斗。由于封建伦理文

化的长期毒害及其顽固性,“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也或多或少的还存在着。比如,我们会听到男人鄙视女性的俗话,“头发长,见识短”,‘长头发’因此成了无知女性的代名词;又比如说,由一部分农民的生育观表现出来的种种‘重男轻女’的言行举止,都是残余的封建思想在作怪。作为现代女性,我们要自觉抵制这种封建思想,加强学习,与时俱进,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增长见识,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获得某种技能,自食其力,才不会被男人们看贬了,也不会成为男人的累赘,这样一来,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就会逐渐有所提高;并且女性与男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而就有许多共同语言,容易相互沟通,促进爱情的更新与发展,最终对女性巩固爱情和婚姻自然有很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为了支持男人的事业而主动放弃自己心爱的事业’的女性最终失去爱情和婚姻的事例虽然少有,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究其原因,归根到底主要原因是这类女性婚后一心为小家庭生活作出太大的牺牲,不继续奋斗,不注意学习,与男人的共同语言逐渐减少,天长日久,便会使男人觉得这样的女性太平庸了,进而感觉生活索然无味,爱情之花逐渐枯萎,最终导致失去爱情和婚姻。

总而言之,鲁迅本着“为人生”的启蒙主义精神,本着对受压迫妇女的痛惜之情,以悲愤的现实主义笔调,去揭露病态社会的魂灵。作者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典型,通过她们在封建社会及其道德礼教迫害下的悲苦的人生命运,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罪恶。这是鲁迅塑造这些妇女形象的目的之一。怎样才能使妇女脱离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真正争得做人的权利,这也是鲁迅一直深切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制度历来主张进行坚韧的战斗。为此,在他的作品中,多处描写了女主人公们的挣扎与反抗。为了使自己获得起码的生存权利,祥林嫂一生都在反抗与挣扎;而爱姑反抗更是强悍而出格;子君则自己学会运用了时代的新武器——资产阶级个性主义和个性解放来对抗婚俗,争取爱情自由与婚姻自主。这些反抗,对强大的封建社会及其宗法制度来说虽然是微弱的,却又是顽强的,是茫茫黑幕笼罩下闪耀出的曾耀眼一时的火花,使人从中看到了“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更要看见辉煌的曙色”。对这些女性们身上表现出的对封建恶势力的奋不顾身的反抗行为,鲁迅显然是无限赞同与极力支持的。鲁迅的这一态度,与他指出的“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把妇女解放运动融入社会革命大潮之中,只有解放了社会,妇女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观点是一致的。 半个世纪前鲁迅塑造的妇女形象,她们的反抗与挣扎,虽然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她们这种抗争精神和不屈的性格,却启示和鼓舞了无数的后来姐妹,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鲁迅作品所塑造的这些妇女形象,其意义是深远的。

注释:

⑴三从四德:是封建礼教束缚、压迫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三从是“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工)。

⑵三纲五常: 汉代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说,提出了所谓的“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而“五常 ”却传说不一,通常指仁、义、礼、智、信。

⑶ “五四”新风浪:指1917年开始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是:反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新思想、新道德。

⑷宗法制:产生于周代,周王自谓天下的大宗,即全体姬姓的最高族长,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天下大宗的地位;其他庶子则为小宗,受封为诸侯。诸侯的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在封国内为大宗;其他庶子受封为卿大夫,分有采邑,相对诸侯君主而言则为小宗。这样就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等级结构,巩固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参看书目: 作者 出版地点 出版社 出版 年 版本

1、《中国现代文学专题》 刘勇(主编) 出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 叶向东(主编) 出版地点:云南大学校内 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3、《中国古代文学》 郭兴良、周建忠(主编) 出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4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7月第一版本

4、《中国通史》 林丙义(主编) 出版地点: 北京沙滩后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年3月第一版

5、《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畅广元(主编) 出版地点: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相关内容

  • 第三章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1.鲁迅
  • 第三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1.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 ...

  •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
  •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 的类型和特征,大致可分为:命运悲惨的女性.自发反抗的女性.新旧夹缝中的 女性三种类型.本文从其作品中撷取了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这几位带 有浓郁的悲剧色彩的女性一一分析.鲁迅笔下这几个主要女性 ...

  •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 毕业论文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生得挣扎,死的抗争 --------试论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 莫延福 [内容提要] 现代女作家萧红,关注妇女问题,在其小说中,塑造了王阿嫂.黄子良.翠姨.长青妈.王大姑娘.王婆等一系列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们的屈辱与挣扎,觉醒与抗争,本文通过萧红这些形象的 ...

  •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 业 --浅谈<祝福>的悲剧性 主考院校:西北大学 专 业:汉语文文学 指导教师:任广田教授 学 员:朱 准考证号: 时 间: 论 文 婕 [1**********]7 2012年9月 浅谈<祝福>的悲剧性 目 录: 一.<祝福>的悲剧 ...

  • 论鲁迅笔下的阿长]
  • 论鲁迅笔下的阿长 学员 罗德才[1**********]6 指导教师 周世伟 内容提要: 阿长是鲁迅童年生活中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却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她有善良的一面,但却掩盖不了愚昧与麻木:在她身上还体现了十足的阿Q精神:她虽然不懂教育的规律,但对孩子倾注了 ...

  • 近现代文学史题
  •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题库 许祖华 第一部分:题目 1. 请概述鲁迅思想的分期 2. "鲁迅的方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 你如何理解鲁迅的"孤独"? 4. 为什么说对"人"的关注是鲁迅思想的核心? 5. 如何理解鲁迅思想中庞杂 ...

  • 鲁迅小说的农民特点
  • 目 录 内容提要 „„„„„„„„„„„„„„„„„„„„„„„„„„„„„„„„„„ 1 关键词 „„„„„„„„„„„„„„„„„„„„„„„„„„„„„„„„„„„ 1 绪论 „„„„„„„„„„„„„„„„„„„„„„„„„„„„„„„„„„„„ 1 一.鲁迅小说中农民生活的普遍特点.„„„ ...

  •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 <中国现代文学>(上)作业答案 第一章 二十年代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一.填空题: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2.文学改良 3.鸳鸯蝴蝶派 4.<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 5.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6.<人的文 ...

  • 踯躅于"叛道"与"守道"之间
  • 作者:金洁 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5期 分类号:I206.6;B849;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1999)01-0024-31 一 五四时代,文坛涌现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作家.她们大多是出身于簪缨世族.书香门第的名媛闺秀,如陈衡哲.冰心.凌叔华.林徽因.绿漪 ...